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全性电子机械码盘安全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安全性电子机械码盘安全锁。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现有保险柜上有的采用机械锁,有的采用电子锁,但电子锁依然保留了机械钥匙开锁部分作为应急开锁方式,众所周知,机械开锁部分容易被技术开锁工具(即大家熟知的“万能钥匙”)打开,或者被人塞入异物导致机械开锁部分无法使用。
现有保险柜也常使用转盘式密码锁。转盘式密码锁具有保密性能高、结构结实可靠的优点。现有转盘式密码锁一般包括拨盘、刻度盘和转盘等,拨盘上设有环形刻度线,刻度盘上标有密码对齐线,刻度盘固定安装在门板上,三个转盘的中心孔与刻盘的伸入部分的外圆柱面间隙配合,拨盘伸入部分的外圆柱面与刻盘的伸入部分的内圆柱面间隙配合,拨盘与轮盘刚性联接,转动拨盘,通过轮盘上的拨点可带动转盘旋转,三个转盘之间也通过转盘上的拨点带动依次转动,这样按刻盘的刻度指示,正反方向转动拨盘,可以实现对密码开锁。如一专利号为ZL97234370.9(公告号为CN2377308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拨盘式密码锁》披露了这样一种传统的机械密码锁。
综上,现有的电子锁只是提供了更方便的电子开锁方式,但防盗安全性能并没有多大提高,因为其保留的机械钥匙应急开锁部分容易被盗贼技术开锁,机械钥匙应急开锁部分成为电子锁难以解决的重大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仅采用单一的转盘式密码锁又存在开锁过程繁琐问题,用户较为期望的是,提供一种转盘式密码锁与电子锁相结合的安全锁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上述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高安全性电子机械码盘安全锁,其采用机械码盘式密码锁与电子锁相结合的锁体结构,使开锁过程更加方便快捷,且提高了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安全性电子机械码盘安全锁,包括:
壳体;
锁舌,可活动地约束在所述壳体上,能外露出所述壳体的外壁面而处于锁止状态以及收容于所述壳体内而处于解锁状态;
限位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内并能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限位件能阻挡住所述锁舌而使锁舌处于锁止状态,在第二位置时,限位件解除对所述锁舌的阻挡而使锁舌处于解锁状态;
机械码盘锁结构,包括具有转动轴的转动码盘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码盘锁执行机构,所述转动码盘的转动轴穿过所述的壳体而与所述码盘锁执行机构连接,所述码盘锁执行机构的作用端能作用于所述限位件而使限位件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还包括:
电子锁,包括控制面板以及与该控制面板信号连通的电子锁执行机构,所述电子锁执行机构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子锁执行机构与所述限位件联动,而能使所述的限位件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作为改进,还包括套设在转动码盘之外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具有后部敞口以供所述转动码盘收藏于其中的收容空间,所述转动码盘的周缘外露出所述支撑架,并能相对所述支撑架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控制面板设于所述支撑架的前部。采用上述结构,可将控制面板与转动码盘组合一起,简化锁体的结构,使其更加小巧,其中,控制面板上可设置密码输入键盘部、指纹识别部或面部识别部。
为了带动限位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所述电子锁执行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驱动电机,所述的限位件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而随动力输出轴转动。
