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13648U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413648U CN212413648U CN202021002969.XU CN202021002969U CN212413648U CN 212413648 U CN212413648 U CN 212413648U CN 202021002969 U CN202021002969 U CN 202021002969U CN 212413648 U CN212413648 U CN 2124136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heat transfer
- circuit board
- display device
- graphene fil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背板,用于支撑显示面板;后壳,连接在背板的背离显示面板的一侧,与背板共同围成容纳腔;电路板,设置于容纳腔内;散热器,位于容纳腔内,且连接在电路板和后壳之间,用于将电路板上的热量传递至后壳;散热器包括传热组件,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传热件,传热件包括柔性内芯以及包裹在柔性内芯外部的石墨烯膜层,传热件的相对两侧的石墨烯膜层分别贴设在电路板和后壳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内的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较高,散热效果较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超薄显示器是指比传统液晶显示器更加轻薄的显示设备,如同液晶显示器取代老式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显示器那样,随着显示器制造技术的发展,超薄显示器的普及势必成为显示器发展的新趋势。
与传统的显示器同样的,超薄显示器的壳体内部通常安装有电路板,电路板上设置有多种元器件,这些元器件在工作过程中均会产生热量,因而需要对电路板进行散热,以保证电路板正常稳定工作。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通过在电路板上连接翅片式散热器,翅片式散热器的散热翅片伸出在电路板与显示器后壳之间的空间内,显示器的后壳上通常开设有散热孔,外界空气通过散热孔进入显示器内,并通过空气对流带走散热翅片的热量,以此对电路板进行散热。
但是,由于超薄显示器内,电路板与后壳之间的空间较小,并且后壳上散热孔的覆盖面积通常也较小,因而会降低翅片式散热器的散热能力,导致对电路板的散热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内的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较高,散热效果较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
背板,用于支撑显示面板;
后壳,连接在背板的背离显示面板的一侧,与背板共同围成容纳腔;
电路板,设置于容纳腔内;
散热器,位于容纳腔内,且连接在电路板和后壳之间,用于将电路板上的热量传递至后壳;
散热器包括传热组件,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传热件,传热件包括柔性内芯以及包裹在柔性内芯外部的石墨烯膜层,传热件的相对两侧的石墨烯膜层分别贴设在电路板和后壳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在背板与后壳之间形成的容纳腔内设置散热器,散热器连接在电路板和后壳之间,通过散热器的两侧直接与电路板和后壳的连接,散热器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电路板的热量直接传递给后壳,再通过后壳向外界散发热量,这样可以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并且,通过散热器的传热组件中设置至少一个传热件,传热件的外表面包裹石墨烯膜层,石墨烯膜层具有良好的平面导热特性和热扩散特性,因而可以有效提高散热效率,提升散热效果;另外,石墨烯膜层的内部为柔性内芯,这样可以使传热件更好的匹配电路板和后壳之间的空间,传热件与电路板及后壳的贴合性更好,可以进一步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传热件在其连接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传热件在横截面上沿电路板的板面方向延伸的尺寸。这样传热件沿着其外表面的石墨烯膜层在电路板和后壳之间传热,可提高传热效率。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传热组件包括多个传热件,多个传热件并排设置在电路板和后壳之间。通过并排设置多个传热件,可以降低传热组件的等效热阻,提升传热组件的传热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传热件之间粘接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还包括第一导热件,第一导热件的一侧表面贴设在后壳的内表面上,第一导热件的另一侧表面紧贴传热组件的石墨烯膜层;
其中,传热组件在第一导热件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导热件的表面覆盖的范围内。
通过在传热组件面向后壳的一侧连接第一导热件,可以增大散热器与后壳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热件为石墨烯薄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还包括第二导热件,第二导热件的一侧表面贴设在电路板上,第二导热件的另一侧表面紧贴传热组件的石墨烯膜层;
