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61117U - 防止粘不黏的脑心电电极贴片与脑心电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防止粘不黏的脑心电电极贴片与脑心电传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761117U CN214761117U CN202120119579.9U CN202120119579U CN214761117U CN 214761117 U CN214761117 U CN 214761117U CN 202120119579 U CN202120119579 U CN 202120119579U CN 214761117 U CN214761117 U CN 2147611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hydrogel
- brain
- lead
- reg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9000000017 hydrog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7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8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8
- 239000003463 adsorb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0499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747 cardia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061 fore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379 membra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391944 Commicarpus scande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4 agglom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469 basement membra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4 cor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6058 directional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61 pass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00 polyvinyl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915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And Recording Of Electrical Phenomena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ing Bod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粘不黏的脑心电电极贴片与脑心电传感器,涉及医疗检测器材的领域,贴片包括:基膜、形成于基膜上的线路层、设置于基膜电极区上的弹性沾黏片以及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线路层包括位于电极区上的电极以及连接对应电极的连接引线;弹性沾黏片具有对准电极的通孔,所述通孔内的空间用于填充水凝胶,使与水凝胶导接的电极能感测脑电讯号或心电讯号;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设置于电极上且位于通孔内,用以将通孔由中心往外区分为环心胶触区、环中散胶区、环外容胶区。本实用新型具有使用时防止水凝胶局部成团溢出到粘贴面的效果,解决脑心电电极贴片使用时粘不黏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脑心电信号量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止粘不黏的脑心电电极贴片与脑心电传感器。
背景技术
脑心电信号的收集是用来判断一个人某一功能是否健康的指标。脑心电量测设备是以脑心电传感器作为与人体肌肤接触的消耗性界面器件,一直以来,作为脑心电传感器的主要构成物的脑心电电极贴片对于人体肌肤都有使用上粘不黏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有如下,贴片粘贴时的施加压力过大或不均匀时水凝胶溢出扩散到粘贴面,导致粘结力下降,人体粘贴部位的转动、移动、抖动、受压或流汗时,贴片粘贴处产生缝隙,水凝胶进一步溢出,导致脑心电信号的收集失真。当发现粘结力不足后,需要更换新的脑心电电极贴片,耗材成本加大。
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1199418A公开了一脑电阻抗检测电路及脑电检测装置,脑电阻抗检测电路包括激励单元和检测单元,激励单元包括恒流源和接地电阻,恒流源输出的电流经导联和接地电阻后形成电流回路;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带通滤波电路、多路切换开关、第一放大电路、解调电路和控制器,带通滤波电路将脑电信号进行滤波,控制器控制多路切换开关按照设定的时序将带通滤波电路输出的各路脑电信号轮流切换到第一放大电路,滤波后的脑电信号经所述第一放大电路放大处理后输出到解调电路,解调后输出脑电阻抗值。该现有技术专利公开了脑电信号量测设备的一种电路结构。