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32095U - 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 - Google Patents
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932095U CN214932095U CN202121077259.8U CN202121077259U CN214932095U CN 214932095 U CN214932095 U CN 214932095U CN 202121077259 U CN202121077259 U CN 202121077259U CN 214932095 U CN214932095 U CN 21493209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g
- bag body
- cavity
- product
- e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ffer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属于空气密封体技术领域,包括内袋体和外袋体,所述内袋体与外袋体之间形成充气腔,所述内袋体设有用于容纳产品的容纳腔,所述内袋体靠近边缘处设有产品限位线,所述产品限位线与所述内袋体和外袋体的边缘之间为保护部。本实用新型充气袋,能够避免产品触碰袋子边缘,更好的保护产品的边角免受损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密封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
背景技术
充气包装袋具有保护、缓冲的作用,并且轻便、制作成本低,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不同的产品包装中,特别是一些易碎或者贵重物品的运输和包装。
为了加强对产品的保护,行业中开始出现了一些袋中袋式充气袋,在内袋和外袋之间形成充气腔,进而保护内袋中的产品,然而这种充气袋有个很大的缺点,产品容易因为重力作用挤压充气袋的一侧,导致充气袋一侧的气体被挤跑,触碰袋子边缘,使得该侧的产品部位丧失缓冲保护,容易与其他物品发生碰撞或者受到颠簸,进而导致产品的边角容易被磕碰或者破损,而且产品长时间接触袋子边缘,不断摩擦,也容易戳破袋子,使得充气袋发生泄气风险。
而如果为了保护产品的边角,额外增加材料和结构进行保护,又会增加大量成本,包装或者操作起来也比较麻烦,也会占用过多空间。
因此,如何能够在不需要大量增加材料的情况下,实现对产品边角的保护,同时包装便捷,成为本领域一大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能够避免产品触碰袋子边缘,更好的保护产品的边角免受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包括内袋体和外袋体,所述内袋体与外袋体之间形成充气腔,所述内袋体设有用于容纳产品的容纳腔,所述内袋体靠近边缘处设有产品限位线,所述产品限位线与所述内袋体和外袋体的边缘之间为保护部。
进一步所采取的措施是:所述产品限位线包括底边限位线和两条侧边限位线,且所述底边限位线和两条侧边限位线分别设置于所述内袋体的底部和两侧。
进一步所采取的措施是:两条所述侧边限位线的顶端均连接有弯曲部,两条所述侧边限位线的顶端均通过弯曲部延伸至相邻的所述内袋体边缘,所述内袋体两侧的保护部的顶端与所述内袋体的顶部之间设有间隔;所述弯曲部与所述侧边限位线的顶端之间为弧形过渡连接。
进一步所采取的措施是:所述内袋体和外袋体的边缘均通过边缘热封线进行密封,使得所述内袋体与外袋体之间形成充气腔,所述产品限位线的两端均与所述边缘热封线相交,使得所述产品限位线与相邻所述边缘热封线之间形成封闭的所述保护部
进一步所采取的措施是:所述保护部设有 过气道。
进一步所采取的措施是:所述充气腔包括左侧腔体和右侧腔体,所述左侧腔体和右侧腔体通过 过气道相互连通,使得所述充气腔内部一体连通。
进一步所采取的措施是:所述 过气道设置于内袋体底部和两侧中的其中一个或者多个保护部内。
进一步所采取的措施是:所述充气腔设有进气阀门,所述进气阀门通过阀门膜热压形成,所述阀门膜上设有单向的充气通道,所述充气通道下方设有两条以上的S弯导气道,所述充气通道通过S弯导气道与充气腔连通。
进一步所采取的措施是:所述充气通道底部连接有弯曲的导气热封线,所述导气热封线之间形成所述S弯导气道。
进一步所采取的措施是:所述阀门膜上设有四条弯曲并排的导气热封线,位于中间的两条导气热封线的顶部相连接,位于外侧的导气热封线与相邻的一条位于中间的导气热封线之间形成所述S弯导气道。