其中,传热组件在第二导热件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导热件的表面覆盖的范围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热件为铝基板或铜基板。
通过在传热组件面向电路板的一侧连接第二导热件,可以增大散热器与电路板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上设有卡孔,第二导热件上对应卡孔的位置设有卡扣,卡扣可卡入卡孔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内芯为泡棉。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发明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器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器与后壳的组装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散热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散热器的安装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显示面板;11-天侧;12-左侧;13-右侧;14-地侧;2-背板;3-后壳;4-电路板;41-芯片;5-散热器;51-传热组件;511-传热件;5111-柔性内芯;5112-石墨烯膜层;52-第一导热件;53-第二导热件;531-卡扣;5311-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对电视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显示装置内的电路板进行散热,主要是通过在电路板上设置普通的翅片式散热器,翅片式散热器由导热部和连接在导热部上的多个并列排布的散热翅片构成。
其中,翅片式散热器的导热部贴设在电路板上,散热翅片向背离电路板的方向伸出,通过导热部将电路板上的热量传递至散热翅片,散热翅片将热量散发到电路板周围的壳体的空间内,通过壳体上设置的通风孔在壳体内形成空气对流,进而通过对流散热将热量散发至显示装置外,以此对电路板进行散热。
然而,随着超薄显示装置的流行,以超薄平板电视为例,超薄平板电视的厚度通常很小,电视后壳内的空间也非常有限,这就限制了散热翅片的伸出长度,翅片式散热器的散热能力降低,进而会导致电路板上器件的温升增大;
同时,随着电路板与后壳之间的距离减小,后壳连接在电视背板上的各侧壁的面积也随之减小,设置在后壳的侧壁上的通风孔的覆盖面积也相应减小,后壳内部的对流散热能力减小,导致后壳内部空气温升增加,这同样会降低翅片式散热器的散热能力。
因此,在容纳空间有限的超薄显示装置内设置翅片式散热器来对电路板进行散热,不论是从散热器自身的结构限制以及空气对流空间的限制,均不利于对电路板的散热,散热效率较低,且散热效果较差,会导致电路板上器件升温,影响器件的工作性能。
有鉴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提高显示装置内散热器对电路板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尤其适用于容纳空间较小的超薄显示装置,以保证电路板上器件的工作性能。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爆炸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器的安装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器与后壳的组装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散热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散热器的安装示意图;图7为图6的爆炸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用于显示图像。具体的,显示装置例如可以为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显示器。
显示装置包括天侧、左侧、右侧和地侧,其中天侧和地侧相对,左侧和右侧相对,天侧分别与左侧的一端和右侧的一端相连,地侧分别与左侧的另一端和右侧的另一端相连。
具体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背板2和后壳3。
显示面板1用于显示图像,包括显示区域和位于显示区域一侧的电路板4,通过电路板4实现对整个显示面板1的驱动显示。示例性的,电路板4连接在显示面板1的地侧14。
与显示装置对应的,显示面板1包括天侧11、左侧12、右侧13和地侧14,其中天侧11和地侧14相对,左侧12和右侧13相对,天侧11分别与左侧12的一端和右侧13的一端相连,地侧14分别与左侧12的另一端和右侧13的另一端相连。
背板2位于显示面板1的背面,具有支撑显示面板1的作用。与显示装置相对应的,背板2包括天侧、左侧、右侧和地侧。
后壳3连接在背板2的背面,后壳3和背板2共同围成容纳腔,该容纳腔内用于容纳电路板4等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其他部件。以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器为例,液晶显示器还包括光源、反射片、导光板(扩散板)、光学膜片和前壳等部件。
光源用于发出光线,反射片用于将光线反射到显示装置的出光方向上,导光板(扩散板)和光学膜片用于对光线进行匀化和增量。
相应的,反射片、导光板(扩散板)和光学膜片也分别包括天侧、左侧、右侧和地侧。
前壳位于显示面板1的地侧14端,用于遮蔽位于显示面板1地侧14端的电路板4。
用于对显示面板1进行驱动控制的电路板4通常通过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 Circuit,简称FPC)连接在显示面板1的地侧14端,并通过FPC向显示面板1的背面弯折,使电路板4贴合在背板2上,即使电路板4位于背板2和后壳3形成的容纳腔内。
