[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4946020U - 阻尼器以及驱动器 - Google Patents

阻尼器以及驱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46020U
CN214946020U CN202121338751.6U CN202121338751U CN214946020U CN 214946020 U CN214946020 U CN 214946020U CN 202121338751 U CN202121338751 U CN 202121338751U CN 214946020 U CN214946020 U CN 2149460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er
damping element
support plate
receiving cavity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3875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sch Automotive Products Changsh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sch Automotive Products Changsh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sch Automotive Products Changsha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sch Automotive Products Changsh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3875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460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460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460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阻尼器以及驱动器,所述阻尼器(400)包括:阻尼器壳体(410),其具有沿着轴向方向(XX’)间隔开的近端面(411)和远端面(412)以及将所述近端面(411)与所述远端面(412)相连接的侧表面(413),所述侧表面(413)设有外螺纹,所述阻尼器壳体(410)内设有沿着轴向方向(XX’)相邻的阻尼元件接收腔(414)和支撑板接收腔(415),所述支撑板接收腔(415)在所述近端面(411)上敞开;弹性阻尼元件(420),其被容纳在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414)中;以及硬性支撑板(430),其被容纳在所述支撑板接收腔(415)中并且接触所述弹性阻尼元件(420)。所述阻尼器被旋拧至所述驱动器的壳体中,以便对其传动轴施加轴向预紧力。

Description

阻尼器以及驱动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传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以利用电机产生动力的驱动器以及对其传动轴施加预紧力的阻尼器。
背景技术
在机械传动领域中,利用电机产生动力并将动力传递给其他部件的驱动器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汽车领域中,可以利用驱动器将电机产生的动力传递给车窗,以驱动车窗打开和关闭。驱动器往往包括从电机接收动力的传动轴以及与传动轴耦合从而将动力传递给被驱动部件的输出轴,然而,由于制造误差等原因,将传动轴与输出轴耦合在一起的各个耦合部件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轴向间隙,从而导致驱动器在运行时尤其是在切换运行方向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而且不利于驱动器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利用弹性元件对传动轴施加轴向预紧力以便消除该轴向间隙。然而,在现有的驱动器中,往往直接将弹性元件固定在驱动器的壳体中,这就导致需要非常精确地定位弹性元件以及传动轴才能使弹性元件施加合适的轴向预紧力,而且传动轴的位置无法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并且在弹性元件脆化、老化之后无法快速方便地将其更换,由于这些原因,现有的驱动器具有非常高的制造、装配以及维护成本。
因此,在本领域中,亟需一种能够灵活地调整对传动轴施加的预紧力甚至能够改变传动轴的轴向位置并且能够降低驱动器的制造、装配以及维护成本的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阻尼器,其包括:
阻尼器壳体,其具有沿着轴向方向间隔开的近端面和远端面以及将所述近端面与所述远端面相连接的侧表面,所述侧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阻尼器壳体内设有沿着轴向方向相邻的阻尼元件接收腔和支撑板接收腔,所述支撑板接收腔在所述近端面上敞开;
弹性阻尼元件,其被容纳在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中;以及
