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70819U - 投线仪支架 - Google Patents
投线仪支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470819U CN214470819U CN202120104746.2U CN202120104746U CN214470819U CN 214470819 U CN214470819 U CN 214470819U CN 202120104746 U CN202120104746 U CN 202120104746U CN 214470819 U CN214470819 U CN 2144708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d body
- hole
- support
- clamp body
- demarcation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投线仪支架,包括杆体、固定夹体、移动夹体及安装支架,固定夹体固设于杆体,移动夹体可活动地安装于杆体,且固定夹体与移动夹体相互配合能够将投线仪支架固定至外部结构上;安装支架安装于杆体,安装支架用于供投线仪安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投线仪支架能够固定在室内的横梁或纵梁上,适用性广泛,并且安装省时省力,便于操作和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投线仪支架。
背景技术
投线仪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发射垂直或水平的可见激光,用于在目标面上标注水平线或垂直线,广泛应用于室内装潢、设备安装等领域。投线仪通常配合投线仪支架使用,以实现投线仪的安装定位。然而,传统的投线仪支架结构复杂,安装费时费力,并且难以直接固定在室内横梁或纵梁上,使用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投线仪支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投线仪支架,包括杆体、固定夹体、移动夹体及安装支架,所述固定夹体固设于所述杆体,所述移动夹体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杆体,且所述固定夹体与所述移动夹体相互配合能够将所述投线仪支架固定至外部结构上;所述安装支架安装于所述杆体,所述安装支架用于供投线仪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杆体,且所述安装支架位于所述固定夹体与所述移动夹体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安装部及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供所述投线仪以第一方向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供所述投线仪以第二方向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具有预设夹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上开设有腰形孔,所述腰形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杆体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二安装件能够沿所述腰形孔运动,并供所述投线仪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的不同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夹体与所述移动夹体上分别设有第一夹持面与所述第二夹持面,所述第一夹持面与所述第二夹持面相对设置,所述投线仪通过第一夹持面与所述第二夹持面的相互配合固定至外部结构;所述安装支架上还设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面位于所述杆体的同一侧,所述止挡部用于限制所述安装支架翻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夹体包括移动部及夹紧部,所述移动夹体能够通过所述移动部沿所述杆体移动;所述移动夹体能够通过所述夹紧部向沿所述杆体向靠近所述固定夹体的方向移动,并向外部结构施加压紧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部包括锁止片及第一弹性件,所述锁止片上设有第二孔,所述锁止片通过所述第二孔套设所述杆体;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作用于所述锁止片,使得所述锁止片通过所述第二孔的内壁卡紧所述杆体;所述锁止片能够相对于所述杆体转动,且所述第二孔的内壁逐渐离开所述杆体,以使所述移动部能够沿所述杆体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紧部包括手柄、驱动片及第二弹性件,所述驱动片上设有第三孔,所述驱动片通过所述第三孔套设所述杆体;所述手柄能够带动所述驱动片转动,使得所述第三孔的内壁卡紧所述杆体,并带动所述夹紧部向相对靠近所述固定夹体的一侧运动;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作用于所述驱动片,并能够使得所述驱动片及所述手柄复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杆体上开设有第一孔,所述固定夹体包括定位柱及第三弹性件,所述定位柱能够通过所述第三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孔内;所述固定夹体内具有安装间隙,所述固定夹体能够通过所述安装间隙脱离所述杆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投线仪支架能够固定在室内的横梁或纵梁上,适用性广泛,并且安装省时省力,便于操作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投线仪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投线仪支架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固定夹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固定夹体在A-A截面的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移动夹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移动夹体的剖视图。
