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4564732U - 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64732U
CN214564732U CN202120751960.7U CN202120751960U CN214564732U CN 214564732 U CN214564732 U CN 214564732U CN 202120751960 U CN202120751960 U CN 202120751960U CN 214564732 U CN214564732 U CN 2145647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charging
cross
trolley bus
dou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5196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君
邱建刚
徐伟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Bus Group Shibei Bu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Bus Group Shibei Bu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Bus Group Shibei Bus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Bus Group Shibei Bu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5196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647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647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647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包括充电控制室和至少一组电车充电装置,电车充电装置包括多个支撑座和连接在支撑座上的第一横撑架;支撑座包括撑梁组件,撑梁组件的底部固定在硬化地面中,撑梁组件的中上部通过绝缘支撑机构与第一横撑架定位连接,撑梁组件的上部通过拉绳机构与第一横撑架的上端连接,每相邻的两个支撑座之间的第一横撑架下端设置有多组充电支撑防护板组件,每组充电支撑防护板组件内设置一组充电接头组件,充电接头组件通过连接在第一横撑架上的送电线与充电控制室连接。该充电系统对双源无轨电车进行更方便快速的充电,结构简单新颖,充电装置的结构安全性好。

Description

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交设备领域,具体涉及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无轨电车是一种通常由架空接触网供电、电动机驱动,不依赖固定轨道行驶的道路公共交通工具,一般地,无轨电车的受电杆脱线则会失去动力。而装备有动力蓄电池、超级电容器或柴油发电机的双动源无轨电车,则可在没有架空接触网的路段实现离线行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具有动力蓄电池的无轨电车在城市交通中得到应用。但是具有动力蓄电池的双源无轨电车一般是通过都是单一充电模式,只能通过在线进行车辆充电,在线充电的冲点效果不好。现在大多数的城市多采用场站内在线充电的方式,这样一来路队院内线网到处可见,增加了人们的视觉污染,部分地区设置的充电桩由于场站的面积小,充电桩的数量不能满足正常停靠车辆的同时充电,车辆的移动和充电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该充电系统对双源无轨电车进行更方便快速的充电,结构简单新颖,充电装置的结构安全性好。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包括充电控制室和至少一组电车充电装置,电车充电装置包括多个支撑座和连接在支撑座上的第一横撑架;支撑座包括撑梁组件,撑梁组件的底部固定在硬化地面中,撑梁组件的中上部通过绝缘支撑机构与第一横撑架定位连接,撑梁组件的上部通过拉绳机构与第一横撑架的上端连接,每相邻的两个支撑座之间的第一横撑架下端设置有多组充电支撑防护板组件,每组充电支撑防护板组件内设置一组充电接头组件,充电接头组件通过连接在第一横撑架上的送电线与充电控制室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横撑架包括两组第一连接横管,第一连接横管为圆形管,两个第一连接横管之间通过多个纵向连接杆连接。
优选的,所述绝缘支撑机构包括横管定位组件、绝缘支撑座、两个横管支撑纵梁和套在撑梁组件上的第一上卡箍、第一下卡箍,第一上卡箍、第一下卡箍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横管上方和下方;
第一下卡箍的两侧连接有第一卡箍撑杆,两个横管支撑纵梁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卡箍撑杆上,绝缘支撑座连接在横管支撑纵梁上,第一连接横管通过横管定位组件与绝缘支撑座连接;第一上卡箍的两侧连接有第二卡箍撑杆,第二卡箍撑杆通过纵梁拉杆与横管支撑纵梁连接。
优选的,所述横管定位组件包括上横管定位弧形板、下横管定位弧形板和第一固定螺栓,每组横管定位组件适配有两个绝缘支撑座;下横管定位弧形板放置在两个绝缘支撑座上后,上横管定位弧形板通过两个第一固定螺栓与下横管定位弧形板、绝缘支撑座固连。
