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2625301U - 按钮开关用构件 - Google Patents

按钮开关用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25301U
CN212625301U CN201990000388.1U CN201990000388U CN212625301U CN 212625301 U CN212625301 U CN 212625301U CN 201990000388 U CN201990000388 U CN 201990000388U CN 212625301 U CN212625301 U CN 2126253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movable contact
rib
contact
key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9000038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正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Shin Etsu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253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253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8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09/00Layers
    • H01H2209/006Force iso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04Collapsible dome or bubble
    • H01H2215/006Only mechanical fun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04Collapsible dome or bubble
    • H01H2215/012Positioning of individual dom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36Return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5Force concentrator; Actuating dimple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钮开关用构件,其在维持高行程的同时,在伴随着可动触点的变形而产生的点击感的前期阶段不会产生负荷的急剧变动。按钮开关用构件(30)具备与圆顶状的可动触点(20)的突出侧对置配置的操作键(10),操作键(10)具备键主体(11)、圆顶部(12)、脚部(13)和从键主体(11)的下方朝向可动触点(20)突出的肋材(16),可动触点(20)具备:承受键主体(11)的按下而与基板(40)上的固定触点(42)接触的皿部(21);和处于皿部(21)的径向外侧且固定于比键主体(11)更靠径向外侧的外侧固定部(25),肋材(16)形成为:在将键主体(11)朝向可动触点(20)按下时,在皿部(21)弯曲或压曲的前期阶段,肋材(16)在其与皿部(21)之间沿肋材(16)的长度方向收缩。

Description

按钮开关用构件
交叉参考
本申请基于2018年3月5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8-038190而主张优先权,该申请所记载的内容被援引于本说明书。另外,本申请中所引用的专利、专利申请及文献中记载的内容被援引于本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钮开关用构件。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从金属圆顶的外侧对其中央顶部部位施加按压,利用金属圆顶的变形使开关接通的按钮开关用构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近年来,伴随组装按钮开关用构件的设备的小型化,在键的小型化及键间的窄小化的发展过程中,各键与金属圆顶的高精度的对位的要求增强。如果在键的按压位置与金属圆顶的中央顶部部位之间产生位置偏移,则无法得到良好的点击感。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还开发了具有在键的正下方粘结有金属圆顶的中央顶部部位的方式的按钮开关用构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当在键的正下方连接金属圆顶时,由于键与金属圆顶的位置被固定,因此能够始终对金属圆顶的中央顶部部位进行按压,所以获得可得到良好的点击感的优点。
特别是,也能够实现如下二级开关,即,在电路基板侧形成能够与金属圆顶的中央接触的第一固定触点和能够与金属圆顶的外周接触的第二固定触点,当将金属圆顶以从电路基板浮起的状态与键连接时,通过由键按下金属圆顶而使第二固定触点与金属圆顶的外周接触,由此使开关接通,接着,金属圆顶的中央部与第一固定触点接触而使开关接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按钮开关用构件中,存在如下问题:在按压金属圆顶单体的情况下,从按压开始至达到峰值负荷为止的行程短。其结果,在人体工学方面无法得到自然的操作感,容易给操作者带来不适感。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按钮开关用构件中,还存在难以应对高负荷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也考虑在金属圆顶的上方配置橡胶开关的方法,但会产生如下问题:容易产生橡胶开关的下表面的按压件与金属圆顶顶部的位置偏移。
接着,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按钮开关用构件中,由于将处于橡胶开关的正下方位置的按压件与金属圆顶的顶部粘结,因此不会产生如上所述的位置偏移的问题。但是,因粘结剂的厚度的偏差,按压方向的尺寸公差大,难以保证良好的操作触感。而且,在粘结剂的存在区域,难以产生金属圆顶的变形,因此,难以得到金属圆顶原本的高点击感。
