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49241U - 一种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849241U CN214849241U CN202121370844.7U CN202121370844U CN214849241U CN 214849241 U CN214849241 U CN 214849241U CN 202121370844 U CN202121370844 U CN 202121370844U CN 214849241 U CN214849241 U CN 21484924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emale
- male
- positioning
- pin
- female 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包括公端和母端,公端包括公端主体和公端PIN针,公端主体设有具有插接开口的插接腔室,公端PIN针的第一端穿设插接腔室的与插接开口相对的底壁;母端包括母端主体和母端PIN针,母端主体包括相连的插接部和固定部,插接部从插接开口插入插接腔室中,固定部设有沿母端主体的长度方向贯穿固定部的排气孔,一密封塞设于排气孔中并抵接排气孔的内侧壁;母端PIN针设置于母端主体上并与公端PIN针的第一端连接。在将母端主体的插接部插入公端主体的插接腔室的过程中,可通过母端主体的固定部上的排气孔将插接腔室内的空气排除,使得连接器的公端和母端组装时更容易插接,实现密封性装配空间内的盲装对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电子设备中,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连接器几乎是必不可少的部件,其既可以实现电源连接,也可以实现信号连接。然而,传统的连接器由于在设计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导致其组装过程不够方便,例如公端和母端的装配空间为密封状态,因此装配空间内的气压较大,导致公端和母端插接时受装配空间内的气压影响而难相互插入,组装效率低。
另外,目前市面上对小于7mm的管内及接头内组装连接器有采用塑胶支架直接压入的案例,依靠死扣固定,但其不可拆装且不具备密封功能。还有采用FPCB引出,后焊接线束再点胶密封,屏蔽后再包覆铜箔的操作。或者采用软线引出,再单线焊接,点胶包覆铜箔来做屏蔽处理。这些方式具有操作困难,胶水受耐候性不可密封等风险。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具有较好的密封性,且易于插接的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能够使其公端和母端在密封性装配空间内盲装对接。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接器,包括公端和母端,所述公端包括公端主体和公端PIN针,所述公端主体设有具有插接开口的插接腔室,所述公端PIN针的第一端穿设所述插接腔室的与所述插接开口相对的底壁;所述母端包括母端主体和母端PIN针,所述母端主体包括相连的插接部和固定部,所述插接部从所述插接开口插入所述插接腔室中,所述固定部设有沿所述母端主体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固定部的排气孔,一密封塞设于所述排气孔中并抵接所述排气孔的内侧壁;所述母端PIN针设置于所述母端主体上,且所述母端PIN针与所述公端PIN针的所述第一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塞的侧壁上设有倾斜设置的密封片,所述密封片包括固定端和与所述固定端相对的自由端,所述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塞的侧壁,所述自由端抵接所述排气孔的内侧壁并远离所述密封塞的侧壁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母端PIN针为中空结构,所述母端PIN针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径且小于所述公端PIN针的外径;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端部设有PIN针插接开口,所述母端PIN针的侧壁设有从所述第一部分的端部朝所述第二部分的方向延伸的缝隙,所述公端PIN针从所述PIN针插接开口插入所述母端PIN针中以与所述母端PIN针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接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端部设有第一母端倒角,所述插接开口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公端倒角;和/或,所述母端PIN针设置于所述母端主体内部,所述插接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端部上设有通孔,所述公端PIN针的所述第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母端PIN针连接,所述通孔的内壁面设有第二母端倒角,所述公端PIN针的第一端端部设有第二公端倒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接开口到所述插接腔室的与所述插接开口相对的底壁的内壁面的距离大于所述插接部的长度;和/或,所述插接部的侧壁与所述插接腔室的侧壁之间设有装配间隙