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2672366U - 车辆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72366U
CN212672366U CN202020981735.8U CN202020981735U CN212672366U CN 212672366 U CN212672366 U CN 212672366U CN 202020981735 U CN202020981735 U CN 202020981735U CN 212672366 U CN212672366 U CN 2126723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fitting portion
input shaft
fitted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8173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四方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723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723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驱动装置抑制转子相对于旋转轴的倾倒,抑制旋转轴的嵌合部或转子主轴的嵌合部破损。车辆驱动装置包括:第一输入轴;电动机,具有无法相对旋转地嵌合于第一输入轴的转子;行星齿轮机构,具有可与第一输入轴一体旋转的太阳齿轮;以及圆环构件,无法相对旋转地嵌合于第一输入轴。转子具有:转子主轴,沿第一输入轴的轴向延伸,无法相对旋转地嵌合于第一输入轴的外周面;以及转子本体,支撑于转子主轴。圆环构件在转子主轴的嵌合部的轴向的一端侧嵌合于第一输入轴,太阳齿轮无法相对旋转地嵌合于转子主轴的嵌合部及圆环构件的外周面,与第一输入轴一体旋转。

Description

车辆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用行星齿轮机构传递电动机的动力的车辆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技术,例如已知有以下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装置。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驱动装置包括内燃机和电动机作为驱动源,构成为可使用行星齿轮机构将这些驱动源的动力传递至驱动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74508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使用所述那样的行星齿轮机构的车辆驱动装置中,有时使电动机的转子主轴与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齿轮沿轴向并排地嵌合于形成在旋转轴 (例如输入轴)的嵌合部(例如花键嵌合部)。此时,转子主轴的轴向长度相对于转子的轴向长度而相对变短,转子相对于旋转轴容易倾倒。若转子主轴倾倒,则多余的动态负荷作用于旋转轴的嵌合部及转子主轴的嵌合部,这些嵌合部变得容易破损。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驱动装置包括:旋转轴;电动机,具有无法相对旋转地嵌合于旋转轴的转子;行星齿轮机构,具有可与旋转轴一体旋转的太阳齿轮;以及圆环构件,无法相对旋转地嵌合于旋转轴。转子具有:转子主轴,沿旋转轴的轴向延伸,无法相对旋转地嵌合于旋转轴的外周面;以及转子本体,支撑于转子主轴。圆环构件在转子主轴的轴向的其中一侧嵌合于旋转轴。太阳齿轮无法相对旋转地嵌合于转子主轴及圆环构件的外周面,与旋转轴一体旋转。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抑制转子相对于旋转轴的倾倒,抑制旋转轴的嵌合部或转子主轴的嵌合部破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驱动装置的骨架图。
图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驱动装置所具有的电动机及行星齿轮机构的截面图。
图3为表示图2所示的电动机的转子及行星齿轮机构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符号的说明]
