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89541U - 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089541U CN214089541U CN202022591583.3U CN202022591583U CN214089541U CN 214089541 U CN214089541 U CN 214089541U CN 202022591583 U CN202022591583 U CN 202022591583U CN 214089541 U CN214089541 U CN 21408954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uss
- hinge
- box culvert
- rod
-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其包括两个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桁架、设置在两个桁架之间的多个连接装置以及设置在下方桁架上的行走机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两个连接杆和设置在两个连接杆之间的铰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分别与两个桁架铰接,所述铰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杆铰接,两个所述连接杆和铰接杆位于同一条铅垂线上;上方的所述桁架上以及每一个连接杆上均安装有液压缸;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下方桁架上用于带动铰接杆沿下方连接杆与下方桁架铰接点转动的驱动机构。本申请具有减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体积,便于运输和搬运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箱涵施工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箱涵是指洞身以钢筋混凝土箱形管修建的涵洞,由一个或多个方形或矩形断面组成。箱涵在施工时,一般会采用内模板和外模板相互配合形成浇注空间后,向浇注空间内浇注混凝土而形成。
内模板的支撑结构大都采用在框架上安装多个液压缸,内模板安装在液压缸上,可通过液压缸带动内模板移动,同时在框架的底部安装行走机构,可使整体支撑结构移动。支模时,使用多个液压缸将内模板向远离框架的方向支起,完成浇筑后,液压缸将内模板收回,并使用行走机构带动整个支撑结构和内模板向前移动至下一个浇筑点。
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目前内模板支撑结构的框架体积较大,存在不利于运输和搬运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的体积,本申请提供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包括两个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桁架、设置在两个桁架之间的多个连接装置以及设置在下方桁架上的行走机构;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两个连接杆和设置在两个连接杆之间的铰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分别与两个桁架铰接,所述铰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杆铰接,两个所述连接杆和铰接杆位于同一条铅垂线上;上方的所述桁架上以及每一个连接杆上均安装有液压缸;
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下方桁架上用于带动铰接杆沿下方连接杆与下方桁架铰接点转动的驱动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下两个桁架以及两个桁架之间的连接装置形成可以移动的框架,浇筑箱涵时,先将内模板安装在多个液压缸上,并搭建外模板,最后使用拉杆将内模板和外模板拼接在一起,从而想成箱涵的浇筑空间;在浇筑工作完成后,将内模板拆下,随后启动驱动机构,使驱动机构带动所有的铰接杆向下方的桁架一侧转动,铰接杆转动的过程中,会带动两个连接杆与其一同转动,两个连接杆的夹角会逐渐变小,使上方的桁架逐渐向下移动,直至两个桁架堆叠在一起,从而减小了两个桁架在高度上占用的空间,实现对支撑结构折叠的功能,便于对桁架的运输和搬运;相反的,使用驱动机构带动多个铰接杆向远离下方的桁架一侧转动时,又会使两个连接杆将两个桁架撑起,操作过程简单方便。
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多个连接轴,每一个所述连接轴均与铰接杆转动连接,且多个所述连接轴的轴线均相互平行;