硬性支撑板,其被容纳在所述支撑板接收腔中并且接触所述弹性阻尼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阻尼器壳体内形成有将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的侧壁连接至所述支撑板接收腔的侧壁的肩部,所述肩部与所述硬性支撑板彼此面对地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肩部限定了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的沿轴向方向测得的深度,所述深度小于所述弹性阻尼元件的沿轴向方向测得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的侧壁具有局部地改变其径向尺寸的多个尺寸变化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多个尺寸变化部分凹入所述阻尼器壳体中,从而形成用于接收所述弹性阻尼元件因受到轴向挤压而径向膨胀的部分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多个尺寸变化部分突出至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中,从而在它们之间形成用于接收所述弹性阻尼元件因受到轴向挤压而径向膨胀的部分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硬性支撑板的侧壁上设有阻转部分,所述支撑板接收腔的侧壁上设有匹配部分,所述阻转部分和所述匹配部分形成沿着轴向方向延伸的键槽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弹性阻尼元件与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过渡配合,并且所述硬性支撑板与所述支撑板接收腔间隙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阻尼器壳体的远端面上设有用于接合转动工具的工具接合部。
同样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驱动器,其包括:
设有阻尼器接收孔的壳体,所述阻尼器接收孔的侧壁上设有内螺纹;
容纳在所述壳体中的传动轴,
容纳在所述壳体中的电机,所述电机适于驱动所述传动轴旋转,其中,
所述驱动器还包括如上所述的阻尼器,所述阻尼器壳体的侧表面上的外螺纹与所述阻尼器接收孔的侧壁上的内螺纹配合,并且所述传动轴被配置为能够抵靠所述硬性支撑板并通过所述硬性支撑板沿轴向方向压缩所述弹性阻尼元件。
本实用新型可以体现为附图中的示意性的实施例。然而,应注意的是,附图仅仅是示意性的,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所设想到的变化都应被视为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这些附图不应被解释为必然地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驱动器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阻尼器的示意性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阻尼器的阻尼器壳体的示意性立体截面图;
图4是图2所示的阻尼器的阻尼器壳体的示意性正视截面图;
图5a是图2所示的阻尼器的阻尼器壳体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5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阻尼器的阻尼器壳体的示意性俯视图;以及
图6是图2所示的阻尼器的阻尼器壳体的显示其远端面的示意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参考附图进行的描述中变得更加明显。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且各个附图并不必然地按照实际比例绘制。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为许多不同的形式并且不应解释为必然地限制于这里示出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相反,这些示例性实施例仅仅被提供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以及向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传递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适合于利用电机产生动力并传递由电机产生的动力的驱动器,该驱动器包括传动轴,该传动轴在一端处与电机的转子耦合以便从电机的转子接收动力,并且该驱动器还包括与该传动轴可操作地连接的输出轴,以便将来自电机的动力传递至输出轴,该输出轴可以与例如汽车的位置可调节的部件耦合,以便使其移动。也就是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器适合于将由电机产生的动力传递至被驱动部件,例如车辆的车窗以及可敞开的车顶等等。该驱动器还包括与该传动轴的另一端接触的阻尼器,该阻尼器的位置可调节,通过调节该阻尼器的位置,可以向传动轴施加合适的轴向预紧力以及改变传动轴的轴向位置,以便消除传动轴与输出轴的啮合构件之间的轴向间隙,从而使传动轴与输出轴的啮合构件在运行时甚至在切换运行方向时也能保持接触。因此,由于阻尼器的位置可调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器能够更加平稳地传递动力并消除因部件之间的轴向间隙而产生的噪音,另外,该轴向间隙不再需要通过提高驱动器的各个部件的制造标准来消除,因此,驱动器的生产制造成本得以降低。
下面参考附图更加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以及使用该阻尼器的驱动器的可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按照本领域中的通常含义,如在本文中所使用的那样,“轴向方向”是指传动轴旨在围绕其旋转的轴线(即,在驱动器组装完成之后,传动轴本身的轴线)所在的方向,“径向方向”是指圆心在上述轴线上的任意圆的半径或直径所在的方向,“周向方向”是指与圆心在上述轴线上的任意圆相切的方向。另外,“近侧”是指在轴向方向上朝向驱动器壳体内部的一侧,而“远侧”是指在轴向方向上朝向驱动器壳体外部的一侧。然而,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各个指示相对方位的术语的使用仅仅旨在结合附图更加直观地传递本实用新型的理念和教导,其不应以任何方式解释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参考图1,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驱动器的示意性截面图。