1:车辆驱动装置
2:变速机
3:行星齿轮机构
4:电动机
21:第一输入轴(旋转轴)
22:第二输入轴
23:输出轴
31:太阳齿轮
32:环齿轮
33:小齿轮
34:载架
40:定子
43:转子
45:转子主轴
46:圆环构件
211:花键嵌合部
311:花键嵌合部
452:嵌合部
454:第一花键嵌合部
455:第二花键嵌合部
461:第一花键嵌合部
462:第二花键嵌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方面参照图1~图3,一方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驱动装置可适用于以内燃机(发动机)及电动机(马达或马达发电机)作为行驶驱动源的混合动力汽车、或以电动机作为行驶驱动源的电动汽车等。以下,对适用于以内燃机及电动机作为行驶驱动源的混合动力汽车的车辆驱动装置的示例进行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驱动装置1的骨架图。
如图1所示,车辆驱动装置1包括变速机2、内燃机ENG以及电动机4。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2为前进七速、后退一速的平行轴式变速箱,为所谓的干式的双离合器式变速机(Dual Clutch Transmission,DCT)。
变速机2包括:第一输入轴21,经由奇数挡用的第一离合器C1而可连接或断开地结合于内燃机ENG;第二输入轴22,经由偶数挡用的第二离合器 C2而可连接或断开地结合于内燃机ENG;输出轴23,将第一输入轴21或第二输入轴22的旋转力输出至差动机构(未图示);以及行星齿轮机构3,结合于第一输入轴21。
内燃机ENG在第一输入轴21的轴向的其中一侧,经由第一离合器C1而可连接或断开地结合于第一输入轴21。在第一输入轴21的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形成有花键嵌合部211,经由花键嵌合部211而结合行星齿轮机构3及电动机4。
行星齿轮机构3包括:太阳齿轮31,与第一输入轴21一体地旋转,环齿轮32,可固定于变速机2的箱20;小齿轮33,与太阳齿轮31及环齿轮32啮合;以及载架34,自转及公转自如地支撑小齿轮33。电动机4包括定子40、以及配置于定子40的径向内侧的转子43。行星齿轮机构3配置于转子43的径向内侧。此外,关于行星齿轮机构3及电动机4,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
在第一输入轴21,以同心状可相对旋转地配置有三速驱动齿轮53、七速驱动齿轮57及五速驱动齿轮55。在三速驱动齿轮53与七速驱动齿轮57之间,沿轴向可滑动地设有三-七速同步啮合机构63,对应于五速驱动齿轮而沿轴向可滑动地设有五速同步啮合机构65。而且,在环齿轮32与箱20之间,沿轴向可滑动地设有一速同步啮合机构61。
通过使三-七速同步啮合机构63或五速同步啮合机构65滑动而导入所需齿轮段的同步,从而所述齿轮段连结于第一输入轴21。而且,通过切换第一同步啮合机构61,从而将小齿轮33的旋转驱动力经由载架34传递至输出轴 23。通过这样设置的这些齿轮及同步啮合机构而构成用于将奇数挡(一速、三速、五速、七速)实现为变速挡的第一变速齿轮机构。
第二输入轴22与第一输入轴21大致平行地配置,在轴向的其中一侧,经由与第一离合器C1并排地配置的第二离合器C2而可连接或断开地结合于内燃机ENG。在第二离合器C2的输出侧,连接有以形成第一输入轴21的外筒的方式配置成同心状的外侧主轴24。外侧主轴24经由空转轴25而一直卡合于倒挡轴26及第二输入轴22,第二离合器C2的旋转输出传递至倒挡轴26 及第二输入轴22。
在第二输入轴22,以同心状可相对旋转地配置有二速驱动齿轮52、六速驱动齿轮56、四速驱动齿轮54。在二速驱动齿轮52与六速驱动齿轮56之间,沿轴向可滑动地设有二-六速同步啮合机构62,对应于四速驱动齿轮54 而沿轴向可滑动地设有四速同步啮合机构64。
通过使二-六速同步啮合机构62或四速同步啮合机构64滑动而导入所需齿轮段的同步,从而所述齿轮段连结于第二输入轴22。通过这样设置的这些齿轮及同步啮合机构而构成用于将偶数挡(二速、四速、六速)实现为变速挡的第二变速齿轮机构。
第一变速齿轮机构及第二变速齿轮机构的各驱动齿轮与设于输出轴23 的第一从动齿轮71、第二从动齿轮72及第三从动齿轮73的对应的齿轮啮合。通过各驱动齿轮与各从动齿轮啮合,从而输出轴23旋转驱动。
