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72394U - 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772394U CN212772394U CN202021562576.4U CN202021562576U CN212772394U CN 212772394 U CN212772394 U CN 212772394U CN 202021562576 U CN202021562576 U CN 202021562576U CN 212772394 U CN212772394 U CN 21277239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piles
- underground
- supporting
- foundation p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2209 hydrophob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102000001999 Transcription Factor Pit-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4
- 108010040742 Transcription Factor Pit-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101150054854 POU1F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0 mortar (mason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6 perme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78 waterproof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包括地下建筑主体,地下建筑主体设置于基坑内,还包括支护桩和疏水回填带,支护桩设置有若干组,且成排设置在基坑的侧壁上,并形成支护空间;地下建筑主体设置于支护空间内,所述疏水回填带设置在支护桩和地下建筑主体的外壁之间,且下端与基坑底部的土层连接;地下建筑主体的外壁与支护桩之间通过换撑带连接。本地下建筑支护体系在现有地下建筑主体与基坑土层之间设置支护桩能够有效抵消基坑周侧土层对地下建筑主体侧壁的水土压力,利用换撑带,使得支护桩内侧具有受力点,提高抵抗水土压力的能力;疏水回填带底部与基坑底部土层连接,可以有效排出支护桩与地下建筑主体侧壁之间的积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进度的加快,大型综合多功能建筑群不断涌现,与之相配套的基坑面积也愈来愈大,越来越深。尤其在沿江软土地区,这些大面积基坑给地下工程建设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沿江地层中的冲积土层中蕴藏丰富的地下水,而冲积土层下是深达几十米的不透水砂岩层,并且冲积土层与不透水砂岩层之间的裂隙基本位于-10.00m左右。在上述地质条件中,施工15m以上的深大基坑时,势必会穿越冲积土层,并使基础座落在不透水砂岩层上。由于冲积土层一般含砂量高,透水性强,为此地下工程所在区域内的土层透水性强。目前整个地下工程基本是依靠地下建筑外墙壁上的防水层进行防水,因此整个地下建筑外壁上的的防水工作十分重要。为此整个地下建筑的周侧墙壁一般设置相对较厚,同时外壁上铺设有防水层,但是由于地下建筑周侧的地层沉降以及承受长期的水土压力,使得整个地下建筑的周侧墙壁长期处于一个受力状态,这时地下建筑周侧墙壁的防水能力明显下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本支护体系容易施工,可以有效减少基坑水土对地下建筑侧壁的水土压力,抵抗水土压力能力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包括地下建筑主体,所述地下建筑主体设置于基坑内,还包括支护桩和疏水回填带,所述支护桩设置有若干组,且成排设置在基坑的侧壁上,并形成支护空间;所述地下建筑主体设置于支护空间内,所述疏水回填带设置在支护桩和地下建筑主体的外壁之间,且下端与基坑底部的土层连接;所述地下建筑主体的外壁与支护桩之间通过换撑带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护桩包括间隔设置的排桩、设置在排桩桩顶的桩顶冠梁以及设置在相邻两排桩之间的止水桩;所述止水桩的下端插在基坑的坑底下方,并且止水桩靠基坑的一侧与相邻两排桩之间还喷射有细石混凝土护壁。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止水桩卡置在相邻两组所述排桩之间,且位于靠近地下建筑主体的一侧上,所述止水桩上设置有卯件,所述卯件向外的一端穿过细石混凝土护壁并倾斜向下插入基坑的土层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卯件为钢筋混凝土桩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地下建筑主体设置有至少两层楼层结构,每层所述楼层结构之间设置有楼板,所述楼板之间设置有若干结构柱,所述换撑带设置在地下建筑主体内楼板对应区域的外壁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基坑的底部由下自上设置有垫层和底板层,所述地下建筑主体建造在底板层上,所述地下建筑主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立柱桩,所述支撑立柱桩穿过垫层和底板层,并置于基坑底部的土层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疏水回填带由非膨胀土构成。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换撑带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地下建筑主体的外壁上设置有防水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地下建筑支护体系在现有地下建筑主体与基坑土层之间设置支护桩利用支护桩构成支护空间,能够有效抵消基坑周侧土层对地下建筑主体侧壁的水土压力,同时在支护桩与地下建筑主体侧壁之间设置有换撑带,使得支护桩内侧具有受力点,提高抵抗水土压力的能力;利用疏水回填带可以有效填充支护桩与地下建筑主体侧壁之间的空间,同时疏水回填带底部与基坑底部土层连接,可以有效排出支护桩与地下建筑主体侧壁之间的积水,避免积水渗入地下建筑主体侧壁。