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56620U - 通气孔 - Google Patents
通气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056620U CN213056620U CN202020873551.XU CN202020873551U CN213056620U CN 213056620 U CN213056620 U CN 213056620U CN 202020873551 U CN202020873551 U CN 202020873551U CN 213056620 U CN213056620 U CN 2130566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votable
- guiding element
- air
- air guiding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8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 B60H2001/3478—Details of actuators acting on additional damper do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通气孔(1),其包括:壳体(2),其沿轴向方向从进气口(21)延伸至排气口(22);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其布置在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和进气口(21)之间;以及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沿轴向至少部分地与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重叠,并且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具有基本泪滴形或近似泪滴形的横截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专利申请涉及通气孔领域。具体地,本专利申请的主题涉及一种通气孔,其具有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和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以引导第一气流通过第一空气通道以及引导第二气流通过第二空气通道。特别地,通气孔适合用于车辆中。
背景技术
文献US 2014/0357179A1提供了一种通气孔,其具有壳体、相对于壳体沿轴向方向设置的进气口以及与进气口相对的排气口,位于壳体中的空气输送元件具有第一空气输送表面和与第一空气输送表面相对的第二空气输送表面。第一翼片可移动地布置在空气输送元件的朝向进气口的端部上,其中,第一翼片的可移动性构造成使得第一体积流与第二体积流的比率可以由于第一翼片的位置而被调节。
根据US 2014/0357179中的通气孔的一个实施例,通气孔还包括一组第二翼片,其中,第一翼片可沿在第一平面中的方向枢转,其中,第二翼片可沿在第二平面中的方向枢转,其中,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彼此垂直地布置,其中,从壳体的轴向方向看,第二翼片布置在第一翼片和进气口之间。根据不同的实施方式,通气孔还包括封闭元件,其中,封闭元件布置在进气口和第一翼片之间,其中,封闭元件可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
在第一翼片和进气口之间布置一组第二翼片和/或封闭元件(沿壳体的轴向方向看)可能导致具有特定最小尺寸的壳体,在将通气孔布置在车辆内时,所述最小尺寸需要被容纳。
但是,在车辆内,在考虑放置通气孔时,通常需要考虑空间限制。特别地,在仪表板、中央控制台、天花板、立柱、门组件或机动车辆的类似内部元件中用于通气孔的可用空间可能受到很大的限制。
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通气孔,其具有紧凑的壳体,特别是沿着壳体的轴向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申请,通过具有以下特征的通气孔解决了该问题:
壳体,沿轴向方向从进气口延伸至排气口,壳体包括布置在进气口和排气口之间的中心部分,其中,中心部分的横截面大于进气口和/或排气口的横截面;
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壳体的中心部分内;
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布置在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和进气口之间,其中,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构造成使得气流朝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偏转;以及
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其构造成使得气流朝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方向偏转。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沿轴向至少部分地与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重叠。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具有基本泪滴形或近似泪滴形的横截面,以沿着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来引导气流。
壳体包括限定了腔体的壁,其中,进气口和排气口是壁中的开口,并构造成将腔体与周围气流体连接。进气口和排气口可以相对于彼此正相对的或几乎正相对的,由此中心轴线被定义为从进气口的中心到排气口的中心的连接线。轴向是平行于中心轴线的方向。
第一方向是垂直于或几乎垂直于轴向的方向,而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沿特定方向偏转气流意味着在偏转之后,气流在该方向上的方向分量大于偏转之前的方向分量。平行于包含中心轴线的第一方向的平面称为横截面。在沿轴向给定位置处的壳体的横截面长度被定义为位于横截面中并且沿第一方向从壳体的壁的点延伸到壁的相对点的线的长度。具有比进气口大的横截面的中心部分可以意味着,中心部分内的点的横截面长度大于在进气口处或附近或在排气口处或附近的点的横截面长度。
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至少部分地可枢转地布置在腔体内。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可以可枢转地布置在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处。可枢转地布置在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处意味着可枢转的叶片位于靠近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并且相对于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可枢转。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的枢转轴线可以由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承载。在这种情况下,用于使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枢转的机构或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布置在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内部。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可以可枢转地布置在壳体处。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的枢转轴线可以由壳体的壁和/或通气孔的不同部分承载。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的枢转轴线可以与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相交。