第一离合器C1及第二离合器C2包含油压差动型的湿式摩擦离合器。第一离合器C1构成为自如地切换为使内燃机ENG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一输入轴 21的传递状态、与阻断驱动力的传递的开放状态。第二离合器C2构成为自如地切换为使内燃机ENG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二输入轴22的传递状态、与阻断驱动力的传递的开放状态。
接下来,一方面参照图2及图3,一方面对以上所述的行星齿轮机构3及电动机4加以详述。图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驱动装置1所具有的电动机4及行星齿轮机构3的截面图,图3为表示图2所示的电动机4的转子43 及行星齿轮机构3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如上文所述,在电动机4的转子43的径向内侧配置有行星齿轮机构3的状态下,使行星齿轮机构3及电动机4经由第一输入轴21的花键嵌合部211 结合于第一输入轴21的情况下,例如,使行星齿轮机构3的太阳齿轮31及电动机4的下文将述的转子主轴45沿轴向并排地花键嵌合于花键嵌合部211。
若使行星齿轮机构3的太阳齿轮31与电动机4的转子主轴45沿轴向并排地花键嵌合,则转子主轴45的轴向长度相对于转子43的轴向长度而相对变短。若转子主轴45的轴向长度变短,则转子主轴45相对于第一输入轴21 变得容易倾倒。
若转子主轴45变得容易倾倒,则例如在受到来自构成第一变速齿轮机构的各驱动齿轮的传递力矩而将第一输入轴21挠曲,定子40与转子43的相对位置发生偏移的情况下,有时转子43所产生的磁性反作用力(欲回到稳定的位置的力)会导致转子主轴45相对于第一输入轴21倾倒。
若转子主轴45倾倒,则可能过大的动态负荷作用于转子主轴45的下文将述的嵌合部452及第一输入轴21的花键嵌合部211,这些嵌合部可能损伤。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使行星齿轮机构3的太阳齿轮31嵌合于与花键嵌合部211嵌合的转子主轴45的嵌合部452的外周面。由此,可将转子主轴45 的嵌合部452沿轴向加长,转子43相对于第一输入轴21变得不易倾倒。换言之,可使第一输入轴21与转子43的嵌合部接近转子43的重心,转子43 相对于第一输入轴21变得不易倾倒。以下,以行星齿轮机构3及电动机4对第一输入轴21的支撑结构为中心,对行星齿轮机构3及电动机4加以详述。
如图2所示,电动机4包括定子40、以及配置于定子40的径向内侧的转子43。定子40具有:定子铁芯41,形成为沿轴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以及多层(例如U相、V相、W相)的线圈42,安装于定子铁芯41。定子40 通过电流在线圈42流动从而产生磁场。
转子43包括转子本体44、以及支撑转子本体44的转子主轴45。转子本体44包括:转子铁芯441,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定子铁芯41的内周面相向配置;以及磁石442,安装于转子铁芯441。转子43通过定子40中产生的磁场与转子本体44的磁石442排斥或吸引从而受到旋转驱动。
转子主轴45具有:支撑部451,支撑转子本体44;嵌合部452,嵌合于第一输入轴21的花键嵌合部211;以及连接部453,将支撑部451与嵌合部 452连接。支撑部451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嵌合部452形成为与第一输入轴21配置为同心状的大致圆筒状。连接部453形成为可将支撑部451的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嵌合部452的轴向的大致中央部连接。
如图3所示,在嵌合部452的内周面形成有第一花键嵌合部454,此第一花键嵌合部454可与形成于第一输入轴21的另一侧的端部的花键嵌合部 211嵌合。通过将形成于嵌合部452的内周面的第一花键嵌合部454与形成于第一输入轴21的外周面的花键嵌合部211无法相对旋转地花键嵌合,从而转子主轴45与第一输入轴21一体地旋转。嵌合部452的第一花键嵌合部454 与第一输入轴21的花键嵌合部211以具有稍许的间隔(例如0μm~34μm) 的状态结合并一体地旋转。
在嵌合部452的外周面,在轴向的其中一侧形成有第二花键嵌合部455,此第二花键嵌合部455可与形成于太阳齿轮31的内周面的下文将述的花键嵌合部311嵌合。第二花键嵌合部455从与连接部453连接的部分形成至其中一侧的端部。通过将形成于嵌合部452的外周面的第二花键嵌合部455与形成于太阳齿轮31的内周面的花键嵌合部311无法相对旋转地花键嵌合,从而转子主轴45与太阳齿轮31一体地旋转。嵌合部452的第二花键嵌合部455 与太阳齿轮31的花键嵌合部311以具有稍许的间隔(例如0μm~34μm) 的状态结合并一体地旋转。
