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96938U - 转轴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转轴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196938U CN214196938U CN202022927357.8U CN202022927357U CN214196938U CN 214196938 U CN214196938 U CN 214196938U CN 202022927357 U CN202022927357 U CN 202022927357U CN 214196938 U CN214196938 U CN 2141969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d portion
- elastic member
- spiral section
- rotating shaft
- slee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转轴结构,其包括转轴、套筒、弹性件以及调整件。转轴可旋转地设置于套筒。套筒具有锥面。弹性件套设于锥面上。调整件可移动地耦接转轴,且具有锥孔。调整件通过锥孔可移动地设置于弹性件上。在一模式下,调整件覆盖弹性件的全部,弹性件的全部位于锥孔与锥面之间,且弹性件的全部被挤压,以提供第一扭力。在另一模式下,转轴被旋转,调整件被转轴移动,弹性件的部分位于锥孔与锥面之间,弹性件的至少部分未被挤压,以提供第二扭力,其中第二扭力小于第一扭力。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轴结构,具有极佳的使用便利性,且有助于提升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轴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折叠式电子装置的转轴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大多是以转轴结构枢接第一机体(即键盘所在的部分)与第二机体(即显示屏幕所在的部分),也就是说,第二机体可通过转轴结构相对于第一机体转动,并通过转轴结构锁定第二机体与第一机体的开合状态。
因应使用者将第二机体相对于第一机体展开至任意角度的需求,一般的转轴结构能够提供扭力,使第二机体顺利相对第一机体展开并定位于特定的角度。然而,现有的转轴结构仅能提供单一扭力,除容易造成转轴结构寿命的下降之外,还存在使用不便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轴结构,其具有极佳的使用便利性,且有助于提升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转轴结构,其包括转轴、套筒、弹性件以及调整件。转轴可旋转地设置于套筒,且套筒具有锥面。弹性件套设于锥面上。调整件可移动地耦接转轴,且具有对应锥面设置的锥孔。调整件通过锥孔可移动地设置于弹性件上。在一模式下,调整件覆盖弹性件的全部,弹性件的全部位于锥孔与锥面之间,且弹性件的全部被挤压,以提供第一扭力。在另一模式下,转轴被旋转,调整件被转轴移动,弹性件的部分位于锥孔与锥面之间,弹性件的至少部分未被挤压,以提供第二扭力,其中第二扭力小于第一扭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套筒包括第一端部与相对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所述锥孔包括对应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一侧与对应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二侧,其中所述锥面由所述第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二端部渐缩,且所述锥孔由所述第一侧朝向所述第二侧渐缩。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套筒包括第一端部与相对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所述锥面凹陷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且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套筒包括第一端部与相对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所述弹性件包括对应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一末端与对应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二末端,所述第一端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外径,且所述第一末端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末端的外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套筒包括贯槽,所述转轴结构还包括:固定件,设置于所述转轴,且抵接于所述套筒的一端,所述贯槽设置于所述套筒的另一端,且所述调整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套筒的另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调整件适于沿所述转轴的轴向往复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转轴包括第一导引部,所述调整件包括耦接所述第一导引部的第二导引部,当所述转轴相对所述调整件旋转时,所述第一导引部驱动所述第二导引部,以使所述调整件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引部包括第一螺旋段、连接所述第一螺旋段的第二螺旋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二螺旋段的第三螺旋段,所述第二螺旋段位在所述第一螺旋段与所述第三螺旋段之间,所述第一螺旋段的环绕方向相同于所述第三螺旋段的环绕方向,且所述第二螺旋段的环绕方向相反于所述第一螺旋段的环绕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引部为导槽,且所述第二导引部为滚珠,所述滚珠卡入所述导槽,且所述滚珠用以在所述导槽内移动。