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08505U -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908505U CN213908505U CN202022112682.9U CN202022112682U CN213908505U CN 213908505 U CN213908505 U CN 213908505U CN 202022112682 U CN202022112682 U CN 202022112682U CN 213908505 U CN213908505 U CN 21390850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heating
- heating element
- heat generating
- insulating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4
- 239000000443 aerosol Substance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41000208125 Nicotian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5000002637 Nicotiana tabac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650 screen-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889 atom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888 film coatin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501 film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71 electronic cigaret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574 oxide cerami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24 oxide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platinum Chemical compound [Pt]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6 Poly ether ether ke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Zinc Chemical compound [Zn]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7 antimon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WATWJIUSRGPENY-UHFFFAOYSA-N antimony atom Chemical compound [Sb] WATWJIUSRGPEN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10 antimony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JUPQTSLXMOCDHR-UHFFFAOYSA-N benzene-1,4-diol;bis(4-fluorophenyl)m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O)C=C1.C1=CC(F)=CC=C1C(=O)C1=CC=C(F)C=C1 JUPQTSLXMOCDH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7 bismuth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JCXGWMGPZLAOME-UHFFFAOYSA-N bismuth atom Chemical compound [Bi] JCXGWMGPZLAOM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16 bismuth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110 ceramic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504 cigarett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TYIXMATWDRGMPF-UHFFFAOYSA-N dibismuth;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Bi+3].[Bi+3] TYIXMATWDRGMP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HBAGRTDVSXKKDO-UHFFFAOYSA-N dioxido(dioxo)manganese lanthanum(3+) Chemical compound [La+3].[La+3].[O-][Mn]([O-])(=O)=O.[O-][Mn]([O-])(=O)=O.[O-][Mn]([O-])(=O)=O HBAGRTDVSXKKD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70 easy-to-clea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385 heavy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72 inorgan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7 in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 iron-silicon-aluminum Chemical compound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6 lantha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FZLIPJUXYLNCLC-UHFFFAOYSA-N lanthan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La] FZLIPJUXYLNCL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WPBNNNQJVZRUHP-UHFFFAOYSA-L manganese(2+);methyl n-[[2-(methoxycarbonylcarbamothioylamino)phenyl]carbamothioyl]carbamate;n-[2-(sulfidocarbothioylamino)ethyl]carbamodithioate Chemical compound [Mn+2].