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27576U - 一种电机绕组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机绕组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027576U CN213027576U CN202021184546.4U CN202021184546U CN213027576U CN 213027576 U CN213027576 U CN 213027576U CN 202021184546 U CN202021184546 U CN 202021184546U CN 213027576 U CN213027576 U CN 2130275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 branch
- heat exchange
- motor winding
-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9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0705 motor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809 cooling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92 add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绕组冷却系统,包括初级冷却结构和次级冷却结构,所述的初级冷却结构包括接触于电机内部结构的换热管,所述的换热管中具有冷却液以为电机换热降温,所述的次级冷却结构通过热交换器连接于初级冷却结构以为初级冷却结构降温。本实用新型先通过接触换热的方式由初级冷却结构首先为电机内部降温,然后由次级冷却结构为初级冷却结构降温,具有冷却效果佳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绕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机绕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电机绕组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热量,若是不对其进行降温处理,就会造成因为电机温度过高而出现减少电机使用寿命甚至发生危险事故的问题。
目前,对电机的冷却方式主要有开放式风冷和密闭热传导,前者空气可以从风罩中吸入电机内部,并从出风口排出,带走内部的热量,但这种结构的防护等级不高,粉尘和水汽易进入,影响电机寿命;后者内外没有直接的空气等流体交换,电机内部的热量靠热传导传递从一个材料传递到另一个材料,最终到达机壳好而空气发生热交换,这种散热方式结构简单,单传热效果不佳,内部的热量容易堆积,形成热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电机绕组冷却系统。
一种电机绕组冷却系统,包括初级冷却结构和次级冷却结构,所述的初级冷却结构包括接触于电机内部结构的换热管,所述的换热管中具有冷却液以为电机换热降温,所述的次级冷却结构通过热交换器连接于初级冷却结构以为初级冷却结构降温。
在上述的电机绕组冷却系统中,所述的初级冷却结构包括用于存放冷却液的换热箱,所述的换热管依次包括相互连接的干路进液部、支路进液部、支路出液部和干路出液部,所述的干路进液部和干路出液部分别连接于所述换热箱,所述的支路进液部和支路出液部分别接入至电机内部。
在上述的电机绕组冷却系统中,所述的支路进液部包括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干路进液部和支路出液部的四条支路进液管。
在上述的电机绕组冷却系统中,所述的支路出液部包括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支路进液部和干路出液部的的三条支路出液管。
在上述的电机绕组冷却系统中,所述的支路进液管和支路出液管之间具有汇总管。
在上述的电机绕组冷却系统中,支路进液管和支路出液管上均具有温度传感器,且所述的温度传感器连接于所述的PLC控制器,所述的PLC控制器连接于工控机。
在上述的电机绕组冷却系统中,所述初级冷却结构的冷却液为冷却油,且所述的换热箱中具有液位计和油温传感器,所述的液位计和油温传感器均连接于所述PLC控制器。
在上述的电机绕组冷却系统中,每条支路进液管上还具有可调节流阀和/或连接于所述PLC控制器的第一流量传感器;所述的干路进液部上具有分别连接于PLC控制器的油压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油泵和机油单向阀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上述的电机绕组冷却系统中,所述的次级冷却结构包括散热水箱和连接于所述散热水箱的冷却水管,所述的冷却水管和换热管均连接于热交换器以在所述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
在上述的电机绕组冷却系统中,所述的冷却水管连接有膨胀壶,冷却水管上具有分别连接于PLC控制器的水泵、水流单向阀、水温传感器、水压传感器和水流传感器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且所述的散热水箱处具有散热风扇,所述的散热风扇连接于 PLC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接触换热的方式由初级冷却结构首先为电机内部降温,然后由次级冷却结构为初级冷却结构降温,保证冷却效果;此外,本实施例同时采用了风冷的方式,且采用的是间接风冷,既避免了开放式风冷带来的问题,又能够提高热传导散热的冷却效果;此外,本实施例的换热管在电机内部部分呈分立的支路结构,能够将热量充分三开,避免出现热量的堆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机绕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机油过滤器1;油泵2;机油单向阀3;热交换器 4;油压传感器5;可调节流阀6;第一流量传感器7;油集滤器8;油温传感器9;液位计10;水泵11;水流单向阀12;水流传感器 13;水温传感器14;水压传感器15;散热水箱16;膨胀壶17;换热管18;电机20;换热箱22;干路进液部23;支路进液部24;支路出液部25;干路出液部26;支路进液管27;支路出液管28;第二流量传感器29;冷却水管30;散热风扇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机绕组冷却系统,包括初级冷却结构A和次级冷却结构B,初级冷却结构A包括接触于电机20内部结构的换热管18,换热管18中具有冷却液以为电机 20换热降温,次级冷却结构B通过热交换器4连接于初级冷却结构A以为初级冷却结构A降温。
