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58057U -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458057U CN212458057U CN202020664389.0U CN202020664389U CN212458057U CN 212458057 U CN212458057 U CN 212458057U CN 202020664389 U CN202020664389 U CN 202020664389U CN 212458057 U CN212458057 U CN 21245805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heat dissipation
- superconducting
- pipelines
- pipe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4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245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JRBRVDCKNXZZGH-UHFFFAOYSA-N alumane;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AlH3].[Cu] JRBRVDCKNXZZG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19 bra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09 ga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862 gear sh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13 imbib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69 T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KCZFLPPCFOHPNI-UHFFFAOYSA-N alumane;iron Chemical compound [AlH3].[Fe] KCZFLPPCFOHPN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1 pain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2 reflux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热超导散热板包括第一散热区域和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上部的第二散热区域;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内分布有第一散热管路,所述第一散热管路呈多边形蜂窝状分布;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内分布有第二散热管路,所述第二散热管路包括多个第二主管路和连接于所述第二主管路之间的多个第二支路,所述第二主管路沿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主管路远离器件的一端朝背离第一散热区域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一散热管路和第二散热管路相互连通且均为热超导散热管路,所述热超导散热管路内填充有传热工质,所述第一散热管路内的传热工质包括液体。本实用新型有助于提高散热效率和散热均匀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5G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功率元器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功率密度也越来越大,且设备越来越向小型化、轻量化、高热流密度和器件均温等方向发展,而现有的全铝片插齿散热器或压铸散热器体积大而笨重,同时还存在散热不均和散热效率不高等缺点,已经无法满足5G通讯基站设备的散热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全铝片插齿散热器或压铸散热器体积大而笨重,同时还存在散热不均和散热效率不高等缺点,无法满足高集成度、高功率、小型化、轻量化、高热流密度的5G通讯基站设备的散热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超导散热板,所述热超导散热板包括第一散热区域和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上部的第二散热区域;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内分布有第一散热管路,所述第一散热管路呈多边形蜂窝状分布;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内分布有第二散热管路,所述第二散热管路包括多个第二主管路和连接于所述第二主管路之间的多个第二支路,所述第二主管路沿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主管路远离器件的一端向上倾斜;所述第一散热管路和第二散热管路相互连通且均为热超导散热管路,所述热超导散热管路内填充有传热工质,所述第一散热管路内的传热工质包括液体。
可选地,所述热超导散热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上部的第三散热区域,所述第三散热区域内分布有第三散热管路,所述第三散热管路包括多个第三主管路及连接于所述第三主管路之间的第三支路,所述第三主管路沿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三主管路远离所述器件的一端向上倾斜,所述第三支路位于所述第三散热区域远离所述器件的一端;所述第三散热管路与所述第二散热管路相连通且为热超导散热管路。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和所述第二散热区域的高度之和占所述热超导散热板高度的50%~70%,所述第二散热管路和第三散热管路内的传热工质为气态物质。
可选地,所述第二主管路和所述第三主管路为圆弧形管路,且所述第二主管路和所述第三主管路的弧形凸起方向朝下。
可选地,所述第二主管路和所述第三主管路为圆弧形管路,且所述第二主管路和所述第三主管路的弧形凸起方向朝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管路呈六边形蜂窝状分布;所述第二支路和所述第三支路为垂直管路且所述第二支路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第三支路的分布密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热超导散热器,所述热超导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基板及多个如上述任一方案中所述的热超导散热板;所述散热器基板具有第一表面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自下而上设置有多个放置器件的安装区域;所述多个热超导散热板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散热器基板的第二表面上,且各所述热超导散热板沿纵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散热器基板的第二表面具有槽道,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一端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插设于所述槽道内。
