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2657900U - 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机组 - Google Patents

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57900U
CN212657900U CN202021954137.8U CN202021954137U CN212657900U CN 212657900 U CN212657900 U CN 212657900U CN 202021954137 U CN202021954137 U CN 202021954137U CN 212657900 U CN212657900 U CN 2126579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or
air
evaporator
control valve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5413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卓明胜
黄成武
周宇
刘贤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195413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579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579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57900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机组。冷媒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包括壳体(10)、压缩机转子(12)和对压缩机转子(12)进行支撑的气悬浮轴承(13);储气罐(6),通过进气管与气悬浮轴承(13)的进气路连通,被配置为向气悬浮轴承(13)提供气态冷媒;第二压缩机(5),具有吸气端和与储气罐(6)连通的排气端,第二压缩机(5)的吸气端通过多个吸气路与第一压缩机(1)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A)中具有不同工作压力的多个位置连接;切换装置(8),连接在多个吸气路上,被配置为使第二压缩机(5)的吸气端有选择地通过对应的吸气路与多个位置之一连通。本公开实施例能够提高气悬浮轴承供气的适应性。

Description

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机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压缩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机组。
背景技术
静压气悬浮离心压缩机是一种利用高压气体产生的浮力将转子抬离轴承,从而实现转子悬浮的压缩机。这种压缩机具有摩擦损失小、体积小、无油等优点。相比于油润滑轴承,气悬浮轴承的承载力小、易磨损,能够保证气体轴承供气量的稳定,以提供足够的浮力,从而给气悬浮压缩机提供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
在发明人知晓的相关技术中,采用气悬浮压缩机之外的另一个供气压缩机将蒸发器中的气体加压后供入储气罐,最终再供给气悬浮压缩机中的气悬浮轴承。
发明内容
经研究发现,在冷水机组运行过程中,随着气悬浮压缩机转速的降低,气体轴承悬浮所需的供气量随之加大。由于蒸发器压力是机组系统中的最低压力,随着蒸发器压力的降低,供气压缩机所产生的供气量随之减小。这导致相关技术在低转速、低压力的不利条件运行时,难以保证气体轴承供气量的稳定,从而不能维持气悬浮压缩机稳定运行。在一些运行条件下,还会出现供气压缩机供气量过多,消耗功率增大,降低冷水机组的运行能效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机组,能够提高气悬浮轴承供气的适应性。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包括:
第一压缩机,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压缩机转子和位于所述壳体内并对所述压缩机转子进行支撑的气悬浮轴承;
储气罐,通过进气管与所述气悬浮轴承的进气路连通,被配置为向所述气悬浮轴承提供气态冷媒;
第二压缩机,具有吸气端和与所述储气罐连通的排气端,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吸气端通过多个吸气路与所述第一压缩机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中具有不同工作压力的多个位置连接;
切换装置,连接在所述多个吸气路上,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吸气端有选择地通过对应的吸气路与所述多个位置之一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
冷凝器,位于所述第一压缩机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中,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
蒸发器,位于所述第一压缩机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
其中,所述多个吸气路包括第一吸气路和第二吸气路,所述冷凝器通过所述第一吸气路与所述储气罐连通,所述蒸发器通过所述第二吸气路与所述储气罐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工作压力高于所述蒸发器的工作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气罐与所述蒸发器通过旁通管连通,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一控制阀,位于所述旁通管,被配置为调节所述储气罐旁通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态冷媒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压缩机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中的闪发器,所述多个吸气路还包括第三吸气路,所述闪发器通过所述第三吸气路与所述储气罐连接,所述闪发器的工作压力低于所述冷凝器的工作压力,且高于所述蒸发器的工作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气路在所述冷凝器上的取气口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上部,所述第二吸气路在所述蒸发器的取气口位于所述蒸发器的挡液板上侧,所述第三吸气路在所述闪发器的取气口位于所述闪发器的气液分离网的上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装置包括:
第二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一吸气路上,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吸气路连通或关断;
第三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吸气路上,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二吸气路连通或关断;
第四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三吸气路上,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三吸气路连通或关断;
其中,所述储气罐与所述蒸发器通过旁通管连通,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一控制阀,位于所述旁通管,被配置为调节所述储气罐旁通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态冷媒流量;
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控制阀信号连接,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系统供气压差,使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控制阀之一切换为连通状态,其他切换为关断状态,并根据所述系统供气压差调整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阀包括电子膨胀阀、电磁调节阀或电动调节阀,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控制阀中的每个包括电磁通断阀、电子膨胀阀或电动蝶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储气罐内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储气罐的压力,
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缩机的电机腔,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电机腔的压力;
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和所述切换装置信号连接,被配置为以所述储气罐与所述电机腔的压力差作为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系统供气压差,根据所述系统供气压差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进行吸气路的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储气罐内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储气罐的压力;
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缩机的电机腔,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电机腔的压力;
第三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蒸发器上,被配置为检测所述蒸发器的压力;
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三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切换装置信号连接,被配置为以所述储气罐与所述电机腔的压力差、所述储气罐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吸气口的压力差或所述储气罐与所述蒸发器的压力差作为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系统供气压差,根据所述系统供气压差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进行吸气路的切换,以及调整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缩机包括具有一级叶轮和二级叶轮的双级压缩机,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节流器和第二节流器,所述第一节流器连接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闪发器的进口之间,所述第二节流器连接在所述闪发器的液体出口与所述蒸发器之间,所述闪发器的气体出口与所述二级叶轮的压缩进口连接,以使得所述闪发器排出的气体冷媒与所述一级叶轮的压缩出口排出的压缩气体冷媒共同进入所述二级叶轮的压缩进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压缩机的电机腔与所述蒸发器之间还设有供所述电机腔内的气体冷媒返回所述蒸发器的返流管。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空调机组,包括:前述的冷媒循环系统。
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切换装置切换作为供气压缩机的第二压缩机的吸气端与第一压缩机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中的不同工作压力的位置的连接关系,以使得第二压缩机的供气量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满足气悬浮轴承的供气需求,从而保证第一压缩机的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参照附图,根据下面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公开,其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冷媒循环系统的一些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冷媒循环系统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冷媒循环系统的一些实施例的控制关系示意图。
