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45216U - 一种电芯中转装置及电芯上下料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芯中转装置及电芯上下料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245216U CN212245216U CN202020972624.0U CN202020972624U CN212245216U CN 212245216 U CN212245216 U CN 212245216U CN 202020972624 U CN202020972624 U CN 202020972624U CN 212245216 U CN212245216 U CN 21224521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jig
- pin
- frame
- pulling
- transf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芯中转装置及电芯上下料设备,属于电芯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其中,电芯中转装置包括机架、治具、牵引机构和移送机构。治具设置有多个放置槽,放置槽用于放置电芯,治具沿前后方向可移动地放置于机架。牵引机构连接于机架,牵引机构用于带动治具在执行位置与移送位置之间移动。移送机构沿前后方向可往返移动地设置于生产线上,移送机构用于将位于机架的治具取下,移送机构还用于将取下的治具放回机架。具有这种结构的电芯上下料设备还包括生产线,电芯中转装置为两个,两个电芯中转装置分别设置于生产线的上料位置和下料位置。这种结构的电芯上下料设备实现了治具的自动化中转及电芯的缓存,从而提高了电芯的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芯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芯中转装置及电芯上下料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电芯的输送通常是电芯自动化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现有的电芯生产线中,电芯通常通过机械手将电芯移送至治具内,然后在通过机械手将治具移送至流水线上,并采用多个治具在流水线上循环移送,以将电芯移送至加工工位,待加工完成后再将电芯移送至下料位置,最后通过机械手对治具内电芯进行下料,采用这种结构的设备需要机械手对治具进行移送,从而增加了电芯的生产流程,且治具在流水线上移送电芯时需要等待加工工位待加工的电芯,从而降低了电芯生产线的开动率,进而导致电芯的生产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中转装置及电芯上下料设备,以改善现有的电芯生产线的电芯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中转装置,包括机架、治具、牵引机构和移送机构;所述治具设置有多个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用于放置电芯,所述治具沿前后方向可移动地放置于所述机架;所述牵引机构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牵引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治具在执行位置与移送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移送机构沿前后方向可往返移动地设置于生产线上,所述移送机构用于将位于所述机架的所述治具取下,所述移送机构还用于将取下的所述治具放回所述机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治具可移动地放置在机架上,机架可分为执行位置和移送位置,在治具位于执行位置时,生产线上的机器人能够将电芯上料至治具内或将对治具内的电芯进行下料,然后通过牵引机构能够驱动治具在执行位置与移送位置之间移动,之后通过移送机构能够将位于移送位置的治具从机架上取下,并带动治具在生产线上往返移动,最后再将治具放回至机架上,以实现对电芯的自动上料和下料,以及对治具的自动化中转,从而提高了电芯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缩短了电芯的生产流程。此外,治具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放置电芯的放置槽,实现了电芯的缓存,从而提高了电芯生产线的开动率,进而提高了电芯的生产效率。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中转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移送机构包括基座和升降组件;所述基座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生产线上;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定位板和第一驱动件,所述定位板与所述基座通过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定位板沿上下方向移动,以将位于所述机架的所述治具取下或将取下的所述治具放回所述机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移送机构设置有升降组件,升降组件包括定位板和第一驱动件,通过第一驱动件驱动定位板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将位于移送位置处的治具顶离机架或将已取下的治具放回到机架上,通过这种结构实现了治具从移送位置的取下和放回,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进一步地,所述机架包括架体、第一底板、第二底板和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均沿左右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架体,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相互靠近或远离。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相对架体沿左右方向移动,以使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保证了升降组件能够将治具顶离机架后从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之间取下,且还能够带动已取下的治具从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之间沿上下方向向上移动,以将已取下的治具放回至机架,进而避免了机架对治具的取下或放回产生干涉。
