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38265U - 膜片、壳体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膜片、壳体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338265U CN213338265U CN202022038904.7U CN202022038904U CN213338265U CN 213338265 U CN213338265 U CN 213338265U CN 202022038904 U CN202022038904 U CN 202022038904U CN 213338265 U CN213338265 U CN 2133382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liquid crystal
- film
- diaphragm
- base fil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膜片、壳体及电子设备,其中,膜片包括贴合层及膜片本体,膜片本体设置于贴合层的一侧,并包括:基膜及至少一个液晶单元;其中,每个液晶单元设置于基膜的一侧,并包含经过取向的液晶,以使得进入液晶单元的入射光能够经液晶反射而出,且反射光的波长随所述入射光的入射角度的改变而变化。通过上述方式,能够丰富膜片的呈现效果,提高膜片的美感,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膜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膜片、壳体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当前,出于各方面的需求,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所使用到的工具、设备等多贴设有膜片。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具有单一功能的膜片等已不能够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膜片、壳体及电子设备,能够丰富膜片的呈现效果,提高膜片的美感,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膜片,包括贴合层及膜片本体,所述膜片本体设置于所述贴合层的一侧,并包括:基膜;至少一个液晶单元,其中,每个所述液晶单元设置于所述基膜的一侧,并包含经过取向的液晶,以使得进入所述液晶单元的入射光能够经所述液晶反射而出,且反射光的波长随所述入射光的入射角度的改变而变化。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壳体,包括:基体;膜片,贴合于所述基体的一侧,其中,所述膜片为如上所述的膜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定义有容置空间;功能器件,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壳体为如上所述的壳体。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中的膜片包括基膜及液晶单元,液晶单元设置于基膜上,由于液晶单元中包含经过取向的液晶,在经过取向的液晶的反射作用下,使得液晶单元能够对进入的光线进行反射,从而提高膜片的亮度,并且由于反射光的波长随入射光的入射角度的改变而变化,使得壳体能够呈现出色彩,且随光线的入射角度的改变而发生色变,从而丰富膜片的呈现效果,提高膜片的美感,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电子设备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壳体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膜片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膜片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膜片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膜片一实施方式中液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膜片一实施方式中光线入射液晶层的路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膜片一实施方式中膜片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膜片一实施方式中效果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膜片一实施方式中效果单元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膜片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膜片一实施方式中遮光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膜片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膜片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膜片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膜片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膜片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膜片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相关技术中膜片一结构示意图;