;和/或,所述插接腔室的侧壁的部分内表面设为公端装配平面,所述插接部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公端装配平面相适配的母端装配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还包括连接器主体和对接接头,所述对接接头和所述公端主体均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上,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插接部的一端外壁设有限位凸缘,所述固定部穿设于所述对接接头中且所述限位凸缘抵接所述对接接头的端面,所述插接部伸出所述对接接头外;所述固定部的侧壁上套设有定位弹片,所述定位弹片包括弹片主体和多个弹扣,多个所述弹扣沿所述弹片主体的周向间隔分布,每个所述弹扣均向外凸起,所述对接接头的内壁沿周向设有定位槽,所述弹扣弹性抵接所述定位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弹片还包括拆卸导向片,所述拆卸导向片包括弯折凸起部和延伸部,所述弯折凸起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弹片主体和所述延伸部,所述弯折凸起部弹性抵接所述定位槽,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定位槽之间设有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接接头的内侧壁上设有导向槽,所述固定部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导向槽对应的导向凸起,所述导向凸起插入所述导向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电路板,所述公端PIN针连接所述电路板,所述公端主体上设有定位柱和/或定位卡骨,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定位孔和/或卡槽,所述定位柱插入所述定位孔中,所述定位卡骨卡持于所述卡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公端主体上还设有定位骨,所述定位骨连接于所述插接腔室的所述底壁上并朝远离所述插接开口的方向延伸,所述定位骨的底面抵接所述电路板。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通过在母端主体的固定部设计排气孔,从而在将母端主体的插接部插入公端主体的插接腔室的过程中,插接腔室内的空气可通过排气孔排除,以避免插接腔室内的气压较大而导致母端主体的插接部难插入,使得连接器的公端和母端组装时更容易插接,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当公端和母端组装完成后,再向排气孔内装入密封塞进行封堵,以提高连接器内部空间的密封性,保护内部电子元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图1所示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连接器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图5所示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和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0-图12为图9所示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在对接接头外周包覆软管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在对接接头外周包覆硬管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公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6为图15所示公端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公端和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8为图17所示公端和电路板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公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20为图19所示公端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公端和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母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所示母端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母端PIN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定位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在连接器上增加屏蔽结构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器的组装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公端;11、公端主体;111、第一公端倒角;12、公端PIN针;121、第一端;1211、第二公端倒角;122、第二端;123、第一PIN针部;124、第二PIN针部;13、插接开口;14、插接腔室;141、公端装配平面;15、定位柱;151、大定位柱;152、小定位柱;16、定位卡骨;17、定位骨;
