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4570570U - 地井盖启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地井盖启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70570U
CN214570570U CN202023335689.3U CN202023335689U CN214570570U CN 214570570 U CN214570570 U CN 214570570U CN 202023335689 U CN202023335689 U CN 202023335689U CN 214570570 U CN214570570 U CN 2145705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assembly
clamping
supporting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3568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毅
付强
孙伟超
刁维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naf Yantai Co ltd
China Aviation Oi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naf Yantai Co ltd
China Aviation Oi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naf Yantai Co ltd, China Aviation Oi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naf Yant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3568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705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705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705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地井盖启闭装置。该启闭装置包括操作杆组件、卡持组件以及支撑组件。操作杆组件包括力作用端,所述力作用端供外力作用,卡持组件用于与地井盖卡持固定。支撑组件包括操作杆连接端、卡持组件连接端以及支撑端,所述操作杆连接端与所述操作杆组件连接,所述卡持组件连接端与所述卡持组件连接,所述支撑端用于承受竖直向上的地面支撑力,作为启闭地井盖的支点。利用地井盖启闭装置移动地井盖,无需人手直接抓握地井盖,利用杠杆原理,使得地井口的开启和关闭操作更加省时省力,并且提高了地井盖启闭过程中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地井盖启闭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工装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地井盖启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航空油料加注量以每年10%以上的增速快速增长,这对飞机加油员在技术和体能上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据统计,对于管线加油车,加油员每完成一次加油作业,需启闭加油地井盖两单次,按照单日加油25架次计算,平均需要50多次负重起蹲,一个加油地井盖平均重达25千克,加油员单人日均负重约合1.25吨,如遇特殊天气备降航班较多,日均负重更高,而且若搬抬力度不合适,极易造成腰部扭伤、手关节及手臂拉伤。若是冬季雨雪天气,栓井盖的开盖槽内极易结冰,开盖槽内结冰会导致工作人员在搬抬栓井盖时无抓握点,增加了搬抬难度。若开盖槽内积聚有冰水,会浸湿工作人员手套,不仅容易导致搬抬过程中打滑造成事故,而且浸湿的手套会冻伤工作人员的手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地井盖启闭装置。
一种地井盖启闭装置,包括:
操作杆组件,包括力作用端,所述力作用端供外力作用;
卡持组件,用于与地井盖卡持固定;及
支撑组件,包括操作杆连接端、卡持组件连接端以及支撑端,所述操作杆连接端与所述操作杆组件连接,所述卡持组件连接端与所述卡持组件连接,所述支撑端用于承受竖直向上的地面支撑力,作为启闭地井盖的支点,所述卡持组件连接端与所述卡持组件可拆卸连接。
可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的一端设为所述操作杆连接端,另一端设为所述支撑端,所述第二杆相对于所述第一杆倾斜,所述第二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操作杆连接端与所述支撑端之间,另一端设为所述卡持组件连接端,所述支撑端比所述操作杆连接端更靠近所述卡持组件。
可选的,所述第二杆相对于所述第一杆的倾斜角度的范围值为30度~40度。
可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三杆,所述第三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杆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杆包括与所述第三杆连接的连接位置,沿所述第二杆的延伸方向,所述连接位置与所述卡持组件连接端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杆的长度尺寸的1/2。
