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的以空调显示盒为代表的盒体结构在安装板状件时,板状件倾斜插入的方式会导致出现装配干涉,导致装配效率低下,降低了生产效率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盒体结构,包括:
盒体结构本体,其顶面设置有凹腔;
限位部,与所述凹腔一侧的侧壁连接;以及
支撑部,与所述凹腔一侧的侧壁连接,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限位部下方,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限位部呈间距设置,所述支撑部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斜面结构,所述第一斜面结构的底端靠近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凹腔侧壁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斜面结构的顶端远离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凹腔侧壁的连接处。
进一步地,所述盒体结构还包括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邻近所述凹腔另一侧的侧壁设置,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盒体结构本体连接;
其中,所述凹腔的一侧的侧壁与所述凹腔的另一侧的侧壁相对设置。
通过设置有限位部和支撑部,可以理解的是,限位部和支撑部之间的提供有一个板状件的一端置入的区域,板状件的一侧边缘置入后,限位部和支撑部完成对板状件的一侧边缘的上下方向的定位,板状件的一侧边缘以倾斜的方式沿着第一斜面结构插入限位部和支撑部之间,板状件的一侧在插入的过程中,不会存在与限位部和支撑部之前装配干涉的问题,同时,板状件的一侧边缘插入后,板状件的另一侧在下压过程中,板状件是以围绕第一斜面结构顶端的方式转动至水平状态的,这个过程中,板状件与限位部和支撑部之间也不会存在装配干涉,实现了板状件能快速的安装定位。
通过固定部件邻近所述凹腔另一侧的侧壁设置,可以通过固定部的弹性变形而对板状件的另一侧边缘固定。固定部件邻近凹腔的另一侧的侧壁设置,使得固定部件与凹腔的另一侧的侧壁之间有一个“隔空间隔”,进而板状件的另一侧下压时,固定部件能更容易地让位变形,即固定部件向着凹腔的另一侧的侧壁倾斜变形。不仅使板状件另一侧的固定省力,也使板状件在从盒体结构中拆卸时省力。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的顶部还设置有平面结构,所述平面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斜面结构的顶端处。
通过设置平面结构,并且将平面结构与第一斜面结构的顶端连接,也就是与第一斜面结构的顶端平齐设置,这样在将板状件调节至水平状态后,通过平面结构增大了与板状件的一侧的接触面积,不仅支撑效果好,结构稳定之外,而且也不会因受到震动等因素而损坏板状件的一侧边缘和支撑部。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呈板状结构,所述支撑部竖立于所述凹腔内。
通过将支撑部设计成板状结构,保证其支撑的功能之外,可以减小材料的使用,节约的成本,同时减轻了盒体结构整体的重量。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限位部与多个所述支撑部沿着所述凹腔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逐个交替相邻设置。
通过设置多个支撑部和限位部,并且将支撑部和限位部沿着所述凹腔的长度边缘或宽度边缘,可以使得对板状件的一侧的定位效果更稳定。
当限位部和支撑部都设有多个时,可以将限位部与支撑部依次错开设置,定位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盒体结构用于容放板状件,所述板状件设置有孔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件置于所述凹腔中,所述盒体结构还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设置于所述凹腔内,所述定位部与所述盒体结构本体连接,所述定位部的顶部设置两个第二斜面结构,两个所述第二斜面结构相背设置,一个所述第二斜面结构面向所述凹腔一侧的侧壁的上方设置,另一个所述第二斜面结构面向所述凹腔另一侧的侧壁的上方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斜面结构适于引导所述板状件套入所述定位部的顶部。
这里,在板状件的一侧插入限位部和支撑部之后,用手拿持住板状件的另一侧并下压,并通过板状件轻微的移动,使得板状件另一侧的孔状结构正好对定位部的顶端,完成孔状结构套入定位部,防止板状件安装后出现晃动。
同时,由于所述第二斜面结构与所述支撑部相对设置,另一个所述第二斜面结构与所述支撑部相背设置,通过第二斜面结构的导向作用,这样在下压板状件的另一侧时,不用在第二斜面结构与支撑部之间的水平方向上移动,能够更快的装配到位。