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结构中,在一模式下,调整件覆盖弹性件的全部,弹性件的全部位于锥孔与锥面之间,且弹性件的全部被挤压,以提供第一扭力。在另一模式下,转轴被旋转,调整件被转轴移动,弹性件的部分位于锥孔与锥面之间,弹性件的至少部分未被挤压,以提供第二扭力,其中第二扭力小于第一扭力。据此,转轴结构可提供不同大小的扭力,具有极佳的使用便利性且有助于提升使用寿命。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结构在第一模式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转轴结构在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的转轴结构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4是图1的转轴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1的转轴结构在第二模式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的转轴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图1的转轴结构在第三模式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的转轴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9是图1的转轴结构在第四模式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转轴结构在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图9的转轴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转轴结构;
110:第一支架;
111:第一转轴;
112:第一导引部;
112a:第一螺旋段;
112b:第二螺旋段;
112c:第三螺旋段;
120:第二支架;
121:第二转轴;
122:第一导引部;
122a:第一螺旋段;
122b:第二螺旋段;
122c:第三螺旋段;
130:套筒;
131:第一端部;
132:第二端部;
133:锥面;
134:贯槽;
140:弹性件;
141:第一末端;
142:第二末端;
150:调整件;
151:第二导引部;
152:第一锥孔;
152a:第一侧;
152b:第二侧;
153:第二锥孔;
153a:第一侧;
153b:第二侧;
154:滑动本体;
160: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结构在第一模式下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转轴结构在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2的转轴结构的局部爆炸示意图。请参考图1至图3,转轴结构100可应用于单轴式转轴结构或双轴式转轴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转轴结构100包括第一转轴111、第二转轴121、设置于第一转轴111上的第一支架110、设置于第二转轴121上的第二支架120、可旋转地套设于第一转轴111及第二转轴121上的套筒130、套设于套筒130上的弹性件140以及可移动地耦接第一转轴111、第二转轴121上的调整件150。第一支架110可用以连接笔记本电脑的第一机体,且第二支架120可用以连接笔记本电脑的第二机体。换句话说,第一转轴111可旋转地设置于套筒130,转轴112可旋转地设置于套筒130。
以下以双轴式转轴结构作为举例说明,惟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此外,虽然视图中呈现了两个套筒130、两个弹性件140以及两个固定件160,但为求说明上的简洁,以下仅以其中之一的套筒130、弹性件140以及固定件160描述。
套筒130包括第一端部131、相对第一端部131的第二端部132、凹陷于第一端部131与第二端部132之间的锥面133以及位于第二端部132的贯槽134。举例而言,锥面133由第一端部131朝向第二端部132渐缩,且第一端部131的外径大于第二端部132的外径。换句话说,锥面133靠近第一端部131之处的外径大于锥面133靠近第二端部132之处的外径。
另一方面,弹性件140套设于锥面133上。弹性件140可采用弹簧,弹簧可受力被挤压而产生弹性变形,而待施加于弹簧上的外力被移除后,弹簧的弹性恢复力使弹簧本身恢复至原有的状态或样貌。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40套设于锥面133上,且位于套筒130的第一端部131与第二端部132之间。此外,弹性件140包括第一末端141与相对第一末端141的第二末端142,第一末端141在位置上对应于套筒130的第一端部131,且第二末端142在位置上对应于套筒130的第二端部132,其中第一末端141的外径大于第二末端142的外径。
此外,调整件150包括移动本体154、设置于移动本体154的第一锥孔152与第二锥孔153,其中第一锥孔152与第二锥孔153对应于套筒130的锥面133,且调整件150通过第一锥孔152与第二锥孔153沿第一转轴111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于弹性件140上。进一步而言,第一锥孔152包括对应第一端部131的第一侧152a与对应第二端部132的第二侧152b,且第一锥孔152由第一侧152a朝向第二侧152b渐缩,第二锥孔153包括对应第一端部131的第一侧153a与对应第二端部132的第二侧153b,且第二锥孔153由第一侧153a朝向第二侧153b渐缩。换句话说,第一锥孔152在第一侧153a的内径大于第一锥孔152在第二侧152b的内径,且第二锥孔153在第一侧153a的内径大于第二锥孔153在第二侧153b的内径,调整件150能够沿第一转轴111的轴向往复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111包括第一导引部112,第二转轴121包括第一导引部122,调整件150包括耦接第一导引部112与第一导引部122的第二导引部151。当第一转轴111与第二转轴121相对调整件150旋转时,第一导引部112与第一导引部122驱动第二导引部151,以使调整件150移动。