可选的,所述卡持组件包括卡持臂,所述卡持臂包括用于插入开盖槽内的插入端,所述卡持臂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杆的倾斜方向平行,所述插入端位于所述卡持臂的最前端,且位于所述地井盖启闭装置的最前端。
可选的,在所述卡持组件与盖于地井口的地井盖的卡持状态下,所述操作杆组件向远离所述卡持组件的一侧倾斜,所述卡持组件与所述地井盖的卡持位置高于所述支撑端。
可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座,所述支座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端的底部,所述支座的转动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地面支撑力通过所述支座作用于所述支撑端。
可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滚轮组,所述滚轮组组装于所述支撑端的底部,所述滚轮组在驱动力的作用下滚动,使所述地井盖启闭装置移动,地面支撑力通过所述滚轮组作用于所述支撑端。
可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所述支撑组件设置成能够在所述折叠状态与所述展开状态之间切换,所述支撑组件在工作状态下切换至所述展开状态,在非工作状态下切换至所述折叠状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地井盖启闭装置,通过卡持组件与地井盖卡持配合,在移动地井盖时,无需人手直接抓握地井盖,利用杠杆原理,使得地井口的开启和关闭操作更加省时省力,并且提高了地井盖启闭过程中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地井盖启闭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示出的地井盖启闭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地井盖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示出的地井盖启闭装置的卡持组件与地井盖处于卡接状态的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示出的卡持组件的示意图;
图6是卡持组件中卡持臂的示意图;
图7是卡持组件中卡持臂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是卡持组件中卡持臂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是卡持组件中卡持臂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是卡持组件中卡持臂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是卡持组件与地井盖处于卡持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端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若仅指代“一个”时会再单独说明。“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端”、“后端”、“下端”和/或“上端”、“顶端”、“底端”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地井盖启闭装置10的主视图。图2是图1中示出的地井盖启闭装置10俯视图。图3是地井盖20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井盖启闭装置10(以下简称启闭装置),该启闭装置10用于移动地井盖20,使地井口开启和关闭。在一个应用场景中,地井口内设有加油组件,加油组件可以与油罐车或加油车连接,实现油罐车卸油或为加油车加油。
启闭装置10包括操作杆组件11、支撑组件12和卡持组件13,支撑组件12 连接操作杆组件11和卡持组件13。其中,操作杆组件11包括力作用端110,力作用端110可以供外力作用,外力的施力主体不限,可以是人力或者通过其他形式施加的力。支撑组件12包括支撑端120,支撑端120可以承受竖直向上的地面支撑力,作为启闭装置10的支点。卡持组件13用于与地井盖20卡持固定。本申请提供的启闭装置10利用杠杆原理,通过下压操作杆组件11的力作用端 110,使卡持组件13上抬,进而将地井盖20从地井口处抬起,实现地井口的开启。该启闭装置10利用卡持组件13与地井盖20卡持配合,在移动地井盖20 时,无需人手直接抓握地井盖20,使得地井口的开启和关闭操作更加省时省力,并且,提高了地井盖20启闭的安全性。利用该启闭装置10开启地井盖20,施加于力作用端110的外力不超过地井盖20重量的50%。
请参考图3,地井盖20上表面的边缘区域设有开盖槽201,开盖槽201包括形成于槽口边沿处且相对的第一卡持沿201a和第二卡持沿201b,所述第二卡持沿201b比所述第一卡持沿201a更靠近地井盖20的边缘,卡持组件13在开盖槽201处与地井盖20卡持配合。图3中,地井盖20的两相对侧均设有开盖槽201,每侧的开盖槽201为连通结构,开盖槽201的中间部位处形成有隔板 202,隔板202的两端连接于开盖槽201的上表面,卡持组件13可以与任意一侧的开盖槽201卡持配合。
请结合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操作杆组件11包括第一部分11a 和第二部分11b,所述第二部分11b连接所述第一部分11a与所述支撑组件12,其中,所述第一部分11a设为所述力作用端110,所述第二部分11b与所述支撑组件12可拆卸连接。第一部分11a设于第二部分11b远离支撑组件12的一端,距离卡持组件13的距离相对较远,使力臂增大,进而使开启和关闭地井盖20 的操作更加省力。
