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41112U - 触控面板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241112U CN213241112U CN202022178135.0U CN202022178135U CN213241112U CN 213241112 U CN213241112 U CN 213241112U CN 202022178135 U CN202022178135 U CN 202022178135U CN 213241112 U CN213241112 U CN 2132411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uch
- conductive
- circuit
- film
- cover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及电子设备,触控面板包括盖板、触控薄膜和转接电路板。触控薄膜上的触控线路端部延伸至盖板的遮光区并与连接端连接;遮光区设有与连接端对应连接的转接部,转接电路板与触控薄膜共同设置于盖板同侧并位于触控薄膜外围,转接电路板上的导电线路与转接部对应连接,使得触控线路产生的信号依序经由连接端、转接部、导电线路传递给外部电路。本实用新型通过转接部和导电线路改变触控线路与外部电路连接方向,无需触控线路端部向触控薄膜边缘延伸后再转向与外部电路连接,节省触控线路端部沿平行于盖板板面方向占用的安装面积,便于触控面板窄边框设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发展,消费者追求显示装置的屏占比,希望能够在尽量小的尺寸内,有尽量大的有效显示面积。相关技术中,电子装置边框所在的区域需要布设传导信号的电路等结构,电路除需布设于显示区域内,还需向显示区域外围延伸与其他传导电路连接以传导信号,在各电路的连接部位之间还需安装转接或封装等结构,这些做法,都加大了电子设备显示区域周边的宽度,使显示装置无法呈现出四边或周边极窄边框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电子设备,在保证显示装置显示效果的情况下,能够使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周边边框更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包括盖板、触控薄膜和转接电路板。盖板包括可视区以及设于可视区外围的遮光区,遮光区设置有多个转接部;触控薄膜与盖板层叠设置,触控薄膜具有多条触控线路及多个与触控线路对应的连接端,触控线路端部延伸至触控薄膜边缘并对应遮光区,连接端设置于触控线路端部与转接部一一对应且电连接;转接电路板与触控薄膜共同设置于盖板同侧并位于触控薄膜外围,转接电路板包括电路板主体及设置于电路板主体表面的多条导电线路,且多条导电线路与多个转接部一一对应电连接,使得触控线路端部依序经由连接端、转接部电连接导电线路,导电线路还用于电连接外部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区还设有导电膜,导电膜其中一端设于转接部与连接端之间使得转接部的一端与连接端电连接,导电膜另一端设于转接部与导电线路端部之间使得转接部的另一端与导电线路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膜为异方性导电胶。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部与连接端、导电线路端部分别焊锡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的遮光区内还设有粘结层,盖板通过同一层粘结层与多个转接电路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薄膜还包括基材,触控线路设于基材表面;连接端与触控线路端部电连接,连接端为导电银浆连接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部为设于盖板表面的导电银浆转接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主体包括对应盖板的第一表面及连接第一表面且位于远离触控薄膜一侧的第二表面,导电线路包括设置于第一表面且与转接部电连接的第一导电端、连接第一导电端且自第一表面延伸至第二表面的连接线路、连接连接线路且远离第一导电端的第二导电端,第二导电端用于电连接外部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表面设有绑定区,多个转接部对应连接的多个导电线路的第二导电端位于绑定区,转接电路板还包括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连接器,连接器设于绑定区,且连接器与第二导电端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触控面板。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电子设备,将触控面板的触控线路产生的触控信号依序经触控薄膜上的连接端、盖板遮光区的转接部、转接电路板上的导电线路传递给外部电路。