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5193411A公开了一种脑电电极传感器,包括薄膜PCB电路层、粘连层、触针层和导电水凝胶,薄膜PCB电路层的一端为插接端口,薄膜PCB电路层的另一端设有四个电极芯,粘连层设置在薄膜PCB电路层上,且粘连层与电极芯相对的位置处设有四个通孔,通孔的大小与电极芯配合,触针层和导电水凝胶的大小与通孔配合且由下向上依次设置在电极芯上。触针层和导电水凝胶的大小与所述通孔配合且由下向上依次设置在电极芯上。由于触针层的触针设计会大幅增加消耗材料的成本,目前现有技术使用中的脑电电极贴片普遍不使用触针结构。在施压贴附下导电水凝胶容易朝特定方向溢出到粘连层的粘附表面,导致粘连层的粘结力下降。此外,为了避免粘不黏现象导致导电水凝胶导接不良,现有粘连层的厚度约在0.2cm,通孔加深以增加导电水凝胶的填充量增加,用于解决导电水凝胶使用上早期接触不良,相对增加了导电水凝胶由通孔溢出的可能,使用上粘不黏的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导电水凝胶的使用量增加加剧了贴附面相对于人体接触部位的滑移,也增加了脑电电极传感器作为消耗材料的成本。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7638176A公开了一种水凝胶在制备检测脑皮层电图的电极中的应用,使用了低导电性能的凝胶作为电极的脑皮层电图采集技术。该凝胶在大脑液体环境中,通过其游离的离子实现导电,离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达到了可与高导电材料相媲美的检测效果。水凝胶为弹性模量低于100MPa且生物相容的水凝胶。该现有技术专利开启了低导电水凝胶在脑电电极传感器的使用。无论是高导电或低导电水凝胶都是胶态,作为脑电电极贴片的电极与人体接触区域各种非定形形状的导通,容易受挤压溢流。
申请人在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110859618A公开了一种脑电电极贴片及其制备方法、脑电传感器。贴片包括:绝缘薄膜、印刷在薄膜内表面的多个导联线、印刷在薄膜外表面的多个接触电极及贴于内表面的抗干扰薄膜,绝缘薄膜具有过孔,绝缘薄膜的第二接触区相对于第一接触区远离引出区;导联线的内电极分散位于第一接触区与第二接触区内,导联线的引出电极集中在引出区内;接触电极位于第一接触区与第二接触区内,透过过孔电导接对应的内电极;抗干扰薄膜上设有信号遮蔽结构,覆盖导联线的线路段,用于实现多重抗干扰的效果。接触电极与人体接触区域之间还是使用水凝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一是提供一种脑心电电极贴片,主要进步点在于解决脑心电电极贴片使用时粘不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二是提供一种包括该脑心电电极贴片的脑心电传感器,用于防止水凝胶成团溢出到局部粘结面,或者/以及,减少水凝胶的通孔填充量。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三是提供一种脑心电电极贴片的使用方法,减少弹性沾黏片的脱落,用以实现检测收集脑心电信号的准确收集。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提出一种脑心电电极贴片,包括:
基膜,具有功能面,所述功能面包括若干电极区、第一引线区、第二引线区与外接区,所述第一引线区连接所述电极区之间,所述第二引线区连接其中一所述电极区与所述外接区;
导电银浆印刷形成的线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的所述功能面上,所述线路层包括若干个位于所述电极区上的电极以及若干个连接对应的所述电极的连接引线,所述连接引线位于所述第一引线区上并汇集在所述第二引线区;
弹性沾黏片,设置于所述电极区上,用于沾黏至人体肌肤,所述弹性沾黏片具有对准所述电极的通孔,所述通孔内的空间用于填充水凝胶,使与所述水凝胶导接的所述电极能感测脑电讯号或心电讯号;
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设置于所述电极上且位于所述通孔内,用以贴片使用时分散所述通孔由中心往外溢流的水凝胶,例如将所述通孔由中心往外区分为环心胶触区、环中散胶区、环外容胶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将弹性沾黏片的通孔内区隔为环心胶触区、环中散胶区、环外容胶区,通孔内预定填充的水凝胶能集中于环心胶触区,受到施压挤压时水凝胶在环中散胶区散发,不会朝某一方向成团溢出,水凝胶在环外容胶区能均匀外扩,施压结束后再均匀往圆心方式回通过环中散胶区回流至环心胶触区。因此,受到挤压的水凝胶不会成团溢出扩散到弹性沾黏片的粘贴面,解决现有技术中脑心电电极贴片粘不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在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具有固定于所述电极的圆环片以及设置于所述圆环片的坏面上散流杆,所述散流杆具体包括具有倒钩的抓杆与具有直上触端的触杆;
优选的,所述圆环片、所述抓杆与所述触杆是由注塑成形形成的一体件;
具体的,所述圆环片以环空心圆对准所述电极的中心点的方式黏固于所述电极。
可以通过采用上述优选技术特点,利用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的特定结构,圆环片的底面能固定于电极,圆环片的顶面能设置多个散流杆,圆环片的环心可供水凝胶通过并导接电极的中心点。散流杆的作用是将环心胶触区受压外溢的水凝胶在环中散胶区打散分流,以较为均匀的方式溢流到环外容胶区,再均匀外扩。优选方案中,散流杆具体包括的具有倒钩的抓杆还用以抓住水凝胶吸附体,避免在调整感测位置时大量的水凝胶被带出,散流杆具体包括的具有直上触端的触杆还用以过度按压下接触人体接触区域,避免通孔的深度过度被挤压。优选方案中,由注塑成形形成的一体件可以大幅降低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的制作成本,即使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为不导电,也不影响水凝胶与电极在环心胶触区的导接。优选方案中,圆环片的环空心圆对准电极的中心点固定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尽可能使固定后通孔的环外容胶区有一致的宽度,受压后由环外容胶区由环外往环心回流的水凝胶也有一致填补量。