如图1所示,驱动器包括壳体100以及可旋转地容纳在壳体100中的传动轴200和输出轴300,其中,传动轴200一方面与电机耦合以便在电机的驱动下围绕其轴线或者轴向方向XX’旋转,另一方面与输出轴300耦合以便驱动输出轴300围绕其轴线旋转,而输出轴300可以与车辆的车窗、可敞开车顶等位置可调节的车辆部件耦合,以便使该车辆部件移动。在如图所示的布置下,输出轴300的轴线横向于传动轴200的轴线,并且传动轴200与输出轴300构成了蜗轮蜗杆传动机构。更具体地,传动轴200设有不可相对旋转地连接在其上的蜗杆210,例如,可以将蜗杆210套设并焊接至蜗杆210,或者可以通过花键结构将蜗杆210连接至传动轴200,当然,也可以直接在传动轴200上加工出蜗杆的旋转齿,以便使传动轴200的一部分形成蜗杆210,而采用类似的方式,输出轴300设有不可相对旋转地连接在其上的蜗轮310,通过将蜗轮310的齿与蜗杆210的齿啮合在一起,传动轴200与输出轴300耦合,这使得传动轴200的旋转将被转化为输出轴300的旋转。如上文所述,为了消除蜗轮310的齿与蜗杆210的齿之间的轴向间隙以便使二者保持接触从而保证动力的平稳传递,需要向传动轴200施加合适的预紧力和/或调整传动轴200的轴向位置,为此,驱动器还包括容纳在壳体100的阻尼器接收孔110中的阻尼器400,其中,阻尼器400与传动轴200的端部220相接触,并且阻尼器400的轴向位置可以调节。在该配置下,可以通过调整阻尼器400的轴向位置来向传动轴200施加合适的预紧力和/或调整传动轴200的轴向位置,以便实现动力的平稳传递。
下面参考图1-图6更加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400的可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其中,图2示出了阻尼器400的示意性立体分解图,图3示出了阻尼器400的阻尼器壳体410的示意性立体截面图,图4示出了阻尼器400的示意性截面图,图5a和图5b示出了阻尼器400的阻尼器壳体410的俯视图,并且图6示出了阻尼器400的阻尼器壳体410的示意性立体图。如图1和图2所示,阻尼器400包括旨在连接至驱动器的壳体100的阻尼器壳体410以及容纳在阻尼器壳体410内的阻尼元件420和支撑板430。阻尼器壳体410具有沿着轴向方向XX’间隔开的近端面411和远端面412以及将近端面411与远端面412相连接的侧表面413,其中,近端面411旨在面向传动轴200定向,远端面412旨在背离传动轴200定向,而侧表面413上设有外螺纹,该外螺纹可以与阻尼器接收孔110的侧壁上设置的内螺纹配合。在该配置下,可以将阻尼器400旋拧至阻尼器接收孔110中,并且可以通过旋拧阻尼器400来方便快速地调整阻尼器400的轴向位置。特别地,如图1所示,阻尼器接收孔110通向壳体100的外部,由此,可以从壳体100的外部旋拧阻尼器400,从而即使在驱动器组装完毕之后也能方便快速地调整阻尼器400的轴向位置。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附图中示出了通过螺纹连接将阻尼器400以轴向位置可调节的方式装配至阻尼器接收孔110中,但是可以理解的是,还以通过摩擦配合等方式将将阻尼器400装配至阻尼器接收孔110中,在采用摩擦配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沿着阻尼器接收孔110推动阻尼器400来调整阻尼器400的轴向位置,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螺纹连接。如图3和图4所示,阻尼器壳体410在内部设有在轴向方向XX’上连通或者说相邻的阻尼元件接收腔414和支撑板接收腔415,其中,阻尼元件接收腔414用于容纳阻尼元件420并且靠近远端面412定位,特别地,阻尼元件420与阻尼元件接收腔414过渡配合,支撑板接收腔415用于容纳支撑板430并靠近近端面411定位,并且在近端面411上具有开口,以使得传动轴200可以穿过该开口抵靠支撑板430,特别地,支撑板430与支撑板接收腔415间隙配合,以便于支撑板430在支撑板接收腔415内移动。在该配置下,如图1所示,阻尼元件420在其远端处抵靠阻尼器壳体410并且在其近端处抵靠支撑板430的远端,而支撑板430又在其近端处抵靠传动轴200,由此,阻尼元件420可以通过支撑板430对传动轴200施加轴向预紧力,并对传动轴200的轴向运动施加阻尼,而且通过调整阻尼器壳体410的轴向位置,可以改变阻尼元件420和支撑板430的轴向位置,而这又可以起到调整对传动轴200施加的预紧力以及调整传动轴200的轴向位置的作用。特别地,阻尼元件420可以由诸如橡胶之类的本领域中已知的弹性材料制成,而支撑板430可以由诸如聚酰胺(PA)之类的本领域中已知的硬性材料制成。在装配时,可以先将阻尼元件420装配在阻尼元件接收腔414中,然后将支撑板430装配在支撑板接收腔415中,在此之后,将阻尼器400旋拧至阻尼器接收孔110中,直至传动轴200能够在电机运行时通过支撑板430至少部分地压缩阻尼元件42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阻尼元件420和阻尼元件接收腔414都大体呈圆柱形,并且阻尼元件420被定位成与阻尼元件接收腔414同轴,尤其是,在将阻尼器400装配至驱动器之后,阻尼元件420、阻尼元件接收腔414以及传动轴200三者均同轴。在该配置下,阻尼元件420在轴向方向XX’上的压缩量与阻尼元件420所提供的预紧力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确定,从而便于通过调整阻尼器400的轴向位置来预设定向传动轴200施加的预紧力。特别地,如图5a和图5b所示,阻尼元件接收腔414的侧壁具有多个尺寸变化部分416,这些尺寸变化部分416局部地改变阻尼元件接收腔414的径向尺寸。更具体地,如图5a所示,这些尺寸变化部分416相对于阻尼元件接收腔414的侧壁的其余部分径向向外凹入阻尼器壳体410中,从而形成沿着轴向方向延伸的多个凹槽。在该配置下,阻尼元件接收腔414的侧壁的其余部分可以与阻尼元件420接触以便保持住阻尼元件420,而当阻尼元件420在轴向方向XX’上受到挤压时,这些凹槽形成了容纳空间,这些容纳空间可以接收阻尼元件420因受到轴向方向的挤压而径向向外膨胀的部分,因此该配置既可以可靠地定位阻尼元件420,又可以确保阻尼元件420能够在受到挤压后自由弹性变形,从而可靠地利用阻尼元件420向传动轴200施加轴向预紧力。