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2781586U - 一种双重显示模组和双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重显示模组和双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81586U
CN212781586U CN202021969246.7U CN202021969246U CN212781586U CN 212781586 U CN212781586 U CN 212781586U CN 202021969246 U CN202021969246 U CN 202021969246U CN 212781586 U CN212781586 U CN 2127815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backlight
pixel unit
liquid crystal
pix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6924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爱庆
李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96924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815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815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815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重显示模组和双重显示装置。该双重显示模组的液晶面板包括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上偏光片包括多个第一上偏光片和多个第二上偏光片,下偏光片包括多个第一下偏光片和多个第二下偏光片;第一上偏光片和第一下偏光片分别在液晶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子像素单元组中的子像素单元至少部分交叠;第二上偏光片和第二下偏光片分别在液晶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二子像素单元组中的子像素单元至少部分交叠;第一上偏光片和第二下偏光片的透过轴,与第二上偏光片和第一下偏光片的透过轴垂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利用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分别形成独立画面,保证两幅画面互不干扰。

Description

一种双重显示模组和双重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重显示模组和双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具备轻薄、节能、无辐射等诸多优点,因此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目前液晶显示器被广泛地应用于高清晰数字电视、台式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中。
然而,现有的显示设备中,显示面板的显示方式大多为单画面显示。当多人要在同一显示设备上观看不同显示画面时,仅能通过分屏或画中画的方式实现多画面显示。该显示方式限制了画面的显示尺寸,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个显示画面在显示面板中的显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重显示模组和双重显示装置,以实现在同一显示面板中同时显示两幅画面,并且保证两幅显示画面相互不干扰。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重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所述液晶面板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多个第二子像素单元组,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组均包括多个子像素单元,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组中的所述子像素单元均匀交叉分布;
所述双重显示模组还包括上偏光片和下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位于所述液晶面板的出光侧,所述下偏光片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液晶面板之间;
所述上偏光片包括多个第一上偏光片和多个第二上偏光片,所述下偏光片包括多个第一下偏光片和多个第二下偏光片;所述第一上偏光片和所述第一下偏光片分别在所述液晶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均与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中的所述子像素单元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上偏光片和所述第二下偏光片分别在所述液晶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均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组中的所述子像素单元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第一上偏光片和所述第二下偏光片的透过轴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上偏光片和所述第一下偏光片的透过轴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光偏光片和多个背光光源,所述背光偏光片位于所述多个背光光源的出光侧;所述多个背光光源包括第一背光光源组和第二背光光源组;
所述背光偏光片包括多个第一背光偏光片和多个第二背光偏光片,所述第一背光偏光片在所述背光光源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一背光光源组中的所述背光光源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背光偏光片在所述背光光源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二背光光源组中的所述背光光源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第一背光偏光片的透过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背光偏光片的透过轴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液晶面板沿出光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基板、液晶层和第二基板,所述液晶层包括液晶分子;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一配向层;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二配向层;
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的所述子像素单元中所述第一配向层的配向方向,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组的所述子像素单元中所述第一配向层的配向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的所述子像素单元中所述第二配向层的配向方向,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组的所述子像素单元中所述第二配向层的配向方向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组中的所述子像素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均依次交替排列;