为了将转动码盘的转动通过码盘锁执行机构有效地传递至限位件上而实现限位件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所述码盘锁执行机构包括:
轮盘,设于所述转动码盘的转动轴的外端,而能随转动轴一起转动,轮盘的前端面上具有向前延伸的带动柱;
多个转盘件,套设并轴向约束在所述转动码盘的转动轴上,且能够相对独立旋转,各转盘件的前端面均具有前凸的拨点,各转盘件的后端面固定有后凸的供相邻的后一个转盘件上的拨点带动的凸块,位于最后部的转盘件的后端面上的凸块能与所述轮盘的带动柱配合而在轮盘的带动下转动,转盘件的周沿具有径向内凹的第一缺口;
连杆组件,包括依次铰接的至少两个杆体,连杆组件具有相对所述壳体固定的固定端以及能相对固定端的自由转动的自由端,自由端上具有能卡入到多个转盘件上的第一缺口中的卡部,该卡部与上述多个转盘件上的第一缺口形成限位配合,在转盘件转动状态下,带动连杆组件下移并施压于所述限位件而使限位件移位至第二位置;
第一弹性件,作用于所述的连杆组件,使连杆组件始终具有复位至初始状态而解除对所述限位件的施压的趋势。
为了简化连杆组件的结构,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壳体上而能在竖向方向上转动,所述第一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一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转轴线与所述第二杆相对所述第一杆的第二端的转轴线平行,所述第二杆的第二端设有所述的卡部从而构成所述连杆组件的自由端。可以想到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连杆组件的杆体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上述两个,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三个杆体或更多。
作为改进,所述卡部为自所述第二杆的第二端向前延伸的限位柱,所述轮盘的外周沿上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杆的第二端上具有能对应伸入到上述第二缺口中从而形成限位配合的限位块。采用上述结构设计,在转盘件及轮盘带动连杆组件的自由端移动的过程中,保证了连杆组件与转盘件及轮盘之间连接的牢靠性。
为了同时满足电子锁的驱动电机带动限位件转动过程以及码盘锁执行机构的连杆组件带动限位件转动过程,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具有竖向设置的限位槽,所述限位件为约束在上述限位槽中的片体结构,该片体结构具有用于对所述锁舌进行阻挡的第一支部以及能与所述第一杆抵挡配合的第二支部,第一支部与第二支部呈角度设置。
第一弹性件可以选择为压簧、拉簧以及弹片等各种现有技术,为了更好地适配连杆组件结构,所述第一弹性件为拉簧,该拉簧的第一端连接在壳体上并位于第一杆的第一端的上方,拉簧的第二端连接在第一杆的第二端上,所述限位件的第二支部对应位于所述第一杆之下。
为了方便对机械码盘的密码进行更换,并保证更换密码后的稳定可靠性,避免出现开锁失败问题,所述转盘件包括:
轮毂,其外周壁上具有环形齿部,所述的拨点以及凸块分别对应设于轮毂的前后端面上;
两个转盘,一并套设在一个轮毂上,并在轮毂的轴向上间隔开;
离合件,为圆弧片体,设于上述两个转盘之间并相对两个转盘固定而形成一体结构,离合件的中部铰接在两个转盘上,离合件的第一端在朝向所述轮毂的壁面上具有能与所述环形齿部啮合的弧形齿段,所述离合件的第二端外露出转盘的周缘之外;
第二弹性件,设于上述两个转盘之间,作用于所述的离合件的第二端,从而使离合件的第一端的弧形齿段始终具有与轮毂的环形齿部啮合在一起的趋势;
所述壳体上还设有调节件,该调节件能作用于各所述离合件的第二端,从而使各所述离合件的弧形齿段与各自对应的轮毂上的环形齿部相脱离。
