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46807U - 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及覆膜支架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及覆膜支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346807U CN212346807U CN202021303842.1U CN202021303842U CN212346807U CN 212346807 U CN212346807 U CN 212346807U CN 202021303842 U CN202021303842 U CN 202021303842U CN 212346807 U CN212346807 U CN 2123468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nch
- stent
- micropore
- stent graft
- reg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所述覆膜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主体上的覆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覆膜上设置有微孔区域,所述微孔区域具有多个微孔,多个所述微孔排列成孔间距在0.2mm至2.0mm范围内的阵列,所述微孔能供血流通过,在所述覆膜支架植入过程中,所述微孔区域用于识别血管分支区域,并为分支支架的植入提供入路,在治疗血管病变的同时,不会阻断附近分支血管血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及覆膜支架系统。
背景技术
高血压、结缔组织疾病、胸部创伤都可能导致主动脉病变。血管内修复术已经成为治疗各种主动脉病变的可靠选择。随着累及分支血管的主动脉疾病(如动脉瘤、动脉夹层、动脉穿透性溃疡等)日益严重,以及分支血管血供重建的重要性被逐渐发觉,如何在有效地治疗主动脉病变的同时,不影响病变附近分支血管血供的问题,已成为主动脉病变介入治疗手术关注的焦点。
目前临床上治疗主动脉分支处病变的介入技术主要有“烟囱”技术、分支支架技术、原位开窗技术等。上述三种治疗技术的主要缺陷分别是:1.烟囱支架会影响覆膜支架与主动脉的贴壁性,易造成内漏。此外,主动脉覆膜支架会对烟囱支架产生压迫,易造成烟囱支架通道横截面变小或闭塞,远期通畅率低。2.分支支架定位困难,施术者操作难度大,耗时长;分支支架对位不正确,分支血管的远期通畅率低。3.所述原位开窗技术的主要缺陷是:在未进行破膜开窗前,覆膜会完全阻断分支血管的血供,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术中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此种情况下,需要提前建立起体外循环才能进行手术,这增加了手术的复杂程度和手术时间。此外,使用球囊扩张窗口时,容易造成覆膜在编织纹路方向上的撕裂而引起内漏。
因此,根据现有治疗技术的不足,设计出一种能够在治疗主动脉病变的基础上,保留其分支血管血流的覆膜支架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和覆膜支架系统,在治疗主动脉病变的同时,不会阻断附近分支血管血流。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所述覆膜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主体上的覆膜,在所述覆膜上设置有微孔区域,所述微孔区域具有多个微孔,多个所述微孔排列成孔间距在0.2mm至2.0mm范围内的阵列,所述微孔能供血流通过,在所述覆膜支架植入过程中,所述微孔区域用于识别血管分支区域,并为分支支架的植入提供入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孔的直径在0.1mm至0.6mm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覆膜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微孔区域,所述微孔区域被设置在沿所述覆膜支架圆周方向15度至360度的区域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孔区域的长度在3mm至100mm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主体通过编织而成或通过激光切割而成。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主体具有足够的支撑力,所述支架主体的形状为直筒形或锥形。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主体被部分覆膜,位于所述支架主体的近心端部分的支架未被覆膜。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主体被全部覆膜。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主体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镍钛合金、钴铬合金、镁合金、316L不锈钢、金属钽、高分子材料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微孔区域的边缘设置有多个显影标记以标示所述微孔区域的位置。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影标记通过精密缝合或铆接连接在所述微孔区域的边缘。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影标记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8”字形等。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影标记的数量为2-10个。