第一部分11a和第二部分11b的具体结构不限。例如,第一部分11a可以设置为三角形的框架结构,供操作人员抓握。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a包括第一操作杆112,所述第二部分11b包括第二操作杆114,所述第二操作杆114的一端与第一操作杆112垂直相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组件12可拆卸连接。该实施例中,第一操作杆112与第二操作杆114结构简单,加工和制造方便。并且,第一部分11a采用杆体结构,使力作用端110更加便于操作人力抓握和施力。
第二操作杆114与支撑组件12的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不限。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支撑组件12包括操作杆连接端122,操作杆连接端122包括内插管1220,第二操作杆114包括外插管1140,其中,内插管1220与外插管1140 插接,由此实现第二操作杆114与支撑组件12的可拆卸连接。该连接方式简单,便于组装和拆卸。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操作杆114可以包括内插管 1220,操作杆连接端122可以包括外插管1140。
此外,为了防止内插管1220与外插管1140脱离,操作杆组件11可以包括限位销30,其中,所述外插管1140包括销孔1140a,所述限位销30的一端插入所述销孔1140a,与所述内插管1220连接,所述限位销30的另一端裸露于所述销孔1140a外,使内插管1220与外插管1140保持相对固定。限位销30可以通过螺纹与所述内插管1220连接,但不仅限于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操作杆114包括从所述外插管1140的外壁凸出的立柱1142,所述立柱1142用于与加油管连接,拖拽加油管。例如,立柱1142 可以从加油管的一端插入,通过过盈配合与加油管保持固定。拖拽加油管前,可以首先将操作杆组件11与支撑组件12分离。立柱1142可以设于外插管1140 靠近支撑组件12的一端。
在一个可选择的实施例中,所述立柱1142包括设于外壁并围绕所述立柱 1142的轴线延伸的环形凹槽1142a。所述操作杆组件11可以包括卡箍,卡箍用于套设于加油管外,并卡接在所述环形凹槽1142a处,确保立柱1142与加油管连接的可靠性,防止拖拽过程中加油管与立柱1142脱离。
寒冷天气时,开盖槽201内容易结冰,无法与卡持组件13配合。基于此,第一操作杆112的至少一端可以设有尖角,尖角可以用来消除冻结在开盖槽201 内的冰,确保卡持组件13与开盖槽201配合顺利。此外,在启闭地井盖20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造成事故,所述第二操作杆114的外表面可以设有反光层,反光层可以起到警示作用,提醒来往车辆。反光层可以通过刷反光漆的方式形成,或通过粘贴反光标贴的方式形成,具体方式不限。此外,操作杆组件11还可以包括刮雪板,刮雪板的设置位置不限,可以设于第一操作杆112或第二操作杆114。刮雪板可以刮除附着在地井盖20上表面的积雪,使开盖槽201露出来。
在加油过程中,卡持组件13可以与地井盖20保持卡持状态,这样,启闭装置10可以处于站立姿态,发挥警示作用的效果更好。图4中示出了卡持组件 13与地井盖20处于卡持状态时,启闭装置10姿态的示意图。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操作杆114包括伸长状态和缩短状态,所述第二操作杆114在所述伸长状态下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操作杆114在所述缩短状态时的长度。也就是说,第二操作杆114设为可伸缩结构,第二操作杆114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伸长或缩短,以适应不同身高的操作人员使用。
第二操作杆114的可伸缩结构不限。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操作杆114 可以包括第一套筒和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筒内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沿长度方向相对活动,使所述第二操作杆114在所述伸长状态与所述缩短状态之间切换。另外,还可以通过锁止结构将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锁止在伸长状态和缩短状态,锁止结构的实施方式众多,此处不再赘述。
第一操作杆112和第二操作杆114的截面形状不限,可以采用圆形截面的操作杆,或者采用方形截面的操作杆。并且,第一操作杆112和第二操作杆114 可以是实心杆,或者是空心杆。
在一个实施例中,操作杆组件11还可以包括探测器件,探测器件包括可燃气体探测器、金属探测器以及报警器,利用可燃气体探测器可以探测地井盖20 周围的可燃气体的浓度,降低危险事故的发生概率。利用金属探测器可以探测地井盖20的位置,实现地井盖20的快速定位。可燃气体探测器可以与报警器连接,可燃气体的浓度超标时,报警器报警,提醒操作人员消除隐患,提高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探测器件可以安装于第二操作杆114。
请参考图5,图5所示为图1中示出的支撑组件12的示意图。