20、母端;21、母端主体;211、插接部;2111、母端装配平面;2112、第二母端倒角;212、固定部;213、排气孔;2131、小径孔;2132、大径孔;214、第一母端倒角;215、限位凸缘;216、导向凸起;22、母端PIN针;221、第一部分;222、第二部分;223、PIN针插接开口;224、缝隙;23、密封塞;24、密封片;25、定位弹片;251、弹片主体;252、弹扣;253、拆卸导向片;2531、弯折凸起部;2532、延伸部;
30、对接接头;31、定位槽;32、导向槽;41、PIN针弹性变形空间;42、装配间隙;43、间隙;50、O型密封圈;60、电路板;61、定位孔;62、卡槽;70、线束;81、软管;82、硬管;91、屏蔽线;92、接地转接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可应用于但不限于尿素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燃油传感器、电器管内对插接头和电器腔体密封接插等领域。
如图1-图26所示,连接器包括公端10和母端20,公端10包括公端主体11和公端PIN针12,公端主体11设有具有插接开口13的插接腔室14,公端PIN针12包括用于连接母端PIN针22的第一端121和用于连接其它元器件(例如电路板60)的第二端122,公端PIN针12的第一端121穿设插接腔室14的与插接开口13相对的底壁;母端20包括母端主体21和母端PIN针22,母端主体21包括相连的插接部211和固定部212,固定部212用于焊接连接对应的线束70端子,插接部211从插接开口13插入插接腔室14中,固定部212设有沿母端主体21的长度方向贯穿固定部212的排气孔213,一密封塞23设于排气孔213中并抵接排气孔213的内侧壁;母端PIN针22设置于母端主体21上,且母端PIN针22与公端PIN针12的第一端121连接。
上述连接器通过在母端主体21的固定部212设计排气孔213,从而在将母端主体21的插接部211插入公端主体11的插接腔室14的过程中,插接腔室14内的空气可通过排气孔213排除,以避免插接腔室14内的气压较大而导致母端主体21的插接部211难插入,使得连接器的公端10和母端20组装时更容易插接,实现密封性装配空间内的盲装对接,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当公端10和母端20组装完成后,再向排气孔213内装入密封塞23进行封堵,以提高连接器内部空间的密封性,保护内部电子元器件。
如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排气孔213设计为阶梯孔,阶梯孔包括相连通的小径孔2131和大径孔2132,大径孔2132的直径大于小径孔2131,从而小径孔2131和大径孔2132的连接处形成限位台阶,限位台阶用以限制密封塞23的装配极限位置,当密封塞23从大径孔2132一端塞入排气孔213直至抵接该限位台阶时,说明密封塞23已安装到位。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排气孔213的内侧壁上设置限位件,限位件可为限位块或者沿排气孔213周向设置的限位凸缘215,该限位件同样可以限制密封塞23的装配极限位置。可以理解的,为进一步提高密封可靠性,可以在密封塞23的后端(即远离插接部211的一端)预留点胶空间,以点胶进行二次密封。
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塞23的侧壁上设有倾斜设置的密封片24,密封片24可以设为多个并沿密封塞23的周向间隔分布或者密封片24设为环状并套设在密封塞23的周向,密封片24包括固定端和与固定端相对的自由端,固定端固定连接密封塞23的侧壁,自由端抵接排气孔213的内侧壁并远离密封塞23的侧壁设置,从而密封塞23塞入排气孔213时,排气孔213内的气体受挤压可以顺着密封片24的固定端至自由端的方向排除,而外部从自由端至固定端的方向施加气体时,密封片24能起到反向作用力以使外部气体无法进入插接腔室14,并能使密封塞23往靠近插接部211的方向挤压,使得密封更结实,同时也起到密封塞23防退作用。
优选的,为避免多零件组合安装导致累积公差过大或导致偏向无法装入等风险,如图8所示,在母端主体21的插接部211远离固定部212的一端端部设计有第一母端倒角214,同时在公端主体11的插接开口13内壁面设计有第一公端倒角111,第一公端倒角111和第一母端倒角214起到导向的作用,以方便于插接部211插入插接腔室14中,从而实现在局部偏差的状态下同样可以有效地装配公端10和母端20,有效避免了面与面难对位插入或无法插入的弊端,提高了组装效率。
如图2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母端PIN针22为中空结构,母端PIN针22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第一部分221的内径小于第二部分222的内径且小于公端PIN针12的外径;第一部分221远离第二部分222的一端端部设有PIN针插接开口223,母端PIN针22的侧壁设有从第一部分221的端部朝第二部分222的方向延伸的缝隙224,公端PIN针12从PIN针插接开口223插入母端PIN针22中以与母端PIN针22连接。具体的,第一部分221的内径小于第二部分222的内径以使母端PIN针22形成缩口处理,由于第一部分221的内径小于公端PIN针12的外径且母端PIN针22的侧壁从第一部分221的端部朝第二部分222的方向延伸的缝隙224,使得第一部分221沿径向具有弹性形变,从而当公端PIN针12从PIN针插接开口223插入母端PIN针22时,第一部分221可以弹性夹紧公端PIN针12,保证公端PIN针12紧贴合于母端PIN针22,实现接触导通。