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影标记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铂金、金、钽金属、医用不锈钢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覆膜具有生物相容性,所述覆膜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聚四氟乙烯、涤纶、聚酯、聚氨基甲酸乙酯等。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系统,所述覆膜支架系统包括输送系统和设置在所述输送系统内的覆膜支架、破膜器、扩张球囊与分支支架,所述覆膜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主体上的覆膜,在所述覆膜上设置有微孔区域,所述微孔区域具有多个微孔,多个所述微孔排列成孔间距在0.2mm至2.0mm范围内的阵列,所述微孔能供血流通过,当所述覆膜支架被所述输送系统递送到目标区域并释放时,流过所述微孔的血流指引所述微孔区域被放置在血管分支开口处,所述微孔区域能为所述血管分支临时供血,所述破膜器用于穿透所述微孔区域以提供便于所述扩张球囊通过的扩口,所述扩张球囊用于进一步增大所述扩口的尺寸以便于所述分支支架穿过所述微孔区域支撑在所述血管分支处,以建立血管分支的供血通道。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孔的直径在0.1mm至0.6mm范围内。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覆膜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微孔区域,所述微孔区域被设置在沿所述覆膜支架圆周方向15度至360度的区域范围内。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孔区域的长度在3mm至100mm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微孔区域的边缘设置有多个显影标记以标示所述微孔区域的位置。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影标记通过精密缝合或铆接连接在所述微孔区域的边缘。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影标记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8”字形等。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影标记的数量为2-10个。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影标记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铂金、金、钽金属、医用不锈钢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支架通过编织而成或通过激光切割而成。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主体具有足够的支撑力,所述支架主体的形状为直筒形或锥形。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主体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镍钛合金、钴铬合金、镁合金、316L不锈钢、金属钽、高分子材料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覆膜具有生物相容性,所述覆膜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聚四氟乙烯、涤纶、聚酯、聚氨基甲酸乙酯等。
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覆膜支架和覆膜支架系统在其覆膜上设置有微孔区域,所述微孔区域具有多个微孔,所述微孔能供血流通过,在覆膜支架植入过程中,所述微孔区域能够识别血管分支区域,并为所述血管分支临时供血;而且设置在微孔区域的多个所述微孔排列成孔间距在0.2mm至2.0mm范围内的阵列,所述微孔的直径在0.1mm至0.6mm范围内,微孔直径和孔间距的这种设置方式既能保证分支血管供血,又能防止破膜器穿刺过程中覆膜撕裂,即便扩张球囊进一步扩张也仅仅是改变微孔区域内与其相邻的微孔的尺寸,而不会撕裂覆膜,因此,微孔区域能够为分支支架的植入提供很好的入路指示和入路窗口。
2、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微孔区域的边缘设置有多个显影标记以标示所述微孔区域的位置,可在数字减影造影技术(DSA)的监测下,通过显影标记将覆膜支架的微孔区域段放置于分支血管开口处,覆膜支架在治疗主动脉病变的同时,不会阻断分支血管血流。而且,显影标记也利于分支支架的定位,分支支架可穿过微孔区域后释放在目标位置,以建立血管分支供血通道。
3、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微孔的直径在0.1mm至0.6mm范围内,没有位于血管分支开口处的微孔贴靠在血管壁上,由于微孔孔径的限制和主动脉血流流速快,压力高的特点,一段时间后,微孔内会出现血液堆积造成微孔永久封闭,因此不必担心出现内漏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利用现有技术中的“烟囱”技术治疗主动脉病变的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2是利用现有技术中的分支支架技术治疗主动脉病变的覆膜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3是利用现有技术中的原位开窗技术治疗主动脉病变的覆膜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的破膜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的扩张球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4c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d是本实用新型的导丝的结构示意图。
