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39547U - 一种气动控制阀组、气动按摩控制阀及多联气动控制单元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动控制阀组、气动按摩控制阀及多联气动控制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839547U CN212839547U CN202022122839.6U CN202022122839U CN212839547U CN 212839547 U CN212839547 U CN 212839547U CN 202022122839 U CN202022122839 U CN 202022122839U CN 212839547 U CN212839547 U CN 21283954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neumatic
- elastic
- distribution layer
- control
- distribu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气动控制阀组、气动按摩控制阀及多联气动控制单元,其中,气动控制阀组包括第一配气层和第二配气层,设置在第一配气层一端的进气口,设置在第二配气层一端的气动口,设置在第一配气层与第二配气层之间的配气连通孔,设置在第二配气层内的第一弹性控制组件,设置在气动口与第一弹性控制组件之间的第一泄气口,设置在第二配气层外部的第二弹性控制组件,以及设置在第二配气层远离第一配气层一侧的第一电动控制件。本申请的气动控制阀组设有第一弹性控制组件、第二弹性控制组件和第一电动控制件,第一弹性控制组件和第二弹性控制组件均为弹性结构,相比含有电磁阀线圈的气路控制机构,大大提高了该启动控制阀组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气动控制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动控制阀组、气动按摩控制阀及多联气动控制单元。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交通领域的科技发展,人们对于车辆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座椅的腰背部气动支撑装置应运而生,有效地解决了长时间驾驶易于造成的人体腰背部疲劳问题。同时,具有按摩功能的座椅装置,作为缓解人在长期驾驶或者乘坐汽车的疲惫状态的装置也在日益普及,成为广受车辆驾乘人员欢迎的配置,逐步应用于中高端乘用车辆领域。
通常,座椅的腰背部气动支撑装置采用微型的气泵作为动力源将空气经过相关控制阀体,吹入置于座椅靠背发泡垫后部的气囊腰托体内。通过气囊体的充放气,实现座椅靠背面的局部凸起或平伏,进而实现对人体的腰背部支撑作用。座椅按摩装置采用微型的气泵作为动力源将空气经过相关控制阀体,吹入置于座椅靠背发泡垫前部或者座椅坐垫发泡垫上部的气囊按摩体内。通过气囊体的充放气,实现座椅靠背面的局部凸起或平伏,进而实现对人体的头部、颈部、背部、臀部或腿部按摩。
然而,现有的控制阀体多为含有电磁阀线圈的气路控制机构,该气路控制机构结构复杂,而且寿命低,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气动控制阀组、气动按摩控制阀及多联气动控制单元。
本申请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动控制阀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配气层和第二配气层,设置在第一配气层一端的进气口,设置在第二配气层一端的气动口,设置在第一配气层与第二配气层之间的配气连通孔,设置在第二配气层内且与配气连通孔相配合的第一弹性控制组件,设置在第二配气层远离第一配气层一侧侧壁上的第一泄气口,设置在第二配气层外部且与第一泄气口相配合的第二弹性控制组件,以及设置在第二配气层外部远离第一配气层一侧且与第一弹性控制组件和第二弹性控制组件相连的第一电动控制件;
所述第一弹性控制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配气层内且与配气连通孔相配合的第一弹性密封体和设置在第二配气层外侧且与第一弹性密封体相配合的第一电作动组件,所述第一电作动组件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上。
所述第一泄气口开口朝向第一电动控制件,所述第二弹性控制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上且与第一泄气口相配合的第二弹性密封体和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上与第二弹性密封体相配合的第二电作动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动控制件与第二配气层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体包括一端与配气连通孔相配合一端滑动穿过第二配气层壁的封堵部和套设在封堵部外侧且一端与封堵部上部外周相连一端与第二配气层壁弹性抵触的弹性密封部,所述封堵部和弹性密封部一体成型,所述封堵部与第一电动控制件相互垂直设置且封堵部穿过第二配气层壁一端与第一电作动组件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动控制件与第二配气层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体包括一端与配气连通孔相配合一端滑动穿过第二配气层壁的密封件和与密封件相配合的弹性件,所述密封件包括阶梯状骨架、设置在阶梯状骨架上部且与配气连通孔相配合的密封面和设置在阶梯状骨架下部且滑动穿过第二配气层的导滑柱,所述弹性件包括套设在阶梯状骨架外侧的弹簧和套设在导滑柱外侧且与阶梯状骨架相配合的弹性压缩密封体。