为了方便地实现各离合件的弧形齿段与各自对应的轮毂上的环形齿部同步脱离,从而简化更换密码的过程,所述调节件为设于壳体内且能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操作杆,该操作杆的轴向与壳体的前后方向大体一致,并由操作杆的后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后端壁形成供用户转动调节的操作端部,所述操作杆具有能在转动过程中同步地偏心作用于各所述离合件的第二端的偏心凸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高安全性电子机械码盘安全锁是将电子锁与机械码盘锁相结合的安全锁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用户可使用电子锁进行开锁,其开锁过程更加方便快捷,而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电子锁出现故障时,作为应急之用,用户可以使用机械码盘锁进行开锁,相比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其他应急锁结构,其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后盖隐去,连杆组件处于收缩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后盖隐去,连杆组件处于张开状态);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后盖隐去,连杆组件处于张开状态且锁舌收容于壳体内);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面的结构示意图(隐去后盖及连杆组件);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锁执行结构相对壳体拆分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向断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节件与转盘件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节件与转盘件配合的状态图(离合件的弧形齿段与轮毂的环形齿部处于啮合状态);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节件与转盘件配合的状态图(离合件的弧形齿段与轮毂的环形齿部处于脱离状态);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的分解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面板、转动码盘以及支撑架拆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壳体;11、前壳;110、封盖;111、容置腔;112、开口;12、后盖;13、限位槽;14、支撑架;15、盖板;16、固定板;160、凸柱;20、锁舌;30、限位件;31、第一支部;32、第二支部;40、转动码盘;400、转动槽;41、转动轴;42、轮盘;420、第二缺口;421、带动柱;43、轮毂;430、环形齿部;431、拨点;432、凸块;433、环形槽;434、弧形活动缺口;435、辅助定位圈;50、转盘件;51、转盘; 510、第一缺口;52、离合件;520、弧形齿段;53、第二弹性件;530、弹性臂;60、操作杆;61、操作端部;62、偏心凸部;70、连杆组件;71、第一杆;710、抵挡部; 72、第二杆;720、插槽;73、卡部;74、限位块;75、条形弹片;80、第一弹性件; 90、控制面板;91、密码输入键盘部;92、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1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安全性电子机械码盘安全锁,该安全锁是将电子锁与机械码盘锁组合在一起的锁体结构。该电子机械码盘安全锁包括壳体10、锁舌20、限位件30、机械码盘锁结构以及电子锁。
参见图1及图6,壳体10,用于安置上述限位件30、机械码盘锁结构以及电子锁。壳体10能对壳体10内的各部件起到保护作用,其包括后端敞口的前壳11以及盖合在前壳11的后端敞口上的后盖12。前壳11的前端壁上还具有容置电子锁执行机构的容置槽,该容置槽通过封盖110盖合。壳体10可采用方体形结构或圆住体结构。本实施例的壳体10优选为方体形结构。
结合图2及图4,锁舌20,可活动地约束在壳体10上。本实施例的锁舌20为一扇形片体,该扇形片体的中部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壳体10上。具体地,壳体10的顶壁上具有一开口112,锁舌20件在转动过程中能穿过上述开口112而外露出壳体10的外壁面,锁舌20件的外露部分能对应卡入与此适配的门体的锁孔中从而处于锁止状态。在锁舌20转动过程中,锁舌20件又可收容于壳体10内而处于解锁状态。