进一步所采取的措施是:所述外袋体设有手提拉环孔。
进一步所采取的措施是:所述外袋体和内袋体分别通过两层外腔体膜和两层内腔体膜热压形成,且两层所述内腔体膜设置于两层所述外腔体膜之间;
所述内袋体和外袋体的的边缘通过边缘热封线进行密封,且位于所述内袋体和外袋体的两侧及底部的所述边缘热封线使得两层所述外腔体膜和两层所述内腔体膜完全粘连,位于所述内袋体和外袋体的顶部的所述边缘热封线使得所述外腔体膜与相邻的所述内腔体膜粘连,且所述边缘热封线上至少留有一个用于设置进气阀门的进气开口;
所述产品限位线设置于所述内腔体膜上,通过所述产品限位线使得两层所述内腔体膜粘连;所述 过气道开设在两层所述内腔体膜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内袋体与外袋体之间形成充气腔,并在所述内袋体靠近边缘处设置产品限位线,进而可以通过所述产品限位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所述容纳腔中产品的位置,避免产品在容纳腔中移动幅度过大,更好的保护产品;而所述产品限位线与所述内袋体和外袋体的边缘之间为保护部,这样不会占用容纳腔中过多的位置,同时还能保护产品边角,避免产品触碰内袋体和外袋体的边缘,使得触碰边缘的产品部位失去空气缓冲保护,导致产品的边角容易受到磕磕碰碰,造成损毁;而且,产品边角长期触碰到充气袋的边缘,也容易戳破充气袋边缘,导致充气腔出现空气泄露风险,充气袋无法起到缓冲保护作用;而且传统未设置限位线的充气袋需要人工小心、谨慎将产品放置在充气袋中间,再充气才能比较好的保护产品,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而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限位线,能够更方便、精准的放置产品,即使随意放置产品,也能够保护产品的边角,包装操作更加简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未充气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充气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未充气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充气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的箭头表示充气时的气流方向。
图中:1、内袋体;2、外袋体;3、边缘热封线;4、充气腔;401、左侧腔体;402、右侧腔体;5、容纳腔;6、产品限位线;601、底边限位线;602、侧边限位线;603、弯曲部;7、保护部;8、过气道;9、进气阀门;901、充气通道;902、S弯导气道;903、导气热封线;10、阀门膜;11、手提拉环孔;12、外腔体膜;13、内腔体膜;14、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内”、“中”、“左”、“右”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2所示,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包括内袋体1和外袋体2,内袋体1与外袋体2之间形成充气腔4,内袋体设有用于容纳产品14的容纳腔5,内袋体1靠近边缘处设有产品限位线6,产品限位线6与内袋体1和外袋体2的边缘之间为保护部7。
通过内袋体1与外袋体2之间形成充气腔4,并在内袋体1靠近边缘处设置产品限位线6,进而可以通过产品限位线6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限制容纳腔5中产品14的位置,避免产品14在容纳腔5中移动幅度过大,更好的保护产品14;而产品限位线6所述内袋体1和外袋体2的边缘之间为保护部7,这样不会占用容纳腔5中过多的位置,同时还能保护产品14边角,避免产品14触碰内袋体1和外袋体2的边缘,使得触碰边缘的产品14部位失去空气缓冲保护,导致产品14的边角容易受到磕磕碰碰,造成损毁;而且,产品14边角长期触碰到充气袋的缘热,也容易戳破充气袋的缘热,导致充气腔4出现空气泄露风险,充气袋无法起到缓冲保护作用;而且传统未设置限位线6的充气袋需要人工小心、谨慎将产品14放置在充气袋中间,才能比较好的保护产品14,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而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限位线6,能够更方便、精准的放置产品14,随意放置,也能够保护产品14的边角,包装操作更加简便、快捷。
