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17099U - 断路器的灭弧室 - Google Patents
断路器的灭弧室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517099U CN212517099U CN202021716003.2U CN202021716003U CN212517099U CN 212517099 U CN212517099 U CN 212517099U CN 202021716003 U CN202021716003 U CN 202021716003U CN 212517099 U CN212517099 U CN 21251709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c
- group
- striking plate
- contact
- arc extinguish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室,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所述的灭弧室包括第一灭弧栅片组、第二灭弧栅片组及第三灭弧栅片组,所述的第一灭弧栅片组和第三灭弧栅片组分别由数枚纵向布置的灭弧栅片横向间隔排列而成,所述的第二灭弧栅片组由数枚横向布置的灭弧栅片纵向间隔排列而成,并且第一灭弧栅片组、第二灭弧栅片组和第三灭弧栅片组自上而下依次首尾相邻布置,呈开口面向动、静触点的“ɔ”形结构。优点:能够有效利用静触点与竖向的第二灭弧栅片组之间的空间,进一步拉长电弧,具有高熄弧能力,同时结构简单,布局合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的灭弧室。
背景技术
灭弧室是断路器的重要组成部件,其熄灭电弧的能力直接影响断路器的分断能力和电寿命,决定了断路器的电性能。在现有的断路器灭弧室中,依靠导电回路产生的磁场驱动电弧进入灭弧室,由灭弧栅片把长电弧切割成串联的多段短弧,以此来提高电弧电压,实现熄弧。现行研究表明,切割长电弧的灭弧栅片数量越多,电弧电压就越高,能熄灭的电弧能量越大,断路器的分断能力和电寿命性能越好。为了能够有效提升灭弧室的熄弧能力,特别是熄灭高电压故障电流,灭弧室内需要配置更多的灭弧栅片,并且需要合理配置导电回路路径,确保长电弧能被所布置的栅片充分切割以提高灭弧栅片的利用率。
现有的断路器灭弧室,其栅片一般采用沿动导杆打开方向近似平行的竖向方式排布,所排布的栅片数量会受到灭弧室高度的限制,为增加灭弧栅片数量,现采取的手段是在原有栅片组与动导杆的上方,再配置一组横向灭弧栅片。该组灭弧栅片的排布方向基本与原有栅片垂直,两者构成为“┐”形的结构。此种结构能有效利用灭弧室的上部空间,增加灭弧栅片的数量,但也存在有缺陷,断路器的静触头与竖向灭弧栅片组之间,还留有一段与配置在动导杆的上方的横向灭弧栅片组的长度相近的空间没有被利用。对于上述空间,一般是以引弧板的形式从静触头延伸至竖向灭弧栅片组的下方,但此种结构只能起到引导电弧运动的作用,并不能提高电弧电压,因此无法达到提升产品的分断能力和电寿命性能的目的。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路器的灭弧室,结构简单,布局合理,具有较高的熄弧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室,所述的断路器包括动触头与静触头,所述的动触头与静触头上分别固定有对应的动触点和静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灭弧室包括第一灭弧栅片组、第二灭弧栅片组和第三灭弧栅片组,所述的第一灭弧栅片组和第三灭弧栅片组分别由数枚纵向布置的灭弧栅片横向间隔排列而成,所述的第二灭弧栅片组由数枚横向布置的灭弧栅片纵向间隔排列而成,并且第一灭弧栅片组、第二灭弧栅片组和第三灭弧栅片组自上而下依次首尾相邻布置,呈开口面向动、静触点的“ɔ”形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灭弧栅片组和第二灭弧栅片组的相邻端部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第一断口,所述的第一断口上设有第一引弧角,用于连接进入第一灭弧栅片组和进入第二灭弧栅片组内的电弧,所述的第一引弧角包括向“ɔ”形结构内腔延伸且朝第一灭弧栅片组偏置的第一引弧片一和向“ɔ”形结构内腔延伸且朝第二灭弧栅片组偏置的第一引弧片二;所述的第二灭弧栅片组和第三灭弧栅片组的相邻端部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第二断口,所述的第二断口上设有第二引弧角,用于连接进入第二灭弧栅片组和进入第三灭弧栅片组内的电弧,所述的第二引弧角包括向“ɔ”形结构内腔延伸且朝第二灭弧栅片组偏置的第二引弧片一和向“ɔ”形结构内腔延伸且朝第三灭弧栅片组偏置的第二引弧片二。