前述中已知,支撑组件12连接操作杆组件11和卡持组件13。具体而言,支撑组件12包括操作杆连接端122以及卡持组件连接端124,所述操作杆连接端122与所述操作杆组件11连接,更确切的是与第二操作杆114连接。本实施例中,操作杆连接端122与所述操作杆组件11可拆卸连接,如此设置,便于操作杆组件11和支撑组件12分开存放,例如,操作杆组件11存放于加油车原地井拖钩位置,支撑组件12存放于地井接头,以避免多次往返拿取。另外,操作杆连接端122与所述操作杆组件11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方便操作杆组件11的单独使用,例如拖拽加油管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卡持组件连接端124与所述卡持组件13可拆卸连接。这样设置,支撑组件12可以与多种不同规格尺寸的卡持组件13组装,以满足不同规格地井盖20的开启和关闭。卡持组件连接端124与所述卡持组件13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不限,包括但不限于螺栓联接、卡接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杆12a和第二杆12b,所述第一杆12a的一端设为所述操作杆连接端122,另一端设为所述支撑端120。所述第二杆12b相对于所述第一杆12a倾斜,所述第二杆12b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杆12a的卡持组件连接端124与支撑端120之间,另一端设为所述卡持组件连接端124,且支撑端120比所述操作杆连接端122更靠近所述卡持组件 13。此实施例中,支撑端120靠近底面,承受地面支撑力的作用,第二杆12b 相对于第一杆12a倾斜,使卡持组件连接端124与支撑端120形成高度差,可以防止卡持组件连接端124与地面干涉。在启闭地井盖20的过程中,支撑组件 12以支撑端120为支点在竖直平面内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使卡持组件连接端 124上下移动,进而带动卡持组件13上下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二杆12b连接于第一杆12a的操作杆连接端122与支撑端120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杆12c相对于所述第一杆12a的倾斜角度μ的范围值为30度~40度。例如,倾斜角度μ可以设置成30度、32度、34度、35度、 38度、40度,不仅限于此。倾斜角度μ过小,卡持组件13越容易与地面干涉,倾斜角度μ过大,卡持组件13卡入开盖槽201的难度大,操作不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12包括第三杆12c,所述第三杆12c的一端与支撑端12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杆12b连接。第三杆12c与第二杆12b连接,可以为第二杆12b提供支撑力,在抬升地井盖20的过程中,使第二杆12b 发生弯曲变形的风险降低,起到加强作用。由此,第一杆12a、第二杆12b以及第三杆12c彼此连接,共同围成三角形结构的支架,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且支撑稳定性高。
第二杆12b包括与第三杆12c连接的连接位置A,沿所述第二杆12c的延伸方向,所述连接位置A与所述卡持组件连接端124的距离小于第二杆12c的长度尺寸的1/2。也就是说,第三杆12c连接在第二杆12b的中点处靠近卡持组件连接端124的一侧,这有利于缩短第二杆12c的悬臂长度,对第二杆12b的支撑效果更好。
请结合图1,卡持组件13包括卡持臂130,所述卡持臂130包括用于插入开盖槽201内的插入端1300,所述卡持臂130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杆12b的倾斜方向平行,所述插入端1300位于所述卡持臂130的最前端,且位于该启闭装置10的最前端。这样设置,可以使卡持臂130的插入端1300与支撑端120 的距离增大,由此增大支撑端120与地井盖20的距离,避免支撑端120与地井盖20距离过小而干涉。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12包括滚轮组126,所述滚轮组126组装于所述支撑端120的底部,用于与地面接触,地面支撑力通过滚轮组126作用于支撑端120。所述滚轮组126在驱动力的作用下滚动,使启闭装置10移动。滚轮组126可以采用尼龙轮,防滑效果好,耐磨性高。抬起地井盖20后,通过滚轮组126拖动地井盖20更加省力。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12可以包括支座,所述支座支撑于所述支撑端120的底部,用于与地面接触,地面支撑力通过支座作用于支撑端120。支座与所述支撑端120转动连接,支座转动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通过支座与支撑端120转动连接,可以节省操作力。例如,当地井盖20被抬起后,通过转动操作杆组件11,带动支撑组件12转动,进而通过卡持组件13带动地井盖20 转动,将地井盖20搬离地井口。也就是说,抬起地井盖20后,只需转动操作杆组件11,支撑端120无需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支座和滚轮组126组合。例如,将支座转动连接于支撑端120的底部,滚轮组126转动连接于支座的底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12包括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所述支撑组件12设置成能够在所述折叠状态与所述展开状态之间切换,所述支撑组件12 在工作状态下切换至所述展开状态,在非工作状态下切换至所述折叠状态。如此设置,方便支撑组件12的收纳,减少存放空间。
实现支撑组件12展开和折叠的方式不限。例如,第一杆12a、第二杆12b 以及第三杆12c三者之间滑动连接,通过滑动调节任意两杆之间的角度,实现支撑组件12的展开和折叠。支撑组件12可以包括锁止机构,通过锁止机构使支撑组件12保持在展开状态。
请参考图6,图6所示为图1中示出的卡持组件13的示意图。
