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2394086U - 一种带状连接组件和穿戴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状连接组件和穿戴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94086U
CN212394086U CN202020644072.0U CN202020644072U CN212394086U CN 212394086 U CN212394086 U CN 212394086U CN 202020644072 U CN202020644072 U CN 202020644072U CN 212394086 U CN212394086 U CN 2123940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piece
area
clamping piece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4407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群
孙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4407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940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940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940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带状连接组件和穿戴式设备。该带状连接组件包括:固定部及延伸部;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本体、连接端、限位端及活动件;所述连接端,位于所述固定本体的一端,用于连接被连接对象;所述限位端,位于所述固定本体上与所述连接端相反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端之间间隔设置形成有连接槽;所述延伸部,包括:延长本体及与所述延长本体固定连接的卡合件;所述卡合件和所述活动件并列位于所述连接槽内,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部连接;所述活动件在沿所述连接槽设置方向的外力作用,所述卡合件退出所述连接槽,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部分离。通过本公开实施例能够使得固定部和延伸部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拆卸也更加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带状连接组件和穿戴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穿戴式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状连接组件和穿戴式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穿戴式设备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穿戴式设备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如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能够满足用户不同智能化体验。在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使用过程中,表带或腕带作为连接载体,既要符合人体工学,又要拆卸方便。
现有的穿戴式设备中连接载体通常是采用一体式或者通过表耳加生耳的方式来实现连接。然而,采用一体式实现连接,存在不满足维修或者更换连接载体的需求;通过表耳加生耳实现连接,存在需要借助于工具,拆卸不方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带状连接组件和穿戴式设备。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带状连接组件,所述带状连接组件包括:固定部及延伸部;
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本体、连接端、限位端及活动件;
所述连接端,位于所述固定本体的一端,用于连接被连接对象;
所述限位端,位于所述固定本体上与所述连接端相反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端之间间隔设置形成有连接槽;
所述延伸部,包括:延长本体及与所述延长本体固定连接的卡合件;
所述卡合件和所述活动件并列位于所述连接槽内,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部连接;
所述活动件在沿所述连接槽设置方向的外力作用,所述卡合件退出所述连接槽,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部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合件,沿所述延长本体的方向凹陷形成有凹槽;
所述限位端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朝所述延长本体的延长方向凸起;
所述限位块至少部分嵌入到凹槽内;
所述延长本体受到沿所述延长本体延伸方向的外力作用,所述限位块脱离所述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合件具有弹性;
所述卡合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以供所述限位块嵌入到所述凹槽;
所述限位块嵌入到所述凹槽后所述外力撤除,所述卡合件在所述弹性形变的作用下嵌入到所述连接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长本体具有弹性,并位于所述卡合件的外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合件嵌入到所述连接槽内的部分呈楔形或梯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包括:朝向所述连接槽内的第一凸起;所述限位端包括:朝向所述连接槽内的第二凸起;
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的连线,将所述连接槽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所述活动件包括:
第一子件,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并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部连接状态下的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卡合件接触;
第二子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子件,并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件包括:
按压块,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
连接块,分别连接所述按压块和所述第一子件;
所述连接块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所述卡合件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
