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13401U - 一种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413401U CN212413401U CN202021464500.8U CN202021464500U CN212413401U CN 212413401 U CN212413401 U CN 212413401U CN 202021464500 U CN202021464500 U CN 202021464500U CN 212413401 U CN212413401 U CN 2124134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e
- noise reduction
- earphone
- active noise
- 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undproofing, Sound Blocking, And Sound Damp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包括耳机壳以及设置在耳机壳内的主动降噪模组、扬声器模组、入耳检测模组以及控制模组;所述耳机壳内部设置有容积腔,外部设置有入耳端,所述入耳端与容积腔之间通过出音管道连通,入耳端上设有出音孔;所述主动降噪模组设置在出音管道内;所述入耳检测模组、扬声器模组以及控制模组均设置在所述容积腔内;所述入耳检测模组用于入耳检测;所述扬声器模组用于将电信号转为声音信号;所述控制模组与主动降噪模组、入耳检测模组和扬声器模组连接,用于对该主动降噪模组、入耳检测模组和扬声器模组进行信号交互。本实用新型的真无线耳机的降噪音效果更好,且该降噪音耳机的组装更加简单便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蓝牙耳机,具体为一种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降噪的方法通常具有两种,一种是主动降噪,另一种是被动降噪。其中,主动式降噪耳机是通过降噪系统产生与外界噪音相等的反向声波,将噪音中和,从而实现降噪的效果。被动式降噪耳机主要通过包围耳朵形成封闭空间,或者采用硅胶耳塞等隔音材料来阻挡外界噪音。
现有技术中,降噪耳机通常为被动式降噪耳机,通过隔声材料在耳朵周围形成阻挡空间,以对噪音进行阻挡,但是该方式阻隔噪音的效果有限,且通常只能对高频噪音进行阻挡,对低频噪音降噪效果不明显。并且,设置隔声材料的耳机体积和重量通常较大,影响了用户的使用。
为此,市面上出现了很多种类的主动降噪的耳机,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0670507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降噪耳机主体及降噪耳机”,授权公告号为CN210469674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耳机降噪结构及耳机”等等;上述的降噪音耳机采用主动降噪的方式,即位于前腔或后腔的麦克风组件能通过通道与前腔或后腔连通,当耳机壳内存在噪音时,麦克风组件能够及时准确的监测噪音并生成噪音信号,并将该噪音信号传输至降噪耳机中的降噪模块,降噪模块能够根据该噪音发出与该噪音声波相位相反的声音,以抵消该噪音。
但是上述的主动降噪的耳机还存在以下问题:
(1)、上述的主动降噪的耳机中的麦克风组件一般安装外壳腔体的容积腔内,而且耳机中的光学感应传感器等其他元器件也是安装在外壳腔体的容积腔中,这样会减小外壳腔体的容积腔的体积,容易导致外壳腔体的容积腔内的各个元器件发生干涉,从而影响耳机的性能。另外,由于外壳腔体的容积腔的体积减小,因此耳机的各个元器件就无法选择最适合其安装的最佳安装位置,这也会对耳机的性能产生影响。此外,耳机中的元器件都集中安装在所述外壳腔体的容积腔中,这样会增加耳机的装配难度,使得耳机在生产组装时由于需要安装的元器件较多,导致工序较长,操作繁杂,且无法保证量产一致性。
(2)、上述的主动降噪的耳机的降噪功能还有待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所述真无线耳机的降噪音效果更好,且该降噪音耳机的组装更加简单快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包括耳机壳以及设置在耳机壳内的主动降噪模组、扬声器模组、入耳检测模组以及控制模组,其中,
所述耳机壳内部设置有容积腔,外部设置有入耳端,所述入耳端与所述容积腔之间通过出音管道连通,所述入耳端在所述出音管道处设置有出音孔;所述主动降噪模组设置在所述出音管道内;
所述入耳检测模组、扬声器模组以及控制模组均设置在所述容积腔内,其中,所述入耳检测模组用于入耳检测;所述扬声器模组用于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所述控制模组与所述主动降噪模组、入耳检测模组和扬声器模组连接,用于对该主动降噪模组、入耳检测模组和扬声器模组进行信号交互。
优选的,所述主动降噪模组包括前馈麦克风,所述前馈麦克风设置在所述耳机壳的出音管道处,所述耳机壳在与所述前馈麦克风的接触位置处设置有限位槽,所述前馈麦克风安装在所述限位槽内。
优选的,所述入耳检测模组包括透镜和光学感应传感器,其中,所述透镜安装在所述耳机壳中靠近所述出音管道的位置处,所述耳机壳在与所述透镜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外部和容积腔的进光孔;所述光学感应传感器安装在所述透镜上,用于发射与接收特定频率的光信号。
优选的,所述扬声器模组包括扬声器支架以及扬声器,其中,所述扬声器支架安装在所述耳机壳的容积腔内;所述扬声器安装在所述扬声器支架上。