卡持组件13包括卡持臂130,所述卡持臂130包括背向彼此的上表面130a 和下表面130b,所述上表面130a设有开口朝上的上卡槽130aa,所述下表面130b 设有开口朝下的下卡槽130ba,所述上卡槽130aa与所述下卡槽130ba沿所述卡持臂13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卡持臂130包括插入端1300,插入端1300设于卡持臂130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上卡槽130aa比所述下卡槽130ba更靠近所述插入端1300。插入端1300用于插入开盖槽201内。所述上卡槽130aa供第一卡持沿201a卡入,上卡槽130aa 用于卡持于第一卡持沿201a的下方,所述下卡槽130ba供所述第二卡持沿201b 卡入,下卡槽130ba用于卡持于第二卡持沿201b的上方,如此上下卡持,实现了卡持臂130与地井盖20的卡持固定。卡持臂130结构简单,加工和制造方便。并且,卡持臂130与地井盖20卡持和解除卡持的操作过程简便。
插入端1300靠近下表面130b的一侧设有导向倾斜面130c,插入端1300可以沿导向倾斜面130c插入开盖槽201,确保插入时的顺畅性。
卡持臂130包括背向彼此的第一侧面1302和第二侧面1304,第一侧面1302 与所述上表面130a以及所述下表面130b相接,所述第二侧面1304与所述上表面130a以及所述下表面130b相接,所述上表面130a与所述下表面130b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侧面1302与所述第二侧面1304之间的距离。如此设置,使上卡槽130aa开设于上表面130a,下卡槽130ba开设于下表面130b,可以充分发挥卡持臂130结构上的优势,使卡持臂130以能够承受较大弯矩的姿态承受地井盖20的重量,降低了卡持臂130发生变形和断裂的风险。
在一个实施例中,卡持臂130呈条形板状结构,卡持臂130横截面为矩形截面。其中,第一侧面1302与第二侧面1304沿所述卡持臂130的厚度方向相对,所述上表面130a与所述下表面130b沿所述卡持臂130的宽度方向相对,卡持臂130在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厚度方向的尺寸。沿卡持臂130的长度方向,卡持臂130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本申请中,为了增加地井盖20移动的平稳性,卡持臂130包括第一卡持臂 130’和第二卡持臂130”,第一卡持臂130’与第二卡持臂130”平行且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卡持臂130’与所述第二卡持臂130”共同卡入开盖槽201,使第一卡持臂130’和第二卡持臂130”共同与所述地井盖20卡持固定。通过第一卡持臂130’和第二卡持臂130”共同地井盖20卡持配合,使地井盖20受力更加均衡性,减小了地井盖20的晃动量,提高了地井盖20启闭过程中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卡持组件13包括连接第一卡持臂130’和第二卡持臂130”的连接板132,所述第一卡持臂130’与所述连接板132垂直,所述第一卡持臂130’的所述上表面130a与所述连接板132相接,所述第二卡持臂130”与所述连接板132垂直,所述第二卡持臂130”的所述上表面130a与所述连接板132相接。通过设置连接板132,提高了第一卡持臂130’与第二卡持臂130”的刚度,减小了第一卡持臂130’与第二卡持臂130”承载地井盖20时的晃动量。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板132与第一卡持臂130’、所述第二卡持臂130”可以设置为一体式结构,例如通过冲压一体成型,但不仅限于此。
所述连接板132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卡持臂130’和第二卡持臂130”的所述上表面130a且沿所述第一卡持臂130’的长度方向分布的第一端132a和第二端132b,所述第一端132a比所述第二端132b更靠近所述插入端1300。沿垂直于所述连接板132的正投影中,所述第一端132a的端面延伸至所述上卡槽130aa 与所述下卡槽130ba之间,所述第二端132b的端面延伸至所述下卡槽130ba远离所述上卡槽130aa的一侧。第一端132a与第二端132b的距离越大,连接板 132与第一卡持臂130’和第二卡持臂130”的连接面积越大,由此可以增加第一卡持臂130’和第二卡持臂130”的稳定性,提高第一卡持臂130’和第二卡持臂130”的承载能力。本实施例中,第二端132b的端面与第一卡持臂130’和第二卡持臂130”远离插入端1300的一侧端面平齐。
请继续参考图6,所述连接板132包括避让孔132c,避让孔132c位于所述第一卡持臂130’与所述第二卡持臂130”之间,所述避让孔132c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端132c,另一端截止于所述连接板132,形成封闭端132d,所述避让孔132c用于在所述插入端1300插入开盖槽201时避让开盖槽201内的隔板202。避让孔132c一方面可以避免与开盖槽201内的隔板202发生干涉,另一方面可以用作减重孔,减小卡持组件13的重量。避让孔132c的形状不限,可以是条形孔、梯形孔等。
本实施例中,沿着从第二端132b指向第一端132a的方向,避让孔132c的开口逐渐增大,在第一端132a处的开口最大。封闭端132d可以设置为半圆形端,便于加工。在一个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所述连接板132的正投影中,封闭端132d位于下卡槽130ba远离插入端1300的一侧。如此设置,可以使封闭端 132d更加靠近第二端132b,与隔板202发生干涉的风险进一步减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持组件13包括加强板134,所述加强板134分别与连接板132、第一卡持臂130’以及所述第二卡持臂130”连接,使第一卡持臂130’以及所述第二卡持臂130”的刚度进一步提升,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本实施例中,加强板134连接于第一卡持臂130’以及所述第二卡持臂130”远离插入端1300的一侧端面,且与第二端132b的端面相接。