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支护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支护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地下建筑主体1、楼层结构11、楼板12、结构柱13、支撑立柱桩14、基坑2、垫层21、底板层22、支护桩3、排桩31、桩顶冠梁32、止水桩33、细石混凝土护壁34、卯件35、疏水回填带4、换撑带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部件被称为“设置在中部”,不仅仅是设置在正中间位置,只要不是设置在两端部都属于中部所限定的范围内。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包括地下建筑主体1,所述地下建筑主体1设置于基坑2内,还包括支护桩3和疏水回填带4,所述支护桩3设置有若干组,且成排设置在基坑2的侧壁上,并形成支护空间;所述地下建筑主体1设置于支护空间内,所述疏水回填带4设置在支护桩3和地下建筑主体1的外壁之间,且下端与基坑2底部的土层连接;所述地下建筑主体1的外壁与支护桩3之间通过换撑带5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疏水回填带4的顶部可以喷混凝土形成加固结构,加固结构可以覆盖支护桩3的顶部土层。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护桩3的顶部可以与现有基坑2的顶部土层相齐平,也可以低于现有基坑2的顶部土层。支护桩3的顶部在低于现有基坑2的顶部土层时,基坑2的顶部土层还需扩大开挖形成边坡,这时可以通过喷混凝土砂浆构成硬化边坡。支护桩3在本申请中可以常规的单排桩或者双排桩,这个需要根据实际的土层进行选择。
参见图1和图2,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护桩3包括间隔设置的排桩31、设置在排桩31桩顶的桩顶冠梁32以及设置在相邻两排桩31之间的止水桩33;所述止水桩33的下端插在基坑2的坑底下方,并且止水桩33靠基坑2的一侧与相邻两排桩31之间还喷射有细石混凝土护壁34。在本申请中,止水桩33和排桩31为交错设置,并构成整个支护墙体,此外在喷射混凝土护壁34时,需要在排桩31外侧挂钢丝网后方可进行喷射细石混凝土护壁34。在本申请中排桩31和桩顶冠梁32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而止水桩33则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进行选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素混凝土结构。
参见图3和图4,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整个支护桩3与基坑1周侧土层的连接强度,以及提高支护桩3的抗倾覆能力,所述止水桩33卡置在相邻两组所述排桩31之间,且位于靠近地下建筑主体1的一侧上,所述止水桩33上设置有卯件35,所述卯件35向外的一端穿过细石混凝土护壁34并倾斜向下插入基坑2的土层内。其中,所述卯件35为钢筋混凝土桩件,卯件35可以在细石混凝土护壁34喷射时先预制并固定在基坑1周侧的土层内,其可以现在基坑1周侧的土层内打孔,然后将预制好的卯件35塞入到孔内,然后通过混凝土灌注进入到该孔内以固定卯件35。其中卯件35与止水桩33的固定,可以在排桩31建造完成并在开挖好部分基坑1时进行建造,工人可以通过在两组排桩31的缝隙向基坑1内的土层进行建造卯件35,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建造止水桩33,由于止水桩33为常规的混凝土结构,因此可以分段浇筑,然后使得止水桩33和卯件35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在本申请中所述地下建筑主体1设置有至少两层楼层结构11,每层所述楼层结构11之间设置有楼板12,所述楼板12之间设置有若干结构柱13。其中楼层结构11为常规的地下室结构,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本申请中为了增加整个地下建筑主体1与支护桩3的联系性,所述换撑带5设置在地下建筑主体1内楼板12对应区域的外壁上,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个楼板12所在的区域均通过换撑带5与整个基坑1周侧的支护桩3进行支撑连接。为了简便设计,所述换撑带5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参见图1和图3,为了提高整个基坑2底部的强度,所述基坑2的底部由下自上设置有垫层21和底板层22,所述地下建筑主体1建造在底板层22上,所述地下建筑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立柱桩14,所述支撑立柱桩14穿过垫层21和底板层22,并置于基坑2底部的土层内。其中,垫层21为纯混凝土层,其用于找平整个基坑1的底部,而底板层2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个基坑2底部的强度能够支撑其整个地下建筑主体1,在本申请中垫层21和底板层22均不与支护桩3的侧壁进行连接,这样疏水回填带4的下端能够与基坑2的底部土层连接,便于排水或者避免外界的雨水积压在疏水回填带4内。在本申请中,支护桩3深入到不透水砂岩层内,为此冲击土层的水分很难进入到疏水回填带4内,而疏水回填带4内的积水可以通过基坑1底部处,缓慢下渗入到基坑1底部的土层中去。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水性,所述地下建筑主体1的外壁上设置有防水层,防水层为常规的基坑防水材料即可。进一步,所述疏水回填带4由非膨胀土构成,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后期使用过程中疏水回填带4不会膨胀而造成支护桩3和地下建筑主体1的侧壁相互收到挤压应力。在本申请中,支撑立柱桩14可以提高整个垫层21和底板层22抗沉降的能力,同时也将对后期土层变动对垫层21和底板层22强度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地下建筑支护体系在现有地下建筑主体1与基坑2土层之间设置支护桩3利用支护桩3构成支护空间,能够有效抵消基坑2周侧土层对地下建筑主体1侧壁的水土压力,同时在支护桩3与地下建筑主体1侧壁之间设置有换撑带5,使得支护桩3内侧具有受力点,提高抵抗水土压力的能力;利用疏水回填带4可以有效填充支护桩3与地下建筑主体1侧壁之间的空间,同时疏水回填带4底部与基坑2底部土层连接,可以有效排出支护桩3与地下建筑主体1侧壁之间的积水,避免积水渗入地下建筑主体1侧壁。