电路板4上通常设置有芯片41、面板控制开关接口、指示灯插接件、扩充插槽、电源供电插接件等元器件,显示装置工作时,电路板4上的这些元器件均会产生热量,若热量在元器件上积存过多,会影响元器件的工作性能。
其中,尤其是对于电路板4上设置的芯片41,芯片41中往往集成了多条电路板4和多种元件,使构成电路板4的核心,其工作时会产生较多热量,因而需要对芯片41进行散热,以避免芯片41的温度过高,可能存在烧坏的风险,确保芯片41的工作性能。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背板2与后壳3之间形成的容纳腔内设置散热器5,散热器5与电路板4连接,示例性的,散热器5可以对应芯片41设置,以通过散热器5对电路板4进行散热,以及时带走电路板4的热量,保证电路板4上元器件的工作性能。
本实施例中,散热器5直接连接在电路板4和后壳3之间,例如,散热器5的一侧与电路板4上的芯片41连接,另一侧与后壳3连接,通过散热器5与电路板4和后壳3的直接接触,直接将电路板4上的热量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后壳3,并通过后壳3向外界散发热量。
本实施例的散热器5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对电路板4进行散热,与现有技术中翅片式散热器的对流散热相比,本实施例的散热器5的散热效率更高。
如图2所示,具体的,散热器5包括传热组件51,传热组件51包括至少一个传热件511,传热件511与电路板4和后壳3相对的两侧分别贴设在电路板4和后壳3上,这样电路板4的热量传导至导热件,导热件再将热量传导至后壳3,最终通过后壳3向外界散发热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器5的散热效率,提升散热效果,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传热件511包括柔性内芯5111和石墨烯膜层5112,石墨烯膜层5112包裹在柔性内芯5111外部。
其中,石墨烯膜层5112中分别与电路板4和后壳3相对的两侧分别贴设在电路板4和后壳3上,电路板4上的热量传导至与其连接的石墨烯膜层5112,与电路板4相对的石墨烯膜层5112通过两侧与其连接的石墨烯膜层5112将热量传导至对侧的石墨烯膜层5112,对侧的石墨烯膜层5112将热量传导至后壳3,如此通过热传导的形式将电路板4的热量传递至后壳3。
石墨烯具有非常好的热传导性能和热扩散性能,其导热系数很高,因而可以快速有效的将电路板4的热量传导至后壳3,可以提高散热器5的散热效率,提升散热器5的散热效果。
通过在石墨烯膜层5112内部设置柔性内芯5111,柔性内芯5111不仅起到为石墨烯膜层5112提供支撑的作用,并且由于柔性内芯5111具有压缩空间,石墨烯膜层5112同样具有很好的任性,可以弯曲变形,因而导热件可以产生形变,以匹配电路板4和后壳3之间的空间。
在显示装置因搬运或碰撞而产生晃动或震动时,电路板4和后壳3之间的间距可能会发生变化,此时,导热件可以随电路板4与后壳3之间的间距变化而发生形变,能够确保导热件始终紧贴电路板4和后壳3,进而保证导热件的传热效果。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石墨烯材料的平面导热特性非常好,即热量能够沿着石墨烯膜层5112所在的平面快速高效传导,但石墨烯材料在其平面的法向上的热导率却较低,即石墨烯膜层5112在其厚度方向上的传热性能较差。
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传热件511设置为内部为柔性内芯5111,石墨烯膜层5112包裹柔性内芯5111的结构形式,热量是在石墨烯膜层5112所在的平面上传导的,传热件511具有较高的传热效率。
传热件511通过设置柔性内芯5111,外加柔性的石墨烯膜层5112作为表层,使得传热件511对电路板4还具有保护作用,在显示装置受到外作用力时,传热件511与电路板4为柔性接触方式,因而不会对电路板4上的芯片41或其他元器件造成划伤或刮擦等,可以保护电路板4上的元器件不受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热件511的柔性内芯5111为泡棉。泡棉是塑料粒子发泡过的材料,其具有较好的弹性,体积薄且弯曲自如,因而可以较好的支撑石墨烯膜层5112,并且使传热件511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
同时泡棉的重量很轻,可以减轻传热件511的重量,提高散热器5与电路板4及后壳3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柔性内芯5111也可以为其他重量较轻且弹性较好的材料,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示例性的,石墨烯膜层5112采用胶粘的方式固定在柔性内芯5111的外表面上。
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传热件511的传热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传热件511由电路板4向后壳3的方向延伸,即传热件511在其连接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传热件在横截面上沿电路板的板面方向延伸的尺寸。
如此,以传热件511的形状为长方体为例,在传热件511的横截面方向上,对应传热件511的厚度方向的两侧的石墨烯膜层5112分别与电路板4及后壳3连接,对应传热件511长度方向的两侧的石墨烯膜层5112连接在电路板4和后壳3之间,电路板4的热量由与其连接的石墨烯膜层5112传导至两侧的石墨烯膜层5112,两侧的石墨烯膜层5112将热量传导至与后壳3连接的石墨烯膜层5112,最终由对侧的石墨烯膜层5112将热量传导至后壳3并由后壳3向外界散发。
