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12876U - 一种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612876U CN212612876U CN202020377894.7U CN202020377894U CN212612876U CN 212612876 U CN212612876 U CN 212612876U CN 202020377894 U CN202020377894 U CN 202020377894U CN 212612876 U CN212612876 U CN 2126128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wage
- buffer
- outlet
- cut
- extru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包括:截流部,以接收由单元区域内所排出的污水;缓冲部,与所述截流部相连通;其中,缓冲部与截流部相连通部位处的底标高,等于或高于截流部与合流管相连通部位处的底标高;柔性挤压件,设置在所述存储空间内,在向弹性空间充入气体时,挤压污水向截流部方向流动。本实用新型有效的避免了技术中对于由污水收容设施输入的污水直接进入合流管予以输出的结构设计所存在在雨天时极易造成自然水体严重污染,或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压力过大、资源浪费等技术缺陷,能够达到在不需要污水排放时对污水进行调蓄的技术效果,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及适用性广的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排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
背景技术
城市管网分为合流制排水系统和分流制排水系统,用于对单元区域内的污水(如生活污水)进行排放,现有的排放过程中,其单元区域内的污水首先经污水支管输送至污水收容设施进行汇集并化学处理(如在污水收容设施中进行化学分解),使得处理后的上层液经合流管流入市政管道中进行后续处理。
然而,该种排放方式使得在进行污水排放时,由污水收容设施输出的污水直接进入合流管后与雨水混合在一起,而在雨天时如果将该雨水和污水的混合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时极易造成受纳水体遭受严重的污染,如果将其直接排入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时,造成雨天时的大量较干净的雨水进入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不必要的处理,造成资源浪费。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对于由污水收容设施输入的污水直接进入合流管予以输出的结构设计,存在在雨天时极易造成自然水体严重污染,或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压力过大、资源浪费等技术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对于由污水收容设施输入的污水直接进入合流管予以输出的结构设计,存在在雨天时极易造成自然水体严重污染,或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压力过大、资源浪费等技术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所述机构包括:截流部,内部具有一收纳污水的收纳空间,以接收由单元区域内所排出的污水;缓冲部,内部具有一存储污水的存储空间,并与所述截流部相连通;柔性挤压件,所述柔性挤压件设置在所述存储空间内,并在所述存储空间内形成一可充气的弹性空间,在向所述弹性空间充入气体时,所述柔性挤压件挤压所述存储空间内的污水向所述截流部方向流动,在所述弹性空间排出气体时,所述柔性挤压件收缩占用空间以使所述存储空间腾空;其中,所述缓冲部与所述截流部相连通部位处的底标高,等于或高于所述截流部与合流管相连通部位处的底标高;在所述缓冲部进水时,在所述收纳空间中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所述存储空间。
可选的,所述截流部包括:截流进口,用于单元区域内所排出的污水流入;第一截流出口和第二截流出口,所述第二截流出口与所述缓冲部相连通,所述第二截流出口的底标高,等于或高于所述第一截流出口的底标高。
可选的,所述缓冲部包括:缓冲口,与所述第二截流出口相连通,所述缓冲口的底标高和所述第二截流出口的底标高相等;在所述缓冲部进水时,所述截流部中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依次通过所述第二截流出口、所述缓冲口流入所述缓冲部中。
可选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截流出口处的第一开关;当所述第一开关开启时,在所述截流部中的污水经所述第一截流出口及所述合流管的进水口流入所述合流管,和/或在所述缓冲部中的污水依次经所述缓冲口、所述第二截流出口、所述第一截流出口及所述合流管的进水口,由所述缓冲部流入所述合流管;当所述第一开关关闭时,由所述单元区域内排出的所述污水在重力作用下依次经所述截流进口、所述第二截流出口及所述缓冲口流入所述缓冲部中存储。
可选的,所述缓冲部是一端设有开口结构的方形池体,所述方形池体的开口结构为所述缓冲口,所述方形池体的底标高低于所述第一截流出口的底标高;所述柔性挤压件包括:伸缩气垫,设置在所述方形池体与所述缓冲口相对应的一端上,所述与缓冲口相对应的一端上设置有用于进气或出气的排气口。
可选的,所述缓冲部是一端设有开口结构的方形池体,所述方形池体的开口结构为所述缓冲口,所述方形池体的底标高低于所述第一截流出口的底标高;所述柔性挤压件包括:膨胀套筒,设置在所述存储空间的内壁上,并包络所述存储空间,所述膨胀套筒上设置有用于进气或出气的排气口。
可选的,所述缓冲部是一端设有开口结构的方形池体,所述方形池体的开口结构为所述缓冲口,所述方形池体的底标高低于所述第一截流出口的底标高;所述柔性挤压件包括:膨胀气枕,设置在所述存储空间中,所述膨胀气枕上设置有用于进气或出气的排气口。
可选的,还包括:排气管,设置在所述缓冲部的顶部。