图20是相关技术中膜片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膜片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膜片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膜片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膜片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膜片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膜片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膜片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膜片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申请膜片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膜片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申请膜片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请参阅图1,在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包括壳体1000及功能器件2000。其中,该壳体1000定义有容置空间100,功能器件2000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00内,该壳体1000能够起到保护功能器件2000(例如,主板、电池等)的作用。
具体地,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此处不做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壳体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00可以包括基体200及膜片300,其中,膜片300可设置于基体200的一侧。
其中,壳体1000可以是电子设备的电池盖、中框、前壳等。膜片300具体可设置于基体200的朝向容置空间100一侧,即膜片300可位于朝向电子设备的内部的一侧,例如可以作为防爆膜;或者还可以位于朝向电子设备的外部一侧,作为保护膜等,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应用。
其中,基体200的材质可以为透明的玻璃、塑料,或者玻璃、塑料与金属、陶瓷等的透明复合材料等。本实施方式中,基体200的材质可以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的复合板材,具体可以为PC、PMMA颗粒通过共挤制成的复合板材。
请一并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膜片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膜片300可包括一膜片本体10,该膜片本体10可包括基膜11以及至少一个液晶单元12。
其中,膜片300可以为具有一定柔韧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薄膜,具体材质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在一些应用场景中还可以是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s,TPU)等,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单元12可包含经过取向的液晶。
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进入液晶单元12的入射光能够被该经过取向的液晶反射,从而提高膜片300整体的亮度、光泽度;另一方面,该经过取向的液晶对光线进行反射后能够使反射光呈现一定的主颜色,而且反射光的波长随入射光的入射角度的改变而不同,从而在用户的观察角度的不同时,所观察到的液晶单元12所呈现的颜色会随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发生红移或者蓝移,从而使得膜片300整体具有炫彩效果。
进一步地,液晶单元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设置于基膜11的一侧,如图3所示;也可以为多个,例如数量为两个时,两个液晶单元12可分别设置于基膜11的两侧,如图4所示;两个液晶单元12也可设置于基膜11的同一侧,如图5所示,此时,两个液晶单元12中的液晶的主颜色可以相同或者不同,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6,液晶单元12可包括取向层121及液晶层122,该液晶层122包含有上述经过取向的液晶,该液晶可以为胆甾相液晶。
具体地,胆甾相液晶分子呈扁平形状,可依靠端基的相互作用彼此平行排列成层状结构,在每个平面层内分子长轴平行排列和向列相液晶很像,层与层之间分子长轴逐渐偏转,形成螺旋状。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采用添加旋光物质的方法使向列相液晶转变为胆甾相液晶。
本实施方式中,液晶具体可以包括可聚合单体、向列相液晶、手性化合物、光引发剂等。其中,可聚合单体可以为丙烯酸酯、丙烯酸异冰片酯、四氢呋喃丙烯酸酯等,向列相液晶可以为CB15、R1011、CH13、E7等,手性化合物可以为手性剂S811等,光引发剂可以为硫杂蒽酮类光引发剂、(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1-羟环己基苯酮、2-甲基-1-[4-(甲基硫代)苯基]-2-(4-吗啉基)-1-丙酮等,此处不做限定。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上述胆甾相液晶还可以包括紫外光吸收剂等。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经过取向的液晶反射的反射光波长满足如下公式:λ=2np sinθ,其中,λ为反射光的波长,n为经过取向的液晶的平均折射率,p为经过取向的液晶的螺距,θ为入射光与液晶层122表面间的夹角,即入射光的入射角度的余角。其中,经过取向的液晶能够根据对应的螺距p进行排列。如图7所示,随着用户观察角度的变化,进入用户眼睛的入射光的入射角度改变,θ发生变化,导致反射光波长λ也相应改变,从而改变反射光的颜色。因此,在用户的观察角度的不同时,观察到的液晶所呈现的颜色会产生随角色变的效果,从而产生炫彩效果。
具体地,液晶层122的厚度可以为2-3μm,例如2μm、2.5μm、3μm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进一步地,取向层121可设置于液晶层122与基膜11之间。其中,取向层121可包含取向剂,用于对液晶层122中的液晶进行取向,从而使得液晶层122中的液晶为经过取向的液晶。
具体地,该取向剂可以为水性取向剂,例如可以是水溶性改性聚乙烯醇取向剂。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其它取向剂,如聚酰亚胺取向剂等,此处不做限定。
本实施方式中,取向层121的厚度可小于1μm,例如0.9μm、0.8μm、0.7μm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其中,在实际形成过程中,可先在基膜11上涂布取向剂,并对取向剂进行诱导取向以及烘干处理,从而形成取向层121;然后在取向层121上涂布液晶溶液,具体可采用辊涂、喷涂、淋涂等方式进行涂布,其中所涂布的液晶溶液中的液晶可按照取向层121的取向方式进行排列,从而实现取向;其中,所采用的液晶溶液可包括有机溶剂与如上所述的可聚合单体、向列相液晶、手性化合物、光引发剂的混合物,其中有机溶剂占上述混合物的质量百分含量可以为40~60%,如40%、50%、60%等;进一步地,在涂布好液晶溶液后,可经隧道炉烘烤、去除溶剂,再经光固化将液晶相固定下来,从而在基膜11上形成上述液晶单元12。
