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23464U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623464U CN212623464U CN202022206832.2U CN202022206832U CN212623464U CN 212623464 U CN212623464 U CN 212623464U CN 202022206832 U CN202022206832 U CN 202022206832U CN 212623464 U CN212623464 U CN 2126234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rystal
- display panel
- optical
- layer
- substr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6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8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2
- 210000002858 crystal cell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3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7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8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88 Nematic liquid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66 destr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1700 light absor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79 optical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20 scratch resistant coatin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In+3]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可提升对比度。显示面板包括液晶盒、光学层、第一偏光结构和第二偏光结构。液晶盒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及夹设于两者之间的液晶层。光学层在第一衬底远离第二衬底的一侧,透射入射光线中偏振方向平行于光学层的透过轴的光线,反射其余光线。第一偏光结构在光学层远离液晶盒的一侧,透射入射光线中偏振方向平行于第一偏光结构的透过轴的光线,吸收其余光线。第二偏光结构在液晶盒远离光学层的一侧,透射入射光线中偏振方向平行于第二偏光结构的透过轴的光线,吸收其余光线。第一偏光结构的透过轴与光学层的透过轴垂直,第二偏光结构的透过轴与光学层的透过轴垂直或平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反射式显示装置主要以环境光作为光源,将入射至显示装置内部的环境光进行反射,以达到显示效果,一般不需要背光模组提供光源,是一种相对节能环保的显示方式,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可提升对比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液晶盒、光学层、第一偏光结构和第二偏光结构。所述液晶盒包括第一衬底、第二衬底和液晶层。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相对设置,所述液晶层夹设于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之间。所述光学层设置于所述液晶盒的第一衬底远离所述第二衬底的一侧。所述光学层被配置为将入射至所述光学层的光线中的偏振方向平行于所述光学层的透过轴的光线透射,将其余的光线反射。所述第一偏光结构设置于所述光学层远离所述液晶盒的一侧。所述第一偏光结构被配置为将入射至所述第一偏光结构的光线中的偏振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偏光结构的透过轴的光线透射,将其余的光线吸收。所述第二偏光结构设置于所述液晶盒远离所述光学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偏光结构被配置为将入射至所述第二偏光结构的光线中的偏振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偏光结构的透过轴的光线透射,将其余的光线吸收。所述第一偏光结构的透过轴与所述光学层的透过轴垂直,所述第二偏光结构的透过轴与所述光学层的透过轴垂直或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偏光结构的透过轴与所述第一偏光结构的透过轴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层包括多个第一光学膜和多个第二光学膜。所述多个第一光学膜呈双折射性。所述多个第二光学膜呈单折射性。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每个第一光学膜和每个第二光学膜交替层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学膜和所述第二光学膜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一偏光结构直接粘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光学层所在平面内的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光学膜的折射率。沿所述光学层所在平面内的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的折射率等于所述第二光学膜的折射率;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层的透过轴为0°~180°;所述光学层的透过轴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散射膜。所述散射膜设置于所述液晶盒靠近所述光学层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液晶盒与所述光学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层包括:多个第一光学膜和多个第二光学膜。所述多个第一光学膜呈双折射性,所述多个第二光学膜呈单折射性。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每个第一光学膜和每个第二光学膜交替层叠。所述第一光学膜和所述第二光学膜中的一者与所述散射膜直接粘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散射膜。所述散射膜设置于所述液晶盒远离所述光学层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射膜的扩散轴为0°~90°。所述扩散轴与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的夹角为0°~7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减反射膜。所述减反射膜设置于所述第二偏光结构远离所述光学层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晶盒还包括第一取向层和第二取向层。所述第一取向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上且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取向层具有第一取向方向。所述第二取向层设置于所述第二衬底上且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取向层具有第二取向方向。所述第一取向方向与所述第二取向方向平行或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取向方向与所述第二取向方向平行,所述第二取向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结构的透过轴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晶盒还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上。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上。