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06539U - 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706539U CN214706539U CN202121058183.4U CN202121058183U CN214706539U CN 214706539 U CN214706539 U CN 214706539U CN 202121058183 U CN202121058183 U CN 202121058183U CN 214706539 U CN214706539 U CN 21470653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xternal
- external device
- coupling
- insulating
- inte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4—Intermediate parts, e.g. adapters, splitters or elbows
- H01R24/542—Adapt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被构造成将间隔开的两个外部设备电连接在一起,并且包括:两个接口件和耦接件。耦接件的内导体部和绝缘部通过彼此相对的凹凸配合部保持在一起,内导体部的凹凸配合部和绝缘部的凹凸配合部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允许内导体部相对于绝缘部发生径向位移;或者,耦接件的外导体部和绝缘部通过彼此相对的凹凸配合部保持在一起,外导体部的凹凸配合部和绝缘部的凹凸配合部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允许绝缘部相对于外导体部发生径向位移。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能够实现令人满意的RL和PIM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无线通信领域。更具体来说,本公开涉及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小型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用于将两个分开的设备连接在一起。所述设备可以例如是基站天线、滤波器、射频拉远单元(RRU)等。
由于设备安装位置的误差(例如基站天线与射频拉远单元(RRU) 之间的位置偏差,滤波器与基站天线之间的位置偏差)、以及设备部件的制造误差(例如电路板的平整度)等原因,两个待连接的设备可能存在无法轴向对齐和/或径向对齐的情况,这就需要连接器系统能够适应设备之间的轴向浮动和/或径向浮动。一般来说,连接器系统中的浮动对于可靠连接并确保整个连接矩阵中的RF信号的完整性至关重要。然而,连接器系统中的径向和轴向浮动(除接口结构外)会影响电气性能,从而导致较差的回波损耗(Return Loss)和低无源互调 (PIM)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能够克服现有产品上述缺陷中至少一个的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中,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被构造成将间隔开的两个外部设备电连接在一起,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包括:
两个接口件,每个接口件径向从内到外依次包括内接触部、绝缘层和外壳体,接口件的外壳体包括彼此相连的耦接件连接部和外部设备连接部,外部设备连接部被构造成连接至外部设备;和
耦接件,所述耦接件构造成将所述两个接口件连接在一起、并且径向从内到外依次包括内导体部、至少一个绝缘部和至少一个外导体部,内导体部在两端接收和保持两个接口件的内接触部的端部,绝缘部被构造成将内导体部和外导体部间隔开,外导体部的端部被接收和保持在接口件的外壳体的耦接件连接部中;
其中,耦接件的内导体部和绝缘部通过彼此相对的凹凸配合部保持在一起,内导体部的凹凸配合部和绝缘部的凹凸配合部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允许内导体部相对于绝缘部发生径向位移;或者,耦接件的外导体部和绝缘部通过彼此相对的凹凸配合部保持在一起,外导体部的凹凸配合部和绝缘部的凹凸配合部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允许绝缘部相对于外导体部发生径向位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耦接件连接部的内径大致等于或稍小于耦接件的外导体部的外径,并且耦接件的外导体部通过径向向外的弹性力被保持在耦接件连接部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耦接件连接部在其中空内部的自由端部处呈向外扩张的喇叭状,以便于将耦接件的外导体部引导进入耦接件连接部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耦接件连接部在其中空内部设有台阶部,以抵接耦接件的外导体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部设备连接部在其中空内部固定接口件的绝缘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部设备为基站天线、滤波器、和/或射频拉远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部设备连接部通过焊接、螺纹连接或压接将接口件连接至外部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部设备连接部包括从其自由端部轴向向外伸出的一个或多个伸长支腿,所述一个或多个伸长支腿被构造成穿过外部设备上的通孔并焊接到外部设备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部设备连接部在其外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被构造成连接至外部设备的内螺纹。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部设备连接部通过过盈压接进入外部设备的腔体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接触部大致设置在接口件的外壳体的中心轴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层被固定在外部设备连接部的中空内部,并且围绕和固定内接触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导体部的相对两个端部均具有凹槽,以分别接收两个接口件的内接触部,其中,内接触部能够在凹槽中发生轴向滑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导体部的外表面设有用于接收所述至少一个绝缘部的至少一个凹部,并且所述第一间隙存在于凹部的表面和绝缘部的内表面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部的轴向长度大致等于绝缘部的轴向长度,并且凹部的直径小于绝缘部的内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导体部包括主体部、以及位于主体部两侧的两个接口件连接部,其中,接口件连接部被构造成连接至接口件的外壳体的耦接件连接部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耦接件包括两个所述绝缘部和两个所述外导体部、并且还包括外壳体,每个外导体部均包括主体部、以及位于主体部外侧的一个接口件连接部,两个外导体部的主体部被分别接收和固定在耦接件的外壳体的两端内、并且内部分别保持两个绝缘部,两个接口件连接部分别被连接至两个接口件的外壳体的耦接件连接部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在其内表面设有接收绝缘部的凹部,并且所述第二间隙存在于凹部的表面和绝缘部的外表面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部的轴向长度大致等于绝缘部的轴向长度,并且凹部的直径大于绝缘部的外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导体部与绝缘部一体成形、或者分开成形但固定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口件连接部包括从主体部轴向向外伸出的多个弹性爪状部,所述多个弹性爪状部周向均匀间隔开地或不均匀间隔地分布在主体部的轴向外表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弹性爪状部中的每一个设有径向向外凸出的突起,所有突起形成的外轮廓的外径稍大于接口件的耦接件连接部的内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突起被构造成在接口件连接部插入耦接件连接部中时受到耦接件连接部的内表面的压迫而使弹性爪状部径向向内弹性变形,从而利用径向向外的弹性力保持在耦接件连接部的内表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突起能够在耦接件连接部的内表面上发生轴向滑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的径向尺寸在0.05-0.5mm 之间。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中,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被构造成将间隔开的两个外部设备电连接在一起,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包括:
两个接口件,每个接口件径向从内到外依次包括内接触部、绝缘层和外壳体,接口件的外壳体包括彼此相连的耦接件连接部和外部设备连接部,外部设备连接部被构造成连接至外部设备;和
耦接件,所述耦接件构造成将所述两个接口件连接在一起、并且径向从内到外依次包括内导体部、绝缘部、两个外导体部、以及外壳体,内导体部在两端接收和保持两个接口件的内接触部的端部,绝缘部被构造成将内导体部和外导体部间隔开,两个外导体部的端部被接收和保持在接口件的外壳体的耦接件连接部中,外壳体被构造成保持两个外导体部和绝缘部;
其中,耦接件的内导体部和绝缘部通过彼此相对的凹凸配合部保持在一起,内导体部的凹凸配合部和绝缘部的凹凸配合部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允许内导体部相对于绝缘部发生径向位移;或者,耦接件的外壳体和绝缘部通过彼此相对的凹凸配合部保持在一起,耦接件的外壳体的凹凸配合部和绝缘部的凹凸配合部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允许绝缘部相对于耦接件的外壳体发生径向位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耦接件连接部的内径大致等于或稍小于耦接件的外导体部的外径,并且耦接件的外导体部通过径向向外的弹性力被保持在耦接件连接部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耦接件连接部在其中空内部的自由端部处呈向外扩张的喇叭状,以便于将耦接件的外导体部引导进入耦接件连接部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耦接件连接部在其中空内部设有台阶部,以抵接耦接件的外导体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部设备连接部在其中空内部固定接口件的绝缘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部设备为基站天线、滤波器、和/或射频拉远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部设备连接部通过焊接、螺纹连接或压接将接口件连接至外部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部设备连接部包括从其自由端部轴向向外伸出的一个或多个伸长支腿,所述一个或多个伸长支腿被构造成穿过外部设备上的通孔并焊接到外部设备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部设备连接部在其外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被构造成连接至外部设备的内螺纹。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部设备连接部通过过盈压接进入外部设备的腔体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接触部大致设置在接口件的外壳体的中心轴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层被固定在外部设备连接部的中空内部,并且围绕和固定内接触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导体部的相对两个端部均具有凹槽,以分别接收两个接口件的内接触部,其中,内接触部能够在凹槽中发生轴向滑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导体部的外表面设有接收绝缘部的凹部,并且所述第一间隙存在于凹部的表面和绝缘部的内表面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部的轴向长度大致等于绝缘部的轴向长度,并且凹部的直径小于绝缘部的内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耦接件的外壳体在其内部设有台阶部,并且台阶部的内表面设有接收绝缘部的凹部,并且所述第二间隙存在于凹部的表面和绝缘部的外表面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部的轴向长度大致等于绝缘部的轴向长度,并且凹部的直径大于绝缘部的外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导体部与绝缘部一体成形、或者分开成形但固定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外导体部均包括主体部、以及位于主体部外侧的一个接口件连接部,两个外导体部的主体部被分别接收和固定在耦接件的外壳体的两端内,两个接口件连接部分别被连接至两个接口件的外壳体的耦接件连接部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口件连接部包括从主体部轴向向外伸出的多个弹性爪状部,所述多个弹性爪状部周向均匀间隔开地或不均匀间隔地分布在主体部的轴向外表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弹性爪状部中的每一个设有径向向外凸出的突起,所有突起形成的外轮廓的外径稍大于接口件的耦接件连接部的内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突起被构造成在接口件连接部插入耦接件连接部中时受到耦接件连接部的内表面的压迫而使弹性爪状部径向向内弹性变形,从而利用径向向外的弹性力保持在耦接件连接部的内表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突起能够在耦接件连接部的内表面上发生轴向滑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的径向尺寸在0.05-0.5mm 之间。
本公开的主题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将从所述描述显而易见,或者可以通过实践本公开的主题技术来学习。通过在书面说明书及其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特别指出的结构,将实现和获得本公开的主题技术的优点。
应当理解,前述一般性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提供对要求保护的本公开的主题技术的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在结合附图阅读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后,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多个方面,在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的使用环境示意图;
图2A和2B分别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的立体图和剖视图;
图3A-3D、4A-4B和5A-5B分别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的接口件的各种示例的立体图和剖视图;
图6A-6B分别示出图2A和2B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的耦接件的立体图和剖视图;
图7A-7B分别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和分解剖视图;
图8A-8B分别示出图7A和7B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的耦接件的立体图和剖视图;
图9A-9B分别示出图7A和7B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的另一耦接件的立体图和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其中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若干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不局限于下文描述的实施例;事实上,下文描述的实施例旨在使本公开的公开更为完整,并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说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提供更多额外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的是,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在附图中,为清楚起见,某些特征的尺寸可以进行变形。
应当理解的是,说明书中的用辞仅用于描述特定的实施例,并不旨在限定本公开。说明书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 除非另外定义,均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为简明和/ 或清楚起见,公知的功能或结构可以不再详细说明。
说明书使用的单数形式“一”、“所述”和“该”除非清楚指明,均包含复数形式。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包括”、“包含”和“含有”表示存在所声称的特征,但并不排斥存在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和/或”包括相关列出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意和全部组合。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在X和Y之间”和“在大约X和Y之间”应当解释为包括X和Y。本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在大约X和Y之间”的意思是“在大约X和大约Y之间”,并且本说明书使用的用辞“从大约X至Y”的意思是“从大约X至大约Y”。