图4e是利用现有技术中的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a-图5d是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的实施例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a-图6c是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的实施例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a-图7d是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系统的实施例一的操作过程示意图。
图8a-图8d是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的实施例二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a-图9d是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系统的实施例二的操作过程示意图。
图10a-图10d是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的实施例三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图11d是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系统的实施例三的操作过程示意图。
图12a和图12b是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的实施例三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由此带来的优点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其中,附图中的部件并非一定是按比例进行绘制,其重点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进行举例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对其中涉及的众所周知的结构或材料未作详细说明。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述的各种实施方式只用于举例说明,而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详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之前,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术语进行如下说明:
“微孔区域”是指由在覆膜上设置的多个微孔所限定的区域,多个微孔按照不同的规则组成阵列,一个阵列为一个微孔区域。每个阵列的排列规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每个阵列中的微孔的孔径和/或孔间距可以相同或不同。
“烟囱”技术是现有技术中治疗主动脉病变的常用术式。如图1所示,其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首先,在数字减影造影技术(DSA)的监测下,将主体支架10和烟囱支架11分别输送到主动脉9和相应血管分支91内,暂不释放;然后再通过数字减影造影技术明确各支架定位后,先释放主动脉腔内的主体支架10,再将烟囱支架11释放于主体支架10与主动脉壁之间,靠烟囱支架11的支撑力挤出一条流向分支的供血通道,而为了便于血液流入烟囱支架11,释放时,烟囱支架11需超出主体支架10前缘至少5mm。
“分支支架”技术是现有技术中治疗主动脉病变的常用术式。分支覆膜支架的结构如图2所示。分支覆膜支架中的主体支架20和分支支架21通常为一体结构。“分支支架”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在数字减影造影技术(DSA)的监测下,将穿过分支支架21的导丝推送到相应分支血管内,将穿过主体支架20的导丝推送到主动脉病变处,然后将主体支架20沿其内部导丝输送到主动脉病变处并保证分支支架沿其内部导丝被预放置在分支血管开口处,调整好支架位置并造影确认后,释放主体支架20和分支支架21来隔绝主动脉病变并维持分支血管血流。
“开窗”技术是现有技术中治疗主动脉病变的常用术式。图3示出了用于原位开窗技术的覆膜支架结构。在该结构中,覆膜支架的主体支架30和分支支架31是分体结构。该覆膜支架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在数字减影造影技术(DSA)的监测下,在病变的主动脉腔内放置覆膜支架的主体支架30,此时分支血管开口处的覆膜会完全阻断分支血管的血流;其次,使用针刺(或激光、或频射)等方式,在位于分支血管开口处的覆膜上进行破膜开窗;然后,使用球囊对原始窗口进行扩张;最后,在窗口扩张完成后植入分支支架31,支撑窗口从而保持分支血流通畅。
实施例一
如图5a-图5d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100,所述覆膜支架包括支架主体101和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主体101上的覆膜,所述支架主体101为由镍钛合金丝编织而成的直筒形结构,具有足够的支撑力,在所述覆膜上设置有一个微孔区域102,所述微孔区域102具有多个微孔,多个所述微孔排列成孔间距在0.2mm至2.0mm范围内的阵列,所述微孔能供血流通过,在覆膜支架100植入过程中,所述微孔区域102用于识别血管分支区域,并为分支支架的植入提供入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设置在所述微孔区域102内的多个微孔的直径相等,或者设置在所述微孔区域102中间部分的微孔直径大于设置在所述微孔区域边缘部分的微孔直径,所述微孔的直径在0.1mm至0.6mm范围内。所述微孔区域102被设置在沿所述覆膜支架100圆周方向15度至360度的区域范围内。所述微孔区域102的长度b在3mm至100mm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设置在所述微孔区域102中间部分的微孔之间的间隔小于设置在所述微孔区域102边缘部分的微孔之间的间隔。所述微孔区域102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方形、带状等。微孔区域102的长度,以及微孔的直径和微孔的排布方式可以根据病变处分支血管的直径和位置做相应调整。