100、投线仪支架;10、杆体;11、第一孔;12、止挡凸块;20、固定夹体;201、第一夹持面;21、按压部;211、第一按压件;2111、安装槽;212、第二按压件;213、定位柱;214、第三弹性件;215、安装间隙;22、第一支撑部;30、移动夹体;301、第二夹持面;31、移动部;311、锁止片;3111、第二孔;312、第一弹性件;313、拨动件;32、夹紧部;321、手柄;3211、手握部;3212、推动部;32121、第二弧形支撑面;322、驱动片;3221、第三孔;323、第二弹性件;33、第二支撑部;331、第一弧形支撑面;332、减重孔;40、安装支架;41、第一安装部;411、第一安装件;42、第二安装部;421、腰形孔;422、第二安装件;43、止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连接于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投线仪支架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投线仪支架100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投线仪支架100,其用于供投线仪安装固定。本实施方式中,投线仪支架100用于安装激光投线仪,应用于建筑装潢领域。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投线仪支架100还可以应用于工业设备安装等其他需要标定水平线和垂直线的使用场合。
投线仪支架100包括杆体10、固定夹体20、移动夹体30以及安装支架40,固定夹体20固设于杆体10,移动夹体30可活动地安装于杆体10;固定夹体20上设有第一夹持面201,移动夹体30上设有第二夹持面301;安装支架40安装于杆体10,安装支架40用于供投线仪(图未示)安装固定。移动夹体30能够沿杆体10运动,以改变第一夹持面201与第二夹持面301之间的间距,从而将投线仪支架100固定在不同尺寸的外部结构上,例如可以将投线仪支架100固定在室内的横梁或纵梁上,或者固定在凸出的墙体上,或者固定在桌子等家具上等等。
杆体10、固定夹体20、移动夹体30以及安装支架40均优选为金属件,以提高投线仪支架100的机械强度,从而保证投线仪支架100的承载能力。第一夹持面201与第二夹持面301优选为柔性件,例如橡胶件,以保护被夹持的外部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固定夹体20、移动夹体30及安装支架40均套设杆体10。移动夹体30沿杆体10移动,使得第一夹持面201与第二夹持面301能够相互对准;安装支架40沿杆体10移动,便于使用者调整安装支架40的位置。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夹体20、移动夹体30及/或安装支架40也可以通过滑道等其他方式沿杆体10移动,并非一定要套设杆体10。
杆体10上开设有第一孔11,用于安装固定夹体20。作为优选,第一孔11位于杆体10的端部,以增加投线仪支架100能够夹持的最大尺寸。进一步的,杆体10的两端部均设有第一孔11,使得投线仪支架100的使用更加灵活。可以理解,第一孔11可以是通孔,也可以是盲孔。
作为优选,投线仪支架100还包括止挡凸块12,止挡凸块12能够固设于杆体10相对靠近移动夹体30一端的第一孔11内,且止挡凸块12凸出于杆体10;止挡凸块12能够止挡移动夹体30,防止移动夹体30从杆体10上滑出。
止挡凸块12优选为弹性筒状结构,且止挡凸块12沿轴线方向开设有开口,弹性筒状结构能够通过开口改变外径大小,以便于止挡凸块12安装在第一孔11内。当然,止挡凸块12也可以通过摩擦力固定在第一孔11内,或者通过过盈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孔11内,本实用新型对止挡凸块12的结构和安装形式不做限制,只要能够起到止挡作用即可。
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图3为图1所示固定夹体20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固定夹体20在A-A截面的剖视图。
固定夹体20包括按压部21及第一支撑部22,按压部21包括第一按压件211、第二按压件212、定位柱213及第三弹性件214,第一按压件211与第二按压件212固定连接,且第一按压件211与第二按压件212分别位于第一支撑部22的两侧;定位柱213固设于第二按压件212,第一支撑部22上设有第三孔3221,定位柱213能够穿设第三孔3221并伸入第一孔11内。第一按压件211上设有安装槽2111,第三弹性件214容置于安装槽2111内,且第三弹性件214的两端分别作用于第一按压件211及第一支撑部22。可以理解,第三弹性件214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按压件212内,在此不做限定。
按压部21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2活动,固定柱与第一按压件211之间形成安装间隙215。当按压部21处于未受力的状态时,在第三弹性件214的作用下,定位柱213伸入第一孔11内,使得固定夹体20能够安装在杆体10上。当按压部21处于被按压的状态时,定位柱213可从第一孔11内移出,从而使得杆体10能够从安装间隙215内抽出,以实现固定夹体20与杆件的分离。
为了降低制作成本,第一按压件211、第二按压件212、定位柱213分体成型后固定连接。其中,第一按压件211与第二按压件212优选采用螺纹紧固件连接;第二按压件212与定位柱213可以采用过盈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常见的方式固定连接,如焊接、螺纹连接、胶接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可以理解,定位柱213与第二按压件212之间也可以一体成型。