应当明白,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此外,相同或类似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不限于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透彻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公开的范围。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材料的组分、数字表达式和数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
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他要素的可能。“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本公开中,当描述到特定器件位于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之间时,在该特定器件与第一器件或第二器件之间可以存在居间器件,也可以不存在居间器件。当描述到特定器件连接其它器件时,该特定器件可以与所述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不具有居间器件,也可以不与所述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具有居间器件。
本公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含义相同,除非另外特别定义。还应当理解,在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这里明确地这样定义。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经研究发现,在冷水机组运行过程中,随着气悬浮压缩机转速的降低,气体轴承悬浮所需的供气量随之加大。由于蒸发器压力是机组系统中的最低压力,随着蒸发器压力的降低,供气压缩机所产生的供气量随之减小。这导致相关技术在低转速、低压力的不利条件运行时,难以保证气体轴承供气量的稳定,从而不能维持气悬浮压缩机稳定运行。在一些运行条件下,还会出现供气压缩机供气量过多,消耗功率增大,降低冷水机组的运行能效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机组,能够提高气悬浮轴承供气的适应性。
图1是根据本公开冷媒循环系统的一些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图 2是根据本公开冷媒循环系统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 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储气罐 6、第二压缩机5和切换装置8。第一压缩机1包括壳体10、位于所述壳体10内的压缩机转子12和位于所述壳体10内并对所述压缩机转子 12进行支撑的气悬浮轴承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压缩机1为静压气悬浮离心压缩机,气悬浮轴承13为静压气悬浮轴承。
储气罐6通过进气管与所述气悬浮轴承13的进气路连通,被配置为向所述气悬浮轴承13提供气态冷媒。第二压缩机5具有吸气端和与所述储气罐6连通的排气端,所述第二压缩机5的吸气端通过多个吸气路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A中具有不同工作压力的多个位置连接。第二压缩机作为供气压缩机对冷媒加压后排入储气罐中,最终将储气罐中的高压气体供给气悬浮轴承,从而产生足够的浮力将压缩机转子抬离气悬浮轴承,以达到压缩机转子悬浮的目的。
切换装置8连接在所述多个吸气路上,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二压缩机5的吸气端有选择地通过对应的吸气路与所述多个位置之一连通。这里的第一压缩机1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A的多个连接位置的工作压力不同。工作压力是指第一压缩机1在运行状态下对应位置的压力。
在图1中,通过较粗的黑色实线示意性地体现了第一压缩机1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A,而第二压缩机5的吸气端所连接的多个吸气路 B1、B2和B3则通过较细的点划线表示。需要说明的是,冷凝器、闪发器、蒸发器和第一压缩机在冷媒循环回路A中的位置及连接关系在图1中仅为示意性的。
本实施例通过切换装置切换作为供气压缩机的第二压缩机的吸气端与第一压缩机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中的不同工作压力的位置的连接关系,以使得第二压缩机的供气量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满足气悬浮轴承的供气需求,从而保证第一压缩机的稳定运行。
在图1和图2中,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冷凝器2和蒸发器3。冷凝器2位于所述第一压缩机1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A中,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通。蒸发器3位于所述第一压缩机1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A,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通。相应地,多个吸气路包括第一吸气路B1和第二吸气路B2,所述冷凝器2通过所述第一吸气路B1与所述储气罐6连通,所述蒸发器3通过所述第二吸气路B2与所述储气罐6连接,所述冷凝器2的工作压力高于所述蒸发器3的工作压力。
在制冷工况下,蒸发器3的工作压力小于冷凝器2的工作压力。在满足气悬浮轴承的供气需求的情况下,第二压缩机5的吸气端可与工作压力较低的蒸发器3通过第二吸气路B2连接,这样有助于减少第二压缩机5的功耗,提高冷媒循环系统所应用的空调机组的能效。当出现一些不利的情况时,例如第一压缩机1处于低转速、低压力的工作状态时,蒸发器3的工作压力相应降低,导致第二压缩机供气量不足,此时可通过切换装置8使得第二压缩机的吸气端切换到连接工作压力较高的冷凝器2,从而提高第二压缩机的供气量,确保气悬浮轴承的稳定工作,从而保证第一压缩机的稳定运行。
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气罐6与所述蒸发器3通过旁通管C连通。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旁通管C的第一控制阀7。第一控制阀7能够调节所述储气罐6旁通到所述蒸发器3 的气态冷媒流量。通过第一控制阀7调节旁通的气态冷媒流量,可实现储气罐6的压力调节和稳定,进而实现气悬浮轴承供气压力的调节和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压缩机可采用定流量压缩机,其本身不能直接对供气量进行调节,相应地供气量的调节由第一控制阀7实现。所述第一控制阀7可包括电子膨胀阀、电磁调节阀或电动调节阀。根据需要可在旁通管C上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控制阀7。