转接部设于盖板的遮光区内,转接电路板设于触控薄膜外围,通过转接部和转接电路板上的导电线路改变触控线路与外部电路连接方向,并通过转接电路板上的导电线路与外部电路连接,无需触控线路端部向触控薄膜边缘延伸后再转向与外部电路连接,节省触控线路端部沿平行于盖板板面方向占用的安装面积,便于触控面板窄边框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触控面板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触控面板组装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触控面板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安装有导电膜的触控面板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转接电路板、导电膜与转接部组装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安装有粘结层的触控面板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连接器朝向触控薄膜安装的触控面板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基于相关技术中,要求触控面板的周边边框更窄的设计要求。发明人发现在显示装置的触控薄膜上设置触控线路层时,在平行于触控面板板面方向上,触控线路除占用显示区域之外,触控线路用于与其他电路连接以传导信号的端部则会占用显示区域外围的区域,例如触控线路的端部会占用显示装置的遮光区,影响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基于上述发现,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在保证显示效果的情况下,降低触控线路端部占用的面积,实现触控面板窄边框设计。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可应用于手机、电子阅读器、遥控器、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触控加工设备、触控检测设备等具有触控交互形式的电子设备中。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的结构示意图,触控面板100包括盖板110、触控薄膜120和转接电路板130。
如图2所示,盖板110包括可视区111以及设于可视区111外围的遮光区112,遮光区112设置有多个转接部113。盖板110可以为玻璃等材质制得的平板状的盖板110,盖板110可包括朝向用户的物侧以及与物侧相对设置的像侧,遮光区112位于像侧的表面设有遮光材料,遮光材料可平布于盖板110表面并全部覆盖遮光区112所在的区域,转接部113可采用印刷、镀附或粘贴等方式设于遮光材料表面。
触控薄膜120与盖板110层叠设置,如图2所示,触控薄膜120具有多条触控线路121及多个与触控线路121一一对应的连接端122,触控线路121端部延伸至触控薄膜120边缘并对应遮光区112,连接端122设置于触控线路121端部且与转接部113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具体地,触控线路121可包括用于感应触控信号的第一部分和用于传导信号的第二部分,连接端122与用于传导信号的触控线路121的第二部分电连接。触控薄膜120还包括基材123,多条触控线路121设于基材123表面,并使触控线路121的第一部分与盖板110的可视区111对应设置,触控线路121的第二部分两端分别与第一部分和连接端122电连接,连接端122与盖板110的遮光区112对应设置。可以理解的,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端122也可以是触控线路121的一部分。
如图3所示,转接电路板130与触控薄膜120共同设置于盖板110同侧、且转接电路板130位于触控薄膜120外围,转接电路板130对应遮光区112设置。转接电路板130包括电路板主体131及设置于电路板主体131表面的导电线路132,导电线路132与转接部113一一对应电连接,使得触控线路121感应的触控信号可依序经由连接端122、转接部113传导给导电线路132形成触控信号传导通路,导电线路132可用于电连接外部电路以将触控信号传导给外部电路进行分析。其中,相邻两路触控信号传导通路内的连接端122、转接部113和导电线路132之间存在间隔,避免连接端122、转接部113或导电线路132与相邻的连接端122、转接部113或导电线路132连接造成短路,影响信号传输。
根据本申请的触控面板100,将触控线路121产生的触控信号依序经触控薄膜12的连接端122、遮光区112内的转接部113、转接电路板130的导电线路132传递给外部电路。转接部113设于盖板110的遮光区112内,转接电路板130设于触控薄膜120外围,通过转接部113和转接电路板130上的导电线路132改变触控线路121与外部电路的连接方向,并通过转接电路板130上的导电线路132与外部电路连接,无需触控线路121端部向触控薄膜120外延伸后再与外部电路连接,节省触控线路121端部沿平行于盖板110板面方向占用的安装面积,便于触控面板100窄边框设计。
触控线路121设于基材123表面,位于可视区111内的触控线路121用于感应可视区111内的触摸情况产生触控信号,例如,可在位于可视区111内设置两层触控线路121,每层包括多条触控线路121,第一层触控线路121上设置间隔设置多个触控感应电极(图中未示出),第二层触控线路121上间隔设置多个触控驱动电极(图中未示出),在用户手指触摸的作用下使触控感应电极和触控驱动电极接触导通产生触控信号,将产生的触控信号经触控线路121端部传导至连接端122再依次传导至转接部113、导电线路132以及连接器140,再经连接器140传导至外部电路进行触控信号分析。
连接端122与触控线路121设于触控薄膜120的基材123表面,连接端122与触控线路121端部电连接,连接端122可选用与触控线路121相同的材质制得,例如,连接端122与触控线路121可由铜材质的原料设于触控薄膜120的基材123表面,并使连接端122与触控线路121一体设置,便于加工。连接端122也可选用与触控线路121不相同的材质制得,例如,触控线路121可选用铜质材料设于触控薄膜120的基材123表面,连接端122则选用导电银浆设于触控薄膜120的基材123表面,使连接端122具有更优良的导电性,降低连接端122与转接部113之间的接触阻抗,提高连接端122与转接部113之间的导电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部113可选用异方性导电胶,使得转接部113在满足电性导通连接端122与导电线路132的情况下,还便于通过转接部113直接与连接端122和导电线路132粘黏固定。转接部113也可选用含有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得,例如转接部113可选用导电银浆制得,降低转接部113与连接端122、导电线路132之间的连接阻抗。
