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68936U - 高密度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高密度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068936U CN214068936U CN202120164403.5U CN202120164403U CN214068936U CN 214068936 U CN214068936 U CN 214068936U CN 202120164403 U CN202120164403 U CN 202120164403U CN 214068936 U CN214068936 U CN 2140689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it board
- connector
- socket connector
- disposed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密度连接装置。高密度连接装置包括一第一连接模块及一第二连接模块。第一连接模块包含一第一外壳组、一第一电路板及一第一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模块包含一第二外壳组、一第二电路板及一第二插座连接器,第一连接模块及第二连接模块相互插接时,两个电路板的接合端分别插置于第一插座连接器及第二插座连接器,使两个电路板的接合端分别与第一插座连接器及第二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由此,能产生高密度的信号接触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密度连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高密度接触点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连接器为一种以电气方式连接线缆、电路板和其他电路组件的连接装置,已广泛地运用于吾人生活周遭的各种电子产品。现有连接器可应用于医疗器材等领域,部分医疗器材所需的接触点设备的新技术、新功能的整合,需求功能提升,相对的对于连接器可供传输的点数增多,单一连接器的接触点数量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密度连接装置,可以有效地提高接触点的密度,能产生高密度的信号接触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密度连接装置,包括:一第一连接模块,该第一连接模块包含一第一外壳组、一第一电路板及一第一插座连接器,该第一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一电路板的一面,且该第一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于该第一电路板,该第一电路板及该第一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一外壳组内,该第一电路板的一端形成一第一接合端,该第一接合端至少一面设置多个第一接点,该第一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一电路板的一面靠近该第一接合端处;以及一第二连接模块,该第二连接模块包含一第二外壳组、一第二电路板及一第二插座连接器,该第二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二电路板的一面,且该第二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于该第二电路板,该第二电路板及该第二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二外壳组内,该第二电路板的一端形成一第二接合端,该第二接合端至少一面设置多个第二接点,该第二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二电路板的一面靠近该第二接合端处;其中当该第一连接模块及该第二连接模块相互插接时,该第一电路板的第一接合端能插置于该第二插座连接器,使该第一电路板的第一接合端与该第二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且该第二电路板的第二接合端能插置于该第一插座连接器,使该第二电路板的第二接合端与该第一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
优选地,该第一接合端的两面皆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接点,该第二接合端的两面皆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接点。
优选地,该第一外壳组包含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一接头,该第一接头设置于该第一壳体的一端处,该第一接头具有一第一本体,该第一本体内形成一第一空间及一插槽,该第一空间及该插槽之间具有一第一隔板,该第一隔板上设有一第一穿孔及一第二穿孔,该第一电路板及该第一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一空间内,该第一电路板的第一接合端能通过该第一穿孔而伸至该插槽内,且该第一插座连接器与该第二穿孔相对应。
优选地,该第二外壳组包含一第二壳体及一第二接头,该第二接头设置于该第二壳体的一端处,该第二接头具有一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内形成一柱体及一第二空间,该柱体与该插槽相对应,该第一连接模块及该第二连接模块相互插接时,该柱体能插置于该插槽中,该第二空间位于该柱体内,该柱体的一端具有一第二隔板,该第二隔板上设有一第三穿孔及一第四穿孔,该第二电路板及该第二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二空间内,该第二电路板的第二接合端能通过该第三穿孔而伸出该柱体外,该第二插座连接器与该第四穿孔相对应。
优选地,该第二电路板或该第一电路板上设置至少一弹簧连接器,该弹簧连接器包含一绝缘本体及多个弹簧端子,该绝缘本体间隔的设置多个线槽,多个所述弹簧端子设置于该绝缘本体上,多个所述弹簧端子各具有一接触部及至少一接脚部,该接触部呈螺旋状延伸,该接触部形成有缝隙,该接脚部连接于该接触部,该接脚部电性连接于该第二电路板或该第一电路板,多个所述弹簧端子的接触部分别伸入多个所述线槽中,多个所述弹簧端子的缝隙能用以夹持线材。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高密度连接装置,包括:一第一连接模块,该第一连接模块包含一第一外壳组及两个第一电路板,该两个第一电路板的一端各形成一第一接合端,该第一接合端至少一面设置多个第一接点;以及一第二连接模块,该第二连接模块包含一第二外壳组、一第二电路板、一第一插座连接器及一第二插座连接器,该第一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二电路板的一面,且该第一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于该第二电路板,该第二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二电路板的另一面,且该第二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于该第二电路板,该第二电路板、该第一插座连接器及该第二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二外壳组内;以及其中当该第一连接模块及该第二连接模块相互插接时,该两个第一电路板的第一接合端能分别插置于该第一插座连接器及该第二插座连接器,使该两个第一电路板的第一接合端分别与该第一插座连接器及该第二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