[S-]C(=S)NCCNC([S-])=S.COC(=O)NC(=S)NC1=CC=CC=C1NC(=S)NC(=O)OC WPBNNNQJVZRUHP-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92 metal group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SIWVEOZUMHYXCS-UHFFFAOYSA-N oxo(oxoyttriooxy)yttrium Chemical compound O=[Y]O[Y]=O SIWVEOZUMHYXC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TRUBDSFZJNXHI-UHFFFAOYSA-N oxoantimony Chemical compound [Sb]=O VTRUBDSFZJNXH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97 plati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530 polyetherether ket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2 stront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CIOAGBVUUVVLOB-UHFFFAOYSA-N stront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Sr] CIOAGBVUUVVLO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IGPAMRAHTMKVDN-UHFFFAOYSA-N strontium dioxido(dioxo)manganese lanthanum(3+) Chemical compound [Sr+2].[La+3].[O-][Mn]([O-])(=O)=O IGPAMRAHTMKVD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8 ti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ti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n]=O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887 ti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5 zin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01 zin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该发热组件包括发热体、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中,发热体用于插入并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发热体具有第一连接端和与第一连接端相对的第二连接端;第一电极设置于发热体的第一连接端并与第一连接端电连接;第二电极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端电连接并且另一端向发热体的第一连接端延伸设置,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绝缘设置。该发热组件能够避免出现经过高温发热时发热体从基底上脱落而导致失效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发热组件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不燃烧发烟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烟作为香烟替代品,因其具有使用安全、方便、健康、环保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比如,加热不燃烧电子烟,亦称为加热不燃烧气溶胶形成装置。
现有的加热不燃烧气溶胶形成装置,其加热方式通常为管式外围加热或中心嵌入加热;管式外围加热是指加热管围绕于气溶胶形成基质(例如烟草)外以对气溶胶形成基质进行加热,中心嵌入加热是将加热组件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内以对气溶胶形成基质进行加热。其中,加热组件因其制造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目前的发热组件主要采用陶瓷或经绝缘处理的金属作基底,然后在基底上印刷或镀膜电阻发热线路,并经高温处理后使电阻发热线路固定在基底上而形成。
然而,由于现有发热组件上的电阻发热线路是后期印刷或镀膜在基底上的一层薄膜,在多次将发热组件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的使用过程中,因基底的弯曲形变,该电阻发热线路经过高温发热时,容易从基底上脱落,稳定性差,且在发热过程中,由于电阻发热线路仅与基底设置有电阻发热线路的一面的气溶胶形成基质接触而不与基底背面的气溶胶形成基质接触,从而导致对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加热均匀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该发热组件能够解决现有发热组件上的电阻发热线路经过高温发热时,容易从基底上脱落,稳定性较差,且在发热过程中,电阻发热线路对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加热均匀性较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发热组件。该发热组件包括发热体、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中,发热体用于插入并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发热体具有第一连接端和与第一连接端相对的第二连接端;第一电极设置于发热体的第一连接端并与第一连接端电连接;第二电极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端电连接并且另一端向发热体的第一连接端延伸设置,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绝缘设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该气溶胶形成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发热组件和电源组件;其中,电源组件与发热组件连接,用于向发热组件供电,发热组件为上述所涉及的发热组件。
本申请提供的发热组件,通过设置发热体,以在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后通过发热体对气溶胶形成基质进行加热;该发热体相比于现有丝印或镀膜在基底上而形成的电阻发热线路,能够直接、独立地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且不会出现经过高温发热时发热体从基板上脱落而导致失效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发热组件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设置第一电极和与第一电极绝缘设置的第二电极,并将第一电极设置在发热体的第一连接端并与第一连接端电连接,将第二电极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端电连接,以使发热体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形成电流回路,不仅能够避免发生短路问题,且加工工艺更为简单,有效提高了发热组件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