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75825U - 一种降噪导风圈及应用其的风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降噪导风圈及应用其的风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775825U CN213775825U CN202022170670.1U CN202022170670U CN213775825U CN 213775825 U CN213775825 U CN 213775825U CN 202022170670 U CN202022170670 U CN 202022170670U CN 213775825 U CN213775825 U CN 2137758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oise
- wind
- guide ring
- noise reduction
- reduc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降噪导风圈及应用其的风机,该导风圈用于风机,包括导风圈本体、消音组件和降噪组件,消音组件设置于所述导风圈本体的导风面的后侧端部,且沿周向设置,用于消耗风机运转的旋流噪音,降噪组件为多个,且均匀环绕设置于导风圈本体的弧面结构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导风圈本体上设置消音组件,能够有效消耗风机运转时的旋流噪音,同时通过在导风圈本体的弧面结构上设置降噪组件,能够达到降噪的效果,两者结合后,降噪能力强,降噪效果好;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风机中应用降噪导风圈,有效降低了风机运行的噪音,提升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风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噪导风圈及应用其的风机。
背景技术
目前,吸油烟机已经成为现代家庭厨房用品中必不可少的电器之一。对于用户而言,除了关注烟机的风量和吸烟效果之外,同时对烟机的噪声也十分的关注,产生过大噪音的烟机往往不被消费者认可;而且噪音在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的同时也会给用户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所以对吸油烟机进行降噪成为行业技术人员急需攻关解决的问题。
对于油烟机而言,在正常使用的运行过程中,噪音的主要来源于风机系统。风道系统的叶轮在加速转动使气流加快流动,气流与叶轮的叶片的摩擦从而产生噪声;加上蜗壳内部空间受限,当气流高速流动冲击蜗壳内部壁体时,所产生噪声也较大。而且,现在高层楼房的用户环境导致对于吸油烟机空气性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依据相应的需要优化烟机的进风结构,同时也加大烟机风量,以及对电机转速也相应的提高,这也导致了烟机叶轮转速更高,所产生的气流更大,更急,同时使烟机产生的噪声也增大。
现有对吸油烟机降进行降噪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通过调整风机与进风口距离的方法,或者调整进风口面积进行优化噪声,还有在烟机风道增加吸音材料进行降噪。就目前而言通过增加吸音材料的方案是比较行之有效的,但是降噪效果还有待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降噪导风圈,通过在导风圈本体上设置消音组件和降噪组件,能够有效消除风机运转时的噪音,降噪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应用上述降噪导风圈的风机。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降噪导风圈,用于风机,包括导风圈本体、消音组件和降噪组件,所述消音组件设置于所述导风圈本体的导风面的后侧端部,且沿周向设置,用于消耗风机运转的旋流噪音,所述降噪组件为多个,且均匀环绕设置于所述导风圈本体的弧面结构上。
优选地,所述消音组件为半环结构,所述消音组件上均匀设置有第一消音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消音孔为圆形通孔,且直径为0.7~0.9mm,所述消音组件的通孔率为3~4%。
优选地,所述降噪组件设置于所述导风圈本体的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降噪组件包括内部具有空腔的凸起结构。
优选地,所述降噪组件还包括均匀设置于所述凸起结构上的第二消音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消音孔为圆形通孔,且直径为0.7~0.9mm,所述凸起结构的通孔率为3~4%。
优选地,所述凸起结构包括第一消音板、第二消音板和第三消音板,所述第一消音板、第二消音板和第三消音板不共面两两连接,且三者共同与导风圈本体的内壁连接,以形成空腔。
优选地,所述降噪组件包括片状结构的降噪块,所述降噪块上设置有第三消音孔。
优选地,所述降噪块倾斜设置于所述导风圈本体上,所述降噪块与所述导风圈本体周向之间的夹角为20~50°。
优选地,所述降噪块垂直设置于所述导风圈本体上。
优选地,所述第三消音孔为圆形通孔,且直径为0.7~0.9mm,所述降噪块的通孔率为3~4%。
优选地,所述降噪组件的数量为16~20个。