可选地,所述安装区域为三个,三个所述安装区域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第二散热区域及第三散热区域一一对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5G基站设备,所述5G基站设备包括器件及如上述任一方案中所述的热超导散热器,所述5G基站设备的器件设置于所述散热器基板的安装区域。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经改进优化的热超导散热板散热管路结构设计,解决了位于热超导散热板中上部热源因液体导热工质的不足而导致的局部干涸和高温问题,同时可以在减少传热工质的总量,缩小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的重量和体积的同时显著提高散热均匀性和散热效率,可以充分满足5G基站设备小型化、轻量化、高集成度和均温化等发展要求。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热超导散热器的5G基站设备,散热性能可以显著改善,有助于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提高设备性能。
附图说明
图1至3显示为实施例一中的热超导散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实施例二中的热超导散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热超导散热板与散热器基板连接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显示为基于实施例一的热超导散热板的热超导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为基于实施例二的热超导散热板的热超导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散热器基板
2 器件
3 热超导散热板
30 非管路孤岛区
31 弯折部
32 垂直主管路
A 第一散热区域
B 第二散热区域
C 第三散热区域
341 第二主管路
342 第二支路
351 第三主管路
352 第三支路
4 传热工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请参阅图1~图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图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超导散热板3,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包括第一散热区域A和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A上部的第二散热区域B;所述第一散热区域A内分布有第一散热管路33,所述第一散热管路33呈多边形蜂窝状分布;所述第二散热区域B内分布有第二散热管路,所述第二散热管路包括多个第二主管路341和连接于所述第二主管路341之间的多个第二支路342,所述第二主管路341沿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主管路341远离器件2的一端(实质也是远离散热器基板1的一端)朝背离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方向倾斜(也即向上倾斜);所述第一散热管路33和第二散热管路相互连通且均为热超导散热管路,所述热超导散热管路内填充有传热工质4,所述第一散热管路33内的传热工质4包括液体。
在进一步的示例中,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B上部的第三散热区域C(即所述第一散热区域A、第二散热区域B及第三散热区域C在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上自下而上依次分布),所述第三散热区域C内分布有第三散热管路,所述第三散热管路包括多个第三主管路351及连接于所述第三主管路351之间的第三支路352(同样地,所述第三支路352与所述第三主管路351也是相互连通),所述第三主管路351沿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三主管路351远离所述器件2的一端朝背离所述第二散热区域B的方向倾斜(也即向上倾斜),所述第三支路352位于所述第三散热区域C远离所述器件2的一端;所述第三散热管路与所述第二散热管路相连通且为热超导散热管路,所述第二散热管路和第三散热管路内的传热工质4优选为气态物质。
受重力影响,液态的传热工质4在未受热或未达到气化温度的情况下,以液态形式存储在位于热超导散热板3下部的第一散热区域A内,当热超导散热板3接收到来自其侧面的器件2发出的热量达到气化温度后,第一散热区域A内的传热工质4形成池沸腾产生汽泡,因为第一散热管路33为呈多边形蜂窝状分布,管路通道多、流体阻力小,有利于汽泡的脱离移动和液体工质的补充,因而可以及时将汽泡移动到远离热源处(器件2)且能及时补充液体工质到热源处。由于在第一散热区域A内产生气液混合物,导致工质液位的上升而在第二散热区域B内形成上升的蒸汽与冷凝回流的液体共存的气液混合区域,位于第二散热区域B侧面的热源(器件2)将热量传导至管道内的气液混合传热工质4,在汽泡与液体的界面(汽泡内表面)进行表面蒸发;在第二散热区域B产生的蒸汽量较多,液体量较少,采用倾斜的第二主管路341和第二支路342的设计,将蒸汽通过倾斜的第二主管路341引导至热超导散热板3的齿顶方向流动实现散热,冷凝后的液体依靠重力流向热源附近的热超导板齿根部,而连接第二主管路341之间的第二支路342便于气体向上流动和液体向下流动,使各个倾斜的第二主管路341压力平衡,有利于改善温度均匀性。在设置有所述第三散热区域C的情况下,由于第三散热区域C主要由倾斜的第三主管路351构成,在该区域主要是蒸汽冷凝区,热源附近的液体主要是蒸汽冷凝的液体工质,液体工质的量较少,蒸汽冷凝后的液体依靠重力沿第三主管路351自然流向热超导散热板3侧面的热源附近,热源将这部分冷凝液体工质蒸发后的蒸汽沿第三主管路351流向远离热源侧的齿顶部附近,由此充分利用冷凝后的液体而防止上部的热源因缺液而导致的上部热源温度升高现象的产生。基于这样的工作原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热超导散热板3可以在减少传热工质4的总量(尤其是总重量),缩小热超导散热板3的重量和体积的同时显著提高散热均匀性和散热效率,可以充分满足5G基站设备小型化、轻量化、高集成度和均温化等发展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器件为可以实现预设功能的部件,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存储器、射频发生器、功率放大器、滤波器、电源管理器等,其在工作过程会产生热量而造成温度升高,过高的温度会降低器件运行速度甚至损坏,因此这些器件需要及时散热。