如图1-2所示,产品限位线6包括底边限位线601和两条侧边限位线602,且底边限位线601和两条侧边限位线602分别设置于内袋体1的底部和两侧,从而可以对产品14的两侧和底部进行更好的保护,避免产品14由于重力作用或者晃动触碰到两侧和底部的边缘热封线3,且通过两侧和底部的产品限位线6,还能更好的限定产品14的位置,避免产品14移位。
如图3所示,两条侧边限位线602的顶端均连接有弯曲部603,两条侧边限位线602的顶端均通过弯曲部603延伸至相邻的所述内袋体1边缘,内袋体1两侧的保护部7的顶端与所述内袋体1的顶部之间设有间隔,从而对产品14更好限位的同时不会影响或者限制顶端开口,方便产品14放入;弯曲部603与侧边限位线602的顶端之间为弧形过渡连接,通过弧形过渡,使得产品14的放入更加顺畅,同时避免出现尖角,导致单点受力,使得袋体容易破损,弧形过渡柔和,更容易分散受力,充气袋更耐用。
如图3所示,内袋体1和外袋体2的边缘均通过边缘热封线3进行密封,使得内袋体1与外袋体2之间形成充气腔4,产品限位线6的两端均与边缘热封线3相交,使得产品限位线6与相邻边缘热封线3之间形成封闭的保护部7。保护部7设有 过气道8,充气腔4包括左侧腔体401和右侧腔体402,左侧腔体401和右侧腔体402通过 过气道8相互连通,使得充气腔4内部一体连通,通过设置保护部7,并在保护部7中设置 过气道8,从而保持充气腔4相对封闭的同时,内部可以相互流通,进而使得左侧腔体401和右侧腔体402的气流均匀,分散,更好的保护产品14,且充气时,只需要一个充气阀门,即可对整个充气腔4进行充气,整体设计精巧,操作起来更便捷,该过气道可以是过气通孔、过气管道等,不限形式,能够实现内部气体导通效果即可。
如图3所示, 过气道8设置于内袋体1底部和两侧中的其中一个或者多个保护部7内,从而可以方便空气的流通,增大过气量,加快过气速度。还可以设置成限位线与相邻的边缘热封线3平行,而充气时,只需要放入产品14,充气腔4充充满空气,产品限位线6就会向中间凹,从而更好的对产品14进行固定。
如图3所示,外袋体2设有手提拉环孔11,从而可以方便携带和运输。充气腔4设有进气阀门9,进气阀门9通过阀门膜10热压形成,阀门膜10上设有单向的充气通道901,充气通道901下方设有两条以上的S弯导气道902,充气通道901通过S弯导气道902与充气腔4连通。通过设置两条以上的S弯导气道902,弯曲的S弯导气道902可以使得气流顺畅的同时,增大气流量,加快充气速度。而充气通道901底部连接有弯曲的导气热封线903,导气热封线903之间形成S弯导气道902,通过导气热封线903,形成S弯导气道902的同时还能够对阀门膜10进行局部热封,使得充气时更方便,而完气完成后,阀门自动密封,且密封效果更好,防止空气泄露。阀门膜10上设有四条弯曲并排的导气热封线903,位于中间的两条导气热封线903的顶部相连接,位于外侧的导气热封线903与相邻的一条位于中间的导气热封线903之间形成S弯导气道902,从而提高导气流畅度,并提升密闭效果。
如图1-4所示,外袋体2和内袋体1分别通过两层外腔体膜12和两层内腔体膜13热压形成,且两层内腔体膜13设置于两层外腔体膜12之间;内袋体1和外袋体2的的边缘通过边缘热封线3进行密封,且位于内袋体1和外袋体2的两侧及底部的边缘热封线3使得两层外腔体膜12和两层内腔体膜13完全粘连,位于内袋体1和外袋体2的顶部的边缘热封线3使得外腔体膜12与相邻的内腔体膜13粘连,从而形成顶端开口的容纳腔5,且边缘热封线3上至少留有一个用于设置进气阀门9的进气开口,以用于设置阀门;产品限位线6设置于内腔体膜13上,通过产品限位线6使得两层内腔体膜13粘连,从而对内袋中的产品14进行限位; 过气道8开设在两层内腔体膜13上,从而方便内部气体的流通和分散,以及均匀受力,同时且两层内腔体膜13设置于两层外腔体膜12之间,内袋体1和外袋体2的边缘均通过同一边缘热封线3进行热封,使得内袋体能够通过缘热封线3相对固定在外袋体2中,进一步保持整体的稳固性。
上述袋中袋式充气袋可通过以下制作方法制作而成,包括以下步骤:
(1)将两层内腔体膜13相互重叠,在内腔体膜13靠近边缘处进行热压形成产品限位线6,产品限位线6将两层内腔体膜13粘连,使得两层内腔体膜13之间形成顶端开口的容纳腔5,并通过产品限位线6限制容纳腔5中产品14的位置;
(2)在内腔体膜13的边缘与产品限位线6之间开设 过气道8, 过气道8贯穿两层内腔体膜13;
(3)将其中一层外腔体膜12放置于其中一层内腔体膜13的外侧,并将该外腔体膜12与相邻的该内腔体膜13的顶部边缘进行热封形成边缘密封线;然后将另一层外腔体膜12放置于另一层内腔体膜13的外侧,并将该外腔体膜12与相邻的该内腔体膜13的顶部边缘进行热封形成另一条边缘密封线;
(4)对两层内腔体膜13和两层外腔体膜12的两侧及底部的边缘进行热封形成其他边缘热封线3,使得内腔体膜13与外腔体膜12之间形成充气腔4,并通过 过气道8连通形成一体连通的充气腔4,得到成品。