所述第一电极相比于所述第二电极远离所述液晶层,所述第二电极为狭缝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为面状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取向方向与所述第二取向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取向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结构的透过轴平行。所述液晶盒还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上;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衬底上,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为面状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晶盒还包括多个滤光层。所述多个滤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二衬底上且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多个滤光层的厚度为0.3μm~3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晶盒还包括静电屏蔽图案。所述静电屏蔽图案设置于所述第二衬底上且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数据处理器。所述数据处理器与所述显示面板耦接。所述数据处理器被配置为将输入的第一图像数据反转得到第二图像数据。所述显示面板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二图像数据显示图像。
因此,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使得环境光经过显示面板中的第二偏光结构后得到线偏振光,线偏振光经过液晶盒后,照射在光学层上。光学层将入射至该光学层的光线中的偏振方向平行于该光学层的透过轴的光线透射,将其余的光线(即偏振方向不平行于该光学层的透过轴的光线)反射。其中从光学层透射的光线照射在第一偏振片的表面,被第一偏振片吸收,此时显示面板呈暗态。从光学层反射的光线射向液晶盒,并从液晶盒出射,此时显示面板呈亮态。这样,在亮态时可以提高光线的反射率,在暗态时光线被第一偏振片吸收,可以避免光线发生反射,相比于设置有反射层的显示装置,降低了显示面板在暗态的亮度,从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对比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图;
图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图;
图3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液晶盒的一种结构图;
图3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液晶盒的另一种结构图;
图3C为图3B中的液晶盒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D为图3B中的液晶盒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3E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液晶盒的又一种结构图;
图3F为图3E中的液晶盒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3G为图3E中的液晶盒沿D-D’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光路图;
图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光路图;
图6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层的一种结构图;
图6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层的另一种结构图;
图7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结构图;
图7B为图7A的显示面板的分解图;
图8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结构图;
图8B为图8A的显示面板的分解图;
图9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散射膜的一种结构图;
图9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散射膜的另一种结构图;
图9C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散射膜的又一种结构图;
图9D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0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反射光线的一种探测示意图;
图1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结构图;
图1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结构图;
图1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不同尺寸的显示面板中的滤光层的厚度与色域、反射率和对比度的关系曲线图;
图1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图像的数据处理的一种过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特定示例(specific 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耦接”和“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又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耦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然而,术语“耦接”或“通信耦合(communicatively coupled)”也可能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并无直接接触,但仍彼此协作或相互作用。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容。
本文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约”或“近似”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中,显示装置为全反射式显示装置。示例性地,该显示装置为反射式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是显示不论运动(例如,视频)还是固定(例如,静止图像)的且不论文字还是的图像的任何装置。例如,显示装置可以为智能货架标签、手持阅读器、健身装置显示器和户外广告牌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显示面板的类型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扭曲向列(TN,Twisted Nematic)型显示面板、平面转换(IPS,In Plane Switching)型显示面板和高级超维场开关(ADS,Advanced SuperDimension Switch)型显示面板、边缘场转换(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型显示面板或垂直取向(VA,Vertical Alignment)型显示面板等。
其中,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100。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100包括液晶盒10。液晶盒10包括第一衬底110、第二衬底120和液晶层130。其中,第一衬底110和第二衬底120相对设置。液晶层130夹设于第一衬底110和第二衬底120之间。
