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31207U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931207U CN213931207U CN202022669689.0U CN202022669689U CN213931207U CN 213931207 U CN213931207 U CN 213931207U CN 202022669689 U CN202022669689 U CN 202022669689U CN 213931207 U CN213931207 U CN 2139312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micro
- channel
- base
- outdoor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6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CSCPPACGZOOCGX-UHFFFAOYSA-N Acetone Chemical compound CC(C)=O CSCPPACGZOOCG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Ammonia Chemical compound N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529 ammonia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29 heat transfer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散热器,包括:基座,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设置有凹槽,第二表面设置有翅片组;和,微槽平板热管,设置于凹槽内,微槽平板热管内部包括多个槽道,槽道内填充有传热工质;其中,基座的第一表面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槽道自第一侧部向第二侧部倾斜设置。通过微槽平板热管的槽道内的传热工质相变传热,槽道的倾斜角度范围为0~90°,通过微槽平板热管的槽道倾斜设置,便于传热工质的回流,加快热传递效率,有助于实现微槽平板热管高效相变传热的目的;热量经基座传递至翅片组进行散热降温,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效率。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室外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背景技术
变频功率器件是变频空调器中的重要元器件,压缩机频率越高,变频功率器件发热量越多。另外,由于变频功率器件设计紧凑,使得工作过程中的变频功率器件的热流和功率密度不断增加。因此,变频功率器件的散热问题严重影响空调器在高温工况下的制冷性能和可靠性。
对于多联机空调,变频功率器件主要采用多功能集成的大功率变频模块。变频模块一般通过风冷铝翅片的方式进行散热降温。但是,在高环温工况下,由于变频模块的高热流密度和大功率无法采用铝翅片散热器有效散热,导致变频模块的温度急剧升高。为了保证变频模块的安全,避免变频模块因过热而烧毁,一般采用压缩机降频的方式避免变频模块温度过高,但是会导致高温环境下空调的制冷能力大幅度衰减。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目前的散热器在高温制冷工况时对变频模块的散热能力不足,导致空调器大幅度降频,引发高温天环境制冷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以解决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包括:基座,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翅片组;和,微槽平板热管,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微槽平板热管内部包括多个槽道,所述槽道内填充有传热工质;其中,所述基座的第一表面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槽道自所述第一侧部向所述第二侧部倾斜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基座竖向安装的情况下,所述槽道自所述第一侧部向所述第二侧部,沿自下而上的方向倾斜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槽道包括自所述第一侧部至所述第二侧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导热区和第二导热区;所述基座的第一表面包括用于与待降温的变频模块导热连接的安装区;其中,所述安装区与所述第一导热区部分或全部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槽道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微翅片,相邻两个微翅片之间形成毛细微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槽道包括:第一侧壁,与所述基座的第一表面平齐;和,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均设置有多个微翅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槽平板热管的槽道与所述翅片组中的翅片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外机包括:前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散热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的第一表面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均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顶部垂直;和/或,所述槽道与所述空调室外机底部的夹角范围为0~9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空调室外机顶部的风机和竖向安装的变频模块,其中,所述变频模块导热连接于所述散热器的基座的第一表面的安装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的翅片组中的翅片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顶部垂直。