每一个所述连接轴上均转动连接与摇杆,所述摇杆远离连接轴的一端固设有铰接轴,下方的所述桁架上固设有多个铰接座,所述铰接轴转动连接在铰接座上,所述铰接轴的轴线与对应一侧的连接杆转动轴线重合;
多个所述摇杆长度相等且相互平行,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带动多个摇杆一同转动的联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折叠两个桁架时,使用联动组件同时带动多个摇杆转动,摇杆向下方桁架一侧转动,摇杆转动的同时,带动铰接杆与其一同转动,从而实现多个铰接杆同步移动的功能。
可选的,所述联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下方的桁架上的传动轴和设置在下方的桁架上的驱动电机,所述传动轴与驱动电机连接,所述传动轴与每一个铰接轴之间均设置有齿轮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带动传动轴转动,传动轴同时带动多个齿轮组运作,从而实现多个摇杆同步转动的功能。
可选的,下方的所述桁架于每一组齿轮组处均设置有齿轮箱,所述齿轮组安装在对应的齿轮箱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箱涵的施工环境较为恶劣,会含有大量的尘土和扬尘,将齿轮组安装在齿轮箱内,对齿轮组起到保护作用,减小灰尘与齿轮组的接触。
可选的,所述传动轴包括多个主轴,多个所述主轴的轴线重合,且每相邻两个所述主轴之间设置有联轴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主轴通过联轴器拼接形成传动轴,从而可减小整个传动轴所需要的加工长度,降低造价,同时,较长的传动轴其强度也较低,使用多个主轴还能增加整个传动轴的结构强度,保证动力传递过程中的稳定性。
可选的,位于上方的所述连接杆与上方的桁架之间还设置有气弹簧,所述气弹簧的缸体铰接在上方的桁架上、活塞杆向下倾斜后铰接在对应的连接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方的连接杆移动时,会相应的带动气弹簧的伸缩,气弹簧还能增加上方连接杆和上方桁架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对内模板的支撑力。
可选的,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两个连接杆之间的固定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件可将两个连接杆连接在一起,提高两个连接杆对两个桁架的支撑强度。
可选的,所述固定件包括两个夹板、设置在两个夹板之间的固定块以及设置在两个夹板和固定块上的固定螺栓;所述固定块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夹板抵接,所述固定块和两个夹板通过固定螺栓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连接杆连接呈竖直状态后,两个夹板也随之呈平行状态,此时将固定块放置到两个夹板之间,并使用固定螺栓将两个夹板连接在一起,即可对两个连接杆起到固定作用,提高两个连接杆的连接强度,相应的提高了连接装置对两个桁架的支撑强度。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改变两个连接杆的夹角,来实现调节两个桁架间距的功能,在箱涵浇筑完成后,将上方的桁架向下移动至下方的桁架上,减小整个支撑结构的占用空间,便于对支撑结构的运输和搬运;
2.驱动机构通过多个摇杆的共同转动来实现多个铰接杆的转动,多个摇杆又通过驱动电机和传动轴转动而带动,控制方式简单便捷;
3.两个连接杆之间还设置有固定件,使两个连接杆将两个桁架撑起后再相连接,从而提高对两个桁架的支撑力,保证整个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驱动机构位置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齿轮组以及传动轴结构的局部爆炸图。
图4是表示上连接杆、下连接杆以及固定件连接关系的局部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1、行走机构;11、传动箱;12、行走轮;13、行走电机;14、导轨;15、夹轨器;2、液压缸;3、上桁架;31、上横梁;32、上纵梁;4、下桁架;41、下横梁;42、下纵梁;5、铰接杆;6、上连接杆;61、气弹簧;7、下连接杆;8、驱动机构;81、连接轴;82、摇杆;83、铰接轴;84、铰接座;85、联动组件;851、传动轴;8511、主轴;8512、联轴器;852、驱动电机;853、齿轮组;854、齿轮箱;86、导向杆;9、固定件;91、夹板;92、固定块;93、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参照图1,支撑结构包括两个桁架、多个设置在两个桁架之间的连接装置、设置桁架上的行走机构1以及多个液压缸2;桁架包括两个横梁和设置在两个横梁之间的多个纵梁,纵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横梁固定连接,且多个纵梁沿横梁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两个桁架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桁架内的纵梁均一一对应;为了便于描述,将位于上方的桁架命名为上桁架3、位于下方的桁架命名为下桁架4,且将上桁架3内的横梁和纵梁分别命名为上横梁31和上纵梁32、下桁架4内的横梁和纵梁分别命名为下横梁41和下纵梁42。