可选的,母端PIN针22可以通过原棒料CNC(计算机数字化控制)加工得到,同步可以采用板料通过端子机来制作,打端子焊线端可以通过焊线和线束70连接,也可以采用打端子的方式使线束70和母端PIN针22结合于一体。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母端PIN针22设置于母端主体21内部,插接部211远离固定部212的一端端部上设有通孔,公端PIN针12的第一端121穿过通孔与母端PIN针22连接,通孔的内壁面设有第二母端倒角2112,在公端PIN针12的第一端121端部同时设有第二公端倒角1211,第二公端倒角1211和第二母端倒角2112起到导向的作用,以便于公端PIN针12和母端PIN针22对插,此设计利用母端PIN针22的第一部分221沿径向具有弹性形变的特点,实现了在局部偏差的状态下同样可以有效地装配公端10和母端20,有效避免了面与面难对位插入或无法插入的弊端,提高了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插接开口13到插接腔室14的与插接开口13相对的底壁的内壁面的距离大于插接部211的长度;和/或,如图8所示,插接部211的侧壁与插接腔室14的侧壁之间设有装配间隙42;和/或,如图4所示,插接腔室14的侧壁的部分内表面设为公端装配平面141,插接部211的侧壁上设有与公端装配平面141相适配的母端装配平面2111。可以理解的,为避免多零件组合安装导致累积公差过大或导致偏向无法装入等风险,设计插接开口13到插接腔室14的与插接开口13相对的底壁的内壁面的距离大于插接部211的长度,从而为公端10和母端20预留PIN针弹性变形空间41;通过在插接部211的侧壁与插接腔室14的侧壁之间预留装配间隙42,便于吸收形变量带来的位置偏差;通过将插接腔室14侧壁的部分内表面设为公端装配平面141,同时在插接部211的侧壁上设置母端装配平面2111,装配时通过母端装配平面2111与公端装配平面141的接触能起到定位防呆的作用。
参阅图9-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器还包括连接器主体(未图示)和对接接头30,对接接头30和公端主体11均设置于连接器主体上,对接接头30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固定部212远离插接部211的一端外壁设有限位凸缘215(如图11所示),固定部212穿设于对接接头30中且限位凸缘215抵接对接接头30的端面,插接部211伸出对接接头30外。进一步的,固定部212的侧壁上套设有定位弹片25,如图25所示,定位弹片25包括弹片主体251和多个弹扣252,多个弹扣252沿弹片主体251的周向间隔分布,每个弹扣252均向外凸起,如图11所示,对接接头30的内壁沿周向设有定位槽31,弹扣252弹性抵接定位槽31。具体的,母端20通过对接接头30的导入而插接到公端10,实现公端10和母端20的连接导通,为防止母端20装配后向后(即朝远离公端10的方向)脱出对接接头30,在母端20的固定部212侧壁上设计定位弹片25,在对接接头30设计定位槽31对定位弹片25进行定位,弹扣252弹性抵接定位槽31实现母端20向后的限位;同时,由于无限位往前(即朝靠近公端10的方向)推动母端20将有损坏内部元器件而导致内部元器件功能失效的风险,因此固定部212远离插接部211的一端外壁设置限位凸缘215,限位凸缘215与固定部212形成定位台阶面,母端20和对接接头30装配时限位凸缘215抵接对接接头30的端面,以实现母端20向前的限位。
如图2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母端20与对接接头30的可拆换连接,定位弹片25还包括拆卸导向片253,如图12所示,拆卸导向片253包括弯折凸起部2531和延伸部2532,弯折凸起部2531的两端分别连接弹片主体251和延伸部2532,弯折凸起部2531弹性抵接定位槽31,延伸部2532与定位槽31之间设有间隙43。当需要拆换母端20时,在拆卸导向片253的延伸部2532与连接器的定位槽31之间预留的间隙43插入压片,当压片将拆卸导向片253的弯折凸起部2531压至脱出定位槽31时,便可将母端20拔出,进行拆换处理。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母端20通过对接接头30导入与公端10插接时,为保证母端20方向准确插入到公端10,在对接接头30的内侧壁上设有导向槽32,固定部212的侧壁上设有与导向槽32对应的导向凸起216,导向凸起216插入导向槽32中。可以理解的,凸起对应地插入导向槽32进行装配时具有定位作用,尤其是当对接接头30的内部为圆柱孔而母端主体21为圆柱体形状时,母端主体21插入的过程中可以任意旋转,导致无法准确定位插入,而导向凸起216和导向槽32的设置则可以防止母端主体21旋转偏位,从而能准确定位插入到指定位置。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母端主体21的固定部212侧壁与对接接头30的内侧壁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50,O型密封圈50套设于母端主体21的侧壁上,以提高连接器内部空间的密封性,防止液体物质及有害气体进入而腐蚀电子元器件,导致产品功能失效,有效保护了内部电子元器件。
