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61919U - 可生态修复型生态水渠 - Google Patents
可生态修复型生态水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061919U CN213061919U CN202020737000.0U CN202020737000U CN213061919U CN 213061919 U CN213061919 U CN 213061919U CN 202020737000 U CN202020737000 U CN 202020737000U CN 213061919 U CN213061919 U CN 2130619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tch
- planting
- ecological
- base body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生态修复型生态水渠,包括:水渠基体;设置在相邻所述水渠基体之间的拼合组件,所述拼合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水渠基体端部且相互扣合的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若干沿所述水渠基体的横向布设的连接锁固件;设置在所述水渠基体两侧用于种植绿化植被的种植盒,所述种植盒的底部开设有若干出水孔;设置于所述水渠基体用于将所述水渠基体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种植盒的引流组件。当水渠使用后,若需要整改或者拆除,将水渠内的水排空后,拆除连接锁固件即可依次将水渠基体拆除,且可以将水渠基体单独进行搬运或者堆叠,使得存储运输过程更加方便,通过种植盒进行内种植绿化植被,可以进行隔离保护,同时具有绿化和生态修复的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生态修复型生态水渠。
背景技术
农田灌溉通常需要在地面上开挖沟渠将江河之水引入农田,目前人工开凿的水渠分为干渠和支渠,干渠和支渠一般都是采用石砌或者水泥砌筑成。传统的水渠由于采用石块或者水泥砌筑形成,砌成后难以拆除易对农田本生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及时能够拆除也难以进行循环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生态修复型生态水渠,具有可进行生态修复、且能够循环使用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生态修复型生态水渠,包括:
水渠基体,所述水渠基体包括:底板、以及固定于所述底板两侧的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之间合围形成排水通道;
设置在相邻所述水渠基体之间的拼合组件,所述拼合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水渠基体端部且相互扣合的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若干沿所述水渠基体的横向布设的连接锁固件;
设置在所述水渠基体两侧用于种植绿化植被的种植盒,所述种植盒的底部开设有若干出水孔;
设置于所述水渠基体用于将所述水渠基体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种植盒的引流组件。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施工时,将水渠基体通过拼合组件相互拼接固定,将第一卡爪与第二卡爪相互扣合后,使相邻两水渠基体相对固定,随后在通过,连接锁固件将相邻两水渠基体锁合固定,依次将水渠基体拼接固定后即可形成水渠进行引水灌溉,水渠拼接完成后将种植盒安装在水渠基体的两侧,同时将引流组件安装再水渠基体和种植盒内,并在种植盒内摘种绿化植物,绿化植物可以选用水陆两生植物,当水渠中引入江河水时,可通过引流组件将水引流至种植盒内,对种植盒内的植物补充水分,而通过出水孔可将多余的水分排出;当水渠使用后,若需要整改或者拆除,将水渠内的水排空后,拆除连接锁固件即可依次将水渠基体拆除,且可以将水渠基体单独进行搬运或者堆叠,使得存储运输过程更加方便,通过种植盒进行内种植绿化植被,可以进行隔离保护,同时具有绿化和生态修复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种植盒的底部开设有引流孔,所述引流组件包括:浸置于所述水渠基体内的吸水棉线、以及连接于所述吸水棉线端部的蓄水棉垫,所述吸水棉线从所述引流孔穿入所述种植盒,所述蓄水棉垫铺设于所述种植盒底部。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吸水棉线利用虹吸现象将水引流至种植盒内,并将蓄水棉垫浸润,使得水流能够均匀扩散在种植盒内,更加有效的对种植盒内的植物进行补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水渠基体的内壁设有若干供所述吸水棉线穿过的限位环。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环对吸水棉线进行限制和固定,防止水渠中水流动时造成吸水棉线损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锁固件包括:连接板、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板两侧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卡爪和所述第二卡爪的连接处,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连接于相邻两所述水渠基体上。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将连接板搭接在相邻两水渠基体之间,在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将连接板锁固在水渠基体之间,实现相邻水渠基体的连接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种植盒上设有插筒,所述插筒内插接有护杆,相邻所述护杆之间设有防护网。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将护杆插接在插筒内,通过防护网进行防护隔离,提高安全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防护网和/或所述护杆上设有反光警示牌。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反光警示牌对水渠两侧的行人进行提醒,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相邻两所述水渠基体之间设有过滤网,所述连接板压接于所述过滤网的边缘处。