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灭弧栅片组的远离第二灭弧栅片组的一端向位于打开位置时的动触头延伸,所述的第三灭弧栅片组的远离第二灭弧栅片组的一端向静触头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静触头和第三灭弧栅片组的向静触头延伸的一端之间设有静触头引弧板,该静触头引弧板包括从第三灭弧栅片组的上述端部向“ɔ”形结构内腔延伸的静触头引弧板一、从静触头上延伸而出的静触头引弧板三以及连接所述的静触头引弧板一和静触头引弧板三的静触头引弧板二;所述的动触头和第一灭弧栅片组的向动触头延伸的一端之间设有动触头引弧板,该动触头引弧板包括从第一灭弧栅片组的上述端部向“ɔ”形结构内腔延伸的动触头引弧板一、沿动触头打开方向延伸的动触头引弧板三以及连接所述的动触头引弧板一和动触头引弧板三的动触头引弧板二。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引弧片一和动触头引弧板一之间的最小距离、第一引弧片二和第二引弧片一之间的最小距离以及第二引弧片二和静触头引弧板一之间的最小距离,上述三个距离之和接近动、静触点之间的开距。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动触头引弧板二与静触头引弧板二之间的距离接近动、静触点之间的开距。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引弧片一与所述的第一灭弧栅片组之间的角度,所述的第一引弧片二与所述的第二灭弧栅片组之间的角度,所述的静触头引弧板一与所述的第一灭弧栅片组之间的角度,所述的第二引弧片一与所述的第二灭弧栅片组之间的角度,所述的第二引弧片二与所述的第二灭弧栅片组之间的角度以及所述的静触头引弧板一和第三灭弧栅片组之间的角度均在30°到45°之间。
本实用新型在原有“┐”形灭弧室的基础上,增设了由静触点延伸至竖向的第二灭弧栅片组下端的第三灭弧栅片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有效利用静触点与竖向的第二灭弧栅片组之间的空间,进一步拉长电弧,具有高熄弧能力,同时结构简单,布局合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灭弧栅片组、第二灭弧栅片组或第三灭弧栅片组中各枚灭弧栅片排列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灭弧栅片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灭弧栅片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中:1.整体支架;2.第一引弧角、21.第一引弧片一、22.第一引弧片二、23.第一连接部;3.第二灭弧栅片组;4.第一灭弧栅片组、41.动触头引弧板、411.动触头引弧板一、412.动触头引弧板二、413.动触头引弧板三;5.第二引弧角、51.第二引弧片一、52.第二引弧片二、53.第二连接部;6.第三灭弧栅片组;7.静触头;8.动触头;70.静触头引弧板、71.静触头引弧板一、72.静触头引弧板二、73.静触头引弧板三;91.第一断口、92.第二断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断路器的灭弧室,所述的断路器包括动触头8与静触头7,所述的动触头8与静触头7上分别固定有彼此对应的动触点和静触点,动触头8绕自身旋转中心线旋转来实现动触点和静触点的接触/分离,从而实现所在电路的接通/断开。所述的灭弧室用于熄灭动触头8和静触头7分离所产生的电弧,本申请所述的灭弧室在电弧行进方向上,位于动触头8和静触头7后部,包括第一灭弧栅片组4、第二灭弧栅片组3以及第三灭弧栅片组6,所述的第一灭弧栅片组4、第二灭弧栅片组3和第三灭弧栅片组6自上而下依次首尾相邻布置,呈开口面向动、静触点的“ɔ”形结构。在图1所示的竖直方向上,第一灭弧栅片组4在位于动触头8打开位置时所在位置的上方,第三灭弧栅片组6与静触点所在位置基本在同一水平位置,也可将第三灭弧栅片组6设于静触头7下方位置。
具体的,所述的灭弧室具有呈开口面向动、静触点的“ɔ”形结构的整体支架1。在整体支架1的上方横向支架上,数片纵向布置的灭弧栅片以该段支架的延伸方向横向层叠排列而构成所述的第一灭弧栅片组4;在整体支架1的下方横向支架上,数片纵向布置的灭弧栅片以该段支架的延伸方向横向层叠排列而构成所述的第三灭弧栅片组6;在整体支架1的中间的纵向支架上,数片横向布置的灭弧栅片以该段支架的延伸方向纵向层叠排列而构成所述的第二灭弧栅片组3。当然,此处也可以采用分段支架,三个灭弧栅片组分别各自具有支架。另外,各个灭弧栅片之间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上部第一和第二片采用彼此平行间隔设置,也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最下部两个栅片彼此间呈一个微小的角度设置。灭弧栅片可以是如图3所示大致呈U形,也可是如图4所示大致呈矩形。