其中,液晶层包括液晶分子。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液晶分子的类型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液晶分子可以是正性液晶分子,也可以是负性液晶分子。例如,液晶分子可选择适用于TN型显示面板的向列相液晶分子、染料液晶、适用于IPS型显示面板的液晶分子、适用于VA型显示面板的液晶分子、适用于FFS型显示面板的液晶分子或者适用于ADS型显示面板的液晶分子等。示例性地,液晶层还包括染料分子,该染料分子例如包括二向色性染料分子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液晶盒10具有显示区(Active Area,AA)。AA区包括多个显示子像素区P。液晶盒1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衬底110上的薄膜晶体管(Thin FilmTransistor,TFT)。其中,每个显示子像素区P内设置有TFT。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液晶盒10还包括第一电极140和第二电极150。例如,第一电极140可以是像素电极,第二电极150可以是公共电极。例如,第一电极140和第二电极150可以均位于第一衬底110上,第一电极140和第二电极150可以位于同一层,也可以位于不同层,此时,可以得到包括第一衬底110、第一电极140和第二电极150的阵列基板,包括第二衬底120的对置基板;或者,第一电极140位于第一衬底110上,第二电极150位于第二衬底120上。这样,可以得到包括第一衬底110和第一电极140的阵列基板,包括第二衬底120和第二电极150的对置基板。例如,液晶层130夹设于对置基板和阵列基板之间。
其中,第一电极140位于每个显示子像素区P内,在显示子像素区P内,TFT与第一电极140耦接。
例如,第一电极140和第二电极150均呈透明。第一电极140和第二电极150的材料可以均采用透明导电材料,该透明导电材料例如包括铟锡氧化物(ITO)或铟锌氧化物(IZO)等金属氧化物。
示例性地,如图3A所示,液晶盒10包括设置于第一衬底110上的多条栅线(G0~Gn,n为正整数,例如n为1081)、多条数据线(D1~Dm,m为大于1的正整数,例如m为5761)和公共导电图案Vcom。其中,栅线被配置为提供扫描信号,数据线被配置为提供数据信号,公共导电图案被配置为提供公共信号Vcom。TFT与栅线和数据线耦接,第二电极与公共导电图案耦接。例如,TFT的栅极与栅线耦接,TFT的源极与数据线耦接,TFT的漏极与第一电极耦接。TFT响应于扫描信号开启,将数据信号传输至第一电极。公共导电图案将公共信号传输至第二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B至图3D所示,第一电极140和第二电极150可以均位于第一衬底110上,第一电极140相比于第二电极150远离液晶层130。其中,第二电极150为狭缝电极,第一电极140为面状电极。
例如,第二电极150包括多个部分151,多个部分151间隔排布,多个部分151中相邻的两个部分151之间形成狭缝。狭缝电极边缘所产生的电场以及狭缝电极与面状电极间产生的电场能够形成多维电场,使得位于狭缝电极间、电极正上方所有取向的液晶分子都能够产生旋转,从而提高了液晶分子工作效率并增大了透光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E至图3G所示,在第一电极140位于第一衬底110上,第二电极150位于第二衬底120上。第一电极140和第二电极150均为面状电极。示例性地,第二电极150可以在第二衬底120上整面设置。
此外,示例性地,如图3A所示,液晶盒10还具有多个虚拟(Dummy)子像素区Q,多个虚拟子像素区Q位于AA区外。例如,虚拟子像素区Q与显示子像素区P的结构相同,例如,虚拟子像素区内设置有TFT、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例如,多个在虚拟子像素区Q和多个显示子像素区P构成的整体呈阵列排布,沿图3A中的X方向排成一排的子像素区称为同一行子像素区,例如同一行子像素区中的TFT与一条栅线耦接,例如同一行子像素区中的虚拟子像素区Q和显示子像素区P中的TFT与一条栅线耦接,沿图3A中的Y方向排成一排的子像素区称为同一列子像素区,例如同一列子像素区中的相邻两行子像素区中的TFT分别与两条数据线耦接,例如同一列子像素区中的虚拟子像素区Q和显示子像素区P中,奇数行子像素区中的TFT与一条数据线耦接,偶数行子像素区中的TFT与另一条数据线耦接。例如,公共导电图案Vcom与虚拟子像素Q中的TFT耦接。示例性地,如图3C所示,在数据线D靠近第一衬底110的一侧设置有半导体图案AT,可以降低数据线的电阻,提高信号传输效率。该半导体图案AT与TFT的有源层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例如,半导体图案AT与TFT的有源层呈一体结构。在数据线D的宽度方向(例如图3C中的X方向)上,该半导体图案AT的宽度大于数据线D的宽度。
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可以通过设置反射层,将外界光线作为光源,反射层对光线进行反射,使显示装置实现反射式显示。例如,可以在液晶盒的TFT所在的衬底基板(例如第一衬底)上设置反射层(例如金属反射层),对光线进行反射。然而,这种显示装置对光线的利用率较低,光线透过率相对较差,并且制备工艺复杂,开发周期较长,工艺稳定性不佳,量产时各产品的性能差异较大,大多应用于小尺寸显示产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光学层20、第一偏光结构30和第二偏光结构40。
光学层20设置于液晶盒10的第一衬底110远离第二衬底120的一侧。例如,光学层20全贴合于液晶盒10的第一衬底110远离第二衬底120的一侧表面,即,光学层20全贴合于液晶盒10的第一衬底110的外表面,也即,光学层全贴合于液晶盒的阵列基板的外表面;例如工艺上可以采用水胶或光学胶,将光学层20和液晶盒10可以完全黏贴在一起,使得光学层20和液晶盒10之间不存在空气。
光学层20被配置为将入射至该光学层20的光线中的偏振方向平行于该光学层20的透过轴的光线透射,将其余的光线反射。示例性地,该其余的光线包括偏振方向与光学层20的透过轴垂直的光线。示例性地,光学层20的透过轴为0°~180°,例如,光学层20的透过轴为15°、30°或60°等。例如,在光学层20的透过轴为0°的情况下,在入射至光学层20的光线中,偏振方向与0°平行的光线被光学层20透过,例如偏振方向为0°的光线被光学层20透过,其余的光线被光学层20反射,例如偏振方向为90°的光线被光学层20反射。例如,在光学层20的透过轴为90°的情况下,在入射至光学层20的光线中,偏振方向与90°平行的光线被光学层20透过,偏振方向为90°的光线被光学层20透过,其余的光线被光学层20反射,例如偏振方向为0°的光线被光学层20反射。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的透过轴可以将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作为参考,例如,0°透过轴平行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90°透过轴平行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内,0°透过轴和90°透过轴相互垂直。其中,显示面板所在平面可以为平行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的平面;例如,显示面板所在平面可以为第一衬底中朝向液晶层一侧的表面。
第一偏光结构30设置于光学层20远离液晶盒10的一侧,例如,光学层20位于第一偏光结构30和液晶盒10之间。第二偏光结构40设置于液晶盒10远离光学层20的一侧,例如,第二偏光结构40设置于液晶盒10的第二衬底120远离第一衬底110的一侧。
示例性地,第一偏光结构30全贴合于光学层20中的远离液晶盒10的一侧的表面,此时,第一偏光结构30与光学层20之间不存在空气。第二偏光结构40全贴合于液晶盒10中远离光学层20的一侧表面,即,第二偏光结构40全贴合于第二衬底120中的远离第一衬底110的一侧表面(第二衬底120的外表面),也即,第二偏光结构40全贴合于液晶盒10的对置基板的外表面,此时,第二偏光结构40与液晶盒10之间不存在空气。
第一偏光结构30被配置为将入射至第一偏光结构30的光线中的偏振方向平行于第一偏光结构30的透过轴的光线透射,将其余的光线吸收。第二偏光结构40被配置为将入射至第二偏光结构40的光线中的偏振方向平行于第二偏光结构40的透过轴的光线透射,将其余的光线吸收。
示例性地,第一偏光结构和第二偏光结构可以采用包括偏光片或金属线偏振片等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元件。
其中,第一偏光结构30的透过轴与光学层20的透过轴垂直。第二偏光结构40透过轴与光学层20的透过轴垂直。第一偏光结构30的透过轴与第二偏光结构40的透过轴平行。例如,在光学层20的透过轴为0°的情况下,第一偏光结构30的透过轴为90°,第二偏光结构40透过轴为90°。例如,在光学层20的透过轴为90°的情况下,第一偏光结构30的透过轴为0°,第二偏光结构40透过轴为0°。
或者,第二偏光结构40的透过轴与光学层20的透过轴平行。第一偏光结构30的透过轴与第二偏光结构40透过轴垂直。例如,在光学层20的透过轴为0°的情况下,第一偏光结构30的透过轴为90°,第二偏光结构40透过轴为0°。例如,在光学层20的透过轴为90°的情况下,第一偏光结构30的透过轴为0°,第二偏光结构40透过轴为9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偏光结构30的透过轴、第二偏光结构40的透过轴和光学层20的透过轴均平行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
示例性地,参考图4,在光学层20的透过轴为135°,第一偏光结构30的透过轴为45°,第二偏光结构40透过轴为45°的情况下,自然光从第二偏光结构40远离液晶盒10的一侧入射,经过第二偏光结构40后,得到偏振方向为45°的光线,该偏振向为45°的光线进入液晶盒10。