备选地,如图5b所示,这些尺寸变化部分416相对于阻尼元件接收腔414的侧壁的其余部分径向向内突出至阻尼元件接收腔414中,从而形成沿着轴向方向延伸的多个突起。在该配置下,这些突起可以与阻尼元件420接触以便保持住阻尼元件420,而当阻尼元件420在轴向方向XX’上受到挤压时,阻尼元件接收腔414的侧壁的其余部分则在这些突起之间形成了容纳空间,这些容纳空间可以接收阻尼元件420因受到轴向方向的挤压而径向向外膨胀的部分,因此该配置同样地既可以可靠地定位阻尼元件420,又可以确保阻尼元件420能够在受到挤压后自由弹性变形,从而可靠地利用阻尼元件420向传动轴200施加轴向预紧力。有利地,这些尺寸变化部分416可以沿着周向方向均匀地分布,这可以确保阻尼元件420在受到轴向挤压时规则地变形,以使得能够准确地预测阻尼元件420所提供的轴向预紧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5b所示,支撑板430的侧壁上设有阻转部分431,而支撑板接收腔415的侧壁上设有匹配部分417,所述阻转部分431和所述匹配部分417被配置成彼此配合,以使得支撑板430可以在支撑板接收腔415中沿着轴向方向XX’平移,但不能旋转。在该配置下,可以避免支撑板430随着传动轴200旋转,从而磨损阻尼元件420或支撑板接收腔415的侧壁。特别地,如图2-图5a所示,所述阻转部分431由在所述支撑板430的侧壁上形成的轴向延伸的多个凹槽形成,所述匹配部分417由在所述支撑板接收腔415的侧壁上形成的轴向延伸的多个肋条形成,所述多个肋条被配置成接收在所述多个凹槽中,从而形成沿着轴向方向延伸的键槽结构,这使得所述匹配部分417不仅能够阻止支撑板430旋转,而且还能够引导支撑板430轴向移动。备选地,如图5b所示,所述匹配部分417由在所述支撑板接收腔415的侧壁上形成的轴向延伸的多个凹槽形成,而所述阻转部分431由在所述支撑板430的侧壁上形成的轴向延伸的多个肋条形成,所述多个肋条被配置成接收在所述多个凹槽中,从而形成沿着轴向方向延伸的键槽结构,这也使得所述匹配部分417不仅能够阻止支撑板430旋转,而且还能够引导支撑板430轴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4所示,阻尼器壳体410内形成有将阻尼元件接收腔414的侧壁连接至支撑板接收腔415的侧壁的沿着周向方向延伸的肩部418,该肩部418被配置成面向轴向内侧,即,面向支撑板430。因此,在该配置下,在支撑板430抵靠肩部418之后,支撑板430无法再继续向阻尼器壳体410内移动,因此肩部418限定了支撑板430的最大轴向位移量。特别地,如图3和图4所示,该肩部418还限定了阻尼元件接收腔414的深度D(沿轴向方向XX’测得),该深度D小于阻尼元件420的高度H(沿轴向方向XX’测得),因此,在将阻尼元件420装配至阻尼元件接收腔414中之后,阻尼元件420将向着轴向内侧延伸超过肩部418,在该配置下,高度H与深度D之差即为阻尼元件420的轴向最大压缩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阻尼器壳体410的远端面412上设有工具接合部419,该工具接合部419可以与工具(例如,扳手、螺丝刀等)接合,以使得操作人员能够利用工具将阻尼器400安装到位,例如可以通过螺丝刀将阻尼器400旋拧至阻尼器接收孔110中直至要求位置。特别地,该工具接合部419可以是凹入远端面412中的凹槽,该凹槽可以具有一字形、十字形、六角形等形状,以便接合端头具有相应形状的螺丝刀。
以上借助于附图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以及驱动器的可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内的那些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偏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技术和结构的修改和补充以及对各实施例中的特征的重新组合显然都应视为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所能够设想到的这些修改和补充都应被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申请日时已知的等效技术和尚未预见的等效技术。

Claims (10)

1.阻尼器(4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400)包括:
阻尼器壳体(410),其具有沿着轴向方向(XX’)间隔开的近端面(411)和远端面(412)以及将所述近端面(411)与所述远端面(412)相连接的侧表面(413),所述侧表面(413)设有外螺纹,所述阻尼器壳体(410)内设有沿着轴向方向(XX’)相邻的阻尼元件接收腔(414)和支撑板接收腔(415),所述支撑板接收腔(415)在所述近端面(411)上敞开;
弹性阻尼元件(420),其被容纳在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414)中;以及
硬性支撑板(430),其被容纳在所述支撑板接收腔(415)中并且接触所述弹性阻尼元件(4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4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壳体(410)内形成有将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414)的侧壁连接至所述支撑板接收腔(415)的侧壁的肩部(418),所述肩部(418)与所述硬性支撑板(430)彼此面对地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器(400),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418)限定了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414)的沿轴向方向(XX’)测得的深度(D),所述深度(D)小于所述弹性阻尼元件(420)的沿轴向方向(XX’)测得的高度(H)。