作为示例,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基于热超导传热技术实现传热;热超导技术为在密封的相互连通的微槽道内充装所述传热工质4,通过所述传热工质4的蒸发或冷凝相变实现热超导传热的相变传热技术。具体地,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为复合板式结构,包括第一板材及第二板材,所述热超导管路通过轧制吹胀工艺或模具成型钎焊工艺形成,所述第一板材和所述第二板材的材质均为导热性良好的金属材料,比如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钛、钛合金或任一种以上的任意组合,即所述第一板材和所述第二板材可以是单层材料层或多层材料层,但内层优选为铝材料层。比如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二板材可以为包括铜材料层与铝材料层的铜铝复合板材、也可以为包括不锈钢材料层与铝材料层的不锈钢铝复合板材、也可以为包括铁材料层与铝材料层的铁铝复合板材,还可以为包括铝合金材料层与铝材料层的铝合金铝复合板材;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二板材中的所述铝材料层相接触,即所述第一板材中的所述第二材料层为铝材料层,所述第二板材中的所述第二材料层为铝材料层。将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二板材的内层设定为铝材料层,当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二板材为铝铜复合板材时,可以确保所述铜材料层位于外侧,即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的外表面为铜层,可以直接进行钎焊或锡焊,便于操作,质量稳定,可以解决热超导散热板3与散热器基板1之间的焊接问题。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可以为单面胀形式,即所述热超导散热管路(包括第一散热管路33、第二散热管路及第三散热管路)仅凸出于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的一个表面上,也可以为双面胀形式,即所述热超导散热管路同时凸出于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的两个表面上。本实施例中优选单面胀形式,且当多个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设置于同一热超导散热器中时(比如实施例四中的热超导散热器),所述多个热超导散热板3的凸起优选呈对称向外分布(以所述热超导散热器的中线为准,两边的热超导散热板3表面的热超导散热管路均向远离中线的方向凸起),以确保所述热超导散热器在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的同时结构更加均衡稳定。作为示例,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的表面可以做阳极氧化处理,以在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的表面形成氧化膜(未示出),也可以做喷粉处理,或油漆处理,由此既可以提高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的耐腐蚀性能,又可以提高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的辐射率,增强其与周围空气的热交换。
作为示例,所述多个第二主管路341可以相互平行,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主管路341之间的间距可以相同或不同。所述多个第二主管路341和所述多个第二支路342相连通而形成多个非管路孤岛区30,所述非管路孤岛区30可以是类四边形形状或其他形状,具体可以参考图2。
在仅设置有所述第一散热区域A和第二散热区域B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散热区域A的高度不超过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高度的50%,优选为30%~40%;在设置有所述第三散热区域C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散热区域A和第二散热区域B的高度之和不超过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高度的70%,比如为50%~70%(包括端点值),较优地为50%~60%,对所述第一散热区域A的高度设计实际上是对液态传热工质4的体积总量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将传热工质4的体积限定在总的传热管道内部空间总体积的30%~40%,使其在受热蒸发时有足够的液体进行吸热蒸发变成蒸汽和蒸汽冷凝变成液体,持续循环进行热传导,同时也不会因为由于缺少液体而导致部分器件高温损坏。
本实施例中,作为示例,所述第二主管路341和所述第三主管路351为圆弧形管路,且所述第二主管路341和所述第三主管路351的弧形凸起方向朝下,将所述第二主管路341和第三主管路351设置为圆弧形,有利于加快冷凝后的液体工质向热源附近的回流。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散热管路33呈六边形蜂窝状分布,或者说所述第一散热管路33围成一个个类六边形状的非管路孤岛区30,且作为示例,所述第一散热管路33并未分布在所述第一散热区域A的右下方区域而在所述第一散热区域A的右下方形成了非管路孤岛区30,或者说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A最底部的第一散热管路33沿远离所述器件2的方向向上倾斜(详见图3,也可以描述为所述第一散热管路33与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的底面的间距沿远离所述器件2的方向逐渐增加以在所述第一散热区域A的下方形成一个沿远离所述器件2的方向逐步增大的非管路孤岛区30);通过将所述第一散热管路33设置为呈六边形蜂窝状分布且最底部的第一散热管路33向上倾斜(即从图中可以看到,最底部的第一散热管路33的右边高于左边),使得在有限的第一散热区域A内能设置更多的管路通道,且该通道相对较为平缓,流体阻力小,有利于汽泡的脱离移动和液体工质的补充,因而可以及时将汽泡移动到远离热源处(器件2)且能及时将冷凝后的液态工质及时补充到临近热源处。
作为示例,所述第二支路342和所述第三支路352均优选为垂直管路或近似垂直,便于气体向上流动和液体向下流动,使得各个倾斜的第二主管路341和第三主管路351压力平衡,有助于改善温度均匀性。
作为示例,所述第二支路342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第三支路352的分布密度。所述第二支路342不仅分布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B远离所述器件2的一端,同时分布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B的中间区域。第二散热区域B主要为气液混合区域,在器件2附近的热超导散热板3的齿根部设有垂直的第二支路342来连通圆弧形第二主管路341,因器件2附近的液体量较多,为了分流和平衡,依靠所述圆弧形第二主管路341和连通的第二支路342确保蒸汽及时流向器件2的远端而液体回流到器件2附近。
