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2397318U - 轴承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轴承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97318U
CN212397318U CN202021524902.2U CN202021524902U CN212397318U CN 212397318 U CN212397318 U CN 212397318U CN 202021524902 U CN202021524902 U CN 202021524902U CN 212397318 U CN212397318 U CN 2123973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assembly
image
camera
end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2490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翔
顾裕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Vl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Vl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Vl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Vl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2490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973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973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973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轴承检测装置,轴承检测装置包括内圆柱面检测组件、第一端面检测组件、第二端面检测组件和输送件,输送件沿水平面上的第一直线方向运动,内圆柱面检测组件、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和第二端面检测组件设置在输送件的侧面,且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和第二端面检测组件所在侧面不同,内圆柱面检测组件用于检测轴承的内圆柱面,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和第二端面检测组件分别用于检测轴承的相背的两个端面。通过以输送件为安装主线,将内圆柱面检测组件、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和第二端面检测组件设置于输送件的侧面,且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和第二端面检测组件分别设置于输送件的两侧,检测轴承不同端面时无需翻转,从而简化了轴承检测装置的结构,提高了检测效率。

Description

轴承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承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轴承是工业领域中一种常见的零件几何类型,以圆柱体为几何形状的轴类工业件如机床主轴、轴承、轴套等在工业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质量影响部件乃至整个设备的使用寿命。然而在轴类件生产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工艺或者其他偶然原因导致其表面局部区域的物理或化学性质不均匀,从而出现质量问题。对于轴类件来说,其常见的表面缺陷有斑块、划痕、锈迹等。
轴类件产品工艺相对成熟,生产节拍快,因此在线检测出轴类件的质量检测信息以便采取相关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的轴承检测装置在进行不同的端面检测时需要设置翻转结构对轴承进行翻面,导致轴承检测装置的结构复杂,工序多,耗时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轴承检测装置,能解决轴承检测装置结构复杂,检测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轴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检测装置包括内圆柱面检测组件、第一端面检测组件、第二端面检测组件和输送件,所述输送件沿水平面上的第一直线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上间歇移动,所述内圆柱面检测组件、所述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端面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输送件的侧面,且所述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端面检测组件分别位于所述输送件两侧,所述输送件用于与轴承的外圆柱面连接,所述内圆柱面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轴承的内圆柱面,所述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端面检测组件分别用于检测所述轴承的相背的两个端面。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圆柱面检测组件包括第一相机和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相机固定在所述第一驱动件上,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相机沿与所述第一直线垂直且位于水平面的第二直线方向做直线运动并伸入所述轴承的内孔,以拍摄所述内圆柱面得到第一图像。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包括第二相机,所述第二相机用于拍摄所述轴承的第一端面得到第二图像,所述第二端面检测组件包括第三相机,所述第三相机用于拍摄所述轴承的与所述第一端面相背的第二端面得到第三图像。