进一步的,穿过所述第二配气层的封堵部一端或导滑柱一端设有第一挂接滑槽,所述第一电作动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上且位于封堵部或导滑柱两侧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穿过第一挂接滑槽且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连的第一记忆合金丝。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体包括与第一泄气口相配合的端封和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上与端封配合的弹性复位件,所述端封上设有第二挂接滑槽,所述第二电作动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上且位于端封两侧的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以及穿过第二挂接滑槽且两端分别与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相连的第二记忆合金丝。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配气层和第二配气层内设有多个上下交错设置的隔板。
一种气动按摩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配气层,设置在第三配气层一端的按摩进气口,设置在第三配气层与按摩进气口相对一端的按摩气动口,设置在第三配气层侧壁上的第二泄气口,设置在第三配气层外部且与第二泄气口相配合的第三弹性控制组件,以及设置在第三配气层外侧且与第三弹性控制组件相连的第二电动控制件,所述第二泄气口开口朝向第二电动控制件,所述第三弹性控制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电动控制件上且与第二泄气口相配合的第三弹性密封体和设置在第二电动控制件上与第三弹性密封体相配合的第三电作动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弹性密封体包括与第二泄气口相配合的密封部和设置在第二电动控制件上与密封部配合的弹性复位部,所述密封部设有第三挂接滑槽,所述第三电作动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电动控制件上且位于弹性复位部两侧的第五电极和第六电极,以及穿过第三挂接滑槽且两端分别与第五电极和第六电极相连的第三记忆合金丝。
一种多联气动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多个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气动控制阀组,所述相邻两个气动控制阀组的第一配气层之间相互连通。
一种多联气动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平行设置在壳体一端的多个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气动控制阀组,以及设置在壳体另一端且与气动控制阀组平行的多个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气动按摩控制阀,所述相邻两个气动控制阀组的第一配气层之间相连通,所述气动按摩控制阀对称设置在壳体内,且对称设置的气动按摩控制阀相互连通;位于壳体一侧的气动按摩控制阀之间相互连通;与气动按摩控制阀相邻的气动控制阀组的第一配气层和位于壳体一侧的气动按摩控制阀相连通。
本申请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申请的气动控制阀组设有第一弹性控制组件、第二弹性控制组件和第一电动控制件,第一弹性控制组件和第二弹性控制组件均为弹性结构,相比含有电磁阀线圈的气路控制机构,大大提高了该启动控制阀组的使用寿命,同时大大提高了客户的用户体验。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优点之外,本申请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所带来的优点,将在下文中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背景技术提供一种气动控制阀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弹性控制组件和第二弹性控制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体式的第一弹性密封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分体式的第一弹性密封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挂接滑槽和第一电作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为弹簧时的第二弹性密封体和第二电作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为第二弹性密封体的分体式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配气层和第二配气层内设有隔板的气动控制阀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动按摩控制阀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弹性密封体和第三电作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联气动控制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联气动控制单元