在说明书中,称一个元件位于另一元件“上”、“附接”至另一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耦合”至另一元件、或“接触”另一元件等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附接至另一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联接至另一元件或接触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对照的是,称一个元件“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直接附接”至另一元件、“直接连接”至另一元件、“直接耦合”至另一元件或、或“直接接触”另一元件时,将不存在中间元件。在说明书中,一个特征布置成与另一特征“相邻”,可以指一个特征具有与相邻特征重叠的部分或者位于相邻特征上方或下方的部分。
在说明书中,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的空间关系用辞可以说明一个特征与另一特征在附图中的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关系用辞除了包含附图所示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在附图中的装置倒转时,原先描述为在其它特征“下方”的特征,此时可以描述为在其它特征的“上方”。装置还可以以其它方式定向(旋转90 度或在其它方位),此时将相应地解释相对空间关系。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1的使用示意图。如图所示,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1在其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个外部设备4,以用于将两个外部设备4电连接在一起。外部设备4 可以是各种装置或者电路板(例如安装在天线的反射板上或校准板上的电路板、或者RRU内部的电路板等)。
图2A和2B分别示出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1的立体图和剖视图。如图所示,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1包括耦接件2、以及连接至耦接件2两端的两个接口件3。耦接件2用于将两个接口件3 机械连接在一起和电气连接在一起,并且允许两个接口件3中的一者或两者相对于耦接件2发生轴向偏移和/或径向偏移。两个接口件3分别连接至两个外部设备4。
如图3A和3B所示,两个接口件3中的每一个包括内接触部31、外壳体32、以及设置在内接触部31和外壳体32之间的绝缘层33。内接触部31连同耦接件2的内导体部21(下文将详述)一起用于在两个外部设备4之间传递电信号。外壳体32连同耦接件2的外导体部 22(下文将详述)一起用于将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1接地和屏蔽射频信号。绝缘层33用于将导电的内接触部31和导电的外壳体32 绝缘间隔开。内接触部31和外壳体32可以由任何合适的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金属材料制成,而绝缘层33可以由具有良好绝缘性能及稳定介电常数性能的非金属材料制成。
外壳体32呈大致中空筒体,并且包括彼此相连的耦接件连接部 321和外部设备连接部322。耦接件连接部321用于连接至耦接件2,而外部设备连接部322用于连接至外部设备4。
耦接件连接部321在其中空内部接收和保持耦接件2的外导体部 22。耦接件连接部321的内径大致等于或稍小于耦接件2的外导体部 22的外径,从而耦接件2的外导体部22通过径向向外的弹性力保持在耦接件连接部321内。耦接件连接部321在其中空内部的自由端部处呈向外扩张的喇叭状,以便于将耦接件2的外导体部22引导进入耦接件连接部321内部。耦接件连接部321在其中空内部的喇叭状的后侧设有径向向内伸出的台阶部323,以抵接耦接件2的外导体部22。
外部设备连接部322在其中空内部固定接口件3的绝缘层33,而绝缘层33在其中空内部固定接口件3的内接触部31。外部设备连接部322可以具有多种连接方式(例如焊接、螺纹连接、压接等)来将接口件3连接至外部设备4。图3A和3B示出的连接方式为焊接。在该实施例中,外部设备连接部322包括从其自由端部轴向方向向外伸出的一个或多个伸长的支腿325。支腿325可以周向均匀地或不均匀地分布在外部设备连接部322的轴向外表面上。支腿325用于穿过诸如电路板的外部设备4上的通孔,从而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到电路板上。在另一示例中,如图3C和3D所示,外部设备连接部322包括从其自由端部轴向方向向外伸出的一个或多个凸块325’。凸块325’可以周向均匀地或不均匀地分布在外部设备连接部322的轴向外表面上。凸块325’用于抵靠在诸如电路板的外部设备4上,从而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到电路板上。在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的情况下,如图4A和4B 所示,外部设备连接部322在其外表面设有外螺纹326,以用于连接至外部设备4的内螺纹。在连接方式为压接的情况下,如图5A和5B 所示,外部设备连接部322在外表面设有突出部327,该突出部327 通过过盈压接的方式压接入到外部设备4中(比如通过过盈压配方式与外部设备4连接在一起)。耦接件2的两端可以设置两个连接方式相同的接口件3,也可以设置两个连接方式不同的接口件3。
返回图3A和3B,内接触部31呈大致伸长的杆体状。内接触部 31大致设置在外壳体32的中心轴线上。内接触部31的一端伸出到外部设备连接部322之外,以用于连接至外部设备4的内导体,而另一端用于连接耦接件2的内导体部21。
绝缘层33被固定在外部设备连接部322的中空内部,并且围绕和固定内接触部31,从而将外壳体32和内接触部31绝缘间隔开。
如图6A和6B所示,耦接件2包括内导体部21、外导体部22、以及设置在内导体部21和外导体部22之间的绝缘部23。内导体部21 连同接口件3的内接触部31一起用于在两个外部设备4之间传递电信号。外导体部22连同接口件3的外壳体32一起用于将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1接地和屏蔽射频信号。绝缘部23用于将导电的内导体部21和导电的外导体部22绝缘间隔开。内导体部21和外导体部22 可以由任何合适的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金属材料制成,而绝缘部23 可以由具有良好绝缘性能及稳定介电常数性能的非金属材料制成。
外导体部22呈大致中空筒体,并且包括主体部221、以及位于主体部221两侧的两个接口件连接部222。主体部221在其内表面的中间段设有凹部223,以用于接收和固定绝缘部23。接口件连接部222 用于连接至接口件3的外壳体32的内部,并且包括从主体部221轴向向外伸出的多个弹性爪状部225。所述多个弹性爪状部225可以周向均匀间隔开地或不均匀间隔地分布在主体部221的轴向外表面上。每个弹性爪状部225设有径向向外伸出的突起224,例如在弹性爪状部 225的自由端部附近。所有突起224形成的外轮廓的外径稍大于接口件3的耦接件连接部321的内径,从而在将接口件连接部222插入耦接件连接部321中时,突起224受到耦接件连接部321的内表面的压迫而使弹性爪状部225径向向内弹性变形,从而利用径向向外的弹性力保持在耦接件连接部321的内表面上。由于弹性爪状部225具有一定的弹性,外导体部22可以适应接口件3相对于耦接件2发生径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4相对于耦接件2发生径向偏移。另外,由于突起224可以在耦接件连接部321的内表面上发生轴向滑移,外导体部22可以适应接口件3相对于耦接件2发生轴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4相对于耦接件2发生轴向偏移。
绝缘部23被接收和固定在外导体部22的凹部223内,并且在其内部保持内导体部21,从而将外导体部22和内导体部21绝缘间隔开。
内导体部21呈大致伸长的杆体,并且横截面可以为大致圆形、大致椭圆形、大致正方形、或者任何其他适合的形状。内导体部21 大致设置在外导体部22的中心轴线上。内导体部21的相对两个端部均具有凹槽211,以分别接收接口件3的内接触部31。内接触部31 可以在凹槽211中进行轴向滑移,从而内导体部21可以适应接口件3 相对于耦接件2发生轴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4相对于耦接件2 发生轴向偏移。
内导体部21和绝缘部23通过彼此相对的凹凸配合部保持在一起,内导体部21的凹凸配合部和绝缘部23的凹凸配合部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允许内导体部21相对于绝缘部23发生径向位移。在一个凹凸配合部的示例中,内导体部21在其外表面的中间段设有径向向内凹陷的凹部212,以用于接收绝缘部23。凹部212的轴向长度大致等于绝缘部23的轴向长度,从而内导体部21相对于绝缘部23不会发生轴向位移。然而,凹部212的直径小于绝缘部23的内径,从而间隙 213存在于内导体部21的凹部212的外表面和绝缘部23的内表面之间。由于该间隙213,内导体部21可以相对于绝缘部23发生径向位移,从而适应接口件3相对于耦接件2发生径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4相对于耦接件2发生径向偏移。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以在内导体部21的外表面上设置凸部,而在绝缘部23的内表面上设置与此配合的凹部,并且凹部和凸部之间存在间隙,由此,内导体部21可以相对于绝缘部23发生径向位移,从而适应接口件3相对于耦接件2发生径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4相对于耦接件2发生径向偏移。