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检测装置还包括控制件,所述控制件与所述第一相机、所述第二相机和所述第三相机电连接,所述控制件接收所述第一图像、所述第二图像和所述第三图像,并根据预设标准判断所述第一图像、所述第二图像和所述第三图像是否符合标准。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检测装置还包括回收组件,所述回收组件位于所述输送件的移动方向上的所述内圆柱面检测组件、所述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端面检测组件的后方,所述回收组件与所述输送件连接,且所述回收组件与所述控制件电连接;当所述控制件判断所述第一图像、所述第二图像和所述第三图像的任意一个图像不符合标准时,所述回收组件回收与不符合标准的图像对应的所述轴承。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回收组件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回收组件位于所述输送件的移动方向上的所述内圆柱面检测组件、所述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端面检测组件的后方,另一个所述回收组件位于所述内圆柱面检测组件、所述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端面检测组件之间的任意位置,或,
所述回收组件的数量为三个,所述输送件的移动方向上的所述内圆柱面检测组件的后方、所述第一端面检测组件的后方和所述第二端面检测组件的后方各设有一个所述回收组件。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回收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和收集槽,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控制件电连接,所述收集槽设置于所述输送件的侧面,所述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输送件背向所述收集槽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件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做直线运动,所述第二驱动件根据所述控制件判断的不符合标准的图像,将不符合标准的图像对应的所述轴承推至所述收集槽。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在与所述回收组件对应的位置,且所述第一传感器与所述第二驱动件电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轴承是否到达与所述第二驱动件对应的位置,以及用于检测所述收集槽内储存的所述轴承是否已满。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件包括料道和挡板,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料道的两侧,所述料道设有多个“U”型凹槽。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输送件移动末端的合格品收集组件,所述合格品收集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收集传送带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输送件上方与所述第三驱动件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感应检测合格的所述轴承是否到位,所述第三驱动件设置于所述输送件的侧面且与所述第二传感器电连接,所述第三驱动件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做直线运动,以将检测合格的所述轴承推入所述收集传送带。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合格品收集组件还包括过渡件,所述输送件的第一输送表面的高度高于所述收集传送带的第二输送表面的高度,所述过渡件连接所述输送件和所述收集传送带,且所述过渡件具有过渡表面,所述过渡表面自所述第一输送表面向所述第二输送表面延伸。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检测装置还包括外圆柱面检测组件,所述外圆柱面检测组件设于所述输送件的侧面,所述外圆柱面检测组件包括第四相机、转动机构和第四驱动件,所述第四相机、所述转动机构和所述输送件沿重力方向依次排列,所述转动机构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延伸,所述轴承放置在所述转动机构上,所述第四驱动件驱动所述转动机构转动,以带动所述轴承以自身轴线为中心转动,所述第四相机用于拍摄所述轴承的外圆柱面得到第四图像。
通过以输送件为安装主线,将内圆柱面检测组件、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和第二端面检测组件设置于输送件的侧面,且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和第二端面检测组件分别设置于输送件的两侧,检测轴承不同端面时无需翻转轴承,从而简化了轴承检测装置的结构,提高了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实施例的轴承检测装置装配图;
图2为一种实施例的内圆柱面检测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实施例的第一端面检测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实施例的合格品收集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实施例的投料组件和外圆柱面检测组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轴承检测装置,请参考图1,轴承检测装置包括内圆柱面检测组件1、第一端面检测组件2、第二端面检测组件3和输送件4,输送件4沿水平面上的第一直线方向X延伸且在第一直线方向X上间歇移动,输送件4做间歇运动的起止时间可以预先设定。可选地,也可以通过在轴承检测装置上设置手动开关,手动控制输送件4运动的起止时间。内圆柱面检测组件1、第一端面检测组件2和第二端面检测组件3设置在输送件4的侧面,且第一端面检测组件2和第二端面检测组件3分别位于输送件4的两侧,以实现对轴承的两个端面分别进行检测的目的,此外,内圆柱面检测组件1、第一端面检测组件2、第二端面检测组件3的排列顺序不限,因此可以根据空间大小或检测需要自由设置各个检测组件的位置。轴承放置于输送件4上,输送件4用于与轴承的外圆柱面连接,以将轴承在不同的检测组件之间进行输送转移。其中,内圆柱面检测组件1用于检测轴承的内圆柱面,第一端面检测组件2和第二端面检测组件3分别用于检测轴承的相背的两个端面,以检测轴承各个端面是否存在斑块、划痕、锈迹等表面缺陷,进一步判断轴承是否合格。
