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41709U - 汽缸盖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缸盖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741709U CN214741709U CN202120667638.6U CN202120667638U CN214741709U CN 214741709 U CN214741709 U CN 214741709U CN 202120667638 U CN202120667638 U CN 202120667638U CN 214741709 U CN214741709 U CN 2147417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bustion chamber
- fuel
- cylinder head
- water jacket
- intake 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缸盖结构,能够活用燃烧室的热来促进燃烧效率。所述汽缸盖结构用于内燃机中并连接燃烧室,所述汽缸盖结构包括:进气口,一端在所述燃烧室中设有开口,且另一端与进气歧管连接;燃料喷射阀,设置成燃料喷口在所述进气口中露出;以及水套,内部有冷却液流动,来对所述燃烧室进行冷却,其中,所述水套位在与从所述燃料喷射阀朝向所述进气口的所述开口喷射的燃料喷雾的上游侧为对向的位置,以对所述燃料喷雾传递所述燃烧室所产生的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缸盖(cylinder head)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中的汽缸盖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内燃机的一部分,通常会在汽缸体(cylinder body)上设置汽缸盖,并在汽缸体中的汽缸中设有活塞(piston),由此构成内燃机的燃烧室。在汽缸盖结构中,进气口的一端在燃烧室中开口,另一端与进气歧管连接,燃料喷射阀设置成燃料喷口在进气口中露出,而水套(water jacket)内部有冷却液流动。由此,当内燃机运作时,燃料喷射阀通过燃料喷口对进气口的开口(也就是对应于燃烧室的一端)喷射燃料喷雾,而水套内流动的冷却液能够对燃烧室产生的热能进行冷却。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内燃机的汽缸盖结构,设有燃料贮藏部以及从燃料贮藏部对燃料喷射阀供给燃料的燃料通路,因而燃烧室所产生的热能够经由汽缸盖结构传递到贮藏在燃料贮藏部中的燃料,来促进燃料的气化。然而,设有所述燃料贮藏部的汽缸盖结构有结构大型化的问题,且在燃烧室所产生的热难以传递的部位必须设有额外的加热器(heater)来加热燃料,因而汽缸盖结构的整体结构变得复杂。此外,燃料贮藏部的设置必须避开水套的位置,因而燃料贮藏部难以靠近燃烧室,无法活用燃烧室的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第2007-182806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缸盖结构,能够活用燃烧室的热来促进燃烧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缸盖结构,用于内燃机中并连接燃烧室,所述汽缸盖结构包括:进气口,一端在所述燃烧室中设有开口,且另一端与进气歧管连接;燃料喷射阀,设置成燃料喷口在所述进气口中露出;以及水套,内部有冷却液流动,来对所述燃烧室进行冷却,其中,所述水套位在与从所述燃料喷射阀朝向所述进气口的所述开口喷射的燃料喷雾的上游侧为对向的位置,以对所述燃料喷雾传递所述燃烧室所产生的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水套位在比所述进气口的喉部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且位在衬垫表面与所述进气口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水套至少覆盖所述进气口的底壁的喷雾照射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水套覆盖所述进气口的所述底壁的所述喷雾照射区的全周。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汽缸盖结构中,进气口的一端在燃烧室中设有开口,燃料喷射阀设置成燃料喷口在进气口中露出,且水套内部有冷却液流动,来对燃烧室进行冷却,其中,水套位在与从燃料喷射阀朝向进气口的开口喷射的燃料喷雾的上游侧为对向的位置,以对燃料喷雾传递燃烧室所产生的热。如此,不需设置使结构大型化的燃料贮藏部或加热器,也能够在进气口的喷雾附着位置(特别是与燃烧室有距离而导致燃烧室所产生的热难以直接传递的部位),经由水套中在对燃烧室进行冷却后变成高温的冷却液对燃料喷雾积极地进行加热,由此活用燃烧室的热来促进燃料喷雾的气化。据此,本实用新型的汽缸盖结构能够活用燃烧室的热来促进燃烧效率。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汽缸盖结构应用在内燃机中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汽缸盖结构中对应于进气口、燃料喷射阀、以及水套的位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图2的汽缸盖结构在线A-A的切面示意图;
图4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汽缸盖结构中对应于进气口、燃料喷射阀、以及水套的位置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50:内燃机;
52:汽缸体;
54:汽缸;
56:活塞;
100、200:汽缸盖结构;
102:燃烧室;
104:衬垫表面;
110:进气口;
112:开口;
114:底壁;
116:喉部;
120:燃料喷射阀;
122:燃料喷口;
130、130a~130d、230:水套;
140:进气歧管;
150:排气口;
H:加热区;