本申请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之前,开发了小型且能够应对高负荷,并且容易实现高行程及高点击触感的按钮开关用构件(参照专利文献4)。
图9A表示本申请发明人先前开发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局部透视俯视图。图9B表示本发明人先前开发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局部透视俯视图中的用X-X线切断时的X-X线剖视图。
图9A、图9B的按钮开关用构件130为如下构件:具备圆顶状的可动触点120以及与可动触点120的突出侧分离地对置配置的操作键100,将操作键100向可动触点120的方向按压,使可动触点120与基板上的固定触点接触。操作键100具备:键主体101;圆顶部102,其与键主体101的外周连接且构成为能够通过该键主体101向基板侧的按压而发生变形;脚部104,其与圆顶部102的外周连接且固定于基板上。操作键100在圆顶部102与脚部104之间具备隔着间隙与基板对置的两个中间部103。两个中间部103形成于在俯视操作键100时隔着中央部对置的位置,成为与可动触点120连接的连接部位。
可动触点120在俯视时具有使大致中央部分向键主体101侧突出的圆顶形状。可动触点120具备在俯视时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并且从对置的两边以带状向径向外侧延伸出的外侧固定部125。由于外侧固定部125在中间部103处与操作键100连接,因此几乎不会产生位于键主体101的正下方的按压件106与可动触点120的顶部121的位置偏移。另外,由于使按压件106与顶部121分离,在两者106、121之间没有夹有粘结剂等,因此按钮开关用构件130成为兼具高行程和良好的点击感的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887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52962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WO2012/153587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WO2017/01809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图9A、图9B所示的按钮开关用构件130具有小型且能够应对高负荷并且容易实现高行程及高点击触感这样的诸多优点,但仍存在进一步高功能化的余地。
图10表示图9A、图9B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负荷-位移曲线。横轴表示按下键主体101的行程,纵轴表示按下键主体101时的负荷。从图10的图表可知,在位移量0.7mm附近(图中的用P所示的部分)存在负荷急剧变化的点(称为拐点P)。认为在该拐点P处,在操作键100的按压件106与可动触点120的顶部121之间为了实现按钮开关用构件130的高行程而形成的距离比较长的间隙产生了影响。认为由于该间隙,在按压件106与顶部121接触的时间点,负荷急剧升高,从而产生明确的拐点。在可动触点120大幅变形而产生点击感之前,尽量不产生拐点,使负荷逐渐变高更为优选。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应对上述的进一步的要求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维持高行程的同时,在伴随着可动触点的变形而产生点击感的前期阶段不会产生负荷的急剧变动的按钮开关用构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1)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具备:圆顶状的可动触点;以及操作键,其与该可动触点的突出侧对置配置,所述按钮开关用构件将操作键向可动触点的方向按压,使可动触点与位于操作键的相反侧的基板上的固定触点接触,操作键具备:键主体;圆顶部,其与该键主体的外周连接,能够通过该键主体向基板侧的按压而发生变形;脚部,其与该圆顶部的外周连接且固定于基板上;以及肋材,其从键主体的下方朝向可动触点突出,可动触点具备:皿部,其承受键主体的按下而与基板上的固定触点接触;以及外侧固定部,其位于皿部的径向外侧,且固定于比操作键的键主体更靠径向外侧,肋材形成为:在将键主体朝向可动触点按下时,在皿部弯曲或压曲的前期阶段,肋材在其与皿部之间沿肋材的长度方向收缩。
(2)在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中,优选为,肋材以在按下键主体前与可动触点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形成在键主体的下方。
(3)在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中,优选为,肋材与比皿部的顶部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对置配置。
(4)在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中,优选为,肋材以在俯视时与以皿部的顶部为中心或重心的多个位置对置的方式,在键主体的下方设有多个。
(5)在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中,优选为,在键主体具有向其顶面侧突出的第二肋材。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在维持高行程的同时,在伴随着可动触点的变形而产生点击感的前期阶段不会产生负荷的急剧变动的按钮开关用构件。
附图说明
图1A表示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操作键的局部透视俯视图。
图1B表示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操作键的可动触点的俯视图。
图2A表示将图1A的操作键和可动触点固定的状态下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局部透视俯视图。
图2B表示将图1A的操作键和可动触点固定的状态下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局部透视俯视图的用A-A线切断时的A-A线剖视图。