由于本实用新型对微孔孔径和排布的限制以及主动脉血流流速快,压力高的特点,对于没有位于血管分支开口处的微孔贴靠在血管壁上,一段时间后,微孔内会出现血液堆积造成微孔永久封闭,因此不必担心出现内漏的现象。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微孔区域102的边缘设置有多个显影标记103以标示所述微孔区域102的位置。所述显影标记103通过精密缝合或铆接连接在所述微孔区域102的边缘。所述显影标记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8”字形等。所述显影标记103的数量为2-10个。所述显影标记103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铂金、金、钽金属、医用不锈钢等。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微孔区域102的边缘设置有多个显影标记103以标示所述微孔区域102的位置,可在数字减影造影技术(DSA)的监测下,通过显影标记103将覆膜支架的微孔区域段放置于分支血管开口处,覆膜支架在治疗主动脉病变的同时,不会阻断分支血管血流。而且,显影标记103也利于分支支架的定位,分支支架可穿过微孔区域102后释放在目标位置,以建立血管分支供血通道。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支架被部分覆膜,位于所述支架主体的近心端部分的支架未被覆膜。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支架被全部覆膜。
如图6a-图6c所示,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主体101是通过激光切割而成的锥形结构,该结构能够适应植入部位人体血管(如颈动脉血管)的形状特点。
如图4a-图4e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系统,该系统包括输送系统108、导丝107和设置在所述输送系统内的覆膜支架、破膜器105、扩张球囊106与分支支架104,如图5a-图5d所示,所述覆膜支架100包括支架主体101和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主体101上的覆膜,在所述覆膜上设置有微孔区域102,所述微孔区域102具有多个微孔,多个所述微孔排列成孔间距在0.2mm至2.0mm范围内的阵列,所述微孔能供血流通过,当所述覆膜支架100被所述输送系统递送到目标区域并释放时,流过所述微孔的血流指引所述微孔区域102被放置在血管分支开口处,所述微孔区域102能为所述血管分支临时供血,所述破膜器105由所述输送系统输送到所述微孔区域102,所述破膜器105用于穿透所述微孔区域102以提供便于所述扩张球囊106通过的扩口,所述扩张球囊106用于进一步增大所述扩口的尺寸以便于所述分支支架104穿过所述微孔区域102支撑在所述血管分支处,以建立血管分支的供血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输送系统108、破膜器105、扩张球囊106和分支支架104均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结构,在此对其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主体101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镍钛合金、钴铬合金、镁合金、316L不锈钢、金属钽、高分子材料等。所述覆膜具有生物相容性,以精密缝合或热压成型等方式固定到支架主体101上,所述覆膜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聚四氟乙烯、涤纶、聚酯、聚氨基甲酸乙酯等。
如图7a-图7d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覆膜支架系统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如7a所示,在数字减影造影技术(DSA)的监测下,将装载有所述覆膜支架100的输送系统沿导丝107送达至病变血管处,在可视微孔区域102的血流通过情况下和/或在显影标记103的标示下,将微孔区域102放置于分支血管开口处,对位准确后,释放覆膜支架,此时覆膜支架既覆盖了主动脉病变位置,同时由于微孔区域102对血流的可透性,也保证了分支血管的血供。
第二步,如图7b所示,将破膜器105沿导丝107输送到微孔区域102所在的分支血管开口处,进行穿刺破膜,形成扩口,完成后撤出破膜器105。由于微孔区域102的存在减小了破膜穿刺力,覆膜穿刺也变得更加容易。
第三步,如图7c所示,将扩张球囊沿导丝107输送至扩口处,进一步增大扩口的尺寸,由于是在微孔区域102进行的窗口扩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球囊扩孔带来的窗口处覆膜撕裂的风险。
第四步,如图7d所示,将分支支架104沿导丝107植入到分支血管开口处来支撑并稳定窗口,从而保持分支血流通畅。
从上面的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没有采用容易产生内漏的“烟囱”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覆膜支架和覆膜支架系统在其覆膜上设置有微孔区域,所述微孔区域具有多个微孔,所述微孔能供血流通过,在覆膜支架植入过程中,所述微孔区域能够识别血管分支区域,并为所述血管分支临时供血,因而操作简单,不需建立体外循环,手术时间短、难度低,而且设置在微孔区域的多个所述微孔排列成孔间距在0.2mm至2.0mm范围内的阵列,所述微孔的直径在0.1mm至0.6mm范围内,这种微孔直径和孔间距的设置既能保证分支血管供血,又能防止破膜器穿刺过程中覆膜撕裂,即便扩张球囊进一步扩张也仅仅是改变微孔区域内与其相邻的微孔的尺寸,而不会撕裂覆膜,因此,微孔区域能够为分支支架的植入提供很好的入路指示和入路窗口,既解决了现有的“分支支架”技术定位困难,操作难度大的问题,又解决了“开窗”技术手术并发症严重、手术复杂的问题。
实施例二