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包括基座和微槽平板热管,其中,通过微槽平板热管的槽道内的传热工质相变传热,并通过微槽平板热管的槽道倾斜设置,便于传热工质的回流,加快热传递效率,有助于实现微槽平板热管高效相变传热的目的;另外,还提高了热量传递至基座后基座的均温性以及散热器整体的均温性及散热效率。热量经基座传递至翅片组进行散热降温,实现散热器在高温工况下对变频模块的高效散热,保障空调在高温工况下的制冷效果。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微槽平板热管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微槽平板热管的另一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基座;101:第一表面;1011:第一侧部;1012:第二侧部;1013:安装区;102:第二表面;103:凹槽;20:微槽平板热管;201:槽道;202:传热工质;203:微翅片;204:毛细微槽;205:第一导热区;206:第二导热区;2011:第一侧壁;2012:第二侧壁;30:翅片组;40:风机;50:压缩机;100:出风口;200: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至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器包括:基座10和微槽平板热管20,基座10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其中,第一表面101设置有凹槽103,第二表面102设置有翅片组30;微槽平板热管20设置于凹槽103内,微槽平板热管20内部包括多个槽道201,槽道201内填充有传热工质202;其中,基座10的第一表面101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部1011和第二侧部1012,槽道201自第一侧部1011向第二侧部1012倾斜设置。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通过微槽平板热管20的槽道201内的传热工质202相变传热,并通过微槽平板热管20的槽道201倾斜设置,便于传热工质202的回流,加快热传递效率,有助于实现微槽平板热管20高效相变传热的目的;另外,还提高了热量传递至基座10后基座10的均温性以及散热器整体的均温性及散热效率。热量经基座10传递至翅片组30进行散热降温,实现散热器在高温工况下对变频模块的高效散热,保障空调在高温工况下的制冷效果。
微槽平板热管20可与基座10焊接。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微槽平板热管20与基座10之间的连接固定,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基座10与微槽平板热管20的贴合程度,从而提高基座10与微槽平板热管20之间的热传递效率。可选地,基座10与微槽平板热管20之间通过涂覆导热硅胶粘接。可选地,基座10与微槽平板热管20之间还可设置导热片。可选地,微槽平板热管20的侧面与凹槽103的内侧壁相贴合。这样,均能够提高基座10与微槽平板热管20之间的热传递效率。可选地,基座10的材质为铝。
可选地,翅片组30可为折叠翅片或肋片散热器。其中,翅片组30中每一翅片垂直于基座10的第二表面102。通过翅片组30可将基座10传递的热量快速分散,扩大了散热器的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可选地,基座10与翅片组30可一体成型。例如为铝挤散热器。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基座10的第一表面101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部1011和第二侧部1012,槽道201自第一侧部1011向第二侧部1012倾斜设置,这样,槽道201内液态的传热工质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并积存在相对偏下的位置。此处为了便于区分及描述,槽道201划分为第一槽道和第二槽道,其中,第一槽道低于第二槽道。槽道201内的液态的传热工质积存在第一槽道,液态的传热工质受热,变为气态的传热工质,并沿着槽道201的侧壁向上即向第二槽道移动。气态的传热工质将热量带离第一槽道。其中,第一槽道可与发热量较高的变频模块导热连接,这样,能够对发热量较高的变频模块快速散热,提高基座10的均温性,进而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可选地,传热工质202可为丙酮、氨或冷媒。
可选地,在基座10竖向安装的情况下,槽道201自第一侧部1011向第二侧部1012,沿自下而上的方向倾斜设置。即,靠近第一侧部1011的槽道201低于靠近第二侧部1012的槽道201。可选地,槽道的倾斜角度范围为0~90°。这样,槽道201内液态的传热工质在重力作用下,积存在靠近第一侧部1011的槽道201内。液态的传热工质受热,温度升高,汽化形成气态的传热工质,气态的传热工质向上运动,即向靠近第二侧部1012的槽道201运动散热,并将热量带离靠近第一侧部1011的槽道201。靠近第二侧部1012的槽道201内的气态的传热工质,冷凝后变为液态的传热工质,液态的传热工质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槽道201的倾斜设置,能够快速回流至靠近第一侧部1011的槽道201,进行下一个热循环。
在实际应用中,发热量较高的变频模块与靠近第一侧部1011的槽道201导热连接,这样,通过靠近第一侧部1011的槽道201内积存的液态的传热工质与发热量较高的变频模块进行热交换,液态的传热工质受热,温度升高,汽化形成气态的传热工质,气态的传热工质向上运动,即向靠近第二侧部1012的槽道201运动散热,并将热量带离靠近第一侧部1011的槽道201;有助于对变频模块快速散热降温,防止变频模块温度过高而烧坏。
另外,在基座10竖向安装的情况下,若基座10倾斜安装,则可通过槽道201倾斜设置的方式进行调节,防止散热器因基座10倾斜安装或者散热器放置不平稳,而造成的散热效率低及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4所示,槽道201包括自第一侧部1011至第二侧部1012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导热区205和第二导热区206;基座10的第一表面101包括用于与待降温的变频模块导热连接的安装区1013;其中,安装区1013与第一导热区205部分或全部重叠。