进气口可以是可连接的或连接到空气管道。空气管道可以是HVAC(加热和/或通风和/或空调)系统的一部分。HVAC系统可以是机动车辆的HVAC系统。空气管道可构造成使气流通过壳体的腔体,例如流体连接到HVAC系统的中央单元。
排气口可构造成允许壳体的腔体与例如机动车辆内部的空间或需要排气的任何其他空间流体连接。当进气口被连接到HVAC系统的空气管道时,排气口可以被构造成允许气流排放到所述空间中。
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可以是相对于壳体安装在固定位置的刚性体。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可以是布置在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和空气入口之间的刚性体。壳体和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与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一起限定了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其中第一空气通道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布置在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和壳体的壁之间的腔体的一部分和在第一方向上布置在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与壳体的壁之间的腔体的一部分。第二空气通道包括在第二方向上布置在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与壳体的壁之间的腔体的一部分和在第二方向上布置在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与壳体的壁之间的腔体的一部分。通气孔的壳体可以被构造成引导第一部分空气流从进气口穿过第一空气通道到排气口和/或引导第二部分空气流从进气口穿过第二空气通道到排气口。
第三方向被定义为垂直于轴向并且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第四方向被定义为与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
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构造成可绕第一枢转轴线枢转。第一枢转轴线可以平行于或几乎平行于第三方向。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可以可枢转至中间位置,在该位置中,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允许第一部分空气流和第二部分空气流相等,即具有相等的气流速。
通气孔可以关于横截面中的中心轴线至少部分为轴对称或几乎轴对称。在这种情况下,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的中间位置可以是如下位置:在该位置中,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被布置为关于横截面中的中心轴线为轴对称或几乎轴对称。
当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从中间位置朝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枢转时,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可分别至少部分地阻塞第一空气通道或第二空气通道,并引导一部分空气流远离被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至少部分地阻塞的空气通道,从而改变第一部分空气流和第二部分空气流之间的比率。
壳体的横截面可朝着排气口减小。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的横截面同样可朝着排气口减小,使得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具有锥形的形状。因此,在可以将第一部分空气流和第二部分空气流从通气孔排放到例如车辆内部空间中的排气口处,第一部分空气流可指向第二方向,并且第二部分空气流可指向第一方向,使得第一部分空气流和第二部分空气流碰撞。净排出气流的方向由第一部分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之间的比率确定,所述比率可通过使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枢转来调节。在此提到的壳体和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的横截面是指壳体和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在横截面上的形状。
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可以以易于枢转的方式安装,同时维持足够的摩擦力以稳定地保持在朝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完全偏转位置之间的任何中间偏转。这具有的优点是,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可以被操作为在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特定范围内设定任意的净排放方向。
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可包括至少部分地布置在至少一个空气通道内的刚性主体或翼片或由其组成。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可绕第二枢转轴线枢转。第二枢转轴线可以平行于或几乎平行于第一方向。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可以具有中间位置,在所述中间位置中,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允许沿着第二方向和/或第一方向的第一部分空气流和/或第二部分空气流的矢量分量或投影平行于中心轴线。
如上所述,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沿轴向方向至少部分地与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重叠。以此方式布置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的优点在于,可以提高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而无需增加通气孔的壳体的在轴向方向上长度。这允许通气孔具有紧凑的壳体,特别是沿轴向方向,同时允许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足够长,以有效地将第一部分空气流和/或第二部分空气流引向第三方向或第四方向。
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可以以易于偏转的方式安装,同时维持足够的摩擦力以稳定地保持在朝向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的完全偏转位置之间的任何中间偏转。这具有的优点在于,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可以被操作为在沿着第三和第四方向的特定范围内设定任意的净排放方向。
应注意的是,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可以具有以下形状:该形状被配置为允许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和/或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独立移动。例如,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可具有至少一个切口,以允许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在两个极限位置之间无阻碍地移动。
