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2956378U - 一种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56378U
CN212956378U CN202021210188.XU CN202021210188U CN212956378U CN 212956378 U CN212956378 U CN 212956378U CN 202021210188 U CN202021210188 U CN 202021210188U CN 212956378 U CN212956378 U CN 2129563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and
revetment
intertidal zone
tide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1018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雪
王辉
石建娅
李瑞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onglv Environmen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onglv Environm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onglv Environment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onglv Environm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1018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563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563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563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护岸的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包括沿岸坡斜面铺设的四层护岸层,四层护岸层由底层至顶层依次为密实灰土层、砂垫层、砂浆层以及无砂混凝土砖层,无砂混凝土砖层依次设置高潮位植物区、中潮位植物区以及低潮位植物区,护岸层的底端外围依次设置沙袋和松木桩。无砂混凝土砖层使植物根系得到固定,加强了植物层对护岸层的锚固作用,松木桩和沙袋的消浪、减浪、固脚作用减弱了海水对护岸层的冲刷力度,四层护岸层净化水质,无砂混凝土砖的空隙内填充废弃的蚝壳,不仅可以防治水土流失,还能净化海水、促进植物生长,以上护岸结构能够抗强降雨、抗海水冲刷,结构稳定性强,大大降低了海岸塌陷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护岸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为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障堤防安全,普通混凝土、块石浆砌或干砌护坡、预制混凝土块护坡、土工织物袋等均被普遍采用。这些传统的护岸形式耐久性差、强度低、整体性不好,很容易出现内部不稳定、坡面开缝、土体流失等问题。若采用现代技术的钢筋混凝土导墙护坡,又会出现成本较大、施工工序较复杂繁琐的问题。生态护岸是一种综合应用了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多门学科的护岸模式,生态护岸通过在岸上种植植物,利用植物根系锚固作用,实现对岸体的防护和加固,具有生态环境修复、改善以及景观附加的功能。潮间带生态护岸作为稳固海岸、修复海岸沿线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潮间带区域存在海水涨潮、退潮的情况,沿岸水位通常高差不定,再加上长期的潮水冲刷作用,现有的潮间带生态护岸往往存在结构稳定性差、植物根系难以固定的问题,从而带来海岸塌陷的较大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潮间带护岸结构稳定性差、植物根系难以固定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包括沿岸坡斜面铺设的四层护岸层,四层所述护岸层由底层至顶层依次为密实灰土层、砂垫层、砂浆层以及无砂混凝土砖层,所述无砂混凝土砖层的空隙内沿坡面自上而下依次设置高潮位植物区、中潮位植物区以及低潮位植物区,所述护岸层的底端外围设置用于消浪的松木桩,所述护岸层与所述松木桩之间设置用于对所述护岸层进行固脚的沙袋。
进一步地,所述无砂混凝土砖层的中潮位以及低潮位铺设C30无砂混凝土砖,所述无砂混凝土砖层的高潮位铺设C25无砂混凝土砖。
进一步地,所述无砂混凝土砖的空隙内由下至上依次填充营养土层和蚝壳层,所述营养土层和所述蚝壳层铺平所述无砂混凝土砖的空隙。
进一步地,所述无砂混凝土砖为无砂混凝土六角砖。
进一步地,所述松木桩一端固定于所述护岸层底端的海泥中,所述松木桩的另一端相对于水面竖直向上。