具体地,初级冷却结构A包括用于存放冷却液的换热箱22,换热管18依次包括相互连接的干路进液部23、支路进液部24、支路出液部25和干路出液部26,干路进液部23和干路出液部26 分别连接于换热箱22,支路进液部24和支路出液部25分别接入至电机20内部。
并且这里的支路进液部24包括两端分别连接于干路进液部 23和支路出液部25的四条支路进液管27;支路出液部25包括两端分别连接于支路进液部24和干路出液部26的的三条支路出液管28;支路进液管27和支路出液管28之间可以设置有汇总管,也可以直接将其中两条支路进液管27连接于一条支路出液管28,其余支路进液管27和支路出液管28一一对应,或者其他任意可行的连接方式。将进入电机20内部的换热管18做分路设计,具有分散热量,有效提高冷却效果的作用。
具体地,这里的初级冷却结构A的冷却液为冷却油,且换热箱22中具有液位计10和油温传感器9,液位计10和油温传感器 9均连接于PLC控制器,PLC控制器连接于工控机。另外,干路出液部26上位于换热箱22内具有油集滤器8,干路进液部23上位于换热箱22内具有机油过滤器1。
进一步地,每条支路进液管27上还具有可调节流阀6和/或连接于PLC控制器的第一流量传感器7;干路进液部23上具有分别连接于PLC控制器的液压传感器5、第二流量传感器29、油泵 2和机油单向阀3。
并且,支路进液管27和支路出液管28上均具有温度传感器 14,且温度传感器14连接于PLC控制器。PLC传感器可以通过比较支路进液管27和支路出液管28上的温差获取冷却效果。
具体地,次级冷却结构B包括散热水箱16和连接于散热水箱 16的冷却水管30,冷却水管30和换热管18均连接于热交换器4 以在热交换器4中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地,冷却水管30连接有膨胀壶17,冷却水管30上具有分别连接于PLC控制器的水泵11、水流单向阀12、水温传感器 32、水压传感器15和水流传感器13,且所述的散热水箱16处具有散热风扇31,所述的散热风扇31连接于PLC控制器。
通过PLC控制器接收水流、水温、油温等测量值,同时将PLC 控制器连接于散热风扇等被控部件,能够实现根据测量值控制各被控部件调整冷却强度,既能够保证冷却效果,同时又能够避免过度冷却而造成的能源浪费。
本实施例通过接触换热的方式由初级冷却结构首先为电机内部降温,然后由次级冷却结构为初级冷却结构降温,保证冷却效果;此外,本实施例同时采用了风冷的方式,且采用的是间接风冷,既避免了开放式风冷带来的问题,又能够提高热传导散热的冷却效果;此外,本实施例的换热管在电机内部部分呈分立的支路结构,能够将热量充分三开,避免出现热量的堆积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机油过滤器1;油泵2;机油单向阀3;热交换器4;油压传感器5;可调节流阀6;第一流量传感器7;油集滤器8;油温传感器9;液位计10;水泵11;水流单向阀12;水流传感器13;水温传感器14;水压传感器15;散热水箱16;膨胀壶17;换热管18;电机20;换热箱22;干路进液部23;支路进液部24;支路出液部25;干路出液部26;支路进液管27;支路出液管28;第二流量传感器29;冷却水管30;散热风扇31 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Claims (10)
1.一种电机绕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初级冷却结构(A)和次级冷却结构(B),所述的初级冷却结构(A)包括接触于电机(20)内部结构的换热管(18),所述的换热管(18)中具有冷却液以为电机(20)换热降温,所述的次级冷却结构(B)通过热交换器(4)连接于初级冷却结构(A)以为初级冷却结构(A)降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绕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初级冷却结构(A)包括用于存放冷却液的换热箱(22),所述的换热管(18)依次包括相互连接的干路进液部(23)、支路进液部(24)、支路出液部(25)和干路出液部(26),所述的干路进液部(23)和干路出液部(26)分别连接于所述换热箱(22),所述的支路进液部(24)和支路出液部(25)分别接入至电机(20)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绕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路进液部(24)包括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干路进液部(23)和支路出液部(25)的四条支路进液管(2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绕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路出液部(25)包括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支路进液部(24)和干路出液部(26)的三条支路出液管(2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绕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路进液管(27)和支路出液管(28)之间具有汇总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绕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支路进液管(27)和支