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87208U - 通信供电电路和空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通信供电电路和空调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687208U CN213687208U CN202022928421.4U CN202022928421U CN213687208U CN 213687208 U CN213687208 U CN 213687208U CN 202022928421 U CN202022928421 U CN 202022928421U CN 213687208 U CN213687208 U CN 2136872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s
- transistor
- pole
- diode
- power supp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信供电电路和空调设备,其中,通信供电电路包括:第一总线;第二总线;第一晶体管,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一总线,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二总线,第一晶体管的第三极接地;第二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一总线,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总线,第二晶体管的第三极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实现了通信供电总线的无极性,即实现了通信供电总线中第一总线和第二总线在接线时可以任意连接正负极,能够有效地避免因正负极反接造成的线路烧毁或器件损毁,提高了线路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电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通信供电电路和一种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对于既能供电又能通信的总线架构,其接线需要严格按照规定好的极性,如果接反可能会导致线路和器件烧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通信供电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空调设备。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供电电路,包括:第一总线;第二总线;第一晶体管,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一总线,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二总线,第一晶体管的第三极接地;第二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一总线,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总线,第二晶体管的第三极接地。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总线和第二总线能够分别连接正极或负极。通过设置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实现无论将第一总线连接至正极,将第二总线连接至负极,或是将第二总线连接至正极,将第一总线连接至负极,通信供电电路均能够正常工作。
具体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连接至第一总线和第二总线,同时将第一晶体管的第三极与地线相连接。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连接至第二总线和第一总线,同时将第二晶体管的第三极与地线相连接。其中,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可以是MOS管等常见晶体管,地线可以是供电系统的地线。
当第一总线连接至正极,第二总线连接至负极时,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接收到来自第一总线的电压信号,此时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和第三端导通,即通过第一晶体管将第二总线接地,此时通信供电电路的通信参考地线与供电系统的地线连接到一起。
当第二总线连接至负极,第一总线连接至正极时,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接收到来自第二总线的电压信号,此时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和第三段导通,即通过第二晶体管将第一总线接地,此时通信供电电路的通信参考地线与供电系统的地线连接到一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实现了通信供电总线的无极性,即实现了通信供电总线中第一总线和第二总线在接线时可以任意连接正负极,能够有效地避免因正负极反接造成的线路烧毁或器件损毁,提高了线路安全。
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信供电电路的通信参考地线与供电系统的地线连接在一起,能够避免通信参考地线的电压与通信芯片接地电压不同造成的通信失败,能够保证通信稳定。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通信供电电路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信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接地;第一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的输入端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和第一总线相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一电容的第二端;第二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的输入端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和第二总线相连接,第二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一电容的第二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电容为储能电容,在通信供电电路需要给外接系统供电,如向DC-DC电压转化模块供电时,可通过第一电容中存储的电能为外接系统提供稳定的电压。其中,第一二极管连接在第一总线和第一电容之间,且第一二极管在由第一总线向第一电容的方向上单向导通。第二二极管连接在第二总线和第一电容之间,且第二二极管在由第二总线向第一电容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具体地,外接系统连接到第一电容的正极,第一电容的负极接地,通过第一电容能够为外接系统提供稳定的供电电压。
当第一总线连接至正极时,第一总线通过第一二极管向第一电容供电,此时第一电容存储电能,并能够向外接系统提供稳定的供电电压。当第一总线上的电压降低时,第一二极管截止,能够避免第一电容向第一总线放电。