这样,并非使转子主轴45(嵌合部452)与太阳齿轮31对形成于第一输入轴21的花键嵌合部211沿轴向并排地嵌合,而是使太阳齿轮31花键嵌合于形成在嵌合部452的外周面的第二花键嵌合部455,由此可将嵌合部452向轴向的其中一侧延长。例如,可沿轴向加长与太阳齿轮31的轴向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
本实施方式中,在嵌合部452的轴向的其中一侧的端部配置有下文将述的圆环构件46,嵌合部452的轴向长度较太阳齿轮31的轴向长度短圆环构件46的轴向长度的程度。即,嵌合部452的轴向长度相当于太阳齿轮31及圆环构件46的轴向长度。
如上文所述,在嵌合部452的轴向的其中一侧的端部,配置有圆环构件 46。即,圆环构件46与嵌合部452沿轴向并排地配置。圆环构件46形成为沿轴向具有厚度的大致圆环状,通过抵接于嵌合部452的轴向的一端部,从而限制嵌合部452的轴向的活动。圆环部材46的轴向长度短于太阳齿轮31 的轴向长度,例如具有太阳齿轮31的轴向长度的一半以下的长度。
在圆环构件46的内周面形成有第一花键嵌合部461,此第一花键嵌合部 461可与形成于第一输入轴21的上文所述的花键嵌合部211嵌合。第一花键嵌合部461是遍及内周面的轴向全域而形成。通过将形成于圆环构件46的内周面的第一花键嵌合部461与形成于第一输入轴21的外周面的花键嵌合部 211无法相对旋转地花键嵌合,从而圆环构件46与第一输入轴21一体地旋转。
在圆环构件46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二花键嵌合部462,此第二花键嵌合部 462可与形成于太阳齿轮31的内周面的下文将述的花键嵌合部311嵌合。第二花键嵌合部462是遍及外周面的轴向全域而形成。通过将形成于圆环构件 46的外周面的第二花键嵌合部462与形成于太阳齿轮31的内周面的花键嵌合部311无法相对旋转地花键嵌合,从而圆环构件46与太阳齿轮31一体地旋转。
而且,圆环构件46以压入至太阳齿轮31的内周面的状态与内周面花键嵌合,并以所述状态固定。即,不同于嵌合部452的第一花键嵌合部454与第一输入轴21的花键嵌合部211、及嵌合部452的第二花键嵌合部455与太阳齿轮31的花键嵌合部311,圆环构件46的第二花键嵌合部462与太阳齿轮31的花键嵌合部311以几乎不具有间隔的状态结合并一体地旋转。
例如,在将行星齿轮机构3及转子43组装于第一输入轴21的情况下,在将行星齿轮机构3的太阳齿轮31组装于第一输入轴21后组装转子43,但在使行星齿轮机构3的太阳齿轮31嵌合于转子主轴45的嵌合部452的外周面的情况下,难以直接组装。因此,通过将圆环构件46预先组装于第一输入轴21,从而即便在使行星齿轮机构3的太阳齿轮31嵌合于转子主轴45的嵌合部452的外周面的情况下,行星齿轮机构3及转子43对第一输入轴21的组装也变得容易。尤其,组装转子43时的间隙的形成或对位变得容易。此时,从对第一输入轴21的组装性的观点来看,圆环构件46是对第一输入轴21松散地组装。
在嵌合部452的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配置有形成为大致圆环状的栓 (cotter)47。栓47嵌入至形成于第一输入轴21的凹部47h,通过抵接于嵌合部452的轴向的另一端部,从而限制嵌合部452的轴向的活动。栓47由扣环(retainer)等保持构件48a及环状支撑构件28b固定。
如图2所示,行星齿轮机构3包括:太阳齿轮31,与第一输入轴21及电动机4一体地旋转;环齿轮32,可固定于变速机2的箱20;小齿轮33,与太阳齿轮31及环齿轮32啮合;以及载架34,自转及公转自如地支撑小齿轮 33。
太阳齿轮31为位于行星齿轮机构3的大致中央,与形成于转子主轴45 的嵌合部452的第二花键嵌合部455及形成于圆环构件46的第二花键嵌合部462花键嵌合的外啮合齿轮。在太阳齿轮31的内周面,如上文所述,形成有可与转子主轴45的嵌合部452及圆环构件46的第二花键嵌合部455、第二花键嵌合部462嵌合的花键嵌合部311。
通过将形成于太阳齿轮31的内周面的花键嵌合部311与形成于转子主轴 45的嵌合部452及圆环构件46的外周面的第二花键嵌合部455、第二花键嵌合部462无法相对旋转地花键结合,从而太阳齿轮31与转子主轴45的嵌合部452及圆环构件46一体地旋转。
此外,如上文所述,太阳齿轮31的花键嵌合部311与转子主轴45的嵌合部452的第二花键嵌合部455以具有稍许的间隔(例如0μm~34μm)的状态结合并一体地旋转。另一方面,太阳齿轮31的花键嵌合部311与圆环构件46的第二花键嵌合部462以圆环构件46被压入的状态结合并一体地旋转。