本实用新型在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脑心电电极贴片还包括:水凝胶吸附体,设置于所述弹性沾黏片的所述通孔内,所述抓杆与所述触杆刺入所述水凝胶吸附体中。
通过采用上述优选技术特点,利用通孔内水凝胶吸附体以及抓杆与触杆刺入水凝胶吸附体中的方式,避免在调整人体脑心电测量位置时大量水凝胶被带出而损失。
本实用新型在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抓杆与所述触杆的高度在所述弹性沾黏片的粘贴面以下;具体的,在所述脑心电电极贴片使用前,所述弹性沾黏片的粘贴面上覆盖有贴纸护膜。
通过采用上述优选技术特点,利用所述抓杆与所述触杆的高度限制,有效分散溢出的水凝胶,水凝胶的大部分被保持在通孔内且低于弹性沾黏片的粘贴面。具体方案中,利用贴纸护膜在贴片使用前覆盖粘贴面,以保护粘贴面的黏性不改变。
本实用新型在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电极的导接面积由所述弹性沾黏片的所述通孔所决定,并且所述电极的导接面积由所述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的设置占据面积区分为中心垫与围绕所述中心垫的环外垫。
通过采用上述优选技术特点,利用电极的面积决定方式,成为弹性沾黏片与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共同决定的接触垫,电极具有中心垫与围绕所述中心垫的环外垫,中心垫与环外垫都能用来导接水凝胶,都能收集脑心电信号,避免水凝胶的空接断路。通常水凝胶的底部在中心垫对电极有优先到导接效果,水凝胶的顶部在环外垫上方对人体接触区域有优先的导接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弹性沾黏片的外轮廓实质相同于对应电极区的外轮廓,所述弹性沾黏片还具有加强部,延伸到与对应电极区连接的所述第一引线区;所述弹性沾黏片包括厚度在0.1cm以下的泡棉层,所述通孔的基本形状为圆形,所述通孔的周边还形成有容胶缺口;
具体的,所述弹性沾黏片的厚度介于0.03~0.1cm,更具体是介于0.05~0.075cm;
优选的,所述容胶缺口为对称排列,对应每一电极区的其中一所述容胶缺口朝向与对应电极区连接的所述第一引线区。
通过采用上述优选技术特点,利用弹性沾黏片的外轮廓实质相同于对应电极区的外轮廓,在贴片使用时医护人员可轻易分辨电极粘贴的部位,进行手持按压。利用弹性沾黏片的加强部,避免电极区与对应第一引线区的连接处受到弯折形成折痕,连接引线在该连接处不易断裂。利用弹性沾黏片的具体化形态以及通孔周边形成的容胶缺口,弹性沾黏片具有厚度向的伸缩弹性,通孔内填充水凝胶能在溢出到弹性沾黏片外部之前先收藏于容胶缺口,减少在粘结面以上的水凝胶溢出量。通常通孔与容胶缺口的侧壁相比于电极不具有或仅具有微弱的水凝胶粘附力。在具体方案中,利用弹性沾黏片的厚度范围界定,弹性沾黏片的厚度低于现有技术粘连层的厚度二分之一以下,更容易形变,有利于弹性沾黏片服贴于人体接触面积的形状改变,水凝胶的形状也随之匹配的改变,并且相对可以减少水凝胶在通孔内的填充量,可以减少二分之一以下水凝胶的使用量且不会有水凝胶粘附不足的问题。优选方案中,利用容胶缺口的对称排列与其中一容胶缺口朝向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一引线区,构成受压下水凝胶对称的扩张在容胶缺口并在受压后对称的往环中心回流,一侧容胶缺口朝向弹性沾黏片的加强部,不会过度改变弹性沾黏片的结构,通孔也不易变形。
本实用新型在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脑心电电极贴片具体为脑电电极贴片,所述电极包括正电极、参考电极与负电极,所述参考电极位于所述正电极与所述负电极之间,用以量测所述正电极与所述负电极的阻抗,所述正电极与所述负电极用于建立人体肌肤在正负电极之间的信号路径,以量测脑心电信号;
优选的,在所述第二引线区中,连接所述参考电极的第二连接引线排列在连接所述正电极的第一连接引线与连接所述负电极的第三连接引线之间,以屏蔽正负电极的干扰信号;
具体的,所述第二连接引线的线宽小于所述第一连接引线与所述第三连接引线的任一线宽。
通过采用上述优选技术特点,利用具体为脑电电极贴片,参考电极位于正电极与负电极之间,由所述正电极与所述负电极分别到参考电极的阻抗变化来判断所述正电极与所述负电极是否贴附良好。利用第二引线区中连接所述参考电极的第二连接引线排列在中间,还能屏蔽正负电极之间的干扰信号。在具体方案中,第二连接引线的线宽可以较小,在第二引线区的有限宽度中可以排列比较宽的第一连接引线与第三连接引线,当发挥正常量测脑心电信号传输的连接引线越宽越能避免受折断裂,即第二连接引线的断裂不影响实际脑心电信号的收集功能。
本实用新型在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引线区连接其中一所述电极区为设置有所述参考电极的电极区,所述第二引线区的延伸方向是往连接设置有所述负电极的电极区倾斜,使所述第二引线区与两个所述第一引线区构成Y形布线膜。
通过采用上述优选技术特点,利用特定Y形布线膜,所述第二引线区可能斜向往远离人体贴附部位往外引拉,与脑心电信号量测设备连接的排线连接器与人体贴附部位有斜向远离关系,即使误扯拉动到参考电极,参考电极的脱离也不影响正负电极的脑心电信号收集,即参考电极作为其中一人体贴附点具有贴片抗拉扯的缓冲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二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提出一种脑心电传感器,包括如上所述任一技术方案或其可行技术组合的一种脑心电电极贴片以及接合于所述外接区的排线连接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排线连接器可拆卸接合于脑心电信号量测设备,脑心电传感器在脑心电信号量测时用于与人体接触的消耗器材,并利用通孔内的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防止水凝胶成团溢出到局部粘结面,或者/以及,减少水凝胶的通孔填充量。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三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提出一种脑心电电极贴片的使用方法,基于如上所述任一技术方案或其可行技术组合的一种脑心电电极贴片实施,包括:
将水凝胶填充于所述弹性沾黏片的所述通孔,所述水凝胶透过所述环心胶触区导接至对应的所述电极;
由所述电极区的非功能面施压,使所述弹性沾黏片的粘贴面沾黏到人体肌肤,且所述水凝胶也接触到对应所述通孔位置的人体肌肤,在所述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的散流作用下,所述水凝胶不会局部成团溢出到所述粘贴面;
经由所述水凝胶、所述电极与所述连接引线,检测收集脑心电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弹性沾黏片的粘贴面作为人体采集脑心电信号前的机械固定,被弹性沾黏片的通孔圈围的水凝胶才是人体采集脑心电信号的接触介质,在所述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的散流作用下,水凝胶不会局部成团溢出到弹性沾黏片的粘贴面,减少弹性沾黏片的脱落,用以实现检测收集脑心电信号的准确收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对现有技术作出贡献的技术效果:
1.利用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将弹性沾黏片的通孔划分为环心胶触区、环中散胶区、环外容胶区,防止水凝胶成团局部溢出到弹性沾黏片的粘贴面,不会发生粘不黏的问题,检测到的脑电信号或心电信号更稳定;
2.由于能解决粘不黏的问题,单位电极下水凝胶的需要用量可以降低,进一步能降低弹性沾黏片的使用厚度,相比现有技术粘连层的0.2cm,弹性沾黏片的厚度能够下降到0.03~0.1cm,具体是0.05~0.075cm;
3.利用散流杆具体包括具有倒钩的抓杆与具有直上触端的触杆,能够增加脑心电电极贴片在电极处的重复粘贴次数,在调整人体贴附位置或重新粘贴时,不会有过多水凝胶由通孔被带出。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一些较佳实施例的脑心电电极贴片的爆炸分解图;
图2绘示本实用新型一些较佳实施例的脑心电电极贴片的立体组合图;
图3绘示本实用新型一些较佳实施例中脑心电电极贴片的线路层示意图;
图4绘示本实用新型一些较佳实施例中透视基膜下设置在电极上局部放大显示出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5绘示本实用新型一些较佳实施例中脑心电电极贴片在电极区剖切的示意图;
图6绘示本实用新型一些较佳实施例中脑心电电极贴片的电极划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基膜;11、电极区;12、第一引线区;13、第二引线区;14、外接区;20、线路层;21、电极;21A、正电极;21B、参考电极;21C、负电极; 211、中心垫;212、占据面积;213、环外垫; 22、连接引线;22A、第一连接引线;22B、第二连接引线;22C、第三连接引线; 30、弹性沾黏片;31、通孔;32、粘贴面;33、加强部;34、容胶缺口; 40、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1、圆环片;42、散流杆; 42A、抓杆;42B、触杆; 50、水凝胶;60、水凝胶吸附体;70、贴纸护膜;80、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作为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一部分实施例,而不能代表全部的实施例,也不作唯一实施例的解释。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为了更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将本实用新型的防止粘不黏的脑心电电极贴片与脑心电传感器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与解释,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限定的保护范围。实施例中所指的“粘不黏”表示某物进行粘附操作后,即使施压也黏不住,也容易脱落或偏移,导致检测到的脑电信号或心电信号失去准确度。实施例中所指的“脑心电信号”表示脑电信号与心电信号的任一者,不是同时包括脑电信号与心电信号,优选是适用于脑电信号。
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一些较佳实施例的脑心电电极贴片的爆炸分解图;图2绘示脑心电电极贴片的立体组合图;图3绘示脑心电电极贴片的线路层示意图;图4绘示透视基膜下设置在电极上局部放大显示出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的立体示意图;图5绘示脑心电电极贴片在电极区剖切的示意图;图6绘示脑心电电极贴片的电极划分示意图。附图所示仅仅是绘示多个实施例具有共性的部分,具有差异或区别的部分另以文字方式描述或是与图面对比的方式呈现。因此,应当基于产业特性与技术本质,熟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正确且合理的理解与判断以下所述的个别技术特征或其任意多个的组合是否能够表征到同一实施例,或者是多个技术本质互斥的技术特征仅能分别表征到不同变化实施例。以下所述技术特征可以属于一个实施例,也可以属于多个实施例。
参照图1与图2,一些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脑心电电极贴片主要包括:基膜10、线路层20、弹性沾黏片30、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0。基膜10用以承载线路层20,线路层20用以收集与传输脑心电信号,弹性沾黏片30用以对人体量测收集脑心电信号的接触部位周边进行黏着固定,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0用以分散水凝胶受压后横向往某一特定方向的溢流。
