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16767U - 填埋场的管沟结构 - Google Patents
填埋场的管沟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316767U CN213316767U CN202021442291.7U CN202021442291U CN213316767U CN 213316767 U CN213316767 U CN 213316767U CN 202021442291 U CN202021442291 U CN 202021442291U CN 213316767 U CN213316767 U CN 2133167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ndfill
- pipe
- leachate
- trench structure
- ga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30—Landfill technologies aiming to mitigate methane emission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填埋场的管沟结构,埋设于垃圾堆体内,包括:导管,其管壁具有沿轴向分布的多个第一开孔,以形成导管与垃圾堆体之间的通路;分隔部,设置为将导管的管腔分隔为轴向上的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气体管道,穿设在第一管腔,其管壁具有沿轴向分布的多个第二开孔,以形成气体通路;渗沥液管道,穿设在第二管腔,其管壁具有沿轴向分布的多个第三开孔,以形成渗沥液通路;第一过滤层,设置为包覆导管;第二过滤层,设置为包覆第一过滤层。本实用新型的管沟结构中避免了填埋场混合使用一套导排系统导致相互影响的问题,同时一次施工铺设就能够完成,又节约了建设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生活垃圾填埋场领域,尤其是一种具有渗沥液管道和气体管道的填埋场的管沟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与日俱增,垃圾成分也不断发生变化,大部分的生活垃圾呈露天形式堆放,没有进行妥善的处理,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如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水体、火灾隐患、危害人类健康等。卫生填埋技术,由于其操作简单、处理量大、处理费用较低等,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垃圾,是当今最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但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占地面积大,选址较困难;垃圾混合填埋,无法回收可再利用物,资源利用率低;渗沥液产量大,处理效果差、成本高,如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填埋场产生的甲烷气体存在火灾隐患,且会加剧温室效应;填埋垃圾稳定速度慢,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监管等。为了解决传统填埋场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各国都相继展开了对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实验的研究。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与卫生填埋场的本质区别在于:将被动的垃圾降解过程改进成人为主动控制的降解过程,可显著提高垃圾的生物降解速率,缩短填埋场稳定化时间,增加填埋气体产量,提高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
其中,好氧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核心技术是对填埋场内进行强制性通风,同时联合渗沥液回灌,通过这两种操作手段能加速垃圾的降解,有效缩短填埋场稳定化时间。但是,由于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主要利用渗沥液收集、导排和回灌系统传输氧气,因此渗沥液回灌系统和气体导排系统经常混合使用一套导排系统,这样容易造成相互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在建设中将渗沥液回灌沟与填埋气收集管分开建设,但又必然导致填埋场建设和运行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填埋场的管沟结构,包括:
导管,其管壁具有沿轴向分布的多个第一开孔,以形成导管与垃圾堆体之间的通路;
分隔部,设置为将导管的管腔分隔为轴向上的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
气体管道,穿设在第一管腔,其管壁具有沿轴向分布的多个第二开孔,以形成气体通路;
渗沥液管道,穿设在第二管腔,其管壁具有沿轴向分布的多个第三开孔,以形成渗沥液通路;
第一过滤层,设置为包覆导管;
第二过滤层,设置为包覆第一过滤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过滤层为碎石填充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碎石填充层中的碎石的粒径介于40mm至80mm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过滤层为土工滤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土工滤网的面密度规格为200 g/m2以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管沟结构还包括:二盲板,设置为封堵该导管的两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气体管道包括气体收集管;渗沥液管道包括渗沥液回灌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管、气体管道及渗沥液管道的材质为高密度聚乙烯,压力等级为1.0 Mpa以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管沟结构的深度为0.6m以上,宽度为1m以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管的公称直径为315 mm以上,第一开孔的孔径为10mm 以上;