进一步地,所述治具还设置有多个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放置槽一一对应,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销和弹性件,所述限位销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治具,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治具和所述限位销之间,所述弹性件用于使所述限位销紧抵于所述放置槽内的电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每个放置槽设置一个限位组件对放置槽内的电芯进行限位和固定,防止电芯在治具移动的过程中产生晃动,从而导致电芯损坏。其中,限位组件包括限位销和弹性件,通过弹性件推动限位销紧抵于放置槽内的电芯,以对电芯进行限位和固定,这种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进一步地,所述电芯中转装置还包括第一拔销机构;所述第一拔销机构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第一拔销机构用于在所述治具位于所述执行位置时拔动所述限位销。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芯中转装置还设置有第一拔销机构,当治具位于执行位置进行上料或下料时,通过第一拔销机构能够将设置在治具上的限位销进行拔出,以便于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对将电芯上料至放置槽内或对放置槽内的电芯进行下料,通过这种结构提高了电芯中转装置的自动化程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拔销机构包括第一拔销板和执行单元;所述第一拔销板的边部设置有用于卡入所述限位销的外侧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限位销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拔销板与所述机架通过所述执行单元连接,所述执行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拔销板相对所述机架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执行单元带动第一拔销板相对机构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移动,以使第一拔销板上的第一卡槽卡入到限位销的外侧,然后执行单元再带动第一拔销板沿左右方向移动,以拔动限位销,通过这种结构实现了第一拔销机构的自动拔销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移送机构上设置有第二拔销机构;所述第二拔销机构用于在所述移送机构将位于所述机架的所述治具取下后拔动所述限位销。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移送机构将位于机架上的治具取下后,通过设置在移送机构上的第二拔销机构能够将位于移送机构上的治具的限位销拔出,以便生产线上的加工机器人将放置槽内的电芯取下进行加工或将加工完成的电芯放回至放置槽中,从而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电芯中转装置的自动化率。
进一步地,所述电芯中转装置还包括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定位机构用于定位位于所述执行位置以及所述移送位置的所述治具。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芯中转装置还设置有定位机构,当治具移动至执行位置时,定位机构能够对治具进行定位,以保证治具的位置精度,从而生产线上的机器人能够准确对电芯进行上料或下料。当治具位于移送位置时,通过定位机构对治具进行定位以保证移送机构将顺利将治具从机架上取下,或当移送机构将已取下的治具放回至移送位置时,通过定位机构对治具进行定位能够保证牵引机构顺利对治具进行牵引和驱动。
进一步地,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牵引部和牵引组件;所述治具设置有供所述牵引部插入的牵引孔;所述牵引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牵引部相对所述机架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治具上设置有供牵引部插入的牵引孔,通过牵引组件驱动牵引部相对机架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移动,以带动治具相对机架沿前后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了治具在移送位置与执行位置之间移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芯上下料设备,包括生产线和上述的电芯中转装置;所述生产线具有上料位置和下料位置;所述电芯中转装置为两个,两个电芯中转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上料位置和所述下料位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芯上下料设备设置有生产线,且在生产线的上料位置和下料位置均设置有电芯中转装置。