参照图1与图2,基膜10具有功能面,作为线路形成表面,所述功能面包括若干电极区11、第一引线区12、第二引线区13与外接区14,所述第一引线区12连接所述电极区11之间,所述第二引线区13连接其中一所述电极区11与所述外接区14。基膜10具体是PE绝缘薄膜(Polyethylene),通常是不透明,基膜10的背面可印上对应电极标号的数字或符号;非限定的,基于延展性、介电性等特性要求不同,基膜10也可以其他绝缘薄膜,例如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VC(Polyvinylchlorid)、PU(Polyurethane)等。示例中,电极区11在引线区宽度方向的宽度大于第一引线区12与第二引线区13的单位宽度,故由基膜10的外形能快速分辨电极区11与引线区的不同。
参照图1与图3,线路层20形成于所述基膜10的所述功能面上,所述线路层20包括若干个位于所述电极区11上的电极21以及若干个连接对应的所述电极21的连接引线22,所述连接引线22位于所述第一引线区12上并汇集在所述第二引线区13。线路层20具体是导电银浆印刷形成的线路,具有较佳的柔软度与韧度,且不容易形成金属弯折后的折痕,非限定的也可以是铜线路或其他金属线路或由其他除银粉以外导电颗粒固化形成的导电线路。电极21具体包括正电极21A、参考电极21B与负电极21C。电极21的形状具体可为圆形,但非限定的可为方形或其他形状,圆形是为了方便确定电极21的中心点并减少电极21的无效边角用量。在所述线路层20形成之后,如图1所示,可以利用保护层80遮盖在所述第一引线区12与所述第二引线区13上的连接引线22。保护层80是一种焊罩层或是绝缘贴膜,本示例中是与基膜10为不相同材质也采用不同形成方式,例如印刷,但非限定的,也可以相同的材质与相同形成方式。连接引线22在所述外接区14将由保护层80露出为外接端子(如图2所示),供排线连接器的组合连接。
参照图1与图2,弹性沾黏片30设置于所述电极区11上,用于沾黏至人体肌肤,所述弹性沾黏片30具有对准所述电极21的通孔31,所述通孔31内的空间用于填充水凝胶50,使与所述水凝胶50导接的所述电极21能感测脑电讯号或心电讯号。弹性沾黏片30的材质具体可以是泡棉或其他弹性绝缘材料。弹性沾黏片30具有粘附面32,弹性沾黏片30的作用除了以粘附面32黏固于人体待量测部位还能以通孔31限制水凝胶50的散逸(如图5所示)。
参照图1与图4,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0设置于所述电极21上且位于所述通孔31内,用以将所述通孔31由中心往外区分为环心胶触区、环中散胶区、环外容胶区。示例中,参照图5,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0通常具有由水凝胶顶面直通到对应电极21的中空环心,对应于所述环心胶触区的位置。参照图5与图6,所述通孔31的环心胶触区是位置对应于电极21的中心垫211的上方,所述通孔31的环中散胶区是位置对应于电极21被所述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0设置的占据面积212的上方,所述通孔31的环外容胶区是位置对应于电极21的环外垫的上方。所述环中散胶区的作用是打散水凝胶由环心往环外具有特定方向性的溢流,让所述环外容胶区能环状均匀的收容溢流的水凝胶。
以上实施例的基础原理为:利用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0将弹性沾黏片30的通孔31内区隔为环心胶触区、环中散胶区、环外容胶区,通孔31内预定填充的水凝胶50能集中于环心胶触区,受到施压挤压时水凝胶50在环中散胶区散发,不会朝某一方向成团溢出,水凝胶50在环外容胶区能均匀外扩,施压结束后再均匀往圆心方式回通过环中散胶区回流至环心胶触区。因此,受到挤压的水凝胶50不会成团溢出扩散到弹性沾黏片30的粘贴面32,解决现有技术中脑心电电极贴片粘不黏的问题。
在较佳示例中,再参照图1与图4,所述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0具有固定于所述电极21的圆环片41以及设置于所述圆环片41的坏面上散流杆42;利用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0的特定结构,圆环片41的底面能固定于电极21,圆环片41的顶面能设置多个散流杆42,圆环片41的环心可供水凝胶50通过并导接电极21的中心点。散流杆42的作用是将环心胶触区受压外溢的水凝胶50在环中散胶区打散分流,以较为均匀的方式溢流到环外容胶区,再均匀外扩。散流杆42的长度通常是控制在通孔31的深度二分之一至一倍之前,具体是介于通孔深度的60~90%。除了散流杆结构之外,在变化示例中,所述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0也可以是例如直立滤筒、滤网或其它能分散溢出水凝胶的结构形态。
参照图4与图5,所述散流杆42具体包括具有倒钩的抓杆42A与具有直上触端的触杆42B。优选方案中,散流杆42具体包括的具有倒钩的抓杆42A还用以抓住水凝胶吸附体60,避免在调整感测位置时大量的水凝胶50被带出,散流杆42具体包括的具有直上触端的触杆42B还用以过度按压下接触人体接触区域,避免通孔31的深度过度被挤压。
优选的,参照图4与图5,所述圆环片41、所述抓杆42A与所述触杆42B是由注塑成形形成的一体件;在此优选方案中,由注塑成形形成的一体件可以大幅降低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0的制作成本,即使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0为不导电,也不影响水凝胶50与电极21在环心胶触区的导接。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0具体是不导电的塑料成形物。
具体的,参照图4与图5,所述圆环片41以环空心圆对准所述电极21的中心点的方式黏固于所述电极21。在此具体方案中,圆环片41的环空心圆对准电极21的中心点固定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0,尽可能使固定后通孔31的环外容胶区有一致的宽度,受压后由环外容胶区由环外往环心回流的水凝胶50也有一致填补量。
在较佳示例中,参照图5,所述抓杆42A与所述触杆42B的高度在所述弹性沾黏片30的粘贴面32以下;利用所述抓杆42A与所述触杆42B的高度限制,有效分散溢出的水凝胶,水凝胶50的大部分被保持在通孔31内且低于弹性沾黏片30的粘贴面32。具体的,再参照图1,在所述脑心电电极贴片使用前,所述弹性沾黏片30的粘贴面32上覆盖有贴纸护膜70;在此具体方案中,利用贴纸护膜70在贴片使用前覆盖粘贴面32,以保护粘贴面32的黏性不改变。