为进一步确保连接端122与转接部113、导电线路132与转接部113之间的电性连接稳定性,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区112还设有导电膜160,导电膜160可局部覆盖于转接部113表面,使导电膜160对应连接端122、导电线路132和转接部113设置,例如导电膜160可分两部分分别设于连接端122与转接部113之间、导电线路132与转接部113之间;或者导电膜160也可整面覆盖于转接部113表面。导电膜160可为异方性导电胶,在电性导通连接端122、导电线路132和转接部113的基础上,连接端122和导电线路132还可通过导电膜160与转接部113固定连接,防止转接部113与连接端122、导电线路132发生相对位移影响导电稳定性。例如,导电膜160可选用ACF导电胶、ACP导电胶等胶体,并采用印刷或涂布等方式设于转接部113上,根据转接部113与连接端122、转接部113与导电线路132之间的间隔还可对应调整导电膜160厚度,进一步提高连接稳定性。
当导电膜160整面覆盖于转接部113表面上时,如图4所示,导电膜160其中一端设于转接部113与连接端122之间使得转接部113的一端与连接端122电连接,导电膜160另一端设于转接部113与导电线路132端部之间使得转接部113的另一端与导电线路132电连接。进一步地,可使导电膜160边缘延伸至与遮光区112内的遮光材料或盖板110表面连接,使导电线路132、连接端122与导电膜160有足够的有效连接面积,提高连接稳定性。同时,在平行于盖板110板面的方向上,转接部113与连接端122、转接部113与导电线路132端部还可错位设置,通过扩大导电膜160的覆盖面积,确保转接部113、连接端122与导电线路132三者错位连接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电性导通,使安装更为灵活。另外,导电膜160设于转接端和转接部113之间或设于转接部113与导电线路132之间,还可防止外部杂质介入转接部113与转接端、转接部113与导电线路132的连接结构之间,提高导电稳定性。在调整导电膜160边缘位置时,设于相邻两个转接部113上的导电膜160之间应存在间隔,避免相邻两个转接部113短接。
导电膜160在连接转接部113、连接端122和导电线路132的同时,还可与触控薄膜120的基材123表面、转接电路板130的电路板主体131等结构表面连接,导电膜160边缘延伸至与遮光区112内的遮光材料或盖板110表面连接,并通过调整导电膜160沿垂直盖板110板面方向的厚度,导电膜160还可为基材123和电路板主体131提供支撑,从而提高触控薄膜120与转接电路板130的连接稳定性。
当导电膜160局部覆盖于转接部113表面时,导电膜160可包括两部分,两部分导电膜160分别对应设于连接端122与转接部113之间、导电线路132与转接部113之间;导电膜160也可仅包括一部分,并设于连接端122与转接部113之间或设于导电线路132与转接部113之间,对应的连接端122与转接部113、导电线路132与转接部113之间未设导电膜160的部分可采用焊锡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部113与连接端122、导电线路132端部还可分别焊锡固定连接,以实现转接部113、连接端122和导电线路132三者电性导通。为进一步提高安装稳定性,如图5和图6所示,盖板110的遮光区112内还设有粘结层114,盖板110通过同一层粘结层114与多个转接电路板130连接。组装时,可待触控薄膜120安装于盖板110上之后,在盖板110的遮光区112内设置一层粘结层114,使粘结层114覆盖多个转接部113并避开转接部113与导电线路132的连接位置,然后将多个转接电路板130的电路板主体131贴合于粘结层114上,使导电线路132端部与转接部113对位,再在导电线路132与转接部113之间的焊锡点115处设置焊锡,完成转接电路板130的安装。
转接电路板130上的导电线路132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导电线路132可沿平行于盖板110板面方向延伸至与外部电路连接。为便于节省导电线路132在平行于盖板110板面方向占用的面积,导电线路132也可沿垂直于盖板110板面方向延伸至与外部电路连接。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电路板主体131包括朝向盖板110的第一表面1311及连接第一表面1311且位于远离触控薄膜120一侧的第二表面1312,导电线路132包括设置于第一表面1311且与转接部113电连接的第一导电端1321、连接第一导电端1321且自第一表面1311延伸至第二表面1312的连接线路1322、连接该连接线路1322且远离第一导电端1321的第二导电端1323,第二导电端1323用于电连接外部电路,通过将导电线路132分区段设置改变导电线路132的延伸方向,节省安装空间。加工转接电路板130时,可将第一导电端1321、连接线路1322和第二导电端1323三者一体设于电路板主体131表面。如图7所示,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线路1322和第二导电端1323还可延伸至与电路板主体131第二表面1312相对的表面,使连接线路1322和第二导电端1323与触控薄膜120相对设置,并使连接线路1322、第二导电端1323与连接端122以及触控线路121间隔设置,使转接电路板130的安装更为灵活。