当第二总线连接至正极时,第二总线通过第二二极管向第一电容供电,此时第一电容存储电能,并能够向外接系统提供稳定的供电电压。当第一总线上的电压降低时,第二二极管介质,能够避免第二电容向第二总线放电。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通信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三二极管,串联于第一总线,第三二极管在第一总线的信号传递方向上单向导通;第四二极管,串联于第二总线,第四二极管在第二总线的信号传递方向上单向导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信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其中,第三二极管串联在第一总线上,第四二极管串联在第二总线上,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的导通方向相同,均为对应总线的信号传递方向。
具体地,当第一总线连接到正极时,第三二极管在第一总线的信号传递方向上导通,此时通信供电电路通过第一总线和第三二极管传递通信信号。当第二总线连接到正极时,第四二极管在第二总线的信号传递方向上导通,此时通信供电电路通过第二总线和第四二极管传递通信信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实现了通信供电电路上通信信号的无极性采集。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通信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五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的输入端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相连接,第五二极管的输出端与第一总线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五二极管连接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一总线枝节,且第五二极管在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到第一总线的方向上单向导通。具体地,在第一总线正常连接到正极时,第一总线上的电压高于第五二极管的击穿电压,因此在系统正常的情况下,第一总线上的供电电压能够击穿第五二极管,使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接收到的电压大于第一晶体管的导通电压,此时第一晶体管正常导通。
而当通信供电电路发生热插拔,或在总线上出现干扰信号时,即使第一总线没有连接正极,也可能在第一总线上形成干扰电压,如果此时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直接与第一总线相连接,会造成第一晶体管误导通,此时有通信短路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五二极管,能够有效避免因热插拔或干扰信号导致的第一晶体管误导通,进而有效提高了通信供电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通信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容,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相连接,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电容具体为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的电压保持电容。具体地,在第一总线连接至正极时,第一总线的电压信号使第一晶体管导通,从而通过第一晶体管将第二总线接地。此时,第一总线还会同时向第二电容进行充电。
如果第一总线出现了瞬时电压跌落,则第二电容会在电压跌落的瞬间同步放电,从而对下降的电压进行补偿,防止由于电压降低导致的第一晶体管关断,能够保证通信供电电路的极性正确,提高通信供电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通信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串联于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五二极管之间;第二电阻,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和第五二极管的公共端相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第一晶体管和第五二极管之间串联设置第一电阻,并在第五二极管和第一电阻的公共端,与地线之间设置第二电阻,通过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构成第二电容的放电电阻,从而降低第二电容的放电速度。
具体地,第一电阻、第二电阻与第二电容构成一个充电-放电回路。在第一总线连接正极,且系统正常时,第一总线上的电信号向第二电容充电,此时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会同步分压,避免第一总线上的电压超过第二电容的额定电压,导致第二电容被击穿。
当第一总线上的电压发生瞬时跌落,或第一总线电压降低时,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形成为第二电容的放电回路,防止因第五二极管正向导通电压低造成的第二电容快速放电,最终导致第二电容内存储的电量被瞬间消耗的情况,一方面能够保证通信供电电路的用电安全,另一方面防止第二电容电量快速耗尽导致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的电压降低,第一晶体管关断,能够保证通信供电电路的极性正确,提高通信供电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通信供电电路还包括:第六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的输入端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相连接,第六二极管的输出端与第二总线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六二极管连接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总线枝节,且第六二极管在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到第二总线的方向上单向导通。具体地,在第二总线正常连接到正极时,第二总线上的电压高于第六二极管的击穿电压,因此在系统正常的情况下,第二总线上的供电电压能够击穿第六二极管,使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接收到的电压大于第二晶体管的导通电压,此时第二晶体管正常导通。
而当通信供电电路发生热插拔,或在总线上出现干扰信号时,即使第二总线没有连接正极,也可能在第二总线上形成干扰电压,如果此时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直接与第二总线相连接,会造成第二晶体管误导通,此时有通信短路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第六二极管,能够有效避免因热插拔或干扰信号导致的第二晶体管误导通,进而有效提高了通信供电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通信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三电容,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相连接,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三电容具体为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的电压保持电容。具体地,在第二总线连接至正极时,第二总线的电压信号使第二晶体管导通,从而通过第二晶体管将第二总线接地。此时,第二总线还会同时向第三电容进行充电。