通过以输送件4为安装主线,将内圆柱面检测组件1、第一端面检测组件2和第二端面检测组件3设置于输送件4的侧面,且第一端面检测组件2和第二端面检测组件3分别设置于输送件4的两侧,检测轴承不同端面时无需翻转轴承,从而简化了轴承检测装置的结构,提高了检测效率。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和图2,轴承检测装置还包括控制件(图中未示出),内圆柱面检测组件1包括第一相机11和第一驱动件12,第一相机11固定在第一驱动件12上,本实施例中第一相机11为工业内窥镜头,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相机11也可以采用其他具备相同甚至更高成像质量的镜头代替;为了简化控制程序,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12采用手动调节第一相机11的位置的方式,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12也可以采用电机驱动。内圆柱面检测组件1还包括第一光源13,第一光源13设置于第一相机11靠近输送件4的一侧。当轴承沿第一直线方向X输送至内圆柱面检测组件1对应位置时,输送件4停止运动以使轴承与第一相机11的相对位置保持固定,第一光源13打开,第一驱动件12驱动第一相机11沿与第一直线方向X垂直且位于水平面的第二直线方向Y做直线运动并伸入轴承的内孔,第一相机11与第一光源13配合,以拍摄轴承的内圆柱面得到第一图像并将第一图像信息传送给控制件。拍摄结束后,第一驱动件12驱动第一相机11沿第二直线方向Y做反向运动以回到初始位置,同时,第一光源13关闭。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和图3,第一端面检测组件2包括第二相机21和第二光源22,当输送件4将轴承输送到与第二相机21对应的位置时,第二光源22打开,第二相机21和第二光源22配合,用于拍摄轴承的第一端面得到第二图像,并将第二图像的信息传送给控制件。第二端面检测组件3与第一端面检测组件2结构相同,同样地,第二端面检测组件3也包括第三相机和第三光源。由于轴承检测过程中轴承为运动状态,为了使检测过程更加快速高效,而面阵相机具有能够快速获取图像的优点,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二相机21和第三相机为面阵相机,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能够得到同样甚至更高图像精度的工业相机代替。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和图3,控制件与第一相机11、第二相机21和第三相机均电连接,控制件接收第一图像、第二图像和第三图像,并根据预设标准判断第一图像、第二图像和第三图像是否符合标准。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轴承检测装置还包括回收组件5,回收组件5位于输送件4的移动方向上的内圆柱面检测组件1、第一端面检测组件2和第二端面检测组件3的后方,回收组件5与输送件4连接,且回收组件5与控制件电连接;当控制件判断第一图像、第二图像和第三图像的任意一个图像不符合标准时,回收组件5回收与不符合标准的图像对应的轴承。通过设置回收组件5,可以将不合格的轴承集中处理,方便后续再加工。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至图3,回收组件5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回收组件位于输送件的移动方向上的内圆柱面检测组件1、第一端面检测组件2和第二端面检测组件3这三个检测组件的后方,当第一相机11、第二相机21或第三相机拍摄到的任一图像轴承端面的图像不合格时,控制件会对不符合标准图像进行寄存,以将轴承的内圆柱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中任一端面存在表面缺陷的轴承作为一类进行回收,另一个回收组件5位于内圆柱面检测组件1、第一端面检测组件2和第二端面检测组件3之间的任意位置,以将内圆柱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中任意一个或两个端面存在表面缺陷的轴承进行回收,或,
回收组件5的数量为三个,输送件4的移动方向上的内圆柱面检测组件1的后方、第一端面检测组件2的后方和第二端面检测组件3的后方各设有一个回收组件5,以对每一种端面存在表面缺陷的轴承分别进行回收。通过自由设置回收组件5的数量和位置,能够方便地根据轴承表面缺陷的不同对轴承进行分类回收,便于后续对不合格的轴承进行分析与再加工。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回收组件5包括第二驱动件511和收集槽522,第二驱动件511与控制件电连接,收集槽522设置于输送件4的侧面,第二驱动件511设置于输送件4背向收集槽522的一侧,第二驱动件511沿第二直线方向Y做直线运动,收集槽52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驱动件511的运动方向相同。当控制件判断所接收到的图像不符合标准时,控制件向第二驱动件511发送电信号,第二驱动件511根据接收到的电信号沿Y方向做直线运动进行推料,以将不符合标准的图像对应的轴承推至收集槽522。收集槽522为“V”形结构,以使落入收集槽522的轴承外端面与“V”形结构收集槽522的内表面接触,从而保持统一的立式状态,便于收集整理。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轴承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一传感器6,第一传感器6设置在与回收组件5对应的位置,且与第二驱动件511通过PLC控制器电连接,第一传感器6可以为光电传感器、磁力传感器、重量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等任意一种位置传感器。