采用上述实施例,沿自下而上的方向,槽道201自第一侧部1011向第二侧部1012倾斜设置。这样,第一导热区205低于第二导热区206。槽道201内的液态的传热工质积存在第一导热区205。可以理解为,液态的传热工质位于安装区1013,气态的传热工质位于第二导热区206,其中,第二导热区206的温度高于第一导热区205的温度。与基座10安装区1013导热连接的待降温的变频模块,通过与液态的传热工质进行热交换,不仅能够快速散热降温,避免温度过高而烧坏,而且还能够提高基座10的均温性。
在安装区1013与第一导热区205部分重叠的情况下,待降温的变频模块中发热量较高的部位位于安装区1013内。这样,通过与液态的传热工质进行热交换,能够提高待降温的变频模块的散热效率。
可选地,槽道20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微翅片203,相邻两个微翅片203之间形成毛细微槽204。
微槽平板热管20的槽道201抽真空,为一两端封闭的真空腔室。其中,微槽平板热管20的多个槽道201平行设置,每一槽道201内均灌注有传热工质202。槽道201的侧壁上设置的多个微翅片203,其中,多个微翅片203间隔均匀设置。在实际使用中,微翅片203呈水平。槽道201内同一侧壁的多个微翅片203层叠设置,有利于使受热后的液态的传热工质在气态的传热工质的带动下,液态的传热工质沿微翅片203向上运动,对传热工质202起到防重力的作用。传热工质202全部为液态状态时,槽道201内的传热工质202的体积小于槽道201的容积。液态的传热工质受热,温度升高,汽化形成气态的传热工质,气态的传热工质向上运动,部分气态的传热工质运动至微翅片203的上表面后受上方的微翅片203的阻碍无法继续向上运动,进而气态的传热工质贮存在相邻微翅片203的毛细槽道201内,气态的传热工质与基座10进行热交换及翅片组30的散热降温后,温度降低冷凝成液态的传热工质。
可选地,槽道201包括第一侧壁2011和第二侧壁2012,第一侧壁2011与基座10的第一表面101平齐;第二侧壁2012与第一侧壁2011相对,其中,第一侧壁2011和第二侧壁2012上均设置有多个微翅片203。此处“第一侧壁2011与基座10的第一表面101平齐”可以理解为:第一侧壁2011所在平面与基座10的第一表面101所在平面为同一平面,或者,第一侧壁2011所在平面与基座10的第一表面101所在平面相平行。
这样,通过槽道201的第一侧壁2011与基座10的第一表面101平齐,在微槽平板热管20与基座10装配后,有助于将基座10与微槽平板热管20看成一个整体。在基座10与变频模块的安装的情况下,槽道201的第一侧壁2011与基座10的第一表面101平齐有助于提高微槽平板热管20与变频模块在进行热交换过程中的均温性,有效降低了基座10第一表面101的各处的温差。另外,还可通过第一侧壁2011上的多个微翅片203提高微槽平板热管20的散热面积,提高微槽平板热管20与变频模块之间的导热效率。在实际应用中,变频模块的热量经第一侧壁2011的微翅片203传递至与第一侧壁2011的微翅片203相接触的传热工质202,传热工质202受热相变,并将携带的热量传递至第二侧壁2012的微翅片203,第二侧壁2012的微翅片203将热量传递至基座10,基座10将热量传递至翅片组30进行散热降温,提高了散热器对变频模块的散热效率。
可选地,第一侧壁2011上的多个微翅片203间隔均匀设置。可选地,第二侧壁2012上的多个微翅片203间隔均匀设置。这样,有助于微槽平板热管20内的热量分布均匀,提高了微槽平板热管20的均温性。可选地,第一侧壁2011上的多个微翅片203与第二侧壁2012上的多个微翅片203分别对齐。这样,在第一侧壁2011与第二侧壁2012一体成型的情况下,第一侧壁2011上的多个微翅片203与第二侧壁2012上的多个微翅片203分别对齐有利于加工制造。可选地,第一侧壁2011上的多个微翅片203与第二侧壁2012上的多个微翅片203交错设置。这样,通过第一侧壁2011上的多个微翅片203与第二侧壁2012上的多个微翅片203交错设置,能够使得第一侧壁2011上的多个微翅片203的热量与第二侧壁2012上的多个微翅片203的热量交叉,避免微槽平板热管20同一横截面处的热量过高,降低了微槽平板热管20的表面温差,提高了微槽平板热管20的均温性。
可选地,第一侧壁2011和设置在第一侧壁2011的微翅片203一体成型。这样,有助于提高第一侧壁2011和微翅片203之间的导热效率。可选地,第二侧壁2012和设置在第二侧壁2012的微翅片203一体成型。这样,有助于提高第二侧壁2012和微翅片203之间的导热效率。
可选地,微槽平板热管20的槽道201与翅片组30中的翅片垂直。这样,通过翅片组30中的翅片扩大了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微槽平板热管20的热量经基座10传递至翅片组30,微槽平板热管20的槽道201与翅片组30中翅片垂直,使得热量能够快速的传递至翅片组30中每一翅片且分布均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散热器。
嵌入基座10的微槽平板热管20与变频模块进行热交换,热量依次由变频模块、微槽平板热管20和基座10传递至翅片组30,通过翅片组30进行散热,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效率。散热器通过采用微槽平板热管20提高了散热器基座10的均温性,保证了空调室外机在高温工况下的制冷效果。结合图2和图6所示,其中,图2为散热器在空调室外机的安装状态下,微槽平板热管20在基座10内的安装状态下的竖向剖视图。散热器在使用情况下,基座10竖向安装,微槽平板热管20的微翅片203呈水平设置。有利于液态的传热工质在气态的传热工质的带动下,液态的传热工质沿微翅片203向上运动,对传热工质202起到防重力的作用。
可选地,基座10的第一表面101的第一侧部1011和第二侧部1012均与空调室外机顶部垂直;和/或,槽道与空调室外机底部的夹角范围为0~90°。这样,能够保证微槽平板热管20与基座10装配后,在使用状态下,微槽平板热管20内的槽道201是倾斜设置的。槽道201内液态的传热工质在重力作用下,积存在靠近第一侧部1011的槽道201内。液态的传热工质受热,温度升高,汽化形成气态的传热工质,气态的传热工质向上运动,即向靠近第二侧部1012的槽道201运动散热,并将热量带离靠近第一侧部1011的槽道201。靠近第二侧部1012的槽道201内的气态的传热工质,冷凝后变为液态的传热工质,液态的传热工质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槽道201倾斜设置,能够快速回流至靠近第一侧部1011的槽道201,进行下一个热循环。