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线上在上料位置与下料位置之间设置有加工位置,通过设置在上料位置处的电芯中转装置实现了治具在上料位置与生产线上加工位置之间的移动,以将多个电芯的同时上料至加工位置。通过设置在下料位置处的电芯中转装置实现了治具在下料位置与生产线上加工位置治具的移动,以对加工位置的多个电芯同时进行下料,采用这种结构的电芯上下料设备实现了电芯的自动上料和下料以及电芯的缓存,从而提高了电芯上下料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进而提高了电芯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上下料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芯中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机架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3所示的机架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1所示的移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电芯上下料设备;10-生产线;11-上料位置;12-下料位置;13-加工位置;14-生产线导轨;20-电芯中转装置;30-机架;31-执行位置;32-移送位置;33-架体;34-第一底板;341-第一导轨;35-第二底板;351-第二导轨;36-第二驱动件;40-治具;41-放置槽;42-限位组件;421-限位销;43-第一滚轮;44-第二滚轮;45-第一定位孔;46-牵引孔;50-牵引机构;51-牵引部;52-牵引组件;521-第五驱动件;522-移动座;523-驱动装置;5231-移动导轨;60-移送机构;61-基座;611-第一座体;612-第二座体;613-连接柱;62-升降组件;621-定位板;6211-导向柱;6212-定位销;622-第一驱动件;6221-丝杆;6222-丝杆套;63-第六驱动件;64-第二拔销机构;641-第二拔销板;6411-第二卡槽;70-第一拔销机构;71-第一拔销板;711-第一卡槽;72-执行单元;721-第三驱动件;722-活动座;723-第四驱动件;80-定位机构;81-第一定位组件;811-定位块;82-第二定位组件;83-第三定位组件;C-前后方向;D-左右方向;E-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上下料设备100,其能够改善现有的电芯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低下,从而导致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以下结合附图对电芯上下料设备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电芯上下料设备100包括生产线10和两个电芯中转装置20。生产线10具有上料位置11和下料位置12,两个电芯中转装置20分别设置于上料位置11和下料位置12。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线10上在上料位置11与下料位置12之间设置有加工位置13,通过设置在上料位置11处的电芯中转装置20将电芯上料至加工位置13,实现了电芯的自动上料。此外,通过设置在下料位置12处的电芯中转装置20将加工位置13处的电芯下料至下料位置12,实现了电芯的自动下料,从而提高了电芯上下料设备100的自动化程度,进而提高了电芯的生产效率。
其中,生产线10具有生产线导轨14,上料位置11和下料位置12分布设置于生产线导轨14在沿前后方向C上的两端。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电芯中转装置20包括机架30、治具40、牵引机构50和移送机构60。治具40设置有多个放置槽41(图中未示出),放置槽41用于放置电芯,治具40沿前后方向C可移动地放置于机架30。牵引机构50连接于机架30,牵引机构50用于带动治具40在执行位置31与移送位置32之间移动。移送机构60沿前后方向C可往返移动地设置于生产线导轨14上,移送机构60用于将位于机架30的移送位置32处的治具40取下,移送机构60还用于将取下的治具40放回机架30的移送位置32。
治具40可移动地放置在机架30上,机架30可分为执行位置31和移送位置32,在治具40位于执行位置31时,生产线10上的机器人能够将电芯上料至治具40内或将对治具40内的电芯进行下料,然后通过牵引机构50能够驱动治具40在执行位置31与移送位置32之间移动。位于上料位置11处的电芯中转装置20的移送机构60能够带动治具40在上料位置11与加工位置13之间的移动,以实现电芯上料至加工位置13,位于下料位置12处的电芯中转装置20的移送机构60能够带动治具40在加工位置13与下料位置12之间的移动,以对加工位置13处的电芯进行下料,从而实现了电芯的自动上料和下料,提高了电芯上下料设备100的自动化程度。此外,治具40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放置电芯的放置槽41,实现了电芯的缓存,从而提高了电芯上下料设备100的开动率,进而提高了电芯的生产效率。
其中,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机架30包括架体33、第一底板34、第二底板35和第二驱动件36。第一底板34和第二底板35均沿左右方向D可移动地设置于架体33,第二驱动件36用于驱动第一底板34和第二底板35相互靠近或远离。通过第二驱动件36驱动第一底板34和第二底板35相对架体33沿左右方向D移动,以使第一底板34和第二底板35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保证了移送机构60能够将位于移送位置32处的治具40从第一底板34和第二底板35之间取下或将已取下的治具40放回至移送位置32,进而避免了机架30对治具40的取下或放回产生干涉。
其中,第一底板34上设置有供治具40沿前后方向C移动的第一导轨341。第二底板35上设置有供治具40沿前后方向C移动的第二导轨351。