可选的,所述排气管的一端所述存储空间相通,另一端与所述收纳空间相通。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重力进出水的污水调蓄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机构,所述方法包括:接收所述缓冲部是否需要出水的识别指令,若是,则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开启,并向弹性空间中充入气体,使得在柔性挤压件的挤压作用下缓冲部中的污水流入截流部,并由合流管排出;接收所述缓冲部是否需要储水的识别指令,若是,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关闭,使得截流部中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缓冲部。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在雨天需要将污水和雨水分开时,只需由污水收容设施输出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由截流部自动流入缓冲部中进行存储,使得合流管中仅存在雨水,而当需要污水输出时,只需在柔性挤压件内的弹性空间内充入气体使得柔性挤压件挤压存储空间内的污水向截流部方向流动,并经经截流部流入合流管中即可,在弹性空间排出气体时,柔性挤压件收缩占用空间以使存储空间腾空,便于后续继续存储污水;有效的避免了技术中对于由污水收容设施输入的污水直接进入合流管予以输出的结构设计所存在在雨天时极易造成自然水体严重污染,或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压力过大、资源浪费等技术缺陷,能够达到在不需要污水排放时对污水进行调蓄的技术效果,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及适用性广的特点。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调蓄机构一种结构工作状态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又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调蓄机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或图2或图3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调蓄机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说明书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其中本实施中所涉及的“和/或”关键词,表示和、或两种情况,换句话说,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及的A和/或B,表示了A和B、A或B两种情况,描述了A与B所存在的三种状态,如A和/或B,表示:只包括A不包括B;只包括B不包括A;包括A与B。
同时,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对本说明书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为清楚、明白的理解本说明书,进而支持本说明书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对应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特在介绍本说明书之前,针对其所涉及的术语名词作出如下解释:
“单元区域”,是指存在污水的区域,如小区、学校、写字楼、商场等;污水支管,“合流管”,是在单元区域管道中用于输送雨水、污水或者雨水和污水的混合水的管道;“污水收容设施”,是指用于对单元区域内污水支管所传输的污水进行汇集并化学处理,可以是类似于化粪池等具有处理功能池体结构;“底标高”指的是某个部位、构件最底层的标高值。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应用于排水系统这一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时,可以实现通过该污水调蓄机构基于其污水的自身重力实现污水依次经污水收容设施、截流部进入缓冲部进行存储,而后通过气囊、气垫或气枕等挤压的方式将污水由缓冲部挤压至截流部,并由合流管排出,也即污水的排放和存储,该排水系统可以包括污水支管、污水收容设施20、合流管30、市政管道等,污水支管与污水收容设施相连,以将单元区域内的污水集中输送至污水收容设施中。
实施例一
具体的,请首先参阅附图1-5,在该种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的实施方式中,该污水调蓄机构至少包括截流部10、缓冲部40及柔性挤压件1。
其中,该截流部10内部具有一个可用于收纳污水的收纳空间101,并分别与污水收容设施20、合流管30相连通;该收纳空间101的大小、体积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作业需求灵活设计即可。同样的,缓冲部40内部也具有一个可用于存储上述污水的存储空间401,并与截流部10相连通;该存储空间401的大小、体积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作业需求灵活设计即可。截流部10,内部具有一收纳污水的收纳空间101,并分别与所述污水收容设施、所述合流管相连通。柔性挤压件1,设置在存储空间401内,并在存储空间401内形成一可充气的弹性空间,,该弹性空间的大小、体积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作业需求灵活设计即可。其中,缓冲部40与截流部10相连通部位处的底标高,等于或高于截流部10与合流管30相连通部位处的底标高,柔性挤压件1设置在存储空间内。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为了减少控制成本,由于缓冲部40与截流部10并不设置用于污水流通的控制开关,因此在缓冲部40与截流部10相连通部位处的底标高等于截流部10与合流管30相连通部位处的底标高时,可以理解为缓冲部40与截流部10内的污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可以相互流通,以及在缓冲部40与截流部10相连通部位处的底标高高于截流部10与合流管30相连通部位处的底标高时,可以理解为缓冲部40内的污水可以通过柔性挤压件1的挤压作用首先流向截流部10,然后在由截流部10将污水由合流管30排出。这样就使得在缓冲部40需要进水时,由污水收容设施输送至收纳空间101中,而随着收纳空间101中的液位不断上升,此时污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存储空间401;在缓冲部40需要出水时,在向弹性空间充入气体时,所述柔性挤压件1挤压所述存储空间401内的污水向所述截流部10方向流动,在所述弹性空间排出气体时,所述柔性挤压件1收缩占用空间以使所述存储空间401腾空,以为后续继续存储污水预留空间。
作为该截流部10的一种实施方式,其可以包括:截流进口102、第一截流出口103和第二截流出口104,该截流进口102用于与污水收容设施连接,用于对需要调蓄的污水提供输入接口,第一截流出口103用于与合流管连接,用于对需要调蓄的污水提供输出接口,第二截流出口104与缓冲部40连接,用于将由截流进口102输入的污水,经该第二截流出口104输送至缓冲部40进行存储。