结合图7,限位件30,可活动地设于壳体10内。壳体10的内壁上具有竖向设置的限位槽13,限位件30为约束在上述限位槽13中的片体结构,具体地,本实施例的限位件30能转动地约束在上述限位槽13中,其中,限位件30的转动轴线与锁舌的转动轴线垂直。限位件30在转动过程中可位于第一位置以及位于第二位置。限位件30具有用于对锁舌20进行阻挡的第一支部31,在第一位置时,限位件30的第一支部31伸入到锁舌20的转动路径上以阻挡住锁舌20而使锁舌20处于锁止状态。在第二位置时,限位件30的第一支部31对应移出锁舌20的转动路径之外以解除对锁舌20的阻挡而使锁舌20处于解锁状态。
参见图1及图8,电子锁包括控制面板90以及与该控制面板90信号连通的电子锁执行机构。本实施例的电子锁执行机构包括设于壳体10上的驱动电机92,上述的限位件30连接在驱动电机92的动力输出轴上而随动力输出轴转动,从而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参见图1以及图16,转动码盘40上套设有支撑架14,支撑架14具有后部敞口以供转动码盘40收藏于其中的收容空间,在转动码盘从后部装入到支撑架14的收容空间后,通过一盖板15盖合在支撑架14的后部敞口上,从而将转动码盘40与支撑架14约束在一起。该支撑件在对应于转动码盘40的外周缘位置为镂空结构,转动码盘40的周缘可外露出支撑架14,以供用户进行转动调节。支撑架14的前部具有能至少局部覆盖转动码盘的前端面的固定板16,控制面板90设于该固定板16的前侧,控制面板90上具有密码输入键盘部91。固定板的后侧还具有向后延伸的凸柱160,对应地,转动码盘 40的前端面上供上述凸柱160伸入其中的圆形转动槽400,转动槽400的内径与凸柱160 外径相适配,从而使得支撑架14约束在转动码盘40上,并同时使转动码盘40能相对支撑架14绕自身轴线转动。
参见图1-图6,机械码盘锁结构,包括转动码盘40以及设于壳体10内的码盘锁执行机构。转动码盘40具有向后延伸的转动轴41,用户旋转转动码盘40可带动转动轴 41绕自身轴线转动。转动码盘40的转动轴41穿过壳体10的前壁而与壳体10内的码盘锁执行机构连接。
参见图4及图5,码盘锁执行机构包括轮盘42、多个转盘件50、连杆组件70以及第一弹性件80。
参见图5,轮盘42,设于转动码盘40的转动轴41的外端,而能随转动轴41一起转动。轮盘42的中部具有供转动轴41的外端插入的插槽结构,其中,轮盘42的插槽的内壁与转动轴41的外壁之间可通过键槽结构在周向上约束住。轮盘42的前端面上具有向前延伸的带动柱421。
继续参见图5,多个转盘件50套设并轴向约束在转动码盘40的转动轴41上,且能够相对独立旋转。每个转盘件50均包括一个轮毂43、两个转盘51、离合件52以及第二弹性件53。
上述各轮毂43的前端面均具有前凸的拨点431,各轮毂43的后端面固定有后凸的供相邻的后一个轮毂43上的拨点431带动的凸块432,其中,位于最后部的轮毂43的后端面上的凸块432能与上述轮盘42上的带动柱421配合而在轮盘42的带动下转动。
结合图13及图15,为了使上述各个轮毂43在前后方向的布置更加紧凑,轮毂43 的后端面上具有同轴布置的环形槽433,该环形槽433中设有辅助定位圈435。轮毂43 的靠近后端面的外周沿上具有径向向内贯通至环形槽433的弧形活动缺口434,上述辅助定位圈435的外周沿上设有径向向外凸出的凸部,该凸部对应限位在上述弧形活动缺口434中从而构成上述轮毂43的凸块432结构。各轮毂43的前端面上的拨点431可伸入到前部相邻的轮毂43的环形槽433中并与辅助定位圈435的凸部的一侧相抵。
参见图5,转盘51套设在与各自对应的轮毂43的外周壁上,并能够随轮毂43一起转动。转盘51的周沿具有径向内凹的第一缺口510。当转盘件50按设定的程序依次进行正转及反转后,各个转盘51上的第一缺口510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对应一致,从而形成一个条形槽结构,详见图10。上述转盘件50转动过程及工作原理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赘述。
参见图2及图3,连杆组件70包括依次铰接的至少两个杆体。本实施例的连杆组件70对应位于上述最后部的转盘件50的后方,具体包括第一杆71和第二杆72。第一杆71的第一端铰接在壳体10上而能在竖向平面内转动。第一杆71的第二端与第二杆 72的第一端铰接,其中,第一杆71相对壳体10转动的转轴线与第二杆72相对第一杆 71的第二端的转轴线平行。第二杆72的第二端为可自由活动的自由端。第二杆72的第二端上设有卡部73,卡部73为自第二杆72的第二端向前延伸的限位柱,在上述各个转盘件50上的第一缺口510在前后方向上对应一致而形成条形槽结构时,限位柱能对应卡入到该条形槽中,从而使第二杆72的自由端与转盘件50限位柱。轮盘42的外周沿上设有第二缺口420,第二杆72的第二端上具有能对应伸入到上述第二缺口420中从而形成限位配合的限位块74,在上述第二杆72的卡部73卡入到第一缺口510中的同时,第二杆72的限位块74也能对应卡入到第二缺口420中,从而使得第二杆72的自由端与转盘件50及轮盘42之间能牢靠配合,避免在转动过程中发生脱离问题。