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配气层;2第二配气层;3进气口;4气动口;5配气连通孔;6第一弹性控制组件;610第一弹性密封体;620第一电作动组件;621第一电极;622第二电极;623第一记忆合金丝;7第一泄气口;8第二弹性控制组件;810第二弹性密封体;811端封;811a第二挂接滑槽;812弹性复位件;820第二电作动组件;821第三电极;822第四电极;823第二记忆合金丝;9第一电动控制件;10封堵部;11弹性密封部;12密封件;1210阶梯状骨架;1220密封面;1230导滑柱;13弹性件;1310弹簧;1320弹性压缩密封体;14第一挂接滑槽;15隔板;16第三配气层;17按摩进气口;18按摩气动口;19第二泄气口;20第三弹性控制组件;2010第三弹性密封体;2011密封部;2012弹性复位部;2020第三电作动组件;2021第五电极;2022第六电极;2023第三记忆合金丝;21第二电动控制件;22第三挂接滑槽;23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气动控制阀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配气层1和第二配气层2,设置在第一配气层1一端的进气口3,设置在第二配气层2一端的气动口4,设置在第一配气层1与第二配气层2之间的配气连通孔5,设置在第二配气层2内且与配气连通孔5相配合的第一弹性控制组件6,设置在第二配气层2远离第一配气层1一侧侧壁上的第一泄气口7,设置在第二配气层2外部且与第一泄气口7相配合的第二弹性控制组件8,以及设置在第二配气层2外部远离第一配气层1一侧且与第一弹性控制组件6和第二弹性控制组件8相连的第一电动控制件9;
所述第一弹性控制组件6包括设置在第二配气层2内且与配气连通孔5相配合的第一弹性密封体610和设置在第二配气层2外侧且与第一弹性密封体610相配合的第一电作动组件620,所述第一电作动组件620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9上。
所述第一泄气口7开口朝向第一电动控制件9,所述第二弹性控制组件8包括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9上且与第一泄气口7相配合的第二弹性密封体810和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9上与第二弹性密封体810相配合的第二电作动组件820。
本实施例中,第一配气层1和第二配气层2为该气动控制阀组的基础部件,是连通气源与气动腔体的气流通道,优选的,第一配气层1和第二配气层相互平行设置,其中,第一配气层1一端设有进气口3,进气口3用于连接气源与第一配气层1;第二配气层2与进气口3相对一端设有气动口4,气动口4用于连接第二配气层2与气动腔体,在第一配气层1与第二配气层2之间设有配气连通孔5,配气连通孔5将第一配气层1与第二配气层2连通,在第二配气层2内设有与配气连通孔5相配合的第一弹性控制组件6,在气动口4与第一弹性控制组件6之间,即在第二配气层2靠近气动口4一侧设有与外界导通的第一泄气口7,本实施例中,进气口3、第一配气层1、配气连通孔5、第二配气层2和气动口4构成该气动控制阀的进气通路,气动口4、第二配气层2和第一泄气口7构成该气动控制阀的泄气通路。
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控制组件6用于控制进气口3、第一配气层1、配气连通孔5、第二配气层2和气动口4构成的进气通路的打开与关闭;第一泄气口7设置在第二配气层2远离第一配气层1一侧侧壁上,在第二配气层2外侧第一泄气口7处设有第二弹性控制组件8,用于控制气动口4、第二配气层2和第一泄气口7构成的泄气通道的打开与关闭,而且第一弹性控制组件6和第二弹性控制组件8相配合可以实现气动腔体内气压的保持,起到支撑作用,也可以实现气动腔体的连续的充气泄气,实现按摩作用。本实施例中,第二配气层2远离第一配气层1一侧设有第一电动控制件9,是第一弹性控制组件6和第二弹性控制组件8通断电的控制部件,优选的,第一电动控制件9与第二配气层2平行设置,优选的,该第一电动控制件9为电路板。
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控制组件6设有第一弹性密封体610和第一电作动组件620,第一弹性密封体610设置在第二配气层2内配气连通孔5处,自然状态下第一弹性密封体610关闭配气连通孔5;第一电作动组件620设置在第二配气层2外侧的第一电动控制件9上,且与第一电动控制件9相连,是配气连通孔5打开的动作部件,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动控制件9控制第一电作动组件620的通断电,当第一电动控制件9为第一电作动组件620供电时,第一电作动组件620克服第一弹性密封体610的弹力,打开配气连通孔5,即打开进气口3、第一配气层1、配气连通孔5、第二配气层2和气动口4构成的进气通道,为气动腔体供气。
本实施例中,第一泄气口7的开口朝向第一电动控制件9,通过第一泄气口7的气流有助于第一电动控制件9的散热;在第一电动控制件9上与第一泄气口7相对处设有第二弹性控制组件8,第二弹性控制组件8设有第二弹性密封体810和第二电作动组件820,第二弹性密封体810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9上,与第一泄气口7相配合,自然状态下,第二弹性密封体810关闭第一泄气口7;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动控制件9控制第二电作动组件820的通断电,第二电作动组件820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9上,与第一电动控制件9相连,是第二弹性密封体810打开第一泄气口7的动作部件,当第一电动控制件9为第二电作动组件820供电时,第二电作动组件820克服第二弹性密封体810的弹力,打开第一泄气口7,即打开气动口4、第二配气层2和第一泄气口7构成的泄气通道,气动腔体泄气。