进一步地,所述沙袋堆叠的高度不超过所述松木桩露出海泥的一端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沙袋为土工布沙袋。
进一步地,所述护岸层的坡比设置为1:3至1:6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包括沿岸坡斜面铺设的四层护岸层,四层护岸层由底层至顶层依次为密实灰土层、砂垫层、砂浆层以及无砂混凝土砖层,无砂混凝土砖层的空隙内沿坡面自上而下依次设置高潮位植物区、中潮位植物区以及低潮位植物区,护岸层的底端外围设置用于消浪的松木桩,护岸层与松木桩之间设置用于对护岸层进行固脚的沙袋。无砂混凝土砖层的设置可使流经岸坡的雨水或者冲刷护岸的海水能够从无砂混凝土的空隙或孔隙渗入底层的护岸层,再经过护岸层的逐级过滤最终汇入大海,一方面可减少水质污染,另一方面无砂混凝土砖层的空隙内的植物层根系不断深入护岸层内部,无砂混凝土砖层可对植物层根系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也提升了植物层对护岸层的锚固作用,从而使得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稳定性强,能够抗强降雨、抗海水冲刷,大大降低了海岸塌陷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1实施例的无砂混凝土砖层的横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海水面;2、护岸层;21、密实灰土层;22、砂垫层;23、砂浆层;24、无砂混凝土砖层;241、C30无砂混凝土砖;242、C25无砂混凝土砖;243、营养土层;244、蚝壳层;25、高潮位植物区;26、中潮位植物区;27、低潮位植物区;3、松木桩;4、沙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实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可应用于滨海护岸工程以及其它河湖护岸工程,本申请以下实施例以滨海护岸工程为例进行说明,对护岸的应用场景不作任何限制。
示例性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包括沿岸坡斜面铺设的四层护岸层2,四层护岸层2由底层至顶层依次为密实灰土层21、砂垫层22、砂浆层23以及无砂混凝土砖层24,无砂混凝土砖层24的空隙内沿坡面自上而下依次设置高潮位植物区25、中潮位植物区26以及低潮位植物区27,护岸层2的底端外围设置用于消浪的松木桩3,护岸层2与松木桩3之间设置用于对护岸层2进行固脚的沙袋4。
具体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最底层的密实灰土层21需夯拍密实,砂垫层22设置为80-120mm厚度;砂浆层23优选为M10砂浆层,厚度可设置为20-30mm,松木桩3可优选直径Ф为10-15cm的松木桩,松木桩3的设置主要用于消浪、减浪,可减小海浪对护岸的冲击,增加护岸层2的稳固性,同时可以减少一部分土壤的流失。
上述实施例中无砂混凝土砖层24的设置可使流经岸坡的雨水或者冲刷护岸的海水能够从无砂混凝土砖的空隙或孔隙渗入底层的护岸层2,再经过护岸层2的逐级过滤最终汇入大海,一方面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无砂混凝土砖层24的空隙内的植物层根系不断深入护岸层2内部,无砂混凝土砖层24可对植物层根系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也提升了植物层对护岸层2的锚固作用;松木桩3和沙袋4配合不仅起到消浪、减浪的作用,减弱了海水对护岸层2的冲刷力度,还增强了对护岸层2的固脚作用,使得潮间带生态护岸整体结构稳定性强,能够抗强降雨、抗海水冲刷,通过植物根系固定,大大降低了海岸塌陷的风险。
如图1所示,无砂混凝土砖层24的中潮位以及低潮位铺设C30无砂混凝土砖241,无砂混凝土砖层24的高潮位铺设C25无砂混凝土砖242。
具体地,由于护岸层2靠近海水的底部常年受到海水、海浪的侵蚀,铺设硬度较大的C30无砂混凝土砖241,可增强生态砖对于海水侵蚀的抵抗能力,延长护护岸的使用寿命;相反,随着潮汐的变化,护岸层2远离海水的上部区域很少或不受到海水淹没,因此铺设硬度较低的C25无砂混凝土砖242,在优化护岸结构,节约成本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C30和C25无砂混凝土砖铺设区域的高低具体可根据当地的潮汐表确定。
示例性的,图3是图1实施例的无砂混凝土砖层的横截面示意图。无砂混凝土砖的空隙内由下至上依次填充营养土层243和蚝壳层244,营养土层243和蚝壳层244铺平无砂混凝土砖的空隙。
具体地,营养土层243中添加有利于植物层生长的有机肥。铺设蚝壳层244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可防治营养土层243以及海泥的流失;(2)蚝壳含有的微量元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特别是耐盐微生物,而且蚝壳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好氧及兼氧环境,有利于去除海水中的污染物,为植物提供良好的吸收环境;(3)蚝壳是废弃物,回收成本低,变废为宝。