另外,经过取向的液晶在光线的照射下能够呈现出主颜色,并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出现色变的现象。需要指出的是,可以根据所需要的主颜色的不同而选用不同配方的液晶溶液。
在液晶单元12的数量为多个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其它液晶单元12形成在基膜11的另一侧,或已经形成的液晶单元12上。
在一实施方式中,液晶单元12也可以不包括上述取向层121,而仅包括包含有上述经过取向的液晶的液晶层122。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8,在一实施方式中,膜片本体10还可包括效果单元13。其中,效果单元13可以为能够进一步为膜片300的效果呈现提供帮助的结构,具体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
在一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9,效果单元13可包括纹理层131和反射层132。
其中,纹理层131可具有纹理图案,从而使得膜片300能够进一步呈现纹理效果,材质可以为紫外光(ultraviolet,UV)固化胶,该纹理层131可以通过UV转印等方式形成。具体地,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在液晶单元12上或者在基膜11上进行UV纹理转印,从而形成纹理层131。
需要说明的是,若纹理层131太薄,则所呈现出的纹理效果较差,而若纹理层131太厚,则会使纹理层131较脆,从而降低附着力,考虑到这些因素,本实施方式中,纹理层131的厚度可以为9-20μm,具体可以是9μm、12μm、15μm、18μm、20μm等。
进一步地,反射层132可层叠设置于纹理层131的一侧,用于对入射的光线进行反射,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膜片300的亮度,使得膜片300能够随着用户观察角度的变化,呈现出高亮的炫彩效果。
其中,在入射光线与膜片的入射面的夹角为60°时,膜片的光泽度可达到200-250光泽单位,在入射光线与膜片的入射面的夹角为85°时,膜片的光泽度可达到100-150光泽单位。具体地,可分别采用60°光泽度仪和85°光泽度仪测量膜片的上述两种光泽度。
进一步地,本申请各实施方式中膜片的反射率可达到35%-50%。
本实施方式中,反射层132可以为金属膜层,可通过磁控溅射或者蒸发镀等方式形成。反射层132的材质可以为铟、锡中的至少一种,厚度可以为25-45nm,例如25nm、30nm、35nm、40nm、45nm等。该种反射层132的反射性强,增亮效果好,从而使得膜片300能够呈现出更加高亮的炫彩效果。
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反射层132也可以为增透膜,材质可以为SiO2、Ti3O5、ZrO2、Nb2O5等中的至少一种,厚度可以为40-80nm,例如40μm、50μm、60μm、70μm、80μm等。该种反射层132既具有一定的反射性也具有一定的增透效果,从而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在一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10,效果单元13还包括颜色层133,该颜色层133可设置于反射层132的远离纹理层131的一侧,具体可以利用彩墨、颜料、染料等通过喷涂、丝印、打印、胶印等工艺形成,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半透光或者不透光。其中,颜色层133所呈现的颜色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此处不做限定。
本实施方式中颜色层133的设置使得颜色层133所具有的颜色与液晶层122的颜色以及随角度变色的效果叠加,从而能够使得膜片300所呈现出的颜色更加丰富。
需要指出的是,在应用于上述电子设备的壳体1000时,反射层132可设置于纹理层131的朝向电子设备内部的一侧,外界光线可自纹理层131一侧射入。在效果单元13包括有颜色层133时,反射层132可以为如上所述的增透膜,从而使得入射的光线至少有一部分透过增透膜而进入颜色层133,从而使膜片300所呈现出的颜色更加通透和鲜艳。
需要指出的是,相关技术当中,膜片不包括上述液晶单元12,反射层与颜色层配合实现相应的外观效果,而且膜片颜色的实现需要反射层达到一定的厚度。下面通过表1,以Lab颜色模型来表示相关技术中膜片呈现相应颜色所需要的反射层的厚度:
表1膜片中反射层厚度与所呈现颜色关系
颜色 | 厚度/nm | L* | a* | b* |
蓝 | 300 | 48 | 6 | -6 |
绿 | 260 | 55 | 7 | -8 |
金 | 470 | 70 | 25 | 43 |
从表1中能够看出,相关技术中反射层的厚度均在250nm以上,而如上所述,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中,两种反射层132的厚度均在100nm以下。相对于上述相关技术中的膜片,本申请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采用的反射层132的厚度较小,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膜片300的成本,以及提高膜片300的可靠性。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1,膜片300还可以包括遮光层20,该遮光层20可设置于膜片本体10的一侧,并位于反射层132的远离纹理层131的一侧,包括至少一层油墨层。
具体地,如图12所示,遮光层20可以包括沿远离反射层132的方向依次排列的三层白色油墨层21和两层灰色油墨层22。其中,灰色油墨层22能够起到遮光和脱模的作用。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黑色油墨层,或者黑色油墨层与白色油墨层21共同形成该遮光层20。
其中,各层油墨层可通过丝印等印刷的方式形成,且每层油墨层的厚度可以为5-8μm,例如5μm、6μm、7μm、8μm等,遮光层20的总体厚度可以为25-40μm,例如25μm、30μm、35μm、40μm等。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采用一次印刷的方式形成该遮光层20的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形成的油墨层薄、附着力强、脆性低,从而能够提高膜片300的稳定性。