优选地,所述导风圈本体的前侧端部边侧均匀开设有多个贯穿的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还保护一种风机,该风机包括蜗壳组件、电机、风轮和上述降噪导风圈,所述蜗壳组件包括蜗壳面盖、蜗壳底盖、蜗壳围板和蜗壳出风口法兰,所述电机设置于蜗壳底盖上,所述风轮设置于所述电机转轴上,所述导风圈本体设置于所述蜗壳面盖的进风位置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导风圈本体上设置消音组件,能够有效消耗风机运转时的旋流噪音,同时通过在导风圈本体的弧面结构上设置降噪组件,能够达到降噪的效果,两者结合后,降噪能力强,降噪效果好;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风机中应用降噪导风圈,有效降低了风机运行的噪音,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降噪导风圈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降噪导风圈另一视觉角度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图2中A结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降噪导风圈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降噪导风圈的剖面图;
图6为图3中B结构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降噪导风圈中降噪盒的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降噪导风圈中降噪盒在另一视觉角度的结构图;
图9为图8中C结构的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降噪导风圈中降噪块倾斜设置的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降噪导风圈中降噪块倾斜设置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降噪导风圈中降噪块倾斜设置的侧视图;
图13为图12中D结构的放大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降噪导风圈中降噪块倾斜设置的剖面图;
图15为图6中E结构的放大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降噪导风圈中降噪块垂直设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降噪导风圈中降噪块垂直设置的俯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降噪导风圈中降噪块垂直设置的剖面图;
图19为图19中F结构的放大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风机的剖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风机的结构图。
图中:1、导风圈本体;11、安装孔;2、消音组件;21、第一消音孔;3、降噪组件;31、凸起结构;311、第一消音板;312、第二消音板;313、第三消音板;32、第二消音孔;33、降噪块;331、第三消音孔;4、蜗壳组件;41、蜗壳面盖;42、蜗壳底盖;43、蜗壳围板;44、蜗壳出风口法兰;5、电机;6、风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一种降噪导风圈,用于风机,如图1-图9所示,包括导风圈本体1、消音组件2和降噪组件3,所述消音组件2设置于所述导风圈本体1的导风面的后侧端部,且沿周向设置,用于消耗风机运转的旋流噪音,所述降噪组件3为多个,且均匀环绕设置于所述导风圈本体1的弧面结构上。
具体为,消音组件2设置于导风圈本体1上位于风机内的端部,且沿周向环绕设置,降噪组件3均匀设置于导风圈本体1的弧面结构上,且连接部位与导风圈本体1相适配;
其中,以导风圈的进风面为前面。
这样,消音组件2能够消耗风机运转时的旋流噪音,降噪组件3能够降低风机运转时的噪音,两者结合,对风机的降噪效果更好。
具体实施中,所述导风圈本体1的前侧端部边侧均匀开设有多个贯穿的安装孔11。
具体实施中,所述降噪组件3的数量为16~20个。
具体实施中,如图1和图2所示,消音组件2可以为环形结构或者半环形结构。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消音组件2为半环结构,所述消音组件2上均匀设置有第一消音孔21。
这样,风机运转时产生的噪音通过第一消音孔21时,噪音能够被消耗掉一部分,即通过消音组件2消耗风机运转时的旋流噪音。
为了保证第一消音孔21的消音效果,所述第一消音孔21为圆形通孔,且直径为0.7~0.9mm,所述消音组件2的通孔率为3~4%。
为了强化降噪效果,所述降噪组件3设置于所述导风圈本体1的内壁上。
这样,将降噪组件3设置在导风圈本体1的内壁上,能够更加接近风机噪音源头,使降噪组件3的吸音降噪效果更加明显,降噪能力更加优秀。
具体实施中,如图3、图4、图7-图9所示,所述降噪组件3包括内部具有空腔的凸起结构31。
为了强化降噪效果,所述降噪组件3还包括均匀设置于所述凸起结构31上的第二消音孔32。
这样,噪音经过第二消音孔32被消耗一部分,然后进入到凸起结构31的空腔中时,也就是进入凸起结构31的内部空间时,产生混音效果,噪音相互干扰,再一次被消耗,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
为了保证第二消音孔32的消音效果,所述第二消音孔32为圆形通孔,且直径为0.7~0.9mm,所述凸起结构31的通孔率为3~4%。
这样,凸起结构31的消音效果最佳。
具体实施中,如图7-图9所示,所述凸起结构31包括第一消音板311、第二消音板312和第三消音板313,所述第一消音板311、第二消音板312和第三消音板313不共面两两连接,且三者共同与导风圈本体1的内壁连接,以形成空腔。
具体为,第一消音板311、第二消音板312和第三消音板313三者两两连接,呈现三面立体形状,中间有空腔,而且第一消音板311、第二消音板312和第三消音板313设置于导风圈本体1的内壁上,三个板的边与导风圈本体1的弧面结构紧密连接,第一消音板311、第二消音板312和第三消音板313上均设置有第二消音孔32。
而且,凸起结构31设置在导风圈本体1内壁上时,更加接近风轮的端面,更加接近噪音源头,降噪效果更好。
这样,噪音经过凸起结构31上的第二消音孔32时被消耗掉一部分,然后进入到凸起结构31的内部空间,形成混合互相撞击,声源频率的平衡性被破坏,即产生混音效果,噪音相互干扰,再一次被消耗,达到降噪的目的。
但是凸起结构31并不限定为上述三面立体结构,具有空腔且能够实现降噪效果的凸起结构31均适用于本实施例。
