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3403451U - 耳机盒、耳机及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耳机盒、耳机及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03451U
CN213403451U CN202022753351.3U CN202022753351U CN213403451U CN 213403451 U CN213403451 U CN 213403451U CN 202022753351 U CN202022753351 U CN 202022753351U CN 213403451 U CN213403451 U CN 2134034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oil
circuit board
casing
earphon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5335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元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5335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034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034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034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耳机盒、耳机及可穿戴设备。耳机盒包括电路板和外壳,外壳包括壳体和充电线圈,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充电线圈设置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且充电线圈与壳体一体成型。电路板设于第一表面所在侧,且电路板与充电线圈电性连接。上述耳机盒,由于充电线圈一体成型于壳体,相比于相关技术中采用铜线绕制成充电线圈,并将充电线圈粘接于壳体或者通过其他中间连接件叠置于壳体的方案,粘接层以及中间连接件可以省略,充电线圈与壳体的连接结构的占用空间减小,因此有利于耳机盒的内部电子元器件的紧凑布置,以实现耳机盒的轻薄化、小型化设计。

Description

耳机盒、耳机及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耳机盒、耳机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耳机盒可用于收纳耳机并为耳机充电,耳机盒一般可以配备无线充电线圈,以采用无线充电方式为耳机盒的电池进行充电。相关技术中,无线充电线圈一般采用铜线绕制形成,并组装于耳机盒的外壳,其连接结构需占用耳机盒的内部安装空间,降低了内部元器件布置的紧凑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耳机盒,耳机盒的内部元器件布置较为紧凑性。
一种耳机盒,包括:
电路板;及
外壳,包括壳体和充电线圈,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充电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且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且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充电线圈电性连接。
上述耳机盒,由于充电线圈一体成型于壳体,相比于相关技术中采用铜线绕制成充电线圈,并将充电线圈粘接于壳体或者通过其他中间连接件(例如隔磁片)叠置于壳体的方案,粘接层以及中间连接件可以省略,充电线圈与壳体的连接结构的占用空间减小,因此有利于耳机盒内部电子元器件的紧凑布置,以实现耳机盒的轻薄化、小型化设计。上述外壳的充电线圈与壳体的连接更加可靠,并简化了充电线圈的加工和组装过程,节省了加工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壳体激光直接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有安装空间,所述电路板容纳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壳体的背向所述安装空间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包括平面区,所述充电线圈位于所述平面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包括平面区及与所述平面区连接的曲面区,所述充电线圈从所述平面区延伸至所述曲面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和所述第二表面所在侧均设有所述充电线圈,且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的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第二表面所在侧的所述充电线圈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的所述充电线圈及所述第二表面所在侧的所述充电线圈被所述壳体隔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从所述第二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一表面,所述通孔内填充有导体,所述导体与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的所述充电线圈及所述第二表面所在侧的所述充电线圈分别导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表面包括平面区,所述充电线圈位于所述平面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表面包括平面区和连接于所述平面区的曲面区,所述充电线圈从所述平面区延伸至所述曲面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表面设有装饰层,所述装饰层覆盖所述充电线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机盒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的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机盒包括承载件和触针,所述承载件连接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壳体形成收容腔,所述电路板、所述电池均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承载件的背向所述收容腔的一侧设有耳机槽,所述触针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且外露于所述耳机槽的槽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针可伸缩地穿设于所述承载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机盒包括设于所述收容腔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连接于所述壳体,且所述支撑板、所述电池和所述电路板依次叠置,所述触针连接于所述支撑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包括板体和凸设于所述板体表面的顶针,所述顶针包括套筒、弹性件和连接柱,所述套筒套设所述弹性件,所述连接柱穿设于所述套筒并能够相对所述套筒伸缩移动,且所述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弹性件抵接,所述连接柱的相对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线圈接触并导通;所述套筒与所述板体导通,所述连接柱与所述套筒或所述弹性件导通。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耳机,耳机的内部元器件的布置较为紧凑。