如图3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动控制件9与第二配气层2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体610包括一端与配气连通孔5相配合一端滑动穿过第二配气层2壁的封堵部10和套设在封堵部10外侧且一端与封堵部10上部外周相连一端与第二配气层2壁弹性抵触的弹性密封部11,所述封堵部10和弹性密封部11一体成型,所述封堵部10与第一电动控制件9相互垂直设置且封堵部10穿过第二配气层2壁一端与第一电作动组件620相连。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动控制件9与第二配气层2平行设置;在第二配气层2内与配气连通孔5相对一侧设有穿孔,第一弹性密封体610设有封堵部10和弹性密封部11,封堵部10一端设有与配气连通孔5相配合的端封811面,一端滑动穿过穿孔,端封811面下方套设有环形的弹性密封部11,弹性密封部11一端设置在封堵部10上一端与第二配气层2远离配气连接孔一侧侧壁弹性抵触,弹性密封部11用于密封穿孔,避免供气时或者气动腔体保压时,气体经封堵与穿孔之间的缝隙溢出,封堵部10与弹性密封部11一体成型,大大提高了第一弹性密封体610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封堵部10与第一电动控制件9相互垂直设置,封堵部10穿过穿孔一端与第一电作动组件620相连,自然状态下第一弹性密封体610关闭配气连通孔5,当第一电动控制件9为第一电作动组件620供电时,第一电作动组件620克服弹性密封部11的弹力,打开配气连通孔5,即打开进气口3、第一配气层1、配气连通孔5、第二配气层2和气动口4构成的进气通道,为气动腔体供气。
如图4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动控制件9与第二配气层2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体610包括一端与配气连通孔5相配合一端滑动穿过第二配气层2壁的密封件12和与密封件12相配合的弹性件13,所述密封件12包括阶梯状骨架1210、设置在阶梯状骨架1210上部且与配气连通孔5相配合的密封面1220和设置在阶梯状骨架1210下部且滑动穿过第二配气层2的导滑柱1230,所述弹性件13包括套设在阶梯状骨架1210外侧的弹簧1310和套设在导滑柱1230外侧且与阶梯状骨架1210相配合的弹性压缩密封体1320。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动控制件9与第二配气层2平行设置;在第二配气层2与配气连通孔5相对一侧设有穿孔,第一弹性密封体610设有密封件12和弹性件13,密封件12一端与配气连通孔5相配合,一端滑动穿过穿孔,本实施例中,密封件12设有阶梯状骨架1210、密封面1220和导滑柱1230,阶梯状骨架1210上端设有与配气连通孔5相配合的密封面1220,下端设有导滑柱1230,导滑柱1230滑动穿过穿孔;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3设有弹簧1310和弹性压缩密封体1320,其中,弹簧1310套设在阶梯状骨架1210上且一端与阶梯状骨架1210相连一端与第二配气层2远离配气连通孔5一侧侧壁相连,弹性压缩密封体1320套设在导滑柱1230的外侧,弹性压缩密封体1320与阶梯状骨架1210相配合可以有效密封穿孔,避免供气时或者气动腔体保压时,气体经导滑柱1230与穿孔之间的缝隙溢出,该弹性压缩密封体1320可以为弹性塑料环、软硅胶环等。
本实施例中,导滑柱1230与第一电动控制件9相互垂直设置,导滑柱1230穿过穿孔一端与第一电作动组件620相连,自然状态下第一弹性密封体610关闭配气连通孔5,当第一电动控制件9为第一电作动组件620供电时,第一电作动组件620克服弹簧1310和弹性压缩密封体1320的弹力,打开配气连通孔5,即打开进气口3、第一配气层1、配气连通孔5、第二配气层2和气动口4构成的进气通道,为气动腔体供气。
如图5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穿过所述第二配气层2的封堵部10一端或导滑柱1230一端设有第一挂接滑槽14,所述第一电作动组件620包括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9上且位于封堵部10或导滑柱1230两侧的第一电极621和第二电极622,以及穿过第一挂接滑槽14且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极621和第二电极622相连的第一记忆合金丝623。
本实施例中,穿过第二配气层2的封堵部10一端或导滑柱1230一端上设有第一挂接滑槽14,第一挂接滑槽14为第一弹性密封体610与第一电作动组件620的连接孔,本实施例中,第一电作动组件620设有第一电极621、第二电极622和第一记忆合金丝623,第一电极621和第二电极622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9上,且对称设置在封堵部10或导滑柱1230两侧,第一记忆合金丝623穿过第一挂接滑槽14,且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极621和第二电极622相连。
第一电极621和第二电极622与第一电动控制件9电连,当第一电动控制件9未给第一电极621和第二电极622通电时,第一记忆合金丝623处于延长状态,第一弹性密封部11与配气连通孔5紧密接触,关闭配气连通孔5,即关闭进气口3、第一配气层1、配气连通孔5、第二配气层2和气动口4构成的进气通道;当第一电动控制件9为第一电极621和第二电极622供电时,第一记忆合金丝623被加热由马氏体向奥氏体转变,处于收缩状态,此时,第一记忆合金丝623克服弹性密封部11或弹簧1310弹力拉动封堵部10或阶梯状骨架1210,使得第一弹性密封体610与配气连通孔5分离,打开配气连通孔5,即打开进气口3、第一配气层1、配气连通孔5、第二配气层2和气动口4构成的进气通道,为气动腔体供气。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体810包括与第一泄气口7相配合的端封811和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9上与端封811配合的弹性复位件812,所述端封811上设有第二挂接滑槽811a,所述第二电作动组件820包括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9上且位于端封811两侧的第三电极821和第四电极822,以及穿过第二挂接滑槽811a且两端分别与第三电极821和第四电极822相连的第二记忆合金丝823。