如图8a-图8d所示,一种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200,所述覆膜支架200包括支架主体201和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主体201上的覆膜,所述支架主体201为由镍钛合金丝编织而成的直筒形结构,具有足够的支撑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所述覆膜上设置有多个微孔区域202,多个微孔区域202可分别置于不同的分支血管开口处,该结构适用于病变位置存在多个分支血管的情况。微孔区域202中多个微孔的孔径和孔间距的设置可以根据病变处分支血管的直径和位置做相应调整。在一个实施方式电在多个所述微孔区域202的边缘设置有多个显影标记203以标示所述微孔区域102的位置。
图9a-图9d示出了该实施例的覆膜支架系统的操作步骤,其与实施一中的操作步骤的区别在于,需要将多个微孔区域202分别置于不同的分支血管开口处,保证对位的准确性,使得各分支血管血流通畅,然后分别多次重复第二步至第四步。
实施例三
如图10a-10d所示,一种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300,所述覆膜支架300包括支架主体301和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主体301上的覆膜,所述支架主体301为由镍钛合金丝编织而成的直筒形结构,具有足够的支撑力,本实施例与实施一的区别在于:在所述覆膜的某一区域沿支架主体301的圆周方向360度均设置有微孔,即微孔区域302沿覆膜支架的周向360度设置。该覆膜支架300的结构适用于病变位置在同一径向上存在多个分支血管的情况,例如肾动脉血管病变。
图11a-图11d示出了该实施例的覆膜支架系统的操作步骤,其与实施一中的操作步骤的区别在于,在所述微孔区域302的边缘设置有显影标记303,在显影标记303的标示下,将微孔区域302放置在分支血管开口处时。此时,无需考虑微孔区域302在径向上的位置,覆膜在某一区域段360度均设置有微孔,不仅能适应病变位置在同一径向上存在多个分支血管的情况,也可以降低施术者将微孔区域302对准分支血管开口处的难度。此外,由于微孔孔径的限制和动脉血流流速快,压力高的特点,一段时间后,同一径向上没有位于血管分支开口处的微孔内会出现血液堆积造成微孔永久封闭,不必担心出现内漏问题。
实施例四
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一种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400,所述覆膜支架400包括支架主体401和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主体401上的覆膜,所述支架主体401为由镍钛合金丝编织而成的直筒形结构,具有足够的支撑力,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覆膜支架在整个覆膜上均设置有微孔区域402。本实施例中涉及到的覆膜支架适用于主动脉病变处分支情况复杂,分支众多的案例,该结构不会阻塞众分支血管的血供。
在本实施例中,其操作步骤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所述覆膜支架的两端设置有显影标记403,在显影标记403的标示下,通过输送系统将覆膜支架400放置于主动脉病变处后,即可进行后续的破孔、扩孔、植入分支支架等操作。由于整段覆膜上均存在微孔,故不存在将微孔区域403与分支血管开口处对位问题,不必担心覆膜阻塞分支血管。此外,由于微孔孔径的限制和主动脉血流流速快,压力高的特点,对没有位于血管分支开口处的微孔,一段时间后,微孔内会出现血液堆积造成微孔永久封闭,不必担心出现内漏问题。
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病变区域的解剖结构设置适合的微孔区域的数量和微孔区域范围,在沿所述覆膜支架圆周方向15度至360度的区域范围内均可设置微孔区域。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所述覆膜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主体上的覆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覆膜上设置有微孔区域,所述微孔区域具有多个微孔,多个所述微孔排列成孔间距在0.2mm至2.0mm范围内的阵列,所述微孔能供血流通过,在所述覆膜支架植入过程中,所述微孔区域用于识别血管分支区域,并为分支支架的植入提供入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的直径在0.1mm至0.6mm范围内,所述微孔区域的长度在3mm至100mm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覆膜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微孔区域,所述微孔区域被设置在沿所述覆膜支架圆周方向15度至360度的区域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微孔区域的边缘设置有多个显影标记以标示所述微孔区域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标记通过精密缝合或铆接连接在所述微孔区域的边缘。
6.一种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系统和设置在所述输送系统内的覆膜支架、破膜器、扩张球囊与分支支架,所述覆膜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主体上的覆膜,在所述覆膜上设置有微孔区域,所述微孔区域具有多个微孔,多个所述微孔排列成孔间距在0.2mm至2.0mm范围内的阵列,所述微孔能供血流通过,当所述覆膜支架被所述输送系统递送到目标区域并释放时,流过所述微孔的血流指引所述微孔区域被放置在血管分支开口处,所述微孔区域能为所述血管分支临时供血,所述破膜器用于穿透所述微孔区域以提供便于所述扩张球囊通过的扩口,所述扩张球囊用于进一步增大所述扩口的尺寸以便于所述分支支架穿过所述微孔区域支撑在所述血管分支处,以建立血管分支的供血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的直径在0.1mm至0.6mm范围内,所述微孔区域的长度在3mm至100mm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覆膜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微孔区域,所述微孔区域被设置在沿所述覆膜支架圆周方向15度至360度的区域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微孔区域的边缘设置有多个显影标记以标示所述微孔区域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标记通过精密缝合或铆接连接在所述微孔区域的边缘。