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19937U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619937U CN213619937U CN202022566335.3U CN202022566335U CN213619937U CN 213619937 U CN213619937 U CN 213619937U CN 202022566335 U CN202022566335 U CN 202022566335U CN 213619937 U CN213619937 U CN 2136199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cket
- steering
- wall
- hole
- colum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方向盘的落下的转向装置。转向装置具有:顶板,该顶板具有固定于转向支承梁的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以及将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连结起来的连结部;第1支架,其安装于第1固定部;第2支架,其安装于第2固定部;上柱,其支承于第1支架;及下柱,其固定于第2支架。连结部具有作为长孔的第1孔。第1支架具有贯穿第1孔的导销。第2固定部具有:上壁,其面向转向支承梁;两个侧壁,它们与第2支架相连接;后壁,其与连结部相连接;及倾斜壁,其配置在由上壁、侧壁和后壁围起来的角落。上壁具有配置在两个倾斜壁之间的凹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设有一种作为用于将操作者(驾驶员)对方向盘的操作传递给车轮的装置的转向装置。有时,转向装置具有用于调节方向盘的位置的调节机构。例如,专利文献1中描述了能够调节方向盘的上下方向位置的转向装置的一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转向柱借助轴安装于车体。通过转向柱以轴为枢轴进行旋转,从而方向盘的上下方向位置发生变化。而且,专利文献1所述的转向装置中,配置作为枢轴的轴的构件(前部)与在后方紧固转向柱的调整支承体和进行支承的构件(后部)形成为一体。由此,调整支承体的刚性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588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会发生操作者碰撞方向盘的二次碰撞。因此,转向装置具有用于在二次碰撞时减少对操作者施加的冲击的能量吸收装置。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当能量吸收装置未完全吸收的能量被输入到转向装置时,配置作为枢轴的轴的构件(前部)会变形。该情况下,存在方向盘与转向柱一起落下,无法进行对方向盘的操作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即是鉴于上述问题来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方向盘的落下的转向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具有顶板、第1支架、第2支架、上柱和下柱,该顶板具有:第1固定部,其固定在设于车辆的转向支承梁;第2固定部,其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第1固定部而言的前方且固定于所述转向支承梁;及连结部,其将所述第1固定部和所述第2固定部连结起来,该第1支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固定部脱离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1固定部,该第2支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2固定部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2固定部,该上柱支承于所述第1支架且支承与方向盘相连结的转向轴,该下柱固定于所述第2支架且与所述上柱相连结,所述连结部具有作为沿着所述上柱的轴线方向延伸的长孔的第1孔,所述第1支架具有贯穿所述第1孔的导销,所述第2固定部具有:上壁,其面向所述转向支承梁;两个侧壁,它们与所述第2支架相连接;后壁,其与所述连结部相连接;及倾斜壁,其配置在由所述上壁、所述侧壁和所述后壁围起来的角落且相对于所述上壁、所述侧壁和所述后壁都倾斜,所述上壁具有凹部,该凹部配置在两个所述倾斜壁之间且设于面向所述转向支承梁的表面。