如果第二总线出现了瞬时电压跌落,则第三电容会在电压跌落的瞬间同步放电,从而对下降的电压进行补偿,防止由于电压降低导致的第二晶体管关断,能够保证通信供电电路的极性正确,提高通信供电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通信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串联于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六二极管之间;第四电阻,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三电阻和第六二极管的公共端相连接,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第二晶体管和第六二极管之间串联设置第三电阻,并在第六二极管和第三电阻的公共端,与地线之间设置第四电阻,通过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构成第三电容的放电电阻,从而降低第三电容的放电速度。
具体地,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与第三电容构成一个充电-放电回路。在第二总线连接正极,且系统正常时,第二总线上的电信号向第三电容充电,此时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会同步分压,避免第二总线上的电压超过第三电容的额定电压,导致第三电容被击穿。
当第二总线上的电压发生瞬时跌落,或第二总线电压降低时,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形成为第三电容的放电回路,防止因第六二极管正向导通电压低造成的第三电容快速放电,最终导致第三电容内存储的电量被瞬间消耗的情况,一方面能够保证通信供电电路的用电安全,另一方面防止第三电容电量快速耗尽导致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的电压降低,第二晶体管关断,能够保证通信供电电路的极性正确,提高通信供电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均为MOS管。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晶体管为MOS管,第二晶体管也设置为MOS管。通过在通信供电电路中设置MOS管,通过MOS管实现通信供电电路的无极性,即第一总线可以连接至正极,第二总线也可以连接至正极,能够有效地避免因正负极反接造成的线路烧毁或器件损毁,提高了线路安全。
同时,相较于利用整流桥实现无极性的方案,本实用新型通信供电电路的通信参考地线与供电系统的地线连接在一起,能够避免通信参考地线的电压与通信芯片接地电压不同造成的通信失败,能够保证通信稳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均为栅极,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均为漏极,第一晶体管的第三极和第二晶体管的第三极均为源极。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晶体管为MOS管,第一晶体管,也即第一MOS管的第一极为栅极,第二极为漏极,第三极为源极。
第二晶体管也为MOS管,第二晶体管,也即第二MOS管的第一极为栅极,第二极为漏极,第三极为源极。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供的通信供电电路;室外机,室外机包括第一控制器;室内机,室内机包括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与第一控制器通过通信供电电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设备的室内机和室外机通过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供的通信供电电路相连接,因此该空调设备还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供的通信供电电路的全部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通信供电电路的电路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结构框图。
其中,图1中附图标记与各部件名称的对应关系为:
102第一总线,104第二总线,106第一晶体管,108第二晶体管,110第一电容,112第一二极管,114第二二极管,116第三二极管,118第四二极管,120第五二极管,122第二电容,124第一电阻,126第二电阻,128第六二极管,130第三电容,132第三电阻,134第四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通信供电电路和空调设备。
实施例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通信供电电路,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信供电电路的电路图,其中,通信供电电路包括:
第一总线102;第二总线104;第一晶体管106,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一总线102,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二总线104,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三极接地;第二晶体管108,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一总线102,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总线104,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三极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总线102和第二总线104能够分别连接正极或负极。通过设置第一晶体管106和第二晶体管108,实现无论将第一总线102连接至正极,将第二总线104连接至负极,或是将第二总线104连接至正极,将第一总线102连接至负极,通信供电电路均能够正常工作。
具体地,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连接至第一总线102和第二总线104,同时将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三极与地线相连接。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连接至第二总线104和第一总线102,同时将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三极与地线相连接。其中,第一晶体管106和第二晶体管108可以是MOS管等常见晶体管,地线可以是供电系统的地线。