进一步而言,第一导引部112包括第一螺旋段112a、连接第一螺旋段112a的第二螺旋段112b以及连接第二螺旋段112b的第三螺旋段112c,第二螺旋段112b位在第一螺旋段112a与第三螺旋段112c之间,其中第一螺旋段112a的环绕方向相同于第三螺旋段112c的环绕方向,且第二螺旋段112b的环绕方向相反于第一螺旋段112a的环绕方向。
此外,第一导引部122包括第一螺旋段122a、连接第一螺旋段122a的第二螺旋段122b以及连接第二螺旋段122b的第三螺旋段122c,第二螺旋段122b位在第一螺旋段122a与第三螺旋段122c之间,其中第一螺旋段122a的环绕方向相同于第三螺旋段122c的环绕方向,且第二螺旋段122b的环绕方向相反于第一螺旋段122a的环绕方向,其中第一导引部122与第一导引部112反向设置。
举例而言,第一导引部112与第一导引部122为导槽,且第二导引部151为滚珠,滚珠卡入导槽,且滚珠用以在导槽内移动。
转轴结构100还包括固定件160,以设置于第一转轴111的固定件160为例,固定件160抵接于套筒130的第一端部131,且调整件150可移动地设置于套筒130的第二端部132。
图4是图1的转轴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图5是图1的转轴结构在第二模式下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5的转轴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图7是图1的转轴结构在第三模式下的立体示意图。图8是图7的转轴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图9是图1的转轴结构在第四模式下的立体示意图。图10是图9的转轴结构在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11是图9的转轴结构的剖视示意图。以下说明请配合参考图3,在图1至图2所示的第一模式与图7至图8所示的第三模式下,调整件150覆盖弹性件140的全部,弹性件140的全部位于第一锥孔152与锥面133之间,且弹性件140的全部被挤压,以提供第一扭力。
在图5至图6所示的第二模式与图9至图11所示的第四模式下,第一转轴111与第二转轴121被旋转,调整件150被第一转轴111与第二转轴121移动,弹性件140的部分位于第一锥孔152与锥面133之间,弹性件140的至少部分未被挤压,以提供第二扭力,其中第二扭力小于第一扭力。特别说明的是,在第二模式或第四模式下,调整件150无论设计为挤压或不挤压弹性件140均可,都可提供小于第一扭力的第二扭力。
举例而言,在图1所示的第一模式下可对应到笔记本电脑的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相折叠的状态(第一支架110平行第二支架120),第二导引部151位于第一螺旋段112a与第一螺旋段122a,弹性件140的全部被调整件150挤压,使得套筒130将第一转轴111迫紧,以产生相对较大的第一扭力,据以克服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的重量。
在图5所示的第二模式下可对应到笔记本电脑的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相对展开较小角度的状态(第一支架110相对第二支架120展开较小角度),此角度可为90度,第二导引部151位于第一螺旋段112a与第二螺旋段112b之间、且第二导引部151位于第一螺旋段122a与第二螺旋段122b之间,弹性件140的一部分或全部未被调整件150挤压,使得套筒130放松,以产生相对较小的第二扭力,以增加套筒130、弹性件140、调整件150的使用寿命。
在图7所示的第三模式下可对应到笔记本电脑的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相对展开较大角度的状态(第一支架110相对第二支架120展开较大角度),此角度可为180度,第二导引部151位于第二螺旋段112b与第三螺旋段112c之间,且第二导引部151位于第二螺旋段122b与第三螺旋段122c,弹性件140的全部被调整件150挤压,使得套筒130将第一转轴111迫紧,以产生相对较大的第一扭力,据以克服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的重量。
在图9所示的第四模式下可对应到笔记本电脑的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相对展开最大角度的状态(第一支架110相对第二支架120展开最大角度),此角度可为360度,第二导引部151位于第三螺旋段112c远离于第二螺旋段112b的末端、且第二导引部151位于第三螺旋段122c远离于第二螺旋段122b的末端,弹性件140的一部分或全部未被调整件150挤压,使得套筒130放松,以产生相对较小的第二扭力,以增加套筒130、弹性件140、调整件150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结构中,在第一模式与第三模式下,调整件覆盖弹性件的全部,弹性件的全部位于锥孔与锥面之间,且弹性件的全部被挤压,以提供第一扭力。在第二模式与第四模式下,转轴被旋转,调整件被转轴移动,弹性件的部分位于锥孔与锥面之间,弹性件的至少部分未被挤压,以提供第二扭力,其中第二扭力小于第一扭力。据此,转轴结构可提供不同大小的扭力,具有极佳的使用便利性且有助于提升使用寿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轴;
套筒,其中所述转轴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套筒,且所述套筒具有锥面;
弹性件,套设于所述锥面上;以及
调整件,可移动地耦接所述转轴,且具有对应所述锥面设置的锥孔,其中所述调整件通过所述锥孔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弹性件上,
在一模式下,所述调整件覆盖所述弹性件的全部,所述弹性件的全部位于所述锥孔与所述锥面之间,且所述弹性件的全部被挤压,以提供第一扭力,
