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78264U - 一种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378264U CN214378264U CN202120562602.1U CN202120562602U CN214378264U CN 214378264 U CN214378264 U CN 214378264U CN 202120562602 U CN202120562602 U CN 202120562602U CN 214378264 U CN214378264 U CN 2143782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ece
- reed
- armature
- limiting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控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包括壳体、均设置于壳体内的电磁机构、簧片组件以及静触头,簧片组件包括绝缘推件、接电件、动触头、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绝缘推件设置有驱动槽,接电件安装于壳体内,绝缘推件活动设置于壳体内,第一簧片、第二簧片均与接电件连接,第一簧片装设于驱动槽内,第二簧片悬空设置,第二簧片位于第一簧片与接电件之间,动触头铆接于第一簧片;电磁机构用于使得动触头抵触或者脱离静触头。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有第二簧片,该第二簧片用于在静触头与动触头接触时,贴在第一簧片上,由第二簧片向第一簧片施加一个推力,从而使得动触头与静触头的吸合效果更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控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继电器,通常都是通过电磁机构控制动触头动作,使得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或者断开,以此来实现高压端的接通或者断开的。而动触头的控制部件结构多样,其中一种常用的是通过绝缘推件带动簧片实现控制,这种结构具有以下不足:其在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时,吸力不够大,导致了若外界的干扰更强烈时,则动触头可能在簧片不动作的情况下与静触头脱离,使得控制不够稳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能够在同等吸力下增加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电磁机构、簧片组件以及静触头,所述簧片组件包括绝缘推件、接电件、动触头、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所述绝缘推件设置有驱动槽,所述接电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绝缘推件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簧片的一端、所述第二簧片的一端均与所述接电件连接,所述第一簧片的另一端、第二簧片的另一端均装设于所述驱动槽内,所述第二簧片位于所述第一簧片与所述接电件之间,所述动触头铆接于所述第一簧片,第二簧片的强度大于第一簧片的强度;所述电磁机构用于经所述绝缘推件带动所述第一簧片动作以使得所述动触头抵触或者脱离所述静触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簧片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两个限位部夹持住绝缘推件,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与所述绝缘推件的两侧抵触。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行程槽,所述绝缘推件的一侧设置有行程块,所述行程块活动装设于所述行程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推件还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驱动槽的下方,所述第二簧片的另一端位于所述限位槽内并在所述限位槽内活动。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机构包括绝缘支架、线圈、轭铁以及衔铁件,所述绝缘支架装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线圈绕设于所述绝缘支架,所述轭铁装设于所述绝缘支架并自所述绝缘支架的两端突伸出所述绝缘支架,所述衔铁件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绝缘推件连接于所述衔铁件;
工作时,所述轭铁根据所述线圈所流通电流的方向产生对应的磁场,通过磁场变化控制所述衔铁件的转动,转动的衔铁件驱动所述绝缘推件带动所述第一簧片靠近或者远离所述静触头。
更进一步的,所述轭铁包括安装部、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安装部装设于所述绝缘支架内,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支架的两端外,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均连接于所述安装部,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彼此正对设置;所述衔铁件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所述衔铁件分别设置有抵触组件,所述抵触组件包括两块衔铁板及位于两个衔铁板之间的永磁铁,永磁铁的N极、S极分别接住两个衔铁板,所述衔铁件贯穿设置有两个通孔,两块衔铁板分别装设于两个通孔内,衔铁板的两端分别突伸出通孔,第一抵接部、第二抵接部分别位于衔铁件两端的两个衔铁板之间。
更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限位盲孔,所述衔铁件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装设于所述限位盲孔内并于所述限位盲孔内活动。
更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推件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靠近所述衔铁件的一侧设置有导向斜面;衔铁件设置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远离所述衔铁件的一端设置有固定钩,所述控制部装设于所述插槽内,所述固定钩用于钩住所述绝缘推件。