在车辆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下,会发生操作者碰撞方向盘的二次碰撞。当对方向盘作用超出规定负荷的负荷时,第1支架会从第1固定部脱离。之后,导销被第1孔引导,从而第1支架沿着上柱的轴线方向移动。上柱51与第1支架一起移动。利用上柱和下柱之间的摩擦吸收冲击。但是,在超出可被上柱和下柱之间的摩擦吸收的能量的能量作用于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作用于第1支架的负荷经导销传递给第2固定部。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装置中,第2固定部具有上壁、侧壁、后壁和倾斜壁,且上壁具有凹部。因此,第2固定部的刚性变高。即使在对第2固定部作用了较大负荷的情况下,第2固定部也不易变形。因而,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装置能够抑制方向盘的落下。
作为上述转向装置的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第2固定部具有从所述后壁突出且与所述连结部相连接的肋部。由此,肋部在后壁和连结部之间进行支撑,因此,第2固定部不易相对于连结部弯曲。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装置能够进一步抑制在对第2固定部作用了负荷的情况下的第2固定部的变形。
作为上述转向装置的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连结部具有供所述转向支承梁的局部插入的第2孔。由此,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装置即使在转向支承梁配置得较靠近顶板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转向支承梁与顶板的相互干扰。
作为上述转向装置的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第1孔配置在所述第2孔的两侧。由此,两个导销分别被第1孔所引导。第1支架沿着上柱的轴线方向更加笔直地移动。因此,实际可由上柱和下柱之间的摩擦吸收的能量不易偏离设计值。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装置能够利用上柱和下柱之间的摩擦吸收规定的能量,且能够抑制第2固定部的变形。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装置能够抑制方向盘的落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的A-A剖视图。
图6是图4中的B-B剖视图。
图7是图5中的C-C剖视图。
图8是转向支承梁、顶板和第1支架的立体图。
图9是转向支承梁、顶板和第1支架的立体图。
图10是转向支承梁、顶板和第1支架的侧视图。
图11是转向支承梁、顶板和第1支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转向支承梁、顶板和第1支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顶板的第2固定部的立体图。
图14是顶板的第2固定部的立体图。
图15是顶板的第2固定部的立体图。
图16是顶板的第2固定部的俯视图。
图17是顶板的第2固定部的仰视图。
图18是图16中的D-D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顶板;11、第1固定部;12、第2固定部;15、连结部;20、转向轴;21、输入轴;22、输出轴;30、紧固机构;31、固定凸轮;32、可动凸轮;33、推力轴承;34、螺母;35、紧固杆;36、摩擦板;37、壳体;38、螺旋弹簧;39、操作杆;40、第1支架;41、安装板;44、第1支承板;45、第2支承板;47、导销;48、树脂构件;49、脱离胶囊(日文:離脱カプセル);50、转向柱;51、上柱;54、下柱;80、第2支架;81、枢轴;100、转向装置;101、方向盘;103、万向节;105、中间轴;107、万向节;109、小齿轮轴;121、上壁;123、侧壁;125、后壁;127、倾斜壁;129、肋部;151、第2孔;153、第1孔;200、转向支承梁;350、杆部;351、头部;352、外螺纹;441、451、长孔;511、主体部;513、狭缝;514、515、突出部;5141、5151、长孔;1211、狭缝;1212、凹部;1231、孔;Z、旋转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另外,本实用新型不被下述的用于实施实用新型的方式(下面称为实施方式)所限定。而且,下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内容及与之实质上相同的内容,即所谓的等同的范围的内容。而且,下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要素能够适当地进行组合。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图4中的A-A剖视图。图6是图4中的B-B剖视图。图7是图5中的C-C剖视图。图8和图9是转向支承梁、顶板和第1支架的立体图。图10是转向支承梁、顶板和第1支架的侧视图。图11和图12是转向支承梁、顶板和第1支架的分解立体图。图13至图15是顶板的第2固定部的立体图。图16是顶板的第2固定部的俯视图。图17是顶板的第2固定部的仰视图。图18是图16中的D-D剖视图。