一种耳机,包括:
电声器件;
电路板,与所述电声器件电性连接;
电池,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及
外壳,包括壳体和充电线圈,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充电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且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电路板、所述电池、所述电声器件均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且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充电线圈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壳体激光直接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有安装空间,所述电路板及所述电池容纳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壳体的背向所述安装空间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包括平面区及与所述平面区连接的曲面区,所述充电线圈从所述平面区延伸至所述曲面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和所述第二表面所在侧均设有所述充电线圈,且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的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第二表面所在侧的所述充电线圈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表面包括平面区和连接于所述平面区的曲面区,所述充电线圈从所述平面区延伸至所述曲面区。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方面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内部元器件的布置较为紧凑。
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
电子设备,包括电路板、电池和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和充电线圈,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充电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且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电路板、所述电池均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且所述充电线圈、所述电池均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及
绑带,连接于所述外壳并用于将所述电子设备佩戴至用户的手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壳体激光直接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有安装空间,所述电路板及所述电池容纳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壳体的背向所述安装空间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包括平面区及与所述平面区连接的曲面区,所述充电线圈从所述平面区延伸至所述曲面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和所述第二表面所在侧均设有所述充电线圈,且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的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第二表面所在侧的所述充电线圈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表面包括平面区和连接于所述平面区的曲面区,所述充电线圈从所述平面区延伸至所述曲面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包括板体和凸设于所述板体表面的顶针,所述顶针包括套筒、弹性件和连接柱,所述套筒套设所述弹性件,所述连接柱穿设于所述套筒并能够相对所述套筒伸缩移动,且所述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弹性件抵接,所述连接柱的相对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线圈接触并导通;所述套筒与所述板体导通,所述连接柱与所述套筒或所述弹性件导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线圈呈螺旋状的地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充电线圈的最外圈的末端与最内圈的末端分别设有触点,且所述触点对应设有所述连接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中框和显示屏模组,所述中框围设于所述显示屏模组的外周,所述壳体连接于所述中框的背向所述显示屏模组的一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外壳的一个视角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外壳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的外壳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外壳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又一实施例的外壳的俯视图;
图6为图5所示外壳沿A-A处的剖视图;
图7为图6所示外壳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可穿戴设备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可穿戴设备的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剖视图;