优选的,所述绝缘推件设置有适应槽,所述固定钩勾设于所述适应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副壳和主壳,所述副壳的各侧壁分别设置有导向片,导向片设置有防脱槽;所述主壳的各侧壁分别设置有导向槽,导向槽内设置有防脱块,防脱块正对所述副壳的一端设置有引导斜面;当所述主壳与所述副壳装配时,导向片与导向槽一一对应装配,使得导向片沿引导斜面滑过防脱块直至防脱块进入防脱槽,使得所述主壳和所述副壳之间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有第二簧片,该第二簧片用于在静触头与动触头接触时,由第二簧片被流通有电流的第一簧片吸引而贴在第一簧片上,由第二簧片向第一簧片施加一个推力,从而使得动触头与静触头的吸合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隐去主壳后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簧片组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衔铁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副壳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2-电磁机构,3-簧片组件,4-静触头,5- 副壳,6-主壳,11-行程槽,12-限位盲孔,13-弹性缓冲件,14 -缓冲结构,21-绝缘支架,22-线圈,23-轭铁,24-衔铁件,31 -绝缘推件,32-接电件,33-动触头,34-第一簧片,35-第二簧片,51-导向片,52-防脱槽,61-导向槽,62-防脱块,63-引导斜面,231-安装部,232-第一弯折部,233-第二弯折部,234-第一抵接部,235-第二抵接部,241-抵触组件,242-衔铁板,244 -限位板,245-限位柱,246-控制部,247-固定钩,248-通孔, 311-驱动槽,312一行程块,313-限位槽,314-插槽,315-导向斜面,316-适应槽,341-第一限位部,342-第二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包括壳体1、均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的电磁机构2、簧片组件3以及静触头4,所述簧片组件3包括绝缘推件31、接电件32、动触头33、第一簧片34和第二簧片35,所述绝缘推件31设置有驱动槽311,所述接电件32安装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绝缘推件31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第一簧片34的一端、所述第二簧片35 的一端均与所述接电件32连接,所述第一簧片34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簧片35的另一端均装设于所述驱动槽311内,所述第二簧片35的另一端悬空设置,所述第二簧片35位于所述第一簧片34与所述接电件32之间,所述动触头33铆接于所述第一簧片34,第二簧片35的强度大于第一簧片34的强度;所述电磁机构2用于经所述绝缘推件31带动所述第一簧片34动作以使得所述动触头33抵触或者脱离所述静触头4。
当电磁机构2动作而驱动绝缘推件31动作时,绝缘推件31带动第一簧片34动作而使得动触头33与静触头4接触,使得接电件32、第一簧片34、动触头33、静触头4以及外界部件构成闭合回路,即闭合回路中有电流流过;此时由于第一簧片34通电而产生磁场,因此把第二簧片35吸引至与动触头33的底部发生接触,通过第二簧片 35增加了把动触头33推向静触头4的力,从而使得静触头4与动触头33吸合更为稳定。
由于第二簧片35的强度大于第一簧片34的强度,在两者受到接电件32相同的“洛仑磁力”的影响时,第一簧片34相较于第二簧片 35发生弹性变形,进而带动动触头33相对静触头4滚动,降低动触头33与静触头4发生触头粘连的几率。
此外,当动触头33与静触头4接触之后,第一簧片34的另一端接触第二簧片35的另一端,两者之间流经电流,电磁感应使得第二簧片35与第一簧片34之间产生斥力,斥力使得动触头33稳定接触压持在静触头4上,增大两者之间的接触力,保证导通的稳定性。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动触头33底部优选为弧形,即在电磁机构2 驱动绝缘推件31下降时,先使得第二簧片35下降,然后由于吸引力的作用,使得第一簧片34向着第二簧片35的方向移动,该弧形的动触头33底部使得动触头33发生短行程的滚动,配合绝缘推件31拉动第一簧片34的另一端下降,使得动触头33与静触头4的分离方式是类似“撕开创可贴”的方式而非直线式分离,避免了吸合力过大而影响了分离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簧片34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部341 和第二限位部342,第一限位部341和第二限位部342配合夹持住绝缘推件,所述第一限位部34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342分别与所述绝缘推件31的两侧抵触。第一限位部341和第二限位部342的设置,使得第一簧片34与绝缘绝缘推件31之间的装配更为稳定,避免了第一簧片34与绝缘绝缘推件31之间发生分离。具体的,该第一限位部 341和第二限位部342均与第一簧片34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行程槽11,所述绝缘推件 31的一侧设置有行程块312,所述行程块312活动装设于所述行程槽 11内。即通过行程块312在行程槽11内移动的方式,由行程槽11 对行程块312的行程进行限定,达到了对绝缘推件31的行程进行限制的效果,保证了绝缘推件31不会在惯性作用下与其他部件发生碰撞;具体的,该行程槽11内设置有缓冲结构14,用于避免行程块312 与行程槽11发生碰撞而影响了静触头4与动触头33的可靠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推件31还设置有限位槽313,所述限位槽313位于所述驱动槽311的下方,所述第二簧片35的另一端位于所述限位槽313内并在所述限位槽313内活动。具体的,该限位槽 313用于限制第二簧片35的活动范围,即保证了第二簧片35不会与第一簧片34分开的距离过大,从而保证了第二簧片35能够可靠被第一簧片34吸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磁机构2包括绝缘支架21、线圈22、轭铁23以及衔铁件24,所述绝缘支架21装设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线圈22绕设于所述绝缘支架21,所述轭铁23装设于所述绝缘支架 21并自所述绝缘支架21的两端突伸出所述绝缘支架21,所述衔铁件24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绝缘推件31连接于所述衔铁件24。