优选的,所述横管支撑纵梁为L形板,绝缘支撑座的下端开设有第一撑座连接盲孔,绝缘支撑座通过第一撑座连接盲孔内的第二固定螺栓与横管支撑纵梁的上部固连。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箍撑杆为圆形杆或长方形杆,第二卡箍撑杆为圆形杆;每个第二卡箍撑杆连接两个纵梁拉杆,纵梁拉杆的上端通过转轴与第二卡箍撑杆连接,纵梁拉杆的下端通过第三固定螺栓与横管支撑纵梁连接。
优选的,所述拉绳机构包括拉绳、第一拉绳定位块和套在撑梁组件上的第二卡箍,第二卡箍的侧端连接有第二拉绳定位块,第一拉绳定位块固连在第一横撑架上,拉绳的一端与第一拉绳定位块连接,拉绳的另一端与第二拉绳定位块连接,第一拉绳定位块外包覆有橡胶皮层。
优选的,所述充电支撑防护板组件包括左倒V形板和右倒V形板,左倒V形板的上端通过第一防护板连接座与第一横撑架连接,右倒V形板上端通过第二防护板连接座与第一横撑架连接,左倒V形板的下端通过分隔绝缘板与右倒V形板下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充电接头组件包括正极线接头和负极线接头,正极线接头设置在左倒V形板中,负极线接头设置在右倒V形板中;所述第一横撑架设置有用于固定送电线的走线防护绝缘管。
优选的,所述第一横撑架上设置有GPS二维码定位器、整流二极管和避雷器,GPS二维码定位器、整流二极管、避雷器均通过线路与充电接头组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场站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模式解决了因场站面积小造成车辆充电难的问题。由于其立体式充电形态,使场站内每个停车位都是充电位。这种充电模式不需要额外建设充电位和充电桩,在原有的箱变基础上铺设馈线电缆给车辆充电。驾驶员只需要把车停在停车位上,将充电设备升起就可以进行充电。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充电系统不仅解决了地方小、停车难、充电位置紧张的问题,双源无轨电车回到场站后停在车位上升杆即可充电,减少人力挪车成本和充电服务人工费用成本,对公交场站的合理调配有很大帮助。
附图说明
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电车充电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电车充电装置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绝缘支撑机构和第一连接横管连接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3中的电车充电装置结构排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结合图1至图4,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包括充电控制室和至少一组电车充电装置,电车充电装置包括多个支撑座1和连接在支撑座1上的第一横撑架2,支撑座1包括撑梁组件11。撑梁组件11的底部固定在硬化地面中,撑梁组件1的中上部通过绝缘支撑机构3与第一横撑架2定位连接,撑梁组件11的上部通过拉绳机构4与第一横撑架2的上端连接,每相邻的两个支撑座1之间的第一横撑架2下端设置有多组充电支撑防护板组件5。每组充电支撑防护板组件5内设置一组充电接头组件,充电接头组件通过连接在第一横撑架2上的送电线与充电控制室连接。
第一横撑架2包括两组第一连接横管21,第一连接横管21为圆形钢管,两个第一连接横管21之间通过多个纵向连接杆22连接;纵向连接杆的端部通过螺栓与第一连接横管固连。绝缘支撑机构3包括横管定位组件31、绝缘支撑座32、两个横管支撑纵梁33和套在撑梁组件11上的第一上卡箍34、第一下卡箍35,第一上卡箍34和第一下卡箍35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横管21上方和下方。
两个横管支撑纵梁33相互平行的纵向设置在第一下卡箍35侧端的第一卡箍撑杆36上,第一卡箍撑杆36与第一下卡箍35焊接。绝缘支撑座32连接在横管支撑纵梁33上,第一连接横管21通过横管定位组件31连接在绝缘支撑座32上。第一上卡箍34的两侧连接有第二卡箍撑杆37,第二卡箍撑杆37通过纵梁拉杆38与横管支撑纵梁33连接。
横管定位组件31包括上横管定位弧形板311、下横管定位弧形板312和第一固定螺栓313,每组横管定位组件31适配有两个绝缘支撑座32,下横管定位弧形板312放置在两个绝缘支撑座32上后,上横管定位弧形板311通过两个第一固定螺栓313与下横管定位弧形板312、绝缘支撑座32固连。
横管支撑纵梁33为L形板,绝缘支撑座32的下端开设有第一撑座连接盲孔321,绝缘支撑座32通过第一撑座连接盲孔321内的第二固定螺栓322与横管支撑纵梁33的上部固连。第一卡箍撑杆36为圆形杆或长方形杆,第二卡箍撑37杆为圆形杆;每个第二卡箍撑杆37连接两个纵梁拉杆38,纵梁拉杆38的上端通过转轴与第二卡箍撑杆37连接,纵梁拉杆38的下端通过第三固定螺栓39与横管支撑纵梁33连接。
拉绳机构4包括套在撑梁组件11上的第二卡箍41、拉绳42和第一拉绳定位块43,第二卡箍41的侧端连接第二拉绳定位块44,第一拉绳定位块43固连在第一横撑架2上,拉绳42的一端与第一拉绳定位块43连接,拉绳42的另一端与第二拉绳定位块44连接,第一拉绳定位块43外包覆有橡胶皮层。
充电支撑防护板组件5包括左倒V形板51和右倒V形板52,左倒V形板51的上端通过第一防护板连接座53与第一横撑架2连接,右倒V形板52上端通过第二防护板连接座54与第一横撑架2连接,左倒V形板51的下端通过分隔绝缘板55与右倒V形板52下端连接。
充电接头组件包括正极线接头和负极线接头,正极线接头设置在左倒V形板中,负极线接头设置在右倒V形板中;所述第一横撑架设置有用于固定送电线的走线防护绝缘管。第一横撑架2上设置有GPS二维码定位器、整流二极管和避雷器,GPS二维码定位器、整流二极管、避雷器均通过线路与充电接头组件连接。
实施例2
