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56769U - 一种一体化供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一体化供水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956769U CN212956769U CN202021734406.XU CN202021734406U CN212956769U CN 212956769 U CN212956769 U CN 212956769U CN 202021734406 U CN202021734406 U CN 202021734406U CN 212956769 U CN212956769 U CN 2129567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box
- tank
- level sensor
- storage ta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Landscapes
- 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水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供水设备,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表面设置进水管以及出水管,箱体内部安装有驱动控制器,所述箱体内通过支架由上至下依次连接设置有储水箱、分流箱以及出水箱,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储水箱连通,所述出水管与出水箱连通,所述储水箱与分流箱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路相连通,所述分流箱与出水箱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路相连通,所述储水箱内表面靠近其下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所述分流箱内表面靠近其上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液位传感器,所述出水箱上安装有增压气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水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供水设备。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高层或管道末端通常因水压不足导致水流细弱或无水,此时需要使用到增加泵,增压泵设置过程中,其进水与出水管需要与铺设管道轴线一致,安装不够简便,结构不够合理。
如CN103821199A公开了一种简易增压水箱,是由箱体及密封压板所组成;其特征在于箱体的中部装有横隔板,在横隔板的下部装有密封压板,横隔板与密封压板将箱体分为蓄水腔、增压水腔、备用增压水腔;在箱体的顶部加工有上进水管;横隔板上加工有通孔;通孔上盖有通孔塞;箱体的下部装有手动压力气缸,手动压力气缸的活塞杆与密封压板相连接;在箱体底部的侧壁上加工有进水口及出水口;其具体是通过在备用增压水腔内加入水,在正常使用时进水口进水,出水口出水,蓄水腔内一直注满水,当水压不足时,关闭进水口,拉动通孔塞手扣将通孔塞从通孔上拔出,备用增压水腔内的水流入到增压水腔内,压动密封压板向下,对蓄水腔内的水施压。当蓄水腔内的水用完后,通过手动压力气缸再将密封压板向上推,将增压水腔内的水压回到备用增压水腔内,当密封压板恢复到原位后,推动通孔塞手扣将通孔塞压入到通孔内封闭通孔即可。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较为不便,便利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体化供水设备,解决了现有的供水设备使用便利性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一体化供水设备,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表面设置进水管以及出水管,箱体内部安装有驱动控制器,所述箱体内通过支架由上至下依次连接设置有储水箱、分流箱以及出水箱,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储水箱连通,所述出水管与出水箱连通,所述储水箱与分流箱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路相连通,所述分流箱与出水箱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路相连通,所述储水箱内表面靠近其下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所述分流箱内表面靠近其上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液位传感器,所述出水箱上安装有增压气泵,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与第二连接管路上分别安装有第一电磁阀与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连接管路上安装有单向阀,所述进水管上安装有进水端电磁阀,所述出水管内安装有水压传感器,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增压气泵、进水端电磁阀、水压传感器均与所述驱动控制器电信号连接;
当所述储水箱内水位低于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检测位置时,驱动控制器接收信号打开进水端电磁阀为所述储水箱补水;
当所述分流箱内水位低于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检测位置时,驱动控制器接收信号打开第一电磁阀为所述分流箱补水;
当所述水压传感器检测水压不足时,驱动控制器接收信号打开第二电磁阀为出水箱进行补水,同时打开增压气泵提高出水箱内部气压。
优选的,所述分流箱内表面靠近其下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液位传感器,所述储水箱与分流箱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接管路,所述第三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第三电磁阀与所述驱动控制器电信号连接,当所述分流箱内水位低于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检测位置时,驱动控制器接收信号打开第三电磁阀,储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三连接管路为所述分流箱补水。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与储水箱之间设置有滤水箱,所述滤水箱设置在所述储水箱的上端。
优选的,所述出水箱包括外箱以及嵌置在外箱内的内箱,所述外箱为刚性结构,所述内箱为周侧可伸缩的可变体积结构。