示例性地,以TN模式显示的液晶盒为例进行说明,参考图4中的(A)部分,在未对液晶层130中液晶分子施加电场的情况下,液晶层130中的液晶分子沿液晶盒的厚度方向依次螺旋排列,对光线存在旋光效应,当偏振向为45°的光线进入液晶盒10后,经过液晶层130后,光线的偏振方向发生改变,使得偏振方向为45°的线偏振光变为偏振方向为135°的线偏振光,并射向光学层20。由于光学层20的透过轴为135°,因此,光学层20将偏振方向为135°的线偏振光透射至第一偏光结构30,因光线的偏振方向与第一偏光结构30的透过轴垂直而被第一偏光结构30吸收,此时,显示面板100呈暗态,光线不会进入人眼。
在此基础上,继续参考图4中的(B)部分,对液晶层130中液晶分子施加电场,液晶层130中的液晶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其长轴方向倾向平行于电场方向排列,此时入射至液晶层130的偏振光沿着液晶分子长轴方向传播,不发生双折射效应,液晶层130不会改变入射光线的偏振方向,因此当偏振方向为45°的光线进入液晶盒10后,经过液晶层130后,光线仍保持45°的偏振方向。这样,从液晶盒10朝向光学层20出射的光线的偏振方向为45°。由于光学层20的透过轴为135°,因此,偏振方向为45°的光线入射至光学层20被反射,射向液晶盒10。并且,经过液晶盒10中的液晶层130后,光线仍保持45°的偏振方向,射向第二偏光结构40,光线从第二偏光结构40朝向远离液晶盒10的一侧出射,从而进入人眼。在此情况下,入射至显示面板的环境光可以发生反射,用于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显示面板呈亮态(白态),光线进入人眼。
示例性地,以ADS模式显示的液晶盒为例进行说明,在光学层20的透过轴为0°,第一偏光结构30的透过轴为90°,第二偏光结构40透过轴为0°的情况下,自然光从第二偏光结构40远离液晶盒10的一侧入射,经过第二偏光结构40后,得到偏振方向为0°的光线,该偏振向为0°的光线进入液晶盒10。在未对液晶层130中液晶分子施加电场的情况下,液晶层130中的液晶分子未发生偏转,此时不会改变入射光线的偏振方向,偏振方向为0°的光线进入液晶盒10后,经过液晶层130后,光线仍保持0°的偏振方向。这样,从液晶盒10朝向光学层20出射的光线的偏振方向为0°。由于光学层20的透过轴为0°,因此,偏振方向为0°的光线入射至光学层20被透射,射向第一偏光结构30,被透过轴为90°的第一偏光结构30吸收。此时,入射至显示面板的环境光不发生反射,显示面板不进行显示。
在此基础上,对液晶层130中液晶分子施加电场,液晶分子发生扭转,经过第二偏光结构40后的偏振方向为0°的光线,经过液晶层130后,偏振方向为0°的线偏振光变为椭圆偏振光出射,射向光学层20。由于光学层20的透过轴为0°,因此,从液晶盒10朝向光学层20出射的光线中,偏振方向为0°的光线从光学层20透射,其余的光线被反射。其中,被透射的光线射向第一偏光结构30,由于第一偏光结构30的透过轴为90°,因此,从光学层20透射的偏振方向为0°的光线被第一偏光结构30吸收。被反射的光线射向液晶盒10,以提供显示面板显示所需的光线,此时,显示面板可以进行显示。
示例性地,以ADS模式显示的液晶盒为例进行说明,参考图5,在光学层20的透过轴为90°,第一偏光结构30的透过轴为0°,第二偏光结构40透过轴为0°的情况下,自然光从第二偏光结构40远离液晶盒10的一侧入射,经过第二偏光结构40后,得到偏振方向为0°的光线,该偏振向为0°的光线进入液晶盒10。
示例性地,参考图5中的(A)部分,根据第二偏光结构40的透过轴方向来设置液晶分子的初始排列方向,在未对液晶层130中液晶分子施加电场的情况下,液晶层130中的液晶分子未发生偏转,此时不会改变入射光线的偏振方向,偏振方向为0°的光线进入液晶盒10后,经过液晶层130后,光线仍保持0°的偏振方向。这样,从液晶盒10朝向光学层20出射的光线的偏振方向为0°。由于光学层20的透过轴为90°,因此,偏振方向为0°的光线入射至光学层20被反射,射向液晶盒10。并且,经过液晶盒10中的液晶层130后,光线仍保持0°的偏振方向,射向第二偏光结构40。由于偏振方向为0°的光线与第二偏光结构40透过轴平行,因此,光线从第二偏光结构40朝向远离液晶盒10的一侧出射,从而进入人眼。在此情况下,入射至显示面板的环境光可以发生反射,用于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显示面板呈亮态(白态)。示例性地,该显示面板的显示模式为常白模式。
在此基础上,参考图5中的(B)部分,对液晶层130中液晶分子施加电场,液晶层130中的液晶分子发生扭转,即,经过液晶层130的光线的偏振方向会发生改变,例如,偏振向为0°的光线进入液晶盒10后,经过液晶层130后,光线的偏振方向发生改变,使得偏振方向为0°的线偏振光变为椭圆偏振光出射,射向光学层20。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情况中,入射至液晶层的光线中的极大部分的光线会被液晶分子扭转,极少部分的光线不会完全被液晶分子扭转。例如,偏振方向为0°的线偏振光经过液晶层130后,极大部分的光线为椭圆偏振光,极少部分的光线仍为偏振方向为0°的线偏振光。
由于光学层20的透过轴为90°,因此,从液晶盒10朝向光学层20出射的光线中,偏振方向为90°的光线从光学层20透射,其余的光线被反射。其中,被透射的光线射向第一偏光结构30,由于第一偏光结构30的透过轴为0°,因此,从光学层20透射的偏振方向为90°的光线被第一偏光结构30吸收。被反射的光线射向液晶盒10,该部分光线的偏振方向大致为0°,经过液晶层130后,变为椭圆偏振光朝向第二偏光结构40出射。第二偏光结构40将偏振方向与其透过轴平行的光线透过,将其余的光线吸收。在此情况下,入射至显示面板的环境光不发生反射,显示面板呈暗态(黑态)。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偏光结构会将少量的光线透过,显示面板的暗态会出现轻微漏光,但是该轻微漏光对用户观看效果的影响很小,因此可以忽略。
在此情况下,在显示面板呈暗态的过程中,由于液晶盒中的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对不同波长的光的透过率不同,因此,线偏振光经过液晶层后偏转成椭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照射在光学层表面后可被分解偏振方向不同的线偏振光,其中偏振方向与光学层的透过轴平行的光线被透过,照射在第一偏光结构表面,被第一偏光结构吸收,从而降低了显示面板在暗态的亮度,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对比度。并且,在显示面板呈亮态的过程中,由于线偏振光经过液晶层后仍保持原有的偏振方向,照射在光学层的表面,其中与光学层的透过轴不平行的光发生反射,此时,该线偏振光在光学层的表面发生反射,射向液晶盒,从液晶盒出射,提供显示所需的光线。
因此,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使得环境光经过显示面板中的第二偏光结构后得到线偏振光,线偏振光经过液晶盒后,照射在光学层上。光学层将入射至该光学层的光线中的偏振方向平行于该光学层的透过轴的光线透射,将其余的光线(即偏振方向不平行于该光学层的透过轴的光线)反射。其中从光学层透射的光线照射在第一偏振片的表面,被第一偏振片吸收,此时显示面板呈暗态。从光学层反射的光线射向液晶盒,并从液晶盒出射,此时显示面板呈亮态。这样,在亮态时可以提高光线的反射率,在暗态时光线被第一偏振片吸收,可以避免光线发生反射,相比于设置有反射层的显示装置,降低了显示面板在暗态的亮度,从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对比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A所示,光学层20包括多个第一光学膜21和多个第二光学膜2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例如参考图2中的Z方向),每个第一光学膜21和每个第二光学膜22交替层叠。例如,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例如参考图2中的Z方向),或者,沿光学层20的厚度方向(垂直于光学层20所在平面的方向,即图6A中的Z方向),将多个(例如数十个、数百个、数千个或数万个)第一光学膜21和第二光学膜22交替层叠。示例性地,光学层20的厚度为150μm~300μm,例如,光学层20的厚度为175μm、200μm或250μm等。
其中,多个第一光学膜21具有双折射性,多个第二光学膜22具有单折射性,也即,多个第一光学膜21呈各向异性,多个第二光学膜22呈各向同性。例如,第一光学膜21具有两个折射率,第二光学膜22具有单个折射率。
示例性地,如图6B所示,沿光学层20所在平面内的第一方向(例如图6B中的X方向),第一光学膜21的折射率n1X大于第二光学膜22的折射率n2X。例如,沿光学层20所在平面内的第一方向,第一光学膜21的折射率约为1.8,第二光学膜22的折射率约为1.57。沿光学层20所在平面内的第二方向(例如图6B中的Y方向),第一光学膜21的折射率n2X等于第二光学膜22的折射率n2Y。例如,沿光学层20所在平面内的第二方向,第一光学膜21的折射率和第二光学膜22的折射率均约为1.57。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