热量在两侧的对应传热件511长度方向的石墨烯膜层5112中的传导速率较高,可以提高传热件511的传热效率,进而提高散热器5的散热效率,提升散热器5的散热效果,以及时带走电路板4上元器件的热量,不致使元器件温度升高,维持元器件的工作性能。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传热组件51包括多个传热件511,多个传热件511并排设置在电路板4和后壳3之间。
限于石墨烯膜层5112的制作工艺,若在电路板4和后壳3之间仅连接一个传热件511,传热件511带来的效果,即电路板4经散热后产生的温差,可能无法完全满足散热需求。
因此,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多个传热件511,多个传热件511沿着传热件511的厚度方向并排设置,即多个传热件511均连接在电路板4及后壳3之间,且多个传热件511沿电路板4的板面方向并排设置。
如此,通过多个传热件511并排设置,多个传热件511共同产生的等效热阻值较小。示例性的,以单个传热件511的等效热阻为R,这并排设置N个传热件511的总等效热阻为R/N,这样可显著降低传热组件51的热阻,使电路板4获得更大的温差,散热器5的散热效率及散热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并排的传热件511之间具有间隔,每个传热件511的两侧均分别和电路板4及后壳3连接,相邻传热件511之间可以不连接。
为了提高传热组件51的强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并排的传热件511可以紧贴连接设置,这样多个传热件511形成一个整体,可以提高传热组件51的强度,并且传热组件51在能达到同样的传热效果的前提下,传热组件51占据的空间更小。
其中,对于相邻传热件511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在相邻传热件511的相对的石墨烯膜层5112的外表面上设置胶粘层,相邻传热件511通过胶粘连接固定。
如图4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器5的散热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5还包括第一导热件52,第一导热件52的一侧表面贴设在后壳3的内表面上,第一导热件52的另一侧表面紧贴传热组件51的石墨烯膜层5112。
通过在后壳3的内壁面上设置第一导热件52,传热组件51的与后壳3相对的石墨烯膜层5112贴设在第一导热件52上,石墨烯膜层5112将热量传导至第一导热件52,通过第一导热件52向后壳3传导热量。
其中,第一导热件52的表面积大于与后壳3相对的石墨烯膜层5112的覆盖面积,且传热组件51在第一导热件52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导热件52的表面覆盖的范围内,即第一导热件52完全覆盖石墨烯膜层5112。
这样第一导热件52和后壳3的接触面积更大,石墨烯膜层5112将热量传导至第一导热件52,第一导热件52向后壳3传导热量的效率更高,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器5的散热效率。
本实施例中,对第一导热件52的材质不做具体限定,第一导热件52可以是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例如第一导热件52为铝板或铜板。
或者,第一导热件52可以为石墨烯薄膜,一方面石墨烯薄膜便于贴设在后壳3上,而无需通过连接件来连接第一导热件52和后壳3,另一方面,对于后壳3为塑料材质的情况,石墨烯薄膜比金属材质的第一导热件52具有更好的热传导特性,传热效率更高,传热效果更好。
与在后壳3上设置第一导热件52类似的,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电路板4上贴设第二导热件53,第二导热件53的另一侧表面紧贴传热组件51的石墨烯膜层5112;其中,传热组件51在第二导热件53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导热件53的表面覆盖的范围内。
如图4所示,散热器5还包括第二导热件53,第二导热件53贴设在电路板4上,与第一导热件52类似的,第二导热件53的表面积大于传热件511的与电路板4相对的石墨烯膜层5112的覆盖面积,且第二导热件53完全覆盖石墨烯膜层5112。
通过设置第二导热件53来增大散热器5与电路板4的接触面积,进而可以提高散热器5对电路板4的散热效率,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电路板4及电路板4上元器件的材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热件53为铝基板或铜基板等金属材质。以第二导热件53贴设在电路板4上的芯片41的表面为例,金属材质的第二导热件53和芯片41为平面接触,第二导热件53的导热性能好,且连接强度高,稳定性好。
其中,金属材质的第二导热件53的表面积可以大于芯片41的表面积,第二导热件53可以完全覆盖芯片41,且第二导热件53的边缘延伸至芯片41外侧,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器5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与第一导热件52同样的,第二导热件53也可以为石墨烯薄膜,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如图5至图7所示,对于散热器5中包括第二导热件53,且第二导热件53为铝基板或铜基板等金属板体的情况,作为第二导热件53的金属板体与电路板4连接,通常需要通过连接件来连接第二导热件53和电路板4。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4上设有卡孔(图中未标示),第二导热件53上对应卡孔的位置设有卡扣531,卡扣531可卡入卡孔内。通过在电路板4上开设卡孔,在第二导热件53上设置卡扣531,卡扣531与卡孔对应。在电路板4上安装散热器5时,第二导热件53的卡扣531卡入电路板4的卡孔内,以将散热器5固定在电路板4上。