通过先对内腔体膜13进行热压形成产品限位线6,并开设 过气道8,从而热封形成内部结构,然后再与外侧的外腔体膜12进行热封,且顶部两张膜分开进行热封,使得顶部形成开口,最后再对其他边缘处进行热封,从而通过两层内腔体膜13和两层外腔体膜12即可热封形成一体、结构精巧的袋中袋式充气袋。本制作方法开创了一种新的制作工艺流程,布局精密、操作方便、高效,利用简单的材料实现了内部精巧的结构,效果突出,作用显著。
在进行热封形成顶边密封线之前,先在其中一片内腔体膜13与外腔体膜12的顶边设置进气阀门9,再进行热封形成顶边密封线,并预留出进气阀门9的入气口,从而方便设置阀门。
在进行热封形成顶边密封线时,在两层内腔体的顶部之间放置隔板,使得内腔体膜13的顶边与相邻的外腔体膜12的顶边粘连,两层内腔体膜13的顶边之间形成开口,这样就可以方便一层内腔体膜13的顶边与相邻的外腔体膜12的顶边粘连,而不会影响另一层内腔体膜13了,这一方式,打破了本领域常规的制作方法,实现四层腔体膜即可热压形成本实施例的袋中袋式充气袋。
当然,两层内腔体膜13和两层外腔体膜12均可通过一张腔体膜折叠形成。
使用时,先将产品14放入容纳腔5中,然后给进气阀门9打气,气体经过充气通、S弯导气道902进入充气腔4中,并通过 过气道8使得左侧腔体401和右侧腔体402的空气相互流通,并充盈整个充气腔4,进而向容纳腔5中产品14的空隙处膨胀,且产品限位线6也凹向容纳腔5中的产品14,进而对产品14的整体进行固定并保护产品14的整体及边角,大大降低碰撞或者颠簸的影响,保障产品14的边角免受损坏,实用性强,市场应用前景广。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利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组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袋体和外袋体,所述内袋体与外袋体之间形成充气腔,所述内袋体设有用于容纳产品的容纳腔,所述内袋体靠近边缘处设有产品限位线,所述产品限位线与所述内袋体和外袋体的边缘之间为保护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产品限位线包括底边限位线和两条侧边限位线,且所述底边限位线和两条侧边限位线分别设置于所述内袋体的底部和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其特征在于:两条所述侧边限位线的顶端均连接有弯曲部,两条所述侧边限位线的顶端均通过弯曲部延伸至相邻的所述内袋体边缘,所述内袋体两侧的保护部的顶端与所述内袋体的顶部之间设有间隔;所述弯曲部与所述侧边限位线的顶端之间为弧形过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袋体和外袋体的边缘均通过边缘热封线进行密封,使得所述内袋体与外袋体之间形成充气腔,所述产品限位线的两端均与所述边缘热封线相交,使得所述产品限位线与相邻所述边缘热封线之间形成封闭的所述保护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部设有过气道;所述充气腔包括左侧腔体和右侧腔体,所述左侧腔体和右侧腔体通过过气道相互连通,使得所述充气腔内部一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气道设置于内袋体底部和两侧中的其中一个或者多个保护部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腔设有进气阀门,所述进气阀门通过阀门膜热压形成,所述阀门膜上设有单向的充气通道,所述充气通道下方设有两条以上的S弯导气道,所述充气通道通过S弯导气道与充气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通道底部连接有弯曲的导气热封线,所述导气热封线之间形成所述S弯导气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膜上设有四条弯曲并排的导气热封线,位于中间的两条导气热封线的顶部相连接,位于外侧的导气热封线与相邻的一条位于中间的导气热封线之间形成所述S弯导气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袋体设有手提拉环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袋体和内袋体分别通过两层外腔体膜和两层内腔体膜热压形成,且两层所述内腔体膜设置于两层所述外腔体膜之间;
所述内袋体和外袋体的边缘通过边缘热封线进行密封,且位于所述内袋体和外袋体的两侧及底部的所述边缘热封线使得两层所述外腔体膜和两层所述内腔体膜完全粘连,位于所述内袋体和外袋体的顶部的所述边缘热封线使得所述外腔体膜与相邻的所述内腔体膜粘连,且所述边缘热封线上至少留有一个用于设置进气阀门的进气开口;