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包括地下建筑主体,所述地下建筑主体设置于基坑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护桩和疏水回填带,所述支护桩设置有若干组,且成排设置在基坑的侧壁上,并形成支护空间;所述地下建筑主体设置于支护空间内,所述疏水回填带设置在支护桩和地下建筑主体的外壁之间,且下端与基坑底部的土层连接;所述地下建筑主体的外壁与支护桩之间通过换撑带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包括间隔设置的排桩、设置在排桩桩顶的桩顶冠梁以及设置在相邻两排桩之间的止水桩;所述止水桩的下端插在基坑的坑底下方,并且止水桩靠基坑的一侧与相邻两排桩之间还喷射有细石混凝土护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桩卡置在相邻两组所述排桩之间,且位于靠近地下建筑主体的一侧上,所述止水桩上设置有卯件,所述卯件向外的一端穿过细石混凝土护壁并倾斜向下插入基坑的土层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卯件为钢筋混凝土桩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建筑主体设置有至少两层楼层结构,每层所述楼层结构之间设置有楼板,所述楼板之间设置有若干结构柱,所述换撑带设置在地下建筑主体内楼板对应区域的外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的底部由下自上设置有垫层和底板层,所述地下建筑主体建造在底板层上,所述地下建筑主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立柱桩,所述支撑立柱桩穿过垫层和底板层,并置于基坑底部的土层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回填带由非膨胀土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撑带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建筑主体的外壁上设置有防水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62576.4U CN212772394U (zh) | 2020-07-31 | 2020-07-31 | 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62576.4U CN212772394U (zh) | 2020-07-31 | 2020-07-31 | 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772394U true CN212772394U (zh) | 2021-03-23 |
Family
ID=75049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562576.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772394U (zh) | 2020-07-31 | 2020-07-31 | 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77239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82081A (zh) * | 2022-01-28 | 2022-05-13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深基坑肥槽回填系统 |
-
2020
- 2020-07-31 CN CN202021562576.4U patent/CN21277239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82081A (zh) * | 2022-01-28 | 2022-05-13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深基坑肥槽回填系统 |
CN114482081B (zh) * | 2022-01-28 | 2024-01-23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深基坑肥槽回填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21231B (zh) | 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 |
CN101914925B (zh) | 利用优化复合预制拱墙作外墙的地下室 | |
CN101725258B (zh) | 古建筑物整体顶升方法 | |
CN101418569B (zh) | 预制拱片、支护与主体结构结合的优化复合拱墙 | |
CN101092850A (zh) | 一种建筑物或古建筑物/群整体顶升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9183809B (zh) | 一种淤泥质黏土深基坑工程复合支护换撑的施工方法 | |
CN109403339B (zh) | 双排桩结合中心岛法的深基坑复合支护结构及其支护方法 | |
CN103103988A (zh) | 利用中心岛楼板水平支撑结构的基坑施工方法 | |
CN110777806B (zh) | 多连杆平面框架永久支护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 |
CN102031785A (zh) | 永久结构板带代替临时围檩的基坑支护技术 | |
CN104563130A (zh) | 一种十字型围护桩以及围护结构兼做主体结构的施工方法 | |
CN113250240A (zh) | 层状网式格宾石笼与混凝土的组合式边坡防护结构及工艺 | |
CN105064711B (zh) | 一种在居民楼间施工地下车库的方法 | |
CN111962536A (zh) | 一种季节性水域桥梁嵌岩基础的圆形组合围堰及施工方法 | |
CN1333139C (zh) | 一种柱支式地下连续墙 | |
CN212772394U (zh) | 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 | |
CN216041201U (zh) | 一种先撑后挖双层斜向支撑基坑围护体系 | |
CN110939139B (zh) | 基于桩后异型挡墙刚性接触的桩板墙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 |
CN111622234B (zh) | 一种斜竖向组合钢管桩承托的卸荷式薄壁箱型挡墙及施工工艺 | |
CN213709548U (zh) | 一种深基坑楼座区域正负零梁板先行的结构体系 | |
CN217760383U (zh) | 一种设置在边坡支护上的围墙结构 | |
CN216198134U (zh) | 一种半包全排导防水新型地铁车站 | |
CN211037013U (zh) | 一种组合边坡支护结构 | |
CN214061687U (zh) | 一种柔性透水路堑挡墙 | |
CN213952237U (zh) | 一种带四角支撑梁的基坑支护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23 Termination date: 2021073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