作为该缓冲部40的一种实施方式,其可以包括:缓冲口402,该缓冲口402用于与第二截流出口104相连通,这样使得当需要对污水输入机构输入的污水进行调蓄时,由截流部10中的污水依次通过第二截流出口104、缓冲口402流入缓冲部40中进行存储,而需要将缓冲部40中的污水进行排放时,只需要将缓冲部40中所存储的污水依次通过缓冲口402、第二截流出口104流入截流部10中,并由第一截流出口103排入合流管30中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上述截流进口102、第一截流出口103、第二截流出口104、缓冲口402而言,本实用新型对其口径大小、各自在其载体上开设的方位不做限制,可实际作业需求灵活设计即可,只要能够实现污水在污水收容设施20、截流部的10及缓冲部40中互通即可,同样的,针对缓冲部40的个数,以及对应的缓冲口402的个数,本说明书实施例也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储水量的大小灵活设计即可,不应以口径大小不同、或各自在其载体上开设的方位不同、以及缓冲部40的个数不同,而被认为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作为本说明书实施例的一种应用环境,对于上述所述的“需要调蓄的污水”而言,可以是根据有降雨和无降雨的情况设定调蓄节点予以调蓄,例如在有降雨时,如果由污水收容设施输出的污水直接进入合流管后与雨水混合在一起,则将该雨水和污水的混合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时极易造成受纳水体遭受严重的污染,如果将其直接排入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时,造成雨天时的大量较干净的雨水进入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不必要的处理,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此时在有降雨时可通过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污水调蓄机构对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出的污水进行调蓄,而在无降雨时可停止污水调蓄,也即此时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出的污水直接输入至合流管30;
也即,通过截流部10的截流进口102与单元区域内的污水收容设施20的出水口相连通,使得污水收容设施20中的污水在进入合流管前先进入截流部10,并通过缓冲部40的缓冲口402,与第二截流出口104相连通,以实现截流部10和缓冲部40相连通,这样在降雨时需要对污水进行调蓄时,只需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出的污水依次通过第二截流出口104、缓冲口402流入缓冲部40中进行存储,使得合流管30中仅存在雨水,而在晴天需要污水输出时,只需在缓冲部40中存储的污水依次通过缓冲口402、第二截流出口104、第一截流出口103流入合流管30中即可,有效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对于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入的污水直接进入合流管予以输出的结构设计所存在在雨天时极易造成自然水体严重污染,或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压力过大、资源浪费等技术缺陷,能够达到在不需要污水排放时对污水进行调蓄的技术效果,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及适用性广的特点。
作为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又一种应用环境,对于上述所述的“需要调蓄的污水”而言,可以根据降雨量的大小设定调蓄节点予以调蓄,例如在降雨量比较大时,如果由污水收容设施输出的污水直接进入合流管后与雨水混合在一起,则将该雨水和污水的混合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时极易造成受纳水体遭受严重的污染,如果将其直接排入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时,造成雨天时的大量较干净的雨水进入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不必要的处理,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此时在降雨量比较大时可通过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污水调蓄机构对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出的污水进行调蓄,而在降雨量比较小时可停止污水调蓄,也即此时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出的污水直接输入至合流管30。
也即,通过截流部10的截流进口102与单元区域内的污水收容设施20的出水口相连通,使得污水收容设施20中的污水在进入合流管前先进入截流部10,并通过缓冲部40的缓冲口402,与第二截流出口104相连通,以实现截流部10和缓冲部40相连通,这样在降雨量比较大需要对污水进行调蓄时,只需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出的污水依次通过第二截流出口104、缓冲口402流入缓冲部40中进行存储,使得合流管30中仅存在降雨量比较大时的雨水,而在晴天或者降雨量比较小需要污水输出时,只需在缓冲部40中存储的污水依次通过缓冲口402、第二截流出口104、第一截流出口103流入合流管30中即可,有效的避免了对于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入的污水直接进入合流管予以输出的结构设计所存在的在降雨量比较大时极易造成自然水体严重污染,或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压力过大、资源浪费等技术缺陷,能够达到在不需要污水排放时对污水进行调蓄的技术效果,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及适用性广的特点。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针对降雨量的大与小,本实用新型并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作业需求设定雨量参数阈值进行界定即可。
作为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再一种应用环境,对于上述所述的“需要调蓄的污水”而言,可以是根据缓冲部40内的液位高度,通过预先设置液位区间阈值,并对缓冲部40内的液位高度实时监测,使得当液位高度低于该区间阈值的最小值时,则认为需要对污水进行调蓄,也即此时污水收容设施20输出的污水流入缓冲部40进行存储。而当液位高度高于该区间阈值的最大值可停止污水调蓄,也即此时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出的污水直接输入至合流管30。