S、S1、S2:燃料喷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汽缸盖结构应用在内燃机中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图1的汽缸盖结构中对应于进气口、燃料喷射阀、以及水套的位置的侧视示意图,图3是图2的汽缸盖结构在线A-A的切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汽缸盖结构100用于内燃机50中并连接燃烧室102。其中,作为内燃机50的一部分,设有汽缸体52、位在汽缸体52中的汽缸54、以及设置在汽缸54中的活塞56,而汽缸盖结构100以衬垫表面104设置在汽缸体52上来对应于汽缸54,由此在汽缸体52与汽缸盖结构100之间构成对应于汽缸54的燃烧室102。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内燃机50的具体组成,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具体来说,请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汽缸盖结构100用于内燃机50中并连接燃烧室102。汽缸盖结构100包括进气口110、燃料喷射阀120以及水套130。进气口110形成在汽缸盖结构100的本体中,其一端在燃烧室102中设有开口112,且另一端与进气歧管140连接。燃料喷射阀120插入汽缸盖结构100的本体中,并设置成燃料喷口122在进气口110中露出。水套130位在衬垫表面104与进气口110之间,并邻近进气口110与燃烧室102。水套130内部有冷却液(未示出)流动,来对燃烧室102进行冷却。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汽缸盖结构100还可设有排气口150,排气口150设置在与进气口110为相反侧的位置,例如是位在燃料喷射阀120的相对两侧,且与燃烧室102连通。并且,除了在邻近进气口110与燃烧室102的位置设有水套130之外,还在邻近燃料喷射阀120与排气口150等构件的位置设置如图1所示出的水套130a~130d,以通过在水套130a~130d内部流动的冷却液进行冷却。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汽缸盖结构100的具体组成,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更进一步来说,请参考图2与图3,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口110的一端在燃烧室102中设有开口112,而能够经由燃烧室102所产生的热变成高温。相对于此,进气口110的另一端与进气歧管140连接而构成吸气端,因而相对低温。再者,燃料喷射阀120设置成燃料喷口122在进气口110中露出,因而燃料喷射阀120朝向进气口110的开口112,也就是朝向进气口110的下游侧(即设有开口112来对应于燃烧室102的一侧)喷射燃料喷雾S(如图2与图3中的斜线范围所示)。其中,燃料喷雾S1与燃料喷雾S2是代表不同种类的燃料喷料可具有不同的喷射范围,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从燃料喷射阀120朝向进气口110的开口112喷射的燃料喷雾S中,接近开口112的部分(即燃料喷雾S的下游侧)因邻近燃烧室102而能够经由燃烧室102所产生的热直接加热。相对于此,从燃料喷射阀120朝向进气口110的开口112喷射的燃料喷雾S中,接近燃料喷口122的部分(即燃料喷雾S的上游侧)因与燃烧室102有距离而导致燃烧室102所产生的热难以直接传递。因此,水套130位在与从燃料喷射阀120朝向进气口110的开口112喷射的燃料喷雾S的上游侧为对向的位置(即与对应于燃料喷口122的一侧为对向的位置),以对燃料喷雾S传递燃烧室102所产生的热。
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中,水套130中的冷却液在对燃烧室102进行冷却后变成高温,因而水套130在与燃料喷雾S的上游侧为对向的位置,例如在对应于进气口110的底壁114的喷雾照射区(即底壁114上对应于燃料喷雾S的区域),形成有加热区H。所述加热区H在通常状况下可有80度以上的高温,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并且,较佳地,水套130至少覆盖进气口110的底壁114的喷雾照射区(即底壁114上对应于燃料喷雾S的区域),且水套130位在比进气口110的喉部116更靠上游侧(即更靠对应于燃料喷口122的一侧)的位置,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中,从燃料喷射阀120朝向进气口110的开口112喷射的燃料喷雾S中,比进气口110的喉部116更靠下游侧的部分经由燃烧室102所产生的热直接加热,而比进气口110的喉部116更靠上游侧的部分经由水套130中在对燃烧室102进行冷却后变成高温的冷却液进行加热。也就是说,燃烧室102所产生的热能够进一步经由水套130中的冷却液传递到燃料喷雾S,来对燃料喷雾S进行加热。如此,不需设置使结构大型化的燃料贮藏部或加热器,也能够在进气口110的喷雾附着位置(特别是与燃烧室102有距离而导致燃烧室102所产生的热难以直接传递的部位),经由水套130中在对燃烧室102进行冷却后变成高温的冷却液对燃料喷雾S积极地进行加热,由此活用燃烧室102的热来促进燃料喷雾S的气化。据此,汽缸盖结构100能够活用燃烧室102的热来促进燃烧效率。
图4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汽缸盖结构中对应于进气口、燃料喷射阀、以及水套的位置的侧视示意图。请参考图4,在本实施例中,汽缸盖结构200与前述的汽缸盖结构100(在图1至图3示出)具有类似结构,其主要差异在于,汽缸盖结构200所用的水套230位在与从燃料喷射阀120朝向进气口110的开口112喷射的燃料喷雾S的上游侧为对向的位置(即与对应于燃料喷口122的一侧为对向的位置),且水套230覆盖进气口110的喷雾照射区(即进气口110上对应于燃料喷雾S的区域)的全周。
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水套230覆盖进气口110的喷雾照射区的全周,因而水套230中对燃烧室102进行冷却后变成高温的冷却液所形成的加热区(未示出)也对应覆盖进气口110的喷雾照射区的全周。如此,当燃料喷射阀120所喷射的燃料喷雾S为喷射范围较广的种类(如图4斜线范围所示的燃料喷雾S1)时,水套230中在对燃烧室102进行冷却后变成高温的冷却液能够从进气口110的喷雾照射区(即进气口110上对应于燃料喷雾S的区域)的全周更有效率地对燃料喷雾S进行加热,由此活用燃烧室102的热来促进燃料喷雾S的气化。据此,汽缸盖结构200能够活用燃烧室102的热来促进燃烧效率。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汽缸盖结构中,进气口的一端在燃烧室中设有开口,燃料喷射阀设置成燃料喷口在进气口中露出,且水套内部有冷却液流动,来对燃烧室进行冷却,其中,水套位在与从燃料喷射阀朝向进气口的开口喷射的燃料喷雾的上游侧为对向的位置,以对燃料喷雾传递燃烧室所产生的热。较佳地,水套位在比进气口的喉部更靠上游侧的位置,且水套至少覆盖进气口的底壁的喷雾照射区。如此,不需设置使结构大型化的燃料贮藏部或加热器,也能够在进气口的喷雾附着位置(特别是与燃烧室有距离而导致燃烧室所产生的热难以直接传递的部位),经由水套中在对燃烧室进行冷却后变成高温的冷却液对燃料喷雾积极地进行加热,由此活用燃烧室的热来促进燃料喷雾的气化。据此,本实用新型的汽缸盖结构能够活用燃烧室的热来促进燃烧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汽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用于内燃机中并连接燃烧室,所述汽缸盖结构包括:
进气口,一端在所述燃烧室中设有开口,且另一端与进气歧管连接;
燃料喷射阀,设置成燃料喷口在所述进气口中露出;以及
水套,内部有冷却液流动,来对所述燃烧室进行冷却,其中,
所述水套位在与从所述燃料喷射阀朝向所述进气口的所述开口喷射的燃料喷雾的上游侧为对向的位置,以对所述燃料喷雾传递所述燃烧室所产生的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套位在比所述进气口的喉部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且位在衬垫表面与所述进气口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套至少覆盖所述进气口的底壁的喷雾照射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套覆盖所述进气口的所述底壁的所述喷雾照射区的全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667638.6U CN214741709U (zh) | 2021-03-31 | 2021-03-31 | 汽缸盖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667638.6U CN214741709U (zh) | 2021-03-31 | 2021-03-31 | 汽缸盖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741709U true CN214741709U (zh) | 2021-11-16 |
Family
ID=78599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667638.6U Active CN214741709U (zh) | 2021-03-31 | 2021-03-31 | 汽缸盖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741709U (zh) |
-
2021
- 2021-03-31 CN CN202120667638.6U patent/CN21474170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0870918B1 (en) | Cooling structure for a fuel injection valve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US10428719B2 (en) | Exhaust side block insert, cylinder block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of engine including the same | |
JP2002339799A (ja) |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構造 | |
US6997144B2 (en) | Cylinder head structure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JP2002339749A (ja) | 水冷式内燃機関 | |
JP2009062836A (ja) |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 |
JP6079594B2 (ja) |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 |
US6830016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an engine | |
JP4071370B2 (ja) | 筒内噴射式エンジン用egr弁装置 | |
US20180313250A1 (en) | Cooling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CN107269436B (zh) | 内燃引擎 | |
CN214741709U (zh) | 汽缸盖结构 | |
JP5146031B2 (ja) |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 |
US7152566B2 (en) | Cylinder head structure | |
JP2005180379A (ja) | エンジンの排気還流装置 | |
JP2024511013A (ja) | 液冷式内燃機関 | |
JP2001050106A (ja) |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シリンダヘッドの構造 | |
JP2000161130A (ja) | モノブロックエンジンのヘッド過熱部冷却構造 | |
GB2081809A (en) | Direct Fuel Injectio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CN220909833U (zh) | 缸体、发动机和车辆 | |
JP2012002164A (ja) |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 |
KR20230041189A (ko) | 실린더 헤드 | |
US20170362992A1 (en) | Cylinder head of multi-cylinder engine | |
JPH0571416A (ja) | 多気筒内燃機関の冷却水通路構造 | |
GB2420845A (en) | A coolant system for an engine featuring coolant injector nozzl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