示例性的,图2是图1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无砂混凝土砖为无砂混凝土六角砖。优选地,无砂混凝土六角砖可选厚度为25mm,边长250mm-350mm,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它尺寸的砖。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松木桩3一端固定于护岸层2底端的海泥中,松木桩3的另一端相对于海水面1竖直向上。
上述松木桩3固定时,可在涨潮时利用船载小型打桩机和水陆挖掘机将松木桩3按测量指定的位置打入海水底部的海泥中,松木桩3根部深入水底淤泥3-5米,松木桩3顶端外露出0.5-1米。
沙袋4堆叠的高度不超过松木桩3露出海泥的一端的高度。
优选地,松木桩3顶部预留位置高于沙袋4堆叠高度10-20cm,即松木桩3高度高于沙袋4的垒叠高度,这样松木桩3可对沙袋4形成包围固定的作用,减少海水对沙袋4的冲击,增强沙袋4对于护岸层2的固脚作用。
如图1所示,优选地,高潮位植物区25内种植包括海漆、卤蕨、海芒果、杨叶肖瑾、苦槛蓝中的一种或几种;中潮位植物区26内种植包括桐花树、木榄、秋茄、红海榄、榄李中的一种或几种;低潮位植物区27内种植包括白骨壤、秋茄、海桑中的一种或几种;护岸层2靠近所述岸坡顶端的区域种植假茉莉、厚藤、耐盐碱的芦苇、狗牙根等植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正常情况下,低潮位和中潮位植物会被海水淹住,处于海水面1之下,低潮位的植物优选种植海桑,因海桑长速快,能够迅速促淤固沙,减少水土流失。潮间带区域红树林的种植成活率受到风浪,潮汐、盐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种植红树林需使用营养袋苗,可直接将营养袋苗种植于无砂混凝土六角砖的砖孔中,无需拆袋种植,方便种植且有利于保护植物的根系。根据当地的潮汐表,同时结合不同植物的不同的生长习性进行植物层的设置,可使得植物根系最大程度地发挥锚固作用,增强护岸层2的稳定性,同时起到减少水土流失,美化环境的作用。
优选地,上述实施例中的沙袋4为土工布沙袋。沙袋4外裹一层土工布,土工布为高强抗拉磨、耐酸碱、透水性好的的土工合成材料,并掺入抗氧化剂增强其在水下的抗氧化性能。一般在水下寿命可长达15-30年。土工布材料环保,具有材质轻柔、运送方便、铺设方便、施工方便等特点。土工布沙袋一方面能够起到很好的固脚作用,防止岸坡塌陷或滑坡,另一方面可防止栽培介质的流失。
优选地,上述各实施例中涉及的护岸层2的坡比设置为1:3至1:6之间。该坡比的生态护岸结构稳定性强,不容易出现下滑。若坡度太高,一方面水浪冲刷会加剧护岸结构的失稳下滑,且土壤侵蚀模数也将显著增大,将无法有效保持护岸自身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红树植物的存活。因此如果坡度过高,则需适当降低堤岸标高,使坡比达到合理的1:3至1:6范围之间,以提高红树植物的存活率,提高生态护岸结构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岸坡斜面铺设的四层护岸层,四层所述护岸层由底层至顶层依次为密实灰土层、砂垫层、砂浆层以及无砂混凝土砖层,所述无砂混凝土砖层的空隙内沿坡面自上而下依次设置高潮位植物区、中潮位植物区以及低潮位植物区,所述护岸层的底端外围设置用于消浪的松木桩,所述护岸层与所述松木桩之间设置用于对所述护岸层进行固脚的沙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砂混凝土砖层的中潮位以及低潮位铺设C30无砂混凝土砖,所述无砂混凝土砖层的高潮位铺设C25无砂混凝土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砂混凝土砖的空隙内由下至上依次填充营养土层和蚝壳层,所述营养土层和所述蚝壳层铺平所述无砂混凝土砖的空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砂混凝土砖为无砂混凝土六角砖。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松木桩一端固定于所述护岸层底端的海泥中,所述松木桩的另一端相对于水面竖直向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沙袋堆叠的高度不超过所述松木桩露出海泥的一端的高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沙袋为土工布沙袋。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岸层的坡比设置为1:3至1:6之间。
CN202021210188.XU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 Active CN2129563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10188.XU CN212956378U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10188.XU CN212956378U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56378U true CN212956378U (zh) 2021-04-13