实际工作时,所述轭铁23根据所述线圈22所流通电流的方向产生对应的磁场,通过磁场变化控制所述衔铁件24的转动,转动的衔铁件24驱动所述绝缘推件31带动所述第一簧片34靠近或者远离所述静触头4。
具体的,该衔铁件24位于线圈22与簧片组件3之间,使得本实用新型内部空间利用率更高,从而减小了本实用新型的体积。
具体的,所述轭铁23包括安装部231、第一弯折部232、第二弯折部233、第一抵接部234和第二抵接部235,所述安装部231装设于所述绝缘支架21内,所述第一弯折部232和所述第二弯折部233 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支架21的两端外,所述第一弯折部232和所述第二弯折部233均连接于所述安装部231,所述第一抵接部234和所述第二抵接部235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232和所述第二弯折部 233,所述第一抵接部234和所述第二抵接部235彼此正对设置;所述衔铁件24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234和所述第二抵接部235之间,所述衔铁件24分别设置有抵触组件241,所述抵触组件241包括两块衔铁板242及位于两个衔铁板242之间的永磁铁(图中未视出),永磁铁的N极、S极分别接住两个衔铁板,所述衔铁件24贯穿设置有两个通孔248,第一抵接部234、第二抵接部235分别位于衔铁件 24两端的两个衔铁板242之间。
即在线圈22内通入正向电流时,线圈22产生的磁场会把轭铁23 磁化,使得第一抵接部234和第二抵接部235的极性相反,由于位于同一侧的两个衔铁板242极性是相反的,因此在磁力驱动下,衔铁件 24发生转动直至对应的衔铁板242与第一抵接部234/第二抵接部235 发生接触,通过衔铁件24转动来带动绝缘推件31上升;而在线圈 22内通入反向电流时,则轭铁23的极性会相反,使得衔铁件24在磁力作用下向着反方向转动,从而带动绝缘推件31下降而使得动触头33与静触头4分开,通过新型的机械结构达到了控制效果。
具体的,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限位盲孔12,所述衔铁件24固定连接有限位板244,所述限位板244设置有限位柱245,所述限位柱 245装设于所述限位盲孔12内并于所述限位盲孔12内活动。该限位柱245与限位盲孔12的配合,用于对衔铁件24转动的行程进行限位,从而避免衔铁件24转动幅度过大而导致与其他部件发生碰撞,从而有效利用本实用新型内部的空间,使得本实用新型更为紧凑。优选的,限位盲孔12内设置有弹性缓冲件13,例如硅胶或者弹簧等,用于减小限位盲孔12与限位柱245之间发生碰撞所带来的惯性的负面影响。
具体的,所述绝缘推件31设置有插槽314,所述插槽314靠近所述衔铁件24的一侧设置有导向斜面315;衔铁件24设置有控制部 246,所述控制部246远离所述衔铁件24的一端设置有固定钩247,所述控制部246装设于所述插槽314内,所述固定钩247用于钩住所述绝缘推件31。即安装时,把控制部246沿着导向斜面315的引导插入插槽314内,直至固定钩247移动至插槽314的另一端,让固定钩247钩住插槽314的该另一端而实现了绝缘推件31与衔铁件24之间的安装,使得两者之间能够发生传动。优选的,所述绝缘推件31 设置有适应槽316,所述固定钩247勾设于所述适应槽316内,保证了固定钩247不会脱离适应槽31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包括副壳5和主壳6,所述副壳5的各侧壁分别设置有导向片51,导向片设置有防脱槽52;所述主壳6的各侧壁分别设置有导向槽61,导向槽61内设置有防脱块62,防脱块62正对所述副壳5的一端设置有引导斜面63。当所述主壳6与所述副壳5装配时,导向片51与导向槽61一一对应装配,使得导向片51沿引导斜面63 滑过防脱块62直至防脱块62进入防脱槽52,使得所述主壳6和所述副壳5之间进行固定,从而既实现了对于主壳6和副壳5的定位组装,还能够在主壳6和副壳5组装好以后还能够防止主壳6和副壳5脱落,无需增加额外的固定用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为简单。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电磁机构、簧片组件以及静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组件包括绝缘推件、接电件、动触头、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所述绝缘推件设置有驱动槽,所述接电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绝缘推件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簧片的一端、所述第二簧片的一端均与所述接电件连接,所述第一簧片的另一端、第二簧片的另一端均装设于所述驱动槽内,所述第二簧片位于所述第一簧片与所述接电件之间,所述动触头铆接于所述第一簧片,第二簧片的强度大于第一簧片的强度;所述电磁机构用于经所述绝缘推件带动所述第一簧片动作以使得所述动触头抵触或者脱离所述静触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簧片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两个限位部夹持住绝缘推件,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与所述绝缘推件的两侧抵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行程槽,所述绝缘推件的一侧设置有行程块,所述行程块活动装设于所述行程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推件还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驱动槽的下方,所述第二簧片的另一端位于所述限位槽内并在所述限位槽内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机构包括绝缘支架、线圈、轭铁以及衔铁件,所述绝缘支架装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线圈绕设于所述绝缘支架,所述轭铁装设于所述绝缘支架并自所述绝缘支架的两端突伸出所述绝缘支架,所述衔铁件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绝缘推件连接于所述衔铁件;
