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17262U - 无线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817262U CN213817262U CN202022318676.9U CN202022318676U CN213817262U CN 213817262 U CN213817262 U CN 213817262U CN 202022318676 U CN202022318676 U CN 202022318676U CN 213817262 U CN213817262 U CN 2138172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less charging
- charging device
- state
- housing
-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885 magnetic sepa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36544 pos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67 cellular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690 polydopami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无线充电线圈以及支架组件;其中,壳体设有容纳空间;无线充电线圈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对应所述壳体的一侧表面设置,并可对靠近该侧表面的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支架组件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板以及第二支架板,所述第一支架板和所述第二支架板可联动伸出或者收回于所述壳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支架组件可联动伸出或者收回于壳体,支架可在隐藏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切换,具有移动性和便携性良好以及操作便捷的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移动充电电源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电子设备自身的电池容量有限,因此经过需要外部的移动电源作为补给站。现有的无线充电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带支架的无线充电底座,其主要缺点包括:底座本身不带电池,只能在插电的状态下给设备充电,不具备移动性;支架结构复杂,需要通过多个动作才能打开,不具备操作便利性且体积较大;另一类是无线充电移动电源,其主要缺点包括:仅支持设备卧式充电,可覆盖的场景有限且无线充电对准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
壳体,设有容纳空间;
无线充电线圈,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对应所述壳体的一侧表面设置,并可对靠近该侧表面的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支架组件,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板以及第二支架板,所述第一支架板和所述第二支架板可联动伸出或者收回于所述壳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其内部配置有可充电电池,支架组件可联动伸出或者收回于壳体,支架可在隐藏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切换,具有移动性和便携性良好以及操作便捷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可支持多种充电姿态的无线充电装置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A-A处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4是图1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与电子设备充电配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另一种支撑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与电子设备充电配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支架组件收容状态与壳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支架组件伸出状态与壳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可支持多种充电姿态的无线充电装置另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作为在此使用的“电子设备”(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 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 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 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 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手机即为配置有蜂窝通信模块的电子设备。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可支持多种充电姿态的无线充电装置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A-A处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可支持多种充电姿态的无线充电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可充电电池120(在有些实施例中可以没有可充电电池,而仅通过电源接口与外部电源连接供电)、无线充电线圈130以及支架组件140。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组件。
具体而言,请一并参阅图3,图3是图1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壳体110设有容纳空间1101,可充电电池120以及无线充电线圈130均设于所述容纳空间1101内,无线充电线圈130与所述可充电电池120电性连接(包括通过控制电路板160电性连接),所述无线充电线圈130对应所述壳体110的一侧表面设置,并可对靠近该侧表面的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无线充电的基本原理是:给线圈(也即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100的无线充电线圈130)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电子设备200中的感应线圈,图中未示)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无线充电装置100) 转移到接收端(电子设备200)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产品。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包括了前壳1110和后盖板1120,前壳1110和后盖板1120共同围设形成容纳空间1101,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10还可以是其他形状或者拆解为其他种形式的板材结构,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支架组件140与所述壳体110活动连接,以改变所述壳体 110的支撑状态,进而使得待充电的电子设备可以多种姿态进行充电。请一并参阅图1、图4、图5以及图6,图4是图1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与电子设备充电配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另一种支撑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与电子设备充电配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中是一种对电子设备200平卧式支撑的状态,而图6中为对电子设备200倾斜的立式支撑状态,两种不同的状态,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的使用场景需求。