请一并参阅图13,在一实施方式中,膜片300还可包括贴合层30,该贴合层30可设置于膜片本体10的一侧,并位于纹理层131的远离反射层132的一侧,具体可设置于膜片本体10的背离遮光层20的一侧。
其中,贴合层30可以为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胶,用于在膜片300应用于壳体1000时,与上述壳体1000的基体200粘接在一起,从而使得膜片300与基体200贴合形成壳体1000。
另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上述膜片300也可以不包括遮光层20,例如,可包括贴合层30及膜片本体10,膜片本体10包括基膜11及液晶单元12。其中,液晶单元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并与贴合层30分别设置于基膜11的两侧,如图14所示,或者,液晶单元12设置于基膜11与贴合层30之间,如图15所示;液晶单元12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并分别设置于基膜11的两侧,而贴合层30则设置于其中一个液晶单元12的一侧,如图16所示。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一实施方式中,液晶单元12的数量可为一个,效果单元13可设置于液晶单元12的远离基膜11的一侧。
具体地,在一个应用场景中,液晶单元12、效果单元13均设置于基膜11的远离贴合层30的一侧,并位于基膜11与遮光层20之间,如图17所示为效果单元13包括纹理层131、反射层132的场景,如图18所示为效果单元13包括纹理层131、反射层132及颜色层133的场景。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相关技术中,膜片的结构相对于图17中的膜片结构不包括液晶单元12,具体请参阅图19。
具体地,采用德国BYK微型三角度光泽度仪分别测试上述图17对应的膜片A的表面光泽度以及图19对应的膜片B的光泽度,其中,膜片B除了不具有液晶单元12之外,其它结构以及形成工艺均与膜片A相同,经光泽度测试后所得到的测试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光泽度测试结果(一)
从上表1中能够看出,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液晶单元12的膜片A相对于相关技术中不具有液晶单元12的膜片B具有较高的光泽度,从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液晶单元12的设置能够提高膜片300的亮度、光泽度。
需要指出的是,在另一相关技术中,膜片的结构相对于图18中的膜片结构不包括液晶单元12,具体请参阅图20。
具体地,同样采用德国BYK微型三角度光泽度仪分别测试上述图18对应的膜片C的表面光泽度以及图20对应的膜片D、膜片E的光泽度,其中,膜片D除了不具有液晶单元12之外,其它结构以及形成工艺均与膜片C相同,而膜片E除了不具有液晶单元12且反射层132的厚度为400nm之外,其它结构以及形成工艺也均与膜片E相同,经光泽度测试后所得到的测试结果如下表3所示:
表3光泽度测试结果(二)
从上表2中能够看出,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液晶单元12的膜片C相对于相关技术中不具有液晶单元12而其它结构与本应用场景中的膜片C相同的膜3D,光泽度明显较高;而且本应用场景中的膜片C的反射层132的厚度满足40-80nm,而膜片C能够达到与上述相关技术中的反射层132厚度400nm的膜片E大致相同的光泽度效果,从而也能够进一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液晶层122的设置能够提高膜片300的亮度、光泽度,采用较小厚度的反射层132即可实现相关技术当中较大厚度的反射层132才能够实现的亮度、光泽度。
在另一个应用场景中,液晶单元12、效果单元13均设置于基膜11与贴合层30之间,如图21所示为效果单元13包括纹理层131、反射层132的场景,如图22所示为效果单元13包括纹理层131、反射层132及颜色层133的场景。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液晶单元12的数量为一个,效果单元13可设置于基膜11的远离液晶单元12的一侧,即效果单元13与液晶单元12分别设置于基膜11的两侧。
具体地,在一个应用场景中,液晶单元12设置在基膜11与贴合层30之间,而效果单元13设置于基膜11与遮光层20之间,如图23所示为效果单元13包括纹理层131、反射层132的场景,如图24所示为效果单元13包括纹理层131、反射层132及颜色层133的场景。
具体地,同样采用德国BYK微型三角度光泽度仪分别测试上述图23对应的膜片F的表面光泽度以及图19对应的膜片B的光泽度,其中,膜片B除了不具有液晶单元12之外,其它结构以及形成工艺均与膜片F相同,经光泽度测试后所得到的测试结果如下表3所示:
表4光泽度测试结果(三)
从上表4中能够看出,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液晶单元12的膜片F相对于相关技术中不具有液晶单元12的膜片B具有较高的光泽度,从而更进一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液晶单元12的设置能够提高膜片300的亮度、光泽度。
在另一个应用场景中,液晶单元12设置在基膜11与遮光层20之间,而效果单元13设置于基膜11与贴合层30之间,如图25所示,为效果单元13包括纹理层131、反射层132的场景,如图26所示为效果单元13包括纹理层131、反射层132及颜色层133的场景。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液晶单元12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设置于基膜11的两侧,效果单元13则可设置于其中一个液晶单元12的远离基膜11的一侧。
具体地,在一个应用场景中,效果单元13设置于位于基膜11的朝向遮光层20一侧的液晶单元12与遮光层20之间,如图27所示为效果单元13包括纹理层131、反射层132的场景,如图28所示为效果单元13包括纹理层131、反射层132及颜色层133的场景。
在另一个应用场景中,效果单元13设置于位于基膜11的朝向贴合层30一侧的液晶单元12与贴合层30之间,如图29所示为效果单元13包括纹理层131、反射层132的场景,如图30所示为效果单元13包括纹理层131、反射层132及颜色层133的场景。
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它的设置方式,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此处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1,在一实施方式中,膜片300还可以包括离型层40。其中,该离型层40可以为经过防粘处理的PET薄膜。