或者,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组均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子像素单元列,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组中的所述子像素单元列沿所述第二方向或所述第一方向依次交替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
所述第一背光光源组和所述第二背光光源组中的所述背光光源,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均依次交替排列;或者,所述第一背光光源组和所述第二背光光源组均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背光光源列,所述第一背光光源组和所述第二背光光源组中的所述背光光源列,沿所述第二方向或所述第一方向依次交替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背光偏光片的出光侧,所述导光板在所述背光光源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背光光源所在的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和出光面相邻;
所述背光光源和所述背光偏光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所述液晶面板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光源包括mini-LED、micro-LED或LED。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像素驱动电路层,所述第二基板设置有色阻层;
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层包括与所述子像素单元一一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所述色阻层包括与所述子像素单元一一对应的色阻。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双重显示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双重显示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重显示模组和双重显示装置,通过在现实模组中设置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液晶面板设置在背光模组的出光侧,液晶面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单元,多个子像素单元包括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中的子像素单元均匀交叉分布;另外还设置包括上偏光片和下偏光片,上偏光片包括多个第一上偏光片和多个第二上偏光片,下偏光片包括多个第一下偏光片和多个第二下偏光片,第一上偏光片和第一下偏光片分别在液晶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均与第一子像素单元组中的子像素单元至少部分交叠,第二上偏光片和第二下偏光片分别在液晶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均与第二子像素中的子像素单元至少部分交叠;第一上偏光片和第二下偏光片的透过轴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上偏光片和第一下偏光片的透过轴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使得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中子像素单元出射的光线呈线偏光,且偏振方向相互垂直,可以利用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分别独立形成显示画面,采用相对应的偏光镜片可以分别观看两幅显示画面,且两幅画面相互不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双重显示模组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双重显示模组中背光模组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双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双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双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双重显示模组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双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双重显示模组,10-背光模组,11-背光偏光片,111-第一背光偏光片,112-第二背光偏光片,12-背光光源,121-第一背光光源组,122-第二背光光源组,120-背光光源列,20-液晶面板,21-子像素单元,210-子像素单元列,211-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2-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2-上偏光片,221-第一上偏光片,222-第二上偏光片,23-下偏光片,231-第一下偏光片,232-第二下偏光片,241-第一基板,242-第二基板,243-液晶层,2430-液晶分子,100-第一方向,200-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是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双重显示模组的俯视图,图3是图1所示双重显示模组中背光模组的俯视图,参考图1-图3,该双重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模组10和液晶面板20,液晶面板20设置在背光模组10的出光侧,液晶面板20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和多个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均包括多个子像素单元21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中的子像素单元21均匀交叉分布。
双重显示模组还包括上偏光片22和下偏光片23,上偏光片22位于液晶面板20的出光侧,下偏光片23位于背光模组10和液晶面板20之间。
上偏光片22包括多个第一上偏光片221和多个第二上偏光片222,下偏光片23包括多个第一下偏光片231和多个第二下偏光片232;第一上偏光片221和第一下偏光片231分别在液晶面板20所在平面上形成的垂直投影均与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中的子像素单元21至少部分交叠;第二上偏光片222和第二下偏光片232分别在液晶面板20所在平面上形成的垂直投影均与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中的子像素单元21至少部分交叠。
第一上偏光片221和第二下偏光片232的透过轴沿第一方向100延伸,第二上偏光片222和第一下偏光片231的透过轴沿第二方向200延伸,第一方向100和第二方向200垂直。