所述连接块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卡合件移出所述第一区域。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穿戴式设备,所述穿戴式设备包括:
设备本体;
如上述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的带状连接组件,所述带状连接组件的固定部与所述设备本体连接;
其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带状连接组件与所述设备本体形成佩戴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带状连接组件的个数为两个,分别连接在所述设备本体的两个相对端;
所述带状连接组件,包括:与所述固定部相反且位于延长本体端部的自由端;一个所述带状连接组件的自由端具有第一连接件,且另一个所述带状连接组件的自由端具有第二连接件;
穿戴式设备在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建立有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穿戴式设备为智能手表;所述设备本体为表盘;
或者,
所述穿戴式设备为智能手环;所述设备本体包含:手环芯片或者手环显示屏。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通过活动件和卡合件位于连接槽内,使得固定部和延伸部连接。通过外力作用于活动件,使得活动件推动卡合件便可以实现卡合件退出连接槽,使得固定部和延伸部分离。如此,本公开实施例仅需要通过活动件推动卡合件便可以实现固定部和延伸部分离,并不需要借助工具,也不需要采用卡勾、弹簧和拉杆等多个器件相互配合实现分离,进而使得固定部和延伸部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拆卸也更加方便。并且,本公开实施例实现固定部和延伸部的连接只需要卡合件位于连接槽内即可,对卡合件的材料并没有限制,如不需要限制为高强度的材料,能够使得设计更加灵活,具有普适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带状连接组件的示意图一。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带状连接组件的示意图二。
图3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带状连接组件的示意图三。
图3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带状连接组件的示意图四。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带状连接组件的示意图五。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带状连接组件的示意图六。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带状连接组件的示意图七。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带状连接组件的示意图八。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带状连接组件的示意图九。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带状连接组件的示意图一。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带状连接组件的示意图二。如图1和图2所示,带状连接组件包括:固定部101及延伸部102;
所述固定部101,包括:固定本体、连接端101a、限位端101b及活动件101c;
所述连接端101a,位于所述固定本体的一端,用于连接被连接对象103;
所述限位端101b,位于所述固定本体上与所述连接端相反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端101a 之间间隔设置形成有连接槽;
所述延伸部102,包括:延长本体102b及与所述延长本体固定连接的卡合件102a;
所述卡合件102a和所述活动件101c并列位于所述连接槽内,所述固定部101和所述延伸部102连接;
所述活动件101c在沿所述连接槽设置方向的外力作用,所述卡合件102a退出所述连接槽,所述固定部101和所述延伸部102分离。
本公开实施例中,带状连接组件为具有形状的连接组件。例如,智能手表中具有弯曲形状和连接组件的表带,该连接组件用于连接表带和智能手表中的表盘;或者,智能手环中具有弯曲形状和连接组件的腕带,该连接组件用于连接腕带和智能手环中的手环显示屏。
上述固定部与被连接对象固定连接。当被连接对象为表盘时,固定部与表盘固定连接;当被连接对象为手环显示屏,固定部与手环显示屏固定连接。当被连接对象为:智能指环的芯片和/或显示屏时,固定部与智能指环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该固定部与被连接对象可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焊接工艺来实现固定连接,或者其他可拆除连接方式连接。
上述连接端和限位端分别位于固定本体的相反端。连接端可用于与被连接对象连接,限位端与延伸部连接,可用于限制延伸部的连接位置。例如,当延伸部为表带时,该限位端与表带连接,能够限制表带的连接位置,使得表带与固定部的连接位置固定。
上述连接端与限位端之间间隔设置形成有连接槽。活动件位于该连接槽内,并在外力的作用力活动件可在连接槽内沿着连接槽的设置方向移动。
例如,活动件位于连接槽内时,可以与连接槽形成过盈配合,以确保连接的稳定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延伸部包括延长本体和连接延长本体的卡合件。该延长本体可为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中形成佩戴环的主体。该卡合件可用于卡合固定部,使得固定部与延伸部连接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卡合件从连接槽外移动到连接槽内,并与连接槽内的活动件接触时,卡合件处于卡合状态,使得固定部与延伸部连接固定。
上述连接槽为通槽,活动件位于连接槽内的第一端,卡合件从连接槽中与第一端相反设置的第二端移动到连接槽内。此时,活动件与卡合件并列位于连接槽内的。
本公开实施例中,活动件通过连接槽的第一端显露在外,在外力沿着连接槽设置方向作用于活动件时,即至少一个侧面显露在连接槽的活动件受到将活动件往连接槽另一个方向推的外力时,活动件推动卡合件,使得卡合件向连接槽的第二端移动,直至退出连接槽。当卡合件退出连接槽时,卡合件卡合解除,从而进入到卡合解除状态,在卡合解除状态下固定部与延伸部分离,如此,固定部与延伸部的连接拆除。
需要说明的是,该外力作用的方向为第一端朝向第二端的方向。
相关技术中,如图3a和图3b所示,连接部包括金属按钮201和卡勾202。通过卡勾202卡住卡槽203,使得连接部固定在卡槽203内。当外力作用于金属按钮时,金属按钮拉动卡勾向金属按钮的设置方向运动,使得卡勾与卡槽分离。然而,金属按钮拉动卡勾需要弹簧、拉杆等精密部件,存在设计复杂的问题。同时,卡勾位于表带节中,空间小,卡勾需要强度高的金属材料才能支持连接部的连接与分离。
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通过活动件和卡合件位于连接槽内,使得固定部和延伸部连接。通过外力作用于活动件,使得活动件推动卡合件便可以实现卡合件退出连接槽,使得固定部和延伸部分离。如此,本公开实施例仅需要通过活动件推动卡合件便可以实现固定部和延伸部分离,并不需要借助工具,也不需要采用卡勾、弹簧和拉杆等多个器件相互配合实现分离,使得固定部和延伸部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拆卸也更加方便。并且,本公开实施例实现固定部和延伸部的固定连接只需要卡合件位于连接槽内即可,对卡合件的材料并没有限制,如不需要限制为高强度的材料,能够使得设计更加灵活,具有普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卡合件102a,沿所述延长本体102b的方向凹陷形成有凹槽102a1;