气体管道的公称直径为50mm 以上,第二开孔的孔径介于 5mm至10mm之间;以及
渗沥液管道的公称直径为50mm 以上,第三开孔的孔径介于 5mm至10mm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管沟结构中的导管的内部穿设有渗沥液管道和气体管道,避免了填埋场混合使用一套导排系统导致相互影响的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管沟结构一次施工铺设就能够完成,又节约了建设成本,有利于好氧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符号说明:
10 垃圾堆体;
1 第一过滤层;
2 第二过滤层;
3 导管;
4 分隔部;
5 气体管道;
6 渗沥液管道;
W 宽度;
H 深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填埋场的管沟结构,如图1所示,该管沟结构埋设于垃圾堆体10的内部,包括:第一过滤层1、第二过滤层2、导管3、分隔部4、气体管道5、和渗沥液管道6,其中:
导管3,其管壁具有沿轴向分布的多个第一开孔,以形成导管3与垃圾堆体10之间的通路;
分隔部4,设置为将导管3的管腔分隔为轴向上的第一管腔51和第二管腔52;
气体管道5,穿设在第一管腔51,其管壁具有沿轴向分布的多个第二开孔,以形成气体通路;
渗沥液管道6,穿设在第二管腔61,其管壁具有沿轴向分布的多个第三开孔,以形成渗沥液通路;
第一过滤层1,设置为包覆导管3;
第二过滤层2,设置为包覆第一过滤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层1为碎石填充层,其中填充的碎石的粒径介于40mm至80mm之间。碎石填充层用于过滤渗沥液,以避免渗沥液中的杂质造成导管3堵塞。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过滤层2为土工滤网,其面密度规格为200 g/m2以上。土工滤网将垃圾堆体10与该碎石填充层相区分,同时起到对垃圾堆体10的渗沥液初过滤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导管3的两端分别设有盲板(图未示)封堵导管3,以避免碎石或杂质进入导管3中造成堵塞。
本实用新型中的气体管道5用于气体的输送,可以用作气体注气管,向垃圾堆体10内通入气体,也可以用作气体收集管,将垃圾堆体10内的产生的气体向外排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同时包括气体注气管和气体收集管。
本实用新型中的渗沥液管道6用于渗沥液的输送,可以用作渗沥液回灌管,向垃圾堆体10内回灌渗沥液,也可以用作渗沥液收集管,将垃圾堆体10内的产生的渗沥液向外排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同时包括渗沥液回灌管和渗沥液收集管。
在本实施例中,导管3、气体管道5及渗沥液管道6的材质为高密度聚乙烯,压力等级为1.0 Mpa以上。
在本实施例中,选用的导管3的公称直径为315 mm以上,其管壁上的第一开孔的孔径为10mm 以上;选用的气体管道5的公称直径为50mm 以上,第二开孔的孔径介于 5mm至10mm之间;以及选用的渗沥液管道6的公称直径为50mm 以上,第三开孔的孔径介于 5mm至10mm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导管3中的分隔部4,其材质为高密度聚乙烯,厚度为20mm以上。
在本实施例中,管沟结构的横截面为矩形(如图1所示),深度H为0.6m以上,宽度W为1m以上。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管沟结构的横截面还可以为倒梯形。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本实用新型的管沟结构的铺设方法,以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有益效果,具体实施时,包括步骤:
1)先在垃圾堆体10上开挖管沟,该管沟的横截面可以采用矩形或者倒梯形,在本实施例中为采用矩形(如图1所示),成型的管沟的宽度不小于1.0m,深度不小于0.6m,长度不大于40m;
2)在成型的管沟表面铺设土工滤网2,在本实施例中,选用的土工滤网2的面密度规格为200 g/m2;
3)向该管沟内的土工滤网2的表面填充碎石形成具有预订厚度的碎石层,在本实施例中,碎石层的厚度为30cm;
4)在碎石层上埋设导管3,其中导管3中预先安装有分隔部4,将其管腔分隔为轴向上的第一管腔51和第二管腔61,第一管腔51中穿设有气体管道5,第二管腔61中穿设有渗沥液管道6,导管3的两端还分别设有封堵导管3的盲板;
5)向该管沟内继续填充碎石至覆盖导管3,在该管沟内填充的碎石形成碎石填充层1;
6)用土工滤网2将碎石填充层1包裹,形成本实用新型的管沟结构;
7)再继续在该管沟结构上方回填垃圾堆体,施工完毕。
本实用新型的管沟结构在导管3中预设了气体管道5和渗沥液管道6,通过一次施工铺设就能够完成,避免了填埋场混合使用一套导排系统导致相互影响的问题,又节约了建设成本,有利于好氧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所列举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运用本实用新型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均同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填埋场的管沟结构,埋设于垃圾堆体内,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管,其管壁具有沿轴向分布的多个第一开孔,以形成所述导管与所述垃圾堆体之间的通路;
分隔部,设置为将所述导管的管腔分隔为轴向上的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
气体管道,穿设在所述第一管腔,其管壁具有沿轴向分布的多个第二开孔,以形成气体通路;
渗沥液管道,穿设在所述第二管腔,其管壁具有沿轴向分布的多个第三开孔,以形成渗沥液通路;
第一过滤层,设置为包覆所述导管;