第一传感器6用于检测轴承是否到达与第二驱动件511对应的位置,以及用于检测收集槽522内储存的轴承是否已满,当第一传感器6检测到不合格轴承到达与第二驱动件511对应的位置时,第一传感器6向PLC控制器发送第一电信号,PLC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第一电信号驱动第二驱动件511沿第二直线方向Y做直线运动以将不合格的轴承推入收集槽522,当第一传感器6检测到收集槽522内的轴承已满时向报警器发送轴承已满信号,提醒工人将收集槽522内的轴承取出,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511采用气缸推料机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推料机构,如平行杆推料机构、组合式推料机构等。通过在回收组件5上设置第一传感器6,可以使第二驱动件511将不合格的轴承准确地推入收集槽522中,根据其能够感应收集槽522内轴承是否已满的作用可以提示工人及时取出不合格轴承,使收集槽522始终保持可持续收容的状态。此外,由于收集槽522的长度固定,因此收集槽522可收容的轴承个数也一定,从而能够方便地对轴承进行计数。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和图3,输送件4包括料道41和挡板42,挡板42设置于料道41的两侧,防止料道41内的轴承掉落。料道41为由多个金属块连接形成的铰链式结构,且料道41内设有多个“U”型凹槽43,“U”型凹槽43与第一相机11、第二相机21和第三相机相对于输送件4的对应位置一一对应设置。当轴承进入料道41时,轴承外端面与“U”形凹槽43卡合固定,从而保持直立状态,以使检测过程中轴承的内孔与第一相机11相对,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分别与第二相机22和第三相机对应。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轴承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输送件4移动末端的合格品收集组件7,合格品收集组件7包括第三驱动件71、收集传送带72和第二传感器73,第三驱动件71设置于输送件4的侧面,第二传感器73设置在输送件4上方与第三驱动件71对应的位置,第二传感器73用于检测轴承是否已经到达与第三驱动件71对应的位置。第二传感器73与第三驱动件71通过PLC控制器电连接,第二传感器73可以为光电传感器、磁力传感器、重量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等任意一种位置传感器。当传感器73感应到轴承到达对应位置时,第二传感器73向PLC控制器发送第二电信号,PLC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第二电信号驱动第三驱动件71沿第二直线方向Y做直线运动,以将检测合格的轴承推入收集传送带72。通过在轴承检测装置末端设置合格品收集组件7自动对检测合格的轴承进行收集,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合格品收集组件7还包括过渡件74,输送件4的第一输送表面41的高度高于收集传送带72的第二输送表面721的高度,过渡件74连接输送件4和收集传送带72,且过渡件74具有过渡表面,过渡表面自第一输送表面41向第二输送表面721延伸。当第三驱动件71将放置于第一输送表面41的轴承沿第二直线方向Y推送至收集传送带72时,轴承先经由过渡件74的过渡表面由轴承的外端面与支撑面接触的直立状态转变为轴承的第一端面或轴承的第二端面与支撑面接触的平躺状态滑入收集传送带72,以使被收集轴承的位置保持稳定,同时,相比于直接从输送件4落入收集传送带72,轴承受到的压力更小。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轴承检测装置还包括外圆柱面检测组件8,外圆柱面检测组件8设于输送件4的侧面,外圆柱面检测组件8包括第四相机81、转动机构82和第四驱动件83,第四相机81、转动机构82和输送件83沿重力方向G依次排列,转动机构82沿第二直线方向Y延伸,且转动机构82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滚筒,两个滚筒同向转动。本实施例中滚筒表面为橡胶材料,既能够避免对轴承表面的磨损,同时橡胶表面的花纹可以增大摩擦力,以带动轴承转动。其他实施例中,滚筒表面也可以采用其他软性材料。轴承放置在转动机构82上,轴承的外圆柱面与滚筒的支撑面接触而保持直立状态。第四驱动件83与转动机构82连接以驱动转动机构82转动,转动机构82通过滚筒表面与轴承外圆柱面之间的摩擦力带动轴承以自身轴线为中心转动,第四相机81设置于转动机构82上方,用于拍摄轴承的外圆柱面得到第四图像,且可以一次性拍摄多个轴承的外圆柱面。由于线阵相机具有能够进行连续检测的特点,因此本实施例中,第四相机81为线阵相机,从而能够随着轴承的旋转对多个轴承的外圆柱面进行拍照并合成方形图片,便于检测。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能够得到相同甚至更高成像效果的工业相机进行拍摄。
外圆柱面检测组件8还包括第五驱动件84、第四光源85和落料口86,第五驱动件84用于将轴承推入转动机构82,第四光源85与第四相机81配合对轴承进行拍摄成像,落料口86的两个端口分别与转动机构82和料道41连接。优选地,当轴承到达与转动机构82对应位置时,第四驱动件84沿第二直线方向Y做直线运动而将轴承依次推送至转动机构82的滚筒上,待第四驱动件84沿第二直线方向Y反向运动复位后,滚筒转动以带动轴承以自身轴线为中心转动,与此同时第四光源85打开并与第四相机81配合对旋转的轴承进行拍照。可选地,当轴承到达与转动机构82对应位置时,第四驱动件84沿第二直线方向Y做直线运动而将轴承依次推送至转动机构82的滚筒上,与此同时滚筒转动以带动轴承以自身轴线为中心转动,第四光源85打开并与第四相机81配合对旋转的轴承进行拍照。后推入的轴承推动前一个推入的轴承沿第二直线方向Y向前移动,当转动机构82上的轴承已满时,最先被推入的轴承落入落料口86。本实施例中,落料口86的两个端口横截面为扁平的矩形,由于轴承在转动机构82上为转动状态,导致落入料道41时不稳定,落料口86既能起到使轴承以直立状态落入至料道41进行输送的作用,又能在转动机构82和料道41之间起到一定的过渡作用。