其中,子像素单元21通过电信号的控制和驱动来控制液晶的偏转,从而对背光光线的偏振态进行偏转。子像素单元21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透过轴相互垂直的上偏光片22和下偏光片23,其中,下偏光片23用于对背光进行起偏,此时经过下偏光片23的光线呈线偏振,继而经由子像素单元21对光线的偏转,可实现对线偏振光的偏振态在液晶面板所在平面中偏转90°,故而可经上偏光片22出射,实现子像素单元21的发光,呈亮态。而当子像素单元21不对光线进行偏转时,则线偏振光由于偏振态与上偏光片22的偏振方向垂直,故而不会出射,从而子像素单元21呈暗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重显示模组中,液晶面板20的子像素单元21分为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的入光侧分别对应设置第一下偏光片231和第二下偏光片232,出光侧分别对应设置第一上偏光片221和第二上偏光片222,第一下偏光片231和第二上偏光片222的透过轴均沿第一方向100延伸,而第二下偏光片232和第一上偏光片221的透过轴沿第二方向200延伸,第一方向100和第二方向200相互垂直,实质是指,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中的子像素单元21,对应的第一上偏光片221和第二上偏光片222的透过轴垂直。此时,由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中的子像素单元21出射的线偏光的偏振态相互垂直。而对于同一组的子像素单元21,其入光侧设置的下偏光片23和出光侧设置的上偏光片22的透过轴垂直,用于通过子像素单元21控制由下偏光片入射的线偏光是否进行偏振态偏转,从而控制背光的出射。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以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对应的第一上偏光片221的透过轴为平行方向,则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对应的第二上偏光片222的透过轴为垂直方向;同时,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对应的第一下偏光片231的透过轴为垂直方向,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对应的第二下偏光片232的透过轴为平行方向。由此可知,通过分别单独驱动控制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中的子像素单元21的开启或关闭,即可使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分别进行画面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中的子像素单元出射的光线均为线偏振光,且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为独立观看第一子像素单元组中子像素单元显示的画面,则需利用偏光镜片进行滤光。以观看第一子像素单元组的显示画面为例,偏光镜片的透过轴应与第一上偏光片221的透过轴方向一致,此时可透过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出射的线偏光,而阻挡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出射的线偏光。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实现均匀的画面显示,且显示画面平铺整个显示模组,需要设置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中的子像素单元21均匀交叉分布。而且,为了保证子像素单元21在打开后能够组合形成彩色的显示画面,同一组的子像素单元中,相邻的子像素单元应设置为不同颜色,例如红绿蓝三原色,从而利用三种颜色的子像素单元配色形成全彩画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重显示模组,通过设置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液晶面板设置在背光模组的出光侧,液晶面板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多个第二子像素单元组,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组均包括多个子像素单元,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中的子像素单元均匀交叉分布;另外还设置包括上偏光片和下偏光片,上偏光片包括多个第一上偏光片和多个第二上偏光片,下偏光片包括多个第一下偏光片和多个第二下偏光片,第一上偏光片和第一下偏光片分别在液晶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均与第一子像素单元组中的子像素单元至少部分交叠,第二上偏光片和第二下偏光片分别在液晶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均与第二子像素中的子像素单元至少部分交叠;第一上偏光片和第二下偏光片的透过轴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上偏光片和第一下偏光片的透过轴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使得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中子像素单元出射的光线呈线偏光,且偏振方向相互垂直,可以利用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分别独立形成显示画面,采用相对应的偏光镜片可以分别观看两幅显示画面,且两幅画面相互不干扰。
继续参考图1-图3,进一步可选地,背光模组10包括背光偏光片11和多个背光光源12,背光偏光片11位于多个背光光源12的出光侧;多个背光光源12包括第一背光光源组121和第二背光光源组122;背光偏光片11包括多个第一背光偏光片111和多个第二背光偏光片112,第一背光偏光片111在背光光源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一背光光源组121中的背光光源12至少部分交叠;第二背光偏光片112在背光光源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二背光光源组122中的背光光源12至少部分交叠;第一背光偏光片111的透过轴沿第一方向100延伸,第二背光偏光片112的透过轴沿第二方向200延伸。
此时,背光模组10出射的背光包括两种偏振态的光线,该两种光线的偏振方向分别为第一方向100和第二方向200,显然,对于设置在背光模组10和液晶面板20之间的下偏光片23,其中的第一下偏光片231和第二下偏光片232仅能透射与其透过轴方向一致的线偏振的背光光线。由此,背光模组10出射的背光不存在其他偏振态的光线,入射经过下偏光片23的背光仅包括两种线偏光,一种线偏光能透过下偏光片23,另一种线偏光则会被阻挡。换言之,背光光源12出射的光线,会经过背光偏光片和下偏光片两层过滤,背光光线在经液晶面板20时,不会存在其余的杂散光,暗态的子像素单元21可以保持更为纯粹的暗态,从而可以提高双重显示画面的对比度,改善双重显示的显示效果。
如上实施例提供的双重显示模组中,液晶面板的子像素单元实质是利用对液晶分子取向的控制来实现对光线的偏转,从而实现子像素单元暗态和亮态的切换。基于此,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中的子像素单元,其可以设置具有相同的内部结构,通过对其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进行控制,来实现双重画面的显示。当然,考虑到实际液晶分子的驱动过程与子像素单元的内部结构存在一定关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于此,提供了另一种双重显示模组。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双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4,液晶面板沿出光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基板241、液晶层243和第二基板242,液晶层243包括液晶分子2430;第一基板241朝向液晶层243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一配向层244;第二基板242朝向液晶层243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二配向层245。