通气孔可包括布置在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处的多个可枢转的叶片,即至少两个可枢转的叶片,使得叶片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定向并且构造为以相互平行的方式枢转以调节排出气流的方向。
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可枢转的叶片的通气孔的优点在于,这种多个可枢转的叶片可更有效地沿第三方向或第四方向引导排出气流。
多个叶片可以布置在单个通道中或在两个通道中。在叶片布置在两个通道中的情况下,第一通道中的叶片和第二通道中的叶片可被机械地耦合成对。每对叶片可以具有单个枢转轴线,或者该对叶片的枢转轴线可以是同轴的。
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可被容纳在壳体的中心部分内。可替代地,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伸入进气口或排气口中。
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可具有基本泪滴形或近似泪滴形的横截面,其中,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的横截面是指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在横截面上的形状。基本或接近泪滴形的横截面可以具有有利的空气引导特性。可替代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可以具有不同的横截面,例如椭圆形横截面,平坦的横截面或部分锥形的横截面。
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可具有沿轴向的第一长度,并且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可具有沿轴向的第二长度。第一长度可以被定义为当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处于中间位置时沿中心轴线测量的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的长度。第二长度可小于或等于第一长度。这具有的优点是允许特别紧凑的通气孔。然而,第二长度可替代地大于第一长度。
至少当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处于中间位置时,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沿轴向的平行投影可以包含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沿轴向的平行投影。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沿轴向的平行投影包含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沿轴向平行的投影,可意味着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这种布置的优点是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的平滑形状以及由此产生的有利的空气流动特性。
壳体可包括止挡件,所述止挡件构造成当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处于极限枢转位置时,紧靠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的一部分。止挡件可以是壳体的凹入部分或突出部分。优选地,壳体可包括两个止挡件,其布置成当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分别完全枢转为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时,紧靠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的一部分。另外,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可具有突出部分,壳体的一个或多个止挡件构造成当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处于枢转位置时,紧靠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的突出部分。这种的一个或多个止挡件,特别是与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的突出部分结合,可改善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阻挡第一部分空气流或第二部分空气流以及稳定可枢转的空气导向元件在完全偏转的位置的能力。
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可被构造成可移动至闭合结构,在所述闭合结构中,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阻挡通过腔体或腔体的一部分的空气流,特别是第一部分空气流和/或第二部分空气流。通气孔可包括布置在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处的多个可枢转的叶片。在第一部分空气流和第二部分空气流都被阻挡的情况下,多个可枢转的叶片可移动至闭合结构。
将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构造成可移动至这种闭合结构使得可以同时仅使用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引导第一部分空气流和/或第二部分空气流朝向第三或第四方向,和/或启用或阻止第一部分空气流和/或第二部分空气流。这消除了对用于这些功能的单独特征的需求,因此具有以下优点:允许更紧凑的壳体以及减少的部件数量,这又可以使通气孔更坚固和耐用和/或简化维护。
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可包括操纵器,所述操纵器构造成使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朝着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枢转。操纵器可另外被构造成使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朝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方向枢转和/或使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移动至闭合结构。所产生的有利效果是,通气孔的所有可操作特征,即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和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可以由单个操纵器操作,这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
如所述,通气孔可以被配置为设置在机动车辆中。通气孔的可移动部分,即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和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可以充分地凹入壳体中和 /或被壳体的在排气口和/或附近的一部分遮挡而看不见,和/或由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遮挡而看不见,以使得当从机动车辆内部观察时,看不到通气孔的可移动部分。
附图说明
当根据附图考虑以下对通气孔的一些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时,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更加显而易见,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通气孔的横截面;