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和图5,轴承检测装置还包括投料组件9,投料组件9包括投料传送带91、第六驱动件92和第三传感器93,投料组件9设置于轴承检测装置的起始端,投料传送带91沿第一直线方向X运动而将轴承运输至各个端面检测组件,第三传感器93设置于投料传送带91靠近端面检测组件的一侧且与第六驱动件92电连接,第三传感器93可以为光电传感器、磁力传感器、重量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等任意一种位置传感器,以检测轴承是否输送到位,第三传感器93与第六驱动件92通过PLC控制器电连接,当第三传感器93感应到轴承到达相应位置时向PLC控制器发送第三电信号,PLC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第三电信号驱动第六驱动件92沿第二直线方向Y做直线运动,以将轴承推送至端面检测组件。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轴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检测装置包括内圆柱面检测组件、第一端面检测组件、第二端面检测组件和输送件,所述输送件沿水平面上的第一直线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上间歇移动,所述内圆柱面检测组件、所述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端面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输送件的侧面,且所述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端面检测组件分别位于所述输送件两侧,所述输送件用于与轴承的外圆柱面连接,所述内圆柱面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轴承的内圆柱面,所述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端面检测组件分别用于检测所述轴承的相背的两个端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轴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圆柱面检测组件包括第一相机和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相机固定在所述第一驱动件上,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相机沿与所述第一直线垂直且位于水平面的第二直线方向做直线运动并伸入所述轴承的内孔,以拍摄所述内圆柱面得到第一图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轴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包括第二相机,所述第二相机用于拍摄所述轴承的第一端面得到第二图像,所述第二端面检测组件包括第三相机,所述第三相机用于拍摄所述轴承的与所述第一端面相背的第二端面得到第三图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轴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检测装置还包括控制件,所述控制件与所述第一相机、所述第二相机和所述第三相机电连接,所述控制件接收所述第一图像、所述第二图像和所述第三图像,并根据预设标准判断所述第一图像、所述第二图像和所述第三图像是否符合标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轴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检测装置还包括回收组件,所述回收组件位于所述输送件的移动方向上的所述内圆柱面检测组件、所述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端面检测组件的后方,所述回收组件与所述输送件连接,且所述回收组件与所述控制件电连接;当所述控制件判断所述第一图像、所述第二图像和所述第三图像的任意一个图像不符合标准时,所述回收组件回收与不符合标准的图像对应的所述轴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轴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组件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回收组件位于所述输送件的移动方向上的所述内圆柱面检测组件、所述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端面检测组件的后方,另一个所述回收组件位于所述内圆柱面检测组件、所述第一端面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端面检测组件之间的任意位置,或,
所述回收组件的数量为三个,所述输送件的移动方向上的所述内圆柱面检测组件的后方、所述第一端面检测组件的后方和所述第二端面检测组件的后方各设有一个所述回收组件。
7.如权利要求5所述轴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和收集槽,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控制件电连接,所述收集槽设置于所述输送件的侧面,所述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输送件背向所述收集槽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件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做直线运动,所述第二驱动件根据所述控制件判断的不符合标准的图像,将不符合标准的图像对应的所述轴承推至所述收集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轴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在与所述回收组件对应的位置,且所述第一传感器与所述第二驱动件电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轴承是否到达与所述第二驱动件对应的位置,以及用于检测所述收集槽内储存的所述轴承是否已满。