也即,通过截流部10的截流进口102与单元区域内的污水收容设施20的出水口相连通,使得污水收容设施20中的污水在进入合流管前先进入截流部10,并通过缓冲部40的缓冲口402,与第二截流出口104相连通,以实现截流部10和缓冲部40相连通,这样在当液位高度低于该区间阈值的最小值时,表示此时缓冲部10的存储空间很大,为了降低合流管的输送压力,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压力等,只需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出的污水依次通过第二截流出口104、缓冲口402流入缓冲部40中进行存储,实现在缓冲部40在液位比较低时对污水进行存储,而当液位高度高于该区间阈值的最大值时,表示此时缓冲部10的中所存储的污水即将溢出,此时只需在缓冲部40中存储的污水依次通过缓冲口402、第二截流出口104、第一截流出口103流入合流管30中即可,在有效的减轻了合流管的输送压力,或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压力过大、资源浪费等技术缺陷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出现缓冲部40内污水溢出的情况,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
作为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再一种应用环境,可以按照污水处理厂是否有富余容量的情况设定调蓄节点予以调蓄,例如在污水处理厂没有富余容量时,如果由污水收容设施输出的污水直接进入合流管后,在非降雨时期直接输送至污水处理厂,或者在降雨时期与雨水混合在一起后输送至污水处理厂,此时都会造成进入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水过多而达到污水处理厂的处理上限,极易发生溢流,因此此时可通过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污水调蓄机构对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出的污水进行调蓄,而在污水处理厂有富余容量时可停止污水调蓄,也即此时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出的污水直接输入至合流管30。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针对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污水调蓄机构在排水系统的上述四种应用环境的说明仅是对污水调蓄机构实际应用时的举例说明,并非构成使用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同样可以理解,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污水调蓄机构还可以应用于排水系统除了上述四种应用环境外,其他需要用于对污水进行存储调蓄的应用环境,或者上述四种应用环境的组合,包括还可以应用于除了排水系统这一具体应用场景的其他应用场景,对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做限定。换句话说,只要是能够实现对污水进行存储,达到对污水进行调蓄的技术效果的应用环境或者应用场景,均适用于本实用新型,并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作为本说明书实施例用于截流部10中的污水流入合流管30的一种实施方式,该污水调蓄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截流出口103处的第一开关121;当所述第一开关121开启时,所述污水依次经所述污水收容设施20的出水口、所述第一截流出口103及所述合流管30的进水口流入所述合流管30,和/或所述污水依次经所述缓冲口402、所述第二截流出口104及所述合流管30的进水口,由所述缓冲部40流入所述合流管30;当所述第一开关关闭时,所述污水依次经所述污水收容设施的出水口、所述第二截流出口及所述缓冲口流入所述缓冲部并存储。
其中,该第一开关121可以为闸门、堰门、阀门、闸阀、气囊、气枕、管夹阀或柔性截流机构中的任意一种,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对进出口的导通或截止的机构均适用于本实用新型,也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作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缓冲部40的一种实施方式,该缓冲部40可以是是一端设有开口结构的方形池体,所述方形池体的开口结构为所述缓冲口402,方形池体的底标高低于第一截流出口103的底标高;请参阅图1-2、4,此时柔性挤压件1可以包括:伸缩气垫11,设置在所述方形池体与所述缓冲口402相对应的一端上,所述与缓冲口402相对应的一端上设置有用于进气或出气的排气口14。其中,该伸缩气垫11在存储空间401内所构成的可充气的弹性空间,可以是向伸缩气垫11的内部充入气体,以在伸缩气垫11的内部形成该弹性空间,也可以是向伸缩气垫11与方形池体的一端之间充入气体,以在伸缩气垫11的和方形池体的一端之间形成该弹性空间,对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做限定。
在该种实施方式中,在需要将缓冲部40中的污水排除时,通过排气口14向弹性空间内充入气体,使得伸缩气垫11在膨胀过程中从左至右挤压该污水像缓冲口402方向流动,最终流入截流部10并由合流管30排除,而在污水排出后,通过排气口14将弹性空间内的空气排出,此时伸缩气垫11开始收缩还原,腾出缓冲部40的存储空间,便于下次继续存储污水。
作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缓冲部40的又一种实施方式,请参阅图5和4,该所述柔性挤压件1还可以是包括:膨胀套筒12,设置在所述存储空间401的内壁上,并包络所述存储空间401,所述膨胀套筒12上设置有用于进气或出气的排气口14。其中,该膨胀套筒12在存储空间401内所构成的可充气的弹性空间,可以是向膨胀套筒12的内部充入气体,以在膨胀套筒12的内部形成该弹性空间,也可以是向膨胀套筒12与方存储空间401的内壁之间充入气体,以在膨胀套筒12与方存储空间401的内壁之间形成该弹性空间,对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做限定。
在该种实施方式中,在需要将缓冲部40中的污水排除时,通过排气口14向弹性空间内充入气体,使得膨胀套筒12在膨胀过程中由外向内挤压该污水像缓冲口402方向流动,最终流入截流部10并由合流管30排除,而在污水排出后,通过排气口14将弹性空间内的空气排出,此时膨胀套筒12开始收缩还原,腾出缓冲部40的存储空间,便于下次继续存储污水。
作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缓冲部40的又一种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和4,该所述柔性挤压件1还可以是包括:膨胀气枕13,设置在所述存储空间401中,所述膨胀气枕13上设置有用于进气或出气的排气口14。