参考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电机腔与所述蒸发器3之间还设有供所述电机腔内的气体冷媒返回所述蒸发器3 的返流管14。返流管14可采用金属管,例如铜管实现电机腔底部与蒸发器3之间的连通。
在图1和图2中,冷媒循环系统还可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压缩机1 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A中的闪发器4。相应地,所述多个吸气路还包括第三吸气路B3。所述闪发器4通过所述第三吸气路B3与所述储气罐6连接,所述闪发器4的工作压力低于所述冷凝器2的工作压力,且高于所述蒸发器3的工作压力。换句话说,闪发器4的工作压力介于蒸发器3和冷凝器2两者之间。
这样,在可保证气悬浮轴承的供气量稳定的条件下,使第二压缩机的进气压力越低,功耗越小,有利于提高空调机组能效。因此,可优先选择从蒸发器进气。当供气压差不能满足气悬浮轴承所需要的压差时,可切换到从闪发器进气。如果供气压差仍不能满足气悬浮轴承所需要的压差时,则可切换到从冷凝器进气。对于第二压缩机来说,进气压力越高,可实现的供气压力也越高,因此通过更换吸气端的吸气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供气压力。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压缩机的吸气端可从第一压缩机的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A的其他位置取气,例如气液分离器、油分离器等。
在具体连接时,第一吸气路B1、第二吸气路B2和第三吸气路 B3可采用金属管(例如铜管等)实现连接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得第一吸气路B1在所述冷凝器2上的取气口位于所述冷凝器2的上部。所述第二吸气路B2在所述蒸发器3的取气口可位于所述蒸发器3的挡液板上侧,所述第三吸气路B3在所述闪发器4的取气口可位于所述闪发器4的气液分离网的上侧。通过这样的设置,避免进入第二压缩机的气态冷媒带有液滴,从而造成第二压缩机吸气带液。
图3是根据本公开冷媒循环系统的一些实施例的控制关系示意图。为了使第二压缩机的吸气端切换更加便利,参考图2和图3,矮一些实施例中,切换装置8包括:第二控制阀83、第三控制阀81和第四控制阀82。第二控制阀83设置在所述第一吸气路B1上,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吸气路B1连通或关断。第三控制阀81设置在所述第二吸气路B2上,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二吸气路B2连通或关断。第四控制阀82设置在所述第三吸气路B3上,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三吸气路B3 连通或关断。对第二控制阀83、第三控制阀81和第四控制阀82中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的开启和关闭可实现不同吸气路的通断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控制阀83、所述第三控制阀81和所述第四控制阀82中的每个包括电磁通断阀、电子膨胀阀或电动蝶阀。相应地,除了实现吸气路的通断,第二控制阀83、所述第三控制阀81和所述第四控制阀82还可以根据需要实现吸气路的压力和流量控制。
参考图3,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控制器9。控制器9与所述第一控制阀7、所述第二控制阀83、所述第三控制阀81和所述第四控制阀 82信号连接,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系统供气压差,使所述第二控制阀83、所述第三控制阀81和所述第四控制阀82之一切换为连通状态,其他切换为关断状态,并根据所述系统供气压差调整所述第一控制阀7的开度。
参考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6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1。第一压力传感器61设置在所述储气罐6内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储气罐6的压力。第二压力传感器 11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电机腔,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电机腔的压力。控制器9可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61、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11 和所述切换装置8信号连接。控制器9能够以所述储气罐6与所述电机腔的压力差作为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系统供气压差,根据所述系统供气压差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8进行吸气路的切换。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其他位置的压力差作为冷媒循环系统的系统供气压差。例如以储气罐6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吸气口的压力差或所述储气罐6与所述蒸发器3的压力差作为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系统供气压差。根据需要在冷媒循环系统中可进一步包括第三压力传感器31。第三压力传感器31设置在所述蒸发器3上,被配置为检测所述蒸发器3的压力。
控制器9可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61、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11、第三压力传感器31、所述第一控制阀7和所述切换装置8信号连接,能够以所述储气罐6与所述电机腔的压力差、储气罐6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吸气口的压力差或所述储气罐6与所述蒸发器3的压力差作为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系统供气压差,根据所述系统供气压差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8进行吸气路的切换,以及调整所述第一控制阀7的开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压缩机1包括具有一级叶轮和二级叶轮的双级压缩机。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节流器和第二节流器,所述第一节流器连接在所述冷凝器2和所述闪发器4的进口之间,所述第二节流器连接在所述闪发器4的液体出口与所述蒸发器3之间,所述闪发器4的气体出口与所述二级叶轮的压缩进口连接,以使得所述闪发器4排出的气体冷媒与所述一级叶轮的压缩出口排出的压缩气体冷媒共同进入所述二级叶轮的压缩进口。