所述第三支路352仅分布于所述第三散热区域C远离所述器件2的一端(同时也是靠近后续提及的散热器基板1的一端,所述第三支路352距离所述散热器基板1的直线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B的横向距离的二分之一)。由于第三散热区域C主要为蒸汽冷凝区,减少第三支管的分布量且尽量设置于远离所述器件2的一端,多增加圆弧形的第三主管路351,使蒸汽冷凝后的液体依靠重力沿第三主管路351自然流向热超导散热板3侧面的热源附近,热源将这部分冷凝液体工质蒸发后的蒸汽沿第三主管路351流向远离热源侧的齿顶部附近,由此充分利用冷凝后的液体而防止热源应缺液而导致的热源局部温度升高现象的产生。
图3局部示意了传热工质4在第二散热区域B内的流动情况。可以看到,液态的传热工质4在第一散热区域A内受热产生气液混合物,导致工质液位的上升而在第二散热区域B内形成上升的蒸汽与冷凝回流的液体共存的气液混合的表面蒸发区域,位于第二散热区域B侧面的热源(器件2)将热量传导至管道内的气液混合传热工质4,在汽泡与液体的界面(汽泡内表面)进行表面蒸发;在第二散热区域B产生的蒸汽量较多,液体量较少,蒸汽通过倾斜的第二主管路341引导至热超导散热板3的齿顶方向流动,冷凝后的液体依靠重力流向热源附近的热超导板齿根部,而连接第二主管路341之间的第二支路342便于气体向上流动和液体向下流动。(所述热超导散热器的整体工作原理请参考前述内容)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结构的热超导散热板3。本实施例的热超导散热板3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实施例一中,所述第二主管路341和所述第三主管路351为圆弧形管路,且所述第二主管路341和所述第三主管路351的弧形凸起方向朝下(即第二主管路341和第三主管路351倾斜角度较小的一侧靠近所述器件2);而本实施例中,虽然所述第二主管路341和所述第三主管路351同样为圆弧形管路,但所述第二主管路341和所述第三主管路351的弧形凸起方向朝上(即第二主管路341和第三主管路351倾斜角度较大的一侧靠近所述器件2)。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靠近器件2的倾斜管路中积累的液体工质的量更多,特别是使得在热超导散热板3的中上部气体冷凝区域不易发生干涸现象,导热和散热效率更好,导热均温性能更好。除该区别外,本实施例的热超导散热板3的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一相同,具体请参考实施例一,出于简洁的目的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热超导散热板3可以直接和器件2相连接以实现散热,比如多个器件2可以直接贴放于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的侧壁并沿纵向上下分布,这种通过单一热超导散热板3的散热方式尤其适用于小功率器件的散热。
实施例三
如图5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热超导散热器,所述热超导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基板1及多个如实施例一或二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超导散热板3;所述散热器基板1具有第一表面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自下而上设置有多个放置器件2的安装区域;所述多个热超导散热板3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散热器基板1的第二表面上,且各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沿纵向延伸(即所述器件2位于所述热超导散热器的侧面,也即所述热超导散热器是侧面受热导热)。
作为示例,所述安装区域为三个,三个所述安装区域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A、第二散热区域B及第三散热区域C一一对应。单个所述安装区域可以安装的器件2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安装区域安装的器件2的类型可以相同或不同,本实施例中对此并不限制。当然,在其他示例中,根据所述器件2的数量不同,还可以包括更多个散热区域,本实施例中并不严格限制。只是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散热区域在实体上并不是完全的独立,比如所述第三散热区域C的部分管路有可能延伸到所述第二散热区域B中,且所述第一散热区域A、第二散热区域B及第三散热区域C位于一个完整的热超导散热板3上,各区域的管路在同一工艺中形成。
作为示例,所述散热器基板1的第二表面具有槽道,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的一端具有弯折部31,所述弯折部31插设于所述槽道内。具体地,所述槽道内间隔分布有多个插槽,而所述多个热超导散热板3经弯折部31一一对应插设于各插槽内,所述散热器基板1对应各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的所在的第一表面的位置即为放置器件2的安装区域,使得器件2散热的热量能够以较短的路径尽快传导至所述热超导散热器。本实施例中,各沟槽与所述散热器基板1的表面相垂直,在实际使用中,各沟槽也可相较于所述散热器基板1的表面倾斜一定的角度,垂直仅用于表示方向趋势,并不意味着严格意义上的与水平面呈90°夹角,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作为示例,所述散热器基板1内埋设有烧结芯热管(未示出)。所述烧结芯热管为由一定目数的金属粉末烧结在一金属管的内壁上而形成的与管壁一体的烧结粉末管芯,烧结于所述金属管内部上的金属粉末形成吸液芯毛细结构,使得所述烧结芯热管具有较高的毛细抽吸力,使所述烧结芯热管的导热方向不受重力的影响,且烧结吸液芯毛细结构强化了蒸发吸热和冷凝放热,大大提高了热管的导热能力和传输功率,使得所述烧结芯热管具有较大的轴向当量导热系数(是铜的几百倍到上千倍)。在所述散热器基板1内埋设所述烧结芯热管,可以使得设置于所述散热器基板1表面的器件2产生的热量快速扩散至所述散热器基板1的其他位置,使得所述散热器基板1上的热分布比较均匀,可以有效地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和散热能力。
作为示例,各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垂直(也可具有一定倾角,不以本实施例为限)插入至所述沟槽内,且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可以通过机械挤压工艺、导热胶粘结工艺或钎焊焊接工艺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与所述散热器基板1固定连接,以尽量增加结合强度,减小结合热阻,提高散热器的散热能力和效率。
位于所述散热器基板1表面的热源(器件2)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经由所述烧结芯热管迅速传到至整个所述散热器基板1,所述散热器基板1将热量快速传导至各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液体传热工质4受热后形成池沸腾产生汽泡,气泡上升将热量带至远离热源的散发点,完成热交换后冷凝的传热工质4回流以进行下一次的热交换。