环齿轮32为位于行星齿轮机构3的径向外侧,在小齿轮33的外侧与小齿轮33啮合的内啮合齿轮。环齿轮32构成为可经由一速同步啮合机构61而固定于变速机2的箱20。而且,在环齿轮32,连接有一速同步啮合机构61 的同步器齿毂61a,同步器齿毂61a经由轴承20a可相对旋转地支撑于第一输入轴21的外周。即,环齿轮32经由轴承20a可相对旋转地支撑于第一输入轴21的外周。
小齿轮33具有与太阳齿轮31及环齿轮32啮合的小齿轮本体331、以及旋转自如地支撑小齿轮本体331的小齿轮主轴332。小齿轮本体331为与太阳齿轮31及环齿轮32啮合的外啮合齿轮,小齿轮主轴332固定于载架34。载架34连结于配置在第一输入轴21的三速驱动齿轮53。
在环齿轮32与变速机2的箱20之间,沿轴向可滑动地设有上文所述的一速同步啮合机构61,载架34如上文所述,连结于三速驱动齿轮53(参照图1)。通过使一速同步啮合机构61滑动而将环齿轮32固定于箱20,从而可将小齿轮33的旋转驱动力经由载架34、三速驱动齿轮53及第一输入轴21 传递至输出轴23(参照图1)。
由此,第一输入轴21的旋转以行星齿轮机构3的齿轮比与三速驱动齿轮 53的齿轮比的组合所规定的一速用的齿轮比来变速,并经由输出轴23而输出。此外,此时三-七速同步啮合机构63位于中立位置,因而三-七速同步啮合机构63不卡合于三速驱动齿轮53。当选择了较一速更为高速侧的二速~七速时,一速同步啮合机构61断开,小齿轮33的旋转驱动力并未传递。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行星齿轮机构3构成为单小齿轮型。行星齿轮机构例如也可构成为双小齿轮型,此双小齿轮型具有自转及公转自如地支撑一对小齿轮的载架。此时,例如只要构成为将环齿轮连结于第三驱动齿轮,可利用一速同步啮合机构将载架固定于箱即可。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发挥以下那样的作用效果。
(1)车辆驱动装置1包括:第一输入轴21;电动机4,具有无法相对旋转地嵌合于第一输入轴21的转子43;行星齿轮机构3,具有可与第一输入轴 21一体旋转的太阳齿轮31;以及圆环构件46,无法相对旋转地嵌合于第一输入轴21。转子43具有:转子主轴45,沿第一输入轴21的轴向延伸,无法相对旋转地嵌合于第一输入轴21的外周面;以及转子本体44,支撑于转子主轴45。圆环构件46在转子主轴45的嵌合部452的轴向的一端侧嵌合于第一输入轴21,太阳齿轮31无法相对旋转地嵌合于转子主轴45的嵌合部452 及圆环构件46的外周面,与第一输入轴21一体旋转。
根据所述构成,可将转子主轴45的嵌合部452沿轴向加长,转子43相对于第一输入轴21变得不易倾倒。因此,可抑制第一输入轴21的花键嵌合部211或转子主轴45的嵌合部452的第一花键嵌合部454破损。
例如,在转子主轴45的嵌合部452以具有稍许的间隔(0μm~34μm) 的状态(例如未经压入的状态)花键嵌合于第一输入轴21的情况下,若自配置于第一输入轴21的各驱动齿轮产生齿轮反作用力(因第一输入轴受到传递力矩而作用的力)的作用,则第一输入轴21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挠曲。若第一输入轴21挠曲,则花键嵌合于第一输入轴21的另一端部的转子43成为倾倒的状态。
若转子43成为倾倒的状态,则相对于定子40,转子本体44的相对位置偏移。若转子本体44相对于定子40的相对位置偏移,则转子本体44欲回到相对于定子40而使磁性稳定的位置的磁性反作用力(转子本体44及定子40 间的吸引力)作用于转子43。
此时,第一输入轴21为因齿轮反作用力而挠曲的状态,因而若磁性反作用力作用于转子43,则转子43成为相对于第一输入轴21倾倒的状态。若转子43倾倒,则过大的动态负荷作用于转子主轴45的嵌合部452的第一花键嵌合部454和第一输入轴21的花键嵌合部211。若过大的动态负荷作用于这些嵌合部,则例如可能花键嵌合部扭转而产生敲击音,或产生磨耗,或产生不必要的破损。
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构成,可将转子主轴45的嵌合部452沿轴向延长,因而例如即便磁性反作用力作用于转子43,转子43相对于第一输入轴 21也变得不易倾倒,可抑制过大的动态负荷作用于上文所述的花键嵌合部。因此,例如上文所述的花键嵌合部处的面压减小,可减少敲击音的产生。而且,例如可减少上文所述的花键嵌合部处的磨耗或破损,可提高耐久性,因而可延长制品寿命。
而且,例如通过将转子主轴45的嵌合部452沿轴向延长,从而可使上文所述的花键嵌合部接近转子43的重心位置,因此转子43变得不易倾倒。