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303842.1U CN212346807U (zh) | 2020-07-03 | 2020-07-03 | 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及覆膜支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303842.1U CN212346807U (zh) | 2020-07-03 | 2020-07-03 | 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及覆膜支架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346807U true CN212346807U (zh) | 2021-01-15 |
Family
ID=74152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303842.1U Active CN212346807U (zh) | 2020-07-03 | 2020-07-03 | 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及覆膜支架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34680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71549A (zh) * | 2020-07-03 | 2020-09-18 | 苏州悦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及覆膜支架系统 |
-
2020
- 2020-07-03 CN CN202021303842.1U patent/CN21234680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71549A (zh) * | 2020-07-03 | 2020-09-18 | 苏州悦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及覆膜支架系统 |
WO2022002274A1 (zh) * | 2020-07-03 | 2022-01-06 | 昌明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及覆膜支架系统 |
CN111671549B (zh) * | 2020-07-03 | 2025-01-10 | 昌明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及覆膜支架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671549B (zh) | 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及覆膜支架系统 | |
US20210196491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lacement of a graft or graft system | |
EP1578309B1 (en) | Delivery system for a prosthesis with anchoring stents | |
EP1492473B1 (en) | System for deploying multi-part endoluminal devices | |
JP4052396B2 (ja) | 腹部大動脈瘤の治療のための内管グラフト | |
US20110160833A1 (en) | Implantable graft assembly | |
CN112118807A (zh) | 用于多个血管的模块化支架装置和方法 | |
US11826271B2 (en) | Intraluminal vascular prosthesis | |
CN112006811A (zh) | 一种血管重建装置 | |
CN212346807U (zh) | 用于植入血管分支处的覆膜支架及覆膜支架系统 | |
CN113286565A (zh) | 主动脉上通路模块化支架组件和方法 | |
US11779453B2 (en) | Stent-graft prosthesis,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ed delivery of a stent-graft prosthesis | |
US20220410513A1 (en) | Patient specific system and method to repair aortic aneurysms | |
RU2764189C1 (ru) | Стент-графт для лечения аневризм и расслоения аорты | |
WO2015035481A1 (pt) | Stent ostial auto-expansível e método de aplicação campo da invenção | |
CN114096215A (zh) | 模块化多分支支架组件和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11 Address after: 215100 room 103 / 216, building B5, No. 2588, Wuzhong Avenu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angming Biotechnology (Su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No.82, Zhongta Road, Mudu Town,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zhou Yuecheng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