上述冷媒循环系统实施例可适用于多种空调机组,例如冷水空调机组。相应地,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包括前述任一种冷媒循环系统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机组包括冷水空调机组。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冷媒循环系统实施例的控制流程,包括:获取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系统供气压差;根据所述系统供气压差,通过所述切换装置8使所述第二压缩机5的吸气端有选择地通过对应的吸气路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A中具有不同工作压力的多个位置之一连通。
本实施例通过切换装置切换作为供气压缩机的第二压缩机的吸气端与第一压缩机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中的不同工作压力的位置的连接关系,以使得第二压缩机的供气量能够根据系统供气压差进行调整,满足气悬浮轴承的供气需求,从而保证第一压缩机的稳定运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压缩机处于关闭状态时,接收启动第二压缩机的指令;在接收到启动所述第二压缩机5的指令之后,通过所述切换装置8使所述第二压缩机5的吸气端通过对应的吸气路与所述具有不同工作压力的多个位置中最低压力的位置连通。例如与第一压缩机的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A中的压力较低的蒸发器连通。通过第二压缩机的进气压力,减少第二压缩机的功耗,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机组能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位于第一压缩机1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A中的冷凝器2、蒸发器3和闪发器4,所述冷凝器2的工作压力高于所述蒸发器3的工作压力,所述闪发器4的工作压力低于所述冷凝器2的工作压力,且高于所述蒸发器3的工作压力。所述储气罐6与所述蒸发器3通过旁通管C连通,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旁通管C的第一控制阀7。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流程还包括:在所述第二压缩机5启动后,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阀7调节所述储气罐6旁通到所述蒸发器3的气态冷媒流量,以调节所述储气罐6的压力;获得所述系统供气压差的实际最大值,所述系统供气压差的实际最大值为所述第一控制阀7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的实际系统供气压差。
为了获得系统供气压差的实际最大值,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先使所述第一控制阀7处于完全关闭状态,计算所述储气罐6与所述电机腔、所述储气罐6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吸气口的压力差或所述储气罐6与所述蒸发器3的压力差,将计算结果作为所述系统供气压差的实际最大值。
控制流程还包括:判断所述系统供气压差的实际最大值Pmax是否小于设定供气压差Ps。如果系统供气压差的实际最大值Pmax小于设定供气压差Ps,且所述第二压缩机5的吸气端当前与所述蒸发器3 连通,则通过所述切换装置8切换为所述第二压缩机5的吸气端与所述闪发器4连通。
如果系统供气压差的实际最大值Pmax小于设定供气压差Ps,且所述第二压缩机5的吸气端当前与所述闪发器4连通,则通过所述切换装置8切换为所述第二压缩机5的吸气端与所述冷凝器2连通。
通过上述切换装置的切换动作,可在系统供气压差不足时调整第二压缩机的进气压力,以提高系统供气压差,使其满足设定供气压差的条件。在一些实施例中,设定供气压差可为200~600KPa。
如果系统供气压差的实际最大值Pmax等于设定供气压差Ps,可保持当前的供气状态而无需切换。如果系统供气压差的实际最大值 Pmax小于设定供气压差Ps,可根据情况使第二压缩机的吸气端保持当前吸气位置,或者切换成更低工作压力的其他吸气位置,以降低第二压缩机的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循环系统可不包括闪发器。例如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位于第一压缩机1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A中的冷凝器2和蒸发器3,所述冷凝器2的工作压力高于所述蒸发器3的工作压力。所述储气罐6与所述蒸发器3通过旁通管C连通,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旁通管C的第一控制阀7。相应地,控制流程还包括:判断所述系统供气压差的实际最大值是否小于设定供气压差。当系统供气压差的实际最大值小于设定供气压差,且所述第二压缩机5的吸气端当前与所述蒸发器3连通时,可通过所述切换装置8切换为所述第二压缩机5的吸气端与所述冷凝器2连通。
至此,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为了避免遮蔽本公开的构思,没有描述本领域所公知的一些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面的描述,完全可以明白如何实施这里公开的技术方案。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公开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2)

1.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压缩机(1),包括壳体(10)、位于所述壳体(10)内的压缩机转子(12)和位于所述壳体(10)内并对所述压缩机转子(12)进行支撑的气悬浮轴承(13);
储气罐(6),通过进气管与所述气悬浮轴承(13)的进气路连通,被配置为向所述气悬浮轴承(13)提供气态冷媒;
第二压缩机(5),具有吸气端和与所述储气罐(6)连通的排气端,所述第二压缩机(5)的吸气端通过多个吸气路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A)中具有不同工作压力的多个位置连接;