组件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图1a所示结构的拆解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图1a所示结构的拆解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体并联设置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体并联设置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图6所示结构的拆解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保护层涂覆整个发热棒表面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形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安装座与发热组件装配之后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a至图2,其中,图1a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组件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图1a所示结构的拆解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发热组件90,该发热组件90可具体用于插入并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98,比如,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发热组件90具体可用于插入烟草以对烟草进行加热,以下实施例均以此为例;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气溶胶形成基质98具体可为烟草;其中,发热组件90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98的示意图可参见图1b。
具体的,发热组件90包括发热体91、第一电极92a和第二电极92b。
其中,发热体91用于插入并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98;该发热体91相比于现有丝印或镀膜在基底上而形成的电阻发热线路,能够直接、独立地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98,且不会出现经过高温发热时发热体91从基底上脱落而导致失效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发热组件90的稳定性;具体的,该发热体91具有第一连接端E和第二连接端F,当发热体91插入烟草的过程中,发热体91的第二连接端F先插入烟草,因此,为方便发热体91插入烟草内,发热体91的第二连接端F具体可设置为尖端,即,呈三角形结构,以形成尖端部D;且尖端的相邻两条边所形成的夹角具体可呈45度-90度,例如60度。具体的,第一电极92a和第二电极92b具体设置在发热体91的第一连接端E,且第一电极92a与发热体91的第一连接端E电连接,第二电极92b与发热体91的第一连接端E绝缘设置,以避免发生短路;且第二电极92b从发热体91的第一连接端E延伸至第二连接端F并与第二连接端F电连接,从而使发热体91的第一连接端E与第二连接端F之间形成电流回路。这样不仅加工工艺更为简单,且有效提高了发热组件90的整体强度,同时减少了使用过程中对烟草的粘附以及对雾化后的烟油的粘附。
具体的,发热体91的形状和尺寸不限,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发热体91为条形,如长方形且长方形的一端形成尖端。
具体的,参见图1a,发热体91包括第一发热区A和与第一发热区A连接的第二发热区B,其中,第一发热区A为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98进行加热的主要雾化区域,其上的雾化温度集中在280℃到350℃,占雾化区域面积的75%以上,第二发热区B是发热体91的主要配合段,温度在150℃以下。具体的,发热体91的第一发热区A的发热温度与第二发热区B的发热温度的比值可大于2;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电极92a具体设置在发热体91的第二发热区B,以降低位于第二发热区B的陶瓷发热体91的雾化温度;可以理解的是,发热体91的第一连接端E位于发热体91的第二发热区B所在的位置,第二连接端F位于发热体91的第一发热区A所在的位置。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发热体91位于第二发热区B的部分的材料的电阻率小于发热体91位于第一发热区A的部分的材料的电阻率,以使发热体91的第一发热区A的温度大于第二发热区B的温度;同时,通过在不同的发热区设置不同电阻率的材料,以通过电阻率差异调控不同发热区的温度;具体的,发热体91位于第一发热区A的部分与发热体91位于第二发热区B的部分的陶瓷材料主体成分基本相同且一体成型,但发热体91位于第一发热区A的部分与发热体91位于第二发热区B的部分的陶瓷材料的比例不同或其它组分不同,从而使得发热体91位于第一发热区A的部分与发热体91位于第二发热区B的部分的电阻率不同。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第一发热区A与第二发热区B采用不同的导电材料,例如铝膜和金膜,将两种不同的导电材料拼接的方案,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发热体91的第一发热区A与第二发热区B的导电体断裂的问题。
在具体实施例中,发热体91的第一发热区A和第二发热区B中仅大部分第一发热区A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98,而小部分的第一发热区A和第二发热区B则停留在气溶胶形成基质98的外面;或第一发热区A全部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98,而第二发热区B停留在气溶胶形成基质98的外面;或第一发热区A全部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98,且小部分第二发热区B也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98,仅大部分第二发热区B停留在气溶胶形成基质98的外面。
其中,上述发热体91具体可为自支撑结构,即,该发热体91能够独立存在,无需依附其它载体而存在;该自支撑结构的发热体91相比于现有丝印或镀膜在基底上而形成的电阻发热线路,能够有效避免出现经过高温发热时从基底上脱落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发热组件90的稳定性;且由于该发热体91为自支撑结构,无需配合基板,发热体91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均可与烟草直接接触,不仅能量利用率高,且对烟草的加热较为均匀,预设的温度场边界清楚,特别是低压启动便于功率即时控制和设计。
其中,发热体91的材质具体可为导电陶瓷,相比于现有的金属材质,该陶瓷材质的发热体91导电效率较高,加热产生的温度较为均匀:且该陶瓷制成的发热体91可在3-4瓦调节和设计,导电率可达1*10-4欧姆-1*10-6欧姆,抗弯强度大于40MPa,耐火性能高于1200℃;同时该陶瓷制成的发热体91具有全程启动电压的特性。具体的,该陶瓷制成的发热体91包括主要成分及晶体成分;其中,主要成分可为锰、锶、镧、锡、锑、锌、铋、硅、钛中的一种或多种,晶体成分可为锰酸镧、锰酸锶镧、氧化锡、氧化锌、氧化锑、氧化铋、氧化硅、氧化钇中的一种或多种。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发热体91也可以是金属合金制成或者铁硅铝合金制成的陶瓷合金。