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该壳体11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11、第二表面11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111和所述第二表面112 的若干侧面113;需要说明是的,本实施例中的以长方体结构的壳体为例进行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10还可以是其他形状,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线圈130对应所述第一表面111 设置;所述支架组件140可收容或者伸出于所述壳体110,进而改变所述壳体110的支撑状态,详见图1中状态为支架组件140的收容状态,图5中状态为支架组件140的伸出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和/或”的描述包括“和”的实施方式,也包括“或”的实施方式,例如A和/ 或B,包括A的实施方式,或者,B的实施方式,或者,A和B的实施方式。
可选地,请一并参阅图3、图7以及图8,图7是支架组件收容状态与壳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支架组件伸出状态与壳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组件140可联动从所述壳体110的第一表面111以及所述第二表面112伸出或者收回于所述壳体110。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组件140包括第一支架板141、第二支架板142以及连接板143;所述第一支架板141和所述第二支架板142分别与所述壳体110铰接并可分别从所述第一表面111以及所述第二表面112伸出或者收回于所述壳体110;所述连接板143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板141以及所述第二支架板142铰接,进而实现所述第一支架板141和所述第二支架板142的联动;所述第一支架板141 和所述第二支架板142的伸出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架板141用于对待充电电子设备200进行辅助支撑(详见图5和图6中状态),所述第二支架板142用于对所述壳体110进行支撑,以及改变壳体110的倾斜角度。
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5和图6,所述第一支架板141在伸出状态下与所述第一表面111共同形成待充电电子设备的承载空间1401;待充电电子设备200同时抵靠所述第一支架板141以及所述壳体的第一表面 111。用户旋转打开第二支架板142时,其转轴另一端带连接板143向前运动,同步带动第一支架板141绕其固定轴旋转运动;其中第一支架板 141、第二支架板142以及连接板143具体与壳体110连接的位置以及长度可以根据具体的倾斜角度不同进行调整,另外,第一支架板141、第二支架板142以及连接板143还可以通过改变运动轨迹、调整旋转角度来达到调节壳体110倾斜角度的目的。请继续参阅图6,在图6的状态中,所述第一支架板141从所述壳体110的第一表面111处于伸出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架板142从所述壳体110的第二表面112处于伸出状态,无线充电装置在该状态下可对待充电电子设备进行立式充电。
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6以及图7,所述壳体110的第一表面111 设有第一容置槽1111,所述第一容置槽1111用于容置收回状态下的第一支架板141。设置第一容置槽1111的目的是在第一支架板141收回状态下,可以保持壳体110第一表面111的平整性,进而使无线充电装置 100的整体结构更加简洁。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 (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请继续参阅图4,在图4的状态中,所述第一支架板141处于收回状态时,第二支架板142也处于收回状态,从而第一支架板141和第二支架板142处于隐藏状态,无线充电装置在该状态下可对待充电电子设备进行卧式充电。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7和图8,所述壳体110的第二表面112设有第二容置槽1121,所述第二容置槽1121用于容置收回状态下的第二支架板142。设置第二容置槽1121的目的是在第二支架板 142收回状态下,可以保持壳体110第二表面112的平整性,进而使无线充电装置100的整体结构更加简洁。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装置100还包括隔磁片150,所述无线充电线圈130与所述可充电电池120之间通过隔磁片150间隔设置。隔磁片 150的作用是防止无线充电线圈130与所述可充电电池120之间磁场干扰。其中,隔磁片150的材质可以为陶瓷片或者钢片等金属片。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组件140的收回状态下可触发关闭无线充电线圈130或者切换成不同的无线充电线圈(未示出)工作以满足不同待充电电子设备的充电需求。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装置100进一步包括控制电路板160,所述控制电路板160设于所述容纳空间1101内并与所述可充电电池120以及所述无线充电线圈130电性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可充电电池120的充放电状态以及无线充电线圈130的工作状态。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装置100包括:电源接口(未示出),电源接口用于连接外部电源,并且与控制电路板160电性连接,从而可以控制将接收的外部电源的电能通过无线充电线圈130输出。
可以理解的,具有电源接口和具有可充电电池120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方案中,也可以仅有其中一种情况。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160被配置用于在确定第一支架141和第二支架142联动地从壳体110伸出时控制无线充电线圈130 启动通信或切换成不同的无线充电线圈(未示出)工作以满足不同待充电电子设备的充电需求;和/或,控制电路板160被配置用于在确定第一支架141和第二支架142联动地收回于壳体110时,控制无线充电线圈130停止发射电能或切换成不同的无线充电线圈(未示出)工作以满足不同待充电电子设备的充电需求。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100还包括:传感器170,传感器170与控制电路板160电性连接;传感器170被配置用于检测所述支架组件140的位置状态;控制电路板160被配置用于在传感器170 检测到第一支架141和第二支架142联动地从壳体110伸出时控制无线充电线圈130启动通信或切换成不同的无线充电线圈工作以满足不同待充电电子设备的充电需求;和/或,控制电路板140被配置用于在传感器 170检测到第一支架141和第二支架142联动地收回于壳体110时,控制无线充电线圈130停止发射电能或切换成不同的无线充电线圈工作以满足不同待充电电子设备的充电需求。
该传感器170可以是如图3中所示的设置在电路板160上,还可以是设置在壳体110上并与电路板160电性连接。可选地,传感器170可以是红外传感器等光学传感器,也可以是霍尔传感器等磁性传感器,还可以是继电开关等接触传感器,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控制电路板160可以控制关闭所述无线充电线圈130或者切换不同的无线充电线圈(譬如切换不同直径的线圈进行工作等)以满足不同待充电电子设备的充电需求。譬如切换小直径的线圈状态时,无线充电装置可以为无线耳机盒等小型设备充电,而控制大直径的线圈进行工作时,无线充电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大型设备进行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其内部配置有可充电电池,且可以支持电子设备的多种姿态充电进行,覆盖更多的用户使用场景,具有移动性和便携性良好以及操作便捷的特点。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可支持多种充电姿态的无线充电装置另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装置100的壳体110上还设有指示灯114、USB接口115以及防滑垫116等结构,其中,所述指示灯114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图中未示),指示灯114用于指示无线充电装置的工作状态;USB接口115 同样是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用于实现对可充电电池的充电以及通过有线的方式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防滑垫116可以是设置在无线充电线圈对应的壳体110一侧的表面,具体的材质可以为橡胶等,作用是增大电子设备与无线充电装置之间的摩擦力,防止电子设备与无线充电装置滑动错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主要具备如下特点:一方面是该无线充电装置自身设置可充电电池,并采用无线充电的结构方案设计,对传统无线充电底座进行了很好的改进,使其具备可移动无线充电的特性;另一方面,支架组件的结构简单,一个动作即可打开两个支架板,操作便捷;支架组件采用隐藏式设计,外观整体性强,体积小巧,提升了无线充电的对准性;进一步地,由于支持多种充电姿态给电子设备充电,可以同时覆盖更多的用户使用场景,譬如在倾斜支撑的状态下,可以一边充电一边看视频,具备电子设备支架的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有容纳空间;