Family

ID=75389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10188.XU Active CN212956378U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56378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51205A (zh) * 2022-01-14 2022-05-10 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滨海潮间带生态修复体系及其构建方法
CN114982545A (zh) * 2022-06-17 2022-09-02 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滨海生态景观带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5125911A (zh) * 2022-07-22 2022-09-30 北京正和恒基国际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海岸线景观的保护方法及保护海岸线景观的生态堤岸
CN115119680A (zh) * 2022-07-15 2022-09-30 北京正和恒基国际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海岸线景观修复方法及系统
CN116530356A (zh) * 2023-06-13 2023-08-04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一种水深浪大石砾滩涂上的红树林造林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51205A (zh) * 2022-01-14 2022-05-10 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滨海潮间带生态修复体系及其构建方法
CN114982545A (zh) * 2022-06-17 2022-09-02 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滨海生态景观带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5119680A (zh) * 2022-07-15 2022-09-30 北京正和恒基国际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海岸线景观修复方法及系统
CN115125911A (zh) * 2022-07-22 2022-09-30 北京正和恒基国际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海岸线景观的保护方法及保护海岸线景观的生态堤岸
CN116530356A (zh) * 2023-06-13 2023-08-04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一种水深浪大石砾滩涂上的红树林造林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956378U (zh) 一种潮间带生态护岸结构
CN209628299U (zh) 适用于恢复滨水岸线自然结构的生态护岸
CN105178245A (zh) 河湖航道大型充填袋生态堤防和护岸的建造方法
CN102154997A (zh) 一种生态型护岸结构
CN113179847B (zh) 一种基于牡蛎礁体的红树林宜林地构建方法
CN209099287U (zh) 一种复合式生态修复驳岸
CN105970875B (zh) 利用自然能量在海滩促淤固砂的方法
CN108612041A (zh) 抗冲生态型丁坝
CN109626581A (zh) 一种吹填粉沙和细沙构造人工湿地的方法
CN112376496A (zh) 通过建设堤脚潜坝快速创建或修复红树林的方法
CN101027955B (zh) 湖泊强风浪直立堤岸带生境改善方法
CN102953353B (zh) 一种微生物加固江河岸堤生态护坡方法
CN111719493A (zh) 一种适用于沿海地区的植物蜂巢生态护岸结构及方法
JP5460778B2 (ja) 人工ヨシ原
CN103205951A (zh) 淤泥性土联合子堤反压的筑堤方法
CN207193879U (zh) 一种新型生态嵌草砖驳岸结构
CN114651672B (zh) 一种淤泥质海岸生态修复和减灾空间系统
CN207452823U (zh) 一种生态型护岸海堤
JP5153977B2 (ja) 人工ヨシ原およびその造成方法
CN108612042A (zh) 局部过流生态型丁坝
CN108643118A (zh) 一种阶梯式生态护岸结构
CN209482244U (zh) 局部过流生态型丁坝
CN201962646U (zh) 一种生态砂土堤防结构
CN213952114U (zh) 组合式生态护岸结构
CN212506320U (zh) 镂空驼峰型生态护坡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