在较佳示例中,参照图1与图5,脑心电电极贴片还包括:水凝胶吸附体60,设置于所述弹性沾黏片30的所述通孔31内,所述抓杆42A与所述触杆42B刺入所述水凝胶吸附体60中。利用通孔31内水凝胶吸附体60以及抓杆42A与触杆42B刺入水凝胶吸附体60中的方式,避免在调整人体脑心电测量位置时大量水凝胶50被带出而损失。水凝胶吸附体60具体但不限定的是一种低密度多孔隙的蓬松海绵体,以供吸附水凝胶50在通孔31内(如图5所示)。
在较佳示例中,参照图1与图6,所述电极21的导接面积由所述弹性沾黏片30的所述通孔31所决定,并且所述电极21的导接面积由所述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0的设置占据面积212区分为中心垫211与围绕所述中心垫211的环外垫213。利用电极21的面积决定方式,成为弹性沾黏片30与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0共同决定的接触垫,电极21具有中心垫211与围绕所述中心垫211的环外垫213,中心垫211与环外垫213都能用来导接水凝胶,都能收集脑心电信号,避免水凝胶50的空接断路。通常水凝胶50的底部在中心垫211对电极21有优先到导接效果,水凝胶50的顶部在环外垫213上方对人体接触区域有优先的导接效果。因此,可以容许所述弹性沾黏片30固定在电极区11上的组装误差,后续组装的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0只要根据弹性沾黏片30的通孔31的中心点进行定位即可进行固定设置于电极21上。
在较佳示例中,参照图2与图6,所述弹性沾黏片30的外轮廓实质相同于对应电极区11的外轮廓,所述弹性沾黏片30还具有加强部,延伸到与对应电极区11连接的所述第一引线区12;利用弹性沾黏片30的外轮廓实质相同于对应电极区11的外轮廓,在贴片使用时医护人员可轻易分辨电极21粘贴的部位,进行手持按压。利用弹性沾黏片30的加强部,避免电极区11与对应第一引线区12的连接处受到弯折形成折痕,连接引线22在该连接处不易断裂。
具体的,所述弹性沾黏片30包括厚度在0.1cm以下的泡棉层,所述通孔31的基本形状为圆形,所述通孔31的周边还形成有容胶缺口34;利用弹性沾黏片30的具体化形态以及通孔31周边形成的容胶缺口34,弹性沾黏片30具有厚度向的伸缩弹性,通孔31内填充水凝胶50能在溢出到弹性沾黏片30外部之前先收藏于容胶缺口34,减少在粘结面以上的水凝胶溢出量。通常通孔31与容胶缺口34的侧壁相比于电极21不具有或仅具有微弱的水凝胶粘附力。
更具体的,所述弹性沾黏片30的厚度介于0.03~0.1cm,更具体是介于0.05~0.075cm;在具体方案中,利用弹性沾黏片30的厚度范围界定,弹性沾黏片30的厚度低于现有技术粘连层的厚度二分之一以下,更容易形变,有利于弹性沾黏片30服贴于人体接触面积的形状改变,水凝胶的形状也随之匹配的改变,并且相对可以减少水凝胶50在通孔31内的填充量,可以减少二分之一以下水凝胶的使用量且不会有水凝胶粘附不足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容胶缺口34为对称排列,对应每一电极区11的其中一所述容胶缺口34朝向与对应电极区11连接的所述第一引线区12。在此优选方案中,利用容胶缺口34的对称排列与其中一容胶缺口34朝向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一引线区12,构成受压下水凝胶50对称的扩张在容胶缺口34并在受压后对称的往环中心回流,一侧容胶缺口34朝向弹性沾黏片30的加强部,不会过度改变弹性沾黏片30的结构,通孔31也不易变形。
在较佳示例中,参照图1与图3,所述脑心电电极贴片具体为脑电电极贴片,所述参考电极21B位于所述正电极21A与所述负电极21C之间,用以量测所述正电极21A与所述负电极21C的阻抗,所述正电极21A与所述负电极21C用于建立人体肌肤在正负电极21C之间的信号路径,以量测脑心电信号;利用具体为脑电电极贴片,参考电极21B位于正电极21A与负电极21C之间,由所述正电极21A与所述负电极21C分别到参考电极21B的阻抗变化来判断所述正电极21A与所述负电极21C是否贴附良好。使用时,对应所述正电极21A的弹性沾黏片30贴附到人体额头前方,对应所述参考电极21B的弹性沾黏片30贴附到人体额头侧边,对应所述负电极21C的弹性沾黏片30贴附到人体头部耳朵后方耳骨。
优选的,在所述第二引线区13中,连接所述参考电极21B的第二连接引线22B排列在连接所述正电极21A的第一连接引线22A与连接所述负电极21C的第三连接引线22C之间,以屏蔽正负电极21C的干扰信号;利用第二引线区13中连接所述参考电极21B的第二连接引线22B排列在中间,还能屏蔽正负电极21A,21C之间的干扰信号。
具体的,所述第二连接引线22B的线宽小于所述第一连接引线22A与所述第三连接引线22C的任一线宽。在具体方案中,第二连接引线22B的线宽可以较小,在第二引线区13的有限宽度中可以排列比较宽的第一连接引线22A与第三连接引线22C,当发挥正常量测脑心电信号传输的连接引线22越宽越能避免受折断裂,即第二连接引线22B的断裂不影响实际脑心电信号的收集功能。
在较佳示例中,所述第二引线区13连接其中一所述电极区11为设置有所述参考电极21B的电极区11,所述第二引线区13的延伸方向是往连接设置有所述负电极21C的电极区11倾斜,使所述第二引线区13与两个所述第一引线区12构成Y形布线膜。利用特定Y形布线膜,所述第二引线区13可能斜向往远离人体贴附部位往外引拉,与脑心电信号量测设备连接的排线连接器与人体贴附部位有斜向远离关系,即使误扯拉动到参考电极21B,参考电极21B的脱离也不影响正负电极21A,21C的脑心电信号收集,即参考电极21B作为其中一人体贴附点具有贴片抗拉扯的缓冲作用。
具体的,再参阅参照图1与图3,第一连接引线22A与第三连接引线22C的弯曲段也位于设置有参考电极21B的中间电极区11,使得电极贴片的中间部位不会有散乱的线路分支。第一连接引线22A在中间电极区11的其中两侧为L形弯曲,第三连接引线22C在中间电极区11的一侧为U形弯曲,然后线路汇集在第二引线区13。由于参考电极21B的中间电极区11在使用时也要贴附到人体接触部位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提出一种脑心电传感器,包括如上所述任一技术方案或其可行技术组合的一种脑心电电极贴片以及接合于所述外接区14(位于所述第二引线区13的延伸端)的排线连接器(图未示出)。