工作时,所述轭铁根据所述线圈所流通电流的方向产生对应的磁场,通过磁场变化控制所述衔铁件的转动,转动的衔铁件驱动所述绝缘推件带动所述第一簧片靠近或者远离所述静触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轭铁包括安装部、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安装部装设于所述绝缘支架内,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支架的两端外,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均连接于所述安装部,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彼此正对设置;所述衔铁件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所述衔铁件分别设置有抵触组件,所述抵触组件包括两块衔铁板及位于两个衔铁板之间的永磁铁,永磁铁的N极、S极分别接住两个衔铁板,所述衔铁件贯穿设置有两个通孔,两块衔铁板分别装设于两个通孔内,衔铁板的两端分别突伸出通孔,第一抵接部、第二抵接部分别位于衔铁件两端的两个衔铁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限位盲孔,所述衔铁件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装设于所述限位盲孔内并于所述限位盲孔内活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推件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靠近所述衔铁件的一侧设置有导向斜面;衔铁件设置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远离所述衔铁件的一端设置有固定钩,所述控制部装设于所述插槽内,所述固定钩用于钩住所述绝缘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推件设置有适应槽,所述固定钩勾设于所述适应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副壳和主壳,所述副壳的各侧壁分别设置有导向片,导向片设置有防脱槽;所述主壳的各侧壁分别设置有导向槽,导向槽内设置有防脱块,防脱块正对所述副壳的一端设置有引导斜面;当所述主壳与所述副壳装配时,导向片与导向槽一一对应装配,使得导向片沿引导斜面滑过防脱块直至防脱块进入防脱槽,使得所述主壳和所述副壳之间进行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62602.1U CN214378264U (zh) | 2021-03-18 | 2021-03-18 | 一种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62602.1U CN214378264U (zh) | 2021-03-18 | 2021-03-18 | 一种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378264U true CN214378264U (zh) | 2021-10-08 |
Family
ID=77972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562602.1U Active CN214378264U (zh) | 2021-03-18 | 2021-03-18 | 一种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37826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85651A (zh) * | 2021-03-18 | 2021-06-01 | 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 |
-
2021
- 2021-03-18 CN CN202120562602.1U patent/CN21437826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85651A (zh) * | 2021-03-18 | 2021-06-01 | 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120961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coil terminal | |
CN108022801A (zh) | 一种安全稳定的磁保持继电器 | |
CN214378264U (zh) | 一种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 | |
WO2022021286A1 (zh) | 触头装置、电磁开关、车载充电机及新能源汽车 | |
CN219979462U (zh) | 一种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 |
CN112885651A (zh) | 一种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 | |
CN216928406U (zh) | 一种便于组装的继电器 | |
CN213459581U (zh) | 大负载电磁继电器 | |
CN213242408U (zh) | 磁保持双组双负载继电器 | |
CN213845169U (zh) | 磁保持继电器 | |
CN213277961U (zh) | 一种继电器 | |
CN219979461U (zh) | 一种抗冲击的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 |
CN216624126U (zh) | 一种使用可靠的继电器 | |
CN219979470U (zh) | 一种电磁继电器 | |
CN219658626U (zh) | 磁保持继电器的衔铁部件安装结构及磁保持继电器 | |
CN219497650U (zh) | 一种电磁继电器 | |
CN118782426B (zh) |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 |
CN214505389U (zh) | 一种电磁继电器 | |
CN220627707U (zh) | 磁力驱动模组及应用其的继电器 | |
CN214378250U (zh) | 磁保持能力强的继电器 | |
CN216213168U (zh) |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 |
CN218975354U (zh) | 具有限位结构的继电器 | |
CN221529721U (zh) | 一种开关电器的动作部件及开关电器 | |
CN219979450U (zh) | 一种改进电磁吸力的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 |
CN218039040U (zh) | 一种抗短路的继电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