此处“槽道与空调室外机底部的夹角范围为0~90°”,可以理解为槽道与空调室外机的放置面的夹角范围为0~90°。空调室外机在安装的情况下,空调室外机的放置面不能保证为水平面,这种情况下,如果因放置面不平整,导致空调室外机倾斜,那么在槽道水平设置的情况下,槽道因空调室外机倾斜而倾斜。若发热量高的变频模块位于槽道倾斜后的较上的部位,液态的传热工质无法回流至该部位,则会降低传热工质与变频模块的传热效率,进而降低对变频模块的散热效率。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不论空调室外机的放置面是否平整,均可通过倾斜设置的槽道及变频模块与槽道的第一导热区导热连接的方式,降低因空调室外机的放置面不平整造成的散热效率低、散热效果差的问题;并克服了现有的对空调室外机的放置面平整度的要求,扩大了空调室外机的适用场合。在实际应用中,在槽道与空调室外机的放置面的夹角不为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重力作用,使得槽道内的传热工资快速回流,加快传热及散热速率。实验证明,倾斜设置可使得变频模块的温度多下降5℃。效果显著。此处“槽道与空调室外机底部的夹角”可以理解为:槽道相对空调室外机底部倾斜设置,沿槽道长度方向,槽道的中心线与空调室外机底部的夹角。在实际应用中,在基座竖向安装,基座10的第一表面101的第一侧部1011和第二侧部1012均与空调室外机顶部垂直的情况下,槽道倾斜设置,槽道的倾斜角度可以理解为槽道与空调室外机底部的夹角角度,也可以理解为,槽道与基座的底面的夹角角度。
可选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设置于空调室外机顶部的风机40和竖向安装的变频模块,其中,变频模块导热连接于散热器的基座10的第一表面101的安装区1013。
散热器与变频模块导热连接,且位于风机40的进风侧,变频模块与散热器的基座10进行热交换,变频模块的热量经基座10传递至散热器的翅片组30,翅片组30位于风机40的进风风路中,气流作用于翅片组30,对翅片组30中的翅片进行风冷散热,气流将翅片组30携带的热量吹离散热器,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进而提升了散热器对变频模块的散热效果。可选地,空调室外机包括位于顶部的出风口100和周向设置的进风口200。在实际应用中,空调室外机的顶部出风,周向进风。结合图6所示,进风口200设置于空调室外机的壳体的侧壁,气流在风机40的抽吸作用下,从空调室外机的侧部进入,然后向上流动,经风机40后从出风口100排出。其中,进风口200的进风方向与出风口100的出风方向相交叉或垂直。
结合图1和图4所示,图1和图4中示出的虚线框为变频模块在基座10的第一表面101的安装区1013。
竖向安装的变频模块位于风机40的进风侧。与变频模块导热连接的散热器位于风机40的进风侧且位于风机40的进风风路中。气流流经变频模块和散热器,不仅能够对散热器的翅片组30进行风冷散热,还能够将变频模块工作发热产生的部分热量吹离变频模块,起到对变频模块进行散热降温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基座10与变频模块可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可焊接,还可通过导热硅胶粘接。这样,有助于基座10与变频模块紧密贴合,提高热交换效率。另外,可选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用于安装变频模块的变频模块安装部,基座与变频模块安装部导热连接。变频模块设置于变频模块安装部的背部,基座与变频模块安装部的背部导热连接。基座与变频模块分别位于变频模块安装部的背部同一位置的两侧。通过变频模块安装部能够起到保护变频模块的作用,有助于减少或避免周围环境对变频模块的不利影响,例如,雨水、灰尘等。
可选地,散热器的翅片组30中的翅片与空调室外机顶部垂直。
空调室外机的进气气流由翅片组30的相邻翅片的间隙的底部进入,流经翅片表面后从间隙的顶部流出,将热量吹离翅片组30,对翅片组30中的翅片进行风冷降温。通过散热器的翅片组30中的翅片与空调室外机顶部垂直,即翅片与风机40所在平面垂直,这样,气流在风机40的作用下,流经散热器的翅片组30,并与翅片组30中每一翅片的表面进行充分接触,提高了翅片组30的散热效率。
可选,散热器的翅片组30位于风机40的正下方。这样,能够提高气流对翅片组30的风冷散热效果,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散热器对变频模块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6所示,空调室外机为多联机空调室外机,图6示出了空调室外机的后视投影中的局部结构。空调室外机的顶部出风,周向进风。从空调室外机周向进入的气流流经变频模块及与变频模块导热连接的散热器,对二者进行散热降温。
可选地,多联机空调室外机包括横向并排设置有两个散热器。
通过设置两个散热器,有利于进一步的提高对变频模块的散热效率。通过散热器的微槽平板热管20的高效相变传热提高了散热器的基座10的均温性,从而提高了散热器整体的均温性及散热效率。在高温工况下,对变频模块进行高效散热,防止空调高温环境下制冷能力衰减和压缩机50宕机的问题。
另外,横向并排设置的两个散热器在散热过程中,互不干涉,同时对变频模块进行散热降温,再次提高了对变频模块的散热效率,提升了变频模块的散热效果。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翅片组;和,
微槽平板热管,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微槽平板热管内部包括多个槽道,所述槽道内填充有传热工质;
其中,所述基座的第一表面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槽道自所述第一侧部向所述第二侧部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座竖向安装的情况下,所述槽道自所述第一侧部向所述第二侧部,沿自下而上的方向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道包括自所述第一侧部至所述第二侧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导热区和第二导热区;
所述基座的第一表面包括用于与待降温的变频模块导热连接的安装区;
其中,所述安装区与所述第一导热区部分或全部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道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微翅片,相邻两个微翅片之间形成毛细微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道包括:
第一侧壁,与所述基座的第一表面平齐;和,
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