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内导体部21与绝缘部23可以一体成形、或者分开成形但固定在一起,从而内导体部21和绝缘部23之间不发生径向位移。外导体部22和绝缘部23通过彼此相对的凹凸配合部保持在一起,外导体部22的凹凸配合部和绝缘部23的凹凸配合部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允许绝缘部23相对于外导体部22发生径向位移。在一个凹凸配合部的示例中,外导体部22的凹部223的直径设置成大于绝缘部23的外径、并且轴向长度大致等于绝缘部23的轴向长度。由此,外导体部22的凹部223的表面与绝缘部23的外表面之间留有间隙。由于存在该间隙,绝缘部23和内导体部21可以相对于外导体部22发生径向位移,从而适应接口件3相对于耦接件2发生径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4相对于耦接件2发生径向偏移。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以在外导体部22的内表面上设置凸部,而在绝缘部23的外表面上设置凹部,并且凹部和凸部之间存在间隙,由此,绝缘部23和内导体部21可以相对于外导体部22发生径向位移,从而适应接口件3相对于耦接件2发生径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4相对于耦接件2发生径向偏移。
在上述示例中,间隙的径向尺寸可以在0.05-0.5mm之间。
下面将参照图7A-8B描述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1001。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1001将以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1中的附图标记加1000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结构。
如图7A和7B所示,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1001包括耦接件1002、以及连接至耦接件1002两端的两个接口件1003。耦接件1002 用于将两个接口件1003机械连接在一起和电气连接在一起,并且允许两个接口件1003中的一者或两者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轴向偏移和/ 或径向偏移。两个接口件1003分别连接至两个外部设备1004。
两个接口件1003中的每个包括内接触部1031、外壳体1032、以及设置在内接触部1031和外壳体1032之间的绝缘层1033。内接触部 1031连同耦接件1002的内导体1021(下文将详述)一起用于在两个外部设备1004之间传递电信号。外壳体1032连同耦接件1002的外导体1022(下文将详述)一起用于将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1001 接地和屏蔽射频信号。绝缘层1033用于将导电的内接触部1031和导电的外壳体1032绝缘间隔开。内接触部1031和外壳体1032可以由任何合适的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金属材料制成,而绝缘层1033可以由具有良好绝缘性能及稳定介电常数性能的非金属材料制成。接口件1003 具有和接口件3相似的结构,将不再赘述。耦接件1002的两端可以设置两个连接方式相同的接口件1003,也可以设置两个连接方式不同的接口件1003。
如图8A和8B所示,耦接件1002包括内导体部1021、外导体部 1022、绝缘部1023、以及外壳体1024。内导体部1021连同接口件1003 的内接触部1031一起用于在两个外部设备1004之间传递电信号。外导体部1022和外壳体1024连同接口件1003的外壳体1032一起用于将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1001接地和屏蔽射频信号。绝缘部1023 用于将导电的内导体部1021与导电的外导体部1022和外壳体1024 绝缘间隔开。内导体部1021、外导体部1022和外壳体1024可以由任何合适的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金属材料制成,而绝缘部1023可以由具有良好绝缘性能及稳定介电常数性能的非金属材料制成。
外壳体1024呈大致中空筒体。外壳体1024在其中空内部的中间段设有径向向内凸出的台阶部1241,以用于固定绝缘部1023。外壳体 1024在其台阶部1241的纵向两侧接收和固定两个外导体部1022。两个外导体部1022分别抵靠在台阶部1241的相对两个侧表面上。
外导体部1022呈大致中空筒体,并且包括主体部1221、以及位于主体部1221外侧的一个接口件连接部1222。主体部1221的外径大致等于或稍大于外壳体1024在台阶部1241两侧的内径,从而主体部 1221被牢固地接收和固定在外壳体1024的内部。接口件连接部1222 用于连接至接口件1003的外壳体1032内部,并且包括从主体部1221 轴向向外伸出的多个弹性爪状部1225。所述多个弹性爪状部1225可以周向均匀间隔开地或不均匀间隔地分布在主体部1221的轴向外表面上。每个弹性爪状部1225设有径向向外凸出的突起1224,例如在弹性爪状部1225的自由端部附近。所有突起1224形成的外轮廓的外径稍大于接口件1003的耦接件连接部的内径,从而在将接口件连接部 1222插入耦接件连接部中时,突起1224受到耦接件连接部的内表面的压迫而使弹性爪状部1225径向向内弹性变形,从而利用径向向外的弹性力保持在耦接件连接部的内表面上。由于弹性爪状部1225具有一定的弹性,外导体部1022可以适应接口件1003相对于耦接件1002 发生径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1004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径向偏移。另外,由于突起1224可以在耦接件连接部的内表面上发生轴向滑移,外导体部1022可以适应接口件1003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轴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1004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轴向偏移。
绝缘部1023被固定在外壳体1024的台阶部1241内,并且在其内部保持内导体部1021,从而将外导体部1022和内导体部1021绝缘间隔开。
内导体部1021呈大致伸长的杆体,并且横截面可以为大致圆形、大致椭圆形、大致正方形、或者任何其他适合的形状。内导体部1021 大致设置在外导体部1022的中心轴线上。内导体部1021的相对两个端部均具有凹槽1211,以分别接收接口件1003的内接触部1031。内接触部1031可以在凹槽1211中进行轴向滑移,从而内导体部1021 可以适应接口件1003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轴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1004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轴向偏移。
内导体部1021和绝缘部1023通过彼此相对的凹凸配合部保持在一起,内导体部1021的凹凸配合部和绝缘部1023的凹凸配合部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允许内导体部1021相对于绝缘部1023发生径向位移。在一个凹凸配合部的示例中,内导体部1021在其外表面的中间段设有径向向内凹陷的凹部1212,以用于接收绝缘部1023。凹部1212 的轴向长度大致等于绝缘部1023的轴向长度,从而内导体部1021相对于绝缘部1023不会发生轴向位移。然而,凹部1212的直径小于绝缘部1023的内径,从而间隙1213存在于内导体部1021的凹部1212 的外表面和绝缘部1023的内表面之间。由于该间隙1213,内导体部 1021可以相对于绝缘部1023发生径向位移,从而适应接口件1003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径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1004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径向偏移。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以在内导体部1021的外表面上设置凸部,而在绝缘部1023的内表面上设置与此配合的凹部,并且凹部和凸部之间存在间隙,由此,内导体部1021可以相对于绝缘部1023发生径向位移,从而适应接口件1003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径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1004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径向偏移。