如图5所示,第二表面1312设有绑定区1313,多个转接部113对应连接的多个导电线路132的第二导电端1323位于绑定区1313,转接电路板130还包括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连接器140,连接器140设于绑定区1313,且连接器140与第二导电端1323连接,导电线路132通过连接器140与外部电路连接。绑定区1313在第二表面1312内的位置以及连接器140与外部电路的连接方向可根据实际安装需求设置,较佳地,绑定区1313可设于第二表面1312远离盖板110的区域,连接器140设于绑定区1313,并使连接器140与外部电路连接的连接位置于远离盖板110的方向设置,便于连接器140与外部电路的连接。其中,外部电路可包括柔性电路板150,柔性电路板150其中一端与连接器140连接,柔性电路板150另一端再与其他控制电路连接,从而使触控线路121产生的触控信号依次经连接端122、转接部113、导电线路132、连接器140、柔性电路板150传导给控制电路对触控信号进行分析。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是任何具有操控功能的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检测设备、加工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具体地,电子设备包括本体和如上所述的触控面板100,触控面板100安装于电子设备的本体内,由于触控面板100可实现窄边框设计,安装有上述触控面板100的电子设备也实现窄边框设计,在有限的安装区域内提高可视区111的面积,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板,包括可视区以及设于所述可视区外围的遮光区,所述遮光区设置有多个转接部;
触控薄膜,与所述盖板层叠设置,所述触控薄膜具有多条触控线路及多个与所述触控线路对应的连接端,所述触控线路端部延伸至所述触控薄膜边缘并对应所述遮光区,所述连接端设置于所述触控线路端部与所述转接部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及
转接电路板,与所述触控薄膜共同设置于所述盖板同侧并位于所述触控薄膜外围,所述转接电路板包括电路板主体及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主体表面的多条导电线路,且多条所述导电线路与多个所述转接部一一对应电连接,使得所述触控线路端部依序经由所述连接端、所述转接部电连接所述导电线路,所述导电线路还用于电连接外部电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区还设有导电膜,所述导电膜其中一端设于所述转接部与所述连接端之间使得所述转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端电连接,所述导电膜另一端设于所述转接部与所述导电线路端部之间使得所述转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导电线路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膜为异方性导电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与所述连接端、所述导电线路端部分别焊锡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的所述遮光区内还设有粘结层,所述盖板通过同一层所述粘结层与多个所述转接电路板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薄膜还包括基材,所述触控线路设于所述基材表面;
所述连接端与所述触控线路端部电连接,所述连接端为导电银浆连接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为设于所述盖板表面的导电银浆转接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主体包括对应所述盖板的第一表面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且位于远离所述触控薄膜一侧的第二表面,所述导电线路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且与所述转接部电连接的第一导电端、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端且自所述第一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的连接线路、连接所述连接线路且远离所述第一导电端的第二导电端,所述第二导电端用于电连接所述外部电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绑定区,多个所述转接部对应连接的多个所述导电线路的第二导电端位于所述绑定区,所述转接电路板还包括用于与所述外部电路连接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设于所述绑定区,且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第二导电端连接。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178135.0U CN213241112U (zh) | 2020-09-28 | 2020-09-28 | 触控面板及电子设备 |
PCT/CN2020/138508 WO2022062216A1 (zh) | 2020-09-28 | 2020-12-23 | 触控面板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178135.0U CN213241112U (zh) | 2020-09-28 | 2020-09-28 | 触控面板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241112U true CN213241112U (zh) | 2021-05-18 |