当第一总线102连接至正极,第二总线104连接至负极时,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一极接收到来自第一总线102的电压信号,此时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二端和第三端导通,即通过第一晶体管106将第二总线104接地,此时通信供电电路的通信参考地线与供电系统的地线连接到一起。
当第二总线104连接至负极,第一总线102连接至正极时,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一极接收到来自第二总线104的电压信号,此时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二端和第三段导通,即通过第二晶体管108将第一总线102接地,此时通信供电电路的通信参考地线与供电系统的地线连接到一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晶体管106和第二晶体管108,实现了通信供电总线的无极性,即实现了通信供电总线中第一总线102和第二总线104在接线时可以任意连接正负极,能够有效地避免因正负极反接造成的线路烧毁或器件损毁,提高了线路安全。
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信供电电路的通信参考地线与供电系统的地线连接在一起,能够避免通信参考地线的电压与通信芯片接地电压不同造成的通信失败,能够保证通信稳定。
实施例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通信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110,第一电容110的第一端接地;第一二极管112,第一二极管112的输入端与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二极和第一总线102相连接,第一二极管112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一电容110的第二端;第二二极管114,第二二极管114的输入端与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二极和第二总线104相连接,第二二极管114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一电容110的第二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电容110为储能电容,在通信供电电路需要给外接系统供电,如向DC-DC电压转化模块供电时,可通过第一电容110中存储的电能为外接系统提供稳定的电压。其中,第一二极管112连接在第一总线102和第一电容110之间,且第一二极管112在由第一总线102向第一电容110的方向上单向导通。第二二极管114连接在第二总线104和第一电容110之间,且第二二极管114在由第二总线104向第一电容110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具体地,外接系统连接到第一电容110的正极,第一电容110的负极接地,通过第一电容110能够为外接系统提供稳定的供电电压。
当第一总线102连接至正极时,第一总线102通过第一二极管112向第一电容110供电,此时第一电容110存储电能,并能够向外接系统提供稳定的供电电压。当第一总线102上的电压降低时,第一二极管112截止,能够避免第一电容110向第一总线102放电。
当第二总线104连接至正极时,第二总线104通过第二二极管114向第一电容110供电,此时第一电容110存储电能,并能够向外接系统提供稳定的供电电压。当第一总线102上的电压降低时,第二二极管114介质,能够避免第二电容122向第二总线104放电。
实施例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通信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三二极管116,串联于第一总线102,第三二极管116在第一总线102的信号传递方向上单向导通;第四二极管118,串联于第二总线104,第四二极管118在第二总线104的信号传递方向上单向导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信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三二极管116和第四二极管118。其中,第三二极管116串联在第一总线102上,第四二极管118串联在第二总线104上,第三二极管116和第四二极管118的导通方向相同,均为对应总线的信号传递方向。
具体地,当第一总线102连接到正极时,第三二极管116在第一总线102的信号传递方向上导通,此时通信供电电路通过第一总线102和第三二极管116传递通信信号。当第二总线104连接到正极时,第四二极管118在第二总线104的信号传递方向上导通,此时通信供电电路通过第二总线104和第四二极管118传递通信信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三二极管116和第四二极管118,实现了通信供电电路上通信信号的无极性采集。
实施例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通信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五二极管120,第五二极管120的输入端与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一极相连接,第五二极管120的输出端与第一总线102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五二极管120连接与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一极和第一总线102枝节,且第五二极管120在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一极到第一总线102的方向上单向导通。具体地,在第一总线102正常连接到正极时,第一总线102上的电压高于第五二极管120的击穿电压,因此在系统正常的情况下,第一总线102上的供电电压能够击穿第五二极管120,使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一极接收到的电压大于第一晶体管106的导通电压,此时第一晶体管106正常导通。
而当通信供电电路发生热插拔,或在总线上出现干扰信号时,即使第一总线102没有连接正极,也可能在第一总线102上形成干扰电压,如果此时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一极直接与第一总线102相连接,会造成第一晶体管106误导通,此时有通信短路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五二极管120,能够有效避免因热插拔或干扰信号导致的第一晶体管106误导通,进而有效提高了通信供电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通信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容122,第二电容122的第一端与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一极相连接,第二电容122的第二端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电容122具体为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一极的电压保持电容。具体地,在第一总线102连接至正极时,第一总线102的电压信号使第一晶体管106导通,从而通过第一晶体管106将第二总线104接地。此时,第一总线102还会同时向第二电容122进行充电。