工作原理:本实施例的降噪导风圈在使用时,消音组件2能够消耗风机运转时的旋流噪音,同时风机运转的噪音在经过降噪组件3时,通过第二消音孔32被消耗一部分,然后进入到凸起结构31的空腔中时,也就是进入凸起结构31的内部空间时,产生混音效果,噪音相互干扰,再一次被消耗,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
本实施例通过在导风圈本体上设置消音组件,能够有效消耗风机运转时的旋流噪音,同时通过在导风圈本体的弧面结构上设置降噪组件,能够达到降噪的效果,两者结合后,降噪能力强,降噪效果好;
而且本实施例通过将降噪组件设置为具有空腔的凸起结构,且在凸起结构上设置第二消音孔,噪音能够被第二消音孔消耗掉一部分,然后噪音进入到凸起结构的空腔中时,产生混音效果,噪音互相干扰,再一次被消耗掉;
同时本实施例将降噪组件设置在导风圈本体的内壁上,使降噪组件更加接近噪音产生的源头,降噪效果更好。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一种降噪导风圈,本实施例的降噪导风圈与实施例1的降噪导风圈的结构相当,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对降噪组件进行了改进。
如图10-图19所示,所述降噪组件3包括片状结构的降噪块33,所述降噪块33上设置有第三消音孔331。
具体为,降噪块33设置于导风圈本体1的导风面内壁,平均设置16~20个,且降噪块33的一个端部与导风圈本体1的导风面紧密连接,降噪块33上均匀设置有第三消音孔331。
这样,降噪块33与风轮的端面接近,更加接近噪音源头,且通过设置第三消音孔331,风机产生的噪音通过第三消音孔331时,被消耗掉一部分,所以降噪块33能够有效地消耗风机运转时旋流噪音,由此得到优秀的降噪效果。
为了强化降噪效果,如图12-图14所示,所述降噪块33倾斜设置于所述导风圈本体1上,所述降噪块33与所述导风圈本体1周向之间的夹角为20~50°。
这样,降噪块33的开孔面与风机平面的角度更加接近,消耗噪音的效果更好。
具体实施中,如图16-图19所示,所述降噪块33垂直设置于所述导风圈本体1上,也就是降噪块33与风机平面垂直,此时能够更好的消耗风机运转时的旋流噪音。
为了保证第三消音孔331的消音效果,所述第三消音孔331为圆形通孔,且直径为0.7~0.9mm,所述降噪块33的通孔率为3~4%。
工作原理:本实施例的降噪导风圈在使用时,消音组件2能够消耗风机运转时的旋流噪音,同时风机运转的噪音在经过降噪组件3时,降噪块33上的第三吸音孔331能够消耗噪音,得到降噪效果。
本实施例通过在导风圈本体上设置消音组件,能够有效消耗风机运转时的旋流噪音,同时通过在导风圈本体的弧面结构上设置降噪组件,能够达到降噪的效果,两者结合后,降噪能力强,降噪效果好;
本实施例通过降噪块上的第三吸音孔达到降噪效果,同时本实施例通过将降噪块倾斜设置,且与导风圈本体周向之间的夹角为20~50°,使其开孔面与风机平面的角度更加接近,消耗噪音的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还可以将降噪块垂直设置在导风圈本体上,达到较好的降噪效果。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一种风机,如图20和图21所示,该风机包括蜗壳组件4、电机5、风轮6和实施例1或实施例2提供的降噪导风圈,所述蜗壳组件4包括蜗壳面盖41、蜗壳底盖42、蜗壳围板43和蜗壳出风口法兰44,所述电机5设置于蜗壳底盖42上,所述风轮4设置于所述电机5转轴上,所述导风圈本体1设置于所述蜗壳面盖41的进风位置处。
具体实施中,蜗壳底盖42上设置有电机支架,所述电机5固定设置于电机支架上。
具体实施中,风机可以用于油烟机。
本实施例通过在风机中应用降噪导风圈,降噪导风圈中的消音组件能够有效消耗风机运转时的旋流噪音,导风圈本体弧面结构上设置的降噪组件能够达到降噪的效果,两者结合后,降噪能力强,降噪效果好,有效降低了风机运行的噪音,提升了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降噪导风圈,用于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导风圈本体(1)、消音组件(2)和降噪组件(3),所述消音组件(2)设置于所述导风圈本体(1)的导风面的后侧端部,且沿周向设置,用于消耗风机运转的旋流噪音,所述降噪组件(3)为多个,且均匀环绕设置于所述导风圈本体(1)的弧面结构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噪导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组件(2)为半环结构,所述消音组件(2)上均匀设置有第一消音孔(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降噪导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孔(21)为圆形通孔,且直径为0.7~0.9mm,所述消音组件(2)的通孔率为3~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噪导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组件(3)设置于所述导风圈本体(1)的内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降噪导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组件(3)包括内部具有空腔的凸起结构(3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降噪导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组件(3)还包括均匀设置于所述凸起结构(31)上的第二消音孔(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降噪导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音孔(32)为圆形通孔,且直径为0.7~0.9mm,所述凸起结构(31)的通孔率为3~4%。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降噪导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31)包括第一消音板(311)、第二消音板(312)和第三消音板(313),所述第一消音板(311)、第二消音板(312)和第三消音板(313) 两两不共面连接,且三者共同与导风圈本体(1)的内壁连接,以形成空腔。