优选地,该第一接合端的两面皆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接点。
优选地,该第一外壳组包含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一接头,该第一接头设置于该第一壳体的一端处,该第一接头具有一第一本体,该第一本体内形成一插槽,该两个第一电路板设置于该第一本体内,且该两个第一电路板的第一接合端伸至该插槽内。
优选地,该第二外壳组包含一第二壳体及一第二接头,该第二接头设置于该第二壳体的一端处,该第二接头具有一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内形成一柱体及一空间,该柱体与该插槽相对应,该第一连接模块及该第二连接模块相互插接时,该柱体能插置于该插槽中,该空间位于该柱体内,该柱体的一端具有一隔板,该隔板上设有两个穿孔,该第二电路板、该第一插座连接器及该第二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空间内,该第一插座连接器及该第二插座连接器分别与该两个穿孔相对应。
优选地,该第二电路板或该第一电路板上设置至少一弹簧连接器,该弹簧连接器包含一绝缘本体及多个弹簧端子,该绝缘本体间隔的设置多个线槽,多个所述弹簧端子设置于该绝缘本体上,多个所述弹簧端子各具有一接触部及至少一接脚部,该接触部呈螺旋状延伸,该接触部形成有缝隙,该接脚部连接于该接触部,该接脚部电性连接于该第二电路板或该第一电路板,多个所述弹簧端子的接触部分别伸入多个所述线槽中,多个所述弹簧端子的缝隙能用以夹持线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高密度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模块及第二连接模块,第一连接模块及第二连接模块包含第一插座连接器、第二插座连接器及两个电路板,第一连接模块及第二连接模块相互插接时,两个电路板的接合端分别插置于第一插座连接器及第二插座连接器,使两个电路板的接合端分别与第一插座连接器及第二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因此,能在有限的体积内,产生高密度的信号接触点。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密度连接装置分离状态的立体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密度连接装置分离状态的立体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高密度连接装置接合状态的立体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高密度连接装置接合状态的立体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高密度连接装置的立体分解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高密度连接装置的立体分解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弹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图2的Ⅷ-Ⅷ剖视图。
图9为图8的Ⅸ部分详图。
图10为图3的Ⅹ-Ⅹ剖视图。
图11为图10的ⅩⅠ部分详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高密度连接装置的立体分解图(一)。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高密度连接装置的立体分解图(二)。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高密度连接装置分离状态的剖视图。
图15为图14的ⅩⅤ部分详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高密度连接装置接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17为图16的ⅩⅦ部分详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弹簧连接器夹持线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密度连接装置,包括一第一连接模块100及一第二连接模块200。请再参阅图8至图11,该第一连接模块100包含一第一外壳组1、一第一电路板2及一第一插座连接器3,该第一外壳组1可为组合式结构,由多个构件组合而成,借以构成一中空体。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外壳组1可包含一第一壳体11、一第一盖体12及一第一接头13,该第一接头13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一端(前端)处,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盖体12设置于第一壳体11及第一接头13之间。该第一接头13具有一第一本体131,该第一本体131内形成一第一空间132及一插槽133(如图9所示),该第一空间132及插槽133之间具有一第一隔板134,该第一隔板134上设有一第一穿孔135及一第二穿孔136。
该第一插座连接器3设置于第一电路板2的一面(顶面),且第一插座连接器3电性连接于第一电路板2。该第一插座连接器3可为各种类型的电连接器,其类型及结构并不限制,该第一插座连接器3可包含一第一绝缘本体31及设置于第一绝缘本体31上的多个第一端子32等构件,多个第一端子32可用以传输电力、信号等。由于所述第一插座连接器3为现有技术,故不予以赘述。
该第一电路板2及第一插座连接器3设置于第一外壳组1内,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电路板2及第一插座连接器3设置于第一接头13的第一空间132内,该第一电路板2的一端形成一第一接合端21,该第一插座连接器3设置于第一电路板2的一面靠近第一接合端21处,该第一接合端21至少一面设置多个第一接点22,较佳的,该第一接合端21的两面(顶面及底面)皆设置多个第一接点22。该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接合端21能通过第一穿孔135而伸至插槽133内,用以支撑第一电路板2稳固的定位,该第一插座连接器3可与第二穿孔136相对应,使第一连接模块100及第二连接模块200相互插接时,第二电路板7的第二接合端71可通过第二穿孔136插置于第一插座连接器3,用以导引第二电路板7稳定的插置。该第一电路板2可电性连接一线缆10。