图3表示图2A、图2B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负荷-位移曲线。
图4表示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A-A线切断时的A-A线剖视图。
图5表示将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A-A线切断时的A-A线剖视图。
图6表示将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A-A线切断时的A-A线剖视图。
图7A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固定触点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7B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固定触点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7C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固定触点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7D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固定触点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7E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固定触点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8A表示在构成图5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键主体的下表面形成的肋材的各种配置例。
图8B表示包含在构成图5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键主体的下表面形成的肋材的操作键的各种截面形状的例子。
图9A表示本申请发明人先前开发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局部透视俯视图。
图9B表示本申请发明人先前开发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局部透视俯视图中的用X-X线切断时的X-X线剖视图。
图10表示图9A、图9B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负荷-位移曲线。
符号说明
10、10a、10b、10c…操作键,
11…键主体,
12…圆顶部,
13…脚部,
14…外侧固定部,
16、16a…肋材,
19…第二肋材,
20、20c…可动触点,
21…皿部,
30、30a、30b、30c…按钮开关用构件,
40…基板,
41、41a、42、42a、42b、42c、42d…固定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并不对权利要求书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进行限定,另外,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各要素及其组合并不一定都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必须的。
(第一实施方式)
图1A表示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操作键的局部透视俯视图。图1B表示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操作键的可动触点的俯视图。图2A表示将图1A的操作键和可动触点固定的状态下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局部透视俯视图。图2B表示将图1A的操作键和可动触点固定的状态下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局部透视俯视图中的用A-A线切断时的A-A线剖视图。
如图2B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30为如下构件:具备圆顶状的可动触点20以及与可动触点20的突出侧对置配置的操作键10,将操作键10向可动触点20的方向按压,使可动触点20与基板40上的固定触点41、42接触。以下,对按钮开关用构件30的主要构成要素(操作键10及可动触点20)和其他构件(基板40等)进行说明。
(1)操作键
操作键10具备:键主体11;圆顶部12,其与键主体的外周连接,能够通过键主体11向基板40侧的按压而发生变形;脚部13,其与圆顶部12的外周连接且固定于基板40上。操作键10还具备从键主体的下方(也可以称为“下表面”或“按压件”)15朝向可动触点20突出的肋材16。
键主体11为具有倒圆锥台形状的键顶。圆顶部12具有倒碗形状,是从键主体11的侧面以碗弧状扩径的薄壁构件。脚部13是将操作键10固定在基板40上的部位。脚部13形成于在俯视时比圆顶部12更靠径向外侧的下方位置,且形成于以键主体11的顶面为中心的十字的前端部分。在脚部13、13之间形成有彼此向相反方向延伸的两条中间部14。中间部14无论是否将其一部分与基板40相接,都是固定可动触点20的一部分的部位。
键主体11的下表面15具备向可动触点20的方向延伸出的多个肋材16。在本实施方式中,肋材16在下表面15形成有4个,但也可以为1~3个或5个以上。肋材16形成为:在将键主体11朝向可动触点20按下时,在可动触点20的皿部21弯曲或压曲的前期阶段,肋材16在其与皿部21之间沿肋材16的长度方向收缩。
在本实施方式中,肋材16以在按下键主体11之前与可动触点20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形成在键主体11的下方。但是,也可以如后述的另一实施方式那样,没有该间隙。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肋材16与比皿部21的顶部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对置配置。但是,也可以将与皿部21的顶部对置配置的肋材形成于下表面15。