可选的,公端主体11和母端主体21均可以采用塑胶材料或橡胶材质的,对接接头30采用塑胶材质、橡胶材质或金属材质的均可。参阅图22和图23,本实施例中,采用塑胶材质的母端主体21作为母端20的安装基体,将母端PIN针22和线束70焊接或者打端子于一体后装入母端主体21(如图22所示),然后通过二次注塑成型将母端PIN针22和线束70固定于母端主体21上(如图23所示)。如图13所示,对接接头30的外周可以采用软管81(例如竹节形塑胶软管或竹节形橡胶软管)包覆,为提高对接接头30与软管81结合处的密封可靠性,对接接头30和软管81之间设置有O型密封圈50;或者,如图14所示,对接接头30的外周也可以采用硬管82(例如圆柱形硬质塑胶管或圆柱形金属钢管)包覆,对接接头30和硬管82之间设置有O型密封圈50以实现径向密封。
结合图16-图2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器还包括电路板60,公端PIN针12连接电路板60,公端主体11上设有定位柱15和/或定位卡骨16,电路板60上设有与定位柱15对应的定位孔61和/或与定位卡骨16对应的卡槽62,定位柱15插入定位孔61中,定位卡骨16卡持于卡槽62中。具体的,公端PIN针12通过焊接连接于电路板60上,实现线路导通,为确保公端PIN针12焊接于电路板60后,公端PIN针12在指定的位置上,因此在公端主体11上设置定位柱15和定位卡骨16,电路板60上配合开设对应的定位孔61和卡槽62,使公端主体11通过定位柱15插入定位孔61和定位卡骨16卡持于卡槽62中来定位安装于电路板60上。
可选的,定位柱15和定位孔6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当定位孔61和定位柱15均设为多个,多个定位柱15一一对应地插入多个定位孔61中。示例性,如图16和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定位孔61和定位柱15均设为两个,两个定位柱15一一对应地插入多两定位孔61中。进一步的,当定位孔61和定位柱15均设为多个时,可以设计大小两种定位柱15和对应的大小两种定位孔61以起到防呆作用,例如图20和图21所示的实施例中,定位柱15和定位孔61均设为三个,三个定位柱15之间呈三角形排布,三个定位柱15中包括一个大定位柱151和两个小定位柱152,大定位柱151的宽度大于小定位柱152的宽度;三个定位孔61中包括大定位孔和两个小定位孔,大定位柱151的宽孔大于小定位柱152的宽孔,大定位柱151插入大定位孔中,两个小定位柱152一一对应地插入小定位孔中。
进一步的,为防止公端PIN针12连接于电路板60后,受公端PIN针12制程影响而造成整个公端主体11翘曲超出装配边界,因此在公端主体11上还设有定位骨17,定位骨17连接于插接腔室14的所述底壁上并朝远离插接开口13的方向延伸,定位骨17的底面抵接电路板60,如此定位骨17可作为定位支点,并朝远离插接开口13的方向延伸一段距离以拉紧公端主体11,结合定位柱15和/或定位卡骨16使公端主体11能平放在电路板60上,防止公端主体11翘曲。
可选的,公端PIN针12可以在公端主体11上呈90°方向安装或者180°方向上安装。示例性的,如图16-图17所示,当公端PIN针12在公端主体11上呈90°方向安装时,公端PIN针12包括第一PIN针部123和与第一PIN针部123垂直连接的第二PIN针部124,第一PIN针部123的一端连接电路板60,第一PIN针部12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PIN针部124的一端,第二PIN针部124的另一端穿过插接腔室14的腔室底壁后与母端PIN针22连接;如图19-图20所示,当公端PIN针12在公端主体11上呈180°方向安装时,公端PIN针12为直针(即直线型PIN针),公端PIN针12和公端主体11沿相同的方向延伸,公端PIN针12的连接电路板60,另一端穿过插接腔室14的腔室底壁后与母端PIN针22连接。
当连接器需要实现接地屏蔽功能时,可以直接在电路板60上连接屏蔽元件。或者,如图26所示,也可以在电路板60上连接屏蔽线91,对接接头30采用金属接头,母端主体21上设计接地转接弹片92,接地转接弹片92连接金属接头,母端PIN针22连接接地转接弹片92和屏蔽线91,同样可以实现连接器的接地屏蔽功能。
如图27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0、提供连接器的公端10和母端20;S200、将母端20的母端主体21的插接部211插入公端10的公端主体11的插接腔室14中,并使公端10的公端PIN针12与母端20的母端PIN针22连接;S300、将一密封塞23装入母端主体21的排气孔213中,使密封塞23抵接排气孔213的内侧壁。
上述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在将母端主体21的插接部211插入公端主体11的插接腔室14中的过程中,通过母端主体21的固定部212上的排气孔213将插接腔室14内的空气排除,使得连接器的公端10和母端20组装时更容易插接,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当公端10和母端20组装完成后,再向排气孔213内装入密封塞23进行封堵,以提高连接器内部空间的密封性,保护内部电子元器件。
进一步的,当排气孔213设计为阶梯孔,阶梯孔的小径孔2131和大径孔2132的连接处形成限位台阶时,步骤S300包括:将密封塞23从排气孔213的大径孔2132一端塞入排气孔213,直至密封塞23抵接限位台阶和排气孔213的内侧壁。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部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部,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部。当一个部被认为是“连接”到另一个部,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公端(10)和母端(20),所述公端(10)包括公端主体(11)和公端PIN针(12),所述公端主体(11)设有具有插接开口(13)的插接腔室(14),所述公端PIN针(12)的第一端(121)穿设所述插接腔室(14)的与所述插接开口(13)相对的底壁;