优选的,所述控制模组包括异形柔性电路板,所述异形柔性电路板安装在所述耳机壳内,该异形柔性电路板上设置有三个分支,每个分支上均设置有焊点;所述光学感应传感器,前馈麦克风和扬声器上均设置有焊脚,通过焊接的方式将所述光学感应传感器,前馈麦克风和扬声器分别安装在所述异形柔性电路板的三个分支上。
优选的,所述入耳检测模组在与所述主动降噪模组之间设置有环形分隔板。
优选的,所述耳机壳上还设置有耳翼,所述耳翼通过可拆卸结构安装在所述耳机壳上。
优选的,所述入耳端上套设有耳塞。
优选的,所述耳机壳包括前置耳机壳和后置耳机壳,其中,所述入耳端设置在所述前置耳机壳上,所述前馈麦克风、透镜、光学感应传感器、扬声器和异形柔性电路板均设置在所述前置耳机壳处,所述扬声器支架安装在所述后置耳机壳处。
优选的,所述扬声器和所述扬声器支架之间、所述扬声器支架和所述耳机壳之间均通过胶水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中的主动降噪模组设置在出音管道内,其接收位置与所处环境相较于现有技术在空间尺度上更加接近人耳耳道,使得其降噪音的效果相对于现有的蓝牙耳机而言更好。
(2)、本实用新型的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中的主动降噪模组设置在出音管道内,这样就不会占用耳机壳中的容积腔中的体积,使得所述入耳检测模组、控制模组和扬声器模组的安装位置具有更多选择,从而可以选择各个最适合的安装位置,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真无线耳机的性能。
(3)、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中的主动降噪模组设置在出音管道内,因此不会占用耳机壳中的容积腔中的体积,这样,本实用新型的真无线耳机中的各个元器件之间的间隔会增大,从而降低各元器件之间发生干涉的概率。
(4)、本实用新型的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的装配更加简单快捷,这有利于提高量产组装工艺的一致性,提高了产品生产良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爆炸视图。
图3为前置耳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耳机壳的局部视图(剖视图)。
图5为用于盛放本实用新型的真无线耳机的耳机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所述耳机盒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4,本实用新型的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包括耳机壳1以及设置在耳机壳1内的主动降噪模组、扬声器模组、入耳检测模组以及控制模组,其中,所述耳机壳1内部设置有容积腔,外部设置有入耳端1-1,所述入耳端1-1与所述容积腔之间通过出音管道1-2连通,所述入耳端1-1在所述出音管道1-2处设置有出音孔;所述主动降噪模组设置在所述出音管道1-2内;所述入耳检测模组、扬声器模组以及控制模组均设置在所述容积腔内,其中,所述入耳检测模组用于入耳检测;所述扬声器模组用于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所述控制模组与所述主动降噪模组、入耳检测模组和扬声器模组连接,用于对该主动降噪模组、入耳检测模组和扬声器模组进行信号交互。
参见图1-图4,所述主动降噪模组包括前馈麦克风2,所述前馈麦克风2设置在所述耳机壳1的出音管道1-2处,所述耳机壳1在与所述前馈麦克风2的接触位置处设置有限位槽1-3,所述前馈麦克风2安装在所述限位槽1-3内。通过设置限位槽1-3,可以实现对前馈麦克风2进行安装和固定。
参见图1-图4,所述入耳检测模组包括透镜3和光学感应传感器4,其中,所述透镜3安装在所述耳机壳1中靠近所述出音管道1-2的位置处,所述耳机壳1在与所述透镜3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安装槽1-4,所述安装槽1-4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外部和容积腔的进光孔;所述光学感应传感器4安装在所述透镜3上,用于发射与接收特定频率的光信号。由于透镜3具有平整光滑减少光线偏折、仅容许通过特定频率范围光源的特性,因此由光学感应传感器4发射的光信号通过透镜3后在人耳耳甲腔处的皮肤表层发生反射后,再次通过透镜3折回到光学感应传感器4内,以此判定耳机是否处于耳内。
参加图1-图4,所述扬声器模组包括扬声器支架5以及扬声器6,其中,所述扬声器支架5安装在所述耳机壳1的容积腔内;所述扬声器6安装在所述扬声器支架5上。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利用扬声器支架5与扬声器6的密封安装,创造了由耳机壳1的容积腔、前馈麦克风2、扬声器6以及人耳耳道形成的相对密闭的声学腔体,保证了主动降噪和耳机扬声器6音质表现的声学性能要求,改善了前馈麦克风收音腔体环境。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扬声器6和扬声器支架5之间、所述扬声器支架5和所述耳机壳1之间均通过胶水密封连接。除此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卡扣或者螺钉连接。
参见图1-图4,所述控制模组包括异形柔性电路板7,所述异形柔性电路板7安装在所述耳机壳1内,该异形柔性电路板7上设置有三个分支,每个分支上均设置有焊点,所述光学感应传感器4,前馈麦克风2和扬声器6上均设置有焊脚,通过焊接的方式将所述光学感应传感器4,前馈麦克风2和扬声器6安装在所述异形柔性电路板7的三个分支上。通过使用异形柔性电路板7,将部分组装工序前移至贴片阶段,减少了生产组装时零部件的数量,优化了生产组装工序步骤,降低了成本与生产周期。另外,所述异形柔性电路板7上的三个分支也可以对光学感应传感器4、前馈麦克风2和扬声器6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定,提高量产组装工艺的一致性,提高了产品生产良率。此外,所述控制模组除上述异形柔性电路板7外,其余结构可以参照市面上现有的蓝牙耳机实施,而本实用新型中的异形柔性电路板7的各个功能模块以及电路组成均可以参照市面上现有的蓝牙耳机实施。