双源无轨电车行驶手段灵活多样,可在线搭杆依靠线网供电运行,亦可脱杆依靠车载电池供电运行,在当今路况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更能保障运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双源无轨电车也保留了零排放、低噪音,行驶平稳,加速快、爬坡能力强等优点,特别适合山地地形特点,使乘客更好的、更安全的享受健康出行。所谓双源无轨电车,就是使用供电线网和电池组双源供电的电动车,在有线网的路段可依靠线网供电同时进行充电,而行驶到没有线网的路段则依靠电池中储存的电量继续运行。双源无轨电车最大的好处是不需要装载过多的电池,降低了车重,增加了续航里程,技术成熟、后期维修保养费用很低,此外,双源无轨电车不需要新建充电站,基建成本大大降低。
当双源无轨电车接触线网运行时,每小时可以充电10度,边行边充,可使电池处于浅充浅放状态,有利于延长电池寿命。此外,普通的公交车在堵车时最消耗燃料,双源电车在堵车时,却可以充电,还能在连续制动中,反馈电能,减少更多的电能消耗。双源无轨电车还能在班前,每趟间隙时间,司机交班时间及收班时间里进行充电。双源无轨电车的投入运行,降低了电车线网故障率,降低了线网维护的人力成本,降低了线网维护的材料成本。在成本规制和政府购买性方案实施的大环境下,更有利于企业高效平稳绿色发展。
使用场站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不但方便了路队驾驶员充电,不需要再拆卸电池,而且由于电车集中停放,易于管理,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只是在车辆上方通过立体悬吊的方式对车辆进行充电,充电装置可以固定安装在电车上方的单臂梁上,于车队停车场或附近的空旷场地和桥下。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电车充电.充电装置的输入端与直流电网直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双源无轨电车不仅能实现在线充电,还能实现场站内通过架设充电装置的方式进行充电,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可以根据双源充电的特点,对充电装置的建设和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也解决了路队因位置环境导致场站面积小无法架设线网供电,而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则体现出充电的灵活性和优越性,也更加能满足路队运营要求,提供“多、快、好、省”的充电服务。
实施例3
上述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包括充电控制室和三组电车充电装置,电车充电装置包括五个支撑座1和连接在相邻支撑座1之间的第一横撑架2,支撑座1包括撑梁组件11。撑梁组件11的底部固定在硬化地面中,撑梁组件1的中上部通过绝缘支撑机构3与第一横撑架2定位连接,撑梁组件11的上部通过拉绳机构4与第一横撑架2的上端连接,每相邻的两个支撑座1之间的第一横撑架2下端设置有四组充电支撑防护板组件5。每组充电支撑防护板组件5内设置一组充电接头组件,充电接头组件通过连接在第一横撑架2上的送电线与充电控制室连接。每相邻的两个支撑座1之间设置有四个车位,每个车位内停放一辆车,每个双源无轨电车通过两个充电臂与一组充电支撑防护板组件5中的充电接头组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控制室和至少一组电车充电装置,电车充电装置包括多个支撑座和连接在支撑座上的第一横撑架;支撑座包括撑梁组件,撑梁组件的底部固定在硬化地面中,撑梁组件的中上部通过绝缘支撑机构与第一横撑架定位连接,撑梁组件的上部通过拉绳机构与第一横撑架的上端连接,每相邻的两个支撑座之间的第一横撑架下端设置有多组充电支撑防护板组件,每组充电支撑防护板组件内设置一组充电接头组件,充电接头组件通过连接在第一横撑架上的送电线与充电控制室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撑架包括两组第一连接横管,第一连接横管为圆形管,两个第一连接横管之间通过多个纵向连接杆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支撑机构包括横管定位组件、绝缘支撑座、两个横管支撑纵梁和套在撑梁组件上的第一上卡箍、第一下卡箍,第一上卡箍、第一下卡箍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横管上方和下方;
第一下卡箍的两侧连接有第一卡箍撑杆,两个横管支撑纵梁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卡箍撑杆上,绝缘支撑座连接在横管支撑纵梁上,第一连接横管通过横管定位组件与绝缘支撑座连接;第一上卡箍的两侧连接有第二卡箍撑杆,第二卡箍撑杆通过纵梁拉杆与横管支撑纵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管定位组件包括上横管定位弧形板、下横管定位弧形板和第一固定螺栓,每组横管定位组件适配有两个绝缘支撑座;下横管定位弧形板放置在两个绝缘支撑座上后,上横管定位弧形板通过两个第一固定螺栓与下横管定位弧形板、绝缘支撑座固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管支撑纵梁为L形板,绝缘支撑座的下端开设有第一撑座连接盲孔,绝缘支撑座通过第一撑座连接盲孔内的第二固定螺栓与横管支撑纵梁的上部固连。