如果第一总线102出现了瞬时电压跌落,则第二电容122会在电压跌落的瞬间同步放电,从而对下降的电压进行补偿,防止由于电压降低导致的第一晶体管106关断,能够保证通信供电电路的极性正确,提高通信供电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通信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124,串联于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一极和第五二极管120之间;第二电阻126,第二电阻126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124和第五二极管120的公共端相连接,第二电阻126的第二端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一晶体管106和第五二极管120之间串联设置第一电阻124,并在第五二极管120和第一电阻124的公共端,与地线之间设置第二电阻126,通过第一电阻124和第二电阻126构成第二电容122的放电电阻,从而降低第二电容122的放电速度。
具体地,第一电阻124、第二电阻126与第二电容122构成一个充电-放电回路。在第一总线102连接正极,且系统正常时,第一总线102上的电信号向第二电容122充电,此时第一电阻124和第二电阻126会同步分压,避免第一总线102上的电压超过第二电容122的额定电压,导致第二电容122被击穿。
当第一总线102上的电压发生瞬时跌落,或第一总线102电压降低时,第一电阻124和第二电阻126形成为第二电容122的放电回路,防止因第五二极管120正向导通电压低造成的第二电容122快速放电,最终导致第二电容122内存储的电量被瞬间消耗的情况,一方面能够保证通信供电电路的用电安全,另一方面防止第二电容122电量快速耗尽导致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一极的电压降低,第一晶体管106关断,能够保证通信供电电路的极性正确,提高通信供电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通信供电电路还包括:第六二极管128,第六二极管128的输入端与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一极相连接,第六二极管128的输出端与第二总线104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六二极管128连接与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一极和第二总线104枝节,且第六二极管128在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一极到第二总线104的方向上单向导通。具体地,在第二总线104正常连接到正极时,第二总线104上的电压高于第六二极管128的击穿电压,因此在系统正常的情况下,第二总线104上的供电电压能够击穿第六二极管128,使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一极接收到的电压大于第二晶体管108的导通电压,此时第二晶体管108正常导通。
而当通信供电电路发生热插拔,或在总线上出现干扰信号时,即使第二总线104没有连接正极,也可能在第二总线104上形成干扰电压,如果此时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一极直接与第二总线104相连接,会造成第二晶体管108误导通,此时有通信短路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第六二极管128,能够有效避免因热插拔或干扰信号导致的第二晶体管108误导通,进而有效提高了通信供电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八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通信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三电容130,第三电容130的第一端与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一极相连接,第三电容130的第二端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电容130具体为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一极的电压保持电容。具体地,在第二总线104连接至正极时,第二总线104的电压信号使第二晶体管108导通,从而通过第二晶体管108将第二总线104接地。此时,第二总线104还会同时向第三电容130进行充电。
如果第二总线104出现了瞬时电压跌落,则第三电容130会在电压跌落的瞬间同步放电,从而对下降的电压进行补偿,防止由于电压降低导致的第二晶体管108关断,能够保证通信供电电路的极性正确,提高通信供电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九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通信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132,串联于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一极和第六二极管128之间;第四电阻134,第四电阻134的第一端与第三电阻132和第六二极管128的公共端相连接,第四电阻134的第二端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二晶体管108和第六二极管128之间串联设置第三电阻132,并在第六二极管128和第三电阻132的公共端,与地线之间设置第四电阻134,通过第三电阻132和第四电阻134构成第三电容130的放电电阻,从而降低第三电容130的放电速度。
具体地,第三电阻132、第四电阻134与第三电容130构成一个充电-放电回路。在第二总线104连接正极,且系统正常时,第二总线104上的电信号向第三电容130充电,此时第三电阻132和第四电阻134会同步分压,避免第二总线104上的电压超过第三电容130的额定电压,导致第三电容130被击穿。
当第二总线104上的电压发生瞬时跌落,或第二总线104电压降低时,第三电阻132和第四电阻134形成为第三电容130的放电回路,防止因第六二极管128正向导通电压低造成的第三电容130快速放电,最终导致第三电容130内存储的电量被瞬间消耗的情况,一方面能够保证通信供电电路的用电安全,另一方面防止第三电容130电量快速耗尽导致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一极的电压降低,第二晶体管108关断,能够保证通信供电电路的极性正确,提高通信供电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晶体管106和第二晶体管108均为MOS管。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晶体管106为MOS管,第二晶体管108也设置为MOS管。通过在通信供电电路中设置MOS管,通过MOS管实现通信供电电路的无极性,即第一总线102可以连接至正极,第二总线104也可以连接至正极,能够有效地避免因正负极反接造成的线路烧毁或器件损毁,提高了线路安全。
同时,相较于利用整流桥实现无极性的方案,本实用新型通信供电电路的通信参考地线与供电系统的地线连接在一起,能够避免通信参考地线的电压与通信芯片接地电压不同造成的通信失败,能够保证通信稳定。