所述限位端包括:限位块101b1;所述限位块101b1朝所述延长本体102b的延长方向凸起;
所述限位块101b1至少部分嵌入到凹槽102a1内;
所述延长本体102b受到沿所述延长本体102b延伸方向的外力作用,所述限位块101b1脱离所述凹槽102a1。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卡合件位于连接槽内时,限位块至少部分嵌入到凹槽内。该凹槽的开口朝向限位块,在外力作用下限位块可通过该凹槽的开口嵌入到凹槽内。如此,限位块通过嵌入该凹槽便可以实现将卡合件限位于连接槽内,使得延伸部和固定部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限位块至少部分嵌入凹槽内包括:限位块全部嵌入凹槽内;或者,限位块部分嵌入凹槽内,即限位块与凹槽的接触部分嵌入凹槽内。
当限位块全部嵌入凹槽内时,凹槽与限位块需要相匹配。也就是说,可依据凹槽和限位块相匹配来设置凹槽和限位块。例如,可设置凹槽和限位块的形状相同或相似;也可设置凹槽和限位块的尺寸相同。如此,能够使得限位块能够更好的嵌入凹槽内。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固定部和延伸部连接时,限位块嵌入在凹槽内,卡合件位于连接槽内。在通过活动件推动卡合件运动,使得卡合件退出连接槽后,通过外力作用沿延长本体延伸方向作用于延长本体,可使得限位块脱离凹槽。如此,便实现了固定部和延伸部的拆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合件具有弹性;
所述卡合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以供所述限位块嵌入到所述凹槽;
所述限位块嵌入到所述凹槽后所述外力撤除,所述卡合件在所述弹性形变的作用下嵌入到所述连接槽内。
也就是说,在连接固定部和延伸部时,先通过外力作用于卡合件,使得限位块嵌入到凹槽内;再通过限位块自身恢复形变使得卡合件嵌入到连接槽内。如此,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将卡合件设置为弹性,并基于卡合件自身的弹性形变产生的作用力作为卡合件嵌入连接槽的动力,能够不需要额外使用弹簧形变来作为动力,进而能够减少卡合使用的器件,使得卡合结构设计更加简单。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外力作用于卡合件使得限位块嵌入到凹槽内,包括:固定限位块;将凹槽的开口对齐限位块;通过沿限位块设置方向的外力作用,使得限位块嵌入到凹槽内。
示例性地,卡合件可为由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s, TPU)材料构成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长本体具有弹性,并位于所述卡合件的外围。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卡合件发生弹性形变时,位于卡合件外围的延长本体会跟随卡合件的弹性形变而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延伸部产生更大的形变从而储蓄更大的形变力。如此,在外力撤除,且卡合件恢复形变后,延长本体也会恢复形变,使得延长本体通过恢复形变也能够作用于卡合件,使得卡合件更好的嵌入到凹槽内。
示例性地,延长本体可由热塑性弹性体(Thermoplastic Elastomer,TPE)材料构成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延长本体的弹性系数小于卡合件的弹性系数。也就是说,延长本体产生形变所需的作用力小于卡合件产生形变所需的作用力。如此,在相同作用力下延长本体更容易发生形变,进一步能够使得延伸部产生更大的形变从而储蓄更大的形变力,能够实现卡合件的更好卡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卡合件102a嵌入到所述连接槽内的部分呈楔形或梯形。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卡合件嵌入到连接槽内的部分呈楔形或梯形,能够使得卡合件更容易的出入连接槽。
进一步地,卡合件嵌入到连接槽内,则在楔形或梯形的根部位置可以与连接槽形成过盈配合,实现稳定连接。此时,若楔形或梯形的根部位置未与连接槽的槽口处形成上述过盈配合时,楔形或梯形的形状设计,也能够使得卡合件更容易的出入连接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连接端包括:朝向所述连接槽内的第一凸起101a1;所述限位端包括:朝向所述连接槽内的第二凸起101b2;
所述第一凸起101a1和所述第二凸起101b2的连线,将所述连接槽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所述活动件包括:
第一子件101c1,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并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部连接状态下的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卡合件102a接触;
第二子件101c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子件101c1,并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可为设置在不同位置的相同凸起。例如,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可为形状和尺寸均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连线可与连接槽的槽壁垂直。
上述第一子件在第一区域内,第二子件在第二区域内。在固定部和延伸部连接时,卡合件运动到第一区域内;并在与第一子件接触后,卡合件推动第一子件运动到与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接触。
在需要分离固定部和延伸部连接时,第二子件受到沿连接槽设置方向的外力作用,第一子件推动卡合件,卡合件移出第一区域。也就是说,第二子件沿连接槽设置方向推动第一子件运动,第一子件沿连接槽设置方向推动卡合件运动,如此,使得卡合件移出第一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子件的形状可呈T字型。
在另一些实施中,第一子件的形状可为柱状。
示例性地,上述第一子件和第二子件可通过胶体固定或者机械固定等方式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子件包括:
按压块A,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
连接块B,分别连接所述按压块A和所述第一子件101c1;
所述连接块B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所述卡合件102a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
所述连接块B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卡合件102a移出所述第一区域。
本公开实施例中,按压块显露在连接槽外,通过外力作用于按压块能够使得按压块作用于连接块和和第一子件,进而使得第一子件移出第一区域。
上述连接块的宽度小于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之间的距离,进而连接块能够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运动。当卡合件位于第一区域内时,第一子件与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接触,连接块位于第一区域内,按压块远离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当卡合件移出所述第一区域时,按压块接触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连接块从第二区域运动到第一区域,第一子件远离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