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内导体部1021与绝缘部1023可以一体成形、或者分开成形但固定在一起,从而内导体部1021和绝缘部1023 之间不发生径向位移。外壳体1024的台阶部1241和绝缘部1023通过彼此相对的凹凸配合部保持在一起,外壳体1024的台阶部1241的凹凸配合部和绝缘部1023的凹凸配合部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允许绝缘部1023相对于外壳体1024发生径向位移。在一个凹凸配合部的示例中,外壳体1024的台阶部1241设有凹部,并且凹部的直径设置成大于绝缘部1023的外径、并且轴向长度大致等于绝缘部1023的轴向长度。由此,外壳体1024的台阶部1241的凹部的表面与绝缘部1023 的外表面之间留有间隙。由于存在该间隙,绝缘部1023和内导体部 1021可以相对于外壳体1024发生径向位移,从而适应接口件1003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径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1004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径向偏移。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以在外壳体1024的台阶部1241的内表面上设置凸部,而在绝缘部1023的外表面上设置凹部,并且凹部和凸部之间存在间隙,由此,绝缘部1023和内导体部1021 可以相对于外壳体1024发生径向位移,从而适应接口件1003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径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1004相对于耦接件 1002发生径向偏移。
在上述示例中,间隙的径向尺寸可以在0.05-0.5mm之间。
下面将参照图9A-9B描述另一种形式的耦接件1002’。如图所示,耦接件1002’包括内导体部1021’、外导体部1022’、绝缘部1023’、以及外壳体1024’。内导体部1021’连同接口件1003的内接触部1031一起用于在两个外部设备1004之间传递电信号。外导体部1022’和外壳体1024’连同接口件1003的外壳体1032一起用于将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1001接地和屏蔽射频信号。绝缘部1023’用于将导电的内导体部1021’与导电的外导体部1022’和外壳体1024’绝缘间隔开。内导体部1021’、外导体部1022’和外壳体1024’可以由任何合适的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金属材料制成,而绝缘部1023’可以由具有良好绝缘性能及稳定介电常数性能的非金属材料制成。
外壳体1024’呈大致中空筒体。外壳体1024’在其中空内部的中间段设有径向向内凸出的台阶部1241’。外壳体1024’在其台阶部1241’的纵向两侧接收和固定两个外导体部1022’。两个外导体部1022’分别抵靠在台阶部1241’的相对两个侧表面上。
外导体部1022’呈大致中空筒体,并且包括主体部1221’、以及位于主体部1221’外侧的一个接口件连接部1222’。主体部1221’的外径大致等于或稍大于外壳体1024’在台阶部1241’两侧的内径,从而主体部1221’被牢固地接收和固定在外壳体1024’的内部。接口件连接部 1222’用于连接至接口件1003的外壳体1032内部,并且包括从主体部 1221’轴向向外伸出的多个弹性爪状部1225’。所述多个弹性爪状部 1225’可以周向间隔开地或不均匀间隔地分布在主体部1221’的轴向外表面上。每个弹性爪状部1225’设有径向向外凸出的突起1224’,例如在弹性爪状部1225’的自由端部附近。所有突起1224’形成的外轮廓的外径稍大于接口件1003的耦接件连接部的内径,从而在将接口件连接部1222’插入耦接件连接部中时,突起1224’受到耦接件连接部的内表面的压迫而使弹性爪状部1225’径向向内弹性变形,从而利用径向向外的弹性力保持在耦接件连接部的内表面上。由于弹性爪状部1225’具有一定的弹性,外导体部1022’可以适应接口件1003相对于耦接件 1002’发生径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1004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径向偏移。另外,由于突起1224’可以在耦接件连接部的内表面上发生轴向滑移,外导体部1022’可以适应接口件1003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轴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1004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轴向偏移。
两个绝缘部1023’被分别固定在两个外导体部1022’的主体部 1221’内,并且在其内部保持内导体部1021’,从而将外导体部1022’和内导体部1021’绝缘间隔开。
内导体部1021’呈大致伸长的杆体,并且横截面可以为大致圆形、大致椭圆形、大致正方形、或者任何其他适合的形状。内导体部1021’大致设置在外导体部1022’的中心轴线上。内导体部1021’的相对两个端部均具有凹槽1211’,以分别接收接口件1003的内接触部1031。内接触部1031可以在凹槽1211’中进行轴向滑移,从而内导体部1021’可以适应接口件1003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轴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1004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轴向偏移。
内导体部1021’和绝缘部1023’通过彼此相对的凹凸配合部保持在一起,内导体部1021’的凹凸配合部和绝缘部1023’的凹凸配合部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允许内导体部1021’相对于绝缘部1023’发生径向位移。在一个凹凸配合部的示例中,内导体部1021’在其外表面的中间段设有径向向内凹陷的两个凹部1212’,以用于接收两个绝缘部 1023’。凹部1212’的轴向长度大致等于绝缘部1023’的轴向长度,从而内导体部1021’相对于绝缘部1023’不会发生轴向位移。凹部1212’的直径小于绝缘部1023’的内径,从而间隙1213’存在于内导体部1021’的凹部1212’的外表面和绝缘部1023’的内表面之间。由于该间隙 1213’,内导体部1021’可以相对于绝缘部1023’发生径向位移,从而适应接口件1003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径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 1004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径向偏移。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以在内导体部1021’的外表面上设置凸部,而在绝缘部1023’的内表面上设置与此配合的凹部,并且凹部和凸部之间存在间隙,由此,内导体部1021’可以相对于绝缘部1023’发生径向位移,从而适应接口件1003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径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1004相对于耦接件 1002’发生径向偏移。
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内导体部1021’与绝缘部1023’可以一体成形、或者分开成形但固定在一起,从而内导体部1021’和绝缘部1023’之间不发生径向位移。外导体部1022’和绝缘部1023’通过彼此相对的凹凸配合部保持在一起,外导体部1022’的凹凸配合部和绝缘部1023’的凹凸配合部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允许绝缘部1023’相对于外导体部1022’发生径向位移。在一个凹凸配合部的示例中,外导体部1022’设有凹部,并且凹部的直径设置成大于绝缘部1023’的外径、轴向长度大致等于绝缘部1023’的轴向长度。由此,外导体部1022’的凹部的表面与绝缘部1023’的外表面之间留有间隙。由于存在该间隙,绝缘部1023’和内导体部1021’可以相对于外导体部1022’发生径向位移,从而适应接口件1003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径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1004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径向偏移。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以在外导体部1022’的内表面上设置凸部,而在绝缘部1023’的外表面上设置凹部,并且凹部和凸部之间存在间隙,由此,绝缘部1023’和内导体部1021’可以相对于外导体部1022’发生径向位移,从而适应接口件1003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径向偏移、由此适应外部设备1004 相对于耦接件1002’发生径向偏移。
在上述示例中,间隙的径向尺寸可以在0.05-0.5mm之间。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的柔性使得即使在两个外部设备没有彼此完美对齐的情况下也能够正确连接。也就是说,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能够吸收两个外部设备之间的轴线偏差和径向偏差。例如,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能够吸收两个外部设备之间+/-1.1mm的轴向偏差。又例如,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能够吸收两个外部设备之间+/-1.1mm的径向偏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能够实现令人满意的RL和PIM性能。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能够应用于多种场合,例如电路板对电路板、电路板对装置、以及装置对装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结构简单、并且成本低廉。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尺寸小、并且重量轻。