需要指出的是,膜片300在制作完成后,可直接贴附在壳体上,也可以暂存以备后用,而此时可在贴合层30的远离膜片本体10的一侧粘贴一离型层40,以对贴合层30起封盖、保护的作用,以减少膜片300在存储、运输过程中对贴合层30的损坏。而在后续将膜片300应用于壳体时,再将离型层40剥离以通过贴合层30粘贴在壳体基体200上即可。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膜片300除了可用于上述电子设备的壳体1000,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物件的壳体,例如礼物包装盒、灯具的壳体等,此处不做限定。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贴合层;及
膜片本体,设置于所述贴合层的一侧,包括:
基膜;及
至少一个液晶单元,其中,每个所述液晶单元设置于所述基膜的一侧,并包含经过取向的液晶,以使得进入所述液晶单元的入射光能够经所述液晶反射而出,且反射光的波长随所述入射光的入射角度的改变而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光的波长满足:λ=2np sinθ,其中,λ为所述反射光的波长,n为所述经过取向的液晶的平均折射率,p为所述经过取向的液晶的螺距,θ为所述入射光的入射角度的余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单元包括:
液晶层,设置于所述基膜的一侧,包含所述经过取向的液晶,厚度为2-3μ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单元还包括:
取向层,设置于所述基膜与所述液晶层之间,用于对所述液晶层中的液晶进行取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片本体还包括效果单元;
所述液晶单元的数量为一个,所述效果单元设置于所述液晶单元的远离所述基膜的一侧,或设置于所述基膜的远离所述液晶单元的一侧;或
所述液晶单元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设置于所述基膜的两侧,所述效果单元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液晶单元的远离所述基膜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效果单元包括:
纹理层,具有纹理图案;
反射层,层叠设置于所述纹理层的远离所述贴合层的一侧,用于对入射的光线进行反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纹理层的材质为紫外光固化胶,厚度为9-20n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为金属膜层,材质为铟或锡,所述反射层的厚度为25-45nm。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效果单元还包括:
颜色层,设置于所述反射层的远离所述纹理层的一侧;
其中,所述反射层为增透膜,材质为SiO2或Ti3O5,所述反射层的厚度为40-80nm。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膜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遮光层,设置于所述膜片本体的远离所述贴合层一侧,并位于所述反射层的远离所述纹理层的一侧,包括至少一层油墨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包括沿远离所述反射层的方向依次设置的三层白色油墨层和两层灰色油墨层,每层油墨层的厚度为5-8μm,所述遮光层的厚度为25-40μ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片,其特征在于,在入射光线与所述膜片的入射面的夹角为60°时,所述膜片的光泽度为200-250光泽单位,在入射光线与所述膜片的入射面的夹角为85°时,所述膜片的光泽度为100-150光泽单位。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片的反射率为35%-50%。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离型层,贴合于所述贴合层的远离所述膜片本体的一侧。
15.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
膜片,贴合于所述基体的一侧,其中,所述膜片为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膜片。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定义有容置空间;
功能器件,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其中,所述壳体为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壳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038904.7U CN213338265U (zh) | 2020-09-16 | 2020-09-16 | 膜片、壳体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038904.7U CN213338265U (zh) | 2020-09-16 | 2020-09-16 | 膜片、壳体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338265U true CN213338265U (zh) | 2021-06-01 |
Family
ID=76064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038904.7U Active CN213338265U (zh) | 2020-09-16 | 2020-09-16 | 膜片、壳体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338265U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80890A (zh) * | 2021-07-06 | 2021-10-0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丝印油墨及其制备方法、壳体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
CN113710028A (zh) * | 2021-08-18 | 2021-11-2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壳体及其制作方法 |