具体的,该陶瓷制成的发热体91的材料电磁发热波长为中红外波长,有利于雾化烟油并提升口感;另外,该陶瓷发热体91的晶相结构为高温稳定型的氧化物陶瓷,由于氧化物陶瓷耐疲劳性较好,强度较高,密度较大,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出现有害重金属挥发及粉尘问题,大大提高了发热体91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采用陶瓷整片发热体91,能够减少最高温度热点面积,消除了疲劳开裂和疲劳电阻增大的风险,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由于该陶瓷发热材料的高强度及微晶结构所带来的光滑度,该发热体91表面较易清洁、不易粘附;另外,采用陶瓷生产工艺制作陶瓷材质的发热体91,工艺较为简单且方便控制,成本较低,有利于生产化的推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进一步地,上述导电陶瓷可为具有TCR特性的材料,即温度与阻值具有对应关系,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检测阻值来获取温度值,以控制发热体91的温度。
其中,第一电极92a和第二电极92b可采用涂覆的方式设置在发热体91表面,以提高第一电极92a和第二电极92b与发热体91之间的结合力,从而提高连接至第一电极92a和第二电极92b上的电极引线95与发热体9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可以理解的是,陶瓷具有微孔结构,陶瓷的微孔结构能够使得在涂覆厚度较大的情况下仍然使形成的第一电极92a和第二电极92b与发热体91之间的结合力较强,从而大大提高第一电极92a和第二电极92b与发热体91之间的结合力。具体的,上述涂覆材料可选用银浆。可以理解也可以通过沉积金属膜的方式形成第一电极92a和至少部分第二电极92b,例如沉积金、铂、铜等高于1*10-6欧姆的金属材料。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其中,图3为本申请另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图1a所示结构的拆解示意图;发热体91可为板状且包括主体部C及连接于主体部C一端的尖端部D;其中,发热体91的第二连接端F为尖端部D,发热体92的第一连接端E为主体部C远离尖端部D的一端;第二电极92b远离第二连接端F的一端设置于发热体92的第一连接端E。其中,主体部C具体可为矩形,尖端部D具体可为三角形、弧形或等腰梯形。
具体的,发热体91具体可为一长条形的发热板。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2,第一电极92a和第二电极92b相对设置在发热板的两侧;具体的,第一电极92a涂覆在发热板的第一表面M并与发热板的第一连接端E电连接,发热板的与第一表面M相背设置的第二表面N设置有绝缘层93,绝缘层93从发热板的第一连接端E延伸至靠近第二连接端F的位置,且发热体91在第二连接端F的第二表面N露出于绝缘层93;第二电极92b具体设置在绝缘层93远离发热板的表面,并朝向发热体91的第二连接端F延伸,且第二电极92b的部分延伸至绝缘层93外以与发热板的第二连接端F接触并电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极92a也可以涂覆在发热板的第一表面M、第二表面N以及侧面,即形成环形。其中,第一电极92a涂覆在发热板第二表面N的部分设置于绝缘层93与发热板之间。
具体的,第一电极92a可呈矩形结构,绝缘层93可呈T型;具体的,第二电极92b包括第一涂覆部921、第二涂覆部922、第三涂覆部923;其中,第一涂覆部921涂覆在绝缘层93远离发热体91的一侧表面并与第一电极92a相对设置,且第一涂覆部921的形状与第一电极92a的形状相同,第二涂覆部922与第一涂覆部921连接,涂覆在绝缘层93远离发热体91的一侧表面并与绝缘层93的延伸部的形状相同,第三涂覆部923与第二涂覆部922连接,直接涂覆在发热体91的第二表面N并与发热体91的第二连接端F电连接,且第三涂覆部923与第二涂覆部922垂直,其具体可呈长条状的矩形结构;具体的,第一涂覆部921、第二涂覆部922和第三涂覆部923形成为一工字型结构。可以理解,绝缘层93和第二电极92b不限于上述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涂覆部921、第二涂覆部922、第三涂覆部923的的尺寸小于相应位置处的绝缘层93的尺寸。
在一实施例中,发热体91的至少一表面上还涂覆有保护层94,该保护层94至少覆盖第一电极92a和第二电极92b,以防止加热烟草时形成的烟油损坏第一电极92a、第二电极92b;当然,该保护层94也可以覆盖整个发热体91表面(见图2),从而在保护第一电极92a、第二电极92b以及发热体91的同时,使得整个发热体91具有光滑的表面。具体的,保护层94具体可为玻璃釉层。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另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图1a所示结构的拆解示意图;与上述第一具体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一电极92a和第二电极92b设置在发热体91的同一侧。具体的,第一电极92a涂覆在发热体91的第一表面M并与发热板的第一连接端E电连接;具体的,第一电极92a远离发热板的表面设置有绝缘层93,绝缘层93覆盖第一电极92a并从发热板的第一连接端E延伸至靠近第二连接端F的位置,第二电极92b具体设置在绝缘层93远离第一电极92a的表面,并朝向发热体91的第二连接端F延伸,且第二电极92b的部分延伸至绝缘层93外以与发热板的第二连接端F接触并电连接。
具体的,第一电极92a可呈矩形结构,绝缘层93可呈T型,具体的,绝缘层93覆盖第一电极92a的部分与第一电极92a的形状相同,且略大于第一电极92a的尺寸或与第一电极92a的尺寸相同。可以理解的是,绝缘层93覆盖第一电极92a的部分形状和尺寸不限,只要可以将第一电极92a与第二电极92b绝缘即可,例如,绝缘层93覆盖整个第一电极92a,或绝缘层93覆盖部分第一电极92a但绝缘层93的尺寸大于第二电极92b的尺寸。
在具体实施例中,也可在发热体91的第二表面N与第一电极92a相对的位置再设置一第一电极92a,与第二电极92b相对的位置通过绝缘层93再设置一第二电极92b,也就是第一电极92a、第二电极92b的数量均为两个,以使得导电陶瓷的导电成分靠近导电陶瓷的两个表面均可以具有较短的电流路径,使发热体91两表面的温度场更均匀。