可选地,第二驱动件36为四个气缸,其中两个气缸用于驱动第一底板34相对架体33沿左右方向D移动,气缸的缸体固定连接于架体33,第一底板34可移动地设置于架体33上,气缸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一底板34,从而驱动第一底板34相对架体33沿左右方向D移动。另外两个气缸用于驱动第二底板35相对架体33沿左右方向D移动,气缸的缸体固定连接于架体33,第二底板35可移动地设置于架体33上,气缸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二底板35,从而驱动第二底板35相对架体33沿左右方向D移动,进而驱动第一底板34和第二底板35相互靠近或远离。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36还可以为其他结构,比如第二驱动件36为双向气缸,双向气缸的缸体固定连接于架体33,第一底板34和第二底板35均可移动地设置于架体33上,双向气缸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底板34和第二底板35连接,从而驱动第一底板34和第二底板35相互靠近或远离。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治具40还设置有多个限位组件42。限位组件42与放置槽41一一对应,限位组件42包括限位销421和弹性件,限位销421可移动地连接于治具40,弹性件设置于治具40和限位销421之间,弹性件用于使限位销421紧抵于放置槽41内的电芯。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在每个放置槽41设置一个限位组件42对放置槽41内的电芯进行限位和固定,防止电芯在治具40移动的过程中产生晃动,从而导致电芯损坏。其中,限位组件42包括限位销421和弹性件,限位销421可移动地插设于治具40,治具40上开设有供限位销421插入的孔道,孔道的两端分别贯通治具40的侧表壁和放置槽41的侧槽壁,限位销421的一端凸出于放置槽41的侧槽壁,限位销421的另一端凸出于治具40的侧表壁,当电芯位于放置槽41内时,弹性件能够推动限位销421紧抵于放置槽41内的电芯,以对电芯进行限位和固定,这种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其中,弹性件为弹簧,弹簧套设于限位销421,限位销421具有紧抵于放置槽41内的电芯的抵靠端,弹簧的一端抵靠于放置槽41的侧槽壁,弹簧的另一端抵靠于限位销421的抵靠端,以使限位销421能够紧抵于放置槽41内的电芯。
可选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治具40还设置有多个第一滚轮43和多个第二滚轮44,第一滚轮43用于可滚动地放置于第一导轨341上,第二滚轮44用于可滚动地放置于第二导轨351上,以实现治具40相对机架30能够在移送位置32与执行位置31之间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治具40也可以是其他结构,比如,治具40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一滑槽用于可移动地放置于第一导轨341上,第二滑槽用于可移动地放置于第二导轨351上,从而实现治具40相对机架30能够在移送位置32与执行位置31之间移动。
第一滚轮43和第二滚轮44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等。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第一滚轮43和第二滚轮44均为四个。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图3和图4所示,电芯中转装置20还包括第一拔销机构70。第一拔销机构70连接于机架30,第一拔销机构70用于在治具40位于执行位置31时拔动限位销421。
当治具40位于执行位置31进行上料或下料时,通过第一拔销机构70能够将设置在治具40上的限位销421进行拔出,以便于生产线10上的机器人对将电芯上料至放置槽41内或对放置槽41内的电芯进行下料,通过这种结构提高了电芯中转装置20的自动化程度。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5所示,第一拔销机构70包括第一拔销板71和执行单元72。第一拔销板71的边部设置有用于卡入限位销421的外侧的第一卡槽711,第一卡槽711与限位销421一一对应。第一拔销板71与机架30通过执行单元72连接,执行单元72用于驱动第一拔销板71相对机架30沿上下方向E和左右方向D移动。通过执行单元72带动第一拔销板71相对机构沿上下方向E和左右方向D移动,以使第一拔销板71上的第一卡槽711卡于到限位销421的外侧,然后执行单元72再带动第一拔销板71沿左右方向D移动,以拔动限位销421,通过这种结构实现了第一拔销机构70的自动拔销功能。
其中,第一卡槽711为多个,使得第一拔销板71能够同时卡于多个限位销421,从而同时拔动多个限位销421,进而提高了拔销的效率。
示例性的,第一卡槽711为U型槽。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卡槽711也可以为V型槽、半圆形槽等。
可选地,如图5所示,执行单元72包括第三驱动件721、活动座722和第四驱动件723。第一拔销板71通过第三驱动件721与活动座722连接,第三驱动件721用于驱动第一拔销板71相对活动座722沿左右方向D移动。活动座722与机架30通过第四驱动件723连接,第四驱动件723用于驱动活动座722相对机架30沿上下方向E移动。通过这种简单且易于实现的结构实现了执行单元72驱动第一拔销板71相对机架30沿上下方向E和左右方向D移动。
其中,第三驱动件721为气缸,气缸的缸体固定连接于活动座722,第一拔销板71可移动地设置于活动座722,气缸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一拔销板71,从而驱动第一拔销板71相对活动座722沿左右方向D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驱动件721也可以是其他结构,比如,第三驱动件721包括电机和齿条,电机固定连接于活动座722,齿条连接于第一拔销板71,第一拔销板71可移动地设置于活动座722,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与齿条进行啮合,进而驱动第一拔销板71相对活动座722沿左右方向D移动。
示例性的,第四驱动件723为气缸,气缸的缸体连接于机架30,活动座722可移动地设置于机架30,气缸的输出端连接于活动座722,从而驱动活动座722相对机架30沿上下方向E移动。