肋材16以在俯视时与以皿部21的顶部为中心或重心的多个位置,具体而言为4个位置对置的方式,设于键主体11的下表面15。由此,不会对可动触点20进行向一方倾斜的按压,能够实现皿部21的稳定的按压。但是,也可以使肋材16与以皿部21的顶部为中心或重心的位置以外的位置对置地形成于下表面15。
中间部14在其下表面处的圆顶部12的下方延伸部位具有朝向基板40突出的突部17。突部17是在中间部14的下表面与可动触点20固定的部位。但是,突部17不是必须的结构,也可以不形成。此时,可动触点20的一部分与中间部14的下表面接触而能够固定。
对操作键10而言,作为其构成材料,优选使用硅酮橡胶、聚氨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乙烯丙烯橡胶、天然橡胶、乙烯丙烯二烯橡胶或丁苯橡胶等热固性弹性体;聚氨酯系、酯系、苯乙烯系、烯烃系、丁二烯系或氟系等热塑性弹性体、或者它们的复合物等橡胶状弹性材料。作为上述以外的操作键10的构成材料,可以使用丁腈橡胶(NBR)。特别优选为温度特性、环境特性、电特性优异的硅酮橡胶。另外,在上述构成材料中也可以混入以氧化钛、炭黑为代表的填料。如后述的另一实施方式那样,为了使从基板40上的LED(照光单元的一例)发出的光向操作键10的外方向透光,优选将操作键10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透光性。如果由硅酮橡胶等透光性材料构成操作键10整体,则能够从LED透过操作键10的任意部位进行发光。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键10由上述橡胶状弹性材料构成其整体。但是,也可以由上述橡胶状弹性材料至少构成圆顶部12及肋材16,并由上述橡胶状弹性材料以外的材料构成键主体11、脚部13、中间部14等其他部位。圆顶部12由于需要通过键主体11朝向可动触点20的按压及按压的解除而发生弹性变形,因此优选由上述橡胶状弹性材料构成。肋材16由于需要通过键主体11朝向可动触点20的按压及按压的解除而能够弹性地沿其长度方向反复进行收缩和复原,因此优选由上述橡胶状弹性材料构成。
(2)可动触点
可动触点20具备:皿部21,其承受键主体11的按下而与基板40上的固定触点42接触;以及外侧固定部25,其位于皿部21的径向外侧且固定于比操作键10的键主体11更靠径向外侧。以下,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可动触点20具备在俯视时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并从对置的两边以带状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带状的外侧固定部25。另外,可动触点20具有在俯视时使大致中央部分向键主体11侧突出的圆顶形状的皿部21。可动触点20具备:台阶部23,其在俯视时以圆环状形成于皿部21的外周并向下方以陡角度弯曲;以及裙板部24,其与台阶部23的径向外侧连接。台阶部23可以成为皿部21的挠曲变形的支点。上述外侧固定部25从裙板部24向径向外侧延伸出,处于比皿部21更靠径向外侧,且固定于比键主体11更靠径向外侧。外侧固定部25以能够固定于操作键10的中间部14的方式形成于可动触点20。因此,可动触点20与操作键10之间的连接部仅为可动触点20的外侧固定部25。在将可动触点20固定于操作键10的下方时,皿部21为与键主体11的下表面15(相当于按压件)分离配置的部位,且能够通过键主体11的按下而与固定触点42接触。
可动触点20还具备外侧接触部26,该外侧接触部26处于比皿部21更靠可动触点20的径向外侧,并且以通过键主体11的按下能够与配置在固定触点42的径向外侧的其他固定触点41接触的方式,与固定触点41以非接触状态或接触状态对置。在外侧接触部26与固定触点41之间存在间隙的情况下,该间隙只要能够在操作键10向基板40的方向按下时使外侧接触部26与固定触点41接触,则没有特别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外侧接触部26与固定触点41之间的间隙设置在0.03~0.1mm的范围内。
外侧接触部26是将裙板部24从上表面朝向下表面凹陷而形成的杯形状部位。外侧接触部26在裙板部24的四个角各形成有一个,合计形成有4个。因此,在按下键主体11时,可动触点20能够在4个部位与固定触点41接触。但是,外侧接触部26的数量只要为一个以上,则没有特别限定。为了在可动触点20与固定触点41接触时使可动触点20不倾斜,更优选在隔着可动触点20的中央对置的位置以两个一组的方式设置一组或两组以上的外侧接触部26。在外侧接触部26优选具备相对于固定触点41能够线接触或面接触的底部。另外,外侧接触部26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与外侧接触部26分别设置的接触配置型外侧接触部也可以在未按压键主体11的状态下与固定触点41接触。另外,也可以不具备外侧接触部26,将皿部21等其他部位构成为能够与固定触点41接触。
对可动触点20而言,作为其构成材料,能够使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作为例示性的金属材料,可举出不锈钢、铝、铝合金、碳钢、铜、铜合金(青铜、磷青铜、黄铜、白铜、锌白铜等)、银或选自上述金属的2种以上的合金。特别优选的金属材料为SUS301,但也可以使用SUS301以外的奥氏体系不锈钢、或者马氏体系不锈钢、铁素体系不锈钢或奥氏体-铁素体双相系不锈钢等。另外,可动触点20也可以由树脂基的材料构成。例如,也可以在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酰胺6、聚酰胺66、聚酰胺61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碳酸酯等透明的树脂的一面形成碳、银或铜的膜,并以倒碗状实施成形加工来制造可动触点20。
即使在由金属或树脂中的任一种构成可动触点20的情况下,为了耐腐蚀性、耐尘性或导电性的稳定化,对可动触点20的至少固定触点41、42侧的表面以单层或多层实施镀敷或蒸镀等表面处理。作为该表面处理,特别优选为镀金。从耐腐蚀性的观点出发,镀金的厚度理论上是越厚越优选。但是,实际上从成本的观点出发受到制约,为0.0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优选为0.05μm以上且0.9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0μm以上且0.80μm以下。作为上述以外的例示性的表面处理,可举出镀金和封孔处理、镀镍和镀金和封孔处理、镀镍和镀金、镀镍、镀银、镀镍和镀银、镀银和封孔处理(防硫化处理(=防变色处理))、镀镍和镀银和封孔处理(防硫化处理(=防变色处理))、碳系导电油墨或碳系导电涂料的涂布。另外,在表面处理中,也可以使用金合金、银合金、钯、钯合金、钨或钨合金。