示例性的,卡扣531可拆卸的连接在第二导热件53上,卡扣531的主体上套设有弹簧5311,未与电路板4连接时,弹簧5311处于自然状态,卡扣531连接在第二导热件53上;当与电路板4连接时,通过朝向电路板4的方向压缩弹簧5311,卡扣531向电路板4的方向移动,卡扣531可卡入电路板4的卡孔内。
可以理解的是,电路板4上的卡孔避开元器件设置,以散热器5贴合在芯片41上为例,卡孔可以对应设置在芯片41两侧的板面上,以免由于开设卡孔而对芯片41等元器件造成损伤。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在背板与后壳之间形成的容纳腔内设置散热器,散热器连接在电路板和后壳之间,通过散热器的两侧直接与电路板和后壳的连接,散热器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电路板的热量直接传递给后壳,再通过后壳向外界散发热量,这样可以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并且,通过散热器的传热组件中设置至少一个传热件,传热件的外表面包裹石墨烯膜层,石墨烯膜层具有良好的平面导热特性和热扩散特性,因而可以有效提高散热效率,提升散热效果;另外,石墨烯膜层的内部为柔性内芯,这样可以使传热件更好的匹配电路板和后壳之间的空间,传热件与电路板及后壳的贴合性更好,可以进一步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
背板,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
后壳,连接在所述背板的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与所述背板共同围成容纳腔;
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散热器,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连接在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后壳之间,用于将所述电路板上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后壳;
所述散热器包括传热组件,所述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传热件,所述传热件包括柔性内芯以及包裹在所述柔性内芯外部的石墨烯膜层,所述传热件的相对两侧的所述石墨烯膜层分别贴设在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后壳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件在其连接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传热件在横截面上沿所述电路板的板面方向延伸的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组件包括多个传热件,多个所述传热件并排设置在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后壳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传热件之间粘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第一导热件,所述第一导热件的一侧表面贴设在所述后壳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一导热件的另一侧表面紧贴所述传热组件的所述石墨烯膜层;
其中,所述传热组件在所述第一导热件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导热件的表面覆盖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件为石墨烯薄膜。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第二导热件,所述第二导热件的一侧表面贴设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第二导热件的另一侧表面紧贴所述传热组件的所述石墨烯膜层;
其中,所述传热组件在所述第二导热件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导热件的表面覆盖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件为铝基板或铜基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卡孔,所述第二导热件上对应所述卡孔的位置设有卡扣,所述卡扣可卡入所述卡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内芯为泡棉。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002969.XU CN212413648U (zh) | 2020-06-04 | 2020-06-04 | 一种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002969.XU CN212413648U (zh) | 2020-06-04 | 2020-06-04 | 一种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413648U true CN212413648U (zh) | 2021-01-26 |
Family