作为优选,杆体10安装固定夹体20的一端也设有两个第一孔11,其中相对靠外的第一孔11用于供固定夹体20安装,相对靠内的第一孔11用于安装止挡凸块12,并且当固定夹体20的外壁抵接于止挡凸块12时,定位柱213能够恰好安装于第一孔11内。如此设置,能够便于固定夹体20的安装。
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图5为图1所示移动夹体30的结构示意图(省略了移动夹体30上的盖板,以便于展示内部结构);图6为图5所示移动夹体30的剖视图。
移动夹体30包括移动部31、夹紧部32、第二支撑部33,移动部31与夹紧部32均安装于第二支撑部33,移动夹体30能够通过移动部31沿杆体10移动;移动夹体30能够通过夹紧部32沿杆体10向靠近固定夹体20的方向移动,并向被夹持结构施加压紧力。
移动部31包括锁止片311、第一弹性件312以及拨动件313,锁止片311、第一弹性件312以及拨动件313均安装于第二支撑部33,锁止片311上设有第二孔3111,锁止片311通过第二孔3111套设杆体10;拨动件313铰接于第二支撑部33,且拨动件313能够拨动锁止片311,使得锁止片311能够相对于杆体10转动。第一弹性件312的两端分别抵接于锁止片311与第二支撑部33,第一弹性件312能够使得锁止片311复位至倾斜于杆体10。
可以理解,锁止片311上也可以通过设置凹槽来代替第二孔3111,使得凹槽的槽壁卡紧杆体10。此外,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省略拨动件313,此时可以将锁止片311延长设置,使得使用者能够直接拨动锁止片311,并使得锁止片311相对于杆体10转动。
移动部31的使用原理为:在未受力的状态下,锁止片311在第一弹性件312的作用下倾斜于杆体10,且第二孔3111的内壁能够卡紧杆体10,此时移动夹体30无法相对于杆体10向远离固定夹体20的方向移动。当使用者按压拨动件313时,拨动件313带动锁止片311转动,使得锁止片311逐渐垂直于杆体10,且第二孔3111的内壁逐渐离开杆体10,此时若使用者施加沿杆体10方向的力,移动部31能够沿杆体10向相对靠近或相对远离固定夹体20的方向移动。当使用者松开拨动件313后,拨动件313在第一弹性件312的作用下复位,恢复成第二孔3111的内壁卡紧杆体10的状态,从而实现移动部31的定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第二孔3111的内壁处于卡紧杆体10的状态下,当移动夹体30有远离固定夹体20的运动趋势时,在惯性的作用下,会使得第二孔3111的内壁具有进一步卡紧杆体10的倾向,以保证移动架体无法向相对远离固定夹体20的方向移动。相反地,当移动夹体30具有靠近固定夹体20的运动趋势时,在惯性的作用下,会使得第二孔3111的内壁具有松开杆体10的倾向,以保证夹紧部32能够带动移动夹体30向靠近固定夹体20的方向运动。
作为优选,锁止片31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拨动件313能够带动其中一个锁止片311转动,其他锁止片311被该锁止片311带动随之转动。如此设置,能够提高锁止片311与杆体10之间的咬紧力。
夹紧部32包括手柄321、驱动片322及第二弹性件323,驱动片322上设有第三孔3221,驱动片322通过第三孔3221套设杆体10;手柄321铰接于第二支撑部33,且手柄321能够带动驱动片322转动,使得第三孔3221的内壁卡紧杆体10,并带动夹紧部32向相对靠近固定夹体20的一侧运动;第二弹性件323弹性作用于驱动片322,并能够使得驱动片322及手柄321复位。
具体而言,第二支撑部33上设有第一弧形支撑面331,手柄321包括手握部3211和推动部3212,手握部3211与推动部3212分别位于手柄321与第二支撑部33铰接点的两侧,手握部3211用于供使用者按压,推动部3212上设有与第一弧形支撑面331相配合的第二弧形支撑面32121。
夹紧部32的使用原理为:在未受力的状态下,驱动片322处于大致垂直于杆体10的状态,此时杆体10能够在第三孔3221内活动,以避免夹紧部32影响移动部31的使用。当使用者向手握部3211施力时,手柄321以铰接点为转动中心相对于第二支撑部33转动,并且能够带动驱动片322转动,使得驱动片322上第三孔3221的内壁卡紧杆体10;由于手握部3211向相对远离固定夹体20的一侧转动,推动部3212会相应地向相对靠近固定夹体20的一侧转动,在第二弧形支撑面32121能够向第一弧形支撑面331施加朝向固定支架的力,此时第二支撑部33能够以第三孔3221的内壁与杆体10的接触位置为支点,向靠近固定支架的方向运动。当使用者松开手握部3211时,驱动片322在第二弹性件323的作用下复位至大致垂直于杆体10的状态,并且第二弹性件323还能够推动驱动片322向靠近固定支架的方向运动,以完成夹紧部32的一次夹紧过程。
本实用新型中的移动夹体30通过移动部31实现沿杆体10的大范围移动,通过夹紧部32实现沿杆体10向固定夹体20方向小范围移动,并能够向待夹持结构施加压紧力,防止待夹持结构从第一夹持面201与第二夹持面301之间脱出。
作为优选,驱动片32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手柄321能够带动其中一个驱动片322转动,其他驱动片322被该驱动片322带动随之转动。如此设置,能够提高驱动片322与杆体10之间的咬紧力。
作为优选,移动夹体30内部开设有多个减重孔332,以减轻投线仪支架100的总重量,以减小储运成本,并且便于使用者使用。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2,下面详细介绍安装支架40的结构。
为了提高投线仪的使用灵活性,安装支架40可活动地安装于杆体10。具体而言,安装支架40套设于杆体10并能够沿杆体10滑动,且安装支架40能够依靠摩擦力悬停于杆体10。优选的,安装支架40位于固定夹体20与移动夹体30之间。如此设置,当固定夹体20与移动夹体30固定至外部结构后,安装支架40无法从杆体10上脱出,从而提高了投线仪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理解,安装支架4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可活动地安装于杆体10;安装支架40也可以设置在杆体10的端部,在此不做限定。