灭弧栅片为金属材料,优选高电阻导磁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灭弧栅片组4和第二灭弧栅片组3的相邻端部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第一断口91,所述的第一断口91上设有第一引弧角2,用于连接进入第一灭弧栅片组4和进入第二灭弧栅片组3内的电弧。所述的第一引弧角2包括向“ɔ”形结构内腔延伸且朝第一灭弧栅片组4偏置的第一引弧片一21、向“ɔ”形结构内腔延伸且朝第二灭弧栅片组3偏置的第一引弧片二22以及连接所述的第一引弧片一21和第一引弧片二22的第一连接部23。所述的第二灭弧栅片组3和第三灭弧栅片组6的相邻端部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第二断口92,所述的第二断口92上设有第二引弧角5,用于连接进入第二灭弧栅片组3和进入第三灭弧栅片组6内的电弧。所述的第二引弧角5包括向“ɔ”形结构内腔延伸且朝第二灭弧栅片组3偏置的第二引弧片一51、向“ɔ”形结构内腔延伸且朝第三灭弧栅片组6偏置的第二引弧片二52以及连接所述的第二引弧片一51和第二引弧片二52的第二连接部53。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灭弧栅片组4的远离第二灭弧栅片组3的一端向位于打开位置时的动触头8延伸,所述的第三灭弧栅片组6的远离第二灭弧栅片组3的一端向静触头7延伸。所述的静触头7和第三灭弧栅片组6的向静触头7延伸的一端之间设有静触头引弧板70,该静触头引弧板70包括从第三灭弧栅片组6的上述端部向“ɔ”形结构内腔延伸的静触头引弧板一71、从静触头7上延伸而出的静触头引弧板三73以及连接所述的静触头引弧板一71和静触头引弧板三73的静触头引弧板二72。所述的动触头8和第一灭弧栅片组4的向动触头8延伸的一端之间设有动触头引弧板41,该动触头引弧板41包括从第一灭弧栅片组4的上述端部向“ɔ”形结构内腔延伸的动触头引弧板一411、沿动触头8打开方向延伸的动触头引弧板三413以及连接所述的动触头引弧板一411和动触头引弧板三413的动触头引弧板二412。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引弧片一21和动触头引弧板一411之间的最小距离、第一引弧片二22和第二引弧片一51之间的最小距离以及第二引弧片二52和静触头引弧板一71之间的最小距离,上述三个距离之和接近动、静触点之间的开距。所述的动触头引弧板二412与静触头引弧板二72之间的距离不大于动、静触点之间的开距。所述的第一引弧片一21与所述的第一灭弧栅片组4之间的角度,所述的第一引弧片二22与所述的第二灭弧栅片组3之间的角度,所述的静触头引弧板一71与所述的第一灭弧栅片组4之间的角度,所述的第二引弧片一51与所述的第二灭弧栅片组3之间的角度,所述的第二引弧片二52与所述的第二灭弧栅片组3之间的角度以及所述的静触头引弧板一71和第三灭弧栅片组6之间的角度均在30°到45°之间。
请继续参阅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所述的动触头8在打开过程中,与静触头7分离时会产生电弧,电弧弧根在磁吹力的作用下,先跳转到动触头引弧板41的动触头引弧板三413和静触头引弧板70的静触头引弧板73上。由于动触头引弧板41的动触头引弧板二412与静触头引弧板二72之间的距离不大于动、静触点之间的开距,有利于电弧在磁吹力的作用下,进入动触头引弧板二412与静触头引弧板二72之间的跑弧通道,并继续向远离触头区方向运动,待接触到第一引弧角2和第二引弧角5后,电弧被第一引弧角2分割成三段电弧,其中,第一段电弧形成于动触头引弧板一411与第一引弧片一21之间,第二段电弧形成于第一引弧片二22与第二引弧片一51之间,第三段电弧形成于第二引弧片二52与静触头引弧板三71之间。上述第一、第二段电弧通过第一引弧板2的第一连接部23电连接,第二、第三段电弧通过第二引弧板5的第二连接部53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动触头引弧板一411与第一引弧片一21、第一引弧片二22与第二引弧片一51、第二引弧片二52与静触头引弧板三71上述三者之间均形成“八”字形,并且动触头引弧板一411与第一引弧片一21之间的最小距离、第一引弧片二22与第二引弧片一51之间的最小距离以及第二引弧片二52与静触头引弧板三71之间的最小距离,上述三个最小距离之和接近动、静触点之间的开距,因此一部分电弧能够很容易地进入动触头引弧板一411与第一引弧片一21之间,并沿着动触头引弧板一411与第一引弧片一21运动到第一灭弧栅片组4内,同时另一部分的电弧很容易地进入第一引弧片二22与第二引弧片一51之间,并沿着第一引弧片二22与第二引弧片一51进入第二灭弧栅片组3内,再同时,第三部分的电弧很容易地进入第二引弧片二52与静触头引弧板三71之间,并沿着第二引弧片二52与静触头引弧板三71进入第三灭弧栅片组6内,被灭弧栅片切割,像上述这样,第二灭弧栅片组3和第一灭弧栅片组4就能够被完全利用,达到了发明目的。