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箍撑杆为圆形杆或长方形杆,第二卡箍撑杆为圆形杆;每个第二卡箍撑杆连接两个纵梁拉杆,纵梁拉杆的上端通过转轴与第二卡箍撑杆连接,纵梁拉杆的下端通过第三固定螺栓与横管支撑纵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绳机构包括拉绳、第一拉绳定位块和套在撑梁组件上的第二卡箍,第二卡箍的侧端连接有第二拉绳定位块,第一拉绳定位块固连在第一横撑架上,拉绳的一端与第一拉绳定位块连接,拉绳的另一端与第二拉绳定位块连接,第一拉绳定位块外包覆有橡胶皮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支撑防护板组件包括左倒V形板和右倒V形板,左倒V形板的上端通过第一防护板连接座与第一横撑架连接,右倒V形板上端通过第二防护板连接座与第一横撑架连接,左倒V形板的下端通过分隔绝缘板与右倒V形板下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接头组件包括正极线接头和负极线接头,正极线接头设置在左倒V形板中,负极线接头设置在右倒V形板中;所述第一横撑架设置有用于固定送电线的走线防护绝缘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撑架上设置有GPS二维码定位器、整流二极管和避雷器,GPS二维码定位器、整流二极管、避雷器均通过线路与充电接头组件连接。
CN202120751960.7U 2021-04-13 2021-04-13 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 Active CN2145647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51960.7U CN214564732U (zh) 2021-04-13 2021-04-13 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51960.7U CN214564732U (zh) 2021-04-13 2021-04-13 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64732U true CN214564732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25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51960.7U Active CN214564732U (zh) 2021-04-13 2021-04-13 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647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729356C (en) Charging stations for electric vehicles
US8640629B2 (en) Battery-powered all-electric and/or hybrid locomotive and related locomotive and train configurations
US7334524B2 (en) Production vehicle for tritrack transportation system
CN107554534A (zh) 一种新能源空地两用共享空中轨道交通系统及运行方法
US2012031671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d powering a vehicle
CN107610448A (zh) 一种无人驾驶车辆及其调度方法和调度系统
CN107839696A (zh) 一种永磁轴式直驱空地共享立体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EP4217223A1 (de) Traktionsenergieversorungsverfahren, insbesondere unter nutzung eines energieversorgungssystems für kraftfahrzeuge, vorzugsweise für nutzfahrzeuge für elektrisch betriebenen schwerverkehr
CN114548612A (zh) 一种新能源充电桩停车调度系统
CN106809021A (zh) 列车的制动回收系统、用于列车调度的控制中心以及方法
CN214564732U (zh) 双源无轨电车立体式智能充电系统
CN210258407U (zh) 一种地下管廊轮式物流车系统
CN208149314U (zh) 一种电力机车牵引系统
CN104786852A (zh) 立体快巴
CN107985099A (zh) 一种无轨电车
CN108227690A (zh) 基于无人机的充电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6809025A (zh) 列车的制动回收系统、用于列车调度的控制中心以及方法
CN212529626U (zh) 一种轨道式电驱车辆系统
CN206351643U (zh) 一种电动车整车优化控制系统
CN106809022A (zh) 列车的制动回收系统和方法及控制列车运行的控制中心
CN106809034B (zh) 列车的制动回收系统和方法
KR102543279B1 (ko) 전기차 탑재 철도차량을 이용한 에너지 관리방법
CN104276054B (zh) 一种公交纯电动化运行系统
DE202022102525U1 (de) Stromversorgungssystem für Kraftfahrzeuge, insbesondere Nutzfahrzeuge für elektrisch betriebenen Schwerverkehr
AU2013216685A1 (en) Charging stations for electric vehicl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