可以理解的是,光线在第一光学膜21和第二光学膜22的交界面上会出现方向性的全反射现象,即,光线在第一光学膜21和第二光学膜22的交界面上,偏振方向(振动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的光线会被反射,偏振方向(振动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的光线会被透射。这样,一束光线经过多个交界面后,光线被分解为两束偏振方向相互垂直的偏振光,其中一束光线的偏振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则该束光线被反射,其中另一束光线的偏振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则该束光线被透射。在此情况下,在偏振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的光线(例如线偏振光)入射至光学层20的表面时,大部分光线会保持其原有的偏振方向被反射;在偏振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的光线(例如线偏振光)入射至光学层20的表面时,大部分光线会保持其原有的偏振方向被透射。
另外,沿垂直于光学层20所在平面的第三方向(例如图6B中的Z方向),第一光学膜21的折射率等于第二光学膜22的折射率。例如,沿垂直于光学层20所在平面的第三方向,第一光学膜21的折射率n1Z和第二光学膜22的折射率n2Z约为1.57。其中,光学层20所在平面即为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确定的平面。第三方向分别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光学膜21和第二光学膜22均较薄,这样,在多个第一光学膜21和多个第二光学膜22的交界面处反射的光经受相长干涉或相消干涉作用,使得光学层20具有相应的反射或透射特性。
其中,第一光学膜21和第二光学膜22中的一者与第一偏光结构30直接粘接(或贴合)。示例性地,在多个叠加的第一光学膜21和第二光学膜22中,最外侧的膜层的外表面无其他膜层(例如涂层(Coating),该涂层例如包括光学扩散层、紫外光吸收层、抗刮涂层和抗撕层等)覆盖,在相邻的第一光学膜21和第二光学膜22之间也无其他膜层(例如保护层等)。这样,可以避免光线经过其他膜层,受到膜层表面的粒子(例如扩散粒子)对光的散射作用,而导致光线的透过率和反射率降低,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对比度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A和图7B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散射膜50。散射膜50设置于液晶盒10靠近光学层20的一侧。即,散射膜50位于液晶盒10和光学层20之间。示例性地,散射膜50全贴合于液晶盒10靠近光学层20的一侧表面,即,散射膜50全贴合于液晶盒10的第一衬底110的外表面,也即,散射膜50全贴合于液晶盒10的阵列基板的外表面;这样,散射膜50和液晶盒10之间不存在空气,可以降低光线在传播过程中的损失。示例性地,光学层20全贴合或框贴于散射膜50远离液晶盒10的一侧表面。
示例性地,参考图6A,光学层20包括多个第一光学膜21和多个第二光学膜22,第一光学膜21和第二光学膜22中的一者与散射膜50直接粘接(或贴合)。因此,光学层20的最外侧的膜层的外表面无其他膜层,可以避免光线受到干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A和图8B所示,散射膜50设置于液晶盒10远离光学层20的一侧。即,散射膜50位于液晶盒10和第二偏光片40之间。示例性地,散射膜50全贴合于液晶盒10远离光学层20的一侧表面,即,散射膜50全贴合于液晶盒10的第二衬底110的外表面,也即,散射膜50全贴合于液晶盒10的对置基板的外表面;这样,散射膜50和液晶盒10之间不存在空气,可以降低光线在传播过程中的损失。示例性地,第二偏光结构40全贴合于散射膜50远离液晶盒10的一侧表面。
可以理解的是,散射膜50可以调整经过该散射膜50的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光线的传播角度,提高显示面板对光的反射率,提高显示面板的视角,提高显示面板的对比度。示例性地,在显示面板100进行黑白显示的情况下,例如图7A和图7B中的显示面板100对光的反射率可以达到41%,对比度可以达到5:1。
示例性地,散射膜50呈各向异性。如图9A和9B所示,散射膜50包括多个散射结构51。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散射膜50中的散射结构51的形状和倾斜角度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例如,多个散射结构51呈柱状或板状。例如,散射结构51的侧面与垂直于散射膜50所在平面的方向(例如图9A和图9B中的Z方向)存在夹角,或者,散射结构51的侧面与垂直于散射膜50所在平面的方向平行。其中,散射结构51具有顶面、底面和侧面,沿垂直于散射膜所在平面的方向,散射结构的顶面和底面相对设置,散射结构的侧面位于顶面和底面之间。
示例性地,如图9C所示,多个散射结构51包括第一散射结构511和第二散射结构512。其中,第一散射结构511和第二散射结构512沿垂直于散射膜50所在平面的方向堆叠。例如,沿垂直于散射膜5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散射结构512的底面与第一散射结构511的顶面相互靠近设置。例如,第二散射结构512的底面与第一散射结构511的顶面接触。例如,第二散射结构512与第一散射结构511错位排列。例如,第一散射结构511的侧面可以与垂直于散射膜50所在平面的方向平行,第二散射结构512的侧面可以与垂直于散射膜50所在平面的方向存在夹角;或者,例如,第一散射结构511和第二散射结构512的侧面均与垂直于散射膜50所在平面的方向存在夹角。
其中,散射膜50具有扩散轴。示例性地,扩散轴与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夹角为0°~75°;例如,扩散轴与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夹角为0°~45°;例如,扩散轴与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夹角为30°、45°、55°或60°等。散射膜50被配置为在光线以与扩散轴平行的方向入射到散射膜50的情况下,从散射膜50出射的光线强度最大。示例性地,参考图9A至图9C,散射膜50的扩散轴K可以为0°~90°。例如,散射膜50的扩散轴可以为0°~10°或者0°~45°,例如,扩散轴可以为5°、10°和15°。散射膜50的扩散轴K为经过散射膜50的光线中光强最大的光线与垂直于散射膜5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夹角。例如,散射膜50的扩散轴K为经过散射膜50的光线与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参考图9A至图9C中的Z方向)的夹角。其中,在经过散射膜50出射的光线中,在扩散轴的方向上的光线的强度最大。例如,在散射膜50的扩散轴为0°的情况下,经过散射膜50的光线中,在扩散轴为0°的方向上的光线的强度最大,也即在与垂直于散射膜50所在平面的方向夹角为0°的方向上的光线的强度最大;例如,在散射膜50的扩散轴为10°的情况下,经过散射膜50的光线中,在扩散轴为10°的方向上的光线的强度最大,也即在与垂直于散射膜50所在平面的方向夹角为10°的方向上的光线的强度最大。
示例性地,在显示装置200中,在散射膜50的扩散轴的方向上,光线的反射率最大,反射的光线在散射膜50的扩散轴的方向上的强度最大。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例如显示装置的不同使用场景或用户的视线方向等),调整散射膜在显示装置中的贴合方式,在此不作限定。例如,参考图9D中的(A)部分,在显示装置200用于户外显示(例如显示装置200的放置位置距离地平面2米)的情况下,用户的视线方向与显示装置200的显示面的法线F方向近似垂直(例如夹角α大于或等于75°),此时,可以将散射膜的扩散轴垂直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进行粘贴;例如,参考图9D中的(B)部分,在用户的视线方向与显示装置200(例如平板电脑等)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近似平行(例如夹角α小于或等于15°),的情况下,此时,可以将散射膜的扩散轴平行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进行粘贴。这样,可以使得在用户的视线方向上,光线的反射率较大,提高了显示效果。
示例性地,如图11所示,液晶盒10还包括静电屏蔽图案190,静电屏蔽图案190设置于第二衬底120上且靠近液晶层130的一侧。示例性地,在液晶层中的第二衬底上设置有滤光层的情况下,静电屏蔽图案相比于滤光层靠近液晶层。其中,静电屏蔽图案190的材料为透明导电材料,例如ITO等。这样,可以避免液晶盒内的静电荷导致显示效果降低。示例性地,由于液晶盒内的导电结构(例如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静电屏蔽图案等透明导电结构)的折射率较高,例如ITO的折射率为1.8~2.1,因此,光线在导电结构的表面会发生反射(例如镜面反射)。