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的子像素单元21中第一配向层244的配向方向,与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的子像素单元21中第一配向层244的配向方向垂直;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的子像素单元21中第二配向层245的配向方向,与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的子像素单元21中第二配向层245的配向方向垂直。
如图所示,示例性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的子像素单元21中,第一配向层244的配向方向为第二方向200,第二配向层245的配向方向为第一方向100;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的子像素单元21中,第一配向层244的配向方向为第一方向100,第二配向层245的配向方向为第二方向200。
其中,液晶层243中的液晶分子2430的取向方向主要取决于制备液晶面板时的配向膜的配向以及驱动时电场方向,而液晶分子2430的取向配合上下偏光片,即可实现对背光透光的选通。下面对如图4所示的显示模组的具体工作原理和过程进行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在未加电场时,液晶分子2430的取向与邻近的配向膜的配向方向一致。如图4所示,在未加电场时,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的子像素单元21中,第一配向层244的配向方向为第二方向200,则邻近的液晶分子2430的取向为第二方向200,即与该子像素单元21对应的第一下偏光片231的透过轴取向一致,而第二配向层245的配向方向为第一方向100,则邻近的液晶分子2430的取向为第一方向100,即与该子像素单元21对应的第一上偏光片221的透过轴取向一致。换言之,在该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的子像素单元21中,依据该区域第一配向层244和第二配向层245的配向方向,液晶分子2430会沿出光方向呈扭曲排列,并且此时扭曲的液晶分子2430会将第一下偏光片231透过的线偏光进行偏转,使其偏振方向由第二方向200偏转为第一方向100,从而通过第一上偏光片221透过。因此,在未加电场时,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的子像素单元21会透光,即呈亮态;而通过对该子像素单元21施加电场,则可驱动液晶分子2430改变扭曲排列的状态,变为平行排列,此时液晶分子2430不会将第一下偏光片231透过的线偏光进行偏转,因而该部分光线会被锁止在该子像素单元21中,故而呈暗态。故而,对于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通过控制各子像素单元21在亮态和暗态的切换,即能实现画面的显示。
同理,对于第二子像素单元212,在未加电场时,其子像素单元21中的液晶分子同样呈扭曲排列,并且因为该区域第一配向层244的配向方向与第二下偏光片232的透过轴方向一致,均为第一方向100,则邻近的液晶分子2430的取向为第一方向100;而该区域第二配向层245的配向方向与第二上偏光片222的透过轴方向一致,均为第二方向200,则邻近的液晶分子2430的取向为第二方向200。显然,在未加电场时,该第二子像素组212的子像素单元21同样呈亮态,而通过施加电场,可控制第二子像素组212的子像素单元21呈暗态,并且通过对第二子像素组212的各个子像素单元21的驱动控制,即可实现画面的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设置第一配向层244在第一子像素组211和第二子像素组212的区域配向方向不同,而设置与其邻近的偏光片的透过轴的取向一致,目的在于,可控制第一子像素组211和第二子像素组212中的子像素单元21在未施加电场时均呈亮态,施加电场时则同时呈暗态,即第一子像素组211和第二子像素组212在显示画面时,其驱动原理相同,相邻的且属于不同组的子像素单元21不会因为工作原理的不同而产生相互干扰和影响。此外,由于本实施例中液晶面板的驱动显示原理为未施加电场时呈亮态,施加电场时呈暗态,故而无需通过驱动保持亮态,从而可节省面板显示时的驱动功率,减少功耗,节省电能消耗。
此外,除图4所示的第一配向膜和第二配向膜的配向设置方式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其他的配向膜配向方式。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双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的子像素单元21中第一配向层244的配向方向,与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的子像素单元21中第一配向层244的配向方向垂直;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的子像素单元21中第二配向层245的配向方向,与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的子像素单元21中第二配向层245的配向方向垂直。并且,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的子像素单元21中,第一配向层244的配向方向为第二方向200,第二配向层245的配向方向为第二方向200;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的子像素单元21中,第一配向层244的配向方向为第一方向100,第二配向层245的配向方向为第一方向100。
具体地,在该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的子像素单元21中,依据该区域第一配向层244和第二配向层245的配向方向,液晶分子2430会沿出光方向呈平行排列,且液晶分子2430的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200。此时第一下偏光片231透过的线偏光不会发生偏转,也即不会由第一上偏光片221透过。而通过合理地设置电极并施加合适的电场的情况下,可控制液晶分子2430沿出光方向呈扭曲排列,此时扭曲的液晶分子2430会将第一下偏光片231透过的线偏光进行偏转,使其偏振方向由第二方向200偏转为第一方向100,从而通过第一上偏光片221透过。换言之,对于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在未加电场时,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的子像素单元21不会透光,即呈暗态;而通过对该子像素单元21施加电场,则可驱动液晶分子2430改变平行排列的状态,变为扭曲排列,此时液晶分子2430会将第一下偏光片231透过的线偏光进行偏转,因而该部分光线会透过该子像素单元21,故而呈亮态。故而,对于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通过控制各子像素单元21在暗态和亮态的切换,即能实现画面的显示。
同理,对于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在未加电场时,其子像素单元21中的液晶分子同样呈平行排列,并且因为该区域第二配向层245的配向方向与第二上偏光片222的透过轴方向垂直。显然,在未加电场时,该第二子像素组212的子像素单元21同样呈暗态。而通过施加电场,可控制第二子像素组212的子像素单元21呈亮态,并且通过对第二子像素组212的各个子像素单元21的驱动控制,即可实现画面的显示。
为实现画面驱动和配色,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的液晶面板中,第一基板朝向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像素驱动电路层,第二基板设置有色阻层;像素驱动电路层包括与子像素单元一一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色阻层包括与子像素单元一一对应的色阻。其中,像素驱动电路负责向对应子像素单元提供电场,从而利用电场驱动液晶分子的偏转,实现亮态到暗态的切换。而第二基板中设置的色阻,其用于对出射的光线进行滤光,并出射指定颜色的光线,通过相邻的红绿蓝三色的子像素单元的配色,即可实现全彩的画面显示。