作为示例,所述热超导散热板3上与所述弯折部31相邻的区域设置有垂直主管路32(该垂直主管路32实质与散热器基板1相邻,可以起到快速导热的效果),所述垂直主管路32与所述第一散热管路33、第二散热管路及第三散热管路相连通,当然也可以认为所述垂直主管路32是由所述第一散热管路33、第二散热管路和第三散热管路位于同一垂线上的管路相连通构成,通过所述垂直主管路32,可以使冷凝后的液体工质加快回流补充至底部的所述第一散热区域A。
本实用新型的热超导散热器可以用于各类高功率密度的电子器件的散热,可以有效提高散热均匀性和散热效率,尤其适用于高集成度、高功率、小型化、轻量化、高热流密度的5G通讯基站设备的散热。
实施例四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5G基站设备,所述5G基站设备包括器件,以及如实施例三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超导散热器,所述5G基站设备的器件设置于所述散热器基板的安装区域。对所述热超导散热器的介绍还请参考实施例一或二,出于简洁的目的不赘述。所述器件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发生器、功率放大器、滤波器、微处理器、存储器、电源管理器等。本实用新型的5G基站设备,在不增加设备体积和重量的情况下,其散热效率和散热均匀性可以得到极大改善,有利于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提高设备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所述热超导散热板包括第一散热区域和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上部的第二散热区域;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内分布有第一散热管路,所述第一散热管路呈多边形蜂窝状分布;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内分布有第二散热管路,所述第二散热管路包括多个第二主管路和连接于所述第二主管路之间的多个第二支路,所述第二主管路沿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主管路远离器件的一端朝背离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一散热管路和第二散热管路相互连通且均为热超导散热管路,所述热超导散热管路内填充有传热工质,所述第一散热管路内的传热工质包括液体。本实用新型经改善优化的热超导管路结构设计,解决了位于热超导散热板中上部热源因液体导热工质的不足而导致的局部干涸和高温问题,同时可以在减少传热工质的总量,缩小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的重量和体积的同时显著提高散热均匀性和散热效率,可以充分满足5G基站设备小型化、轻量化、高集成度和均温化等发展要求。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热超导散热器的5G基站设备,散热性能可以显著改善,有助于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提高设备性能。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热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超导散热板包括第一散热区域和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上部的第二散热区域;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内分布有第一散热管路,所述第一散热管路呈多边形蜂窝状分布;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内分布有第二散热管路,所述第二散热管路包括多个第二主管路和连接于所述第二主管路之间的多个第二支路,所述第二主管路沿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主管路远离器件的一端朝背离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一散热管路和第二散热管路相互连通且均为热超导散热管路,所述热超导散热管路内填充有传热工质,所述第一散热管路内的传热工质包括液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超导散热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上部的第三散热区域,所述第三散热区域内分布有第三散热管路,所述第三散热管路包括多个第三主管路及连接于所述第三主管路之间的第三支路,所述第三主管路沿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三主管路远离所述器件的一端朝背离所述第二散热区域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三支路位于所述第三散热区域远离所述器件的一端;所述第三散热管路与所述第二散热管路相连通且为热超导散热管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和所述第二散热区域的高度之和占所述热超导散热板高度的50%~70%,所述第二散热管路和第三散热管路内的传热工质为气态物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管路和所述第三主管路为圆弧形管路,且所述第二主管路和所述第三主管路的弧形凸起方向朝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管路和所述第三主管路为圆弧形管路,且所述第二主管路和所述第三主管路的弧形凸起方向朝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管路呈六边形蜂窝状分布;所述第二支路和所述第三支路为垂直管路且所述第二支路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第三支路的分布密度。
7.一种热超导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超导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基板及多个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热超导散热板;所述散热器基板具有第一表面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自下而上设置有多个放置器件的安装区域;所述多个热超导散热板在横向上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散热器基板的第二表面上,且各所述热超导散热板沿纵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超导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基板的第二表面具有槽道,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一端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插设于所述槽道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超导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区域为三个,三个所述安装区域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第二散热区域及第三散热区域一一对应。