Family
ID=75877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178135.0U Active CN213241112U (zh) | 2020-09-28 | 2020-09-28 | 触控面板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241112U (zh) |
WO (1) | WO2022062216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04994B (zh) * | 2009-12-14 | 2013-08-11 | Wintek Corp | 觸控面板 |
KR101901253B1 (ko) * | 2012-03-06 | 2018-09-21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터치 스크린 일체형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CN103853369B (zh) * | 2012-12-03 | 2017-07-21 | 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模块及其触控装置 |
CN104978056B (zh) * | 2014-04-02 | 2018-08-14 | 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 |
CN108363510B (zh) * | 2018-01-29 | 2021-05-18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屏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产品 |
CN109508122A (zh) * | 2018-12-29 | 2019-03-22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触控装置 |
CN111158524B (zh) * | 2019-12-30 | 2022-10-04 | 业成光电(无锡)有限公司 | 触控组件、绑定组件及触控装置 |
-
2020
- 2020-09-28 CN CN202022178135.0U patent/CN213241112U/zh active Active
- 2020-12-23 WO PCT/CN2020/138508 patent/WO2022062216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062216A1 (zh) | 2022-03-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013870B2 (en) | Electrical assembly having impedance controlled signal traces | |
EP3920672B1 (en) | Flexible circuit board, manufacturing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WO2016173500A1 (zh) | 一种移动终端和用于改善其显示屏emc性能的装置 | |
CN113454581B (zh) | 触控基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9828691B (zh) | 用于窄边框电子设备的触控屏和电子设备 | |
CN113377245A (zh) | 天线插入式电极结构和包括该天线插入式电极结构的图像显示装置 | |
CN113946234A (zh) | 电子装置、智能眼镜装置和智能手表装置 | |
CN112163463B (zh) | 电子设备 | |
CN110471567B (zh) | 显示装置 | |
CN213241112U (zh) | 触控面板及电子设备 | |
CN112183396B (zh) | 显示组件和显示装置 | |
CN113179579A (zh) | 电路板和电子设备 | |
EP4521856A1 (en) | Circuit board and terminal | |
JP3258209B2 (ja) | 座標入力装置 | |
CN212966112U (zh) | 触控薄膜、触控屏及电子设备 | |
CN210007990U (zh) | 一种电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 |
CN210199720U (zh) | 一种触控屏、一种显示装置以及一种移动终端 | |
CN217114790U (zh) | 一种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
KR100480824B1 (ko) | 터치스크린 어셈블리 | |
CN220438834U (zh) | 一种集成nfc功能的显示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KR200491338Y1 (ko) | 터치 장치의 신호 전송 배선 조립 구조 | |
JP7062929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 | |
CN218100202U (zh) | 电容式触摸屏和电子设备 | |
CN211349320U (zh) | 一种具有触摸屏的电子设备 | |
CN212009538U (zh) | 触控面板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