多个连接装置与多个上纵梁32和下纵梁42均一一对应,使横梁于每一个纵梁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连接装置;部分液压缸2安装在上纵梁32上,用于连接顶部的内模板,剩余部分的液压缸2则分别安装在纵梁两侧的连接装置上,用于支撑两侧的内模板;行走机构1则设置在下方桁架上,用于带动整个支撑结构移动。
参照图1,连接装置包括铰接杆5以及两个分别设置在铰接杆5两端的连接杆,连接杆和铰接杆5均沿竖直方向设置,铰接杆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杆铰接;同时,为了便于描述,将位于铰接杆5上方的连接杆命名为上连接杆6、位于铰接杆5下方的连接杆命名为下连接杆7;上连接杆6远离铰接杆5的一端与上横梁31铰接,下连接杆7远离铰接杆5的一端与下横梁41铰接,位于两侧的液压缸2则均布在上连接杆6和下连接杆7上。连接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8,驱动机构8用于带动所有的铰接杆5沿对应下连接杆7与下横梁41铰接点转动。
通过多个液压缸2将内模板撑起,对箱涵进行浇筑工作,在浇筑工作完成后,可由驱动机构8带动铰接杆5向下桁架4一侧转动,铰接杆5转动的过程中带动与其连接的两个连接杆也相应的移动,随着铰接杆5的转动,上连接杆6和下连接杆7的夹角逐渐变小,使上桁架3与下桁架4的间距也随之变小,以此减小整个支撑结构的体积,便于后续对支撑结构的运输和搬运。
参照图1,上横梁31和每一个上连接杆6之间均设置有气弹簧61,气弹簧61的缸体铰接在上横梁31上、活塞杆铰接在上连接杆6上;气弹簧61可增加上连接杆6和上横梁31之间的连接强度,且当上连接杆6移动时,气弹簧61随之移动,不干涉上连接杆6的移动,还能对上连接杆6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
参照图2和图3,驱动机构8包括多个连接轴81,多个连接轴81与多个下纵梁42一一对应,连接轴81沿下纵梁42的长度方向设置,且连接轴81沿其轴向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两个铰接杆5转动连接;连接轴81沿其轴向的中间部位转动连接有摇杆82,摇杆82远离连接轴81的一端竖直向下延伸至下纵梁42的上方,且摇杆82的底端固设有铰接轴83,每一个下纵梁42上固设有铰接座84,铰接轴83转动连接在铰接座84上,且铰接轴83的轴线与下连接杆7和下横梁41的铰接点轴线重合;驱动机构8还包括同时带动多个铰接轴83同步转动的联动组件85,通过联动组件85带动摇杆82转动,摇杆82带动连接轴81和与连接轴81连接的铰接杆5转动,实现上桁架3向下移动折叠的功能。
参照图2,多个连接轴81上还设置有导向杆86,导向杆86沿下横梁41的长度方向设置,每一个连接轴81均贯穿导向杆86与其转动连接,使导向杆86和多个摇杆82形成平行四边形,保证每一个摇杆82的转动角度均保持一致,从而有效的保证了上桁架3移动过程中的平稳性。
参照图2和图3,联动组件85包括转动连接在下桁架4上的传动轴851以及安装在下桁架4上的驱动电机852;传动轴851沿下横梁41的长度方向设置,传动轴851沿其轴向的两端分别与最外侧的两个下纵梁42的上方转动连接,驱动电机852安装在其中一个下纵梁42上,使驱动电机852可带动传动轴851转动。
参照图2和图3,传动轴851经过每一个铰接轴83,且传动轴851与每一个铰接轴83之间均设置有齿轮组853,由于铰接轴83和传动轴851的轴线相互垂直,则齿轮组853可选用两个锥齿轮、或选用直齿轮和皇冠齿轮的配合,也可以选择其他垂直传动的齿轮传动形式,实现传动轴851转动时,通过多个齿轮组853,带动多个铰接轴83同步转动的功能,本实施例中选用两个锥齿轮相互啮合实现传动轴851和铰接轴83之间的传动。
参照图3,每一个下纵梁42上均固设有齿轮箱854,多个齿轮组853合多个齿轮箱854一一对应,齿轮组853安装在对应的齿轮箱854内;由于箱涵的浇筑现场环境恶劣,存在大量的尘土和扬尘,齿轮箱854可有效的减少外界尘土进入齿轮组853内的现象,保证联动组件85运作的稳定性。
参照图3,由于整个横梁的长度较长,若采用整根加工制成的传动轴851,则传动轴851的自身结构强度较弱,很容易产生弯曲的现象,并且加工制作成本较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传动轴851包括多个主轴8511,每相邻的两个主轴8511之间设置有联轴器8512,通过多个主轴8511和联轴器8512的配合形成传动轴851,既能减小传动轴851的的加工长度,降低加工成本,又能提高传动轴851的整体结构强度。