以上实施例的基础原理为:在所述外接区14的排线连接器可拆卸接合于脑心电信号量测设备,脑心电传感器在脑心电信号量测时用于与人体接触的消耗器材,并利用通孔31内的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0,防止水凝胶50成团溢出到局部粘结面,或者/以及,减少水凝胶50的通孔填充量。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实施例另提出一种脑心电电极贴片的使用方法,基于如上所述任一技术方案或其可行技术组合的一种脑心电电极贴片实施,包括:
步骤S1:将水凝胶50填充于所述弹性沾黏片30的所述通孔31,所述水凝胶50透过所述环心胶触区导接至对应的所述电极21;
步骤S2:由所述电极区11的非功能面施压,使所述弹性沾黏片30的粘贴面32沾黏到人体肌肤,且所述水凝胶50也接触到对应所述通孔31位置的人体肌肤,在所述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0的散流作用下,所述水凝胶50不会局部成团溢出到所述粘贴面32;
步骤S3:经由所述水凝胶50、所述电极21与所述连接引线22,检测收集脑心电信号。其中具体的应用中,由参考电极21B至正电极21A的阻抗以及由参考电极21B至负电极21C的阻抗可以判断正电极21A与负电极21C是否贴附良好,由正电极21至负电极21C可以收集人体的脑心电信号。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实施原理为:利用弹性沾黏片30的粘贴面32作为人体采集脑心电信号前的机械固定,被弹性沾黏片30的通孔31圈围的水凝胶50才是人体采集脑心电信号的接触介质,在所述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40的散流作用下,水凝胶50不会局部成团溢出到弹性沾黏片30的粘贴面32,减少弹性沾黏片30的脱落,用以实现检测收集脑心电信号的准确收集。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作为方便理解或实施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被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请求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脑心电电极贴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膜,具有功能面,所述功能面包括若干电极区、第一引线区、第二引线区与外接区,所述第一引线区连接所述电极区之间,所述第二引线区连接其中一所述电极区与所述外接区;
导电银浆印刷形成的线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的所述功能面上,所述线路层包括若干个位于所述电极区上的电极以及若干个连接对应的所述电极的连接引线,所述连接引线位于所述第一引线区上并汇集在所述第二引线区;
弹性沾黏片,设置于所述电极区上,用于沾黏至人体肌肤,所述弹性沾黏片具有对准所述电极的通孔,所述通孔内的空间用于填充水凝胶,使与所述水凝胶导接的所述电极能感测脑电讯号或心电讯号;
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设置于所述电极上且位于所述通孔内,用以贴片使用时分散所述通孔由中心往外溢流的水凝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心电电极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具有固定于所述电极的圆环片以及设置于所述圆环片的坏面上散流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脑心电电极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流杆具体包括具有倒钩的抓杆与具有直上触端的触杆,所述脑心电电极贴片还包括:水凝胶吸附体,设置于所述弹性沾黏片的所述通孔内,所述抓杆与所述触杆刺入所述水凝胶吸附体中;具体的,所述圆环片、所述抓杆与所述触杆是由注塑成形形成的一体件;具体的,所述圆环片以环空心圆对准所述电极的中心点的方式黏固于所述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脑心电电极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杆与所述触杆的高度在所述弹性沾黏片的粘贴面以下;具体的,在所述脑心电电极贴片使用前,所述弹性沾黏片的粘贴面上覆盖有贴纸护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心电电极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的导接面积由所述弹性沾黏片的所述通孔所决定,并且所述电极的导接面积由所述水凝胶环形散流机构的设置占据面积区分为中心垫与围绕所述中心垫的环外垫。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心电电极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沾黏片的外轮廓实质相同于对应电极区的外轮廓,所述弹性沾黏片还具有加强部,延伸到与对应电极区连接的所述第一引线区;所述弹性沾黏片包括厚度在0.1cm以下的泡棉层,所述通孔的基本形状为圆形,所述通孔的周边还形成有容胶缺口;所述容胶缺口为对称排列,对应每一电极区的其中一所述容胶缺口朝向与对应电极区连接的所述第一引线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心电电极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沾黏片的厚度介于0.05~0.075cm。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脑心电电极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脑心电电极贴片具体为脑电电极贴片,所述电极包括正电极、参考电极与负电极,所述参考电极位于所述正电极与所述负电极之间,用以量测所述正电极与所述负电极的阻抗,所述正电极与所述负电极用于建立人体肌肤在正负电极之间的信号路径,以量测脑心电信号;具体的,在所述第二引线区中,连接所述参考电极的第二连接引线排列在连接所述正电极的第一连接引线与连接所述负电极的第三连接引线之间,以屏蔽正负电极的干扰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脑心电电极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引线的线宽小于所述第一连接引线与所述第三连接引线的任一线宽;所述第二引线区连接其中一所述电极区为设置有所述参考电极的电极区,所述第二引线区的延伸方向是往连接设置有所述负电极的电极区倾斜,使所述第二引线区与两个所述第一引线区构成Y形布线膜。