而且,例如在将行星齿轮机构3及电动机4组装于第一输入轴21的情况下,在将行星齿轮机构3的太阳齿轮31组装于第一输入轴21后,组装电动机4的转子43,但通过设为将圆环构件46配置于转子主轴45的嵌合部452 的其中一侧并将太阳齿轮31组装于圆环构件46的构成,从而即便在所述构成中,也可较转子43而先组装太阳齿轮31。尤其能够以完成了组装转子43 时的间隙的形成或对位的状态将太阳齿轮31组装于第一输入轴21(圆环构件46)。由此,容易在将太阳齿轮31组装于第一输入轴21(圆环构件46)后组装转子43。
而且,例如通过将太阳齿轮31与圆环构件46设为分立的零件,从而可对形成于太阳齿轮31的内周面的花键嵌合部311进行拉刀(broach)加工。例如,在将太阳齿轮31与圆环构件46设为一体的零件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圆环构件,因而无法对太阳齿轮的花键嵌合部进行拉刀加工,但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太阳齿轮31与圆环构件46设为分立的零件,从而可进行太阳齿轮31的花键嵌合部311的拉刀加工。由此,可抑制太阳齿轮31的加工成本增加,从而可抑制车辆驱动装置1的制造成本。而且,通过对花键嵌合部 311进行拉刀加工,从而也可实现太阳齿轮31的大量生产。
(2)圆环构件46以压入至太阳齿轮31的状态固定于转子主轴45的嵌合部452的其中一侧。由此,容易在将行星齿轮机构3及电动机4组装于第一输入轴21的情况下,以调整了组装转子43时的间隙的形成或对位的状态将太阳齿轮31组装于第一输入轴21(圆环构件46)。
(3)转子主轴45具有:支撑部451,支撑转子本体44;嵌合部452,嵌合于第一输入轴21;以及连接部453,将支撑部451与嵌合部452连接。连接部453在嵌合部452的轴向的大致中央部连接于嵌合部452。由此,例如嵌合部452在转子43的重心位置附近连接于连接部453,因而转子43变得不易倾倒。
(4)行星齿轮机构3配置于转子本体44的径向内侧。由此,可使具有行星齿轮机构3及电动机4的车辆驱动装置小型化。
所述实施方式中,对适用于以内燃机ENG及电动机4作为行驶驱动源的混合动力汽车的车辆驱动装置1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为适用于以电动机作为行驶驱动源的电动汽车的车辆驱动装置。而且,也可为具有马达发电机的电动机,也可为具有多个电动机的构成。
所述实施方式中,车辆驱动装置构成为包括具有行星齿轮机构3的变速机2、内燃机ENG以及电动机4,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车辆驱动装置只要包括旋转轴、电动机以及行星齿轮机构即可。
所述实施方式中,转子主轴45具有支撑部451、嵌合部452以及连接部 453,使连接部453连接于嵌合部452的轴向的大致中央部,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例如,连接部也可为连接于嵌合部的另一侧的端部的构成。
以上的说明仅为一例,只要不损及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则本实用新型不受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限定。

Claims (5)

1.一种车辆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旋转轴;电动机,具有无法相对旋转地嵌合于所述旋转轴的转子;行星齿轮机构,具有能够与所述旋转轴一体旋转的太阳齿轮;以及圆环构件,无法相对旋转地嵌合于所述旋转轴,
所述转子具有:转子主轴,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延伸,无法相对旋转地嵌合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以及转子本体,支撑于所述转子主轴,
所述圆环构件在所述转子主轴的轴向的其中一侧嵌合于所述旋转轴,
所述太阳齿轮无法相对旋转地嵌合于所述转子主轴及所述圆环构件的外周面,与所述旋转轴一体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环构件以压入至所述太阳齿轮的状态固定于所述转子主轴的其中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主轴具有:支撑部,支撑所述转子本体;嵌合部,嵌合于所述旋转轴;以及连接部,将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嵌合部连接,
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嵌合部的轴向的中央部连接于所述嵌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齿轮机构配置于所述转子本体的径向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齿轮机构配置于所述转子本体的径向内侧。