在该种实施方式中,在需要将缓冲部40中的污水排除时,通过排气口14向膨胀气枕13内充入气体,使得膨胀气枕13在膨胀过程中由外向内挤压该污水像缓冲口402方向流动,最终流入截流部10并由合流管30排除,而在污水排出后,通过排气口14将弹性空间内的空气排出,此时膨胀气枕13开始收缩还原,腾出缓冲部40的存储空间,便于下次继续存储污水。
其中,在上述柔性挤压件的几种实施方式中,本说明书实施例还包括排气管404,设置在所述缓冲部40的顶部。所述排气管404的一端所述存储空间401相通,另一端与所述收纳空间101相通。用于在通过柔性挤压件1挤压污水或者收缩时时其存储空间401内的压强保持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挤压件1的结构具体是属于上述哪一种结构,本实用新型并不做限定。换句话说,上述柔性挤压件1的任意一种结构,或者进行简单变换后的其他结构形式,只要能够实现在需要污水排放时对污水进行挤压排放的技术效果的柔性挤压件1,均适用于本实用新型,也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作为本说明书实施例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该截流部10是分流井、截流井、弃流井、缓冲廊道或安装井中的一种。
更进一步的,作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用于控制第一开关121开启和开闭的一种实时方式,该污水调蓄机构还可以包括:
第一液位计,设置在缓冲部10中,用于监测缓冲部10内污水的液位数据;
控制器,分别与第一开关121和第一液位计进行通讯,以接收液位数据并依据所述液位数据对所述第一开关121的开启与关闭进行切换;其中,控制器包括一存储器和一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够实现以下步骤:
将所述液位数据与标准液位区间进行比较,所述标准液位区间包括区间最小液位值和区间最大液位值;
若所述液位数据小于或等于所述区间最小液位值,则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关闭;
若所述液位数据大于或等于所述区间最大液位值,则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开启。
在该种实施方式中,通过截流部10的截流进口102与单元区域内的污水收容设施20的出水口相连通,使得污水收容设施20中的污水在进入合流管前先进入截流部10,并通过缓冲部40的缓冲口402,与第二截流出口104相连通,以实现截流部10和缓冲部40相连通,这样在当液位高度低于该区间阈值的最小值时,表示此时缓冲部10的存储空间很大,为了降低合流管的输送压力,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压力等,只需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出的污水依次通过第二截流出口104、缓冲口402流入缓冲部40中进行存储,实现在缓冲部40在液位比较低时对污水进行存储,而当液位高度高于该区间阈值的最大值时,表示此时缓冲部10的中所存储的污水即将溢出,此时只需在缓冲部40中存储的污水依次通过缓冲口402、第二截流出口104、第一截流出口103流入合流管30中即可,在有效的减轻了合流管的输送压力,或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压力过大、资源浪费等技术缺陷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出现缓冲部40内污水溢出的情况,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
更进一步的,作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用于控制第一开关121开启和开闭的又一种实时方式,该污水调蓄机构还包括:
第一雨量计,与上述控制器进行通讯,用于监测当前是否为降雨时期;
上述存储器中所存储的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能够实现以下步骤:
若当前为降雨状态,则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关闭;
若当前为非降雨状态,则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开启。
在该种实施方式中,通过截流部10的截流进口102与单元区域内的污水收容设施20的出水口相连通,使得污水收容设施20中的污水在进入合流管前先进入截流部10,并通过缓冲部40的缓冲口402,与第二截流出口104相连通,以实现截流部10和缓冲部40相连通,这样在降雨时需要对污水进行调蓄时,只需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出的污水依次通过第二截流出口104、缓冲口402流入缓冲部40中进行存储,使得合流管30中仅存在雨水,而在晴天需要污水输出时,只需在缓冲部40中存储的污水依次通过缓冲口402、第二截流出口104、第一截流出口103流入合流管30中即可,有效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对于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入的污水直接进入合流管予以输出的结构设计所存在在雨天时极易造成自然水体严重污染,或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压力过大、资源浪费等技术缺陷,能够达到在不需要污水排放时对污水进行调蓄的技术效果,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及适用性广的特点。
更进一步的,作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用于控制第一开关121开启和开闭的再一种实时方式,该污水调蓄机构还包括:
第二雨量计,与上述控制器进行通讯,用于在当前为降雨时期时,监测降雨量;
上述存储器中所存储的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能够实现以下步骤:
若当前的降雨量小于预先设置的雨量基础阈值时,则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开启;
若当前的降雨量大于预先设置的雨量基础阈值时,则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关闭;