图11为一实施例的耳机盒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耳机盒的爆炸图;
图13为图11所示耳机盒的俯视图;
图14为图13所示耳机盒沿C-C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外壳 11、壳体 11a、第一表面
11a1、平面区 11a2、曲面区 11b、第二表面
11c、安装空间 11d、通孔 12、充电线圈
121、触点 13、导体 20、可穿戴设备
210、电子设备 211、中框 213、电路板
2131、板体 2133、顶针 2133a、套筒
2133b、连接柱 215、电池 217、显示屏模组
219、卡槽 220、绑带组件 30、耳机盒
30a、收容腔 35、承载件 351、耳机槽
37、触针 38、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作为在此使用的“终端设备”指包括但不限于经由以下任意一种或者数种连接方式连接的能够接收和/或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
(1)经由有线线路连接方式,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Telephone Networks,PSTN)、数字用户线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
(2)经由无线接口方式,如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
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终端设备可以被称为“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电子装置:
(1)卫星电话或蜂窝电话;
(2)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PCS)终端;
(3)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配备有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
(4)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
(5)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等。
参考图1和图2,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外壳10,外壳10包括壳体11和充电线圈12。壳体1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a和第二表面11b,第一表面11a和第二表面11b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充电线圈12,充电线圈12一体成型于壳体11。一体成型可以理解为充电线圈12与壳体11之间无需存在中间连接件例如粘胶层等,充电线圈12与壳体11在微观结构上可以形成相互咬合,以提升连接的可靠性并省略连接结构。微观结构的相互咬合可理解为两物的表面在原子或者分子或者纳米尺度上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微观结构且相互嵌合,以使两物形成可靠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壳10可作为智能手表、无线耳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等终端设备的组件,充电线圈12可以和这些终端设备内部的电池、电路板电性连接。充电线圈12可作为接收线圈,并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为这些终端设备的电池进行无线充电,以提升充电的便利性。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外壳10的充电线圈12也可以作为发射线圈,发射线圈与终端设备内部的电路板和电池电性连接,并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为其他包含接收线圈的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例如,外壳10作为智能手机的组件时,充电线圈12和智能手机的电池、电路板电性连接。外壳10的充电线圈12可以作为接收线圈,并抵靠在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充电座或者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移动电源上,以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为智能手机充电;外壳10的充电线圈12亦可作为发射线圈,以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为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耳机、智能手表等设备进行反向无线充电。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外壳10还可以作为耳机盒、充电座、移动电源、游戏手柄、遥控器或者无线鼠标等设备的组件,外壳10的充电线圈12和这些设备内部的电池和电路板电性连接,并可以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为这类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以提升充电的便利性。其中,耳机盒可用于收纳真无线耳机(TWS,True Wireless Stereo)并为真无线耳机进行充电。充电座用于外接电源并利用电池感应原理为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移动电源配备有容量相对较大的电池,可以方便携带,以作为备用电源为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游戏手柄可用于连接智能手机并与智能手机通信,以提升游戏操作的便利性。遥控器可用于控制电视机、空调、扫地机器人或者投影仪等设备,例如控制这些设备的开启与关闭,或者调整这些设备的工作模式。无线鼠标可用作电脑等设备的输入设备,以提升操作的便利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充电线圈12与壳体11激光直接成型(Laser DirectStructuring,LDS),以使充电线圈12与壳体11形成可靠的连接,并简化充电线圈12的加工和组装过程,减小充电线圈12与壳体11的连接结构的占用空间。激光直接成型的原理是将普通的塑胶元件赋予电气互连功能,这种塑胶元件一般含有金属成分,利用激光镭射技术对这种塑胶元件进行照射,即可使得塑胶元件内的金属析出,从而形成金属线路或图形。激光直接成型技术具有打样成本低廉、开发过程中修改方便、产品体积小、设计开发时间短、易于定制、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在相关技术中,用于无线充电的充电线圈12一般采用铜线绕制形成,绕制形成的充电线圈12形成平整的薄板状,其绕制方向(即轴向)的两端面一般为平面,且一般需要通过粘胶层或者隔磁片安装至平整的结构上,以减小充电线圈12占用的厚度并利于磁场的耦合。其中,隔磁片一般采用铁氧体吸波材料制成,其具有优异的导磁性能,可以增大充电线圈12的磁通量并降低充电线圈12的损耗,并能够使得磁感线紧紧围绕在以隔磁片为中心的周围区域以增加电磁感应强度,提高电磁转换效率。粘胶层和隔磁片等连接结构均需要占用安装空间。