例如,参考图7A,在散射膜50位于液晶盒10靠近光学层20的一侧的情况下,液晶盒10中的导电结构的反射光不会经过散射膜50,此时,光线在液晶盒10中的导电结构上会发生反射。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如图10中的(A)部分所示,在测试光线在导电结构表面的入射角不为0°的情况下,大部分的光线会保持与入射角相同的角度进行反射,此时,位于导电结构所在平面的法线方向上的探测器(即探测器探测与导电结构所在平面的法线方向的夹角为0°的反射光线)无法探测到导电结构表面的反射光。
例如,参考图8A,在散射膜50位于液晶盒10远离光学层20的一侧的情况下,液晶盒10中的导电结构的反射光会经过散射膜50,即,散射膜50对反射光线进行扩散,反射光线会沿多个反向传播,形成类似漫反射的反射光分布。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如图10中的(B)部分所示,在测试光线在导电结构表面的入射角不为0°的情况下,位于导电结构所在平面的法线方向上的探测器(即探测器探测与导电结构所在平面的法线方向的夹角为0°的反射光线)可以探测到导电结构表面的反射光。这样,扩大了显示面板的出射光线的视角。
在此情况下,探测器在显示面板(如图8A和图8B中的显示面板100)在暗态或亮态的情况下均有可能探测到来自导电结构的表面的反射光,使得显示面板在暗态或亮态的情况下对光的反射率均有提升。
这样,根据对比度CR=R1/R2,R1为显示面板在亮态对光的反射率,R2为显示面板在暗态对光的反射率,例如,在显示灰阶范围为0~255的情况下,显示面板在亮态对光的反射率为显示面板在灰阶为255的情况下对光的反射率,显示面板在暗态对光的反射率为显示面板在灰阶为0的情况下对光的反射率。图8A和图8B中的显示面板100对光的反射率相比于图7A和图7B中的显示面板100对光的反射率较高。由于图7A和图7B中的显示面板100和图8A和图8B中的显示面板100在亮态对光的反射率的相差较小,而图8A和图8B中的显示面板100在暗态对光的反射率大于图7A和图7B中的显示面板100在暗态对光的反射率,即,在暗态图7A和图7B中的显示面板100的显示画面相比于图8A和图8B中的显示面板100的显示画面更黑,因此,图7A和图7B中的显示面板100的对比度相比于图8A和图8B中的显示面板100的对比度更高。这样,对于图8A和图8B中的显示面板100,在显示面板100在暗态对光的反射率较高的情况下,显示面板100的对比度会较低。对于图7A和图7B中的显示面板100,在显示面板100在暗态对光的反射率较低的情况下,显示面板100的对比度会较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A至7B和图8A至图8B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减反射膜60。该减反射膜设置于第二偏光结构40远离光学层20的一侧。示例性地,减反射膜60全贴合于第二偏光结构40远离光学层20(即远离液晶盒10)的一侧表面。
可以理解的是,减反射膜60对入射至显示面板的光线具有减反射效果,使得更多的光线可以从减反射膜60透过,减少光损失,可以提高光线的透过率。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减反射膜进行设计,在此不作限定。例如,减反射膜60可以是单层、双层、三层或者多层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液晶盒10还包括第一取向层160和第二取向层170。第一取向层160设置于第一衬底110上且靠近液晶层130的一侧,第二取向层170设置于第二衬底120上且靠近液晶层130的一侧。其中,第一取向层160具有第一取向方向,第二取向层170具有第二取向方向。
示例性地,第一取向方向和第二取向方向可以是例如在采用摩擦工艺形成取向层的过程中的摩擦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第一取向方向和第二取向方向进行设计。
示例性地,第一取向方向与第二取向方向平行,第二取向方向与第二偏光结构40的透过轴垂直。例如,第二偏光结构40的透过轴为90°,第一取向方向与第二取向方向均为0°。或者,例如,第一取向方向与第二取向方向均为90°,第二偏光结构40的透过轴为0°。例如,该液晶盒10可以应用于ADS型显示面板。
或者,示例性地,第一取向方向与第二取向方向垂直,第二取向方向与第二偏光结构的透过轴平行。例如,第一取向方向为135°,第二取向方向为45°,第二偏光结构40的透过轴为45°。此时,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二衬底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为面状电极。例如,该液晶盒10可以应用于TN型显示面板。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显示面板所在平面内的任一方向作为取向方向的参考方向,例如,将栅线的延伸方向作为的0°取向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C和图3D,液晶盒10还包括多个滤光层180。多个滤光层180设置于第二衬底120上且靠近液晶层130的一侧。示例性地,多个滤光层180的厚度为0.3μm~3μm,例如,多个滤光层180的厚度为1μm~2.35μm。例如多个滤光层180的厚度可以是1μm、1.8μm、2.1μm、2.3μm或2.35μm。
其中,多个滤光层180包括第一滤光层、第二滤光层和第三滤光层。经过第一滤光层光的颜色为第一颜色,经过第二滤光层光的颜色为第二颜色,经过第三滤光层光的颜色为第三颜色;第一颜色、第二颜色和第三颜色为三基色,例如,第一颜色、第二颜色和第三颜色分别为红色、绿色和蓝色。
示例性地,参考图3C和图3D,液晶盒10还包括黑矩阵(BM,Black Matrix),设置于第二衬底120上。
示例性地,滤光层180的厚度较大,对光线的反射率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黑白显示的显示面板(如图8A至图8B中的显示面板100)对光的反射率(例如约为38.1%)大于彩色显示的显示面板(如图7A至图7B中的显示面板100)对光的反射率(例如约为4.5%);黑白显示的显示面板的对比度(例如约为9.5:1)大于彩色显示的显示面板的对比度(例如约为7.2:1);彩色显示的显示面板的色域约为35%。
表1
其中,表1提供了在不同尺寸的显示面板(如图7A和图7B中的显示面板100)中,滤光层的厚度对显示面板的色域、反射率和对比度的影响。并且,图13中的(A)~(C)分别提供了19寸显示面板的滤光层的厚度与色域、反射率和分辨率的关系;图13中的(D)~(F)分别提供了43寸显示面板的滤光层的厚度与色域、反射率和分辨率的关系;图13中的(G)~(I)分别提供了46寸显示面板的滤光层的厚度与色域、反射率和分辨率的关系。可以看出,滤光层的厚度逐渐增大,显示面板的反射率逐渐减小,对比度逐渐减小,色域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的液晶盒10可以采用透射式显示装置中的液晶盒。这样,无需重新设计应用于反射式显示的液晶盒结构,可以节约生产成本。例如,在透射式ADS型显示装置呈常黑模式的液晶盒用于反射式显示装置中,该液晶盒的显示模式呈常白模式。例如,在透射式显示装置中,液晶盒中的液晶分子在非工作状态(即未受电场作用的状态)下显示为暗态,液晶分子在在工作状态(即受电场作用的状态)下显示为亮态,该液晶盒应用于反射式显示装置中,液晶盒中的液晶分子在非工作状态(即未受电场作用的状态)下显示为亮态,液晶分子在在工作状态(即受电场作用的状态)下显示为暗态。这样使得液晶盒从常黑模式到常白模式的转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200还包括数据处理器210。数据处理器210与显示面板100耦接。数据处理器210被配置为将输入的第一图像数据反转得到第二图像数据。显示面板100被配置为根据第二图像数据图像。例如,显示面板100可以根据第二图像数据显示第一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
示例性地,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可以为数字信号。例如,显示装置采用8bit灰阶,即灰阶为0~255,也即灰阶为00000000~11111111。例如,在第一图像数据为00000000(0灰阶)的情况下,数据处理器210将第一图像数据反转得到第二图像数据,该第二图像数据为11111111(255灰阶);在第一图像数据为00000001(1灰阶)的情况下,数据处理器210将第一图像数据反转得到第二图像数据,该第二图像数据为11111110(254灰阶);在第一图像数据为00000010(2灰阶)的情况下,数据处理器210将第一图像数据反转得到第二图像数据,该第二图像数据为11111101(253灰阶);在第一图像数据为11111111(255灰阶)的情况下,数据处理器210将第一图像数据反转得到第二图像数据,该第二图像数据为00000000(0灰阶)。示例性地,参考图14,数据处理器将第一图像数据中的0灰阶反转得到第二图像数据中的255灰阶,第一图像数据中的255灰阶反转得到第二图像数据中的0灰阶,这样,显示装置根据第二图像数据显示的图像与第一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一致。