结合图8,限位件30除了第一支部31外还具有第二支部32,其中,第一支部31 与第二支部32呈角度设置。在正常状态下,连杆组件70的第一杆71位于限位件30的第一支部31与第二支部32之间的内凹空间中,这样,第一杆71在向下转动时可施压于第二支部32而使限位件30朝一个方向转动,同样地,第一杆71在向上转动时也可施压于第一支部31而使限位件30反向转动,由此,连杆组件70的第一杆71本身构成了码盘锁执行机构的作用端。
由于连杆组件70的第二杆72与转盘件50以及轮盘42之间通过上述卡部73、限位块74、第一缺口510以及第二缺口420形成限位配合,用户在旋转转动码盘40驱使转盘件50及轮盘42转动过程时,可带动连杆组件70的自由端向下移动,进而使连杆组件70在整体上伸张开,其中,在连杆组件70张开过程中,连杆组件70的第一杆71 可向下施压于限位件30的第二支部32而使限位件30转动至第二位置,由此,限位件 30的第一支部31可对应移出锁舌20的转动路径之外,便可解除对锁舌20的阻挡而使锁舌20处于解锁状态。
参见图2,本实施例的第一弹性件80为拉簧,该拉簧的第一端连接在壳体10上并位于第一杆71的第一端的上方,拉簧的第二端连接在第一杆71的第二端上。本实施例的连杆组件70的整体位于转盘件50的上方,在自然状态下,第二杆72的第二端(即自由端)延伸至转盘件50的外周缘,受拉簧的拉力作用,第二杆72的自由端部的限位柱与各转盘件50的外周缘相抵,并能在各转盘件50的各第一缺口510在前后方向上对应一致时而自动卡入其中形成限位配合。另一方面,在连杆组件70受转盘件50驱动而处于张开状态时,上述拉簧被拉伸,在拉簧的拉力作用下,连杆组件70始终具有从伸张开的状态复位至初始状态的趋势,在连杆组件70复位至初始状态过程中,第一杆71 向上旋转可解除对限位件30的第二支部32的施压,并同时作用于限位件30的第一支部31而使限位件30反向转动,以复位至第一位置。
参见图2及图3,由于连杆组件70的第一杆71与第二杆72均为刚性件,为了避免第二杆72在转盘件50的转动下而下移过程中出现卡死问题,第二杆72与第一杆71 之间还设有条形弹片75,其中,第一杆71的第二端具有抵挡部710,该抵挡部710为凸出第一杆71的壁面的挡块结构,第二杆72的侧壁上具有插槽720。上述条形弹片75 的一端插入第二杆72的插槽720中,另一端延伸到第一杆71的抵挡部710位置并抵在第一杆71的抵挡部710的内侧。在条形弹片75装配到位后,条形弹片75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杆72的长度方向大体一致。在连杆组件70的第二杆72的自由端受转盘件50驱动而下移过程中,第一杆71的抵挡部710可向内抵压条形弹片75的端部,使第二杆72 相对第一杆71呈进一步张开的趋势,这样在随转盘件50转动而下移过程中,第二杆72 上的卡部73可相对转盘件50的第一缺口510(限位块74相对轮盘42的第二缺口420) 自动径向向外偏移,从而避免出现卡死问题。
参见图9及图10,本实施例的各轮毂43外周壁上具有环形齿部430,具体地,本实施例的轮毂43外周壁上具有相对外周壁的壁面凸出的环形凸台,上述环形齿部430 布置在该环形凸台上。当然可以想到的是,环形齿部430也可以布置在一个能与轮毂43 脱卸连接的分体部件上。
参见图15,本实施例的每个转盘件50均包括一个轮毂43、两个转盘51、离合件 52以及第二弹性件53。其中,两个转盘51可一并套设在一个轮毂43上,并在轮毂43 的轴向上间隔开。具体地,轮毂43外周壁上的环形凸台在其前后两侧形成两个环形台阶部,上述两个转盘51可对应套设在该两个环形台阶部上,并与环形台阶部的前后两侧壁之间间隙配合,详见图5。再具体地,上述两个转盘51通过定位销连接在一起,从而使两个转盘51形成的整体在转动轴41的轴向上约束住,详见图13。
参见图9,离合件52,为圆弧片体,设于上述两个转盘51之间的间隙中并相对两个转盘51固定而形成一体结构,具体可同样采用上述的定位销固定在一起。其中,离合件52的前后两侧壁与前后两个转盘51之间也为间隙配合。离合件52的中部通过销轴铰接在两个转盘51上,这样离合件52可形成一个支点在中部的杠杆结构。离合件52 的第一端在朝向轮毂43的外周壁上具有能与环形齿部430啮合的弧形齿段520,离合件 52的第二端外露出转盘51的周缘之外。