优选的,所述外箱与内箱之间设置有缓冲材料。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设置由上至下依次连接设置的储水箱、分流箱以及出水箱,在使用中,水流始终有由储水箱向分流箱至出水箱流动的趋势,储水箱能够在使用前预先存储部分用水,即作为日常使用中高层或管道末端的额外水源;
通过设置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可在使用过程中为储水箱以及分流箱实现自动补水,而这个过程中作为出水端的出水箱则不受影响,能够使用户在使用中始终具有流畅、压力充足的水源使用;
出水管设置了水压传感器,而当水压传感器检测水压不足时,出水箱上设置的增压气泵能够提高出水箱内部气压,进一步地保证出水顺畅、水压充足,使用户在使用中具有良好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实用新型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实施例
参考图1,一种一体化供水设备,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的表面设置进水管11以及出水管12,箱体1内部安装有驱动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所述箱体1内通过支架由上至下依次连接设置有储水箱2、分流箱3以及出水箱4,所述进水管11与所述储水箱2连通,所述出水管12与出水箱4连通,所述储水箱2与分流箱3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路21相连通,所述分流箱3与出水箱4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路31相连通,设置由上至下依次连接设置的储水箱、分流箱以及出水箱,在使用中,水流始终有由储水箱向分流箱至出水箱流动的趋势,储水箱能够在使用前预先存储部分用水,即作为日常使用中高层或管道末端的额外水源;
所述储水箱2内表面靠近其下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22,所述分流箱3内表面靠近其上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液位传感器32,所述出水箱4上安装有增压气泵5,所述第一连接管路21与第二连接管路31上分别安装有第一电磁阀23与第二电磁阀33,所述第二连接管路31上安装有单向阀311,所述进水管11上安装有进水端电磁阀111,所述出水管12内安装有水压传感器121,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22、第二液位传感器32、第一电磁阀23、第二电磁阀33、增压气泵5、进水端电磁阀111、水压传感器121均与所述驱动控制器电信号连接;
使用中,当所述储水箱2内水位低于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22检测位置时,驱动控制器接收信号打开进水端电磁阀111为所述储水箱2补水;当所述分流箱3内水位低于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32检测位置时,驱动控制器接收信号打开第一电磁阀23为所述分流箱补水;
通过设置第一液位传感器22、第二液位传感器32,可在使用过程中为储水箱2以及分流箱3实现自动补水,而这个过程中作为出水端的出水箱4则不受影响,能够使用户在使用中始终具有流畅、压力充足的水源使用;
当所述水压传感器121检测水压不足时,驱动控制器接收信号打开第二电磁阀33为出水箱4进行补水,同时打开增压气泵5提高出水箱4内部气压。出水管12设置了水压传感器121,而当水压传感器121检测水压不足时,出水箱4上设置的增压气泵5能够提高出水箱4内部气压,进一步地保证出水顺畅、水压充足,使用户在使用中具有良好的舒适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流箱3内表面靠近其下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液位传感器34,所述储水箱2与分流箱3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接管路24,所述第三连接管路24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25,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34、第三电磁阀25与所述驱动控制器电信号连接,当所述分流箱3内水位低于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34检测位置时,驱动控制器接收信号打开第三电磁阀25,储水箱2内的水通过第三连接管路24为所述分流箱3补水。在整体结构上,增加了第三连接管路24配合第三液位传感器34,为分流箱3增加了一组补水通道,能够在高用水量使用时保证分流箱3能够为出水箱4提供足够的水流,进一步提高出水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11与储水箱2之间设置有滤水箱6,所述滤水箱6设置在所述储水箱的上端。具体的,所述滤水箱6内可用于过滤净化市政水路等水源的水,避免对储水箱2造成二次污染;
又参考图1,所述出水箱4包括外箱41以及嵌置在外箱41内的内箱42,所述外箱41为金属制的刚性结构,所述内箱42为周侧可伸缩的可变体积结构;具体的,所述内箱42为两端硬质塑料配合周侧横截面呈波浪形的折叠结构,这种可变体积结构,能够在增压气泵5开启或关闭的瞬间提供缓冲作用,避免这种情况下的出水箱4因气压变化而损坏的情况出现;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箱41与内箱42之间设置有缓冲材料43,所述缓冲材料43为发泡棉,其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以及保温隔热功能,能够为内箱提供缓冲,同时也可为其提供一定的保温功能,特别是针对气温较低的地域,能够更好的保证出水箱4具有足够良好的使用寿命。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一体化供水设备,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表面设置进水管以及出水管,箱体内部安装有驱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由上至下依次连接设置有储水箱、分流箱以及出水箱,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储水箱连通,所述出水管与出水箱连通,所述储水箱与分流箱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路相连通,所述分流箱与出水箱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路相连通,所述储水箱内表面靠近其下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所述分流箱内表面靠近其上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液位传感器,所述出水箱上安装有增压气泵,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与第二连接管路上分别安装有第一电磁阀与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连接管路上安装有单向阀,所述进水管上安装有进水端电磁阀,所述出水管内安装有水压传感器,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增压气泵、进水端电磁阀、水压传感器均与所述驱动控制器电信号连接;