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降噪导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组件(3)包括片状结构的降噪块(33),所述降噪块(33)上设置有第三消音孔(33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降噪导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块(33)倾斜设置于所述导风圈本体(1)上,所述降噪块(33)与所述导风圈本体(1)周向之间的夹角为20~50°。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降噪导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块(33)垂直设置于所述导风圈本体(1)上。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降噪导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消音孔(331)为圆形通孔,且直径为0.7~0.9mm,所述降噪块(33)的通孔率为3~4%。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降噪导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组件(3)的数量为16~20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噪导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圈本体(1)的前侧端部边侧均匀开设有多个贯穿的安装孔(11)。
15.一种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蜗壳组件(4)、电机(5)、风轮(6)和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降噪导风圈,所述蜗壳组件(4)包括蜗壳面盖(41)、蜗壳底盖(42)、蜗壳围板(43)和蜗壳出风口法兰(44),所述电机(5)设置于蜗壳底盖(42)上,所述风轮(6)设置于所述电机(5)转轴上,所述导风圈本体(1)设置于所述蜗壳面盖(41)的进风位置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170670.1U CN213775825U (zh) | 2020-09-28 | 2020-09-28 | 一种降噪导风圈及应用其的风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170670.1U CN213775825U (zh) | 2020-09-28 | 2020-09-28 | 一种降噪导风圈及应用其的风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775825U true CN213775825U (zh) | 2021-07-23 |
Family
ID=76908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170670.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3775825U (zh) | 2020-09-28 | 2020-09-28 | 一种降噪导风圈及应用其的风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775825U (zh) |
-
2020
- 2020-09-28 CN CN202022170670.1U patent/CN21377582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869405B (zh) | 一种双进风离心风机和吸油烟机 | |
CN207555703U (zh) | 降噪蜗壳组件及吸油烟机 | |
CN105509119A (zh) | 降噪装置及吸油烟机 | |
CN109864620B (zh) |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 |
CN203642431U (zh) | 柜机蜗壳及空调柜机 | |
JP2015081507A (ja) | 遠心式ファン | |
CN213775825U (zh) | 一种降噪导风圈及应用其的风机 | |
JP2009079568A (ja) | 遠心送風機 | |
US20080166223A1 (en) | Plenum/Plug Fan Assembly | |
CN208765234U (zh) | 风机安装支架、风机组件及空调器 | |
CN109488637A (zh) | 一种风轮、风机和吸油烟机 | |
JPS62217833A (ja) | 回転電機の消音装置 | |
CN211609431U (zh) | 一种降噪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 |
CN210003539U (zh) | 导流装置及无叶风扇 | |
CN202537400U (zh) | 静音吸尘器 | |
CN212961788U (zh) | 一种采用消音风道系统的吸油烟机 | |
CN221896866U (zh) | 一种蜗壳风机吸音降噪结构及其烟机 | |
CN209510717U (zh) | 一种风轮、风机和吸油烟机 | |
JPH11125197A (ja) | 電動送風機 | |
CN212178964U (zh) | 一种吸油烟机上的降噪导风圈 | |
JPS5928154Y2 (ja) | 電動送風機 | |
CN220250099U (zh) | 吸油烟机及其围板组件 | |
CN217952400U (zh) | 一种静音型油烟机风箱 | |
CN215214109U (zh) | 一种压气机消音蜗壳 | |
CN214791564U (zh) | 一种新型降噪导流圈及具有其的风机组件、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