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密封体810设有端封811和弹性复位件812,其中,端封811与第一泄气口7配合,弹性复位件812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9上,是端封811关闭第一泄气口7的关键动力件,优选的,端封811与弹性复位件812一体成型,第二弹性密封体810为中空的梯形结构;端封811与弹性复位件812也可以为分体结构,即端封811一端与第一泄气口7配合,一端滑动穿过第一电动控制件9,弹性复位件812为设置在端封811与第一电动控制件9之间的复位弹簧、弹片中的一种;本实施例中,端封811上设有与第二电作动组件820相配合的第二挂接滑槽811a,第二电作动组件820设有第三电极821、第四电极822和第二记忆合金丝823,第三电极821和第四电极822对称设置在第二弹性密封体810两侧,第二记忆合金丝823穿过第二挂接滑槽811a,且两端分别与第三电极821和第四电极822相连。本实施例中,第一电作动组件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一个为负极电极一个为正极电极,第二电作动组件的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中一个为负极电极一个为正极电极,第一电作动组件和第二电作动组件可以共用一个负极电极。
当第一电动控制件9未给第三电极821和第四电极822通电时,第二记忆合金丝823处于延长状态,端封811在弹性复位件812的作用下与第一泄气口7紧密接触,关闭第一泄气口7,即关闭气动口4、第二配气层2和第一泄气口7构成的泄气通道;当第一电动控制件9为第三电极821和第四电极822供电时,第二记忆合金丝823被加热由马氏体向奥氏体转变,处于收缩状态,此时,第二记忆合金丝823克服弹性复位件812的弹力拉动端封811,使得端封811与第一泄气口7分离,打开第一泄气口7,即打开气动口4、第二配气层2和第一泄气口7构成的泄气通道,实现泄气。
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密封体810对第一泄气口7的作用力小于气动腔体所能承受的气体压力的最大值,当气动腔体内的气压较大时,即超过弹性复位件812的压力时,气流可以推动端封811挤压弹性复位件812打开第一泄气口7,实现溢流泄气,有效避免了气动腔体超压损坏。
如图8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气层1和第二配气层2内设有多个上下交错设置的隔板15。
本实施例中,第一配气层1和第二配气层2内均设有多个上下交错设置的隔板15,隔板15将第一配气层1和第二配气层2分割成蛇形气道,大大降低了进入第一配气层1的气流对配气连通孔5处第一弹性密封体610的冲击,以及进入第二配气层2的气流对第二弹性密封体810和气动腔体的冲击,同时大大降低了气流冲击产生的噪音。
如图9所示,一种气动按摩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配气层16,设置在第三配气层16一端的按摩进气口17,设置在第三配气层16与按摩进气口17相对一端的按摩气动口18,设置在第三配气层16侧壁上且位于按摩进气口17与按摩气动口18之间的第二泄气口19,设置在第三配气层16外部且与第二泄气口19相配合的第三弹性控制组件20,以及设置在第三配气层16外侧且与第三弹性控制组件20相连的第二电动控制件21,所述第二泄气口19开口朝向第二电动控制件21,所述第三弹性控制组件20包括设置在第二电动控制件21上且与第二泄气口19相配合的第三弹性密封体2010和设置在第二电动控制件21上与第三弹性密封体2010相配合的第三电作动组件2020。
本实施例中,第三配气层16为该气动按摩控制阀的基础部件,是连通气源与气动按摩腔体的气流通道,第三配气层16一端设有按摩进气口17,一端设有按摩气动口18,在第三配气层16且位于按摩进气口17与按摩气动口18之间的侧壁上设有第二泄气口19,本实施例中,第三配气层16外侧设有第二电动控制件21,第二电动控制件21与第三配气层16平行设置,第三弹性控制组件20设置在第二电动控制件21上且与第二泄气口19相配合,用于控制第二泄气口19的打开与关闭;第二电动控制件21与第三弹性控制组件20相连,是控制第三弹性控制组件20通断电的控制部件,本实施例中,第二泄气口19开口朝向第二电动控制件21,通过第二泄气口19的气流有助于第二电动控制件21的散热;第三弹性控制组件20设有第三弹性密封体2010和第三电作动组件2020,第三弹性密封体2010设置在第二电动控制件21上,与第二泄气口19相配合,自然状态时,第三弹性密封体2010关闭第二泄气口19;本实施例中,第二电动控制件21控制第三电作动组件2020的通断电,第三电作动组件2020设置在第二电动控制件21上,是第三弹性密封体2010打开第二泄气口19的动作部件,当第二电动控制件21为第三电作动组件2020供电时,第三电作动组件2020克服第三弹性密封体2010的弹力,打开第二泄气口19,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进气口3供气和第二泄气口19泄气,实现气动按摩腔体的充放气,进而实现按摩腔体的按摩功能。