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充电线圈12激光直接成型于外壳10,无需进行充电线圈12的绕制及其与壳体11的组装,因此可以简化充电线圈12的加工及组装过程,提升生产的效率。采用激光成型工艺形成于壳体11表面的充电线圈12,无需在充电线圈12和壳体11之间设置用于固定的粘胶层,也无需设置隔磁片等中间连接件,因此可以节省设备内部的安装空间,以提升设备内部器件布置的紧凑性,并有利于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进一步,由于充电线圈12采用激光成型工艺形成于壳体11表面,充电线圈12的图案不限于平面图形。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充电线圈12设于第一表面11a所在侧,第一表面11a可以包括平面区11a1及连接于平面区11a1的曲面区11a2,充电线圈12可以全部分布于平面区11a1,也可以从平面区11a1延伸至曲面区11a2,还可以全部分布于曲面区11a2,以适应第一表面11a的形状,提升空间的利用率。换言之,第一表面11a所在侧的充电线圈12可以呈平面图形,亦可呈三维图形。平面图形可以理解为图形基本位于同一平面上,三维图形则可以理解为图形有凹陷部分或者凸出部分的区分。
参考图3和图4,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充电线圈12可以设于第二表面11b所在侧,第二表面11b也可以包括平面区11b1及连接于平面区11b1的曲面区11b2,充电线圈12可以全部分布于平面区11b1,也可以从平面区11b1延伸至曲面区11b2,还可以全部分布于曲面区11b2,以适应第二表面11b的形状,提升空间的利用率。换言之,第二表面11b所在侧的充电线圈12可以呈平面图形,亦可呈三维图形。
第一表面11a和第二表面11b的区分可以利用设备的内部和外部来确定。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11a为设备的内表面,内表面一般被遮挡;第二表面11b为设备的外表面,第二表面11b可以暴露以供用户触摸,或者第二表面11b所在侧可以抵靠至设置有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的设备例如充电座、移动电源等。当然,第二表面11b可以覆盖装饰层例如油墨或者色漆以美化外壳10的外观并对外壳10起到保护作用。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二表面11b及充电线圈12可以被装饰层遮挡而不可见,但仍然可以理解为充电线圈12设于第二表面11b所在侧。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11a和第二表面11b的可以借助其他结构来确定。例如,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1设有安装空间11c,安装空间11c可用于容纳设备的至少部分器件。第二表面11b位于壳体11的背向安装空间11c的一侧。以外壳10应用于智能手表为例,安装空间11c可用于容纳智能手表的电池、电路板等器件,且这些器件可以连接于外壳10的壳体11,以通过壳体11实现装配定位。以外壳10应用于耳机盒为例,安装空间11c同样可用于容纳耳机盒的电池、电路板等器件,且这些器件可以连接于外壳10的壳体11,以通过壳体11实现装配定位。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11a朝向设备的内部,因此可以称为内表面,第二表面11b朝向外界,因此可以称为外表面。
以第一表面11a为设备的内表面、第二表面11b为设备的外表面为例,在充电线圈12设置于第一表面11a所在侧的实施方式中,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采用粘胶层或者隔磁片固定充电线圈12的方案,在外壳10抵靠至设有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的设备并进行无线充电时,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充电线圈12可以更靠近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从而可以降低无线充电过程中的电磁损耗,并提升无线充电的效率。
同理,在充电线圈12设置于第二表面11b所在侧的实施方式中,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采用粘胶层或者隔磁片固定充电线圈12的方案,在外壳10抵靠至设有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的设备并进行无线充电时,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充电线圈12也可以更靠近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从而可以降低无线充电过程中的电磁损耗,并提升无线充电的效率。且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相比于充电线圈12设置于第一表面11a所在侧的方案,充电线圈12还要靠近发射线圈(或者接收线圈),因此可以进一步降低无线充电过程中的电磁损耗,并进一步提升无线充电的效率。
进一步,由于在激光直接成型的过程中一般涉及材料的去除过程,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使得充电线圈12不凸出于壳体11的同侧表面。例如,在充电线圈12设于第一表面11a所在侧实施方式中,可以使得充电线圈12不凸出于第一表面11a。同理,在充电线圈12设置于第二表面11b所在侧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使得充电线圈12不凸出于第二表面11b。不凸出于某一表面可以理解为凹陷或者平齐于该表面。换言之,相较于相关技术,在壳体11厚度相同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充电线圈12的厚度可以避免与壳体11的厚度相叠加,因此本申请的充电线圈12所在区域的外壳10的厚度必然小于相关技术中壳体11与充电线圈12相叠置的情况。由此可见,本申请方案的外壳10应用于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设备时,可以减少充电线圈12占用设备的内部安装空间,从而提升设备内部元器件布置的紧凑性,且有利于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参考图5和图6,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11a所在侧和第二表面11b所在侧可以均设有充电线圈12,且两侧的充电线圈12相对设置。这种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大磁场的耦合作用,以提升无线充电的效率。这种实施方式的外壳10,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充电线圈12的设置,仍然可以节省设备内部的安装空间11c,以提升设备内部器件布置的紧凑性,并利于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在第一表面11a所在侧和第二表面11b所在侧均设有充电线圈12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11a所在侧的充电线圈12及第二表面11b所在侧的充电线圈12可以被壳体11隔离。换言之,第一表面11a所在侧的充电线圈12和第二表面11b所在侧的充电线圈12可以分别和设备的电路板导通。可以理解的是,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11a所在侧的充电线圈12和第二表面11b所在侧充电线圈12之间的间隔可以极小,例如小于1毫米,从而使得两个相对的充电线圈12之间的间距可以设置得极小。这种结构可以提升磁场耦合的效率,降低电磁损耗,进而提升无线充电的效率。