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示范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本质上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本公开的示范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和改变。因此,所有变化和改变均包含在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本公开由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并且这些权利要求的等同物也包含在内。
Claims (49)
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被构造成将间隔开的两个外部设备电连接在一起,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包括:
两个接口件,每个接口件径向从内到外依次包括内接触部、绝缘层和外壳体,接口件的外壳体包括彼此相连的耦接件连接部和外部设备连接部,外部设备连接部被构造成连接至外部设备;和
耦接件,所述耦接件构造成将所述两个接口件连接在一起、并且径向从内到外依次包括内导体部、至少一个绝缘部和至少一个外导体部,内导体部在两端接收和保持两个接口件的内接触部的端部,绝缘部被构造成将内导体部和外导体部间隔开,外导体部的端部被接收和保持在接口件的外壳体的耦接件连接部中;
其中,耦接件的内导体部和绝缘部通过彼此相对的凹凸配合部保持在一起,内导体部的凹凸配合部和绝缘部的凹凸配合部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允许内导体部相对于绝缘部发生径向位移;或者,耦接件的外导体部和绝缘部通过彼此相对的凹凸配合部保持在一起,外导体部的凹凸配合部和绝缘部的凹凸配合部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允许绝缘部相对于外导体部发生径向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耦接件连接部的内径大致等于或稍小于耦接件的外导体部的外径,并且耦接件的外导体部通过径向向外的弹性力被保持在耦接件连接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耦接件连接部在其中空内部的自由端部处呈向外扩张的喇叭状,以便于将耦接件的外导体部引导进入耦接件连接部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耦接件连接部在其中空内部设有台阶部,以抵接耦接件的外导体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外部设备连接部在其中空内部固定接口件的绝缘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外部设备为基站天线、滤波器、和/或射频拉远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外部设备连接部通过焊接、螺纹连接或压接将接口件连接至外部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外部设备连接部包括从其自由端部轴向向外伸出的一个或多个伸长支腿,所述一个或多个伸长支腿被构造成穿过外部设备上的通孔并焊接到外部设备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外部设备连接部在其外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被构造成连接至外部设备的内螺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外部设备连接部通过过盈压接进入外部设备的腔体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内接触部大致设置在接口件的外壳体的中心轴线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层被固定在外部设备连接部的中空内部,并且围绕和固定内接触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内导体部的相对两个端部均具有凹槽,以分别接收两个接口件的内接触部,其中,内接触部能够在凹槽中发生轴向滑移。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内导体部的外表面设有用于接收所述至少一个绝缘部的至少一个凹部,并且所述第一间隙存在于凹部的表面和绝缘部的内表面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凹部的轴向长度大致等于绝缘部的轴向长度,并且凹部的直径小于绝缘部的内径。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外导体部包括主体部、以及位于主体部两侧的两个接口件连接部,其中,接口件连接部被构造成连接至接口件的外壳体的耦接件连接部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耦接件包括两个所述绝缘部和两个所述外导体部、并且还包括外壳体,每个外导体部均包括主体部、以及位于主体部外侧的一个接口件连接部,两个外导体部的主体部被分别接收和固定在耦接件的外壳体的两端内、并且内部分别保持两个绝缘部,两个接口件连接部分别被连接至两个接口件的外壳体的耦接件连接部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主体部在其内表面设有接收绝缘部的凹部,并且所述第二间隙存在于凹部的表面和绝缘部的外表面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凹部的轴向长度大致等于绝缘部的轴向长度,并且凹部的直径大于绝缘部的外径。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内导体部与绝缘部一体成形、或者分开成形但固定在一起。
21.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接口件连接部包括从主体部轴向向外伸出的多个弹性爪状部,所述多个弹性爪状部周向均匀间隔开地或不均匀间隔地分布在主体部的轴向外表面上。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弹性爪状部中的每一个设有径向向外凸出的突起,所有突起形成的外轮廓的外径稍大于接口件的耦接件连接部的内径。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突起被构造成在接口件连接部插入耦接件连接部中时受到耦接件连接部的内表面的压迫而使弹性爪状部径向向内弹性变形,从而利用径向向外的弹性力保持在耦接件连接部的内表面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突起能够在耦接件连接部的内表面上发生轴向滑移。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的径向尺寸在0.05-0.5mm之间。
26.一种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被构造成将间隔开的两个外部设备电连接在一起,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包括:
两个接口件,每个接口件径向从内到外依次包括内接触部、绝缘层和外壳体,接口件的外壳体包括彼此相连的耦接件连接部和外部设备连接部,外部设备连接部被构造成连接至外部设备;和
耦接件,所述耦接件构造成将所述两个接口件连接在一起、并且径向从内到外依次包括内导体部、绝缘部、两个外导体部、以及外壳体,内导体部在两端接收和保持两个接口件的内接触部的端部,绝缘部被构造成将内导体部和外导体部间隔开,两个外导体部的端部被接收和保持在接口件的外壳体的耦接件连接部中,外壳体被构造成保持两个外导体部和绝缘部;
其中,耦接件的内导体部和绝缘部通过彼此相对的凹凸配合部保持在一起,内导体部的凹凸配合部和绝缘部的凹凸配合部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允许内导体部相对于绝缘部发生径向位移;或者,耦接件的外壳体和绝缘部通过彼此相对的凹凸配合部保持在一起,耦接件的外壳体的凹凸配合部和绝缘部的凹凸配合部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允许绝缘部相对于耦接件的外壳体发生径向位移。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耦接件连接部的内径大致等于或稍小于耦接件的外导体部的外径,并且耦接件的外导体部通过径向向外的弹性力被保持在耦接件连接部内。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耦接件连接部在其中空内部的自由端部处呈向外扩张的喇叭状,以便于将耦接件的外导体部引导进入耦接件连接部内部。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耦接件连接部在其中空内部设有台阶部,以抵接耦接件的外导体部。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外部设备连接部在其中空内部固定接口件的绝缘层。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外部设备为基站天线、滤波器、和/或射频拉远单元。
32.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外部设备连接部通过焊接、螺纹连接或压接将接口件连接至外部设备。