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转向装置100具有方向盘101、转向轴20、万向节103、中间轴105和万向节107。转向装置100与小齿轮轴109相接合。
如图1所示,转向轴20具有输入轴21和输出轴22。输入轴21和输出轴22支承于转向柱50。输入轴21的一端与方向盘101相连结。输入轴21的另一端与输出轴22相连结。输入轴21以能够向输出轴22传递扭矩且能够相对于输出轴22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与该输出轴22相连结。输出轴22与万向节103相连结。中间轴105的一端与万向节103相连结。中间轴105的另一端与万向节107相连结。万向节107与小齿轮轴109相连结。
下面的说明中使用XYZ正交坐标系。X轴与搭载有转向装置100的车辆的车宽方向平行。Z轴与转向轴20的长度方向平行(与旋转轴线Z平行)。Y轴与X轴和Z轴这两者垂直。沿着X轴的方向被描述为X方向,沿着Y轴的方向被描述为Y方向,沿着Z轴的方向被描述为Z方向。将Z方向中朝向车辆的前方的方向视为+Z方向。将操作者面朝+Z方向的情况下的右方向视为+X方向。将Y方向中朝向上方的方向视为+Y方向。
如图2所示,转向装置100具有转向柱50、顶板10、第1支架40、第2支架80和紧固机构30。
转向柱50是支承转向轴20的构件。转向轴20的输入轴21和输出轴22能够以旋转轴线Z为中心旋转。旋转轴线Z是经过利用与输入轴2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剖切输入轴21的情况下的各剖面的重心的直线。
转向柱50具有上柱51和下柱54。上柱51是大致圆筒状的构件。上柱51配置在下柱54的后方。上柱51借助轴承支承输入轴21。下柱54是大致圆筒状的构件。下柱54的局部嵌在上柱51的内侧。下柱54的局部与上柱51的内壁相接触。在上柱51和下柱54之间产生摩擦。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利用上柱51和下柱54之间的摩擦限制上柱51和下柱54的相对移动。另一方面,在对上柱51作用了较大的负荷时(二次碰撞时等),上柱51和下柱54边克服摩擦边相对移动。
如图7所示,上柱51具有主体部511、狭缝513、突出部514和突出部515。主体部511是覆盖转向轴20的圆筒状构件。狭缝513是设于主体部511的局部的缺口。狭缝513沿着Z方向延伸。狭缝513的-Z方向的端部敞开。突出部514和突出部515从主体部511向-Z方向延伸。突出部514配置在相对于狭缝513而言的+X方向侧。突出部514具有沿着Z方向延伸的长孔5141。突出部515配置在相对于狭缝513而言的-X方向侧。突出部515具有沿着Z方向延伸的长孔5151。
顶板10是用于支承转向柱50的构件。如图1所示,顶板10配置在转向柱50的+Y方向侧。顶板10固定在设于车辆的转向支承梁200(参照图8至图10)。如图8所示,顶板10具有第1固定部11、第2固定部12和连结部15。第1固定部11、第2固定部12和连结部15一体地成形。
第1固定部11是板状构件。第1固定部11以从Y方向看时与上柱51重叠的方式配置。第1固定部11利用螺栓固定于转向支承梁200。
第2固定部12是箱状构件。第2固定部12例如通过拉深加工而成形。第2固定部12配置在相对于第1固定部11而言的前方。第2固定部12以从Y方向看时与下柱54重叠的方式配置。第2固定部12的X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第1固定部11的X方向上的宽度。第2固定部12利用螺栓固定于转向支承梁200。如图13所示,第2固定部12具有上壁121、两个侧壁123、后壁125、两个倾斜壁127和两个肋部129。
上壁121是面向转向支承梁200的板状构件。如图13所示,上壁121具有两个狭缝1211和凹部1212。狭缝1211是沿Z方向延伸的长孔。狭缝1211的+Z方向的端部敞开。两个狭缝1211在X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能够在狭缝1211插入螺栓。利用插入于狭缝1211的螺栓使第2固定部12与转向支承梁200相连结。凹部1212是设于上壁121的面向转向支承梁200的表面的凹陷。凹部1212配置在两个狭缝1211之间。如图16所示,在从Y方向看的情况下,凹部1212呈三角形形状。凹部1212的X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朝向+Z方向去而变小。
如图14所示,侧壁123是与上壁121正交的板状构件。侧壁123的厚度方向与X方向平行。侧壁123配置在上壁121的X方向上的两侧。侧壁123从上壁121的X方向上的两端向靠近下柱54的方向延伸。侧壁123在X方向上配置得比狭缝1211靠外侧。侧壁123具有孔1231。能够在孔1231插入枢轴81(参照图2)。
如图13所示,后壁125是与上壁121和侧壁123都正交的板状构件。后壁125从上壁121的-Z方向的端部向靠近下柱54的方向延伸。后壁125与连结部15相连接。