在该种实施方式中,通过截流部10的截流进口102与单元区域内的污水收容设施20的出水口相连通,使得污水收容设施20中的污水在进入合流管前先进入截流部10,并通过缓冲部40的缓冲口402,与第二截流出口104相连通,以实现截流部10和缓冲部40相连通,这样在降雨量比较大需要对污水进行调蓄时,只需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出的污水依次通过第二截流出口104、缓冲口402流入缓冲部40中进行存储,使得合流管30中仅存在降雨量比较大时的雨水,而在降雨量比较小需要污水输出时,只需在缓冲部40中存储的污水依次通过缓冲口402、第二截流出口104、第一截流出口103流入合流管30中即可,有效的避免了对于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入的污水直接进入合流管予以输出的结构设计所存在的在降雨量比较大时极易造成自然水体严重污染,或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压力过大、资源浪费等技术缺陷,能够达到在不需要污水排放时对污水进行调蓄的技术效果,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及适用性广的特点。
更进一步的,作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用于控制第一开关121开启和开闭的再一种实时方式,该污水调蓄机构还可以包括:
第二液位计,设置在污水处理厂中,用于监测污水处理厂内污水的液位数据;
控制器,分别与第一开关121和第而本申请液位计进行通讯,以接收液位数据并依据所述液位数据对所述第一开关121的开启与关闭进行切换;其中,控制器包括一存储器和一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够实现以下步骤:
将所述液位数据与标准液位区间进行比较,所述标准液位区间包括区间最小液位值和区间最大液位值;
若所述液位数据小于或等于所述区间最小液位值,则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关闭;
若所述液位数据大于或等于所述区间最大液位值,则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开启。
在该种实施方式中,通过截流部10的截流进口102与单元区域内的污水收容设施20的出水口相连通,使得污水收容设施20中的污水在进入合流管前先进入截流部10,并通过缓冲部40的缓冲口402,与第二截流出口104相连通,以实现截流部10和缓冲部40相连通,这样在当液位高度低于该区间阈值的最小值时,表示此时污水处理厂还有富余处理量,此时只需在缓冲部40中存储的污水依次通过缓冲口402、第二截流出口104、第一截流出口103流入合流管30中即可,合理对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进行有效利用,实现污水及时排出的技术效果。而当液位高度高于该区间阈值的最大值时,表示此时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也达上限,无法对更多的污水进行处理,为了降低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压力,只需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出的污水依次通过第二截流出口104、缓冲口402流入缓冲部40中进行存储,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针对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污水调蓄机构在排水系统的上述四种实施方式的说明仅是对污水调蓄机构实际应用时的举例说明,并非构成使用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同样可以理解,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污水调蓄机构还可以应用于排水系统除了上述四种实施方式外,其他需要用于对污水进行存储调蓄的实施方式,或者上述四种实施方式的组合,对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做限定。换句话说,只要是能够实现对污水进行存储或排放,达到对污水进行调蓄的技术效果的实施方式,均适用于本实用新型,并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针对雨量基础阈值的大小设定、标准液位区间的大小设定,本实用新型并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作业需求对雨量参数阈值及标准液位区间进行设定即可。同样的,针对降雨时期和非降雨时期的监测,以及针对降雨量大小的监测,可以通过两个雨量计进行监测,当也可以通过一个具有两种监测功能雨量监测器来对降雨时期和非降雨时期、以及降雨量大小进行监测,以及针对液位的监测,可以通过两个液位计进行监测,当也可以通过一个具有两种液位监测功能的液位监测器来对缓冲池和污水处理厂的液位大小进行监测,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两种监测功能的一个或者多个监测器件的实施方法均适用于本实用新型,也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还提供了一种基于重力进出水的污水调蓄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的机构,该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缓冲部是否需要出水的识别指令,若是,则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开启,使得缓冲部中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截流部,并由合流管排出;
接收所述缓冲部是否需要储水的识别指令,若是,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关闭,并向弹性空间中充入气体,使得柔性挤压件挤压截流部中的污水流入缓冲部。
作为该方法的第一种应用环境,可依据上述实施例一中的第一雨量计来输出是否需要出水、或出水的识别指令,然后由与第一雨量计通讯的控制器来执行对第一开关的控制。
具体为,在第一雨量计监测到当前时期为降雨状态时,则向控制器发送缓冲部需要储水的识别指令,也即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关闭,此时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出的污水依次通过第二截流出口104、缓冲口402流入缓冲部40中进行存储,使得合流管30中仅存在雨水。而当第一雨量计监测到当前时期为非降雨状态时,则向控制器发送缓冲部需要出水的识别指令,也即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开启,此时在缓冲部40中存储的污水依次通过缓冲口402、第二截流出口104、第一截流出口103流入合流管30中即可,有效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对于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入的污水直接进入合流管予以输出的结构设计所存在在雨天时极易造成自然水体严重污染,或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压力过大、资源浪费等技术缺陷,能够达到在不需要污水排放时对污水进行调蓄的技术效果,具有控制简单、操作方便及适用性广的特点。