实施例十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一极和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一极均为栅极,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一极和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二极均为漏极,第一晶体管106的第三极和第二晶体管108的第三极均为源极。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晶体管106为MOS管,第一晶体管106,也即第一MOS管的第一极为栅极,第二极为漏极,第三极为源极。
第二晶体管108也为MOS管,第二晶体管108,也即第二MOS管的第一极为栅极,第二极为漏极,第三极为源极。
实施例十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图1所示的通信供电电路的电路图,对本实用新型完整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第一总线102和第二总线104可以是供电总线power bus,或是通信总线m bus。在接线时,第一总线102和第二总线104无需区分极性。
假设第一总线102接正极,第二总线104接负极,则第五二极管120被击穿,其中第五二极管120为稳压二极管,可根据总线电压适当选型,如10V稳压二极管。通过第一电阻124向第二电容122充电,形成一个电压VGS。当VGS的电压达到MOS管的开通电压,则第一晶体管106导通,导通后,第二总线104通过第一晶体管106接地,具体为连接到供电系统的参考地GND。
当反接时,即第二总线104接正极,第一总线102接负极,同样的,第二总线104击穿第六二极管128,第六二极管128为稳压二极管,可根据总线电压适当选型,如10V稳压二极管。通过第三电阻132给第三电容130充电,形成一个电压VGS。当VGS的电压达到MOS管的开通电压,则第二晶体管108导通,导通后,第一总线102通过第二晶体管108接地,具体为连接到供电系统的参考地GND。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晶体管106和第二晶体管108,实现了通信供电总线的无极性,即实现了通信供电总线中第一总线102和第二总线104在接线时可以任意连接正负极,能够有效地避免因正负极反接造成的线路烧毁或器件损毁,提高了线路安全。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信供电电路的通信参考地线与供电系统的地线连接在一起,能够避免通信参考地线的电压与通信芯片接地电压不同造成的通信失败,能够保证通信稳定。
实施例十三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空调设备200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通信供电电路202;室外机204,室外机包括第一控制器;室内机206,室内机包括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与第一控制器通过通信供电电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设备的室内机和室外机通过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通信供电电路相连接。
具体地,通信供电电路包括:第一总线;第二总线;第一晶体管,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一总线,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二总线,第一晶体管的第三极接地;第二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一总线,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总线,第二晶体管的第三极接地。
第一总线和第二总线能够分别连接正极或负极。通过设置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实现无论将第一总线连接至正极,将第二总线连接至负极,或是将第二总线连接至正极,将第一总线连接至负极,通信供电电路均能够正常工作。
具体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连接至第一总线和第二总线,同时将第一晶体管的第三极与地线相连接。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连接至第二总线和第一总线,同时将第二晶体管的第三极与地线相连接。其中,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可以是MOS管等常见晶体管,地线可以是供电系统的地线。
当第一总线连接至正极,第二总线连接至负极时,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接收到来自第一总线的电压信号,此时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和第三端导通,即通过第一晶体管将第二总线接地,此时通信供电电路的通信参考地线与供电系统的地线连接到一起。
当第二总线连接至负极,第一总线连接至正极时,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接收到来自第二总线的电压信号,此时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和第三段导通,即通过第二晶体管将第一总线接地,此时通信供电电路的通信参考地线与供电系统的地线连接到一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实现了通信供电总线的无极性,即实现了通信供电总线中第一总线和第二总线在接线时可以任意连接正负极,能够有效地避免因正负极反接造成的线路烧毁或器件损毁,提高了线路安全。
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信供电电路的通信参考地线与供电系统的地线连接在一起,能够避免通信参考地线的电压与通信芯片接地电压不同造成的通信失败,能够保证通信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通信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总线;
第二总线;
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至所述第一总线,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至所述第二总线,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三极接地;
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至所述第一总线,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至所述第二总线,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三极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接地;
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一总线相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
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二总线相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二极管,串联于所述第一总线,所述第三二极管在所述第一总线的信号传递方向上单向导通;