图2A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中通气孔的横截面,其中,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沿逆时针方向最大地枢转;
图2B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中通气孔的横截面,其中,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处于中间位置;
图2C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中通气孔的横截面,其中,在第二位置中的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在顺时针方向上最大地枢转。
在下文中,在此以及随后的表述中,重复和类似的特征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通气孔1的横截面图(即,上文限定的横截面的视图)。在此,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处于其中间位置。通气孔1的横截面形状关于中心轴线基本轴对称。
中心轴线限定了平行于中心轴线的轴向方向。第一方向垂直于轴向方向,并且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但相反。第三方向垂直于轴向方向和第一方向;第四方向与第三方向平行但相反。在图1的右下角显示了轴向(ax.)以及第一方向(1ST),第二(2ND),第三(3RD)和第四(4TH)方向的说明。横截面是与包含中心轴线的第一方向平行的平面。
通气孔1包括壳体2,其沿轴向方向从进气口21延伸到排气口22。壳体包括限定了腔体90的壁20。壁20由塑料材料制成,使得其为整体刚性的。但是,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或材料的组合,例如金属。通气孔1被配置为设置在机动车辆中;如图1所示,其布置为车辆内饰件8的一部分。
壳体2包括连接到进气口21的第一端部23、连接到排气口22的第二端部 24和设置在第一端部23和第二端部24之间的中心部分25。进气口21是在壳体2的第一端部23内的壁20中的开口。腔体90构造成通过进气口21与机动车辆的HVAC系统流体连通。
排气口22是在壳体2的第二端部24内的壁20中的开口。腔体90构造成通过排气口22与机动车辆的内部空间流体连通。通气孔1的腔体90被配置为引导空气流通过排气口22进入机动车辆的内部空间,所述空气流由HVAC系统提供并通过空气进口21进入腔体90。通气孔1进一步具有如下特征:所述特征被配置为调节进入机动车辆的内部空间的空气流(如下文详细描述)的方向性和流速。
中心部分25具有比第一端部23和第二端部24更大的横截面;特别地,中心部分25具有比进气口21和排气口22更大的横截面。这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壳体2的壁20具有第一内表面28和与第一内表面28相对的第二内表面29,其中,第一内表面28和第二内表面29沿着第一方向具有一定距离,使得沿轴向方向,所述距离从在第一端部分中的一点处的第一距离92到在中心部分中的一点处的第二距离93单调增加,并且从在中心部分处的所述点处的第二距离93到在第二端部部分的一点处的第三距离94单调减小。第一内表面 28和第二内表面29在横截面上具有大致弯曲的形状。第一端部23在其背向中心部分25的端部处进一步包括连接部分91,该连接部分91构造成可与机动车辆的HVAC系统的空气管道相连。
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部分地布置在壳体2的中心部分25的内部,并且部分地布置在第二端部24的内部。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相对于壳体2刚性地安装。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具有由塑料制成的壁,使得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总体上是刚性的。但是,可使用不同的材料或材料的组合,例如金属。
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布置在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和进气口21之间,其中,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具有由塑料材料制成的壁,使得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总体上是刚性的。但是,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或材料的组合,例如金属。
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构造成可绕平行于第三方向的第一枢转轴线62 (在图1中显示为表示第一枢转轴线62与横截面相交的位置的十字)枢转。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可枢转地布置在安装在壳体2的侧壁上的心轴上,其中,例如,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与心轴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易于通过手动力偏转,但是能保持稳定位置,即使当空气流施加附加力时也是如此。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可移动至中间位置,其中,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关于横截面中的中心轴线轴对称。
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具有朝向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定向的前表面部分61。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具有朝向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定向的后表面部分34。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的前表面部分61和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 3的后表面部分34被成形为互补的圆柱形表面并且几乎彼此紧靠。第一枢转轴线62位于圆柱形表面的圆柱轴线处,使得将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绕第一枢转轴线62枢转在任何位置都不会在两个空气引导元件3和6之间产生较大的间隙。
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具有泪滴形的横截面,其厚度在面对进气口21 的端部和面对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的端部之间具有最大的厚度。当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处于中间位置时,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的沿轴向方向的平行投影95包含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的沿轴向的平行投影。换句话说,当沿着从进气口21朝向排气口22的中心轴线看时,仅看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 6,而不是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当在中间位置测量时,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具有沿轴向的第一长度96,并且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具有沿轴向的第二长度。第二长度小于第一长度。