请参考图7,图7所示为又一卡持臂130的示意图。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卡槽130aa包括相对倾斜且相交的第一上槽壁130aa’和第二上槽壁130aa”,第一上槽壁130aa’和第二上槽壁130aa”的夹角形成上卡槽130aa的夹角R1,第一卡接沿201a卡入夹角R1内。下卡槽130ba包括相对倾斜且相交的第一下槽壁130ba’和第二下槽壁130ba”,第一下槽壁130ba’和第二下槽壁130ba”的夹角形成下卡槽130ba的夹角R2,第二卡接沿201b 卡入夹角R2内。其中,下卡槽130ba的夹角R2大于上卡槽130aa夹角R1。如此设置,使得下卡槽130ba的开口大于上卡槽130aa的开口,在卡持过程中,容易使第二卡持沿201b对准下卡槽130ba的开口区域,从而可以很方便地将第二卡持沿201b卡入下卡槽130ba内,降低第二卡持沿201b卡入下卡槽130ba的难度。
请参考图8,图8所示为卡持臂130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卡槽130aa包括第一上槽壁130aa’和第二上槽壁130aa”,第一上槽壁130aa’比第二上槽壁130aa”更靠近插入端1300,第一上槽壁130aa’与第二上槽壁130aa”间的间隙形成为上卡槽130aa,其中,第二上槽壁130aa”远离下表面130b的一端向靠近所述插入端1300的一侧倾斜。如此设置,可以减小第一上槽壁130aa’与第二上槽壁130aa”之间的间隙,并由此减小第一卡持沿201a在上卡槽130aa内的晃动量,使第一卡持沿201a在上卡槽130aa内更加稳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下卡槽130ba包括第一下槽壁130ba’和第二下槽壁130ba”,所述第一下槽壁130ba’比所述第二下槽壁130ba”更靠近所述插入端1300,第一下槽壁130ba’与第二下槽壁130ba”间的间隙形成下卡槽130ba,其中,第一下槽壁130ba’远离上表面130b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插入端1300的一侧倾斜。如此,可以减小第一下槽壁130ba’与第二卡持沿201b之间的间隙,由此减小第二卡持沿201b在下卡槽130aa内的晃动量,使第二卡持沿201b在下卡槽130ba 内更加稳定。
请参考图9,图9所示为卡持臂130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卡槽130aa包括相对倾斜且相交的第一上槽壁130aa’和第二上槽壁130aa”,第一上槽壁130aa’与第二上槽壁130aa”间的间隙形成为上卡槽130aa,第一上槽壁130aa’比第二上槽壁130aa”更靠近插入端1300。第一上槽壁130aa’卡持于第一卡持沿201a的下方,当第一卡持沿201a卡持于上卡槽130aa内时,地井盖20的重量主要作用于第一上槽壁130aa’,并在第一上槽壁130aa’上形成主要的受力点,受力点处的作用力可以对第一上槽壁130aa’与第二上槽壁130aa”的相交位置O’产生力矩。基于此,可以设置所述第一上槽壁130aa’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上槽壁130aa”的长度,以减小第一上槽壁130aa’上的受力点与相接位置O’之间的距离,以减小力臂和力矩,降低卡持臂130 从相交位置O’处发生断裂的风险。
在一个实施例中,下卡槽130ba包括相对倾斜且相交的第一下槽壁130ba’和第二下槽壁130ba”,第一下槽壁130ba’与第二下槽壁130ba”间的间隙形成下卡槽130ba,第一下槽壁130ba’比第二下槽壁130ba”更靠近所述插入端 1300。第二下槽壁130ba”卡持于第二卡持沿201b的上方,当第二卡持沿201b 卡持于下卡槽130aa内时,地井盖20的重量主要作用于第二下槽壁130ba”,并在第二下槽壁130ba”上形成主要的受力点,并且,受力点处的作用力可以对第一下槽壁130ba’和第二下槽壁130ba”的相交位置O”产生力矩。基于此,可以设置第二下槽壁130ba”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下槽壁130ba’的长度,以减小第二下槽壁130ba”上的受力点与相接位置O”之间的距离,以减小力臂和力矩,降低卡持臂130从下卡槽130ba处发生断裂的风险。
请参考图10,图10所示为卡持臂130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卡槽130aa包括相对倾斜且相交的第一上槽壁130aa’和第二上槽壁130aa”,第一上槽壁130aa’与第二上槽壁130aa”间的间隙形成为上卡槽130aa,第一上槽壁130aa’比第二上槽壁130aa”更靠近插入端1300。所述第一上槽壁130aa’与所述上表面130a相交,第一上槽壁130aa’与上表面 130a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所述第二上槽壁130aa”与所述上表面130a相交,第二上槽壁130aa”与上表面130a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β,所述第一夹角α大于所述第二夹角β。第一夹角α越大,则第一上槽壁130aa’相对于上表面130a的倾斜度越小,这样,保持臂130插入开盖槽201时的倾角也相应减小,在地井盖20的启闭过程中,力作用端110的下压位移量减小,可以节约开启和关闭地井盖20时的操作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下卡槽130ba包括相对倾斜且相交的第一下槽壁130ba’和第二下槽壁130ba”,第一下槽壁130ba’与第二下槽壁130ba”间的间隙形成下卡槽130ba,第一下槽壁130ba’比第二下槽壁130ba”更靠近所述插入端 1300。所述第一下槽壁130ba’与所述下表面130b相交,第一下槽壁130ba’与下表面130b的夹角为第三夹角γ,所述第二下槽壁130ba”与所述下表面130b 相交,第二下槽壁130ba”与下表面130b的夹角为第四夹角θ,所述第四夹角θ大于所述第三夹角γ。第三夹角γ越大,则第二下槽壁130ba”相对于下表面130b的倾斜度越小,则保持臂130插入开盖槽201时的倾角也相应减小,在地井盖20的启闭过程中,力作用端110的下压位移量减小,可以节约开启和关闭地井盖20时的操作空间。