作为该方法的第二种应用环境,可依据上述实施例一中的第二雨量计来输出是否需要出水、或出水的识别指令,然后由与第二雨量计通讯的控制器来执行对第一开关的控制。
具体的,在第一雨量计监测到当前时期为降雨量较大时,则向控制器发送缓冲部需要储水的识别指令,也即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关闭,此时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出的污水依次通过第二截流出口104、缓冲口402流入缓冲部40中进行存储,使得合流管30中仅存在降雨量比较大时的雨水,而在第二雨量计监测到当前时期为降雨量较小时,则向控制器发送缓冲部需要出水的识别指令,也即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开启,此时在缓冲部40中存储的污水依次通过缓冲口402、第二截流出口104、第一截流出口103流入合流管30中即可,有效的避免了对于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入的污水直接进入合流管予以输出的结构设计所存在的在降雨量比较大时极易造成自然水体严重污染,或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压力过大、资源浪费等技术缺陷,能够达到在不需要污水排放时对污水进行调蓄的技术效果,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及适用性广的特点。
作为该方法的第三种应用环境,可依据上述实施例一中的第一液位计来输出是否需要出水、或出水的识别指令,然后由与第一液位计通讯的控制器来执行对第一开关的控制。
具体的,在第一液位计监测到当前时期缓冲部还有存储空间时,则向控制器发送缓冲部需要储水的识别指令,也即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关闭,此时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出的污水依次通过第二截流出口104、缓冲口402流入缓冲部40中进行存储,使得合流管30中仅存在降雨量比较大时的雨水,而在第一液位计监测到当前时期缓冲部没有存储空间时,则向控制器发送缓冲部需要出水的识别指令,也即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开启,此时在缓冲部40中存储的污水依次通过缓冲口402、第二截流出口104、第一截流出口103流入合流管30中即可,有效防止缓冲部中污水溢出。
作为该方法的第四种应用环境,可依据上述实施例一中的第二液位计来输出是否需要出水、或出水的识别指令,然后由与第二液位计通讯的控制器来执行对第一开关的控制。
具体的,在第二液位计监测到当前时期污水处理厂还有容水空间时,则向控制器发送缓冲部需要出水的识别指令,也即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开启,此时只需在缓冲部40中存储的污水依次通过缓冲口402、第二截流出口104、第一截流出口103流入合流管30中即可,合理对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进行有效利用,实现污水及时排出的技术效果。而在第二液位计监测到当前时期污水处理厂没有容水空间时,则向控制器发送缓冲部需要储水的识别指令,也即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关闭,由污水收容设施20输出的污水依次通过第二截流出口104、缓冲口402流入缓冲部40中进行存储,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针对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污水调蓄方法在排水系统的上述四种实施方式的说明仅是对污水调蓄方法实际应用时的举例说明,并非构成使用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同样可以理解,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污水调蓄方法还可以应用于排水系统除了上述四种实施方式外,其他需要用于对污水进行存储调蓄的实施方式,或者上述四种实施方式的组合,对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做限定。换句话说,只要是能够实现对污水进行存储或排放,达到对污水进行调蓄的技术效果的实施方式,均适用于本实用新型,并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9)
1.一种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包括:
截流部(10),内部具有一收纳污水的收纳空间(101),以接收由单元区域内所排出的污水;
缓冲部(40),内部具有一存储污水的存储空间(401),并与所述截流部(10)相连通;
柔性挤压件(1),所述柔性挤压件(1)设置在所述存储空间(401)内,并在所述存储空间(401)内形成一可充气的弹性空间,在向所述弹性空间充入气体时,所述柔性挤压件(1)挤压所述存储空间(401)内的污水向所述截流部(10)方向流动,在所述弹性空间排出气体时,所述柔性挤压件(1)收缩占用空间以使所述存储空间(401)腾空;
其中,所述缓冲部(40)与所述截流部(10)相连通部位处的底标高,等于或高于所述截流部(10)与合流管相连通部位处的底标高;在所述缓冲部(40)进水时,在所述收纳空间(101)中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所述存储空间(40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部(10)包括:
截流进口(102),用于单元区域内所排出的污水流入;
第一截流出口(103)和第二截流出口(104),所述第二截流出口(104)与所述缓冲部(40)相连通,所述第二截流出口(104)的底标高,等于或高于所述第一截流出口(103)的底标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40)包括:
缓冲口(402),与所述第二截流出口(104)相连通,所述缓冲口(402)的底标高和所述第二截流出口(104)的底标高相等;
在所述缓冲部(40)进水时,所述截流部(10)中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依次通过所述第二截流出口(104)、所述缓冲口(402)流入所述缓冲部(40)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截流出口(103)处的第一开关(121);
当所述第一开关(121)开启时,在所述截流部(10)中的污水经所述第一截流出口(103)及所述合流管(30)的进水口流入所述合流管(30),和/或在所述缓冲部(40)中的污水依次经所述缓冲口(402)、所述第二截流出口(104)、所述第一截流出口(103)及所述合流管(30)的进水口,由所述缓冲部(40)流入所述合流管(30);