结合图7,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壳体11可以开设有通孔11d,通孔11d从第二表面11b延伸至第一表面11a,通孔11d内可以填充有导体13,导体13与第一表面11a所在侧的充电线圈12及第二表面11b所在侧的充电线圈12分别导通。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激光直接成型形成充电线圈12的过程中,利用激光对壳体11进行打孔操作,以使壳体11的金属成分析出于通孔11d内,从而使得第一表面11a所在侧的充电线圈12与第二表面11b所在侧的充电线圈12导通。当然,通孔11d内可以进一步填充其他导体13例如纳米银浆等,以保证第一表面11a所在侧的充电线圈12与第二表面11b所在侧的充电线圈12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参考图5,充电线圈12可以呈螺旋状的地设置于壳体11,且充电线圈12的最外圈的末端和最内圈的末端分别设有触点121。触点121可用于与电路板的金属导体例如金属顶针接触,以实现充电线圈12和电路板的电性连接,进而利用无线充电线圈12为设备的电池进行无线充电。具体地,螺旋状应理解当充电线圈12向水平面作正投影时,可以获得基本呈螺旋延伸的图形。对于分布于第一表面11a的平面区11a1的充电线圈12,螺旋状的图形较容易观察到;对于从第一表面11a的平面区11a1延伸至曲面区11a2或者全部分布于曲面区11a2的充电线圈12,则需要通过投影或者沿充电线圈12的绕制方向正视于充电线圈12,才可以观察到基本呈螺旋延伸的图形。可以理解的是,螺旋状的充电线圈12的相邻圈之间的间距可以均匀设置,但这种设置不是必须的。
相较于相关技术,本申请方案的外壳10的充电线圈12成型工艺简单、良率高;充电线圈12可以集成至壳体11上,因此可以堆叠出更轻薄的产品;本申请方案的充电线圏12不仅可以加工成平面的形态,也可以成型于在曲面上,给产品设计提供更大的造型空间;且采用激光直接成型工艺制造充电线圏12可以节省制造充电线圏12的成本并节省组装充电线圈12的工序;且将充电线圈12做在壳体11表面的方案可以减小充电线圈12与感应线圏(外部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以提升无线充电效率。
以下以外壳10应用于可穿戴设备20(参考图8和图9)和耳机盒30(参考图11和图12)为例,分别对上述外壳10的应用进行说明。但可以理解的是,外壳10还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应用于其他类型的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再一一详述。
参考图8和图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20包括电子设备210和绑带组件220,绑带组件220安装于电子设备210且电子设备210能够通过绑带组件220佩戴至用户的手腕。参考图9,电子设备210包括中框211及与中框211的位置相对固定的电路板213、电池215(可参考图10)等电子元器件,电路板213可以集成电子设备210的处理器、存储单元、电源管理单元以及无线通信模块等,电池215电性连接于电路板213并能够为连接于其上的电子元器件供电。中框211可以由塑胶、橡胶、硅胶、木材、陶瓷或玻璃等非金属材质制成,中框211也可以由不锈钢、铝合金或镁合金等金属材质制成。中框211还可以为金属注塑件,即利用金属材质保证中框211的结构刚性,金属体的内表面则通过注塑形成凸起、凹槽、螺纹孔等用于装配定位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可穿戴设备20为智能手表,电子设备210还包括上述的外壳10和显示屏模组217,中框211围设于显示屏模组217外周,外壳10连接于中框211的背向显示屏模组217的一侧。电池215可以为显示屏模组217供电。在可穿戴设备20佩戴至用户的手腕后,外壳10的至少部分表面贴合用户的手腕。例如,在第二表面11b暴露的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第二表面11b可以贴合于用户的手腕。可穿戴设备20还可以包括生物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电池215可以为这些生物传感器供电。进一步,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外壳10可以设置生物传感器的检测窗口,例如外壳10设置有心率传感器或血氧传感器的检测窗口。电子设备210可以包括两种以上的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生物数据例如心率、呼吸率、血压或者体脂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生物传感器还可用于检测运动状态例如用于计步。
显示屏模组217可用于显示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显示屏模组217可以进一步包括显示屏和覆盖显示屏的盖板,显示屏可以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或者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屏等,盖板可以为玻璃盖板或者蓝宝石盖板等。盖板呈透明状且具有相对较高的透光率,例如,盖板的透光率在80%以上。显示屏模组217可以具备触控功能,但触控功能不是必须的,且显示屏模组217也不是必须的。
在外壳10应用于可穿戴设备20的实施方式中,中框211大致呈矩形框状,矩形的四个角可以经过倒角工艺处理成圆弧过渡,以使可穿戴设备20具有较好的外观特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中框211也可以呈圆形框状。中框211的外侧面可以设有用于安装绑带组件220的配合结构,绑带组件220能够通过中框211的配合结构与中框211形成可靠的连接,以将电子设备210可靠地佩戴至用户的手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绑带组件220还能够比较便捷地从中框211拆离,以使用户能够方便地更换绑带组件220。例如,用户可以购买多种款式的绑带组件220,并根据使用场景更换绑带组件220,以提升使用的便利性。例如,在正式场合时用户可以使用较为正式的绑带组件220,在休闲娱乐的场合则使用休闲款式的绑带组件220。
继续参阅图8和图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绑带组件220可以包括两段绑带,电子设备210的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卡槽219,两段绑带各有一端通过与卡槽219的配合连接于电子设备210,两段绑带220的背离电子设备210的一端可以相扣合形成收容空间,以通过绑带组件220将电子设备210佩戴至用户的手腕。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绑带组件220可以为一整段式的结构,绑带组件220的一端连接于电子设备210的一端,电子设备210的另一端可以设有供绑带穿过的扣环,绑带的自由端可以穿过扣环并固定至绑带的其他位置以形成收容空间,且收容空间的尺寸易于调整,以方便用户佩戴。可以理解的是,绑带可以连接于中框211或者外壳10的壳体11,以实现绑带与电子设备210的组装。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外壳10可以与中框211一体成型。换言之,外壳10即作为可穿戴设备20的承载结构,或者说可穿戴设备20不再能明显区分中框211和外壳1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20可以为智能手环等。