(3)基板
基板40优选为在相对于皿部21的顶部处于大致正下方的位置具备固定触点42,且在固定触点42的外周具备固定触点41。固定触点41处于能够与通过键主体11的按下而下降的外侧接触部26接触的位置。固定触点42与固定触点41分离地配置,处于能够与通过键主体11的按下而下降的皿部21的顶部或顶部周边接触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可动触点20的外侧接触部26与固定触点41接触,开关也不会接通。在可动触点20的皿部21与固定触点42接触时,以可动触点20将固定触点41与固定触点42相连的方式形成电路,其结果,能够使开关接通。但是,对于固定触点41及固定触点42的形状、开关的接通或断开的结构、以及固定触点41、42的有无,可进行各种变形。对代表性的变形例将在后文叙述。固定触点41以从基板40露出其表面的状态埋设于基板40,固定触点42固定在基板40上。但是,固定触点41、42也可以均固定于基板40的表面,或者以露出表面的状态埋设在基板40内。
固定触点41及固定触点42优选由金属中导电性较高的材料,例如金、银、铜、铝青铜、铝合金或这些材料中的2种以上的合金构成。此外,固定触点41及固定触点42也可以为了耐腐蚀性或导电性的稳定化,对它们的表面以单层或多层实施镀敷。作为镀敷,可例示出金、银、镍等的镀敷、或以它们中的一种以上为主成分的合金镀敷。
图3表示图2A、图2B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负荷-位移曲线。
在图9A、图9B的现有的按钮开关用构件130中,在键主体101的下表面(按压件)106与可动触点120的顶部121接触的时间点,负荷急剧升高(参照图10)。但是,从图3可以明确,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30中,在从键主体11的按压开始到可动触点20的耐压负荷达到极限为止的期间,未观察到负荷急剧升高这样的拐点。在不断按下键主体11时,虽然肋材16与可动触点20接触,但由于肋材16发生压缩变形,因此负荷平缓地升高。之后,可动触点20的耐压负荷达到极限,可动触点20大幅变形,负荷大幅降低。如此,按钮开关用构件30在直到伴随着可动触点20的大幅变形而生成点击感为止的期间,除了高行程的特性之外,还具有没有负荷的拐点,负荷逐渐变高这样的特性。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4表示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A-A线切断时的A-A线剖视图。
构成按钮开关用构件30a的操作键10a具有肋材16a,该肋材16a比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操作键10的肋材16长,且在按下键主体11之前与可动触点20之间不具有间隙。即使肋材16a始终与可动触点20接触,也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30同样地,在直到伴随着可动触点20的大幅变形而生成点击感为止的期间,除了高行程的特性之外,还发挥没有负荷的拐点,负荷逐渐变高的特性。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5表示将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A-A线切断时的A-A线剖视图。
构成按钮开关用构件30b的操作键10b在键主体11具备向其顶面侧突出的第二肋材1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肋材19为大致半球状,在以键主体11的顶面的中心为中心的十字的前端部位各设有一个,合计设有4个。但是,就第二肋材19的数量而言,只要设置为在按压键主体11时能够压缩的位置和数量,则不限于上述的位置和数量。例如,第二肋材19也可以是设于键主体11的顶面的一个环状突出部。第二肋材19优选与肋材16同样地由第一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
在按压按钮开关用构件30b的键主体11时,不仅产生与可动触点20接触的肋材16的压缩变形,还产生第二肋材19的压缩变形,从而能够得到更长的行程以及到可动触点20的大幅变形为止的负荷的平缓的升高。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进行说明。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6表示将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A-A线切断时的A-A线剖视图。
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30c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30在以下方面不同。操作键10c具有覆盖其外表面的遮光层60以及在键主体11的顶面的一部分除去了遮光层60的透光区域61。可动触点20c在皿部21的俯视大致中央部分具备贯通皿部21的贯通孔55。基板40具备:环状的触点42,其能够与皿部21的贯通孔55周边接触;以及LED50,其为照光单元的一例,位于该环状的触点42的内侧。按钮开关用构件30c的上述以外的结构与按钮开关用构件30共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光区域61、贯通孔55、LED50的发光面位于铅垂的大致一条直线上。但是,在使LED50的发光面从水平倾斜的情况下,优选在与该发光面垂直的线上配置贯通孔55和透光区域61。贯通孔55兼具使来自LED50的光朝向操作键10c透光的功能和防止皿部21与LED50的接触的功能。但是,在由透光性优异的硬质树脂构成可动触点20c,在贯通孔55的部位以外形成遮光层,并使LED50的发光面低到不与皿部21碰撞的高度的情况下,贯通孔55对于可动触点20c而言不是必须的构成要素。