切换装置(8),连接在所述多个吸气路上,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二压缩机(5)的吸气端有选择地通过对应的吸气路与所述多个位置之一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冷凝器(2),位于所述第一压缩机(1)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A)中,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通;
蒸发器(3),位于所述第一压缩机(1)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A),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通;
其中,所述多个吸气路包括第一吸气路(B1)和第二吸气路(B2),所述冷凝器(2)通过所述第一吸气路(B1)与所述储气罐(6)连通,所述蒸发器(3)通过所述第二吸气路(B2)与所述储气罐(6)连接,所述冷凝器(2)的工作压力高于所述蒸发器(3)的工作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罐(6)与所述蒸发器(3)通过旁通管(C)连通,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一控制阀(7),位于所述旁通管(C),被配置为调节所述储气罐(6)旁通到所述蒸发器(3)的气态冷媒流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压缩机(1)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A)中的闪发器(4),所述多个吸气路还包括第三吸气路(B3),所述闪发器(4)通过所述第三吸气路(B3)与所述储气罐(6)连接,所述闪发器(4)的工作压力低于所述冷凝器(2)的工作压力,且高于所述蒸发器(3)的工作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气路(B1)在所述冷凝器(2)上的取气口位于所述冷凝器(2)的上部,所述第二吸气路(B2)在所述蒸发器(3)的取气口位于所述蒸发器(3)的挡液板上侧,所述第三吸气路(B3)在所述闪发器(4)的取气口位于所述闪发器(4)的气液分离网的上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8)包括:
第二控制阀(83),设置在所述第一吸气路(B1)上,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吸气路(B1)连通或关断;
第三控制阀(81),设置在所述第二吸气路(B2)上,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二吸气路(B2)连通或关断;
第四控制阀(82),设置在所述第三吸气路(B3)上,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三吸气路(B3)连通或关断;
其中,所述储气罐(6)与所述蒸发器(3)通过旁通管(C)连通,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一控制阀(7),位于所述旁通管(C),被配置为调节所述储气罐(6)旁通到所述蒸发器(3)的气态冷媒流量;
控制器(9),与所述第一控制阀(7)、所述第二控制阀(83)、所述第三控制阀(81)和所述第四控制阀(82)信号连接,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系统供气压差,使所述第二控制阀(83)、所述第三控制阀(81)和所述第四控制阀(82)之一切换为连通状态,其他切换为关断状态,并根据所述系统供气压差调整所述第一控制阀(7)的开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阀(7)包括电子膨胀阀、电磁调节阀或电动调节阀,所述第二控制阀(83)、所述第三控制阀(81)和所述第四控制阀(82)中的每个包括电磁通断阀、电子膨胀阀或电动蝶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压力传感器(61),设置在所述储气罐(6)内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储气罐(6)的压力,
第二压力传感器(11),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电机腔,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电机腔的压力;
控制器(9),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61)、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11)和所述切换装置(8)信号连接,被配置为以所述储气罐(6)与所述电机腔的压力差作为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系统供气压差,根据所述系统供气压差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8)进行吸气路的切换。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压力传感器(61),设置在所述储气罐(6)内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储气罐(6)的压力;
第二压力传感器(11),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电机腔,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电机腔的压力;
第三压力传感器(31),设置在所述蒸发器(3)上,被配置为检测所述蒸发器(3)的压力;
控制器(9),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61)、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11)、第三压力传感器(31)、所述第一控制阀(7)和所述切换装置(8)信号连接,被配置为以所述储气罐(6)与所述电机腔的压力差、所述储气罐(6)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吸气口的压力差或所述储气罐(6)与所述蒸发器(3)的压力差作为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系统供气压差,根据所述系统供气压差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8)进行吸气路的切换,以及调整所述第一控制阀(7)的开度。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机(1)包括具有一级叶轮和二级叶轮的双级压缩机,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节流器和第二节流器,所述第一节流器连接在所述冷凝器(2)和所述闪发器(4)的进口之间,所述第二节流器连接在所述闪发器(4)的液体出口与所述蒸发器(3)之间,所述闪发器(4)的气体出口与所述二级叶轮的压缩进口连接,以使得所述闪发器(4)排出的气体冷媒与所述一级叶轮的压缩出口排出的压缩气体冷媒共同进入所述二级叶轮的压缩进口。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电机腔与所述蒸发器(3)之间还设有供所述电机腔内的气体冷媒返回所述蒸发器(3)的返流管(14)。