如图13所示,倾斜壁127配置在由上壁121、侧壁123和后壁125围起来的角落。倾斜壁127是相对于上壁121、侧壁123和后壁125都倾斜的板状构件。在从倾斜壁127的厚度方向看的情况下,倾斜壁127呈三角形形状。倾斜壁127所描绘的三角形的边分别与上壁121、侧壁123和后壁125的缘相对应。在两个倾斜壁127之间配置上壁121的凹部1212。即,如图16所示,朝向+X方向去依次配置有一倾斜壁127、凹部1212、另一凹部1212。
如图13所示,肋部129从后壁125向-Z方向突出。肋部129与连结部15相连接。两个肋部129在X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如图16所示,肋部129在X方向上配置在凹部1212与倾斜壁127之间。肋部129配置得比穿过狭缝1211的-Z方向的端部和连结部15的第1孔153的+Z方向的端部的直线靠凹部1212侧。在从Y方向看的情况下,肋部129呈三角形形状。肋部129的X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朝向-Z方向去而变小。
连结部15是板状构件。连结部15将第1固定部11和第2固定部12连结起来。连结部15的X方向上的宽度与第1固定部11的X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且大于第2固定部12的X方向上的宽度。连结部15具有第2孔151和两个第1孔153。第1孔153是沿着Z方向的长孔。即,第1孔153是从第1固定部11朝向第2固定部12延伸的长孔。也可以说,第1孔153是沿着上柱51(下柱54)的轴线方向延伸的长孔。第1孔153配置在第2孔151的两侧。第2孔151配置在连结部15的中央。第2孔151配置在两个第1孔153之间。第2孔151是用于避免转向支承梁200与顶板10相互干扰的孔。如图9所示,转向支承梁200的局部插入于第2孔151。如图10所示,转向支承梁200的局部配置得比连结部15靠-Y方向侧。
第1支架40和第2支架80是用于支承转向柱50的构件。第1支架40也叫做倾斜支架。第2支架80也叫做枢轴支架。第2支架80配置在相对于第1支架40而言的+Z方向侧。第1支架40利用螺栓安装于第1固定部11。将第1支架40和第1固定部11连结起来的螺栓即是将第1固定部11和转向支承梁200连结起来的螺栓。第2支架80固定在下柱54的外周面。第2支架80以能够相对于第2固定部12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第2固定部12。如图2所示,第2支架80具有轴线方向沿着X方向的枢轴81。枢轴81与第2固定部12相连结。枢轴81安装于图13所示的孔1231。转向柱50能够以枢轴81为中心旋转。
如图6和图7所示,第1支架40具有安装板41、脱离胶囊49、导销47、第1支承板44和第2支承板45。安装板41配置在转向柱50的+Y方向侧。脱离胶囊49通过螺栓安装于第1固定部11。将脱离胶囊49和第1固定部11连结起来的螺栓即是将第1固定部11和转向支承梁200连结起来的螺栓。即,利用一个螺栓将脱离胶囊49和第1固定部11连结于转向支承梁200。脱离胶囊49例如由压铸用铝合金(ADC材料(Aluminum alloy Die Casting))等轻质合金形成。安装板41例如利用通过树脂注射形成的树脂构件48与脱离胶囊49相连结。在二次碰撞时等情况下,通过对转向柱50作用+Z方向的负荷,从而安装板41相对于脱离胶囊49移动,树脂构件48断裂。由此,第1支架40的除了脱离胶囊49之外的部分及上柱51从转向支承梁200脱离。如此,第1支架40以在被作用了规定负荷时能够相对于第1固定部11脱离的方式安装于第1固定部11。在第1支架40从第1固定部11脱离之后,利用上柱51和下柱54之间的摩擦吸收冲击。
如图6所示,导销47安装于安装板41。导销47贯穿连结部15的第1孔153。导销47被第1孔153的内壁所引导。由此,在第1支架40从第1固定部11脱离之后,上柱51容易沿着Z方向笔直地移动。在无法利用上柱51和下柱54之间的摩擦完全吸收能量的情况下,导销47到达第1孔153的+Z方向的端部。该情况下,作用于第1支架40的负荷经导销47传递给连结部15和第2固定部12。
如图7所示,第1支承板44和第2支承板45是从安装板41向-Y方向延伸的板状构件。第1支承板44和第2支承板45在X方向上隔开间隙地配置。第1支承板44和第2支承板45隔着转向柱50。即,在第1支承板44和第2支承板45之间配置转向柱50。第1支承板44具有长孔441。第2支承板45具有长孔451。长孔441和长孔451沿着以图2所示的枢轴81为中心的圆弧延伸(参照图6)。
紧固机构30是用于在能够调节转向柱50的位置的状态和转向柱50的位置被固定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装置。如图7所示,紧固机构30具有紧固杆35、多个摩擦板36、固定凸轮31、可动凸轮32、螺母34、推力轴承33、操作杆39、壳体37和螺旋弹簧38。
如图7所示,紧固杆35具有杆部350、头部351和外螺纹352。杆部350是圆柱状构件。杆部350贯穿长孔441、长孔5141、长孔5151和长孔451。头部351配置在杆部350的+X方向的端部。外螺纹352配置在杆部350的-X方向的端部。多个摩擦板36配置在头部351与第1支承板44之间。杆部350贯通摩擦板36。