所述母端(20)包括母端主体(21)和母端PIN针(22),所述母端主体(21)包括相连的插接部(211)和固定部(212),所述插接部(211)从所述插接开口(13)插入所述插接腔室(14)中,所述固定部(212)设有沿所述母端主体(21)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固定部(212)的排气孔(213),一密封塞(23)设于所述排气孔(213)中并抵接所述排气孔(213)的内侧壁;所述母端PIN针(22)设置于所述母端主体(21)上,且所述母端PIN针(22)与所述公端PIN针(12)的所述第一端(12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塞(23)的侧壁上设有倾斜设置的密封片(24),所述密封片(24)包括固定端和与所述固定端相对的自由端,所述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塞(23)的侧壁,所述自由端抵接所述排气孔(213)的内侧壁并远离所述密封塞(23)的侧壁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PIN针(22)为中空结构,所述母端PIN针(22)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所述第一部分(221)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部分(222)的内径且小于所述公端PIN针(12)的外径;
所述第一部分(221)远离所述第二部分(222)的一端端部设有PIN针插接开口(223),所述母端PIN针(22)的侧壁设有从所述第一部分(221)的端部朝所述第二部分(222)的方向延伸的缝隙(224),所述公端PIN针(12)从所述PIN针插接开口(223)插入所述母端PIN针(22)中以与所述母端PIN针(2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211)远离所述固定部(212)的一端端部设有第一母端倒角(214),所述插接开口(13)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公端倒角(111);和/或,所述母端PIN针(22)设置于所述母端主体(21)内部,所述插接部(211)远离所述固定部(212)的一端端部上设有通孔,所述公端PIN针(12)的所述第一端(121)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母端PIN针(22)连接,所述通孔的内壁面设有第二母端倒角(2112),所述公端PIN针(12)的第一端(121)端部设有第二公端倒角(12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开口(13)到所述插接腔室(14)的与所述插接开口(13)相对的底壁的内壁面的距离大于所述插接部(211)的长度;和/或,所述插接部(211)的侧壁与所述插接腔室(14)的侧壁之间设有装配间隙(42);和/或,所述插接腔室(14)的侧壁的部分内表面设为公端装配平面(141),所述插接部(211)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公端装配平面(141)相适配的母端装配平面(2111)。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器主体和对接接头(30),所述对接接头(30)和所述公端主体(11)均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上,所述固定部(212)远离所述插接部(211)的一端外壁设有限位凸缘(215),所述固定部(212)穿设于所述对接接头(30)中且所述限位凸缘(215)抵接所述对接接头(30)的端面,所述插接部(211)伸出所述对接接头(30)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212)的侧壁上套设有定位弹片(25),所述定位弹片(25)包括弹片主体(251)和多个弹扣(252),多个所述弹扣(252)沿所述弹片主体(251)的周向间隔分布,每个所述弹扣(252)均向外凸起,所述对接接头(30)的内壁沿周向设有定位槽(31),所述弹扣(252)弹性抵接所述定位槽(3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弹片(25)还包括拆卸导向片(253),所述拆卸导向片(253)包括弯折凸起部(2531)和延伸部(2532),所述弯折凸起部(2531)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弹片主体(251)和所述延伸部(2532),所述弯折凸起部(2531)弹性抵接所述定位槽(31),所述延伸部(2532)与所述定位槽(31)之间设有间隙(43)。