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具有朝向壳体2的第一内表面28定向的第一外表面32和朝向壳体2的第二内表面29定向的第二外表面33。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具有朝向壳体2的第一内表面28定向的第一后表面部分64和朝向壳体 2的第二内表面29定向的第二后表面65。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的第一外表面32与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的第一后表面部分64以及壳体2的第一内表面28限定了第一空气通道4。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的第二外表面33与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第二后表面部分65以及壳体2的第二内表面29限定了第二空气通道5。
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具有朝向进气口21定向的端部63。端部63构造成将通过进气口21进入腔体90的空气流分成在第一空气通道4中的第一部分空气流和在第二空气通道5中的第二部分空气流。
在中间位置中,由于通气孔1的对称性,第一部分空气流和第二部分空气流具有相等的流速。使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绕可枢转轴线枢转会将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的端部63移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从而分别至少部分地阻塞第一空气通道4或第二空气通道5。
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具有沿着第一方向的尺寸,该尺寸沿着轴向方向从朝向排气口22定向的狭窄部分向朝向进气口21定向的较宽部分增加。沿壳体的第一内表面28和第二内表面29之间的第一方向的距离类似地从排气口22 朝向中心部分25增大,使得这些表面在一定范围内分别大致平行于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的第一外表面32和第二外表面33。因此,第一空气通道4引导第一部分空气流朝向第二方向,并且第二空气通道5引导第二部分空气流朝向第一方向。将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从中间位置偏转会改变第一部分空气流和第二部分空气流的比率,从而调节空气流通过排气口22的净排放方向。
壳体2包括两个止挡件26。止挡件26构造成当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 处于朝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的最大枢转位置时,紧靠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 6的一部分。每个止挡件26是壳体2的壁20的凹入部分。然而,止挡件26 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形成,例如为壳体2的壁20的突出部分。
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具有突出部分27,壳体2的止挡件26构造成当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处于朝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的最大枢转位置时,紧靠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的突出部分27,从而有效地阻挡分别通过第一空气通道4或第二空气通道5的空气流。
在图2A-C中进一步展示了使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偏转。
在图2A中,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在逆时针方向上最大地枢转,使得空气流(如箭头所示)被引导通过第一空气通道4并且朝向第二方向最大偏转地离开排气口22。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的突出部分27显示为紧靠壳体2 的一个止挡件26。
在图2B中,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处于中间位置,使得允许相等流速的空气流通过第一空气通道4和第二空气通道5,如箭头所示,导致在轴向上通过排气口22的净排放。
在图2C中,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在顺时针方向上最大地枢转,使得空气流(由箭头指示)被引导通过第二空气通道5并且朝向第一方向最大偏转地离开排气口22。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的突出部分27显示为紧靠壳体2 的另一止挡件26。
再次参考图1,通气孔1包括多个可枢转的叶片7(在图1中仅可见一对),其布置在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上,使得可枢转的叶片7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定向,并构造成能够以相互平行的方式枢转以调节排放空气流的方向。
每个可枢转的叶片7可绕着沿竖直方向定向的第二枢转轴线枢转,所述第二枢转轴线与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相交。使可枢转的叶片7绕所述轴线枢转允许可枢转的叶片7朝向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偏转,并且相应地引导第一部分空气流和第二部分空气流。可枢转的叶片7布置在穿过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 突出的心轴71上,使得第二枢转轴线由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承载。在每个心轴71上,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布置在第一空气通道4中并且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布置在第二空气通道中。因此,可枢转的叶片的任何移动都以相同的方式影响第一部分空气流和第二部分空气流。然而,可枢转的叶片7的不同的子部分可以被配置为以不同的方式影响部分空气流或部分空气流的一部分。
可枢转的叶片7的替代布置是可能的。可枢转的叶片可以可枢转地布置在壳体2处,特别是在壳体2的壁20处,或在通气孔1的不同部分处。
心轴71与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6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可枢转的叶片7易于通过手动力偏转,但是能保持稳定位置,即使当空气流施加附加力时也是如此。附加地或替代地,用于使叶片枢转的操纵器的移动可受到摩擦力。
每个可枢转的叶片7是由塑料材料构成的刚性翼片。但是,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或材料的组合,例如金属。每个可枢转的叶片7分别紧靠壳体2的第一内表面28或第二内表面29以及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的第一外表面32或第二外表面33。
每个可枢转的叶片7沿轴向部分地与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3重叠。可枢转的叶片7沿轴向方向具有第三长度97,第三长度97较小,例如为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沿轴向的第一长度96的大约百分之八十。但是,第一长度96 和第三长度97可以为相同或相似的大小,或者第三长度97可以大于第一长度 96。第三长度97可以小于第一长度96的百分之八十,例如,小于第一长度96 的百分之六十或小于百分之三十。