当所述第一开关关闭时,由所述单元区域内排出的所述污水在重力作用下依次经所述截流进口(102)、所述第二截流出口(104)及所述缓冲口(402) 流入所述缓冲部(40)中存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40)是一端设有开口结构的方形池体,所述方形池体的开口结构为所述缓冲口(402),所述方形池体的底标高低于所述第一截流出口(103)的底标高;
所述柔性挤压件(1)包括:伸缩气垫(11),设置在所述方形池体与所述缓冲口(402)相对立的一端上,该与所述缓冲口(402)相对立的一端上设置有用于进气或出气的排气口(14)。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40)是一端设有开口结构的方形池体,所述方形池体的开口结构为所述缓冲口(402),所述方形池体的底标高低于所述第一截流出口(103)的底标高;
所述柔性挤压件(1)包括:膨胀套筒(12),设置在所述存储空间(401)的内壁上,并包络所述存储空间(401),所述膨胀套筒(12)上设置有用于进气或出气的排气口(14)。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40)是一端设有开口结构的方形池体,所述方形池体的开口结构为所述缓冲口(402),所述方形池体的底标高低于所述第一截流出口(103)的底标高;
所述柔性挤压件(1)包括:膨胀气枕(13),设置在所述存储空间(401)中,所述膨胀气枕(13)上设置有用于进气或出气的排气口(14)。
8.如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排气管(404),设置在所述缓冲部(40)的顶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404)的一端所述存储空间(401)相通,另一端与所述收纳空间(101)相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77894.7U CN212612876U (zh) | 2020-03-23 | 2020-03-23 | 一种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77894.7U CN212612876U (zh) | 2020-03-23 | 2020-03-23 | 一种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612876U true CN212612876U (zh) | 2021-02-26 |
Family
ID=74708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377894.7U Active CN212612876U (zh) | 2020-03-23 | 2020-03-23 | 一种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61287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24779A (zh) * | 2020-03-23 | 2020-07-17 | 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及方法 |
-
2020
- 2020-03-23 CN CN202020377894.7U patent/CN21261287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24779A (zh) * | 2020-03-23 | 2020-07-17 | 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561795U (zh) | 一种基于市政道路合流制管网的排水系统 | |
CN111501946A (zh) | 一种基于重力进水及气压排空出水的污水调蓄装置及方法 | |
CN212612876U (zh) | 一种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 | |
CN212559905U (zh) | 一种基于化粪池一体多用的调蓄装置 | |
CN114319535B (zh) | 一种单向动力出水的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 |
CN212956825U (zh) | 一种基于气压进水及重力出水的污水调蓄装置 | |
CN212896686U (zh) | 一种基于重力进水及气压排空出水的污水调蓄装置 | |
CN212612875U (zh) | 一种基于气压进水的一体式调蓄装置 | |
CN111350258A (zh) | 一种基于市政道路分流制管网的排水系统及排水方法 | |
CN213233704U (zh) | 一种基于重力进水的污水调蓄装置 | |
CN214245985U (zh) | 一种溢流进水式污水调蓄装置 | |
CN212715224U (zh) | 一种单向动力出水的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2896685U (zh) | 一种基于真空进水及重力出水的污水调蓄装置 | |
CN111424783A (zh) | 一种基于真空进水及重力出水的污水调蓄装置及方法 | |
CN111424788B (zh) | 基于雨污分流的管网系统 | |
CN212956824U (zh) | 一种用于对污水进行调蓄的装置 | |
CN111424779A (zh) | 一种挤压排污式污水调蓄机构及方法 | |
CN212956823U (zh) | 一种基于真空进水的一体式调蓄装置 | |
CN213233707U (zh) |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2896701U (zh) | 一种多区域气排式污水处理装置及排水系统 | |
CN212612877U (zh) | 一种具有水封结构的污水调蓄装置 | |
CN111424781A (zh) | 一种基于气压进水及重力出水的污水调蓄装置及方法 | |
CN111424782A (zh) | 一种溢流进水式污水调蓄装置及方法 | |
CN111424786A (zh) | 一种基于气压进水的一体式调蓄装置 | |
CN212896689U (zh) | 基于雨污分流的管网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No. 509 Weihu Road, Shamao Street, Hannan District,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430090 Patentee after: Wuhan Shengyu Smar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430056 3rd floor, workshop 1, No. 189, North Qianli Road,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UHAN SHENGYU DRAINAGE SYSTEM Co.,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