如图10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弹性密封体2010包括与第二泄气口19相配合的密封部2011和设置在第二电动控制件21上与密封部2011配合的弹性复位部2012,所述密封部2011设有第三挂接滑槽22,所述第三电作动组件2020包括设置在第二电动控制件21上且位于弹性复位部2012两侧的第五电极2021和第六电极2022,以及穿过第三挂接滑槽22且两端分别与第五电极2021和第六电极2022相连的第三记忆合金丝2023。
本实施例中,第三弹性密封体2010设有密封部2011和弹性复位部2012,其中,密封部2011与第二泄气口19配合,弹性复位部2012设置在第二电动控制件21上,是密封部2011关闭第二泄气口19的关键动力件,优选的,密封部2011与弹性复位部2012一体成型,第三弹性密封体2010为中空的梯形结构;密封部2011与弹性复位部2012也可以为分体结构,密封部2011一端与第二泄气口19配合,一端滑动穿过第二电动控制件21,弹性复位部2012为设置在密封部2011与第二电动控制件21之间的弹簧1310、弹片中的一种;本实施例中,密封部2011上设有与第三电作动组件2020相配合的第三挂接滑槽22,第三电作动组件2020设有第五电极2021、第六电极2022和第三记忆合金丝2023,第五电极2021和第六电极2022对称设置在第三弹性密封体2010两侧,第三记忆合金丝2023穿过第三挂接滑槽22,且两端分别与第五电极2021和第六电极2022相连。
当第二电动控制件21未给第五电极2021和第六电极2022通电时,第三记忆合金丝2023处于延长状态,密封部2011在弹性复位部2012的作用下与第二泄气口19紧密接触,关闭第二泄气口19,实现充气;当第二电动控制件21为第五电极2021和第六电极2022供电时,第三记忆合金丝2023被加热由马氏体向奥氏体转变,处于收缩状态,此时,第三记忆合金丝2023克服弹性复位部2012的弹力拉动密封部2011,使得密封部2011与第二泄气口19分离,实现泄气。
本实施例中,第三弹性密封体2010对第二泄气口19的作用力小于气动按摩腔体所能承受的气体压力的最大值,当气动按摩腔体内的气压较大时,即超过弹性复位部2012的压力时,气流可以推动密封部2011挤压弹性复位件812打开第二泄气口19,实现溢流泄气,有效避免了气动按摩腔体超压损坏。
如图11所示,一种多联气动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3和设置在壳体23内的多个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动控制阀组,所述相邻两个气动控制阀组的第一配气层1之间相互连通。
本实施例中,该多联气动控制单元设有壳体23和多个气动控制阀组,气动控制阀组平行设置在壳体23内,相邻两个气动控制阀组的第一配气层1之间相互气路连通,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气动控制阀组可以设有一个进气口3,也可以设置小于气动控制阀组数量的进气口3,优选的进气口3的数量为2个,进气口3与气动控制阀组的的第一配气层1相连通,每一气动控制阀组的第二配气层2均设有与气动腔体相配合的气动口4。
如图12所示,一种多联气动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3、平行设置在壳体23一端的多个上述的气动控制阀组,以及设置在壳体23另一端且与气动控制阀组平行的多个上述的气动按摩控制阀,所述相邻两个气动控制阀组的第一配气层1之间相连通,所述气动按摩控制阀对称设置在壳体23内,且对称设置的气动按摩控制阀相互连通;位于壳体23一侧的气动按摩控制阀之间相互连通;与气动按摩控制阀相邻的气动控制阀组的第一配气层1和位于壳体23一侧的气动按摩控制阀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该多联气动控制单元设有壳体23、多个气动控制阀组和多个气动按摩控制阀,其中,气动控制阀组平行设置在壳体23的一端,相邻两个气动控制阀组的第一配气层1之间相互气路连通;气动按摩控制阀设置在壳体23的另一端,且与气动控制阀组平行,本实施例中,气动按摩控制阀对称设置在壳体23内,且对称设置的气动按摩控制阀相互气路连通,本实施例中,位于壳体23同一侧的气动按摩控制阀之间相互气路连通,而且紧邻气动控制阀组的气动按摩控制阀的第三配气层16与相邻气动控制阀组的第一配气层1相互气路连通,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气动控制阀组可以设有一个进气口3,也可以设置小于气动控制阀组数量的进气口3,优选的进气口3的数量为1个,进气口3与其中一个气动控制阀组的第一配气层1相连通,本实施例中,每一气动控制阀组的第二配气层2均设有与气动腔体相配合的气动口4,每一个气动按摩控制阀组均设有与气动按摩腔体相配合的按摩气动口18。本实施例中,该多联气动控制单元可以通过气动控制阀组实现气动腔体的充气支撑作用,也可以通过气动按摩控制阀实现气动按摩腔体的按摩功能。
以上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申请的实施范围。凡依本申请的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申请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气动控制阀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配气层(1)和第二配气层(2),设置在第一配气层(1)一端的进气口(3),设置在第二配气层(2)一端的气动口(4),设置在第一配气层(1)与第二配气层(2)之间的配气连通孔(5),设置在第二配气层(2)内且与配气连通孔(5)相配合的第一弹性控制组件(6),设置在第二配气层(2)远离第一配气层(1)一侧侧壁上的第一泄气口(7),设置在第二配气层(2)外部且与第一泄气口(7)相配合的第二弹性控制组件(8),以及设置在第二配气层(2)外部远离第一配气层(1)一侧且与第一弹性控制组件(6)和第二弹性控制组件(8)相连的第一电动控制件(9);
所述第一弹性控制组件(6)包括设置在第二配气层(2)内且与配气连通孔(5)相配合的第一弹性密封体(610)和设置在第二配气层(2)外侧且与第一弹性密封体(610)相配合的第一电作动组件(620),所述第一电作动组件(620)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9)上;
