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4299004U - 起重臂接头结构、起重臂组件及塔式起重机 - Google Patents

起重臂接头结构、起重臂组件及塔式起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99004U
CN214299004U CN202120155686.7U CN202120155686U CN214299004U CN 214299004 U CN214299004 U CN 214299004U CN 202120155686 U CN202120155686 U CN 202120155686U CN 214299004 U CN214299004 U CN 2142990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om
plate
plate assembly
cover plat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5568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佳雨
骆世林
胡谦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Sany Tower Lifti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Sany Tower Lift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Sany Tower Lifti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Sany Tower Lift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5568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990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990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990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起重臂接头结构、起重臂组件及塔式起重机。起重臂接头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组件,设置在一对起重臂中的第一起重臂的端头处;第二连接板组件,设置在一对所述起重臂中的第二起重臂的端头处,所述第一连接板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组件枢转连接;第一盖板组件,夹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组件和所述第一起重臂的上下两侧以形成第一三明治式结构;第二盖板组件,夹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组件和所述第二起重臂的上下两侧以形成第二三明治式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能够在稳固连接的基础上,实现在起重臂的高度方向上不存在过多或过高突出结构的效果,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三明治式平头结构能够大幅降低整机运输中所占据空间。

Description

起重臂接头结构、起重臂组件及塔式起重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作业机械领域,尤其涉及起重臂接头结构、起重臂组件及塔式起重机。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在建筑领域中起重机的使用日益广泛。尤其对于一些电厂、大型建筑和桥梁的建造,塔式起重机的使用也是尤为重要。但由于一些超大型建筑单件模块重量超大、超重,传统的起重机无法满足需求,这时候就要超大型起重机来完成吊装工作,以解决在施工中遇到的难题。
传统塔式起重机采用整体式三角截面起重臂。对于超大型塔机,常用型材规格的三角截面起重臂难以满足设计强度要求。对于载荷最大的起重臂臂根位置,可以采用四方截面臂架满足设计强度需求,据臂根较远、载荷较小位置仍采用三角截面臂架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然而,对于目前的塔式起重机的起重臂来说,在进行连接时通常都会采用接头结构进行起重臂之间的连接。但现有的接头结构通常会在起重臂的高度方向上存在外突的部件结构,这会导致整机运输时所占据空间较大,甚至导致无法进行装箱运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起重臂接头结构、起重臂组件及塔式起重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接头结构占据起重臂高度方向空间,导致整机运输时所占据空间较大的缺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起重臂接头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组件,设置在一对起重臂中的第一起重臂的端头处;第二连接板组件,设置在一对所述起重臂中的第二起重臂的端头处,所述第一连接板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组件枢转连接;第一盖板组件,夹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组件和所述第一起重臂的上下两侧以形成第一三明治式结构;第二盖板组件,夹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组件和所述第二起重臂的上下两侧以形成第二三明治式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臂接头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板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封装在所述第一起重臂的端头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板,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垂直向外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臂接头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板组件进一步包括一对所述第一连接板,其中,一对所述第一连接板彼此横向间隔开且彼此平行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臂接头结构,所述第一盖板组件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上盖板和第一下盖板,其中,所述第一上盖板和所述第一下盖板夹置在所述第一起重臂的端头、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下两侧,以形成所述第一三明治式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臂接头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板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板,封装在所述第二起重臂的端头处;至少一个第二连接板,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上且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垂直向外延伸,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枢转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