CN113703210A (zh) * | 2021-08-09 | 2021-11-2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膜片及其制备方法、壳体以及电子设备 |
WO2022022156A1 (zh) * | 2020-07-27 | 2022-02-0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的壳体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设备 |
CN114012953A (zh) * | 2021-11-02 | 2022-02-08 | 东莞正广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用液晶制作手机后壳的加工工艺 |
CN114125105A (zh) * | 2021-11-23 | 2022-03-01 | 东莞正广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用液晶制作双层纹理手机后壳的加工方法 |
-
2020
- 2020-09-16 CN CN202022038904.7U patent/CN21333826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22156A1 (zh) * | 2020-07-27 | 2022-02-0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的壳体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设备 |
CN113480890A (zh) * | 2021-07-06 | 2021-10-0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丝印油墨及其制备方法、壳体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
CN113703210A (zh) * | 2021-08-09 | 2021-11-2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膜片及其制备方法、壳体以及电子设备 |
WO2023016154A1 (zh) * | 2021-08-09 | 2023-02-1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膜片及其制备方法、壳体以及电子设备 |
CN113710028A (zh) * | 2021-08-18 | 2021-11-2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壳体及其制作方法 |
CN114012953A (zh) * | 2021-11-02 | 2022-02-08 | 东莞正广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用液晶制作手机后壳的加工工艺 |
CN114012953B (zh) * | 2021-11-02 | 2024-01-09 | 东莞正广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用液晶制作手机后壳的加工工艺 |
CN114125105A (zh) * | 2021-11-23 | 2022-03-01 | 东莞正广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用液晶制作双层纹理手机后壳的加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338265U (zh) | 膜片、壳体及电子设备 | |
JP4122010B2 (ja) | 赤外線受発光部 | |
CN110838262B (zh) | 盖板组件、盖板组件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02097160A (zh) | 透明导电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 |
CN101236264A (zh) | 高透光率透明树脂的显示器保护屏及使用该屏的液晶显示器 | |
CN108901162A (zh) | 实现板材颜色渐变的方法、盖体、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104281303B (zh) | 一种显示装置、触摸屏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0196524A (zh) | 电致变色装置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设备 | |
WO2022022156A1 (zh) | 电子设备的壳体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设备 | |
CN112074131A (zh) |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 |
CN101561525A (zh) | 反射式滤光片 | |
WO2023016154A1 (zh) | 膜片及其制备方法、壳体以及电子设备 | |
CN108583130B (zh) | 电子装置及其壳体和壳体的制造方法 | |
CN103770393B (zh) | 一种窗膜 | |
CN113710028A (zh) | 电子设备、壳体及其制作方法 | |
CN209215618U (zh) | 一种光学控制与盖板保护功能一体化的偏光片 | |
CN201000489Y (zh) | 高透光率玻璃的显示器保护屏及使用该屏的液晶显示器 | |
CN104635970A (zh) |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及装置 | |
CN112087897B (zh) | 壳体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 |
CN201035171Y (zh) | 高透光率透明树脂的显示器保护屏及使用该屏的液晶显示器 | |
CN108617120A (zh) | 电子装置及其壳体和壳体的制造方法 | |
JP4637383B2 (ja) | Ndフィルタ、nd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光量調節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 | |
CN114269091B (zh) | 壳体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设备 | |
CN108583131A (zh) | 电子装置及其壳体和壳体的制造方法 | |
CN113422854A (zh) | 一种双纹理效果复合板手机后盖及其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