33.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外部设备连接部包括从其自由端部轴向向外伸出的一个或多个伸长支腿,所述一个或多个伸长支腿被构造成穿过外部设备上的通孔并焊接到外部设备上。
34.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外部设备连接部在其外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被构造成连接至外部设备的内螺纹。
35.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外部设备连接部通过过盈压接进入外部设备的腔体中。
36.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内接触部大致设置在接口件的外壳体的中心轴线上。
3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层被固定在外部设备连接部的中空内部,并且围绕和固定内接触部。
3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内导体部的相对两个端部均具有凹槽,以分别接收两个接口件的内接触部,其中,内接触部能够在凹槽中发生轴向滑移。
3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内导体部的外表面设有接收绝缘部的凹部,并且所述第一间隙存在于凹部的表面和绝缘部的内表面之间。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凹部的轴向长度大致等于绝缘部的轴向长度,并且凹部的直径小于绝缘部的内径。
4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耦接件的外壳体在其内部设有台阶部,并且台阶部的内表面设有接收绝缘部的凹部,并且所述第二间隙存在于凹部的表面和绝缘部的外表面之间。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凹部的轴向长度大致等于绝缘部的轴向长度,并且凹部的直径大于绝缘部的外径。
43.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内导体部与绝缘部一体成形、或者分开成形但固定在一起。
44.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外导体部均包括主体部、以及位于主体部外侧的一个接口件连接部,两个外导体部的主体部被分别接收和固定在耦接件的外壳体的两端内,两个接口件连接部分别被连接至两个接口件的外壳体的耦接件连接部内。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接口件连接部包括从主体部轴向向外伸出的多个弹性爪状部,所述多个弹性爪状部周向均匀间隔开地或不均匀间隔地分布在主体部的轴向外表面上。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弹性爪状部中的每一个设有径向向外凸出的突起,所有突起形成的外轮廓的外径稍大于接口件的耦接件连接部的内径。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突起被构造成在接口件连接部插入耦接件连接部中时受到耦接件连接部的内表面的压迫而使弹性爪状部径向向内弹性变形,从而利用径向向外的弹性力保持在耦接件连接部的内表面上。
48.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突起能够在耦接件连接部的内表面上发生轴向滑移。
4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的径向尺寸在0.05-0.5mm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058183.4U CN214706539U (zh) | 2021-05-18 | 2021-05-18 | 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 |
US17/720,895 US12119580B2 (en) | 2021-05-18 | 2022-04-14 | External device-to-external device connector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
PCT/US2022/025191 WO2022245456A1 (en) | 2021-05-18 | 2022-04-18 | External device-to-external device connector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058183.4U CN214706539U (zh) | 2021-05-18 | 2021-05-18 | 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706539U true CN214706539U (zh) | 2021-11-12 |
Family
ID=78552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058183.4U Active CN214706539U (zh) | 2021-05-18 | 2021-05-18 | 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119580B2 (zh) |
CN (1) | CN214706539U (zh) |
WO (1) | WO202224545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4706539U (zh) * | 2021-05-18 | 2021-11-12 |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91226A (en) * | 1983-01-31 | 1986-05-27 | Nl Industries, Inc. | Annular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drill string |
CA2147410A1 (en) * | 1995-04-20 | 1996-10-21 | Robert L. Romerein | Circuitry for use with coaxial cable distribution networks |
US5598132A (en) * | 1996-01-25 | 1997-01-28 | Lrc Electronics, Inc. | Self-terminating coaxial connector |
CA2378824C (en) * | 2000-05-10 | 2008-02-05 | Thomas & Betts International, Inc. | Coaxial connector having detachable locking sleeve |
US7121881B2 (en) * | 2002-12-16 | 2006-10-17 | Spx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F coaxial connections |
DE202007008848U1 (de) * | 2007-06-25 | 2007-08-16 |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 Koaxialsteckverbinder |
US8419469B2 (en) * | 2009-08-13 | 2013-04-16 | Ppc Broadband, Inc. | Audio jack conne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
EP2523267A4 (en) * | 2010-01-05 | 2014-12-2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CONNECTORS |
DE102010045780A1 (de) * | 2010-09-17 | 2012-03-22 |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 Kalibriereinheit für ein Messgerät |
US8298020B1 (en) * | 2011-05-18 | 2012-10-30 | Ezconn Corporation | Central conductor of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
US8888527B2 (en) * | 2011-10-25 | 2014-11-18 | Perfectvision Manufacturing, Inc. | Coaxial barrel fittings and couplings with ground establishing traveling sleeves |
US9147955B2 (en) * | 2011-11-02 | 2015-09-29 | Ppc Broadband, Inc. | Continuity providing port |
US9112323B2 (en) * | 2012-03-19 | 2015-08-18 | Holland Electronics, Llc | Shielded and multishielded coaxial connectors |
US8777658B2 (en) * | 2012-03-19 | 2014-07-15 | Holland Electronics, Llc | Ingress reductio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
US9627814B2 (en) * | 2012-04-04 | 2017-04-18 | Holland Electronics Llc | Moving part coaxial connectors |