第二过滤层,设置为包覆所述第一过滤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埋场的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层为碎石填充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填埋场的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填充层中的碎石的粒径介于40mm至80mm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埋场的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层为土工滤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填埋场的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滤网的面密度规格为200 g/m2以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埋场的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二盲板,设置为封堵该导管的两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埋场的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管道包括气体收集管;所述渗沥液管道包括渗沥液回灌管。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埋场的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所述气体管道及所述渗沥液管道的材质为高密度聚乙烯,压力等级为1.0 Mpa以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埋场的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管沟结构的深度为0.6m以上,宽度为1m以上。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填埋场的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的公称直径为315 mm以上,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径为10mm 以上;
所述气体管道的公称直径为50mm 以上,所述第二开孔的孔径介于 5mm至10mm之间;以及
所述渗沥液管道的公称直径为50mm 以上,所述第三开孔的孔径介于 5mm至10mm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42291.7U CN213316767U (zh) | 2020-07-21 | 2020-07-21 | 填埋场的管沟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42291.7U CN213316767U (zh) | 2020-07-21 | 2020-07-21 | 填埋场的管沟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316767U true CN213316767U (zh) | 2021-06-01 |
Family
ID=76089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442291.7U Active CN213316767U (zh) | 2020-07-21 | 2020-07-21 | 填埋场的管沟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316767U (zh) |
-
2020
- 2020-07-21 CN CN202021442291.7U patent/CN21331676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79516B (zh) | 改进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结构体和填埋处理方法 | |
CN204456052U (zh) | 加筋固土的生态封场结构 | |
CN108160657A (zh) | 一种高含水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原地异位处理装置 | |
CN209873824U (zh) | 一种垃圾填埋区边坡排水收气系统 | |
CN106077016A (zh) | 一种可持续的生活垃圾准好氧填埋系统及方法 | |
CN207996882U (zh) | 一种高含水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原地异位处理装置 | |
CN109235505A (zh) | 立体式环保复合生态封场结构 | |
CN103643689A (zh) | 一种管式地下水排渗盲沟及其施工工艺和应用 | |
CN101967821A (zh) | 疏浚底泥脱水干化堆场及其构建方法 | |
CN213316767U (zh) | 填埋场的管沟结构 | |
CN212452804U (zh) | 工业固体废物简易贮存场所污染阻隔系统 | |
CN219503430U (zh) | 生活垃圾填埋场垂直分区结构 | |
CN1785846B (zh) | 利用通风填埋层进行渗滤液处理的方法 | |
CN110528538B (zh) | 垃圾填埋场及其建造方法 | |
CN110303022B (zh) | 一种防渗透污染的生活垃圾填埋系统及方法 | |
CN208787174U (zh) | 一种渗滤液和沼气联合导排系统 | |
CN206064980U (zh) | 一种双向集气系统的城市填埋场 | |
CN105862716B (zh) | 一体式井点塑排管 | |
CN210459239U (zh) | 一种排水通道 | |
CN208039324U (zh) | 一种填埋场高密度聚乙烯膜雨污分流排水渠 | |
CN207405064U (zh) | 一种清淤污泥临时处置系统 | |
CN107098569B (zh) | 一种清淤污泥临时处置的方法和系统 | |
CN219080379U (zh) | 一种地下水导排系统 | |
CN217232133U (zh) | 一种应用于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收集系统 | |
CN217267673U (zh) | 磷石膏堆场渗滤液防渗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