Claims (7)
1.一种断路器的灭弧室,所述的断路器包括动触头(8)与静触头(7),所述的动触头(8)与静触头(7)上分别固定有对应的动触点和静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灭弧室包括第一灭弧栅片组(4)、第二灭弧栅片组(3)和第三灭弧栅片组(6),所述的第一灭弧栅片组(4)和第三灭弧栅片组(6)分别由数枚纵向布置的灭弧栅片横向间隔排列而成,所述的第二灭弧栅片组(3)由数枚横向布置的灭弧栅片纵向间隔排列而成,并且第一灭弧栅片组(4)、第二灭弧栅片组(3)和第三灭弧栅片组(6)自上而下依次首尾相邻布置,呈开口面向动、静触点的“ɔ”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灭弧栅片组(4)和第二灭弧栅片组(3)的相邻端部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第一断口(91),所述的第一断口(91)上设有第一引弧角(2),用于连接进入第一灭弧栅片组(4)和进入第二灭弧栅片组(3)内的电弧,所述的第一引弧角(2)包括向“ɔ”形结构内腔延伸且朝第一灭弧栅片组(4)偏置的第一引弧片一(21)和向“ɔ”形结构内腔延伸且朝第二灭弧栅片组(3)偏置的第一引弧片二(22);所述的第二灭弧栅片组(3)和第三灭弧栅片组(6)的相邻端部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第二断口(92),所述的第二断口(92)上设有第二引弧角(5),用于连接进入第二灭弧栅片组(3)和进入第三灭弧栅片组(6)内的电弧,所述的第二引弧角(5)包括向“ɔ”形结构内腔延伸且朝第二灭弧栅片组(3)偏置的第二引弧片一(51)和向“ɔ”形结构内腔延伸且朝第三灭弧栅片组(6)偏置的第二引弧片二(5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灭弧栅片组(4)的远离第二灭弧栅片组(3)的一端向位于打开位置时的动触头(8)延伸,所述的第三灭弧栅片组(6)的远离第二灭弧栅片组(3)的一端向静触头(7)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触头(7)和第三灭弧栅片组(6)的向静触头(7)延伸的一端之间设有静触头引弧板(70),该静触头引弧板(70)包括从第三灭弧栅片组(6)的上述端部向“ɔ”形结构内腔延伸的静触头引弧板一(71)、从静触头(7)上延伸而出的静触头引弧板三(73)以及连接所述的静触头引弧板一(71)和静触头引弧板三(73)的静触头引弧板二(72);所述的动触头(8)和第一灭弧栅片组(4)的向动触头(8)延伸的一端之间设有动触头引弧板(41),该动触头引弧板(41)包括从第一灭弧栅片组(4)的上述端部向“ɔ”形结构内腔延伸的动触头引弧板一(411)、沿动触头(8)打开方向延伸的动触头引弧板三(413)以及连接所述的动触头引弧板一(411)和动触头引弧板三(413)的动触头引弧板二(4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断路器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引弧片一(21)和动触头引弧板一(411)之间的最小距离、第一引弧片二(22)和第二引弧片一(51)之间的最小距离以及第二引弧片二(52)和静触头引弧板一(71)之间的最小距离,上述三个距离之和接近动、静触点之间的开距。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断路器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触头引弧板二(412)与静触头引弧板二(72)之间的距离接近动、静触点之间的开距。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断路器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引弧片一(21)与所述的第一灭弧栅片组(4)之间的角度,所述的第一引弧片二(22)与所述的第二灭弧栅片组(3)之间的角度,所述的静触头引弧板一(71)与所述的第一灭弧栅片组(4)之间的角度,所述的第二引弧片一(51)与所述的第二灭弧栅片组(3)之间的角度,所述的第二引弧片二(52)与所述的第二灭弧栅片组(3)之间的角度以及所述的静触头引弧板一(71)和第三灭弧栅片组(6)之间的角度均在30°到45°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716003.2U CN212517099U (zh) | 2020-08-17 | 2020-08-17 | 断路器的灭弧室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716003.2U CN212517099U (zh) | 2020-08-17 | 2020-08-17 | 断路器的灭弧室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517099U true CN212517099U (zh) | 2021-02-09 |