路出液管(28)上均具有温度传感器(14),且所述的温度传感器(14)连接于PLC控制器,所述的PLC控制器连接于工控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绕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冷却结构(A)的冷却液为冷却油,且所述的换热箱(22)中具有液位计(10)和油温传感器(9),所述的液位计(10)和油温传感器(9)均连接于所述PLC控制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绕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每条支路进液管(27)上还具有可调节流阀(6)和/或连接于所述PLC控制器的第一流量传感器(7);所述的干路进液部(23)上具有分别连接于PLC控制器的油压传感器(5)、第二流量传感器(29)、油泵(2)和机油单向阀(3)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绕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次级冷却结构(B)包括散热水箱(16)和连接于所述散热水箱(16)的冷却水管(30),所述的冷却水管(30)和换热管(18)均连接于热交换器(4)以在所述热交换器(4)中进行热交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绕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水管(30)连接有膨胀壶(17),冷却水管(30)上具有分别连接于PLC控制器的水泵(11)、水流单向阀(12)、水温传感器(32)、水压传感器(15)和水流传感器(13)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且所述的散热水箱(16)处具有散热风扇(31),所述的散热风扇(31)连接于PLC控制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184546.4U CN213027576U (zh) | 2020-06-23 | 2020-06-23 | 一种电机绕组冷却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184546.4U CN213027576U (zh) | 2020-06-23 | 2020-06-23 | 一种电机绕组冷却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027576U true CN213027576U (zh) | 2021-04-20 |
Family
ID=75496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184546.4U Active CN213027576U (zh) | 2020-06-23 | 2020-06-23 | 一种电机绕组冷却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027576U (zh) |
-
2020
- 2020-06-23 CN CN202021184546.4U patent/CN21302757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68401B (zh) | 一种用于发动机性能测试的冷却液温控系统 | |
CN106703967A (zh) | 基于双冷却回路分体散热器的工程车辆温控系统及方法 | |
CN202832764U (zh) |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除气装置 | |
CN102055043A (zh) | 电池和电池模块 | |
CN203308566U (zh) | 带过滤的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 |
CN203308565U (zh) | 带挡风板的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 |
US20210079834A1 (en) | High-Low Temperature Radiato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ngineering Machinery | |
CN216820429U (zh) |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水冷系统 | |
WO2023082617A1 (zh) | 一种液冷机组 | |
CN213027576U (zh) | 一种电机绕组冷却系统 | |
CN110131248B (zh) | 液压传动系统的冷却加热装置和液压传动系统 | |
WO2022057378A1 (zh) | 一种具有自动排气功能的车用冷却系统 | |
CN106870119A (zh) | 一种汽车发动机外挂水冷中冷器及具有其的中冷系统 | |
CN213392973U (zh) | 一种液压油冷却系统 | |
CN109210811A (zh) | 两种温度两种介质液冷装置 | |
CN211852393U (zh) | 用于数控机床上的高效冷却装置 | |
CN219741127U (zh) | 一种分体式风液换热系统 | |
CN106151470B (zh) | 一种变速器冷却系统 | |
CN209982967U (zh) | 一种大功率机车变流器用水冷却管路结构 | |
CN216589333U (zh) | 一种液压油集成散热油箱 | |
CN114658533B (zh) | 发动机中冷系统及车辆 | |
CN203308563U (zh) | 双侧回流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 |
CN106288849B (zh) | 一种凝汽器抽真空设备 | |
CN203906079U (zh) | 发动机冷却系统和车辆 | |
CN210108101U (zh) | 分离式热管转换装置及分离式热管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