可选地,如图4所示,在治具40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两排放置槽41,每排的放置槽41均为多个,治具40在左右方向D上的两侧均设置有多个限位组件42,限位组件42与放置槽41一一对应。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放置槽41也可以设置为一排。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第一拔销机构70为四个,四个第一拔销机构70中的两个第一拔销机构70用于在治具40位于执行位置31时拔动治具40在左右方向D上的一侧的限位销421,四个第一拔销机构70中的另外两个第一拔销机构70用于在治具40位于执行位置31时拔动治具40在左右方向D上的另一侧的限位销421。
可选地,结合图2和图3所示,电芯中转装置20还包括定位机构80。定位机构80连接于机架30,定位机构80用于定位位于执行位置31以及移送位置32的治具40。
当治具40移动至执行位置31时,定位机构80能够对治具40进行定位,以保证治具40的位置精度,从而生产线10上的机器人能够准确对电芯进行上料或下料。当治具40位于移送位置32时,通过定位机构80对治具40进行定位以保证移送机构60将顺利将治具40从机架30上取下,或当移送机构60将已取下的治具40放回至移送位置32时,通过定位机构80对治具40进行定位能够保证牵引机构50顺利对治具40进行牵引和驱动。
本实施例中,定位机构80包括第一定位组件81、第二定位组件82和第三定位组件83。当治具40位于执行位置31时,第一定位组件81和第二定位组件82能够对治具40进行定位,以使治具40定位于执行位置31。当治具40位于移送位置32时,第三定位组件83能够对治具40进行定位,以使治具40定位于移送位置32。
其中,结合图4和图6所示,治具40上具有第一定位孔45,第一定位组件81包括定位块811和气缸,气缸的缸体固定连接于机架30,定位块811相对机架30沿上下方向E可移动地设置于机架30,气缸的输出端连接于定位块811,从而驱动定位块811相对机架30沿上下方向E移动,以使定位块811用于插入第一定位孔45内,以实现对治具40的定位。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3所示,第二定位组件82的结构和第三定位组件83的结构均与第一定位组件81的结构相同,且第二定位组件82与机架30的连接方式和第三定位组件83与机架30的连接方式均与第一定位组件81与机架30的连接方式相同。其中,第一定位组件81连接于第二底板35,第二定位组件82和第三定位组件83均连接于第一底板34。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4所示,牵引机构50包括牵引部51和牵引组件52。治具40设置有供牵引部51插入的牵引孔46。牵引部51与机架30通过牵引组件52连接,牵引组件52用于驱动牵引部51相对机架30沿上下方向E和前后方向C移动。
治具40上设置有供牵引部51插入的牵引孔46,通过牵引组件52驱动牵引部51相对机架30沿上下方向E和前后方向C移动,以带动治具40相对机架30沿前后方向C移动,从而实现了治具40在移送位置32与执行位置31之间移动。
其中,如图2所示,牵引组件52包括第五驱动件521、移动座522和驱动装置523,牵引部51与移动座522通过第五驱动件521连接,第五驱动件521用于驱动牵引部51相对移动座522沿上下方向E移动,移动座522通过驱动装置523连接于架体33,驱动装置523用于驱动移动座522相对架体33沿前后方向C移动。
示例性的,第五驱动件521为气缸,气缸的缸体连接于移动座522,牵引部51可移动地设置于移动座522,气缸的输出端连接于牵引部51,从而驱动牵引部51相对移动座522沿上下方向E移动。
示例性的,牵引部51为圆柱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驱动装置523包括电机、齿条和移动导轨5231。移动导轨5231连接于架体33,移动座522可移动地设置于架体33,电机连接于移动座522,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与设置于移动导轨5231上的齿条进行啮合,从而带动移动座522在移动导轨5231上沿前后方向C移动。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7所示,移送机构60包括基座61和升降组件62。基座61可移动地设置于生产线导轨14上。升降组件62包括定位板621和第一驱动件622,定位板621与基座61通过第一驱动件622连接,第一驱动件622用于驱动定位板621沿上下方向E移动,以将位于机架30的移送位置32的治具40取下或将取下的治具40放回机架30的移送位置32。
移送机构60设置有升降组件62,升降组件62包括定位板621和第一驱动件622,通过第一驱动件622驱动定位板621沿上下方向E移动,从而将位于移送位置32处的治具40顶离机架30或将已取下的治具40放回到机架30上,通过这种结构实现了治具40从移送位置32的取下和放回,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其中,基座61包括第一座体611、第二座体612和多个连接柱613,第一座体611可移动地设置于生产线导轨14上,第二座体612与第一座体611通过连接柱613连接。
示例性的,连接柱613为四个,连接柱61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座体611,连接柱61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座体612。
本实施例中,定位板621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座体612上,第一驱动件622连接于第一座体611。其中,定位板621还连接有多个导向柱6211,第二座体612上开设有供导向柱6211通过的通孔,以使导向柱6211在定位板621相对第二座体612沿上下方向E移动时对定位板621起到导向的作用。示例性的,导向柱6211为四个。
其中,如图7所示,第一驱动件622包括电机、丝杆6221和丝杆套6222,电机固定连接于第一座体611,丝杆6221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座体611上,丝杆套6222套设于丝杆6221并连接于定位板621,设置于丝杆6221上的齿轮与设置于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进行啮合,从而驱动丝杆6221相对第一座体611转动,以带动丝杠套沿上下方向E移动,进而带动定位板621相对第二座体612沿上下方向E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622也可以是其他结构,比如,第一驱动件622为气缸,气缸的缸体连接于第一座体611,气缸的输出端连接于定位板621从而驱动定位板621相对第二座体612沿上下方向E移动。