并且由于板状件的一侧不存在与限位部和支撑部之间的装配干涉问题,进而板状件右端下压时,不会使支撑部变形让位,使得板状件另一侧下压时更轻松。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部的顶部为凸台结构,所述板状件位于所述凸台结构的台肩上方,两个所述第二斜面结构位于所述凸台结构的顶部,所述凸台结构置于所述孔状结构中。
通过凸台结构,可以对板状件另一侧定位时提供支撑,结构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盒体结构还包括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用于引导所述板状件的孔状结构套入所述定位部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盒体结构本体包括第一壁体、第二壁体、第三壁体及第四壁体,所述第一壁体、第二壁体、第三壁体及第四壁体围成所述凹腔,所述凹腔一侧的侧壁为所述第一壁体,所述凹腔另一侧的侧壁为所述第三壁体;
所述盒体结构还包括两个导向臂,一个所述导向臂与所述第二壁体连接,另一个所述导向臂与所述第四壁体连接,所述板状件置于两个所述导向臂之间,所述导向臂用于引导所述板状件的孔状结构套入所述定位部的顶部。
通过设置导向臂,解放了盒体结构本体的尺寸,这样可以将盒体结构本体的凹腔与板状件两侧相对应的第二侧壁体和第四侧壁体的距离设计的大一些,由导向臂对在对板状件的两侧进行定位,保证板状件的另一侧下压时,此时的板状件的孔状结构下压时正好在前后方向上与定位部的顶端对准,再配合定位部顶端设置的第二斜面结构的导向作用,可以实现板状件另一侧的一次安装到位,同时,即使在后续震动过程中,水平状态下的板状件也不会前后方向晃动而脱离定位部,减小了板状件的另一侧因震动而翘起的几率。
进一步地,所述盒体结构用于容放板状件,所述固定部件设置有钩状结构,所述钩状结构与所述板状件的另一侧边缘配合,以阻止所述板状件的另一侧边缘与所述凹腔脱离。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控盒,包括前述的盒体结构。
由于该电控盒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起的作用与该盒体结构所起的作用相同,因此对该电控盒不再解释说明。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的电控盒。
由于该空调器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起的作用与该电控盒所起的作用相同,因此对该空调器不再解释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而且,附图中Z轴表示竖向,也就是上下位置,并且Z轴的正向(也就是Z轴的箭头指向)表示上,Z轴的负向(也就是与Z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下;附图中Y轴表示水平方向,并指定为左右位置,并且Y轴的正向(也就是Y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左侧,Y轴的负向(也就是与Y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右侧;附图中X轴表示前后位置,并且X轴的正向(也就是X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前侧,X轴的负向(也就是与X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后侧。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Y轴及X轴的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见图1至图5,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盒体结构,用于固定板状件,板装件可以是电路板、金属板等多种板状结构,盒体结构包括:盒体结构本体1,其顶面设置有凹腔,板状件2置于凹腔内;
限位部13,与凹腔一侧的侧壁连接;
支撑部14,与凹腔一侧的侧壁连接,支撑部14设置于限位部13下方,支撑部14与限位部13呈间距设置,支撑部14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斜面结构 142,第一斜面结构142面向凹腔一侧的侧壁的顶部倾斜设置,即第一斜面结构142的底端靠近所述支撑部14与凹腔侧壁的连接处,第一斜面结构142 的顶端远离支撑部14与凹腔侧壁的连接处;以及
固定部件16,邻近凹腔另一侧的侧壁设置,固定部件16与盒体结构本体1连接;
另外,支撑部14设置于限位部13下方,可以是设置在限位部13斜下方或正下方。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部件16与盒体结构本体1连接包括固定部件16 与凹腔的侧壁连接,还包括固定部件16与凹腔的底面连接。
其中,凹腔的一侧的侧壁与凹腔的另一侧的侧壁相对设置。
其中,板状件2的一侧边缘置于限位部13和支撑部14之间,固定部件16用于固定板状件2的另一侧边缘。
其中,板状件2的一侧边缘与板状件2的另一侧边缘相背设置。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斜面的顶端高于第一斜面的底端。