US9484646B2 (en) * | 2014-01-21 | 2016-11-01 | Ppc Broadband, Inc. | Cable connector structured for reassembly and method thereof |
US9431728B2 (en) * | 2014-04-05 | 2016-08-30 | Perfectvision Manufacturing, Inc | Coaxial connector splice |
US9419388B2 (en) * | 2014-05-30 | 2016-08-16 | Ppc Broadband, Inc. | Transition device for coaxial cables |
MX392279B (es) * | 2014-08-13 | 2025-03-24 | Ppc Broadband Inc | Rosca para comprimir conector |
DE102016109266A1 (de) * | 2016-05-06 | 2017-11-09 |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 Steckverbindungsvorrichtung mit wenigstens einem Steckverbinder |
US10573993B2 (en) | 2016-05-10 | 2020-02-25 | Micro-Mode Products, Inc. | Coaxial connector calibration devices |
DE102016110717B3 (de) * | 2016-06-10 | 2017-08-03 | HARTING Electronics GmbH | Steckverbinder |
CN205752638U (zh) | 2016-06-22 | 2016-11-30 | 吴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板对板射频通信连接器组件 |
US10637186B2 (en) * | 2016-06-29 | 2020-04-28 | John Mezzalingua Associates, LLC | Hybrid feed-through connector for coaxial cables |
EP3280010A1 (en) * | 2016-08-04 | 2018-02-07 | Spinner GmbH | Low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rf connector |
CN108023250B (zh) | 2016-11-03 | 2023-12-15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转接器、插座和连接器组合 |
US10396492B2 (en) * | 2017-02-20 | 2019-08-27 | Christmas Northeast, Inc. | Electric power distribution using magnetic electrical connectors |
JP2019054642A (ja) * | 2017-09-15 | 2019-04-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配電分岐ユニット及び車両 |
JP6649937B2 (ja) * | 2017-12-20 | 2020-02-19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電線 |
JP6616815B2 (ja) * | 2017-12-20 | 2019-12-04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電線 |
CN110197985A (zh) * | 2018-02-24 | 2019-09-03 |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防误插同轴连接器组件 |
CN208738464U (zh) | 2018-08-31 | 2019-04-12 | 深圳金信诺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板对板射频连接器 |
US11078762B2 (en) * | 2019-03-05 | 2021-08-03 | Swm International, Llc | Downhole perforating gun tube and components |
US10826230B1 (en) * | 2019-10-31 | 2020-11-03 | Holland Electronics, Llc | Spring mouth connector |
CN212182705U (zh) | 2020-07-01 | 2020-12-18 | 深圳金信诺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大功率射频同轴连接器 |
CN214706539U (zh) * | 2021-05-18 | 2021-11-12 |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 |
-
2021
- 2021-05-18 CN CN202121058183.4U patent/CN214706539U/zh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4-14 US US17/720,895 patent/US12119580B2/en active Active
- 2022-04-18 WO PCT/US2022/025191 patent/WO2022245456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20376418A1 (en) | 2022-11-24 |
WO2022245456A1 (en) | 2022-11-24 |
US12119580B2 (en) | 2024-10-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735531B2 (en) | Float adapte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 |
JP3683864B2 (ja) | ミックスされた接地並びに非接地コンタクトを有する電気的コネクター | |
US20120142232A1 (en) | Resilient-loaded connector | |
EP3537546B1 (en) | Connector | |
CN101820125B (zh) | 具有转换功能的表面安装同轴连接器 | |
US8235750B2 (en) | Coaxial inspection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 |
CN106816786B (zh) | 射频连接器组件 | |
US20230238753A1 (en) | Board connection connector and board connection assembly comprising same | |
KR20040090449A (ko) | 스위치가 부착된 동축 커넥터 | |
CN214706539U (zh) | 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 | |
US20030224658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11515669B2 (en) | Floating header and circuit board assembly | |
WO2024098768A1 (zh) | 电连接器、电子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213845723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9546494B (zh) | 一种可快速插拔型多同轴微型射频连接器 | |
EP2779326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comprising a shun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omprising two such connectors | |
CN210052884U (zh) | 连接器 | |
CN112542741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7482301B (zh) | 一种天线接头及天线装置 | |
CN113783016A (zh) | 一种板间射频连接器 | |
CN112803212A (zh) | 一种低成本自适应板对板射频同轴连接器 | |
CN113471761A (zh) | 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 | |
CN217788923U (zh) | 一种ssmp浮动转接器 | |
CN222355623U (zh) | 电路板连接装置和信号传输系统 | |
WO2024050728A1 (en) | Connection assembly for multiple module-to-board (m2b) or module to module (m2m) connection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unitary coaxial connection assemblies wherein the outer contact of one socket being integral part of module of m2b or m2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