并且,参照图1,为了提高两个连接杆撑起两个桁架之后的连接强度,在两个连接杆之间还设置有固定件9,固定件9使两个连接杆可拆卸连接。
参照图4,固定件9包括两个夹板91,两个夹板91与两个两个连接杆一一对应,夹板91与连接杆垂直,且两个夹板91相互平行;两个夹板91之间设置有固定块92,固定块9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夹板91抵接;固定件9还包括固定螺栓93,固定螺栓93贯穿两个夹板91和固定块92将三者连接在一起,从而使两个连接杆的位置固定,提高对两个桁架的支撑强度。
参照图1,行走机构1包括设置在每一个下横梁41两端的传动箱11、转动连接在传动箱11上的行走轮12以及设置在传动箱11上的行走电机13,行走电机13通过传动箱11带动行走轮12转动;行走机构1还包括连个导轨14,两个导轨14分别位于两个下横梁41的下方,行走轮12抵接在对应的导轨14上滚动;现在箱涵底座上安装两个轨道,再将行走轮12放置在对应的轨道上,即可通过行走电机13带动行走轮12转动,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行走轮12在轨道上移动,使两个桁架在轨道上移动,实现对内模板的移动功能。
参照图1,行走结构还包括夹轨器15,在箱涵浇筑的过程中,使用夹轨器15将桁架与轨道固定,防止受外界风力等因素作用而在轨道上移动,保证箱涵浇筑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在浇筑箱涵时,先在预先浇筑高的箱涵底座上安装两个导轨14,并使用吊车等装置吊起两个桁架后,将对应的行走轮12抵接到对应的轨道上;在从桁架表面的液压缸2上安装内模板和外模板,在内模板和外模板之间形成浇筑空间,从而实现对箱涵的浇筑;箱涵浇筑完成后,使用驱动机构8带动铰接杆5移动,减小两个连接杆的夹角,使上桁架3的高度降低,直至上桁架3与下桁架4抵接,以此减小整个支撑结构的占用空间,便于后续的运输和搬运工作。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桁架、设置在两个桁架之间的多个连接装置以及设置在下方桁架上的行走机构(1);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两个连接杆和设置在两个连接杆之间的铰接杆(5),两个所述连接杆分别与两个桁架铰接,所述铰接杆(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杆铰接,两个所述连接杆和铰接杆(5)位于同一条铅垂线上;上方的所述桁架上以及每一个连接杆上均安装有液压缸(2);
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下方桁架上用于带动铰接杆(5)沿下方连接杆与下方桁架铰接点转动的驱动机构(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8)包括多个连接轴(81),每一个所述连接轴(81)均与铰接杆(5)转动连接,且多个所述连接轴(81)的轴线均相互平行;
每一个所述连接轴(81)上均转动连接与摇杆(82),所述摇杆(82)远离连接轴(81)的一端固设有铰接轴(83),下方的所述桁架上固设有多个铰接座(84),所述铰接轴(83)转动连接在铰接座(84)上,所述铰接轴(83)的轴线与对应一侧的连接杆转动轴线重合;
多个所述摇杆(82)长度相等且相互平行,所述驱动机构(8)还包括带动多个摇杆(82)一同转动的联动组件(8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85)包括转动连接在下方的桁架上的传动轴(851)和设置在下方的桁架上的驱动电机(852),所述传动轴(851)与驱动电机(852)连接,所述传动轴(851)与每一个铰接轴(83)之间均设置有齿轮组(85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下方的所述桁架于每一组齿轮组(853)处均设置有齿轮箱(854),所述齿轮组(853)安装在对应的齿轮箱(854)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851)包括多个主轴(8511),多个所述主轴(8511)的轴线重合,且每相邻两个所述主轴(8511)之间设置有联轴器(85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上方的所述连接杆与上方的桁架之间还设置有气弹簧(61),所述气弹簧(61)的缸体铰接在上方的桁架上、活塞杆向下倾斜后铰接在对应的连接杆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两个连接杆之间的固定件(9)。