本实施例中,定位板621还设置有两个定位销6212,治具40的下表面设置有两个第二定位孔,每个定位销6212用于插设于一个定位孔内,以将治具40定位在定位板621上。
综上,结合图2和图7所示,当移送机构60需要将治具40从移送位置32取下时,首先通过第一驱动件622驱动定位板621沿上下方向E向上移动,以将定位板621上的定位销6212插入到治具40的第二定位孔内,然后第一驱动件622继续驱动定位板621沿上下方向E向上移动,以将治具40顶离第一导轨341和第二导轨351,并使治具40放置到定位板621上。在定位板621将治具40顶离第一导轨341和第二导轨351后,通过第二驱动件36驱动第一底板34和第二底板35相互远离,然后通过第一驱动件622驱动定位板621沿上下方向E向下移动,以将治具40放置于移送机构60上,便于移送机构60带动治具40在生产线导轨14上移动。当移送机构60将治具40从移送位置32处取下后,第二驱动件36驱动第一底板34和第二底板35相互靠近。反之,当移送机构60需要将已取下的治具40放回至移送位置32处时,首先通过第二驱动件36驱动第一底板34和第二底板35相互远离,然后通过第一驱动件622驱动定位板621沿上下方向E向上移动,以带动治具40沿上下方向E向上移动。当治具40所在的位置高于第一底板34和第二底板35所在的位置时,第二驱动件36驱动第一底板34和第二底板35相互靠近,之后通过第一驱动件622驱动定位板621沿上下方向E向下移动,以将治具40放回至第一导轨341和第二导轨351上。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移送机构60还包括第六驱动件63,第六驱动件63连接于第一座体611,第六驱动件63用于驱动基座61在生产线导轨14上沿前后方向C往返移动。本实施例中,第六驱动件63为电机,电机输出端的齿轮与设置于生产线导轨14上的齿条进行啮合,从而驱动基座61在生产线导轨14上沿前后方向C往返移动。
可选地,继续参考图7所示,移送机构60上还设置有第二拔销机构64。第二拔销机构64用于在移送机构60将位于机架30的治具40取下后拔动限位销421。在移送机构60将位于机架30上的治具40取下后,通过设置在移送机构60上的第二拔销机构64能够将位于移送机构60上的治具40的限位销421拔出,以便生产线10上的加工机器人将放置槽41内的电芯取下进行加工或将加工完成的电芯放回至放置槽41中,从而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电芯中转装置20的自动化率。
示例性的,第二拔销机构64为四个,四个第二拔销机构64均连接于第二座体612。其中,四个第二拔销机构64中的两个第二拔销机构64用于在治具40位于移送机构60上时拔动治具40在左右方向D上的一侧的限位销421,四个第二拔销机构64中的另外两个第二拔销机构64用于在治具40位于移送机构60上时拔动治具40在左右方向D上的另一侧的限位销421。
其中,第二拔销机构64包括第二拔销板641和第七驱动件,第二拔销板641的边部设置有用于卡入限位销421的外侧的第二卡槽6411,第二卡槽6411与限位销421一一对应。第二拔销板641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座体612,第七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二拔销板641相对第二座体612沿左右方向D移动,以拔动治具40上的限位销421。第二卡槽6411为多个,使得第二拔销板641能够同时卡于多个限位销421,从而同时拔动多个限位销421,进而提高了拔销的效率。
示例性的,第二卡槽6411为U型槽。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卡槽6411也可以为V型槽、半圆形槽等。
可选地,第七驱动件为气缸,气缸的缸体固定连接于第二座体612,第二拔销板641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座体612,气缸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二拔销板641,从而驱动第二拔销板641相对第二座体612沿左右方向D移动。
综上,当通过升降组件62将治具40从移送位置32取下时,设置在治具40上的限位销421能够卡于第二卡槽6411内,然后通过第六驱动件63驱动基座61在生产线导轨14上移动,以将治具40移动至加工位置13。当治具40位于加工位置13时,通过设置四个第二拔销机构64分别拔动治具40在左右方向D上的两侧的限位销421,以便于位于加工位置13处的机器人将电芯移送至治具40的放置槽41内或将位于放置槽41内的电芯取下。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芯中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
治具,所述治具设置有多个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用于放置电芯,所述治具沿前后方向可移动地放置于所述机架;
牵引机构,所述牵引机构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牵引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治具在执行位置与移送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沿前后方向可往返移动地设置于生产线上的移送机构,所述移送机构用于将位于所述机架的所述治具取下,所述移送机构还用于将取下的所述治具放回所述机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中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送机构包括基座和升降组件;
所述基座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生产线上;