臂接头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板组件进一步包括一对所述第二连接板,其中,一对所述第二连接板彼此横向间隔开且彼此平行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臂接头结构,所述第二盖板组件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二上盖板和第二下盖板,其中,所述第二上盖板和所述第二下盖板夹置在所述第二起重臂的端头、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下两侧,以形成所述第二三明治式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臂接头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横向延伸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销轴彼此枢转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外侧设置有支撑所述销轴的销轴托架,所述销轴和所述销轴托架之间通过限位销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起重臂组件,包括:第一起重臂,构造成四方截面臂架结构;第二起重臂,构造成三角截面臂架结构;如上所述的起重臂接头结构,连接在所述第一起重臂和所述第二起重臂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塔式起重机,包括如上所述的起重臂接头结构或者如上所述的起重臂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臂接头结构,通过设置在一对起重臂的相对端头处的第一连接板组件和第二连接板组件之间的枢转连接,可以将一对起重臂连接在一起。进一步,第一盖板组件和第二盖板组件分别对第一连接板组件与第一起重臂、第二连接板组件与第二起重臂进行夹置,形成第一和第二三明治式结构,这样能够在稳固连接的基础上,实现在起重臂的高度方向上不存在过多或过高突出结构的效果,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三明治式平头结构能够大幅降低整机运输中所占据空间。
对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臂组件及塔式起重机而言,由于具备如上所述的起重臂接头结构,因此同样具备如上所述的各种优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起重臂接头结构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臂接头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臂组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10:接头结构; 12:耳板;
100:起重臂接头结构; 102:第一连接板组件;
104:第二连接板组件; 106:第一盖板组件;
108:第二盖板组件; 110:第一支撑板;
112:第一连接板; 114:第二支撑板;
116:第二连接板; 118:第一上盖板;
120:第一下盖板; 122:第二上盖板;
124:第二下盖板; 126:销轴;
128:销轴托架; 130:限位销;
200:起重臂组件; 202:第一起重臂;
204:第二起重臂; H:高度方向;
W:横向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现参见图2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理解的是,以下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特殊限定。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起重臂接头结构100。该起重臂接头结构100总的来说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板组件102、第二连接板组件104、第一盖板组件106以及第二盖板组件108。
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板组件102可以设置在一对起重臂中的第一起重臂202的端头处。与其相对应的,第二连接板组件104可以设置在一对起重臂中的第二起重臂204的端头处。换句话说,第一连接板组件102和第二连接板组件104可以设置在彼此待连接的一对起重臂中的第一起重臂202和第二起重臂204的彼此相对的两个端头处。进一步,第一连接板组件102和第二连接板组件104两者可以彼此枢转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第一起重臂202和第二起重臂204之间的连接。
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当将两个起重臂连接在一起时,通常采用接头结构10来实现起重臂的连接。接头结构10中通常会包括起到连接作用的耳板12。而为了满足强度需要,耳板12的尺寸通常会被设计得较大,这样会导致耳板12在起重臂的高度方向H上出现超高的情况。当进行装箱运输时,由于起重臂组件在高度方向H上的高度较高,可能超出了运输集装箱的允许装载尺寸,导致起重臂组件无法有效运输。
而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起重臂接头结构100中,第一连接板组件102和第二连接板组件104分别设置在了第一起重臂202和第二起重臂204的端头处,而并未占据高度方向上的空间。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起重臂接头结构100还设置有第一盖板组件106以及第二盖板组件108。
具体来说,第一盖板组件106可以夹置在第一连接板组件102和第一起重臂202的上下两侧,从而能够形成第一三明治式结构。与其相对应的,第二盖板组件108可以夹置在第二连接板组件104和第二起重臂204的上下两侧,从而形成第二三明治式结构。
由于第一盖板组件106和第二盖板组件108分别由板件构件组成,并且三明治式形态的结构本身厚度较小,因此不会占据高度方向上的有限空间。这样,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三明治式平头结构能够大幅降低整机运输中所占据空间。同时,由于第一盖板组件106和第二盖板组件108分别同时连接第一连接板组件102和第一起重臂202、以及第二连接板组件104和第二起重臂204,还能够使得连接结构更加稳定。
进一步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对于第一连接板组件102的结构而言,第一连接板组件102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板110和至少一个第一连接板112。
具体来说,第一支撑板110可以封装在第一起重臂202的端头处,例如通过焊接的方式。第一连接板112可以安装在第一支撑板110上且相对于第一支撑板110垂直向外延伸。换句话说,第一支撑板110的一侧表面用于封堵并连接第一起重臂202的端头,另一侧表面用于安装(例如通过焊接)第一连接板112。组装完成后的第一连接板112基本与第一起重臂202共面,即第一连接板112可以看作由第一起重臂202的端头向外突出。
继续参见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与第一连接板组件102相对应的,第二连接板组件104可以包括第二支撑板114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板116。
具体来说,第二支撑板114可以封装在第二起重臂204的端头处,例如通过焊接的方式。第二连接板116可以安装在第二支撑板114上且相对于第二支撑板114垂直向外延伸。换句话说,第二支撑板114的一侧表面用于封堵并连接第二起重臂204的端头,另一侧表面用于安装(例如通过焊接)第二连接板116。组装完成后的第二连接板116基本与第二起重臂204共面,即第二连接板116可以看作由第二起重臂204的端头向外突出。