参考图10,在外壳10应用于可穿戴设备20的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210的电路板213可以设于第一表面11a所在侧并与充电线圈12电性连接。进一步,电路板213可以包括板体2131和凸设于板体2131表面的顶针2133,板体2131与充电线圈12均与顶针2133导通。进一步,顶针2133可以包括套筒2133a、弹性件(未图示)和连接柱2133b,套筒2133a套设弹性件,连接柱2133b穿设于套筒2133a并能够相对套筒2133a伸缩移动,且连接柱2133b的一端与弹性件抵接,连接柱2133b的相对的另一端与充电线圈12抵接并导通。套筒2133a与板体2131导通,连接柱2133b与套筒2133a或弹性件导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弹性件为弹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弹性件可以为弹片等。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路板213采用螺纹紧固件与中框211或者外壳10的壳体11固定连接后,电路板213对连接柱2133b施加压力,以使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压缩状态的弹性件通过连接柱2133b对充电线圈12的触点121产生适宜的预紧力,进而可以保证电路板213与充电线圈12的电性连接的可靠性。具体地,在充电线圈12呈螺旋状的地设置于壳体11的实施方式中,充电线圈12的最外圈的末端可以设有触点121,充电线圈12的最内圈的末端也可以设有触点121,两处触点121均对应设有连接柱2133b,从而可以保证充电线圈12与电路板213的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继续参阅图10,在外壳10应用于可穿戴设备20的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210的电池215可以叠置于电路板213的背向充电线圈12的一侧且与电路板213电性连接。叠置可以理解为两物在空间位置上的相互叠放,两物之间可以存在中间物,也可以不存在中间物。利用电池215叠置于电路板213,可以利用电路板213支撑电池215,以使电池215在外壳10内可靠地定位。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路板213可以设置避空区,电池215容置于避空区内,以防止电池215与电路板213的厚度叠加造成电子设备210厚度的增大,从而利于实现电子设备210的轻薄化设计。
上述外壳10应用于可穿戴设备20时,由于充电线圈12一体成型于壳体11,相比于相关技术中采用铜线绕制成充电线圈12,并将充电线圈12粘接于壳体11或者通过其他中间连接件(例如隔磁片)叠置于壳体11的方案,粘接层以及中间连接件可以省略,充电线圈12与壳体11的连接结构的占用空间减小,因此有利于可穿戴设备20内部电子元器件的紧凑布置,以实现可穿戴设备20的轻薄化设计。上述外壳10的充电线圈12与壳体11的连接更加可靠,并简化了充电线圈12的加工和组装过程,节省了加工成本。
参考图11和图12,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外壳10用于耳机套件,耳机套件包括耳机和耳机盒30,外壳10为耳机盒30的一部分。耳机盒30可用于收纳耳机例如真无线耳机并为真无线耳机充电,以延长真无线耳机的续航时间。
具体地,参阅图11和图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耳机盒30大致呈矩形块状,其包括外壳10、电池31、电路板33和承载件35。外壳10形成安装空间11c以用于容纳电池31、电路板33以及承载件35的至少部分。换言之,电路板33和充电线圈12均设于第一表面11a所在侧,且电路板33和充电线圈12均电性连接于电池31。电路板33和承载件35均连接于外壳10的壳体11。例如,电路板33和承载件35均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11,以利于耳机盒30的拆解和维修。承载件35的背向第二表面11b的一侧可以设置用于收纳耳机的耳机槽351。
进一步,参考图13和图14,承载件35与壳体11形成收容腔30a,电路板33、电池31均收容于收容腔30a内。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安装空间11c和收容腔30a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确定:安装空间11c形成于外壳10,也即安装空间11c的边界可由外壳10确定;收容腔30a由外壳10与承载件35共同形成,也即收容腔30a的边界由外壳10和承载件35共同确定。
可以理解的是,承载件35的一部分可以伸入安装空间11c,但承载件35可以凸出于外壳10的背向第二表面11b的一端,且承载件35的朝向第一表面11a的一侧可以加工形成凹槽等结构以用于容纳电池31或者其他零部件,因此安装空间11c可以小于收容腔30a的容积。例如,承载件35伸入安装空间11c且承载件35的朝向第一表面11a的一侧开设的凹槽的槽壁凸出于外壳10的背向第二表面11b的一端。安装空间11c也可以大于收容腔30a的容积。例如,承载件35伸入安装空间11c且承载件35的朝向第一表面11a的一侧完全收纳于安装空间11c。
进一步,耳机盒30可以包括触针37,触针37电性连接于电路板33且外露于耳机槽351的槽底。耳机可以设有用于与触针37配合的触点,且在耳机收纳于耳机槽351时,耳机的触点与触针37导通,以通过耳机盒30的电池31为耳机进行充电。触针37可以采用与前述顶针2133类似的结构,以在耳机收纳于耳机盒30时保证耳机与触针37的电连接的可靠性。换言之,触针37可伸缩地穿设于承载件35,以在耳机收纳于耳机槽351时抵压触针37以使触针37被部分压入承载件35内,进而使得触针37与耳机之间保持适宜的预紧力。
进一步,参考图12、图14,耳机盒30可以包括设于收容腔30a的支撑板38,支撑板38连接于壳体11,且支撑板38、电池31和电路板33依次叠置,触针37连接于支撑板38。支撑板38可用于支撑触针37,以使触针37在外壳10可靠定位,且在耳机压缩触针37的过程中,支撑板38可以承载触针37所受的压力,以保持触针37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耳机盒30可以包括连接于外壳10或者承载件35的上盖(未图示),上盖转动连接于外壳10或者承载件35,且能够相对承载件35运动至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在闭合状态时,上盖盖合承载件35,并能够抵压放置于耳机槽351的耳机,以使耳机与触针37保持可靠的电连接;在打开状态时,耳机即可暴露,以方便用户将耳机从耳机槽351取出。当然,上盖抵压耳机的设置不是必须的,例如,可以采用磁铁等结构,实现耳机与承载件35之间的吸合,进而保证触针37与耳机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