为了进一步提高投线仪的使用灵活性,安装支架40包括第一安装部41及第二安装部42,第一安装部41用于供投线仪以第一方向(图2所示α方向)安装于安装支架40,第二安装部42用于供投线仪以第二方向(图2所示β方向)安装于安装支架40,且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具有预设夹角。第一安装部41与第二安装部42提供了两个用于供投线仪安装的安装位置,且两个安装位置位于不同的方向,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投线仪的安装位置,也可同时安装两个投线仪。
由于实际使用时,水平线与垂直线应用最广泛,作为优选,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大致呈垂直状态,以便于使用者标记水平激光线或垂直激光线。当然,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也可以成其他角度,甚至可以相互平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制。
具体而言,第一安装部41包括开设于安装支架40上的第一安装孔(图未示)以及第一安装件411,第一安装件411能够穿设第一安装孔,且第一安装件411上设有螺纹,便于供投线仪的安装。
为了更进一步增加投线仪的使用灵活性,安装支架40上开设有腰形孔421,腰形孔421的延伸方向与杆体10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预设夹角;第二安装部42包括第二安装件422,第二安装件422能够穿设腰形孔421并沿腰形孔421运动,以供投线仪安装于安装支架40的不同位置。优选的,第二安装件422上也设有螺纹,便于供投线仪的安装。当然,投线仪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安装于第二安装件422,在此不做限制。
为了保证投线仪的使用稳定性,安装支架40上还设有止挡部43,止挡部43与第一夹持面201位于杆体10的同一侧,止挡部43用于限制安装支架40翻转。例如当投线仪支架100固定至室内屋顶的梁上时,第一夹紧面与第二夹紧面能够夹紧梁的两侧,止挡部43能够抵接于梁的底部,避免投线仪在使用过程中翻转,从而提高了投线仪支架100的使用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投线仪支架100能够固定在室内的横梁或纵梁上,适用性广泛,并且安装省时省力,便于操作和使用。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投线仪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杆体、固定夹体、移动夹体及安装支架,所述固定夹体固设于所述杆体,所述移动夹体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杆体,且所述固定夹体与所述移动夹体相互配合能够将所述投线仪支架固定至外部结构上;所述安装支架安装于所述杆体,所述安装支架用于供投线仪安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线仪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杆体,且所述安装支架位于所述固定夹体与所述移动夹体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线仪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安装部及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供所述投线仪以第一方向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供所述投线仪以第二方向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具有预设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线仪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线仪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上开设有腰形孔,所述腰形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杆体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二安装件能够沿所述腰形孔运动,并供所述投线仪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的不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线仪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夹体与所述移动夹体上分别设有第一夹持面与第二夹持面,所述第一夹持面与所述第二夹持面相对设置,所述投线仪通过第一夹持面与所述第二夹持面的相互配合固定至外部结构;
所述安装支架上还设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面位于所述杆体的同一侧,所述止挡部用于限制所述安装支架翻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线仪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夹体包括移动部及夹紧部,所述移动夹体能够通过所述移动部沿所述杆体移动;所述移动夹体能够通过所述夹紧部向沿所述杆体向靠近所述固定夹体的方向移动,并向外部结构施加压紧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投线仪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包括锁止片及第一弹性件,所述锁止片上设有第二孔,所述锁止片通过所述第二孔套设所述杆体;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作用于所述锁止片,使得所述锁止片通过所述第二孔的内壁卡紧所述杆体;