这里,为了便于理解,盒体结构本体1可以是包括第一壁体、第二壁体、第三壁体及第四壁体,第一壁体、第二壁体、第三壁体及第四壁体围成凹腔,凹腔一侧的侧壁为第一壁体,凹腔另一侧的侧壁为第三壁体。其中,限位部13和支撑部14是设置在第一壁体处,支撑部14可以包括下定位本体141和第一斜面结构142,第一斜面结构142设置于下定位本体141的顶部。
这里,通过在第一壁体的处分别设置有限位部13和支撑部14,可以理解的是,限位部13和支撑部14之间的提供有一个供板状件2的一端置入的区域,板状件2的一端置入后,限位部13和支撑部14完成对板状件2 的一端的上下方向的定位,板状件2的一端以倾斜的方式沿着第一斜面结构142插入限位部13和支撑部14之间,板状件2的一端在插入的过程中,不会存在与限位部13和支撑部14之前装配干涉的问题,同时,板状件2 的一端插入后,板状件2的另一端在下压过程中,板状件2是以围绕第一斜面结构142顶端的方式转动至水平状态的,这个过程中,板状件2与限位部13和支撑部14之间也不会存在装配干涉,实现了板状件能快速的安装定位。
通过固定部件16邻近所述凹腔另一侧的侧壁设置,可以通过固定部16 的弹性变形而对板状件2的另一侧边缘固定。固定部件16邻近凹腔的另一侧的侧壁设置,使得固定部件16与凹腔的另一侧的侧壁之间有一个“隔空间隔”,进而板状件2的另一侧下压时,固定部件16能更容易地让位变形,即固定部件16向着凹腔的另一侧的侧壁倾斜变形。不仅使板状件2另一侧的固定比较省力,也使板状件2在从盒体结构中拆卸时比较省力。
通过附图5,可以理解的是,可以理解的是,板状件2的一端指的是板状件2的一侧,板状件2的另一端指的是板状件2的另一侧;板状件2的一端指的是板状件2的左端,板状件2的另一端指的是板状件2的右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出现的“设置于”、“设置在”可以是固定连接、一体式连接或者拆卸连接的其中一种方式。
参见图2,优选地,支撑部14还包括平面结构143,平面结构143设置在下定位本体141的顶部,平面结构143与第一斜面结构142的顶端连接,平面结构143适于支撑水平状态下的板状件2的一端。
这里,通过设置平面结构143,并且将平面结构143与第一斜面结构 142的顶面连接,也就是与第一斜面结构142的顶端平齐设置,这样在将板状件2调节至水平状态后,通过平面结构143增大了与板状件2的一端的接触面积,不仅支撑效果好,结构稳定之外,而且也不会因受到震动等因素而损坏板状件2的一端和支撑部14。
参见图1,优选地,支撑部14至少设有两个,支撑部14呈等间距分布在第一壁体的长度方向上;
或/和,限位部13至少设有两个,限位部13呈等间距分布在第一壁体的长度方向上。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壁体的长度方向指的是如图1所示的X方向。
这里,通过设置多个支撑部14或/和限位部13,并且将支撑部14或/ 和限位部13呈等间距分布,可以使得对板状件2左端的定位效果更稳定,同时,也使得板状件2能够更容易的伸入支撑部14与限位部13之间的空间,节省了一定的安装时间。
优选地,当限位部13和支撑部14都设有多个时,可以将限位部13与支撑部14依次错开设置,定位效果更好。
优选地,支撑部14呈板状结构,支撑部14竖立于凹腔内。
通过将支撑部14设计成板状结构,保证其支撑的功能之外,可以减小材料的使用,节约的成本,同时减轻了盒体结构整体的重量。
参见图2,优选地,限位部13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倒角131。
这里,通过设置第一倒角131,这样在倾斜插入板状件2的左端的过程中,可以避免板状件2对限位部13的磨损,以及可以避免限位部13对板状件2的磨损。
参见图1至图5,这里对如何将水平状态下的板状件2的定位进行具体的描述,优选地,邻近凹腔另一侧的侧壁处设置有定位部15,定位部15与第一壁体相对设置,定位部15适于支撑并定位水平状态下的板状件2的另一端。
这里,板状件2的左端插入限位部13和支撑部14之间后,板状件2 的右端下压至水平状态,此时水平状态下的板状件2的右端被定位部15支撑并定位,完成板状件2在盒体结构本体1中安装固定。
参见图1,优选地,定位部15设置有两个并呈间距设置。
这里,通过将定位部15设有多个,保证对板状件2右端的定位的稳定。
参见图3,这里对定位部15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优选地,定位部15 与支撑部14相对设置,定位部15的底部与凹腔连接,板状件2设置有孔状结构21,孔状结构21可以是通孔或盲孔,定位部15的顶部插入孔状结构21,定位部15的顶部设置两个第二斜面结构1521,两个第二斜面结构 1521相背设置,两个第二斜面结构1521的顶端位于定位部15中央处,两个第二斜面结构1521的底端位于定位部15的侧边缘处,即一个第二斜面结构1521面向凹腔一侧的侧壁的上方设置,另一个第二斜面结构1521面向凹腔另一侧的侧壁的上方设置,定位部15的顶部插入孔状结构21中;
两个第二斜面结构1521适于引导板状件2套入所述定位部15的顶部。
其中,一个第二斜面结构1521与支撑部14相对设置,另一个第二斜面结构1521与支撑部14相背设置。
优选地,定位部15的顶部设置有凸台结构,板状件2位于凸台结构的台肩上方,两个第二斜面结构1521位于凸台结构的顶部,凸台结构置于孔状结构21中。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定位部15可以是阶梯台结构,或者阶梯轴结构,而凸台结构的台肩位于凸台结构的底部和定位部15的顶部之间,通过凸台结构的台肩来防止板状件2向下移动;通过凸台结构,可以对板状件2另一侧定位时提供支撑,结构更加稳定。