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接头(30)的内侧壁上设有导向槽(32),所述固定部(212)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导向槽(32)对应的导向凸起(216),所述导向凸起(216)插入所述导向槽(32)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电路板(60),所述公端PIN针(12)连接所述电路板(60),所述公端主体(11)上设有定位柱(15)和/或定位卡骨(16),所述电路板(60)上设有定位孔(61)和/或卡槽(62),所述定位柱(15)插入所述定位孔(61)中,所述定位卡骨(16)卡持于所述卡槽(62)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主体(11)上还设有定位骨(17),所述定位骨(17)连接于所述插接腔室(14)的所述底壁上并朝远离所述插接开口(13)的方向延伸,所述定位骨(17)的底面抵接所述电路板(6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370844.7U CN214849241U (zh) | 2021-06-18 | 2021-06-18 | 一种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370844.7U CN214849241U (zh) | 2021-06-18 | 2021-06-18 | 一种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849241U true CN214849241U (zh) | 2021-11-23 |
Family
ID=78806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370844.7U Active CN214849241U (zh) | 2021-06-18 | 2021-06-18 | 一种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84924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70759A (zh) * | 2021-06-18 | 2021-08-17 | 东莞正扬电子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
2021
- 2021-06-18 CN CN202121370844.7U patent/CN21484924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70759A (zh) * | 2021-06-18 | 2021-08-17 | 东莞正扬电子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507125B2 (en) | Connector and device equipped with the same | |
US7762854B1 (en) | RF connector assembly | |
JP6912597B2 (ja) | コネクタを有するコネクタデバイス及び組み立て方法 | |
US9577376B1 (en) | Christmas tree electric connecting trunk device | |
TW200832828A (en) | Connector | |
CN112636083B (zh) | 一种差分、射频、光复合板用集成化连接器及插座 | |
JP5947640B2 (ja) | 端子金具と基板の接続構造 | |
CN111092321B (zh) | 一种连接器及其插头 | |
CN214849241U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113270759A (zh) | 一种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
CN117410748A (zh) | 线缆连接器 | |
TWI723724B (zh) | 高功率型板對板浮動連接器 | |
CN114188779B (zh) | 连接器组件和电器件 | |
CN202308500U (zh) | 线缆连接器 | |
CN221767221U (zh) | 电连接模块和电子设备 | |
CN219086274U (zh) | 一种采用弯式四同轴结构的矩形差分连接器 | |
CN221961256U (zh) | 一种端子组件、母座机构、公头机构及应用其的圆形连接器 | |
CN212783952U (zh) | 信号焊线型插座结构 | |
CN219554056U (zh) | 铆接线插座连接器 | |
CN222546837U (zh) | 母座连接器 | |
CN107171094B (zh) | 3pin欧规插头 | |
CN219937441U (zh) |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 |
CN219843176U (zh) | 一种连接器插座 | |
CN217087027U (zh) | 固定结构和连接器接头固定结构 | |
CN211925914U (zh) | 一种离子发生器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Room 101, No. 1, East Ring 3rd Street, Jitiagang, Huangjiang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3000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Zhengyang Senso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23000 jitigang village, Huangjiang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No. 1, Donghuan Third Street) Patentee before: DONGGUAN ZHENGYANG ELECTRONIC MECHANICAL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