透光区域61可以具有文字、记号、图画等任何显示形态。在不由透光性优异的材料构成操作键10c自身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键主体11中的贯通孔55的正上方区域开设第二贯通孔,并用透光性优异的构件(玻璃、硅酮树脂、丙烯酸树脂等)堵塞该第二贯通孔。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在操作键10c的外表面形成的遮光层60。
LED50是照光单元的一例。也可以使用LED50以外的照光单元。例如,也可以由利用通过对灯丝通电而产生的发光的灯泡、片状的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或无机EL来代替LED50。
(变形例)
图7A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固定触点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7B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固定触点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7C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固定触点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7D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固定触点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7E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固定触点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7A的基板40是参照图1A进行说明的基板。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如图7B所示那样,在半分割圆环状的2个固定触点41a、41a的内侧配置半分割圆环状的2个固定触点42a、42a,而且还在其内侧配置LED50(未图示)的基板40。在可动触点20c的外侧接触部26与固定触点41a、41a接触时,以可动触点20c将固定触点41a、41a之间相连的方式形成电路,其结果,能够使第一级的开关接通。接着,在可动触点20c的皿部21与固定触点42a、42a接触时,以可动触点20将固定触点42a、42a之间相连的方式形成电路,由此能够使第二级的开关接通。
图7C的基板40是在圆环状的固定触点41的内侧配置圆环状的固定触点42b的基板。开关机构与图7A相同。图7D的基板40是在半分割圆环状的2个固定触点41a、41a的内侧配置半圆形状的固定触点42c、42c的基板。开关机构与图7B相同。图7E的基板40在半分割圆环状的2个固定触点41a、41a的内侧,将半圆梳齿状的2个固定触点42d、42d以相互啮合的状态分离配置。当配置半圆梳齿状的固定触点42d、42d时,能够更可靠地将固定触点42d、42d导通。开关机构与图7B相同。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各实施方式和固定触点的各种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它们,能够施以各种变形来实施。
图8A表示在构成图5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键主体的下表面形成的肋材的各种配置例。图8B表示包含在构成图5的按钮开关用构件的键主体的下表面形成的肋材的操作键的各种截面形状的例子。
肋材16除了如图8A的(a)所示那样在下表面15于十字形状的前端(正方形的四个角)各设有一个,合计设有4个以外,还能够如图8A的(b)所示那样以在下表面15于正八边形的各个角各设有一个,合计设有8个的方式,或者如图8A的(c)所示那样在下表面15的中心仅设有一个的方式进行配置。而且,还能够如图8A的(d)所示那样,以圆环状设置肋材16。而且,肋材16也可以以在俯视时能够与以皿部21的顶部为中点的直线的两端接触的方式,在下表面15各设有一个,合计设有2个。另外,如图8B所示,肋材16的纵截面除了使前端变细的大致圆锥形的图8B的(a)之外,还可以为矩形的图8B的(b)或大致椭圆形的图8B的(c)。这也同样适用于肋材16a。
肋材16优选以能够与可动触点20的皿部21中的顶部与台阶部23之间接触的方式,形成于键主体11的下表面15。另外,肋材16可以以能够与从可动触点20c的贯通孔55到台阶部23之间接触的方式,形成于键主体11的下表面15。肋材16更优选以能够与更接近皿部21的顶部(即使在具有贯通孔55的情况下也意味着存在于贯通孔55内的假想的顶部)和台阶部23中的台阶部23的位置接触的方式,形成于下表面15。肋材16也可以形成为从键主体11的下表面15以外的部位,例如,从键主体11的侧面朝向下方延伸出。这也同样适用于肋材16a。
圆顶部12除了以向外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形态之外,也可以为以向内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形态、从键主体11向脚部13直线地倾斜的形态。
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各种变形例除了相互无法组合的情况之外,可以任意地组合。例如,可以将肋材16a用于第三或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30b、30c。另外,第二肋材19也可以用于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开关用构件30c。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例如能够利用于移动通信设备、PC、照相机、车内操作构件、车载用电子设备、家庭用音响设备、家庭用电器等具备操作键的各种设备。

Claims (5)

1.一种按钮开关用构件,其具备:
圆顶状的可动触点;以及
操作键,其与所述可动触点的突出侧对置配置,
所述按钮开关用构件将所述操作键向所述可动触点的方向按压,使所述可动触点与位于所述操作键的相反侧的基板上的固定触点接触,
所述按钮开关用构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键具备:
键主体;
圆顶部,其与所述键主体的外周连接,能够通过所述键主体向所述基板侧的按压而发生变形;