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阻尼器(4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414)的侧壁具有局部地改变其径向尺寸的多个尺寸变化部分(41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器(4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尺寸变化部分(416)凹入所述阻尼器壳体(410)中,从而形成用于接收所述弹性阻尼元件(420)因受到轴向挤压而径向膨胀的部分的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器(4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尺寸变化部分(416)突出至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414)中,从而在它们之间形成用于接收所述弹性阻尼元件(420)因受到轴向挤压而径向膨胀的部分的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阻尼器(400),其特征在于,所述硬性支撑板(430)的侧壁上设有阻转部分(431),所述支撑板接收腔(415)的侧壁上设有匹配部分(417),所述阻转部分(431)和所述匹配部分(417)形成沿着轴向方向(XX’)延伸的键槽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阻尼器(4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阻尼元件(420)与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414)过渡配合,并且所述硬性支撑板(430)与所述支撑板接收腔(415)间隙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阻尼器(4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壳体(410)的远端面(412)上设有用于接合转动工具的工具接合部(419)。
10.驱动器,其包括:
设有阻尼器接收孔(110)的壳体(100),所述阻尼器接收孔(110)的侧壁上设有内螺纹;
容纳在所述壳体(100)中的传动轴(200),
容纳在所述壳体(100)中的电机,所述电机适于驱动所述传动轴(200)旋转,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器还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阻尼器(400),所述阻尼器壳体(410)的侧表面上的外螺纹与所述阻尼器接收孔(110)的侧壁上的内螺纹配合,并且所述传动轴(200)被配置为能够抵靠所述硬性支撑板(430)并通过所述硬性支撑板(430)沿轴向方向(XX’)压缩所述弹性阻尼元件(420)。
CN202121338751.6U 2021-06-16 2021-06-16 阻尼器以及驱动器 Active CN2149460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38751.6U CN214946020U (zh) 2021-06-16 2021-06-16 阻尼器以及驱动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38751.6U CN214946020U (zh) 2021-06-16 2021-06-16 阻尼器以及驱动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46020U true CN214946020U (zh) 2021-11-30

Family

ID=79051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38751.6U Active CN214946020U (zh) 2021-06-16 2021-06-16 阻尼器以及驱动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460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51737B2 (en) Worm gear drive
US6905004B2 (en) Parking gear for a motor vehicle
JP3071563B2 (ja) スクリュードライバーにおけるクラッチ装置
GB2476376A (en) Power drill
US20060207775A1 (en) Power tool torque overload clutch
US20070179328A1 (en) Impact tool
WO2023279998A1 (zh) 适用于马达的自锁装置及线性致动器
KR20220044483A (ko) 원형 파동 드라이브
US20090249910A1 (en) Lead screw device
CN214946020U (zh) 阻尼器以及驱动器
CN104832559A (zh) 用于离合器的操纵单元
CN111775902A (zh) 一种驱动桥及其输入总成、驻车制动总成
CN109372372B (zh) 堵转保护装置和电动尾门撑杆
CN118140056A (zh) 具有固定元件的棘爪螺母
CN214264612U (zh) 拧紧机构
US11274711B2 (en) Clutch device
KR20190055291A (ko) 일체형 칼라를 가지는 전동공구의 기어박스
CN114585546A (zh) 活塞操纵装置
EP1872905B1 (en) Working tool
US20090008115A1 (en) Hand-held power tool with a slip clutch
CN214578440U (zh) 电动工具
KR101412452B1 (ko) 축방향 고정부를 가진 트랜스미션 장치
CN113335369B (zh) 连接件、包括其的汽车转向机及汽车
KR101561952B1 (ko) 전동식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의 틸팅 구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동식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CN112576638A (zh) 电动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