在此情况下,如果显示装置的输入的图像为黑画面,此时,显示装置实际显示的图像为白画面,如果显示装置的输入的图像为白画面,此时,显示装置实际显示的图像为黑画面。例如,显示装置的数据处理器的输入黑画面对应的0灰阶数据00000000,即,第一图像数据为00000000,则数据处理器输出的数据为11111111,即,第二图像数据为11111111,此时,液晶盒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场,液晶分子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参考图5,显示面板100呈暗态,这样显示面板100显示0灰阶对应的黑画面。例如,显示装置的数据处理器的输入白画面对应的255灰阶数据1111111,即,第一图像数据为11111111,则数据处理器输出的数据为00000000,即,第二图像数据为00000000,此时,液晶盒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未形成电场,液晶分子处于非工作状态,此时,参考图5,显示面板100呈亮态,这样显示面板100显示255灰阶对应的白画面。在此情况下,显示装置的输入的图像和输出的图像(即显示图像)的灰阶一致,避免显示数据异常。
例如,显示装置200进行黑白显示时,显示装置200的视角可以提高至约70°。并且,在不同的视角下,显示装置可以正常显示,显示的颜色无偏转,可满足于用户对大角度显示的使用需求。
示例性地,数据处理器可以设置于时序控制器(Timming Controller,TCON)中,也可以与时序控制器耦接。例如,显示装置中的源极驱动器可以根据第二图像数据向显示面板提供驱动信号,以驱动显示面板显示图像。示例性地,数据处理器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例如,采用软件实现时,数据处理器可以是由至少一个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后,生成的软件功能模块来实现,例如,采用硬件实现时,数据处理器可以是由包括非门等逻辑电路或者转换电路(Swap)实现,例如,数据处理器可以实现输入为0,输出为1。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晶盒;所述液晶盒包括第一衬底、第二衬底和液晶层;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相对设置,所述液晶层夹设于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之间;
光学层,设置于所述液晶盒的第一衬底远离所述第二衬底的一侧;所述光学层被配置为将入射至所述光学层的光线中的偏振方向平行于所述光学层的透过轴的光线透射,将其余的光线反射;
第一偏光结构,设置于所述光学层远离所述液晶盒的一侧;所述第一偏光结构被配置为将入射至所述第一偏光结构的光线中的偏振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偏光结构的透过轴的光线透射,将其余的光线吸收;和
第二偏光结构,设置于所述液晶盒远离所述光学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偏光结构被配置为将入射至所述第二偏光结构的光线中的偏振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偏光结构的透过轴的光线透射,将其余的光线吸收;
所述第一偏光结构的透过轴与所述光学层的透过轴垂直,所述第二偏光结构的透过轴与所述光学层的透过轴垂直或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偏光结构的透过轴与所述第一偏光结构的透过轴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层包括:
多个第一光学膜,所述多个第一光学膜呈双折射性;和
多个第二光学膜,所述多个第二光学膜呈单折射性;
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每个第一光学膜和每个第二光学膜交替层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膜和所述第二光学膜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一偏光结构直接粘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光学层所在平面内的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光学膜的折射率;
沿所述光学层所在平面内的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的折射率等于所述第二光学膜的折射率;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层的透过轴为0°~180°;
所述光学层的透过轴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散射膜,设置于所述液晶盒靠近所述光学层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液晶盒与所述光学层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层包括:
多个第一光学膜,所述多个第一光学膜呈双折射性;和
多个第二光学膜,所述多个第二光学膜呈单折射性;
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每个第一光学膜和每个第二光学膜交替层叠;
所述第一光学膜和所述第二光学膜中的一者与所述散射膜直接粘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散射膜,设置于所述液晶盒远离所述光学层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膜的扩散轴为0°~90°;
所述扩散轴与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的夹角为0°~75°。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减反射膜,设置于所述第二偏光结构远离所述光学层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9、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盒还包括:
第一取向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上且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取向层具有第一取向方向;和
第二取向层,设置于所述第二衬底上且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取向层具有第二取向方向;
所述第一取向方向与所述第二取向方向平行或垂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取向方向与所述第二取向方向平行,所述第二取向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结构的透过轴垂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盒还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上;
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上;所述第一电极相比于所述第二电极远离所述液晶层,所述第二电极为狭缝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为面状电极。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取向方向与所述第二取向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取向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结构的透过轴平行;
所述液晶盒还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上;
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衬底上,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为面状电极。
16.根据权利要求1~9、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盒还包括:
多个滤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二衬底上且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
所述多个滤光层的厚度为0.3μm~3μm。
17.根据权利要求1~9、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盒还包括:静电屏蔽图案,设置于所述第二衬底上且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
1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数据处理器,与所述显示面板耦接;所述数据处理器被配置为将输入的第一图像数据反转得到第二图像数据;