参见图1-图4,所述入耳检测模组在与所述主动降噪模组之间设置有环形分隔板10。通过设置环形分隔板10有利于避免入耳检测模组与主动降噪模组发生干涉。
参见图1-图4,本实用新型的真无线耳机的耳机壳1上还设置有耳翼8,所述耳翼8通过可拆卸结构安装在所述耳机壳1上。另外,在所述入耳端1-1上套设有耳塞9。
参见图1-图4,所述耳机壳1包括前置耳机壳和后置耳机壳,其中,所述入耳端1-1设置在所述前置耳机壳上,所述前馈麦克风2、透镜3、光学感应传感器4、扬声器6和异形柔性电路板7均设置在所述前置耳机壳处,所述扬声器支架5安装在所述后置耳机壳处。
本实用新型的真无线耳机在与光学感应传感器4、扬声器6和前馈麦克风2的对应位置设置安装槽1-4或限位槽1-3等限位结构,并且将这些光学感应传感器4、扬声器6和前馈麦克风2等声学、光学元器件在各个限位结构及异形柔性电路板7的限制下进行组装,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另外这也可以保证前馈麦克风收音腔体环境、整机主动降噪性能与耳甲腔位置的光学感应传感器4性能的前提下集成各模组小型化结构设计,减少产品尺寸,改善佩戴舒适度。降低各部件在生产过程中的组装装配难度,提高声学、光学性能一致性,改善产品生产良率;减少零部件使用,整合为模组化结构,降低成本。
实施例2
参见图5和图6,用于盛放本实用新型的真无线耳机的耳机盒11包括盒体以及设置在盒体内的充电模块,其中,所述盒体包括盒体本体11-1以及设置在盒体本体11-1上的翻盖11-2,其中,所述盒体本体11-1内设置有用于存放本实用新型的真无线耳机的凹槽11-5,所述凹槽11-5为两个,分别用于存放左右耳机;所述翻盖11-2转动连接在所述盒体本体11-1上,通过打开或关闭翻盖11-2,可以取出或放入本实用新型的真无线耳机。
所述充电模块设置在所述盒体本体11-1内,所述盒体本体11-1在与所述充电模块对应位置处单独设置有容纳腔;所述盒体本体11-1的凹槽11-5内设置有充电端子11-4,所述充电端子11-4与所述充电模块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真无线耳机的底部设置有充电接口12,在将本实用新型的真无线耳机放入到盒体本体11-1的凹槽11-5内时,该本实用新型的真无线耳机的充电接口与耳机盒中的充电端子11-4接触,可以实现对本实用新型的真无线耳机进行充电,从而保证本实用新型的真无线耳机不使用时可以随时充电。
本实施例中的充电模块即为电源模块,具体可以参照市面上现有的耳机盒中的充电模块实施;另外,所述盒体本体11-1上还设置有充电口11-3,可通过连接充电线给充电模块充电。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内容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块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包括耳机壳以及设置在耳机壳内的主动降噪模组、扬声器模组、入耳检测模组以及控制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机壳内部设置有容积腔,外部设置有入耳端,所述入耳端与所述容积腔之间通过出音管道连通,所述入耳端在所述出音管道处设置有出音孔;所述主动降噪模组设置在所述出音管道内;
所述入耳检测模组、扬声器模组以及控制模组均设置在所述容积腔内,其中,所述入耳检测模组用于入耳检测;所述扬声器模组用于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所述控制模组与所述主动降噪模组、入耳检测模组和扬声器模组连接,用于对该主动降噪模组、入耳检测模组和扬声器模组进行信号交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降噪模组包括前馈麦克风,所述前馈麦克风设置在所述耳机壳的出音管道处,所述耳机壳在与所述前馈麦克风的接触位置处设置有限位槽,所述前馈麦克风安装在所述限位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入耳检测模组包括透镜和光学感应传感器,其中,所述透镜安装在所述耳机壳中靠近所述出音管道的位置处,所述耳机壳在与所述透镜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外部和容积腔的进光孔;所述光学感应传感器安装在所述透镜上,用于发射与接收特定频率的光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模组包括扬声器支架以及扬声器,其中,所述扬声器支架安装在所述耳机壳的容积腔内;所述扬声器安装在所述扬声器支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组包括异形柔性电路板,所述异形柔性电路板安装在所述耳机壳内,该异形柔性电路板上设置有三个分支,每个分支上均设置有焊点;所述光学感应传感器,前馈麦克风和扬声器上均设置有焊脚,通过焊接的方式将所述光学感应传感器,前馈麦克风和扬声器分别安装在所述异形柔性电路板的三个分支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入耳检测模组在与所述主动降噪模组之间设置有环形分隔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壳上还设置有耳翼,所述耳翼通过可拆卸结构安装在所述耳机壳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入耳端上套设有耳塞。