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均设置有多个微翅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槽平板热管的槽道与所述翅片组中的翅片垂直。
7.一种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的第一表面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均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顶部垂直;和/或,
所述槽道与所述空调室外机底部的夹角范围为0~9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空调室外机顶部的风机和竖向安装的变频模块,
其中,所述变频模块导热连接于所述散热器的基座的第一表面的安装区。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的翅片组中的翅片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顶部垂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69689.0U CN213931207U (zh) | 2020-11-17 | 2020-11-17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69689.0U CN213931207U (zh) | 2020-11-17 | 2020-11-17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931207U true CN213931207U (zh) | 2021-08-10 |
Family
ID=77170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669689.0U Active CN213931207U (zh) | 2020-11-17 | 2020-11-17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93120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08798A (zh) * | 2020-11-17 | 2022-05-17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
2020
- 2020-11-17 CN CN202022669689.0U patent/CN21393120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08798A (zh) * | 2020-11-17 | 2022-05-17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895519B (zh)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
TW201326724A (zh) | 功率模組用複合式散熱器及功率模組用複合式散熱器組件 | |
CN111895521A (zh)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
CN109974137A (zh) |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3931207U (zh)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
CN109974136B (zh) |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111895522B (zh)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
CN214581475U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111895520B (zh)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
CN110043971A (zh) |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6976989U (zh)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
CN210399246U (zh) |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0014474U (zh) |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0014482U (zh) |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0014483U (zh) |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4581473U (zh) | 散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 |
CN213272930U (zh)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
CN215336756U (zh) | 散热组件、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
CN214581477U (zh)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
CN214891556U (zh) | 散热组件、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
CN114508798A (zh)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
CN216557429U (zh)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
CN214581476U (zh)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
CN209882431U (zh) | 一种散热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 | |
CN213272931U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