所述显示面板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二图像数据显示图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206832.2U CN212623464U (zh) | 2020-09-30 | 2020-09-30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206832.2U CN212623464U (zh) | 2020-09-30 | 2020-09-30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623464U true CN212623464U (zh) | 2021-02-26 |
Family
ID=74701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206832.2U Active CN212623464U (zh) | 2020-09-30 | 2020-09-30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623464U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93412A (zh) * | 2021-04-12 | 2021-07-09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控制方法、显示装置 |
CN113311616A (zh) * | 2021-06-30 | 2021-08-27 | 上海耕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单元和液晶显示模组 |
CN114019715A (zh) * | 2021-11-26 | 2022-02-08 | 北京有竹居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彩膜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WO2022068386A1 (zh) * | 2020-09-30 | 2022-04-0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WO2023072151A1 (zh) * | 2021-10-29 | 2023-05-0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US12253760B2 (en) | 2021-06-25 | 2025-03-18 |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 Display screen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2020
- 2020-09-30 CN CN202022206832.2U patent/CN21262346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68386A1 (zh) * | 2020-09-30 | 2022-04-0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4326197A (zh) * | 2020-09-30 | 2022-04-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US11947211B2 (en) | 2020-09-30 | 2024-04-02 |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CN114326197B (zh) * | 2020-09-30 | 2025-04-1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3093412A (zh) * | 2021-04-12 | 2021-07-09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控制方法、显示装置 |
CN113093412B (zh) * | 2021-04-12 | 2023-11-03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控制方法、显示装置 |
US12253760B2 (en) | 2021-06-25 | 2025-03-18 |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 Display screen and display apparatus |
CN113311616A (zh) * | 2021-06-30 | 2021-08-27 | 上海耕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单元和液晶显示模组 |
WO2023072151A1 (zh) * | 2021-10-29 | 2023-05-0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US12253753B2 (en) | 2021-10-29 | 2025-03-18 |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CN114019715A (zh) * | 2021-11-26 | 2022-02-08 | 北京有竹居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彩膜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623464U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RE41833E1 (en) | Display device with a transparent optical filter | |
US7113238B2 (en) | Transflective LCD having a reflective film overlapping the transmissive area and alignment regulators in plan view | |
JP3301219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US10191322B2 (en) | Display and electronic unit | |
CN1335943B (zh) | 反射型及半透射反射型液晶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US11947211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JP2001221995A (ja) | 液晶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CN107945760B (zh) |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 |
CN113985643A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TW538268B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JP2004054129A (ja)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US20050225696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10187548B (zh) | 显示面板 | |
US20250028199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WO2018176601A1 (zh) | 透反式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8873475B (zh) | 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其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 |
CN111919163A (zh) | 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 |
CN101231397A (zh) | 影像显示系统 | |
CN101846840B (zh) | 一种透反式液晶显示器 | |
JP4619742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CN113126351B (zh) |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 |
CN221125053U (zh) | 彩色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20250028205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KR101332108B1 (ko) | 반투과형 액정패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