如所示,可枢转的叶片7在轴向上与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的大约三分之二重叠,并且与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的大约三分之一重叠。然而,可枢转的叶片7可在轴向上与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的较小部分重叠,例如,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的大约三分之一或小于三分之一,或者可枢转的叶片7可以与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完全重叠,和/或比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更向进气口21突出。可枢转的叶片7可轴向与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的三分之一以上重叠,例如,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的大约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二以上。
可枢转的叶片7的第二枢转轴线与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的在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附近的一部分相交。然而,第二枢转轴线可与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的其他点相交,例如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中心附近,或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的靠近排气口22的部分。
每个可枢转的叶片7完全容纳在壳体2的中心部分25内。替代地,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伸入壳体2的第一端部23和/或第二端部24中,和/或进气口21和/或排气口22。壳体具有沿轴向的第四长度。第三长度97可以小于或等于第四长度。例如,第三长度97可以是第四长度的大约百分之八十或小于第四长度的三分之二或大于第四长度的三分之一。第三长度 97也可以长于第四长度。
每个可枢转的叶片7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其与严格的矩形形状有两个偏差:朝向相应的内表面28或29,可枢转的叶片7具有顺应相应的内表面28 或29的弯曲形状的弯曲形状,以防止空气流泄漏;朝向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可枢转的叶片7具有切口角形状的切口,以允许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 6无阻碍地枢转。可枢转的叶片7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和/或可枢转的叶片7的形状可彼此不同。
可枢转的叶片7构造成可移动至闭合结构,在该闭合结构中,可枢转的叶片7阻挡第一部分空气流和第二部分空气流。可枢转的叶片7可枢转地独立于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的位置,并且因此独立于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之间的比例。这允许独立地沿不同方向引导离开通气孔1的空气流,例如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
通气孔1包括操纵器31,该操纵器31布置在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处并且伸出到排气口22之外,使得可以从机动车辆的内部空间来对其进行操作。操纵器31构造成使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朝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偏转。操纵器31另外被构造成使可枢转的叶片7朝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偏转并且将可枢转的叶片7移动至闭合结构。这种通过单个操纵器枢转竖直叶片和水平片体的操纵器是已知的,例如参见专利申请FR3054491A1。
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的壁以以下方式布置: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在内部包括中空部分。操纵器31连接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和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并且通过部分地布置在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的中空部分内的操纵机构来实现所述元件的位置。操纵机构可以以本领域中已知的任何方式形成和构造成。例如,文献US 2014/0357179A1提供了示例性的操纵机构。
图2A-C示出了操纵器31的操作的示例性方面。
在图2A中,操纵器31朝向第二方向最大程度地枢转,使得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朝向第二方向最大程度地枢转。
在图2B中,操纵器31处于中间位置,使得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处于中间位置。
在图2C中,操纵器31朝向第一方向最大程度地枢转,使得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朝向第一方向最大程度地枢转。
本申请还涉及以下方面:
1.通气孔(1),其包括:
壳体(2),其沿轴向方向从进气口(21)延伸至排气口(22),所述壳体 (2)包括布置在所述进气口(21)和所述排气口(22)之间的中心部分(25),其中,所述中心部分(25)的横截面比所述进气口(21)和/或所述排气口(22) 的横截面大;
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其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壳体(2)的所述中心部分(25)内;
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其布置在所述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和所述进气口(21)之间,其中,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构造成使空气流朝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偏转;以及
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其构造成使空气流朝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偏转;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沿轴向至少部分地与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重叠,并且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具有基本泪滴形或近似泪滴形的横截面。
2.根据方面1所述的通气孔(1),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 容纳在所述壳体(2)的所述中心部分(25)内。
3.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通气孔(1),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可枢转地布置在所述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和/或所述壳体(2) 处,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的枢转轴线与所述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相交。