所述第一泄气口(7)开口朝向第一电动控制件(9),所述第二弹性控制组件(8)包括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9)上且与第一泄气口(7)相配合的第二弹性密封体(810)和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9)上与第二弹性密封体(810)相配合的第二电作动组件(82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动控制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动控制件(9)与第二配气层(2)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体(610)包括一端与配气连通孔(5)相配合一端滑动穿过第二配气层(2)壁的封堵部(10)和套设在封堵部(10)外侧且一端与封堵部(10)上部外周相连一端与第二配气层(2)壁弹性抵触的弹性密封部(11),所述封堵部(10)和弹性密封部(11)一体成型,所述封堵部(10)与第一电动控制件(9)相互垂直设置且封堵部(10)穿过第二配气层(2)壁一端与第一电作动组件(620)相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动控制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动控制件(9)与第二配气层(2)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体(610)包括一端与配气连通孔(5)相配合一端滑动穿过第二配气层(2)壁的密封件(12)和与密封件(12)相配合的弹性件(13),所述密封件(12)包括阶梯状骨架(1210)、设置在阶梯状骨架(1210)上部且与配气连通孔(5)相配合的密封面(1220)和设置在阶梯状骨架(1210)下部且滑动穿过第二配气层(2)的导滑柱(1230),所述弹性件(13)包括套设在阶梯状骨架(1210)外侧的弹簧(1310)和套设在导滑柱(1230)外侧且与阶梯状骨架(1210)相配合的弹性压缩密封体(1320)。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气动控制阀组,其特征在于,穿过所述第二配气层(2)的封堵部(10)一端或导滑柱(1230)一端设有第一挂接滑槽(14),所述第一电作动组件(620)包括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9)上且位于封堵部(10)或导滑柱(1230)两侧的第一电极(621)和第二电极(622),以及穿过第一挂接滑槽(14)且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极(621)和第二电极(622)相连的第一记忆合金丝(623)。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气动控制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体(810)包括与第一泄气口(7)相配合的端封(811)和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9)上与端封(811)配合的弹性复位件(812),所述端封(811)上设有第二挂接滑槽(811a),所述第二电作动组件(820)包括设置在第一电动控制件(9)上且位于端封(811)两侧的第三电极(821)和第四电极(822),以及穿过第二挂接滑槽(811a)且两端分别与第三电极(821)和第四电极(822)相连的第二记忆合金丝(823)。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气动控制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气层(1)和第二配气层(2)内设有多个上下交错设置的隔板(15)。
7.一种气动按摩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配气层(16),设置在第三配气层(16)一端的按摩进气口(17),设置在第三配气层(16)与按摩进气口(17)相对一端的按摩气动口(18),设置在第三配气层(16)侧壁上的第二泄气口(19),设置在第三配气层(16)外部且与第二泄气口(19)相配合的第三弹性控制组件(20),以及设置在第三配气层(16)外侧且与第三弹性控制组件(20)相连的第二电动控制件(21),所述第二泄气口(19)开口朝向第二电动控制件(21),所述第三弹性控制组件(20)包括设置在第二电动控制件(21)上且与第二泄气口(19)相配合的第三弹性密封体(2010)和设置在第二电动控制件(21)上与第三弹性密封体(2010)相配合的第三电作动组件(202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气动按摩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性密封体(2010)包括与第二泄气口(19)相配合的密封部(2011)和设置在第二电动控制件(21)上与密封部(2011)配合的弹性复位部(2012),所述密封部(2011)设有第三挂接滑槽(22),所述第三电作动组件(2020)包括设置在第二电动控制件(21)上且位于弹性复位部(2012)两侧的第五电极(2021)和第六电极(2022),以及穿过第三挂接滑槽(22)且两端分别与第五电极(2021)和第六电极(2022)相连的第三记忆合金丝(2023)。
9.一种多联气动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3)和设置在壳体(23)内的多个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动控制阀组,相邻两个所述气动控制阀组的第一配气层(1)之间相互连通。