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过滤网过滤水中较大的垃圾,方便环卫人员进行打捞,而通过连接板将过滤网压紧,在连接相邻两水渠基体的同时将过滤网固定,使得过滤网安装过程更加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可生态修复型生态水渠,包括:水渠基体,所述水渠基体包括:底板、以及固定于所述底板两侧的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之间合围形成排水通道;设置在相邻所述水渠基体之间的拼合组件,所述拼合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水渠基体端部且相互扣合的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若干沿所述水渠基体的横向布设的连接锁固件;设置在所述水渠基体两侧用于种植绿化植被的种植盒,所述种植盒的底部开设有若干出水孔;设置于所述水渠基体用于将所述水渠基体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种植盒的引流组件。施工时,将水渠基体通过拼合组件相互拼接固定,将第一卡爪与第二卡爪相互扣合后,使相邻两水渠基体相对固定,随后在通过,连接锁固件将相邻两水渠基体锁合固定,依次将水渠基体拼接固定后即可形成水渠进行引水灌溉,水渠拼接完成后将种植盒安装在水渠基体的两侧,同时将引流组件安装再水渠基体和种植盒内,并在种植盒内摘种绿化植物,绿化植物可以选用水陆两生植物,当水渠中引入江河水时,可通过引流组件将水引流至种植盒内,对种植盒内的植物补充水分,而通过出水孔可将多余的水分排出;当水渠使用后,若需要整改或者拆除,将水渠内的水排空后,拆除连接锁固件即可依次将水渠基体拆除,且可以将水渠基体单独进行搬运或者堆叠,使得存储运输过程更加方便,通过种植盒进行内种植绿化植被,可以进行隔离保护,同时具有绿化和生态修复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种植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1、水渠基体;11、底板;12、侧板;13、限位环;2、拼合组件;21、第一卡爪;22、第二卡爪;23、连接锁固件;231、连接板;232、第二连接件;233、第二连接件;3、种植盒;31、出水孔;32、引流孔;33、插筒;4、引流组件;41、吸水棉线;42、蓄水棉垫;5、护杆;51、防护网; 52、反光警示牌;6、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一种可生态修复型生态水渠,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水渠基体1,水渠基体1包括:底板11、以及固定于底板11两侧的侧板12,底板11和侧板12之间合围形成排水通道;设置在相邻水渠基体1之间的拼合组件2;设置在水渠基体1两侧用于种植绿化植被的种植盒3,种植盒3的底部开设有若干出水孔31;设置于水渠基体1用于将水渠基体1内的水引流至种植盒3的引流组件4。
具体的,水渠基体1由金属材料焊接成型或者由塑料材料一体成型,拼合组件2包括:设置在水渠基体1端部且相互扣合的第一卡爪21和第二卡爪22、若干沿水渠基体1的横向布设的连接锁固件23,连接锁固件23 包括:连接板231、分别位于连接板231两侧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 233232,连接板231设置于第一卡爪21和第二卡爪22的连接处,且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233232分别连接于相邻两水渠基体1上,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233232均采用螺钉,相应的,在水渠基体1上设有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233232相配合的螺纹孔;将连接板231搭接在相邻两水渠基体1之间,在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233232将连接板231锁固在水渠基体1之间,实现相邻水渠基体1的连接固定。
种植盒3通过螺栓锁固在侧板12的两侧,在种植盒3的底部开设有引流孔32,引流组件4包括:浸置于水渠基体1内的吸水棉线41、以及连接于吸水棉线41端部的蓄水棉垫42,吸水棉线41从引流孔32穿入种植盒3,蓄水棉垫42铺设于种植盒3底部,通过吸水棉线41利用虹吸现象将水引流至种植盒3内,并将蓄水棉垫42浸润,使得水流能够均匀扩散在种植盒3内,更加有效的对种植盒3内的植物进行补水。同时,在水渠基体1的内壁设有若干供吸水棉线41穿过的限位环13,通过限位环13对吸水棉线 41进行限制和固定,防止水渠中水流动时造成吸水棉线41损坏。
进一步的,在种植盒3上设有插筒33,插筒33内插接有护杆5,相邻护杆5之间设有防护网51,将护杆5插接在插筒33内,通过防护网51进行防护隔离,提高安全性,且在防护网51和/或护杆5上设有反光警示牌 52,反光警示牌52的表面可以涂覆有荧光层,从而能在夜晚发光,通过反光警示牌52对水渠两侧的行人进行提醒,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进一步的,相邻两水渠基体1之间设有过滤网6,连接板231压接于过滤网6的边缘处,过滤网6为钢丝过滤网6,通过过滤网6过滤水中较大的垃圾,方便环卫人员进行打捞,而通过连接板231将过滤网6压紧,在连接相邻两水渠基体1的同时将过滤网6固定,使得过滤网6安装过程更加方便。
将水渠基体1通过拼合组件2相互拼接固定,将第一卡爪21与第二卡爪22相互扣合后,使相邻两水渠基体1相对固定,随后在通过,连接锁固件23将相邻两水渠基体1锁合固定,依次将水渠基体1拼接固定后即可形成水渠进行引水灌溉,水渠拼接完成后将种植盒3安装在水渠基体1的两侧,同时将引流组件4安装再水渠基体1和种植盒3内,并在种植盒3内摘种绿化植物,绿化植物可以选用水陆两生植物,当水渠中引入江河水时,可通过引流组件4将水引流至种植盒3内,对种植盒3内的植物补充水分,而通过出水孔31可将多余的水分排出;当水渠使用后,若需要整改或者拆除,将水渠内的水排空后,拆除连接锁固件23即可依次将水渠基体1拆除,且可以将水渠基体1单独进行搬运或者堆叠,使得存储运输过程更加方便,通过种植盒3进行内种植绿化植被,可以进行隔离保护,同时具有绿化和生态修复的作用。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可生态修复型生态水渠,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渠基体,所述水渠基体包括:底板、以及固定于所述底板两侧的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之间合围形成排水通道;