在另一模式下,所述转轴被旋转,所述调整件被所述转轴移动,所述弹性件的部分位于所述锥孔与所述锥面之间,所述弹性件的至少部分未被挤压,以提供第二扭力,其中所述第二扭力小于所述第一扭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包括第一端部与相对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所述锥孔包括对应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一侧与对应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二侧,其中所述锥面由所述第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二端部渐缩,且所述锥孔由所述第一侧朝向所述第二侧渐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包括第一端部与相对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所述锥面凹陷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且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包括第一端部与相对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所述弹性件包括对应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一末端与对应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二末端,所述第一端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外径,且所述第一末端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末端的外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包括贯槽,所述转轴结构还包括:
固定件,设置于所述转轴,且抵接于所述套筒的一端,所述贯槽设置于所述套筒的另一端,且所述调整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套筒的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件适于沿所述转轴的轴向往复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包括第一导引部,所述调整件包括耦接所述第一导引部的第二导引部,当所述转轴相对所述调整件旋转时,所述第一导引部驱动所述第二导引部,以使所述调整件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引部包括第一螺旋段、连接所述第一螺旋段的第二螺旋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二螺旋段的第三螺旋段,所述第二螺旋段位在所述第一螺旋段与所述第三螺旋段之间,所述第一螺旋段的环绕方向相同于所述第三螺旋段的环绕方向,且所述第二螺旋段的环绕方向相反于所述第一螺旋段的环绕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引部为导槽,且所述第二导引部为滚珠,所述滚珠卡入所述导槽,且所述滚珠用以在所述导槽内移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927357.8U CN214196938U (zh) | 2020-12-09 | 2020-12-09 | 转轴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927357.8U CN214196938U (zh) | 2020-12-09 | 2020-12-09 | 转轴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196938U true CN214196938U (zh) | 2021-09-14 |
Family
ID=77651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927357.8U Active CN214196938U (zh) | 2020-12-09 | 2020-12-09 | 转轴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196938U (zh) |
-
2020
- 2020-12-09 CN CN202022927357.8U patent/CN21419693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412890B (zh) | 电子装置及其铰链组件 | |
US7836554B2 (en) | Double hing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US8074322B2 (en) | Hing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TWI398209B (zh) | Biaxial hinge device and its electronic equipment | |
TWI554689B (zh) | 鉸鏈裝置 | |
EP2378387A2 (en)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hinge with two parallel axes | |
CN108398986B (zh) | 电子装置及其铰链组件 | |
US11382228B2 (en) | Dual-axis hinge assemblies | |
US20130308263A1 (en) | Laptop keyboard tilting assembly | |
CN109253154B (zh) | 转轴结构与应用此转轴结构的电子装置 | |
US8056187B2 (en) | Hinge assembly | |
TWI602490B (zh) | 折疊式電子設備 | |
CN202748700U (zh) | 电子装置 | |
CN214196938U (zh) | 转轴结构 | |
US7996958B2 (en) | Hinge assembly | |
CN117419097B (zh) | 转轴机构和可折叠设备 | |
TWI715198B (zh) | 轉軸模組與可攜式電子裝置 | |
CN112081814A (zh) | 双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 |
US20110154612A1 (en) | Hinge | |
TWM611226U (zh) | 轉軸結構 | |
CN100412390C (zh) | 枢转机构及折叠式电子装置 | |
CN210799710U (zh) | 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 |
CN201440768U (zh) | 折叠式手持装置 | |
CN110377109B (zh) | 转轴结构与电子装置 | |
CN209925423U (zh) | 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