9.如权利要求1所述轴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件包括料道和挡板,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料道的两侧,所述料道设有多个“U”型凹槽。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轴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输送件移动末端的合格品收集组件,所述合格品收集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收集传送带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输送件上方与所述第三驱动件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感应检测合格的所述轴承是否到位,所述第三驱动件设置于所述输送件的侧面且与所述第二传感器电连接,所述第三驱动件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做直线运动,以将检测合格的所述轴承推入所述收集传送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轴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格品收集组件还包括过渡件,所述输送件的第一输送表面的高度高于所述收集传送带的第二输送表面的高度,所述过渡件连接所述输送件和所述收集传送带,且所述过渡件具有过渡表面,所述过渡表面自所述第一输送表面向所述第二输送表面延伸。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轴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检测装置还包括外圆柱面检测组件,所述外圆柱面检测组件设于所述输送件的侧面,所述外圆柱面检测组件包括第四相机、转动机构和第四驱动件,所述第四相机、所述转动机构和所述输送件沿重力方向依次排列,所述转动机构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延伸,所述轴承放置在所述转动机构上,所述第四驱动件驱动所述转动机构转动,以带动所述轴承以自身轴线为中心转动,所述第四相机用于拍摄所述轴承的外圆柱面得到第四图像。
CN202021524902.2U 2020-07-27 2020-07-27 轴承检测装置 Active CN2123973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24902.2U CN212397318U (zh) 2020-07-27 2020-07-27 轴承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24902.2U CN212397318U (zh) 2020-07-27 2020-07-27 轴承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97318U true CN212397318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374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24902.2U Active CN212397318U (zh) 2020-07-27 2020-07-27 轴承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9731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74315A (zh) * 2020-07-27 2020-10-16 深圳市微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轴承检测装置
CN116124799A (zh) * 2023-04-04 2023-05-16 苏州赛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圆柱体缺陷检测机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74315A (zh) * 2020-07-27 2020-10-16 深圳市微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轴承检测装置
CN116124799A (zh) * 2023-04-04 2023-05-16 苏州赛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圆柱体缺陷检测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74315A (zh) 轴承检测装置
CN109396051B (zh) 一种活塞销检测机和检测方法
CN212397318U (zh) 轴承检测装置
CN206563560U (zh) 一种基于线激光扫描的手机外壳质量在线检测装置
CN104502356A (zh)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滑动轴承内表面缺陷的自动检测方法
CN112056614A (zh) 一种带有翻转结构的烟支外观检测装置
CN112722798B (zh) 一种子弹输送装置
CN113245242A (zh) 一种载玻片缺陷检测分拣系统
CN115452848A (zh) 一种人造板表面瑕疵自动检测设备
CN110160587B (zh) 电容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12782184A (zh)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零件检测装置
CN214066962U (zh)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零件检测装置
CN210207690U (zh) 一种全自动轴承外观检测机
CN206588032U (zh) 一种磁性材料检测及分拣装置
CN109013387A (zh) 动力电池电芯外观检测设备
CN216955764U (zh) 一种抛光砖瑕疵识别装置
CN215574705U (zh) 检测装置
CN112461854A (zh) 一种智能优化盖板终检aoi检测的方法及装置
CN210803317U (zh) 一种圆柱形工件视觉外观检测装置
CN210513211U (zh) 电容检测装置
CN116735499A (zh) 一种薄壁弧形零件生产用测试装置
CN108982511A (zh) 滚动体不合格品剔除方法
CN110895246B (zh) 一种一字轴类工件的连续运载检测装置
CN210647345U (zh) 一种视觉检测装置
CN218340406U (zh) 一种产品自动检测分选收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