脚部,其与所述圆顶部的外周连接且固定于所述基板上;以及
肋材,其从所述键主体的下方朝向所述可动触点突出,
所述可动触点具备:
皿部,其承受所述键主体的按下而与所述基板上的所述固定触点接触;以及
外侧固定部,其位于所述皿部的径向外侧,且固定于比所述操作键的所述键主体更靠径向外侧,
所述肋材形成为:在将所述键主体朝向所述可动触点按下时,在所述皿部弯曲或压曲的前期阶段,所述肋材在其与所述皿部之间沿所述肋材的长度方向收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开关用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材以在按下所述键主体之前与所述可动触点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形成在所述键主体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按钮开关用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材与比所述皿部的顶部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对置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按钮开关用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材以在俯视时与以所述皿部的顶部为中心或重心的多个位置对置的方式,在所述键主体的下方设有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按钮开关用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键主体具备向其顶面侧突出的第二肋材。
CN201990000388.1U 2018-03-05 2019-02-06 按钮开关用构件 Active CN21262530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8190 2018-03-05
JP2018-038190 2018-03-05
PCT/JP2019/004160 WO2019171863A1 (ja) 2018-03-05 2019-02-06 押釦スイッチ用部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25301U true CN212625301U (zh) 2021-02-26

Family

ID=67845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90000388.1U Active CN212625301U (zh) 2018-03-05 2019-02-06 按钮开关用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986620B2 (zh)
CN (1) CN212625301U (zh)
DE (1) DE212019000160U1 (zh)
TW (1) TW201939548A (zh)
WO (1) WO201917186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35008A (zh) * 2019-05-28 2021-02-05 谷歌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照明环的按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27033B2 (ja) * 2019-09-19 2023-08-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及び操作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45395Y2 (zh) * 1986-05-14 1991-09-25
JPH0427534U (zh) * 1990-06-28 1992-03-04
CN107851530B (zh) * 2015-07-24 2020-05-19 信越聚合物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用部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35008A (zh) * 2019-05-28 2021-02-05 谷歌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照明环的按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12019000160U1 (de) 2020-09-29
TW201939548A (zh) 2019-10-01
JPWO2019171863A1 (ja) 2020-12-10
WO2019171863A1 (ja) 2019-09-12
JP6986620B2 (ja) 2021-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51530B (zh) 按钮开关用部件
CN107735848B (zh) 按钮开关用部件
US7605338B2 (en) Movable contact unit and switch using the same
CN109964296B (zh) 按钮开关用部件
WO2002005302A1 (fr) Feuille electroluminescente et interrupteur comprenant une telle feuille
CN212625301U (zh) 按钮开关用构件
JP2003100170A (ja) スイッチユニット
CN101206964A (zh) 可动接点体以及使用其的开关
JP6718794B2 (ja) 押釦スイッチ
WO2023021580A1 (ja) 押釦スイッチ用部材
JP4944447B2 (ja) 操作パネル
JP4584046B2 (ja) キーパッド
JP2022006770A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07042505A (ja) 押釦スイッチ用カバー部材
JP2004311203A (ja) 押釦スイッチ用カバー部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