固定凸轮31是大致圆盘状的构件。固定凸轮31配置在第2支承板45的-X方向侧。紧固杆35贯通固定凸轮31。固定凸轮31的局部嵌于长孔451。由此,固定凸轮31无法相对于第2支承板45旋转。
可动凸轮32是大致圆盘状的构件。可动凸轮32配置在固定凸轮31的-X方向侧。紧固杆35贯通可动凸轮32。可动凸轮32的局部嵌于操作杆39。由此,可动凸轮32与操作杆39一起旋转。因此,可动凸轮32相对于固定凸轮31旋转。可动凸轮32与其相对于固定凸轮31的角度相应地沿X方向移动。例如,可动凸轮32具有沿着以紧固杆35为中心的周向的倾斜面。固定凸轮31具有供可动凸轮32的倾斜面嵌入的凹部。当可动凸轮32从倾斜面嵌于凹部的状态旋转时,倾斜面会骑上固定凸轮31,从而可动凸轮32向-X方向移动。
操作杆39是用于使可动凸轮32旋转的构件。操作杆39配置在可动凸轮32的-X方向侧。紧固杆35贯通操作杆39。操作杆39延伸至车厢内,由操作者对其进行操作。
螺母34配置在操作杆39的-X方向侧。螺母34安装于紧固杆35的外螺纹352。推力轴承33配置在操作杆39与螺母34之间。由此,即使操作杆39旋转,螺母34也不会旋转。当使操作杆39旋转时,可动凸轮32会旋转,但紧固杆35和螺母34不旋转。
如图7所示,壳体37安装于操作杆39。壳体37通过固定构件391固定于操作杆39。固定构件391例如是螺栓。壳体37与操作杆39一起旋转。壳体37配置在操作杆39的-X方向侧。壳体37覆盖紧固杆35的顶端和螺母34。
螺旋弹簧38配置在壳体37的内侧。螺旋弹簧38是压缩螺旋弹簧。螺旋弹簧38的一端与壳体37相接触。螺旋弹簧38的另一端与紧固杆35相接触。螺旋弹簧38以与壳体37和紧固杆35相接触的状态被压缩。而且,在螺旋弹簧38的表面涂布有润滑剂。润滑剂例如是润滑脂。在螺旋弹簧38的作用下使操作杆39被拉向螺母34侧。因此,即使在能够调节转向柱50的位置的状态(未锁定状态)下,操作杆39和推力轴承33之间也不会产生间隙。因而能够抑制操作杆39的晃动。
当以可动凸轮32远离固定凸轮31为目的使操作杆39旋转时,紧固杆35的头部351被摩擦板36按压,并且,固定凸轮31被第2支承板45按压。由此,头部351和摩擦板36之间的摩擦、多个摩擦板36之间的摩擦、摩擦板36和第1支承板44之间的摩擦以及固定凸轮31和第2支承板45之间的摩擦变大。因此,紧固杆35变得无法在长孔441和长孔451中移动,转向柱50的Y方向(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被固定。而且,由于上柱51被紧固,因此狭缝513的宽度变小。上柱51的内周面被下柱54的外周面按压。上柱51和下柱54之间的摩擦变大。因此,紧固杆35变得无法在长孔5141和长孔5151中移动,上柱51的Z方向(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被固定。
当以可动凸轮32向固定凸轮31靠近为目的使操作杆39旋转时,头部351和摩擦板36之间的摩擦、多个摩擦板36之间的摩擦、摩擦板36和第1支承板44之间的摩擦以及固定凸轮31和第2支承板45之间的摩擦变小或消失。由此,紧固杆35变得能够在长孔441和长孔451中移动,能够实现对转向柱50在Y方向(上下方向)上的调整。而且,由于上柱51的狭缝513的宽度变大,因此,上柱51和下柱54之间的摩擦变小或消失。因此,紧固杆35变得能够在长孔5141和长孔5151中移动,能够调整上柱51的Z方向(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另外,转向支承梁200也可以未必像图9所示的那样地贯穿第2孔151。也可以是,转向支承梁200的整个部分配置得比顶板10靠+Y方向侧。该情况下,连结部15也可以不具有第2孔151。而且,连结部15也可以未必具有两个第1孔153。连结部15也可以具有一个第1孔153,也可以不具有第1孔153。
如上面说明的那样,具有顶板10、第1支架40、第2支架80、上柱51和下柱54。顶板10具有:第1固定部11,其固定在设于车辆的转向支承梁200;第2固定部12,其配置在相对于第1固定部11而言的前方,且固定于转向支承梁200;及连结部15,其将第1固定部11和第2固定部12连结起来。第1支架40以能够相对于第1固定部11脱离的方式安装于第1固定部11。第2支架80以能够相对于第2固定部12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第2固定部12。上柱51支承于第1支架40且支承与方向盘101相连结的转向轴20。下柱54固定于第2支架80且与上柱51相连结。连结部15具有作为沿着上柱51的轴线方向延伸的长孔的第1孔153。第1支架40具有贯穿第1孔153的导销47。第2固定部12具有:上壁121,其面向转向支承梁200;两个侧壁123,它们与第2支架80相连接;后壁125,其与连结部15相连接;及倾斜壁127,其配置在由上壁121、侧壁123和后壁125围起来的角落且相对于上壁121、侧壁123和后壁125都倾斜。上壁121具有配置在两个倾斜壁127之间且设于面向转向支承梁200的表面的凹部1212。