继续参考图1和图2,可选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均包括沿第一方向100或第二方向200延伸的多个子像素单元列210,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中的子像素单元列210沿第二方向200或第一方向100依次交替排列。而为了保证该双重显示模组显示的画面的均匀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双重显示模组,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双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6,可选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中的子像素单元21在第一方向100和第二方向200上均依次交替排列。此时,分别由第一子像素单元组211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组212显示的画面能够更加均匀。
同理,在设置背光模组时,为了保证背光中两种偏振态的光线的均匀分布,可对背光模组结构和其中的背光光源的分布进行合理设计。如图1和图3所示,可设置背光模组10为直下式背光模组;第一背光光源组121和第二背光光源组122均包括沿第一方向100或第二方向200延伸的多个背光光源列120,第一背光光源组121和第二背光光源组122中的背光光源列120,沿第二方向200或第一方向100依次交替排列。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双重显示模组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7,或者,也可设置第一背光光源组121和第二背光光源组122中的背光光源12,在第一方向100和第二方向200上均依次交替排列。
以图1和图4所示的双重显示模组为例,该显示模组实质为直下式背光模组,背光模组中背光光源所在平面与液晶面板所在平面平行。此时,为了保证背光的均匀出射,还可在背光模组中设置包括导光板13,导光板13位于背光偏光片11的出光侧,导光板13在背光光源12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覆盖背光光源12所在的区域。此时,导光板13可对背光光源12出射的光线进行匀光,保证在整个背光模组出光平面上,两种偏振态的背光可均匀分布,从而能使得液晶面板显示的画面均一性更好,保证双重显示时两个显示画面均具备较佳的显示效果。
当然,针对侧入射的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同样提供了一种双重显示模组。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双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8,该双重显示模组中,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13,导光板13的入光面131和出光面132相邻;背光光源12和背光偏光片11位于导光板13的入光面131的一侧,液晶面板20位于导光板13的出光面132的一侧。同理,尽管背光光源12和背光偏光片11设置在导光板13的侧面,通过导光板13的匀光,经导光板13出射的背光光线同样可实现均匀出射,从而能使液晶面板显示的两幅画面保持较好的均一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导光板13背离出光面132的一侧一般设置有反射板,侧面入射至该导光板的光线会经该反射板的反射,改变光路方向,从而实现导光板13正面的出射。
参考图1和图8所示的双重显示模组,背光光源的大小和尺寸可根据子像素单元的大小和尺寸进行合理设计,以保证子像素单元的亮度。而背光光源的大小以及设置密度,是背光亮度的直接因素。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设置背光光源采用不同尺寸规格的发光二极管。具体地,可设置背光光源采用mini-LED、micro-LED或LED,此处不做限制。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9,该双重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双重显示模组1。该双重显示模组1具体可以为手机、电脑、电视、广告屏以及智能可穿戴装置等。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双重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面板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多个第二子像素单元组,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组均包括多个子像素单元,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组中的所述子像素单元均匀交叉分布;
所述双重显示模组还包括上偏光片和下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位于所述液晶面板的出光侧,所述下偏光片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液晶面板之间;
所述上偏光片包括多个第一上偏光片和多个第二上偏光片,所述下偏光片包括多个第一下偏光片和多个第二下偏光片;所述第一上偏光片和所述第一下偏光片分别在所述液晶面板所在平面上形成的垂直投影均与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中的所述子像素单元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上偏光片和所述第二下偏光片分别在所述液晶面板所在平面上形成的垂直投影均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组中的所述子像素单元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第一上偏光片和所述第二下偏光片的透过轴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上偏光片和所述第一下偏光片的透过轴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光偏光片和多个背光光源,所述背光偏光片位于所述多个背光光源的出光侧;所述多个背光光源包括第一背光光源组和第二背光光源组;
所述背光偏光片包括多个第一背光偏光片和多个第二背光偏光片,所述第一背光偏光片在所述背光光源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一背光光源组中的所述背光光源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背光偏光片在所述背光光源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二背光光源组中的所述背光光源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第一背光偏光片的透过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背光偏光片的透过轴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面板沿出光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基板、液晶层和第二基板,所述液晶层包括液晶分子;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一配向层;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二配向层;