4.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通气孔(1),其中,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沿轴向具有第一长度,并且所述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沿轴向具有第二长度,所述第二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长度。
5.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通气孔(1),其中,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沿轴向的平行投影包含所述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沿轴向的平行投影。
6.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通气孔(1),其中,所述壳体(2)包括止挡件(26),所述止挡件构造成当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处于极限枢转位置时,紧靠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的一部分。
7.根据方面6所述的通气孔(1),其中,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 具有突出部分(27),所述壳体(2)的所述止挡件(26)构造成当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处于极限枢转位置时,紧靠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 (6)的所述突出部分(27)。
8.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通气孔(1),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进一步构造成可移动至闭合结构,在所述闭合结构中,所述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阻挡气流通过所述中心部分(25)。
9.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通气孔(1),其中,所述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还包括操纵器(31),所述操纵器(31)构造成使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朝着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枢转。
10.根据方面8所述的通气孔(1),其中,所述操纵器(31)还构造成使所述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朝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枢转,和/或使所述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移动至闭合结构。
11.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的通气孔(1),其构造成设置在机动车辆中。
Claims (10)
1.通气孔(1),其包括:
壳体(2),其沿轴向方向从进气口(21)延伸至排气口(22),所述壳体(2)包括布置在所述进气口(21)和所述排气口(22)之间的中心部分(25),其中,所述中心部分(25)的横截面比所述进气口(21)和/或所述排气口(22)的横截面大;
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其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壳体(2)的所述中心部分(25)内;
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其布置在所述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和所述进气口(21)之间,其中,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构造成使空气流朝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偏转;以及
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其构造成使空气流朝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偏转,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容纳在所述壳体(2)的所述中心部分(25)内;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沿轴向至少部分地与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重叠,并且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具有基本泪滴形或近似泪滴形的横截面,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的枢转轴线与所述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孔(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可枢转地布置在所述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和/或所述壳体(2)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孔(1),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沿轴向具有第一长度,并且所述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沿轴向具有第二长度,所述第二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孔(1),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沿轴向的平行投影包含所述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沿轴向的平行投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孔(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包括止挡件(26),所述止挡件构造成当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处于极限枢转位置时,紧靠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气孔(1),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具有突出部分(27),所述壳体(2)的所述止挡件(26)构造成当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处于极限枢转位置时,紧靠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的所述突出部分(2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孔(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进一步构造成可移动至闭合结构,在所述闭合结构中,所述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阻挡气流通过所述中心部分(2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孔(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的空气引导元件(3)还包括操纵器(31),所述操纵器(31)构造成使所述可枢转的空气引导元件(6)朝着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枢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气孔(1),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纵器(31)还构造成使所述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朝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枢转,和/或使所述至少一个可枢转的叶片(7)移动至闭合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孔(1),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1)构造成设置在机动车辆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19209011.7A DE102019209011A1 (de) | 2019-06-20 | 2019-06-20 | Lustausströmer |