该第二连接模块200包含一第二外壳组6、一第二电路板7及一第二插座连接器8,该第二外壳组6可为组合式结构,由多个构件组合而成,借以构成一中空体。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外壳组6可包含一第二壳体61、一第二盖体62及一第二接头63,该第二接头63设置于第二壳体61的一端处,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接头63设置于第二壳体61及第二盖体62之间。该第二接头63具有一第二本体631,该第二本体631内形成一柱体632及一第二空间633(如图9所示),柱体632与插槽133相对应,使第一连接模块100及第二连接模块200相互插接时,柱体632可插置于插槽133中。该第二空间633位于柱体632内,该柱体632的一端具有一第二隔板634,该第二隔板634上设有一第三穿孔635及一第四穿孔636。
该第二插座连接器8设置于第二电路板7的一面(底面),且第二插座连接器8电性连接于第二电路板7。该第二插座连接器8可为各种类型的电连接器,其类型及结构并不限制,该第二插座连接器8可包含一第二绝缘本体81及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81上的多个第二端子82等构件,多个所述第二端子82可用以传输电力、信号等。由于所述第二插座连接器8为现有技术,故不予以赘述。
该第二电路板7及第二插座连接器8设置于第二外壳组6内,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电路板7及第二插座连接器8设置于第二接头63的第二空间633内,该第二电路板7的一端形成一第二接合端71,该第二插座连接器8设置于第二电路板7的一面靠近第二接合端71处,该第二接合端71至少一面设置多个第二接点72,较佳的,该第二接合端71的两面(顶面及底面)皆设置多个第二接点72。该第二电路板7的第二接合端71能通过第三穿孔635而伸出柱体632外,用以支撑第二电路板7稳固的定位。该第二插座连接器8可与第四穿孔636相对应,使第一连接模块100及第二连接模块200相互插接时,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接合端21能通过第四穿孔636插置于第二插座连接器8,用以导引第一电路板2稳定的插置。
请参阅图10及图11所示,当第一连接模块100及第二连接模块200相互插接时,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接合端21能插置于第二插座连接器8,使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接合端21的第一接点22与第二插座连接器8的第二端子82接触,使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接合端21与第二插座连接器8电性连接。同时,第二电路板7的第二接合端71能插置于第一插座连接器3,使第二电路板7的第二接合端71的第二接点72与第一插座连接器3的第一端子32接触,使第二电路板7的第二接合端71与第一插座连接器3电性连接。第一电路板2、第一插座连接器3与第二电路板7、第二插座连接器8相互插接,第一连接模块100及第二连接模块200可形成公母同体的连接单元,能在有限的体积内,产生高密度的信号接触点。
该第一电路板2或该第二电路板7上亦可设置至少一弹簧连接器9,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电路板7上设置至少一弹簧连接器9(如图7所示),该弹簧连接器9包含一第三绝缘本体(绝缘本体)91及多个弹簧端子92,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绝缘本体91为两件组合式设计,但不予以限制,该第三绝缘本体91间隔的设置多个线槽911,多个弹簧端子92设置于第三绝缘本体91上,多个弹簧端子92各具有一接触部921及至少一接脚部922,该接触部921呈螺旋状延伸,该接触部921形成有缝隙923,接脚部922连接于接触部921,接脚部922可电性连接于第二电路板7(或第一电路板2),多个弹簧端子92的接触部921分别伸入多个线槽911中,因此可将线材20(导接部)(如图7及图18所示)分别置入绝缘本体91的多个线槽911中,并分别以多个弹簧端子92的接触部921夹持线材20,使线材20夹持于多个弹簧端子92的缝隙923中,使多个线材20与多个弹簧端子92达成电性连接,使得线材20能通过弹簧连接器9与第二电路板7(或第一电路板2)达成电性连接。弹簧连接器9可用于微小线径线材20的夹持,且不会有焊接容易断线、不好焊的问题产生。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12至图17,本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异主要在于,本实施例将第一插座连接器3及第二插座连接器8皆设置于第二电路板7上,该第一插座连接器3设置于第二电路板7的一面(顶面),且第一插座连接器3电性连接于第二电路板7,该第二插座连接器8设置于第二电路板7的另一面(底面),且第二插座连接器8电性连接于第二电路板7。
该第二电路板7、第一插座连接器3及第二插座连接器8设置于第二外壳组6内,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本体631内形成一柱体632及一空间(第二空间633),该空间(第二空间633)位于柱体632内,该柱体632的一端具有一隔板(第二隔板634),隔板(第二隔板634)上设有两个穿孔(第三穿孔635及第四穿孔636)。该第二电路板7、第一插座连接器3及第二插座连接器8设置于第二接头63的空间(第二空间633)内,且将上述实施中第二电路板7的第二接合端71予以省略,该第一插座连接器3及该第二插座连接器8分别设置于第二电路板7的两面靠近一端处。
第一插座连接器3及第二插座连接器8可分别与两个穿孔(第三穿孔635及第四穿孔636)相对应,使第一连接模块100及第二连接模块200相互插接时,两个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接合端21可分别通过两个穿孔(第三穿孔635及第四穿孔636)插置于第一插座连接器3及第二插座连接器8,用以导引两个第一电路板2稳定的插置。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模块100的第一电路板2设置有两个,该两个第一电路板2设置于第一外壳组1内,该两个第一电路板2可设置于第一接头13的第一本体131内,且该两个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接合端21伸至插槽133内。
当第一连接模块100及第二连接模块200相互插接时,两个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接合端21可分别插置于第一插座连接器3及第二插座连接器8,使两个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接合端21的第一接点22分别与第一插座连接器3的第一端子32及第二插座连接器8的第二端子82接触,使两个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接合端21分别与第一插座连接器3及第二插座连接器8电性连接。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模块100及第二连接模块200具有两对连接单元,能在有限的体积内,产生高密度的信号接触点。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高密度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模块及第二连接模块,第一连接模块及第二连接模块包含第一插座连接器、第二插座连接器及两个电路板,第一连接模块及第二连接模块相互插接时,两个电路板的接合端分别插置于第一插座连接器及第二插座连接器,使两个电路板的接合端分别与第一插座连接器及第二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因此,能在有限的体积内,产生高密度的信号接触点。