CN202020981735.8U 2019-07-22 2020-06-02 车辆驱动装置 Active CN21267236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4688A JP2021017951A (ja) 2019-07-22 2019-07-22 車両駆動装置
JP2019-134688 2019-07-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72366U true CN212672366U (zh) 2021-03-09

Family

ID=74566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81735.8U Active CN212672366U (zh) 2019-07-22 2020-06-02 车辆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017951A (zh)
CN (1) CN212672366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45087B2 (ja) * 2011-11-24 2015-07-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JP6222164B2 (ja) * 2015-04-27 2017-11-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動力伝達構造
JP6326438B2 (ja) * 2016-02-18 2018-05-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
JP6620128B2 (ja) * 2017-08-02 2019-12-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17951A (ja) 2021-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91301B (zh) 行星齿轮机构和变速器
US9797495B2 (en) Clutch and differential device with same
JP5276079B2 (ja) 自動変速機
US7272986B2 (en) Dual input automatic transaxle
JP6137809B2 (ja) デュアルクラッチ式自動変速機
US8852047B2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8925410B2 (en) Synchronizer for transmission
CN107091303A (zh) 变速器
US20130231211A1 (en) Transmission with radially stacked gear sets including annular gear
CN107202154B (zh) 驱动装置的轴支承构造
JP2012207687A (ja) 変速機
US20210071758A1 (en) Gearing assemblies and apparatus
US7935018B2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102797831B (zh) 变速器的轴承固定结构
CN212672366U (zh) 车辆驱动装置
CN207921248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五挡机械式变速器
JP5919197B2 (ja) 車両用手動変速機
JP5747528B2 (ja) 変速機の回転軸支持構造
JP6044520B2 (ja) 自動変速機
JP6369449B2 (ja) パワートレイン
JP6048387B2 (ja) 自動変速機
JP6149702B2 (ja) 自動変速機
JP6107579B2 (ja) 自動変速機
JPH071537Y2 (ja)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JP2012007698A (ja) 車両用変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