本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组件90,通过设置发热体91,以在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98后通过发热体91对气溶胶形成基质98进行加热;该发热体91相比于现有丝印或镀膜在基底上的电阻发热线路,能够直接、独立地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98,且不会出现经过高温发热时发热体91从基底上脱落而导致失效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发热组件90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将发热体91设置成板状,有效增加了气溶胶形成基质98与发热体91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及加热效率;另外,通过设置第一电极92a和与第一电极92a绝缘设置的第二电极92b,并将第一电极92a设置在发热体91的第一连接端E并与第一连接端E电连接,将第二电极92b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端F电连接,以使发热体91的第一连接端E与第二连接端F之间形成电流回路,不仅能够避免发生短路问题,且加工工艺更为简单,发热组件90的强度较高。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5,其中,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体并联设置的剖视图;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体并联设置的剖视图;发热组件90包括至少两个发热体91,且至少两个发热体90并联设置。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发热体91具体可为两个,两个发热体91相对设置,且二者之间设置有绝缘层93。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4,两个发热体91相背的一侧表面均设置有第一电极92a,且第一电极92a设置在两个发热体91的第一连接端E;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电极92b设置在绝缘层93上,且从发热体91的第一连接端E延伸至靠近第二连接端F的位置,并分别与两个发热体91的第二连接端F电连接,以使两个发热体91在第一电极92a和第二电极92b之间形成电流回路且呈并联设置状态。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5,第一电极92a设置在绝缘层93的对应发热体91的第一连接端E的位置,并与两个发热体91的第一连接端E电连接;且在该实施例中,两个发热体91的第二连接端F分别与其对应的第二电极92b连接,以使两个发热体91通过第一电极92a和各自对应的第二电极92b并联设置;具体的,两个发热体91的相背的一侧表面均涂覆有绝缘层93,每个发热体91上的第二电极92b设置在绝缘层93远离发热体91的一侧表面,且从发热体91的第一连接端E延伸至靠近第二连接端F的位置,以与发热体91的第二连接端F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见图6,图6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发热体91具体可为柱状且包括主体部C及连接于主体部C一端的尖端部D,发热体91的第二连接端F为尖端部D,发热体91的第一连接端E为主体部C远离尖端部D的一端;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主体部C可为圆柱形,尖端部D可为圆锥形或圆台形;具体的,发热体91可为如图6所示的发热棒,发热棒的第二连接端F为尖端,以方便插入烟草内。
具体的,参见图7,图7为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图6所示结构的拆解示意图;第一电极92a设置在发热棒的第一连接端E的至少部分表面;发热棒的主体部C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绝缘层93,绝缘层93从发热棒的第一连接端E延伸至靠近第二连接端F的位置,并使主体部C靠近尖端部D的位置露出于绝缘层93,第二电极92b设置在绝缘层93远离发热棒的表面,且第二电极92b的部分延伸至绝缘层93外并与发热棒的第二连接端F接触设置,即,第二电极92b的部分延伸至绝缘层93外,并与发热体91的主体部C靠近尖端部D的位置且露出于绝缘层93的部位的第二连接端F接触设置。
进一步地,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电极92a环绕发热棒的外侧壁设置,其具体可呈弧形结构;在该实施例中,绝缘层93环绕发热棒的周向方向绕设一圈,且绝缘层93与发热棒上设置第一电极92a的对应的位置具有一缺口,以通过该缺口将第一电极92a至少部分暴露,从而方便连接电极引线95;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电极92b延伸至绝缘层93外的部分可环绕发热棒的主体部C设置,其具体可呈环形结构,以保持第二电极92b与发热棒的第二连接端F能够有效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电极92a还可包括延伸至发热棒靠近第一连接端E的底面,以增加整体结合力及电气可靠性。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电极92a也可环绕发热棒的外侧壁设置并呈环形结构,绝缘层93具体可完全覆盖该第一电极92a并环绕发热棒的外侧壁设置一圈,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只要能够通过绝缘层93防止第一电极92a和第二电极92b短路即可。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发热棒的至少一表面上还涂覆有保护层94,该保护层94至少覆盖第一电极92a和第二电极92b,以防止加热烟草时形成的烟油损坏第一电极92a、第二电极92b;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参见图8,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保护层涂覆整个发热棒表面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该保护层94也可以覆盖整个发热棒表面,从而在保护第一电极92a、第二电极92b以及发热棒的同时,使得整个发热棒具有光滑的表面。具体的,保护层94具体可为玻璃釉层。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发热棒的电阻可为0.3-1欧姆,比如可为0.6欧姆,电阻率可为1*10-4欧姆-4*10-4欧姆,具体可为2*10-4欧姆,使用功率可为2瓦-5瓦,具体可为3.5W。具体的,参加图8,发热棒的总长度L41可为18-20毫米,其用于插入烟草内的长度L42具体可为14-15毫米,发热棒的直径具体可为2.0-3.0毫米,比如3毫米。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加工过程中,在发热棒上先涂覆银极以形成电极,然后在发热棒表面的其它位置涂覆绝缘介质层,再焊接电极引线95,以避免电极引线95接触发热棒。
具体的,上述通过将发热体91设置成柱状,不仅方便发热体91插入烟草内,且柱状的发热体91易加工,有效降低了加工难度系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组件90,其发热形式可直接采用自支撑的导电陶瓷材质的发热板(或发热棒),且发热体91能够根据电极布控位置及电阻数值要求,布置成单根或多根串联型式或多根并联型式;同时发热体91采用陶瓷材质,相比现有的在基底上涂覆金属发热材料形成的电阻发热线路,能够双面同时接触烟草并对烟草进行加热,加热更加均匀、稳定。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形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900,该气溶胶形成装置900包括壳体901和设置在壳体901内的发热组件90、安装座96和电源组件97。