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定位板和第一驱动件,所述定位板与所述基座通过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定位板沿上下方向移动,以将位于所述机架的所述治具取下或将取下的所述治具放回所述机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中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包括架体、第一底板、第二底板和第二驱动件;
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均沿左右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架体,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相互靠近或远离。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芯中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治具还设置有多个限位组件;
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放置槽一一对应,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销和弹性件,所述限位销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治具,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治具和所述限位销之间,所述弹性件用于使所述限位销紧抵于所述放置槽内的电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中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中转装置还包括第一拔销机构;
所述第一拔销机构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第一拔销机构用于在所述治具位于所述执行位置时拔动所述限位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中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拔销机构包括第一拔销板和执行单元;
所述第一拔销板的边部设置有用于卡入所述限位销的外侧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限位销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拔销板与所述机架通过所述执行单元连接,所述执行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拔销板相对所述机架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中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送机构上设置有第二拔销机构;
所述第二拔销机构用于在所述移送机构将位于所述机架的所述治具取下后拔动所述限位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中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中转装置还包括定位机构;
所述定位机构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定位机构用于定位位于所述执行位置以及所述移送位置的所述治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中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牵引部和牵引组件;
所述治具设置有供所述牵引部插入的牵引孔;
所述牵引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牵引部相对所述机架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移动。
10.一种电芯上下料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生产线和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芯中转装置;
所述生产线具有上料位置和下料位置;
所述电芯中转装置为两个,两个电芯中转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上料位置和所述下料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972624.0U CN212245216U (zh) | 2020-05-29 | 2020-05-29 | 一种电芯中转装置及电芯上下料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972624.0U CN212245216U (zh) | 2020-05-29 | 2020-05-29 | 一种电芯中转装置及电芯上下料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245216U true CN212245216U (zh) | 2020-12-29 |
Family
ID=73977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972624.0U Active CN212245216U (zh) | 2020-05-29 | 2020-05-29 | 一种电芯中转装置及电芯上下料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245216U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58649A (zh) * | 2020-12-31 | 2021-04-16 | 山东微波电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行波管的自动装配设备 |
CN112692542A (zh) * | 2020-12-31 | 2021-04-23 | 山东微波电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 螺旋线、夹持杆及管壳的自动装配设备 |