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非意欲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内,合予陈明。
Claims (10)
1.一种高密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连接模块,该第一连接模块包含一第一外壳组、一第一电路板及一第一插座连接器,该第一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一电路板的一面,且该第一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于该第一电路板,该第一电路板及该第一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一外壳组内,该第一电路板的一端形成一第一接合端,该第一接合端至少一面设置多个第一接点,该第一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一电路板的一面靠近该第一接合端处;以及
一第二连接模块,该第二连接模块包含一第二外壳组、一第二电路板及一第二插座连接器,该第二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二电路板的一面,且该第二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于该第二电路板,该第二电路板及该第二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二外壳组内,该第二电路板的一端形成一第二接合端,该第二接合端至少一面设置多个第二接点,该第二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二电路板的一面靠近该第二接合端处;
其中当该第一连接模块及该第二连接模块相互插接时,该第一电路板的第一接合端能插置于该第二插座连接器,使该第一电路板的第一接合端与该第二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且该第二电路板的第二接合端能插置于该第一插座连接器,使该第二电路板的第二接合端与该第一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合端的两面皆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接点,该第二接合端的两面皆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接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外壳组包含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一接头,该第一接头设置于该第一壳体的一端处,该第一接头具有一第一本体,该第一本体内形成一第一空间及一插槽,该第一空间及该插槽之间具有一第一隔板,该第一隔板上设有一第一穿孔及一第二穿孔,该第一电路板及该第一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一空间内,该第一电路板的第一接合端能通过该第一穿孔而伸至该插槽内,且该第一插座连接器与该第二穿孔相对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密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外壳组包含一第二壳体及一第二接头,该第二接头设置于该第二壳体的一端处,该第二接头具有一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内形成一柱体及一第二空间,该柱体与该插槽相对应,该第一连接模块及该第二连接模块相互插接时,该柱体能插置于该插槽中,该第二空间位于该柱体内,该柱体的一端具有一第二隔板,该第二隔板上设有一第三穿孔及一第四穿孔,该第二电路板及该第二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二空间内,该第二电路板的第二接合端能通过该第三穿孔而伸出该柱体外,该第二插座连接器与该第四穿孔相对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路板或该第一电路板上设置至少一弹簧连接器,该弹簧连接器包含一绝缘本体及多个弹簧端子,该绝缘本体间隔的设置多个线槽,多个所述弹簧端子设置于该绝缘本体上,多个所述弹簧端子各具有一接触部及至少一接脚部,该接触部呈螺旋状延伸,该接触部形成有缝隙,该接脚部连接于该接触部,该接脚部电性连接于该第二电路板或该第一电路板,多个所述弹簧端子的接触部分别伸入多个所述线槽中,多个所述弹簧端子的缝隙能用以夹持线材。
6.一种高密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连接模块,该第一连接模块包含一第一外壳组及两个第一电路板,该两个第一电路板的一端各形成一第一接合端,该第一接合端至少一面设置多个第一接点;以及
一第二连接模块,该第二连接模块包含一第二外壳组、一第二电路板、一第一插座连接器及一第二插座连接器,该第一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二电路板的一面,且该第一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于该第二电路板,该第二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二电路板的另一面,且该第二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于该第二电路板,该第二电路板、该第一插座连接器及该第二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第二外壳组内;以及