无线充电线圈,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对应所述壳体的一侧表面设置,并可对靠近该侧表面的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支架组件,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板以及第二支架板,所述第一支架板和所述第二支架板可联动伸出或者收回于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侧面;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对应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所述支架组件可联动从所述第一表面以及所述第二表面伸出或者收回于所述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支架板从所述壳体的第一表面处于伸出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架板从所述壳体的第二表面处于伸出状态,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在该状态下可对待充电电子设备进行立式充电;所述第一支架板处于收回状态时,第二支架板也处于收回状态,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在该状态下可对待充电电子设备进行卧式充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的收回状态下可触发关闭所述无线充电线圈或者切换成不同的无线充电线圈工作以满足不同待充电电子设备的充电需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连接板;所述第一支架板和所述第二支架板分别与所述壳体铰接;所述连接板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板以及所述第二支架板铰接,进而实现所述第一支架板和所述第二支架板的联动;所述第一支架板和所述第二支架板的伸出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架板用于对待充电电子设备进行辅助支撑,所述第二支架板用于对所述壳体进行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板在伸出状态下与所述第一表面共同形成待充电电子设备的承载空间;待充电电子设备同时抵靠所述第一支架板以及所述壳体的第一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第一表面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用于容置收回状态下的第一支架板。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第二表面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用于容置收回状态下的第二支架板。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并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可充电电池,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可充电电池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和/或,
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隔磁片,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与所述可充电电池之间通过隔磁片间隔设置;和/或,
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电源接口,用于连接外部电源,所述电源接口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设有指示灯,所述指示灯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板被配置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联动地从所述壳体伸出时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启动通信或切换成不同的无线充电线圈工作以满足不同待充电电子设备的充电需求;和/或,所述控制电路板被配置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联动地收回于所述壳体时,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停止发射电能或切换成不同的无线充电线圈工作以满足不同待充电电子设备的充电需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传感器被配置用于检测所述支架组件的位置状态;所述控制电路板被配置用于在所述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联动地从所述壳体伸出时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启动通信或切换成不同的无线充电线圈工作以满足不同待充电电子设备的充电需求;和/或,所述控制电路板被配置用于在所述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联动地收回于所述壳体时,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停止发射电能或切换成不同的无线充电线圈工作以满足不同待充电电子设备的充电需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318676.9U CN213817262U (zh) | 2020-10-15 | 2020-10-15 | 无线充电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318676.9U CN213817262U (zh) | 2020-10-15 | 2020-10-15 | 无线充电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817262U true CN213817262U (zh) | 2021-07-27 |
Family
ID=76959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318676.9U Active CN213817262U (zh) | 2020-10-15 | 2020-10-15 | 无线充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817262U (zh) |
-
2020
- 2020-10-15 CN CN202022318676.9U patent/CN21381726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533015U (zh) | 便携式电子设备 | |
KR102007226B1 (ko) | 이동 단말기 | |
CN103843193B (zh) | 无线对接链路效率改进系统 | |
JP3191512U (ja) | ワイヤレス充電デバイスのスライド可能な充電トランスミッタ位置調節構造 | |
CN104037836A (zh) | 用于为移动装置无线充电的方法和设备 | |
US20020181189A1 (en) | Notebook computer with a small display panel | |
CN110099147B (zh) | 通信装置 | |
CN112449264A (zh) | 耳机收纳盒、无线耳机、耳机组件及耳机组件的交互方法 | |
CN209017087U (zh) | 移动终端 | |
CN213817262U (zh) | 无线充电装置 | |
CN208353375U (zh) | 移动终端 | |
CN109921189B (zh) | 电子设备 | |
CN215267731U (zh) | 充电设备 | |
CN110417953B (zh) | 移动终端 | |
CN210053428U (zh) | 电子装置 | |
KR102439469B1 (ko) |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 |
CN205795220U (zh) | 背包 | |
JP5933625B2 (ja) | 多機能アセンブリ | |
CN208908368U (zh) | 可折叠移动太阳能无线充电装置 | |
CN210404851U (zh) |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 |
CN113364901A (zh) | 电子设备及其复合轴结构 | |
CN206878961U (zh) | 可更换功能模块的运动相机 | |
CN219227260U (zh) | 一种移动电源 | |
CN216959436U (zh) | 一种可抽拉式移动电源无线充 | |
CN217767715U (zh) | 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