10.一种多联气动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3)、平行设置在壳体(23)一端的多个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动控制阀组,以及设置在壳体(23)另一端且与气动控制阀组平行的多个权利要求7-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动按摩控制阀,所述相邻两个气动控制阀组的第一配气层(1)之间相连通,所述气动按摩控制阀对称设置在壳体(23)内,且对称设置的气动按摩控制阀相互连通;
位于壳体(23)一侧的气动按摩控制阀之间相互连通;与气动按摩控制阀相邻的气动控制阀组的第一配气层(1)和位于壳体(23)一侧的气动按摩控制阀相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122839.6U CN212839547U (zh) | 2020-09-24 | 2020-09-24 | 一种气动控制阀组、气动按摩控制阀及多联气动控制单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122839.6U CN212839547U (zh) | 2020-09-24 | 2020-09-24 | 一种气动控制阀组、气动按摩控制阀及多联气动控制单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839547U true CN212839547U (zh) | 2021-03-30 |
Family
ID=75149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122839.6U Active CN212839547U (zh) | 2020-09-24 | 2020-09-24 | 一种气动控制阀组、气动按摩控制阀及多联气动控制单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83954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66040A (zh) * | 2020-09-24 | 2020-12-11 | 东莞市安海思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气动控制阀组、气动按摩控制阀及多联气动控制单元 |
-
2020
- 2020-09-24 CN CN202022122839.6U patent/CN21283954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66040A (zh) * | 2020-09-24 | 2020-12-11 | 东莞市安海思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气动控制阀组、气动按摩控制阀及多联气动控制单元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2062837A1 (zh) | 一种气动控制阀组、气动按摩控制阀及多联气动控制单元 | |
US5590428A (en) | Air pressurized person supporting device with ventilation | |
US20050285438A1 (en) | Vehicle seat | |
CN109318770A (zh) | 一种集成腰部支撑和多点按摩的座椅多气囊舒适系统 | |
EP4394223A1 (en) | Automobile seat air valve, operating method therefor, and automobile seat | |
US11590867B2 (en) | Softness adjusting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vehicle seat, and vehicle | |
CN212839547U (zh) | 一种气动控制阀组、气动按摩控制阀及多联气动控制单元 | |
CN105443807A (zh) | 复合式配气阀组 | |
CN214523468U (zh) | 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汽车座椅 | |
CN209581238U (zh) | 一种集成腰部支撑和多点按摩的座椅多气囊舒适系统 | |
CN108167495B (zh) | 一种用于控制按摩气囊的记忆合金控制盒 | |
CN112066039A (zh) | 一种气动控制阀装置、气动控制阀组以及气动控制总成 | |
CN217539728U (zh) | 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双联腰托控制阀和多联腰托控制阀 | |
CN207893200U (zh) | 一种汽车座椅电磁阀式气流控制装置 | |
KR200459755Y1 (ko) | 시트백용 허리 지지장치 | |
CN201734293U (zh) | 充气背垫 | |
CN216554292U (zh) | 一种气路转换板及汽车座椅腰托用气泵阀一体结构 | |
CN212480233U (zh) | 一种气动控制阀装置、气动控制阀组以及气动控制总成 | |
CN211765074U (zh) | 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CN210630995U (zh) | 后凹颈枕 | |
CN102273851A (zh) | 充气背垫 | |
CN221437825U (zh) | 一种记忆合金丝气动调节控制装置 | |
CN216358441U (zh) | 通风式气囊按摩调温座垫 | |
CN111791778B (zh) | 一种翘板式调节开关 | |
CN212604708U (zh) | 一种充气式汽车座椅靠背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