第四二极管,串联于所述第二总线,所述第四二极管在所述第二总线的信号传递方向上单向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五二极管,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相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总线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电阻,串联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和所述第五二极管之间;
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五二极管的公共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六二极管,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相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总线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相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电阻,串联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和所述第六二极管之间;
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第六二极管的公共端相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晶体管均为MOS管。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均为栅极,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均为漏极,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三极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三极均为源极。
12.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供电电路;
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包括第一控制器;
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控制器通过所述通信供电电路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928421.4U CN213687208U (zh) | 2020-12-09 | 2020-12-09 | 通信供电电路和空调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928421.4U CN213687208U (zh) | 2020-12-09 | 2020-12-09 | 通信供电电路和空调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687208U true CN213687208U (zh) | 2021-07-13 |
Family
ID=76738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928421.4U Active CN213687208U (zh) | 2020-12-09 | 2020-12-09 | 通信供电电路和空调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68720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32313A (zh) * | 2020-12-09 | 2021-03-0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通信供电电路和空调设备 |
-
2020
- 2020-12-09 CN CN202022928421.4U patent/CN21368720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32313A (zh) * | 2020-12-09 | 2021-03-0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通信供电电路和空调设备 |
CN112432313B (zh) * | 2020-12-09 | 2024-07-1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通信供电电路和空调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S2740900T3 (es) | Aparato y procedimiento de control de carga para un dispositivo electrónico | |
US10155449B2 (en) | Battery power integration apparatus and HEV power system having the same | |
EP3817232B1 (en) | Nmos switch driving circuit and power supply device | |
US9583958B2 (en) | Voltage detecting device | |
CN213687208U (zh) | 通信供电电路和空调设备 | |
CN116094011A (zh) | 储能系统 | |
CN217087770U (zh) | 多通道充放电dc-dc变换器 | |
CN109245711B (zh) | 一种光伏系统安全保护设备 | |
CN210536309U (zh) | 车辆蓄电池及车辆 | |
CN112432313B (zh) | 通信供电电路和空调设备 | |
CN220314732U (zh) | 供电电路及车辆 | |
US10877102B2 (en) | Voltage detection device | |
CN215817532U (zh) | 一种飞机供电保护电路 | |
CN110739665A (zh) | 保护电路和开关电源 | |
US11784494B2 (en) | Direct current power supply system, photovoltaic system,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optical storage system | |
CN110063028B (zh) | 电池组的通信系统以及包括其的电池组 | |
CN106849926B (zh) | 一种宽压nmos开关控制电路 | |
CN211296555U (zh) | 一种用于大功率车载电源的预充电线路 | |
CN209913490U (zh) | 电池保护芯片及电池系统 | |
CN209929946U (zh) | 一种以太网交换机供电保护电路 | |
CN219351310U (zh) | 一种储能电源系统 | |
CN217956749U (zh) | 开关控制电路、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
CN219643629U (zh) | 充电电路以及用电设备 | |
CN117175531B (zh) | 电池管理系统 | |
CN216672591U (zh) | 一种单火线开关面板电路及智能开关面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