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9)包括两个夹板(91)、设置在两个夹板(91)之间的固定块(92)以及设置在两个夹板(91)和固定块(92)上的固定螺栓(93);所述固定块(9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夹板(91)抵接,所述固定块(92)和两个夹板(91)通过固定螺栓(93)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591583.3U CN214089541U (zh) | 2020-11-10 | 2020-11-10 | 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591583.3U CN214089541U (zh) | 2020-11-10 | 2020-11-10 | 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089541U true CN214089541U (zh) | 2021-08-31 |
Family
ID=77449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591583.3U Active CN214089541U (zh) | 2020-11-10 | 2020-11-10 | 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08954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57710A (zh) * | 2020-11-10 | 2022-05-10 | 深圳市东深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 |
CN115030069A (zh) * | 2022-06-20 | 2022-09-09 |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穿过既有铁轨下部基体的导流箱涵施工方法 |
-
2020
- 2020-11-10 CN CN202022591583.3U patent/CN21408954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57710A (zh) * | 2020-11-10 | 2022-05-10 | 深圳市东深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 |
CN115030069A (zh) * | 2022-06-20 | 2022-09-09 |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穿过既有铁轨下部基体的导流箱涵施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089541U (zh) | 一种可折叠式箱涵模板支撑结构 | |
CN206419033U (zh) | 一种变断面过洞隧道衬砌台车 | |
CN209760037U (zh) | 一种大跨度快速桥双车架设系统 | |
CN106837379B (zh) | 一种隧道的施工方法及其采用的隧道衬砌台车 | |
CN110804958B (zh) | 一种整孔梁换架方法 | |
CN110747757B (zh) | 整孔梁换架设备 | |
CN211397597U (zh) | 模板台车及隧道施工车组 | |
CN103557011A (zh) | 一种侧墙台车 | |
JP4962252B2 (ja) | 橋梁の架設工法および架設装置 | |
CN110777681A (zh) | 一种整孔梁换架设备 | |
CN115301859A (zh) | 用于预制梁体钢筋结构的自动生产系统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6087763B (zh) | 一种过隧型双主梁轮胎式铁路t梁架桥机及架桥方法 | |
JPH04504289A (ja) | 橋下部検分設備 | |
CN212535708U (zh) | 一种公路隧道预制拼装波纹钢衬砌结构拼装平台 | |
CN110804960B (zh) | 整孔梁换架方法 | |
JP2006316505A (ja) | 橋桁の構築方法 | |
CN100395411C (zh) | 走行式箱梁架桥机 | |
CN117026827A (zh) | 一种桥梁施工装置及施工方法 | |
CN117385762A (zh) | 一种在空中完成角度调整的箱梁网片拼装设备及方法 | |
CN113910421B (zh) | 合模系统 | |
JPH07103790B2 (ja) | トンネルにおけるコンクリート覆工装置 | |
CN110894755A (zh) | 带生活间的移动式检修间 | |
CN211772946U (zh) | 一种整孔梁换架设备 | |
CN211849003U (zh) | 整孔梁换架设备 | |
CN211113199U (zh) | 用于节段梁的预拼装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