本公开实施例中,连接槽为通槽,第一槽口与第二槽口为连接槽的相反两个槽口。卡合件通过第一槽口进入到第一区域内,使得延伸部和固定部连接。外力通过第二槽口作用于按压块,使得卡合件退出第一区域,延伸部和固定部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子件的宽度,且在第一子件与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接触时,按压块位于连接槽内,并通过连接槽的第二槽口显露。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之间的距离小于按压块的宽度,且在按压块与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接触时,第一子件位于连接槽内,并通过连接槽的第一槽口显露。
也就是说,通过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能够阻挡第一子件运动从第一区域运动到第二区域,还能够阻挡按压块从第二区域运动到第一区域。同时,基于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阻挡作用,以及按压块和第一子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使得第一子件和第二子件在连接槽内活动,而不会从连接槽内脱落。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穿戴式设备,如图7所示,所述穿戴式设备包括:
设备本体301;
如上述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的带状连接组件302,所述带状连接组件302的固定部与所述设备本体301连接;
其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带状连接组件302与所述设备本体301形成佩戴环。
上述设备本体包括表盘、手环显示屏或者手环芯片,本公开实施例不作限制。
本公开实施例中,固定部与设备本体连接。也就是说,通过固定部的连接端可与设备本体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后的带状连接组件与所述设备本体形成佩戴环,便于用户穿戴该穿戴式设备,符合人体工学。
如图8所示,通过作用于穿戴式设备背面中固定部的活动件101c,可使得穿戴式设备中的固定部和延伸部分离。如此,本公开实施例的穿戴式设备仅需要通过作用于活动件便可以实现固定部和延伸部分离,并不需要借助工具,也不需要采用卡勾、弹簧和拉杆等多个器件相互配合实现分离,使得固定部和延伸部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拆卸也更加方便。并且,本公开实施例实现固定部和延伸部的固定连接只需要卡合件位于连接槽内即可,对卡合件的材料并没有限制,如不需要限制为高强度的材料,能够使得设计更加灵活,具有普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带状连接组件的个数为两个,分别连接在所述设备本体的两个相对端;
所述带状连接组件,包括:与所述固定部相反且位于延长本体端部的自由端;一个所述带状连接组件的自由端具有第一连接件,且另一个所述带状连接组件的自由端具有第二连接件;
在所述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建立有可拆卸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中,两个带状连接组件分别连接在所述设备本体的两个相对端。也就是说,带状连接组件的固定部中的连接端分别连接设备本体的两个相对端。例如,两个表带连接在设备主体的相对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延长本体包括两个端部,一个端部与固定部和设备本体连接,另一个端部为自由端。在两个带状连接组件分别连接在设备本体的两个相对端时,穿戴式设备具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佩戴状态下,穿戴式设备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建立有可拆卸连接。此时,穿戴式设备形成佩戴环,以实现穿戴的功能。
上述可拆卸连接包括:带扣式的可拆卸连接、按扣式的可拆卸连接或者磁吸式的可拆卸连接,本公开实施例不作限制。
其中,在带扣式的可拆卸连接中,通过表带扣、扣针和扣孔相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在按扣式的可拆卸连接,通过凸柱和插孔相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在磁吸式的可拆卸连接中,通过铁插件和磁铁块相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佩戴解除状态下,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离。也就是说,在需要解除穿戴式设备下,可通过分离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如此,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和分离,可实现穿戴式设备的穿戴。
在一些实施例中,带状连接组件中的固定部为两个,两个固定部分别连接在设备本体的两个相对端。在佩戴状态下,一个带状连接组件与设备主体形成一个佩戴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一个带状连接组件与设备主体连接形成一个开口环。该开口环能够在一定程度内张开,以便于用户佩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穿戴式设备为智能手表;所述设备本体为表盘;
或者,
所述穿戴式设备为智能手环;所述设备本体包含:手环芯片或者手环显示屏。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带状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连接组件包括:固定部及延伸部;
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本体、连接端、限位端及活动件;
所述连接端,位于所述固定本体的一端,用于连接被连接对象;
所述限位端,位于所述固定本体上与所述连接端相反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端之间间隔设置形成有连接槽;
所述延伸部,包括:延长本体及与所述延长本体固定连接的卡合件;
所述卡合件和所述活动件并列位于所述连接槽内,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部连接;
所述活动件在沿所述连接槽设置方向的外力作用,所述卡合件退出所述连接槽,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部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件,沿所述延长本体的方向凹陷形成有凹槽;
所述限位端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朝所述延长本体的延长方向凸起;
所述限位块至少部分嵌入到凹槽内;
所述延长本体受到沿所述延长本体延伸方向的外力作用,所述限位块脱离所述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状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件具有弹性;