10.一种脑心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脑心电电极贴片与接合于所述外接区的排线连接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119579.9U CN214761117U (zh) | 2021-01-15 | 2021-01-15 | 防止粘不黏的脑心电电极贴片与脑心电传感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119579.9U CN214761117U (zh) | 2021-01-15 | 2021-01-15 | 防止粘不黏的脑心电电极贴片与脑心电传感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761117U true CN214761117U (zh) | 2021-11-19 |
Family
ID=78747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119579.9U Active CN214761117U (zh) | 2021-01-15 | 2021-01-15 | 防止粘不黏的脑心电电极贴片与脑心电传感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76111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54488A (zh) * | 2021-01-15 | 2021-05-07 | 深圳市璞瑞达薄膜开关技术有限公司 | 防止粘不黏的脑心电电极贴片及其使用方法 |
-
2021
- 2021-01-15 CN CN202120119579.9U patent/CN21476111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54488A (zh) * | 2021-01-15 | 2021-05-07 | 深圳市璞瑞达薄膜开关技术有限公司 | 防止粘不黏的脑心电电极贴片及其使用方法 |
CN112754488B (zh) * | 2021-01-15 | 2024-12-31 | 深圳市璞瑞达薄膜开关技术有限公司 | 防止粘不黏的脑心电电极贴片及其使用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852572A (en) | Multi-electrode type electrocardiographic electrode structure | |
US6129666A (en) | Biomedical electrode | |
US5921925A (en) | Biomedical electrode having a disposable electrode and a reusable leadwire adapter that interfaces with a standard leadwire connector | |
CN1191784C (zh) | 用于放置心电机测量电极带的形装置 | |
AU626698B2 (en) | Flat biomedical electrode with reuseable lead wire | |
US4226247A (en) | Biological electrode | |
EP2892422B1 (en) | Electrode array and method of measuring using it | |
CN103997957B (zh) | 利用干电极进行生物电势感测的设备、系统和方法 | |
US20210361235A1 (en) | Electroencephalogram electrode cap | |
CN101879059B (zh) | 具有多电极的体表生物电势传感器及具有该传感器的设备 | |
JPH0542118A (ja) | 医療用電極アセンブリー | |
CN110840448B (zh) | 心电电极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 |
US6480731B1 (en) | Biomedical electrode | |
CN214761117U (zh) | 防止粘不黏的脑心电电极贴片与脑心电传感器 | |
US20230018091A1 (en) | Medical electrode and system thereof | |
CN109106366A (zh) | 一种可穿戴式生物电信号采集装置 | |
CN112754488A (zh) | 防止粘不黏的脑心电电极贴片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1633273U (zh) | 一种可穿戴脑电检测装置 | |
CN221813967U (zh) | 一种心电贴片传感器及心电仪 | |
US11064928B2 (en) | Wearable patch with rigid insert | |
CN111643072A (zh) | 一种心电电极片及心电监测装置 | |
CN212729806U (zh) | 一种心电电极、心电电极片及心电监测装置 | |
CN114557697A (zh) | 一种基于lig电极的柔性生物电信号采集装置 | |
CN213406051U (zh) | 一种心电电极片及心电监测装置 | |
CN110859618B (zh) | 脑电电极贴片及其制备方法、脑电传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