此外,在第一夹角α大于第二夹角β以及第四夹角θ大于第三夹角γ相结合的实施例中,可使得地井盖20在卡持状态下接近或处于水平状态,这样,在地井盖20的启闭过程中,地井盖20的上抬高度可以进一步减小,由此使得力作用端110的下压位移量进一步减小,操作空间进一步减小。
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下表面130b包括从所述插入端1300延伸至所述下卡槽130ba的倾斜段130b’,沿着从所述插入端1300延伸至所述下卡槽130ba 的方向,所述倾斜段130b’向靠近所述上表面130a的一侧逐渐倾斜。如此设置后,越靠近下卡槽130ba的位置,倾斜段130b’与第二卡持沿201b之间的间隙越大,在卡持过程中,倾斜段130b’与第二卡持沿201b发生干涉的风险越小,确保卡持过程更加顺畅。
本申请对上卡槽130aa的开槽深度和下卡槽130ba的开槽深度的开槽深度不做具体限定。在一个实施例中,上卡槽130aa的开槽深度可以小于或等于所述上表面130a与所述下表面130b距离的1/2。开槽深度设置适当,可以确保第一卡接沿201a和第二卡接沿201b的卡入量,避免卡持臂130与地井盖20发生脱离,提高卡持结构的稳定性。在一个实施例中,下卡槽130ba的开槽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上表面130a与所述下表面130b距离的1/2。
此外,由于上卡槽130aa与下卡槽130ba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因此,第一上槽壁130aa’与第二上槽壁130aa”的相交处可以设置成圆角,第一下槽壁130ba’与第二下槽壁130ba”的相交处可以设置成圆角,以减小应力集中,延长卡持臂 130的使用寿命。
请参考图11,图11所示为地井盖20与卡持组件13处于卡持状态的示意图。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地井口内设有加油组件,为了避免过多的雨水流入地井口,地井盖20所处地势偏高,周围区域地势偏低,该启闭装置10可以满足该场景中地井盖20的开启和关闭。当地井盖20盖于地井口处,且所述卡持组件13与地井盖20的卡持状态下,所述操作杆组件11向远离所述卡持组件 13的一侧倾斜,所述卡持组件13与所述地井盖20的卡持位置高于所述支撑端 120。该状态下,可以下压操作杆组件11的力作用端,使地井盖20被抬起。根据图11可知,操作杆组件11向靠近操作人员的一侧倾斜,便于操作人员施力,且操作杆组件11中的第二操作杆114可以设置的较长,从而使力臂增长,开启过程更省力。卡持组件13与所述地井盖20的卡持位置为上卡槽130aa和下卡槽 130ba。
下面以开启加油地井盖为例,说明地井盖启闭装置10如何使用。
开启加油地井盖20前,使操作杆组件11与支撑组件12处于拆分状态,操作人员手持操作杆组件11,通过第二操作杆114上的立柱1142将加油胶管拖至加油地井盖位置处,若开盖槽201内结冰,通过第一操作杆112上的尖角进行除冰操作;
将操作杆组件11、支撑组件12以及卡持组件13组装,使卡持组件13插入地井盖的开盖槽201内,开盖槽201的隔板位于避让孔132c处,使开盖槽201 的第一卡接沿201a卡入上卡槽130aa,使开盖槽201的第二卡接沿201b卡入下卡槽130ba;
操作人员下压操作杆组件11的力作用端110,使地井盖20脱离地井口,驱动滚轮组126,使地井盖20移位;
加油过程中,启闭装置10始终与地井盖20保持卡持状态,使第二操作杆 114上的反光层起警示作用,防止发生事故;
加油完毕后,利用启闭装置10将地井盖20放回原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地井盖启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操作杆组件,包括力作用端,所述力作用端供外力作用;
卡持组件,用于与地井盖卡持固定;及
支撑组件,包括操作杆连接端、卡持组件连接端以及支撑端,所述操作杆连接端与所述操作杆组件连接,所述卡持组件连接端与所述卡持组件连接,所述支撑端用于承受竖直向上的地面支撑力,作为启闭地井盖的支点,所述卡持组件连接端与所述卡持组件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井盖启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的一端设为所述操作杆连接端,另一端设为所述支撑端,所述第二杆相对于所述第一杆倾斜,所述第二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操作杆连接端与所述支撑端之间,另一端设为所述卡持组件连接端,所述支撑端比所述操作杆连接端更靠近所述卡持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井盖启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相对于所述第一杆的倾斜角度的范围值为30度~40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井盖启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三杆,所述第三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杆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井盖启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包括与所述第三杆连接的连接位置,沿所述第二杆的延伸方向,所述连接位置与所述卡持组件连接端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杆的长度尺寸的1/2。