如图2所示,组装完成后的第一连接板112和第二连接板116是朝向彼此相对延伸设置的,这样可以通过在横向方向W上延伸的紧固件将二者枢转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第一起重臂202和第二起重臂204之间的转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板组件102可以进一步包括一对第一连接板112。这一对第一连接板112可以沿横向方向W彼此间隔开且彼此平行布置。与此相对应的,第二连接板组件104也可以包括一对第二连接板116。并且,这一对第二连接板116也可以沿横向方向W彼此间隔开且彼此平行布置。
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起重臂202采用的是四方截面臂架结构,第一支撑板110封装的是第一起重臂202中的两根角钢梁;而第二起重臂204采用的是三角截面臂架结构,第二支撑板114封装的是第二起重臂204中的一根角钢梁,因此第一支撑板110的表面积尺寸大于第二支撑板114的表面积尺寸。在这种情况下,一对第一连接板112之间的间距相对大于一对第二连接板116之间的间距。因此在组装时,一对第二连接板116会被夹置在一对第一连接板112之间,并通过紧固件枢转连接在一起。
当然应当理解的是,第一连接板112和第二连接板116的数量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都不局限于如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组件102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第一连接板112;第二连接板组件104也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第二连接板116。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连接板112和多个第二连接板116也可以彼此交叉布置或彼此并排布置。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某种或某些特定的实施方式。
继续参见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盖板组件106可以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上盖板118和第一下盖板120。而第二盖板组件108可以类似地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二上盖板122和第二下盖板124。
具体来说,第一上盖板118和第一下盖板120可以沿起重臂的高度方向H彼此间隔开,从而在第一上盖板118和第一下盖板120之间形成夹置空间。在实际组装时,第一上盖板118和第一下盖板120可以夹置在第一起重臂202的端头、第一支撑板110和第一连接板112的上下两侧,从而形成如上所述及如图所示的第一三明治式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上盖板118和第一下盖板120可以与第一起重臂202的端头、第一支撑板110和第一连接板112的上下两侧彼此焊接在一起;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适当的方式将上述各部件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焊接形式。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上盖板122和第二下盖板124也可以沿起重臂的高度方向H彼此间隔开,从而在第二上盖板122和第二下盖板124之间形成夹置空间。在组装时,第二上盖板122和第二下盖板124可以夹置在第二起重臂204的端头、第二支撑板114和第二连接板116的上下两侧,从而形成如上所述及如图所示的第二三明治式结构。
类似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上盖板122和第二下盖板124可以与第二起重臂204的端头、第二支撑板114和第二连接板116的上下两侧彼此焊接在一起;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适当的方式将上述各部件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焊接形式。
在组装完成之后,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上盖板118和第二上盖板122基本处于同一平面中;第一下盖板120和第二下盖板124基本处于同一平面中。显然,如图3所示,在实际应用时,这种三明治式的夹置结构明显能够降低起重臂组件200在高度方向H上的高度,从而更有利于进行运输装载。
继续参见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12和第二连接板116可以通过沿横向方向W延伸穿过第一连接板112和第二连接板116的销轴126彼此枢转连接在一起。
具体来说,在第一连接板112的外侧可以设置有支撑销轴126的例如U型结构的销轴托架128。销轴126和销轴托架128之间可以通过限位销130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
在实际组装过程中,起重臂接头结构100可以设置在第一起重臂202的一侧顶端和第二起重臂204的一侧顶端之间。由于大型塔式起重机所使用的销轴126的体积大并且重量较重,因此可以将销轴126置于U型结构的销轴托架128上并用锤子打入第一连接板112和第二连接板116,从而方便销轴126的连接。
接下来,利用第二起重臂204的自重,使其围绕销轴126进行枢转下落。当枢转至如图3所示的状态时,第一起重臂202的底部与第二起重臂204的底部之间自动通过插接结构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稳固的连接结构。
此外,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以上所述的第一支撑板110、第一连接板112、第二支撑板114、第二连接板116、第一上盖板118、第一下盖板120、第二上盖板122和第二下盖板124的形状和尺寸均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而进行设定。例如,可以采用常规的多边形形状或者异形结构形状,只需满足能够与其他部件连接匹配并且尺寸最小即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某种或某些特定的实施方式。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起重臂组件200。具体来说,起重臂组件200可以包括构造成四方截面臂架结构的第一起重臂202、以及构造成三角截面臂架结构的第二起重臂204。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起重臂接头结构100可以连接在第一起重臂202和第二起重臂204之间。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起重臂的四方截面桁架结构与三角截面桁架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当然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起重臂接头结构100还可以应用在其他结构形式的起重臂连接之间,例如一组四方截面臂架结构的起重臂之间或者一组三角截面臂架结构的起重臂之间。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某种或某些特定的实施方式。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塔式起重机。具体来说,该塔式起重机可以包括如上所述的起重臂接头结构100或者如上所述的起重臂组件200。另外应当理解的是,如上所述的起重臂接头结构100以及如上所述的起重臂组件200也可以应用在其他作业机械上。对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臂组件200及塔式起重机而言,由于具备如上所述的起重臂接头结构100,因此同样具备如上所述的各种优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起重臂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板组件,设置在一对起重臂中的第一起重臂的端头处;