CN112880296A (zh) * | 2020-12-31 | 2021-06-01 | 山东微波电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可快速降温的装配机 |
CN113178619A (zh) * | 2021-04-26 | 2021-07-27 |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移送装置和方法 |
CN114098277A (zh) * | 2021-12-07 | 2022-03-01 | 赫比(厦门)精密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牙刷手柄的分离装置 |
CN115401323A (zh) * | 2022-09-15 | 2022-11-29 | 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 | 集流盘焊接系统 |
CN117192397A (zh) * | 2023-09-07 | 2023-12-08 | 浙江斯柯特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可调式定位治具的电芯检测设备 |
-
2020
- 2020-05-29 CN CN202020972624.0U patent/CN21224521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58649A (zh) * | 2020-12-31 | 2021-04-16 | 山东微波电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行波管的自动装配设备 |
CN112692542A (zh) * | 2020-12-31 | 2021-04-23 | 山东微波电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 螺旋线、夹持杆及管壳的自动装配设备 |
CN112880296A (zh) * | 2020-12-31 | 2021-06-01 | 山东微波电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可快速降温的装配机 |
CN112880296B (zh) * | 2020-12-31 | 2022-11-29 | 山东微波电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可快速降温的装配机 |
CN113178619A (zh) * | 2021-04-26 | 2021-07-27 |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移送装置和方法 |
CN114098277A (zh) * | 2021-12-07 | 2022-03-01 | 赫比(厦门)精密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牙刷手柄的分离装置 |
CN115401323A (zh) * | 2022-09-15 | 2022-11-29 | 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 | 集流盘焊接系统 |
CN115401323B (zh) * | 2022-09-15 | 2024-01-23 | 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 | 集流盘焊接系统 |
CN117192397A (zh) * | 2023-09-07 | 2023-12-08 | 浙江斯柯特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可调式定位治具的电芯检测设备 |
CN117192397B (zh) * | 2023-09-07 | 2024-05-28 | 浙江斯柯特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可调式定位治具的电芯检测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245216U (zh) | 一种电芯中转装置及电芯上下料设备 | |
CN107887314A (zh) | 一种硅片转运装载装置及基于其的硅片转运装载方法 | |
CN216548362U (zh) | 一种电芯缓存移送机构及电芯上下料装置 | |
CN216849891U (zh) | 一种硅片花篮的升降装置 | |
CN214569054U (zh) | 一种自动上下料装置 | |
CN212122321U (zh) | 一种用于多级漏电断路器组装设备 | |
CN118183267A (zh) | 物料移载装置 | |
WO2024199504A1 (zh) | 一种插片机空篮更换机构 | |
CN110329766B (zh) | 直线式并排双侧升降自动上挂机 | |
CN115566108B (zh) | 一种汇流条的制作方法 | |
CN107537784B (zh) | 一种电池阻抗测试机 | |
CN111468976A (zh) | 铜管铣削加工的批量上下料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
CN108942144A (zh) | 一种电磁阀组件装配方法 | |
CN216582960U (zh) | 晶环供给装置 | |
CN213444730U (zh) | 用于电动汽车电加热零件清洗工装的自动装载机 | |
CN214070523U (zh) | 一种自动插装电子元器件的设备 | |
CN215755047U (zh) | 一种全自动电子元件上料机 | |
CN215247638U (zh) | 一种晶圆盒自动输送装置 | |
CN216302535U (zh) | 一种自动化升降上下料机构 | |
CN212113538U (zh) | 一种键盘弹键内外框自动组装设备 | |
CN211505635U (zh) | 一种定位机构及其老化测试设备 | |
CN221851225U (zh) | 一种快速铆合连线设备 | |
KR100376773B1 (ko) | 핸들러용 인덱스장치 | |
CN208601016U (zh) | 电磁阀组件装配设备 | |
CN218487716U (zh) | 光杆打横孔及倒角一体化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