所述锁止片能够相对于所述杆体转动,且所述第二孔的内壁逐渐离开所述杆体,以使所述移动部能够沿所述杆体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投线仪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部包括手柄、驱动片及第二弹性件,所述驱动片上设有第三孔,所述驱动片通过所述第三孔套设所述杆体;
所述手柄能够带动所述驱动片转动,使得所述第三孔的内壁卡紧所述杆体,并带动所述夹紧部向相对靠近所述固定夹体的一侧运动;
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作用于所述驱动片,并能够使得所述驱动片及所述手柄复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线仪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上开设有第一孔,所述固定夹体包括定位柱及第三弹性件,所述定位柱能够通过所述第三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孔内;所述固定夹体内具有安装间隙,所述固定夹体能够通过所述安装间隙脱离所述杆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104746.2U CN214470819U (zh) | 2021-01-14 | 2021-01-14 | 投线仪支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104746.2U CN214470819U (zh) | 2021-01-14 | 2021-01-14 | 投线仪支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470819U true CN214470819U (zh) | 2021-10-22 |
Family
ID=78111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104746.2U Active CN214470819U (zh) | 2021-01-14 | 2021-01-14 | 投线仪支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470819U (zh) |
-
2021
- 2021-01-14 CN CN202120104746.2U patent/CN21447081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225898B1 (en) | Translation axis assembly and head using same | |
US9261174B2 (en) | Positioning device and positioning mechanism for same | |
US8899543B2 (en) | Support structure | |
US20080116336A1 (en) | Suction Fixture | |
US20080054126A1 (en) | Tubular material fixation device | |
CN214470819U (zh) | 投线仪支架 | |
KR101435480B1 (ko) | 측면 행거 | |
EP0278081B1 (en) | A holder for one or more sheets of paper | |
US20170152988A1 (en) | Resuable hanging device | |
US20180128421A1 (en) | Microphone stand mounting clip | |
WO1985000132A1 (en) | Holder for objects, such as implements and tools | |
TW202025884A (zh) | 電子裝置 | |
KR101074251B1 (ko) | 매입등 결합장치 | |
US9004475B2 (en) | Clamping mechanism with detachable positioning member | |
US6126135A (en) | Rotatable cable attachment device for securing portable equipment | |
CN211242339U (zh) | 一种化学制品储放柜 | |
CN108700248B (zh) | 云台及包括该云台的拍摄装置 | |
CN101927644B (zh) | 旋钮式粘贴涂布装置 | |
CN214817915U (zh) | 夹具及工作台组件 | |
US4231538A (en) | Clamping devices | |
TW202146781A (zh) | 旋轉卡扣及固定裝置 | |
CN215204267U (zh) | 一种多功能户外绘画用具箱 | |
JP6329780B2 (ja) | 固定装置 | |
CN114762963A (zh) | 夹具及工作台组件 | |
CN218523367U (zh) | 用于桌板上的滑动座及桌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08 Address after: No. 35, Jiuhuan Road, Shangche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20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GREAT STAR INDUSTRIAL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6 2-3 / F, building 1, No. 58, Jiuhuan Road, Jiangg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GREAT STAR ROBOT TECHNOLOGY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