第二连接板组件,设置在一对所述起重臂中的第二起重臂的端头处,所述第一连接板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组件枢转连接;
第一盖板组件,夹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组件和所述第一起重臂的上下两侧以形成第一三明治式结构;
第二盖板组件,夹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组件和所述第二起重臂的上下两侧以形成第二三明治式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臂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组件包括:
第一支撑板,封装在所述第一起重臂的端头处;
至少一个第一连接板,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垂直向外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臂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组件进一步包括一对所述第一连接板,
其中,一对所述第一连接板彼此横向间隔开且彼此平行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起重臂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组件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上盖板和第一下盖板,
其中,所述第一上盖板和所述第一下盖板夹置在所述第一起重臂的端头、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下两侧,以形成所述第一三明治式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起重臂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组件包括:
第二支撑板,封装在所述第二起重臂的端头处;
至少一个第二连接板,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上且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垂直向外延伸,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枢转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起重臂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组件进一步包括一对所述第二连接板,
其中,一对所述第二连接板彼此横向间隔开且彼此平行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起重臂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组件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二上盖板和第二下盖板,
其中,所述第二上盖板和所述第二下盖板夹置在所述第二起重臂的端头、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下两侧,以形成所述第二三明治式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起重臂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横向延伸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销轴彼此枢转连接在一起,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外侧设置有支撑所述销轴的销轴托架,所述销轴和所述销轴托架之间通过限位销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
9.一种起重臂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起重臂,构造成四方截面臂架结构;
第二起重臂,构造成三角截面臂架结构;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起重臂接头结构,连接在所述第一起重臂和所述第二起重臂之间。
10.一种塔式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起重臂接头结构或者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起重臂组件。
CN202120155686.7U 2021-01-20 2021-01-20 起重臂接头结构、起重臂组件及塔式起重机 Active CN2142990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55686.7U CN214299004U (zh) 2021-01-20 2021-01-20 起重臂接头结构、起重臂组件及塔式起重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55686.7U CN214299004U (zh) 2021-01-20 2021-01-20 起重臂接头结构、起重臂组件及塔式起重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99004U true CN214299004U (zh) 2021-09-28

Family

ID=77828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55686.7U Active CN214299004U (zh) 2021-01-20 2021-01-20 起重臂接头结构、起重臂组件及塔式起重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990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49161A (zh) 一种起重机多主弦杆臂架
JP4876623B2 (ja) 建設機械の起伏部材
CN214299004U (zh) 起重臂接头结构、起重臂组件及塔式起重机
CN212101757U (zh) 塔头和塔式起重机
CN216713351U (zh) 一种碳纤维加强型拉索空间交汇节点
WO2022222526A1 (zh) 回转总成及其上支座、回转总成组件和塔式起重机
CN213475240U (zh) 一种塔头和平头塔机
CN213738325U (zh) 过渡节、桁架臂及履带起重机
CN210885035U (zh) 桁架臂及起重机
CN111302242A (zh) 过渡节组件、起重机臂架和起重机
CN111039188A (zh) 桁架组件及起重臂
CN210480761U (zh) 一种集装箱起重机顶升用井字形挑梁
CN211998571U (zh) 过渡节组件、起重机臂架和起重机
CN213265648U (zh) 一种连接架、臂架系统及高空作业平台
CN217201792U (zh) 一种支腿箱结构及起重机
CN213771052U (zh) 一种重型卡车车架横梁专用吊具
CN212893605U (zh) 一种高强度的起重臂根部节结构
CN218665130U (zh) 一种多组合式臂架
WO2024159666A1 (zh) 臂架结构及塔机
CN212387620U (zh) 塔式起重机的平衡臂
CN209973338U (zh) 集成载体用吊装结构、集成载体组件
CN204625032U (zh) 腰绳结构
CN205151597U (zh) 臂架及起重机
CN221343654U (zh) 一种用于起重机吊臂的桁架装置
CN114180475A (zh) 一种塔式起重机上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