所述产品限位线设置于所述内腔体膜上,通过所述产品限位线使得两层所述内腔体膜粘连;所述过气道开设在两层所述内腔体膜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077259.8U CN214932095U (zh) | 2021-05-19 | 2021-05-19 | 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077259.8U CN214932095U (zh) | 2021-05-19 | 2021-05-19 | 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932095U true CN214932095U (zh) | 2021-11-30 |
Family
ID=79060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077259.8U Active CN214932095U (zh) | 2021-05-19 | 2021-05-19 | 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932095U (zh) |
-
2021
- 2021-05-19 CN CN202121077259.8U patent/CN21493209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26040B (zh) | A cushioning bag for preset opening of air column turning zon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TWI447051B (zh) | A flat buffer gas bag with a plurality of compartmentalized chambers | |
CN100582536C (zh) | 止气阀及带有该止气阀的空气密封体 | |
US20170045151A1 (en) | Fluid Container, Check Valve Thereof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
CN101259888A (zh) | 多段夹持式空气密封体 | |
CN101462624A (zh) | 真空吸束式气体包装袋及其包装方法 | |
CN101148209B (zh) | 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 | |
CN205034523U (zh) | 双重保护的充气包装体 | |
CN101628648B (zh) | 具有间断性气阀的防震密封袋 | |
CN113148411B (zh) | 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及其制作方法 | |
CN214932095U (zh) | 一种袋中袋式充气袋 | |
CN101367457A (zh) | 逆向吊床式空气防震套 | |
CN101746562B (zh) | 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 | |
CN110963167A (zh) | 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9241749U (zh) | 一种可充气的缓冲包装袋 | |
CN209739769U (zh) | 一种缓冲包装袋 | |
TWI331979B (zh) | ||
CN211919514U (zh) | 空气包装装置 | |
CN100586808C (zh) | 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 | |
CN100551790C (zh) | 自粘膜回绝空气立体包装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1128551Y (zh) | 一种可包裹立体物品的气体包装片以及气体包装袋 | |
CN222158395U (zh) | 一种充气缓冲袋 | |
CN220181516U (zh) | 单阀悬空气囊缓冲包装袋 | |
CN216660941U (zh) | 一种双层热塑包装袋 | |
CN202848348U (zh) | 新型充气包装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