在车辆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下,会发生操作者碰撞方向盘101的二次碰撞。当对方向盘101作用超出规定负荷的负荷时,第1支架40会从第1固定部11脱离。之后,导销47被第1孔153引导,从而第1支架40沿着上柱51(下柱54)的轴线方向移动。上柱51与第1支架40一起移动。利用上柱51和下柱54之间的摩擦吸收冲击。但是,在超出可被上柱51和下柱54之间的摩擦吸收的能量的能量作用于转向装置100的情况下,作用于第1支架40的负荷经导销47传递给第2固定部12。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00中,第2固定部12具有上壁121、侧壁123、后壁125和倾斜壁127,且上壁121具有凹部1212。因此,第2固定部12的刚性变高。即使在对第2固定部12作用了较大负荷的情况下,第2固定部12也不易变形。因而,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00能够抑制方向盘101的落下。
转向装置100中,第2固定部12具有从后壁125突出且与连结部15相连接的肋部129。由此,肋部129在后壁125与连结部15之间进行支撑,因此,第2固定部12不易相对于连结部15弯曲。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00能够进一步抑制在对第2固定部12作用了负荷的情况下的第2固定部12的变形。
转向装置100中,连结部15具有供转向支承梁200的局部插入的第2孔151。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00即使在转向支承梁200配置得较靠近顶板10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转向支承梁200与顶板10的相互干扰。
转向装置100中,第1孔153配置在第2孔151的两侧,由此,两个导销47分别被第1孔153引导。第1支架40沿着上柱51(下柱54)的轴线方向更加笔直地移动。因此,实际可由上柱51和下柱54之间的摩擦吸收的能量不易偏离设计值。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00能够利用上柱51和下柱54之间的摩擦吸收规定的能量,且能够抑制第2固定部12的变形。
Claims (4)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转向装置具有顶板、第1支架、第2支架、上柱和下柱,
该顶板具有:第1固定部,其固定在设于车辆的转向支承梁;第2固定部,其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第1固定部而言的前方且固定于所述转向支承梁;及连结部,其将所述第1固定部和所述第2固定部连结起来,
该第1支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固定部脱离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1固定部,
该第2支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2固定部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2固定部,
该上柱支承于所述第1支架且支承与方向盘相连结的转向轴,
该下柱固定于所述第2支架且与所述上柱相连结,
所述连结部具有作为沿着所述上柱的轴线方向延伸的长孔的第1孔,
所述第1支架具有贯穿所述第1孔的导销,
所述第2固定部具有:上壁,其面向所述转向支承梁;两个侧壁,它们与所述第2支架相连接;后壁,其与所述连结部相连接;及倾斜壁,其配置在由所述上壁、所述侧壁和所述后壁围起来的角落且相对于所述上壁、所述侧壁和所述后壁都倾斜,
所述上壁具有凹部,该凹部配置在两个所述倾斜壁之间且设于面向所述转向支承梁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固定部具有从所述后壁突出且与所述连结部相连接的肋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具有供所述转向支承梁的局部插入的第2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孔配置在所述第2孔的两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204849 | 2019-11-12 | ||
JP2019204849A JP7279618B2 (ja) | 2019-11-12 | 2019-11-12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619937U true CN213619937U (zh) | 2021-07-06 |
Family
ID=75899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566335.3U Active CN213619937U (zh) | 2019-11-12 | 2020-11-09 | 转向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279618B2 (zh) |
CN (1) | CN213619937U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9185Y2 (zh) * | 1986-01-30 | 1993-07-27 | ||