10.一种5G基站设备,所述5G基站设备包括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5G基站设备还包括如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热超导散热器,所述5G基站设备的器件设置于所述散热器基板的安装区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664389.0U CN212458057U (zh) | 2020-04-27 | 2020-04-27 |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664389.0U CN212458057U (zh) | 2020-04-27 | 2020-04-27 |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458057U true CN212458057U (zh) | 2021-02-02 |
Family
ID=74468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664389.0U Active CN212458057U (zh) | 2020-04-27 | 2020-04-27 |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45805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09743A (zh) * | 2020-04-27 | 2020-09-01 | 浙江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
WO2024001179A1 (zh) * | 2022-06-29 | 2024-01-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导热板、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
-
2020
- 2020-04-27 CN CN202020664389.0U patent/CN21245805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09743A (zh) * | 2020-04-27 | 2020-09-01 | 浙江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
WO2024001179A1 (zh) * | 2022-06-29 | 2024-01-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导热板、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521051B (zh) | 热超导传热板及散热器 | |
CN105101751A (zh) | 热超导片式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 |
WO2021253813A1 (zh) |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 |
WO2020155899A1 (zh) | 相变散热装置 | |
CN111741650B (zh) |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 |
CN201044554Y (zh) | 水冷式微槽群与热电组合激光器热控制系统 | |
CN212458057U (zh) |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 |
CN112736046B (zh) | 一种集成芯片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方法 | |
CN115881665A (zh) | 一种通道壁面对流换热系数可调节的散热装置 | |
CN108711491B (zh) | 一种相变热管与液体循环冷却复合式散热装置 | |
CN110411258A (zh) | 一种用于cpu散热的重力环路热管散热器 | |
CN111473670A (zh) | 热超导传热板及散热器 | |
CN111741649B (zh) | 热超导散热板及其制备方法、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 |
CN214381964U (zh) | 基于相变抑制板的散热器及电子设备 | |
CN105722379A (zh) | 散热系统及具有所述散热系统的通讯设备 | |
CN212463856U (zh) |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 |
CN215725361U (zh) | 一种高导热型散热器 | |
CN212458058U (zh) |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 |
CN212778799U (zh) | 热超导传热板及散热器 | |
CN210014475U (zh) |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0014478U (zh) |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0014476U (zh) |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0014477U (zh) |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111504095A (zh) |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 |
CN210900115U (zh) | 一种散热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311100 Room 201, 2 / F, building 2, No. 9, Taiji Road, Yu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Jiax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4117 No.1 Workshop, 188 Jinxiu Avenue, Yaozhuang Town, Jiashan County,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JIAXI OPTOELECTRONIC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