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的所述子像素单元中所述第一配向层的配向方向,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组的所述子像素单元中所述第一配向层的配向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的所述子像素单元中所述第二配向层的配向方向,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组的所述子像素单元中所述第二配向层的配向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组中的所述子像素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均依次交替排列;
或者,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组均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子像素单元列,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组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组中的所述子像素单元列沿所述第二方向或所述第一方向依次交替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
所述第一背光光源组和所述第二背光光源组中的所述背光光源,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均依次交替排列;或者,所述第一背光光源组和所述第二背光光源组均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背光光源列,所述第一背光光源组和所述第二背光光源组中的所述背光光源列,沿所述第二方向或所述第一方向依次交替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背光偏光片的出光侧,所述导光板在所述背光光源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背光光源所在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和出光面相邻;
所述背光光源和所述背光偏光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所述液晶面板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光源包括mini-LED、micro-LED或LED。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像素驱动电路层,所述第二基板设置有色阻层;
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层包括与所述子像素单元一一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所述色阻层包括与所述子像素单元一一对应的色阻。
10.一种双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双重显示模组。
CN202021969246.7U 2020-09-10 2020-09-10 一种双重显示模组和双重显示装置 Active CN2127815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69246.7U CN212781586U (zh) 2020-09-10 2020-09-10 一种双重显示模组和双重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69246.7U CN212781586U (zh) 2020-09-10 2020-09-10 一种双重显示模组和双重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81586U true CN212781586U (zh) 2021-03-23

Family

ID=75065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69246.7U Active CN212781586U (zh) 2020-09-10 2020-09-10 一种双重显示模组和双重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815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47661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1644713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module, and method for driving display panel
WO2018214422A1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EP1887415B1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WO2020258649A1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775559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used in same
TWI238899B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th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electro-optical device
US20070046860A1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capable of varying angular range for diffusing emitted 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apable of displaying selectively with wide view angle and narrow view angle by using same
US20190146271A1 (en) Transpar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H043856B2 (zh)
CN11115818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200109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930434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1194090B2 (en) Display device
JP4917377B2 (ja)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18066513A1 (ja) 表示装置
CN212781586U (zh) 一种双重显示模组和双重显示装置
CN109212832B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液晶显示装置
US10394100B2 (en)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array substrate thereof
JP200322804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20150074803A (ko) 도광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투명 디스플레이
KR10250061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15236899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80314111A1 (en)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3020440A1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