所述卡合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以供所述限位块嵌入到所述凹槽;
所述限位块嵌入到所述凹槽后所述外力撤除,所述卡合件在所述弹性形变的作用下嵌入到所述连接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状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本体具有弹性,并位于所述卡合件的外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带状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件嵌入到所述连接槽内的部分呈楔形或梯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带状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包括:朝向所述连接槽内的第一凸起;所述限位端包括:朝向所述连接槽内的第二凸起;
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的连线,将所述连接槽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所述活动件包括:
第一子件,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并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部连接状态下的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卡合件接触;
第二子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子件,并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状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件包括:
按压块,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
连接块,分别连接所述按压块和所述第一子件;
所述连接块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所述卡合件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
所述连接块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卡合件移出所述第一区域。
8.一种穿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式设备包括:
设备本体;
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带状连接组件,所述带状连接组件的固定部与所述设备本体连接;
其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带状连接组件与所述设备本体形成佩戴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连接组件的个数为两个,分别连接在所述设备本体的两个相对端;
所述带状连接组件,包括:与所述固定部相反且位于延长本体端部的自由端;一个所述带状连接组件的自由端具有第一连接件,且另一个所述带状连接组件的自由端具有第二连接件;
穿戴式设备在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建立有可拆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式设备为智能手表;所述设备本体为表盘;
或者,
所述穿戴式设备为智能手环;所述设备本体包含:手环芯片或者手环显示屏。
CN202020644072.0U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带状连接组件和穿戴式设备 Active CN2123940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44072.0U CN212394086U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带状连接组件和穿戴式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44072.0U CN212394086U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带状连接组件和穿戴式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94086U true CN212394086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299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44072.0U Active CN212394086U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带状连接组件和穿戴式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9408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18965A (zh) * 2020-04-24 2020-07-1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带状连接组件和穿戴式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18965A (zh) * 2020-04-24 2020-07-1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带状连接组件和穿戴式设备
CN111418965B (zh) * 2020-04-24 2024-11-0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带状连接组件和穿戴式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29578B (zh) 一种可拆卸的连接件及可穿戴设备
CN209769231U (zh) 腕戴设备
CN215124967U (zh) 快拆机构和腕戴设备
CN212394086U (zh) 一种带状连接组件和穿戴式设备
CN113662337B (zh) 一种表带及手表
CN212185448U (zh) 一种磁吸结构、磁吸搭扣及可穿戴设备
CN109372842A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CN214047813U (zh) 快拆结构和腕戴设备
CN210471217U (zh) 腕戴设备
CN113854715B (zh) 可穿戴设备
CN215075969U (zh) 表带及可穿戴设备
CN209995504U (zh) 快插组件和手表
CN111418965A (zh) 一种带状连接组件和穿戴式设备
CN113827004B (zh) 腕戴设备
CN114081252B (zh) 可穿戴设备
CN114145549B (zh) 可穿戴设备
CN216316035U (zh) 可穿戴设备
CN216316038U (zh) 可穿戴设备
CN116195818A (zh) 表带连接装置及手表
CN113273773A (zh) 一种连接组件和穿戴式设备
CN209750010U (zh) 腕戴设备
CN210895031U (zh) 可穿戴设备
CN216753719U (zh) 带体组件和可穿戴设备
CN113925265A (zh) 腕戴设备
CN218551571U (zh) 设备主机及可穿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