参考图14,在外壳10应用于耳机盒30的实施方式中,电路板33同样可以包括板体331和凸设于板体331表面的顶针333,以保证充电线圈12与电路板33的电连接的可靠性。具体地,顶针333包括套筒333a、弹性件(未图示)和连接柱333b,套筒333a套设弹性件,连接柱333b穿设于套筒333a并能够相对套筒333a伸缩移动,且连接柱333b的一端与弹性件抵接,连接柱333b的相对的另一端与充电线圈12接触并导通。套筒333a与板体331导通,连接柱333b与套筒333a或弹性件导通。
上述外壳10应用于耳机盒30时,由于充电线圈12一体成型于壳体11,相比于相关技术中采用铜线绕制成充电线圈12,并将充电线圈12粘接于壳体11或者通过其他中间连接件(例如隔磁片)叠置于壳体11的方案,粘接层以及中间连接件可以省略,充电线圈12与壳体11的连接结构的占用空间减小,因此有利于耳机盒30的内部电子元器件的紧凑布置,以实现耳机盒30的轻薄化、小型化设计。上述外壳10的充电线圈12与壳体11的连接更加可靠,并简化了充电线圈12的加工和组装过程,节省了加工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外壳10应用于无线耳机的实施方式中,无线耳机可以包括电声器件、电路板、电池和上述的外壳10,电声器件、电池均电性连接与电路板,电池可以为电声器件及电路板上的其他电子元器件供电。电声器件可以设于第一表面11a所在侧,电声器件用于将电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充电线圈12与电池及电路板的装配关系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由于充电线圈12一体成型于壳体11,相比于相关技术中采用铜线绕制成充电线圈12,并将充电线圈12粘接于壳体11或者通过其他中间连接件(例如隔磁片)叠置于壳体11的方案,粘接层以及中间连接件可以省略,充电线圈12与壳体11的连接结构的占用空间减小,因此有利于无线耳机的内部电子元器件的紧凑布置,以实现无线耳机的小型化设计。上述外壳10的充电线圈12与壳体11的连接更加可靠,并简化了充电线圈12的加工和组装过程,节省了加工成本。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充电线圈12也可以注塑成型于外壳10的壳体11,以使充电线圈12与壳体11形成可靠的连接,并省略粘胶层、隔磁片等中间连接件,以提升设备内部的元器件的布置紧凑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0)

1.一种耳机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路板;及
外壳,包括壳体和充电线圈,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充电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且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且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充电线圈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壳体激光直接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安装空间,所述电路板容纳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壳体的背向所述安装空间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包括平面区,所述充电线圈位于所述平面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包括平面区及与所述平面区连接的曲面区,所述充电线圈从所述平面区延伸至所述曲面区。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和所述第二表面所在侧均设有所述充电线圈,且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的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第二表面所在侧的所述充电线圈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包括平面区,所述充电线圈位于所述平面区。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包括平面区和连接于所述平面区的曲面区,所述充电线圈从所述平面区延伸至所述曲面区。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设有装饰层,所述装饰层覆盖所述充电线圈。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盒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的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盒包括承载件和触针,所述承载件连接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壳体形成收容腔,所述电路板、所述电池均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承载件的背向所述收容腔的一侧设有耳机槽,所述触针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且外露于所述耳机槽的槽底。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触针可伸缩地穿设于所述承载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盒包括设于所述收容腔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连接于所述壳体,且所述支撑板、所述电池和所述电路板依次叠置,所述触针连接于所述支撑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包括板体和凸设于所述板体表面的顶针,所述顶针包括套筒、弹性件和连接柱,所述套筒套设所述弹性件,所述连接柱穿设于所述套筒并能够相对所述套筒伸缩移动,且所述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弹性件抵接,所述连接柱的相对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线圈接触并导通;所述套筒与所述板体导通,所述连接柱与所述套筒或所述弹性件导通。
15.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声器件;
电路板,与所述电声器件电性连接;
电池,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及
外壳,包括壳体和充电线圈,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充电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且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电路板、所述电池、所述电声器件均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且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充电线圈电性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壳体激光直接成型。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和所述第二表面所在侧均设有所述充电线圈,且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的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第二表面所在侧的所述充电线圈相对设置。