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井盖启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持组件包括卡持臂,所述卡持臂包括用于插入开盖槽内的插入端,所述卡持臂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杆的倾斜方向平行,所述插入端位于所述卡持臂的最前端,且位于所述地井盖启闭装置的最前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地井盖启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卡持组件与盖于地井口的地井盖的卡持状态下,所述操作杆组件向远离所述卡持组件的一侧倾斜,所述卡持组件与所述地井盖的卡持位置高于所述支撑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地井盖启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座,所述支座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端的底部,所述支座的转动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地面支撑力通过所述支座作用于所述支撑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地井盖启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滚轮组,所述滚轮组组装于所述支撑端的底部,所述滚轮组在驱动力的作用下滚动,使所述地井盖启闭装置移动,地面支撑力通过所述滚轮组作用于所述支撑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地井盖启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所述支撑组件设置成能够在所述折叠状态与所述展开状态之间切换,所述支撑组件在工作状态下切换至所述展开状态,在非工作状态下切换至所述折叠状态。
CN202023335689.3U 2020-12-31 2020-12-31 地井盖启闭装置 Active CN2145705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35689.3U CN214570570U (zh) 2020-12-31 2020-12-31 地井盖启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35689.3U CN214570570U (zh) 2020-12-31 2020-12-31 地井盖启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70570U true CN214570570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44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35689.3U Active CN214570570U (zh) 2020-12-31 2020-12-31 地井盖启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705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90354A (zh) * 2022-04-22 2022-08-12 郑州市市政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多功能便携式市政井盖开启工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90354A (zh) * 2022-04-22 2022-08-12 郑州市市政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多功能便携式市政井盖开启工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570570U (zh) 地井盖启闭装置
CN203393772U (zh) 用于工业机械的配重系统
CN209366380U (zh) 一种双闸刀式掣链器
JPH0443124B2 (zh)
CN102923591A (zh) 智能随车起重机起重吊钩自动收钩装置
CN214828871U (zh) 地井盖启闭装置
CN214828870U (zh) 地井盖卡持组件
CN104648066B (zh) 一种拖挂机构、锁扣机构及随行小车
CN202201661U (zh) 智能随车起重机起重吊钩自动收钩装置
CN105059482B (zh) 一种蟹笼自动脱离装置
CN218708661U (zh) 一种具有防抖动功能的起重机行车
US20020179891A1 (en) Device for lifting cover or the like
CN203402810U (zh) 一种防脱落吊钩
CN217672643U (zh) 一种煤矿井下气动推车装置
CN211519210U (zh) 一种水陆两栖型消防车的后门液压升降机构
CN214456165U (zh) 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斜杆吊装装置
CN211895625U (zh) 一种船舶主机行车应急维修小车
CN209097005U (zh) 救援用直升机悬梯
CN210655854U (zh) 一种单索自动开闭抓斗
CN202148542U (zh) 挖掘装载机装载臂的安全支撑杆开启锁紧机构
CN202840367U (zh) 重力自锁式电缆吊挂滑车
CN207631518U (zh) 一种飞机起落架用板式拖车
CN214611002U (zh) 一种具有防滑结构的轿厢底板
CN202220595U (zh) 石油测井车及其中舱梯
CN215953656U (zh) 一种便于携带的野外环境监测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