12.一种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
CN202021954137.8U 2020-09-09 2020-09-09 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机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26579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54137.8U CN212657900U (zh) 2020-09-09 2020-09-09 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54137.8U CN212657900U (zh) 2020-09-09 2020-09-09 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57900U true CN212657900U (zh) 2021-03-05

Family

ID=74761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54137.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2657900U (zh) 2020-09-09 2020-09-09 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5790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28507A (zh) * 2020-09-09 2020-11-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冷媒循环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CN113847344A (zh) * 2021-09-08 2021-12-28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及制冷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28507A (zh) * 2020-09-09 2020-11-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冷媒循环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CN111928507B (zh) * 2020-09-09 2024-05-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冷媒循环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CN113847344A (zh) * 2021-09-08 2021-12-28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及制冷系统
CN113847344B (zh) * 2021-09-08 2022-10-28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及制冷系统
WO2023035653A1 (zh) * 2021-09-08 2023-03-16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及制冷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28507B (zh) 冷媒循环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CN111928504B (zh) 冷媒循环系统及控制方法
KR100807498B1 (ko) 냉동장치
JP532907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に用いられる高圧シェル圧縮機の均油システム
CN212657900U (zh) 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机组
CN111365874B (zh) 冷媒循环系统
CN108087238B (zh)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WO2007123088A1 (ja) 冷凍装置
CN104728109A (zh) 空调系统及其旋转式压缩机组件
CN101427084A (zh) 冷冻装置
JP6349417B2 (ja) 二段回転式コンプレッサーおよび冷却サイクル装置
CN104879942A (zh) 制冷制热循环系统
CN105570134A (zh) 变容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212318358U (zh) 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及制冷系统
CN214949922U (zh) 一种低环温制冷机组供油系统
CN105570133A (zh) 变容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105570138A (zh) 变容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116222023B (zh) 一种压缩机回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4738964U (zh) 旋转式压缩机组件和空调系统
CN204630142U (zh) 制冷制热循环系统
CN107816816B (zh) 制冷装置
CN114198922A (zh) 压缩机的供液系统
CN212253206U (zh) 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
CN113982926A (zh) 一种单双级切换的压缩机、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14198925A (zh) 压缩机的气液供给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524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