这里,具有凸台结构的定位部15可以包括支撑杆151和定位杆152,支撑杆151的直径大于定位杆152的直径,定位杆152设置在支撑杆151 的顶端,定位杆152适于供板状件2另一端预设的孔状结构21套入,支撑杆151用于支撑板状件2的另一端。其中,两个第二斜面结构1521的顶端位于定位杆152中央处,两个第二斜面结构1521的底端位于定位杆152的侧边缘处。
这里,在板状件2的左端插入限位部13和支撑部14之后,用手拿持住板状件2的右端并下压,并通过板状件2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轻微的移动,使得板状件2右端的孔状结构21正好对准定位杆152,完成孔状结构21套入定位杆152,此时,水平状态下的板状件2的右端由支撑杆151 支撑住。
并且由于板状件2的左端不存在与限位部13和支撑部14之间的装配干涉问题,进而板状件2右端下压时,不会使支撑部14变形让位,使得板状件2右端下压时更轻松。
参见图1,优选地,盒体结构还包括导向结构,导向结构用于引导板状件2的孔状结构21套入定位部15的顶部。
参见图1,优选地,导向结构包括多个导向臂18,导向臂18与凹腔连接,多个导向臂18对称分布在板状件2的两侧,导向臂18用于限制板状件2靠向或远离导向臂18;其中,板状件2的两侧与板状件2的一侧或/和另一侧相邻设置。
通过设置导向臂18,使盒体结构本体的尺寸不受板状件2的限制,这样可以将盒体结构本体1的凹腔与板状件2两侧相对应的内壁之间的距离设计的大一些,由导向臂18对在对板状件2的两侧进行定位,保证板状件 2的另一侧下压时,此时的板状件2的孔状结构21下压时正好在前后方向上与定位部的顶端对准,再配合定位部15顶端设置的第二斜面结构1521 的导向作用,可以实现板状件2另一侧的一次安装到位,同时,即使在后续震动过程中,水平状态下的板状件2也不会前后方向板状件2两侧之前的方向,即前后方向,即图1中X轴的方向晃动而脱离定位部15,减小了板状件2的另一侧因震动而翘起的几率。
这里,通过“一个第二斜面结构1521面向凹腔一侧的侧壁的上方设置,另一个第二斜面结构1521面向凹腔另一侧的侧壁的上方设置”,从而使两个第二斜面结构1521仅沿着一个方向进行导向,也就是凹腔一侧到另一侧的“单方向导向”,从而相较于传统的圆周倒角来说,使第二斜面结构1521 的斜面长度更大,即第二斜面结构1521的顶端到底端的距离更大,相对现有技术形成单方向上的大倒角导向,在板状件2按压端,使用单方向上的大倒角导向,在保证板状件2定位强度的同时,使板状件2可以一次安装到位,因此,如此设置的两个第二斜面结构1521导向功能更好。因为只有两个第二斜面结构1521,可以将第二斜面结构1521设计的更大,从而使得板状件2的孔状结构21在“单方向导向”上更容易的套入定位部15的顶部;另外,板状件2的一端插入支撑部14和限位部13之间后,在按压板状件2的另一端时,因为只有两个在“单方向导向”上的第二斜面结构1521,从图3和图5来说,定位部15的顶部只有两个在左右两侧分布的第二斜面结构1521,而定位部15的顶部在前后两侧并没有倒角,进而板状件2的孔状结构21在被按压套入定位部15的顶部时,孔状结构21在定位部15的顶部的前后方向上没有受到按压所遇到的阻力,相较于传统的圆周倒角来说,更加省力。
这里,盒体结构本体1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凹腔上的相平行的两个第二壁体和第四壁体,第二壁体和第四壁体分别设置在第一壁体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其中,导向臂18分别设置在第二壁体和第四壁体处,导向臂18用于引导板状件的孔状结构21套入定位部15的顶部。
这里,通过在第二壁体和第四壁体处设置导向臂18,通过导向臂18可以限制板状件2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这样板状件2在前后方向上被导向臂 18定位住后,此时的板状件2右端的孔状结构21下压时正好在前后方向上与定位杆152对准,再配合定位杆152顶端左右设置的第二斜面结构1521,也可以实现板状件2右端的一次安装到位,同时,即使在后续震动过程中,水平状态下的板状件2也不会前后晃动而脱离定位杆152,减小了板状件2 的右端因震动而翘起的几率。
参见图1,优选地,固定部件16设置有钩状结构,钩状结构与板状件 2的另一侧边缘配合,以阻止板状件2的另一侧边缘与凹腔脱离。
这里,通过设置钩状结构,在板状件2被定位部15定位后,钩状结构进一步在上下方向上定位板状件2的右端,使得板状件2在盒体结构本体1 中安装固定的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控盒,包括前述的盒体结构,板状件2电路板。
需要说明的是,当盒体结构当做电控盒使用时,则该板状件2为电路板,电路板可以是印制电路板。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的电控盒。
由于该空调器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起的作用与该电控盒所起的作用相同,因此对该空调器不再解释说明。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