Family
ID=74383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716003.2U Active CN212517099U (zh) | 2020-08-17 | 2020-08-17 | 断路器的灭弧室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517099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13589A (zh) * | 2023-04-06 | 2023-06-23 | 河北宝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
CN118098900A (zh) * | 2024-04-28 | 2024-05-28 | 瑞睿电气(浙江)有限公司 | 一种交直流断路器灭弧装置 |
-
2020
- 2020-08-17 CN CN202021716003.2U patent/CN21251709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13589A (zh) * | 2023-04-06 | 2023-06-23 | 河北宝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
CN116313589B (zh) * | 2023-04-06 | 2023-11-17 | 河北宝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
CN118098900A (zh) * | 2024-04-28 | 2024-05-28 | 瑞睿电气(浙江)有限公司 | 一种交直流断路器灭弧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583681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105097374A (zh) | 一种利于电弧快速移动和拉长的断路器 | |
CN212517099U (zh) | 断路器的灭弧室 | |
CN110581042A (zh) | 适用于c4f7n环保气体的新型灭弧栅片式负荷开关 | |
CN204215989U (zh) | 一种利于电弧快速移动和拉长的断路器 | |
CN116072485B (zh) | 一种灭弧系统及包含其的断路器 | |
CN212461454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111900059B (zh) |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室 | |
CN108269709B (zh) | 断路器的灭弧室 | |
CN210296213U (zh) | 适用于c4f7n环保气体的新型灭弧栅片式负荷开关 | |
CN105470067A (zh) | 一种设有具备磁吹和气吹功能的灭弧机构的断路器 | |
CN201717174U (zh) | 一种电子电磁式智能开关 | |
CN214898303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212277136U (zh) |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室 | |
CN212392201U (zh) | 一种优化的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 | |
CN212461582U (zh) | 断路器的灭弧室结构 | |
CN213878003U (zh) |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室 | |
CN101847538B (zh) | 一种电子电磁式智能开关 | |
CN112017924B (zh) |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系统 | |
CN212365904U (zh) |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 | |
CN213026023U (zh) | 断路器的灭弧室 | |
CN211150405U (zh) | 一种高压断路器灭弧装置 | |
CN209766346U (zh) | 直流断路器灭弧系统 | |
CN220856379U (zh) | 一种开关的触头灭弧系统 | |
CN111900058B (zh) | 断路器的灭弧室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