其中当该第一连接模块及该第二连接模块相互插接时,该两个第一电路板的第一接合端能分别插置于该第一插座连接器及该第二插座连接器,使该两个第一电路板的第一接合端分别与该第一插座连接器及该第二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密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合端的两面皆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接点。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密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外壳组包含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一接头,该第一接头设置于该第一壳体的一端处,该第一接头具有一第一本体,该第一本体内形成一插槽,该两个第一电路板设置于该第一本体内,且该两个第一电路板的第一接合端伸至该插槽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密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外壳组包含一第二壳体及一第二接头,该第二接头设置于该第二壳体的一端处,该第二接头具有一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内形成一柱体及一空间,该柱体与该插槽相对应,该第一连接模块及该第二连接模块相互插接时,该柱体能插置于该插槽中,该空间位于该柱体内,该柱体的一端具有一隔板,该隔板上设有两个穿孔,该第二电路板、该第一插座连接器及该第二插座连接器设置于该空间内,该第一插座连接器及该第二插座连接器分别与该两个穿孔相对应。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密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路板或该第一电路板上设置至少一弹簧连接器,该弹簧连接器包含一绝缘本体及多个弹簧端子,该绝缘本体间隔的设置多个线槽,多个所述弹簧端子设置于该绝缘本体上,多个所述弹簧端子各具有一接触部及至少一接脚部,该接触部呈螺旋状延伸,该接触部形成有缝隙,该接脚部连接于该接触部,该接脚部电性连接于该第二电路板或该第一电路板,多个所述弹簧端子的接触部分别伸入多个所述线槽中,多个所述弹簧端子的缝隙能用以夹持线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164403.5U CN214068936U (zh) | 2021-01-21 | 2021-01-21 | 高密度连接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164403.5U CN214068936U (zh) | 2021-01-21 | 2021-01-21 | 高密度连接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068936U true CN214068936U (zh) | 2021-08-27 |
Family
ID=77392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164403.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4068936U (zh) | 2021-01-21 | 2021-01-21 | 高密度连接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06893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24855A (zh) * | 2021-01-21 | 2022-07-29 | 正凌精密工业(广东)有限公司 | 高密度连接装置 |
-
2021
- 2021-01-21 CN CN202120164403.5U patent/CN214068936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24855A (zh) * | 2021-01-21 | 2022-07-29 | 正凌精密工业(广东)有限公司 | 高密度连接装置 |
CN114824855B (zh) * | 2021-01-21 | 2025-03-07 | 正凌精密工业(广东)有限公司 | 高密度连接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323535B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blade terminals | |
JP2005531119A (ja) | 電線処理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電気コネクタ | |
US10177477B2 (en) |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15051178B (zh) | 电流传输组件与电流传输系统 | |
TWI266459B (en) | Micro coaxial cable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contacts | |
EP1166400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10431932B1 (en) |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metal housing for connection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connectors | |
JPH0247584Y2 (zh) | ||
CN214068936U (zh) | 高密度连接装置 | |
US6099332A (en) | Connector with adaptable insert | |
CN114824855B (zh) | 高密度连接装置 | |
TWM622345U (zh) | 高密度連接裝置 | |
JPS63138678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S6247178Y2 (zh) | ||
TWI783359B (zh) | 高密度連接裝置 | |
JP2003272736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109390714B (zh) | 转接器总成及转接器 | |
CN220155914U (zh) | 一种接线器 | |
CN220368176U (zh) | 线缆电连接器 | |
CN220774897U (zh) | 电连接器的外壳接地结构 | |
CN216698968U (zh) | 一种模块化连接器 | |
CN218123755U (zh) | 电连接组件和电连接装置 | |
US20240079802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ion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 |
CN220233640U (zh) |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
CN214313769U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82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50307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82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50307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