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壳包括前置耳机壳和后置耳机壳,其中,所述入耳端设置在所述前置耳机壳上,所述前馈麦克风、透镜、光学感应传感器、扬声器和异形柔性电路板均设置在所述前置耳机壳处,所述扬声器支架安装在所述后置耳机壳处。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和所述扬声器支架之间、所述扬声器支架和所述耳机壳之间均通过胶水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64500.8U CN212413401U (zh) | 2020-07-22 | 2020-07-22 | 一种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64500.8U CN212413401U (zh) | 2020-07-22 | 2020-07-22 | 一种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413401U true CN212413401U (zh) | 2021-01-26 |
Family
ID=74405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464500.8U Active CN212413401U (zh) | 2020-07-22 | 2020-07-22 | 一种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413401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25641A (zh) * | 2021-04-30 | 2021-08-06 | 深圳市百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有源自适应anc耳机智能降噪模组 |
TWI770815B (zh) * | 2021-02-09 | 2022-07-11 | 富祐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可消噪之耳道式耳機結構 |
US11715452B2 (en) | 2021-10-29 | 2023-08-01 | Newline Co., Ltd. | Active noise reduction earphone |
-
2020
- 2020-07-22 CN CN202021464500.8U patent/CN21241340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70815B (zh) * | 2021-02-09 | 2022-07-11 | 富祐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可消噪之耳道式耳機結構 |
CN113225641A (zh) * | 2021-04-30 | 2021-08-06 | 深圳市百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有源自适应anc耳机智能降噪模组 |
CN113225641B (zh) * | 2021-04-30 | 2022-12-13 | 深圳市百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有源自适应anc耳机智能降噪模组 |
US11715452B2 (en) | 2021-10-29 | 2023-08-01 | Newline Co., Ltd. | Active noise reduction earphone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413401U (zh) | 一种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 | |
EP3211917B1 (en) | Earphone | |
EP3742752A1 (en) | Wireless earphone | |
CN211152189U (zh) | 一种半入耳式主动降噪耳机 | |
CN115767363A (zh) | 一种骨传导耳机扩展音箱 | |
CN214756822U (zh) | 一种耳机及具有该耳机的电子设备 | |
CN106658265B (zh) | 降噪耳机以及电子设备 | |
CN211909095U (zh) | 耳机 | |
CN210405611U (zh) | 一种智能无线耳机 | |
CN113727230A (zh) | 聆听装置及其支架 | |
CN218071801U (zh) | 听力辅助设备 | |
CN111510807A (zh) | 耳机和语音信号的获取方法 | |
CN212278446U (zh) | 一种可更换耳翼的蓝牙耳机 | |
CN116471524A (zh) | 一款同轴双动圈模组分频发声的机构 | |
CN212278427U (zh) | 聆听装置及其支架 | |
CN211930858U (zh) | 一种真无线立体声耳机 | |
CN211089924U (zh) | 一种耳机 | |
CN116349248A (zh) | 一种降漏音装置及声学输出装置 | |
CN214799845U (zh) | 一种有源自适应anc耳机智能反馈降噪入耳模组 | |
CN108156547B (zh) | 一种tws耳机 | |
CN220985819U (zh) | 开放式耳机 | |
CN107995551B (zh) | 一种tws耳机 | |
CN218897287U (zh) | 一种夹耳式多通道发声蓝牙耳机 | |
US20250030974A1 (en) | Earphone and terminal device | |
CN215601470U (zh) | 一种耳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