其中,发热组件90具体可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组件90,其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上述相关文字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具体的,发热组件90设置在安装座96上,并通过安装座96固定安装在壳体901的内壁面上;电源组件97与发热组件90连接,用于向发热组件90供电;且在一实施例中,电源组件97具体可为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
具体的,发热组件90安装在安装座96上的具体结构可参见上述图1a和图8;具体的,参见图8,安装座96包括安装主体961和安装孔962,发热组件90具体插入安装座96的安装孔962中以与安装座96固定;具体的,发热组件90的第二发热区B插入安装座96的安装孔962内,以与安装座96固定;且在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98后,气溶胶形成基质98的底端与安装座96的上表面抵接。具体的,安装孔962的侧壁上设置有避让槽,电极引线95具体通过该避让槽伸入安装座96内以与发热体91上的电极连接。进一步地,安装主体961上还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接部963,安装座96具体通过卡接部963以与气溶胶形成装置900的壳体901固定。
具体的,参见图9,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安装座与发热组件装配之后的主视图;发热体91卡合在安装座96的安装孔962内;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发热体91用于插入安装座96的部分表面具有第一卡固结构964,安装座96的安装孔962内与第一卡固结构964对应的位置具有第二卡固结构965,安装座96与发热体91通过第一卡固结构964和第二卡固结构965的卡合以实现二者的固定,进而提高二者连接的稳定性。其中,第一卡固结构964具体可为多个凸起(或凹陷),第二卡固结构965可为与第一卡固结构964匹配的凹陷(或凸起)。
进一步地,参见图1a,安装主体961的一侧还可设置有与安装孔962连通的延伸槽966,该延伸槽966具体可设置在背离发热体91的第二连接端F的一侧表面,且该延伸槽966与发热组件90用于插入安装座96内的部分的形状一致,以通过该延伸槽966对插入安装座96的发热组件90的部分进行加固,防止其断裂。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安装座96上设置有两个延伸槽966,两个延伸槽966交叉垂直设置。
具体的,安装座96的材料可采用熔点高于160度以上的有机或无机材料,例如,可以是PEEK材料;安装座96具体可通过粘合剂与在发热组件90粘结固定,粘结剂可为耐高温的胶水。
本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形成装置900,通过设置发热组件90,将发热组件90设置成包括发热体91,以在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98后通过发热体91对气溶胶形成基质98进行加热;该发热体91相比于现有丝印或镀膜在基底上的电阻发热线路,能够直接、独立地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98,且不会出现经过高温发热时发热体98从基底上脱落而导致失效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发热组件90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设置第一电极92a和与第一电极92a绝缘设置的第二电极92b,并将第一电极92a设置在发热体91的第一连接端E并与第一连接端E电连接,将第二电极92b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端F电连接,以使发热体91的第一连接端E与第二连接端F之间形成电流回路,不仅能够避免发生短路问题,且工艺较为简单,发热组件90的强度较高。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热体,用于插入并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所述发热体具有第一连接端和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相对的第二连接端;
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发热体的第一连接端并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电连接;
第二电极,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电连接并且另一端向所述发热体的第一连接端延伸设置,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绝缘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为板状且包括主体部及连接于所述主体部一端的尖端部,所述发热体的第二连接端为所述尖端部,所述发热体的第一连接端为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尖端部的一端;所述第二电极远离所述第二连接端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发热体的第一连接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发热体的第一表面;
所述发热体的第二表面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从所述发热体的第一连接端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端的位置,所述发热体在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第二表面露出于所述绝缘层,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发热体的表面,且所述第二电极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绝缘层外并与所述发热体的第二连接端接触设置;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发热体的第一表面;
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发热体的表面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从所述发热体的第一连接端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端的位置,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且所述第二电极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绝缘层外并与所述发热体的第二连接端接触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矩形结构,所述第二电极为工字型结构,且所述绝缘层为T字型。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为矩形,所述尖端部为三角形、弧形或等腰梯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为柱状且包括主体部及连接于所述主体部一端的尖端部,所述发热体的第二连接端为所述尖端部,所述发热体的第一连接端为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尖端部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发热体的第一连接端的至少部分表面;