设置在相邻所述水渠基体之间的拼合组件,所述拼合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水渠基体端部且相互扣合的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若干沿所述水渠基体的横向布设的连接锁固件;
设置在所述水渠基体两侧用于种植绿化植被的种植盒,所述种植盒的底部开设有若干出水孔;
设置于所述水渠基体用于将所述水渠基体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种植盒的引流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生态修复型生态水渠,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盒的底部开设有引流孔,所述引流组件包括:浸置于所述水渠基体内的吸水棉线、以及连接于所述吸水棉线端部的蓄水棉垫,所述吸水棉线从所述引流孔穿入所述种植盒,所述蓄水棉垫铺设于所述种植盒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生态修复型生态水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渠基体的内壁设有若干供所述吸水棉线穿过的限位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生态修复型生态水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锁固件包括:连接板、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板两侧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卡爪和所述第二卡爪的连接处,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连接于相邻两所述水渠基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生态修复型生态水渠,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盒上设有插筒,所述插筒内插接有护杆,相邻所述护杆之间设有防护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生态修复型生态水渠,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网和/或所述护杆上设有反光警示牌。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生态修复型生态水渠,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所述水渠基体之间设有过滤网,所述连接板压接于所述过滤网的边缘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737000.0U CN213061919U (zh) | 2020-05-07 | 2020-05-07 | 可生态修复型生态水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737000.0U CN213061919U (zh) | 2020-05-07 | 2020-05-07 | 可生态修复型生态水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061919U true CN213061919U (zh) | 2021-04-27 |
Family
ID=75552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737000.0U Active CN213061919U (zh) | 2020-05-07 | 2020-05-07 | 可生态修复型生态水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061919U (zh) |
-
2020
- 2020-05-07 CN CN202020737000.0U patent/CN21306191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366251B (zh) | 一种污泥塘场地原位生态修复系统的施工方法 | |
Sieker | On-site stormwater management as an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sewer systems: a new concept spreading in Germany | |
CN213061919U (zh) | 可生态修复型生态水渠 | |
CN110725277A (zh) | 一种抗冲刷的河岸消落带生态治理方法 | |
CN212561384U (zh) | 用于河堤防护的生态护坡 | |
CN218148437U (zh) | 一种水土保持边坡护理结构 | |
Grimshaw et al. | Vetiver grass—its use for slope and structure stabilisation under tropical and semi tropical conditions | |
CN212153269U (zh) | 一种快速制造安装的河道景观水面减淤设备 | |
KR101003737B1 (ko) | 친환경 사면 보호공법 및 그 구조체 | |
CN212742790U (zh) | 一种防淤堵的边坡排水沟 | |
CN214324379U (zh) | 一种公路用复合土工布 | |
CN210887119U (zh) | 一种环保型水利护坡拆装墙体 | |
KR101378101B1 (ko) | 폐 콘크리트 침목을 이용한 호안블록 및 그 시공방법 | |
CN220725140U (zh) | 一种露天矿区排土场生态护坡 | |
CN215165261U (zh) | 一种水利工程用边坡防护结构 | |
CN218712628U (zh) | 一种水利水渠用加固防护边坡 | |
CN213709394U (zh) | 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结构 | |
CN211143089U (zh) | 一种新型岩土护坡装置 | |
CN219298239U (zh) | 一种防滑护坡结构 | |
CN212426968U (zh) | 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护坡 | |
CN215977115U (zh) | 一种水利工程护坡 | |
CN220746764U (zh) | 一种港口航道护坡结构 | |
CN219653642U (zh) | 一种潜流式的生态护坡 | |
CN211200288U (zh) | 一种生态修复用生态水渠结构 | |
CN213213744U (zh) | 一种地埋式园林音频防渗水自动除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