ID=74408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002969.XU Active CN212413648U (zh) | 2020-06-04 | 2020-06-04 | 一种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413648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97604A (zh) * | 2021-04-02 | 2021-07-09 | 信骅(上海)器材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低热阻、高压缩性、缓冲功能的电动汽车专用石墨烯散热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13450668A (zh) * | 2021-06-30 | 2021-09-28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散热组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 |
CN116072015A (zh) * | 2023-03-03 | 2023-05-05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支撑件及显示装置 |
WO2025067524A1 (zh) * | 2023-09-27 | 2025-04-03 |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监护设备 |
-
2020
- 2020-06-04 CN CN202021002969.XU patent/CN21241364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97604A (zh) * | 2021-04-02 | 2021-07-09 | 信骅(上海)器材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低热阻、高压缩性、缓冲功能的电动汽车专用石墨烯散热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13450668A (zh) * | 2021-06-30 | 2021-09-28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散热组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 |
CN113450668B (zh) * | 2021-06-30 | 2022-09-13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散热组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 |
CN116072015A (zh) * | 2023-03-03 | 2023-05-05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支撑件及显示装置 |
WO2025067524A1 (zh) * | 2023-09-27 | 2025-04-03 |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监护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413648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US8159629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nit | |
CN1855455B (zh) | 用于集成电路芯片的散热装置和包括散热装置的显示模块 | |
EP2026126B1 (en) |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having projector | |
WO2010004810A1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KR20050034379A (ko)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KR101119172B1 (ko) | 발광 다이오드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 |
CN114078946A (zh) |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209861400U (zh) | 柔性显示装置 | |
WO2020051904A1 (zh) | 电子装置 | |
CN113115569B (zh) |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缓冲散热结构 | |
CN212910539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TWI385449B (zh) | 背光模組以及顯示模組 | |
TW201426128A (zh) | 光源模組、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 |
CN212966841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218450325U (zh) | 相机 | |
JP2004333670A (ja)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 |
JP2019036779A (ja) |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 |
WO2021147477A1 (zh) | 一种终端设备 | |
CN115083447A (zh) | 散热装置 | |
JP4717603B2 (ja) | ディスプレイ一体型電子装置 | |
CN220554232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111970904A (zh) | 支撑组件及显示设备 | |
JP2002344179A (ja) | 電子機器 | |
CN222465105U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