所述发热体的主体部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从所述发热体的第一连接端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端的位置并使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尖端部的位置露出于所述绝缘层,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发热体的表面,且所述第二电极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绝缘层外并与所述发热体的主体部靠近所述尖端部的位置露出于所述绝缘层的部位的第二连接端接触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环绕所述发热体的外侧壁设置且对应所述第一电极的位置具有缺口,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电极至少部分暴露。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环绕所述发热体设置,且所述第二电极延伸至所述绝缘层外的部分环绕所述发热体的主体部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层,涂覆在所述发热体表面并将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覆盖。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为玻璃釉层且将所述发热体的整个表面覆盖。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为圆柱形,所述尖端部为圆锥形或圆台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第一发热区和第二发热区,所述第一发热区的发热温度与所述第二发热区的发热温度的比值大于二。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的材质为导电陶瓷。
16.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发热组件和电源组件;其中,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发热组件连接,用于向所述发热组件供电,所述发热组件为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112682.9U CN213908505U (zh) | 2020-09-23 | 2020-09-23 |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112682.9U CN213908505U (zh) | 2020-09-23 | 2020-09-23 |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908505U true CN213908505U (zh) | 2021-08-10 |
Family
ID=77217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112682.9U Active CN213908505U (zh) | 2020-09-23 | 2020-09-23 |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90850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46373A (zh) * | 2020-09-23 | 2022-03-29 |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
-
2020
- 2020-09-23 CN CN202022112682.9U patent/CN21390850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46373A (zh) * | 2020-09-23 | 2022-03-29 |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229850U (zh) | 加热器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 |
JP7502475B2 (ja) | 発熱部品及びエアロゾル形成装置 | |
CN114246373A (zh) |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 |
CN109068417A (zh) | 一种加热装置及其制备方法、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213908506U (zh) |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 |
CN113712277A (zh) | 烘烤烟具及其加热组件 | |
CN113455712A (zh) | 发热体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214710374U (zh) |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 |
CN213908505U (zh) |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 |
CN216776093U (zh) | 发热体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214229849U (zh) |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 |
CN212678358U (zh) | 一种加热器 | |
JP7509929B2 (ja) | 発熱アセンブリ及びエアロゾル形成装置 | |
JP7514959B2 (ja) | 加熱部品及びエアロゾル形成装置 | |
CN218245675U (zh)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 |
WO2022062444A1 (zh) |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 |
CN216255473U (zh) | 加热器及加热雾化装置 | |
CN218303444U (zh) | 发热体组件、气溶胶产生装置及系统 | |
CN217771484U (zh) | 发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220274930U (zh) | 一种针式加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
JP7642738B2 (ja) | エアロゾル発生装置及びその発熱モジュール | |
CN217523960U (zh) | 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 |
JP2025502523A (ja) | 発熱アセンブリ及び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 | |
JPH0841936A (ja) | 水道管凍結防止用ヒー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