当所述储水箱内水位低于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检测位置时,驱动控制器接收信号打开进水端电磁阀为所述储水箱补水;
当所述分流箱内水位低于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检测位置时,驱动控制器接收信号打开第一电磁阀为所述分流箱补水;
当所述水压传感器检测水压不足时,驱动控制器接收信号打开第二电磁阀为出水箱进行补水,同时打开增压气泵提高出水箱内部气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供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箱内表面靠近其下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液位传感器,所述储水箱与分流箱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接管路,所述第三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第三电磁阀与所述驱动控制器电信号连接,当所述分流箱内水位低于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检测位置时,驱动控制器接收信号打开第三电磁阀,储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三连接管路为所述分流箱补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供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与储水箱之间设置有滤水箱,所述滤水箱设置在所述储水箱的上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体化供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箱包括外箱以及嵌置在外箱内的内箱,所述外箱为刚性结构,所述内箱为周侧可伸缩的可变体积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化供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箱与内箱之间设置有缓冲材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734406.XU CN212956769U (zh) | 2020-08-19 | 2020-08-19 | 一种一体化供水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734406.XU CN212956769U (zh) | 2020-08-19 | 2020-08-19 | 一种一体化供水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956769U true CN212956769U (zh) | 2021-04-13 |
Family
ID=75356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734406.XU Active CN212956769U (zh) | 2020-08-19 | 2020-08-19 | 一种一体化供水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95676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51658A (zh) * | 2020-08-19 | 2020-10-30 | 福建省清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一体化供水设备 |
-
2020
- 2020-08-19 CN CN202021734406.XU patent/CN21295676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51658A (zh) * | 2020-08-19 | 2020-10-30 | 福建省清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一体化供水设备 |
CN111851658B (zh) * | 2020-08-19 | 2024-11-22 | 福建省清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一体化供水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956769U (zh) | 一种一体化供水设备 | |
CN201546264U (zh) | 一种双路双变频无负压供水设备 | |
CN201065544Y (zh) | 无负压不间断变频供水装置 | |
CN215367519U (zh) | 一种双罐体无负压供水设备 | |
CN111851658B (zh) | 一种一体化供水设备 | |
CN211523366U (zh) | 一种双腔的无负压供水设备 | |
CN218437315U (zh) | 一种变频供水机组 | |
CN200940275Y (zh) | 改进型管网叠压给水装置 | |
CN207863046U (zh) | 一种可与市政供水管网相互补水的加压泵站 | |
CN215857970U (zh) | 一种自动阻尼管网叠压供水设备 | |
CN214450889U (zh) | 一种离合器及液压制动系统排气装置 | |
CN215127850U (zh) | 一种泡沫盾系统 | |
CN201212167Y (zh) | 箱式接力叠加给水设备 | |
CN211176323U (zh) | 一种注水管道无残留结构 | |
CN213143241U (zh) | 一种新型箱式补偿无负压供水设备 | |
CN1904236A (zh) | 一种管网叠压自动供水设备 | |
CN213709686U (zh) | 一种双腔型管网叠压供水设备 | |
CN218523026U (zh) | 一种自动增压的压力容器罐 | |
CN211547927U (zh) | 一种给水排污管道组件 | |
CN201193343Y (zh) | 一种无负压成套给水设备 | |
CN213805629U (zh) | 一种分压式供水设备的连接结构 | |
CN205999980U (zh) | 一种叠压供水设备 | |
CN207633409U (zh) | 一种稳压供水系统 | |
CN201276720Y (zh) | 全密闭变频无负压供水设备 | |
CN217053597U (zh) | 一种四罐式叠压增压安全供水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