结合图11,第二弹性件53,设于上述两个转盘51之间,可作用于离合件52的第二端,从而使离合件52的第一端的弧形齿段520始终具有能与轮毂43的环形齿部430 啮合在一起的趋势。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第二弹性件53为固定在转盘51上的弧形片体,该弧形片体的外侧边沿具有可在径向上作弹性摆动的弹性臂530,该弹性臂530呈弧形状,其与弧形片体的弧度大体一致。在自然状态下,第二弹性件53的弹性臂530作用在离合件52的第二端的内侧,使离合件52的第二端具有径向向外偏移的趋势,对应地,离合件52的第一端的弧形齿段520具有径向向内偏移的趋势,从而与轮毂43的环形齿部430啮合在一起。
参见图10-图12,为了方便用户对机械码盘锁更换密码,还包括可活动地约束在壳体10上的调节件。本实施例中的调节件为设于壳体10内且能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操作杆 60。该操作杆60的轴向与壳体10的前后方向大体一致。操作杆60的后端可延伸至壳体10的后端壁形成供用户转动调节的操作端部61,操作端部61上可开设方便工具进行转动调节的操作孔结构。操作杆具有能在转动过程中同步地偏心作用于各转盘件50的离合件52之第二端的偏心凸部62。在操作杆转动时,偏心凸部62可同时作用于各转盘件50的离合件52的第二端的外侧,使各离合件52的第二端同步径向向内偏移,进而使各离合件52的弧形齿段520与各自对应的轮毂43上的环形齿部430相脱离。在离合件52的弧形齿段520与轮毂43上的环形齿部430脱离后,转盘件50与轮毂43也不再进行约束,轮毂43可相对转盘件50自由转动,此时,用户可自由旋转转盘51码盘而带动轮毂43转动实现密码的更换操作。
本实施例的高安全性电子机械码盘安全锁的优点:首先,高安全性电子机械码盘安全锁是将电子锁与机械码盘锁相结合的安全锁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用户可使用电子锁进行开锁,其开锁过程更加方便快捷,而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电子锁出现故障时,作为应急之用,用户可以使用机械码盘锁进行开锁,相比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其他应急锁结构,其安全性更高。其次,安全锁的机械码盘锁的转盘件50与轮毂43之间是采用离合件52与第二弹性件53相配合的结构,在正常情况下,转盘件50通过离合件52与轮毂43进行约束,从而可以一并转动的一体件,在需要更换密码时,可通过操作杆60同步作用于各转盘件50的离合件52,使离合件52与轮毂43解除约束,从而实现密码的更换操作,其操作方便,其保证了更换密码后稳定可靠性,不易出现开锁失败问题。
电子锁开锁过程:用户在控制面板90上的密码输入键盘部91输入正确密码后,控制系统控制驱动电机92动作,带动限位件30转动,限位件30的第一支部31偏移出锁舌20的转动路径,解除对锁舌20的阻挡,此时,锁舌20可顺利地缩回到壳体10中,完成开锁过程,参见图1及图7。
机械码盘锁的开锁过程:用户按设定密码依次正转、反转转动码盘40,转动到位后,各转盘件50的第一缺口510在前后方向上对应一致,此时,连杆组件70的第二杆 72的限位柱能对应卡入到第一缺口510中,与此同时,第二杆72的限位块74也能对应卡入到轮盘42的第二缺口420中,然后用户继续按设定方向旋转转动码盘40,可由转盘件50及轮盘42带动连杆组件70的自由端一起移动,进而使连杆组件70在整体上伸张开,其中,在连杆组件70张开过程中,连杆组件70的第一杆71可向下施压于限位件30的第二支部32而使限位件30转动至第二位置,由此,限位件30的第一支部31 可对应移出锁舌20的转动路径之外,便可解除对锁舌20的阻挡而使锁舌20处于解锁状态,此时,锁舌20可顺利地缩回到壳体10中,完成开锁过程,详见图2及图3。
机械码盘锁的更换密码过程:用户使用相应工具作用于操作杆60的操作端部61,对操作杆60进行旋转调节,在操作杆转动过程中,操作杆60的偏心凸部62可同时作用于各转盘件50的离合件52的第二端的外侧,使各离合件52的第二端同步径向向内偏移,此时,各离合件52相对转盘51的铰接点位置进行偏转,对应位于各离合件52 第一端的弧形齿段520径向向外偏移,而与各自对应的轮毂43上的环形齿部430相脱离,在离合件52的弧形齿段520与轮毂43上的环形齿部430脱离后,转盘件50与轮毂43也不再进行约束,轮毂43可相对转盘件50自由转动,此时,用户可自由旋转转盘51码盘而带动轮毂43转动实现密码的更换操作,详见图10-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