18.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子设备,包括电路板、电池和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和充电线圈,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充电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且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电路板、所述电池均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且所述充电线圈、所述电池均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及
绑带,连接于所述外壳并用于将所述电子设备佩戴至用户的手腕。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壳体激光直接成型。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和所述第二表面所在侧均设有所述充电线圈,且所述第一表面所在侧的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第二表面所在侧的所述充电线圈相对设置。
CN202022753351.3U 2020-11-24 2020-11-24 耳机盒、耳机及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2134034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53351.3U CN213403451U (zh) 2020-11-24 2020-11-24 耳机盒、耳机及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53351.3U CN213403451U (zh) 2020-11-24 2020-11-24 耳机盒、耳机及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03451U true CN213403451U (zh) 2021-06-08

Family

ID=76195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53351.3U Active CN213403451U (zh) 2020-11-24 2020-11-24 耳机盒、耳机及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0345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84253A (zh) * 2021-10-28 2021-12-10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耳机充电盒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终端控制系统
CN114311617A (zh) * 2021-12-21 2022-04-12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线圈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制造设备和耳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84253A (zh) * 2021-10-28 2021-12-10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耳机充电盒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终端控制系统
CN113784253B (zh) * 2021-10-28 2022-10-18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耳机充电盒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终端控制系统
WO2023071741A1 (zh) * 2021-10-28 2023-05-04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多功能耳机充电盒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终端控制系统
CN114311617A (zh) * 2021-12-21 2022-04-12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线圈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制造设备和耳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00974B (zh) 电子装置
KR102129799B1 (ko) 이동 단말기
KR101587138B1 (ko) 이동 단말기
US20160062319A1 (en) Smart watch for enabling wireless charging
CN206136000U (zh) 柔性屏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03828123A (zh) 具有无线充电模块的便携式终端
CN103296383B (zh) 便携式终端
CN213403451U (zh) 耳机盒、耳机及可穿戴设备
EP3393108B1 (en) Mobile terminal having cas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KR20150017179A (ko) 안테나 장치 및 그것을 갖는 전자 장치
US9099785B2 (en) Reducing RF energy leakage between battery and PCB
CN113271368A (zh) 可分离的移动终端
CN103427224A (zh) 移动终端
CN105652648A (zh) 超薄智能手表
CN202998728U (zh) 多功能电子产品保护壳
KR100995424B1 (ko) 탈착식 액티브 하우징 및 연관된 커넥터를 갖는 무선 통신단말기
CN210016488U (zh) 移动终端
CN209017087U (zh) 移动终端
CN110572498A (zh) 一种壳体组件的装配方法、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JPWO2009078060A1 (ja) シールドケース、それを用いた電子装置、および携帯型情報機器
KR20170142467A (ko) 이동 단말기
CN213934563U (zh) 一种智能主机、智能手表主体结构及智能手表
CN218767826U (zh) 一种超薄智能手表的pcb结构及智能手表
CN222169407U (zh) 一种便携式无线充电器
CN219145427U (zh) 一种新型手机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