DE102019209011.7 | 2019-06-2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056620U true CN213056620U (zh) | 2021-04-27 |
Family
ID=73654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873551.XU Active CN213056620U (zh) | 2019-06-20 | 2020-05-22 | 通气孔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056620U (zh) |
DE (1) | DE10201920901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21117250A1 (de) | 2020-07-21 | 2022-01-27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 fahrzeug |
DE102021130646A1 (de) | 2020-11-24 | 2022-05-25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 fahrzeug sowie luftausströmersystem |
DE102020133652A1 (de) * | 2020-12-16 | 2022-06-23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Luftleitvorrichtung für einen Innenraum eines Kraftfahrzeugs |
CN115682151A (zh) * | 2021-07-28 | 2023-02-0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21652B2 (ja) * | 1986-03-31 | 1995-12-25 |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用レジスタ− |
DE102013210055B3 (de) * | 2013-05-29 | 2014-09-11 |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 Luftausströmer |
FR3054491B1 (fr) * | 2016-07-29 | 2018-07-20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Aerateu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a compacite amelioree. |
DE102017113906B4 (de) * | 2017-06-23 | 2018-05-09 |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 Luftausströmer |
DE102018004264A1 (de) * | 2018-05-28 | 2019-11-28 | Faurecia Intérieur Industrie | Auslassvorrichtung |
-
2019
- 2019-06-20 DE DE102019209011.7A patent/DE102019209011A1/de active Pending
-
2020
- 2020-05-22 CN CN202020873551.XU patent/CN213056620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19209011A1 (de) | 2020-12-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056620U (zh) | 通气孔 | |
US10899200B2 (en) | Outlet device | |
CN109017221B (zh) | 用于车辆的空气出风口 | |
CN108928216B (zh) | 出口装置 | |
CN106969482B (zh) | 出口装置 | |
US10408490B2 (en) | Air vent | |
CN107791794B (zh) | 空气流出器 | |
CN111559225A (zh) | 具有用于调节气流的空气动力学元件的通风口 | |
US11007851B2 (en) | Air nozzle device for a vehicle | |
US11433740B2 (en) | Air vent | |
WO2020180583A1 (en) | Air vent for a vehicle, and ventilation system having such an air vent | |
JP2017001663A (ja) | 自動車の乗員室を換気するための換気ダクト | |
US11241941B2 (en) | Blowing device of air conditioner | |
EP2821717B1 (en) | Wind direction controller and air conditioner with the same | |
CN107791793A (zh) | 空气流出器 | |
US20210107337A1 (en) | Ventilation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 |
US7462099B2 (en) | Air-guiding system for a ventilation system of a vehicle | |
US20220274464A1 (en) | Air vent for a vehicle | |
US11370274B2 (en) | Blow-off device of air conditioner | |
CN115675022A (zh) | 空气排出器 | |
US11685236B2 (en) | Outlet assembly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odes for improving air flow in an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 |
JP2015006851A (ja) | 風向調整装置 | |
CN212171859U (zh) | 包括封闭装置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 |
US11938790B2 (en) | Ventilation outlet, ventilation system and motor vehicle | |
US20250042227A1 (en) | Actuating Mechanism for Actuating a Plurality of Air-Guiding Elements of an Air Vent for a Vehicle, as well as Air Vents Having Such an Actuating Mechanis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