JP4211367B2 (ja) | 2002-11-25 | 2009-01-21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JP2005280653A (ja) | 2004-03-31 | 2005-10-13 | Fuji Kiko Co Ltd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DE102004042283B4 (de) | 2004-09-01 | 2009-03-19 | Daimler Ag | Lenksäulenanordnung |
JP2007283826A (ja) | 2006-04-13 | 2007-11-01 | Nsk Ltd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2009090856A (ja) * | 2007-10-10 | 2009-04-30 | Nsk Ltd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N104828126B (zh) | 2014-05-27 | 2017-06-06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的转向管柱溃缩吸能组件和具有其的汽车 |
-
2019
- 2019-11-12 JP JP2019204849A patent/JP7279618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1-09 CN CN202022566335.3U patent/CN213619937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1075210A (ja) | 2021-05-20 |
JP7279618B2 (ja) | 2023-05-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762462B1 (en) | Steering apparatus | |
US9096275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EP1693280B1 (en) | Steering device safety structure | |
CN102180108B (zh) | 座椅滑轨 | |
EP3546318B1 (en) | Steering column device | |
EP2361817B1 (en) | Steering column device | |
US7707908B2 (en) | Steering unit support device for a vehicle | |
JP5272437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US12024222B2 (en) | Steering device | |
CN213619937U (zh) | 转向装置 | |
JP2513633Y2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JP2005053349A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CN213566103U (zh) | 转向装置 | |
JP5970992B2 (ja)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CN213619936U (zh) | 转向装置 | |
JP4258274B2 (ja) | 車両用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CN114650944B (zh) | 转向装置 | |
JP5970989B2 (ja)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CN216374710U (zh) | 转向装置 | |
JP2003026006A (ja) | 衝撃吸収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587294Y2 (ja) | エネルギ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4000459B2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JP5966700B2 (ja)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5970991B2 (ja)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580542Y2 (ja)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支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