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20352U - 婴儿车座位组件及婴儿车 - Google Patents
婴儿车座位组件及婴儿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220352U CN212220352U CN202020156805.6U CN202020156805U CN212220352U CN 212220352 U CN212220352 U CN 212220352U CN 202020156805 U CN202020156805 U CN 202020156805U CN 212220352 U CN212220352 U CN 21222035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 joint
- assembly
- stroller
- backre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婴儿车座位组件及婴儿车,其中座位组件包括:座位部、靠背部,相对于座位部的倾角可调;扶手部,相对于座位部可转动地设置;关节组件,将靠背部、扶手部和座位部连接在一起,关节组件包括第一锁定解锁部件、第二锁定解锁部件和致动件,第一锁定解锁部件和第二锁定解锁部件均与致动件连接,致动件与靠背部同步转动;第一操作件,通过传力件与致动件连接,被配置为在运动至第一解锁位置时,通过传力件带动致动件运动,以通过致动件的运动使第一锁定解锁部件解锁,允许调节靠背部相对于座位部的倾角;并在靠背部朝向座位部转动折回的过程中带动致动件转动,以通过致动件的转动使第二锁定解锁部件解锁,允许扶手部朝向座位部转动折回。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儿童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婴儿车座位组件及婴儿车。
背景技术
目前的婴儿车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设计了靠背倾角可调的结构,在婴儿日常乘坐时将靠背直立,在婴儿睡着后使靠背向后调节。而且,在婴儿车需要携带或存放时,还需要进行折叠。为了实现这两个功能,目前的婴儿车需要设计复杂的机构,而且操作难度也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婴儿车座位组件及婴儿车,能够更方便地对座位组件进行调节和收合。
本公开的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婴儿车座位组件,包括:
座位部;
靠背部,相对于座位部的倾角可调;
扶手部,设在座位部和靠背部之间,且相对于座位部可转动地设置;
关节组件,将靠背部、扶手部和座位部连接在一起,关节组件包括第一锁定解锁部件、第二锁定解锁部件和随靠背部同步转动的致动件,第一锁定解锁部件和第二锁定解锁部件均与致动件连接;
传力件;
第一操作件,通过传力件与致动件连接,被配置为在运动至第一解锁位置时,通过传力件带动致动件运动,以通过致动件的运动使第一锁定解锁部件解锁,允许调节靠背部相对于座位部的倾角;并在靠背部朝向座位部转动折回的过程中,带动致动件转动,以通过致动件的转动使第二锁定解锁部件解锁,允许扶手部朝向座位部转动折回。
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背部包括U形管,U形管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关节组件与座位部沿座位组件宽度方向的两个侧端连接;
第一操作件设在U形管的横管的中间位置,传力件穿设在U形管内,传力件与第一操作件连接,且分别与两侧的致动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操作件设在横管顶部,第一操作件的第一端与横管可转动地连接,且转动轴线与横管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一操作件的第二端为自由端,被配置为在朝向远离横管的方向运动时到达第一解锁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关节组件还包括:
第一关节件,与座位部的侧端连接;和
第二关节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盖体部和第一连接部,第一盖体部扣合在第一关节件沿座位组件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第一连接部与靠背部连接;
其中,第一盖体部的内侧设有第一滑槽,致动件在第一滑槽内可移动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关节组件还包括:第一关节件,与座位部的侧端连接;
第一锁定解锁部件包括:
多个第一卡槽,设在第一关节件沿座位组件的宽度方向的内侧面上,且沿靠背部的转动方向间隔设置;和
凸台,固定在致动件上,被配置为在第一操作件处于第一锁定位置时嵌入其中一个第一卡槽内,以使靠背部相对于座位部固定;并在第一操作件处于第一解锁位置时脱离第一卡槽,以对靠背部进行倾角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致动件随靠背部一起转动,第二锁定解锁部件包括:
第一凸块,固定在致动件沿宽度方向的外侧,第一凸块上设有第一斜面;
推力组件,设在致动件沿宽度方向的外侧,推力组件在朝向第一凸块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凸块,第二凸块上设有第二斜面,推力组件的周向上设有第二卡槽;和
卡合块,与扶手部连接,被配置为在第一操作件处于第一锁定位置时嵌入第二卡槽内,以使扶手部相对于座位部固定;
其中,第一斜面被构造为在靠背部越过倾角最陡倾角档位持续转动的过程中与第二斜面接触,并通过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运动配合使卡合块脱离第二卡槽,以使第二锁定解锁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推力组件包括:
第一推力盘,包括盘体和第二凸块,第二凸块设在盘体朝向第一凸块的一侧;和
第二推力盘,与第一推力盘同轴设置,第二推力盘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卡槽,第二卡槽的槽底为斜面,且槽底的径向尺寸沿宽度方向从外至内逐渐增大;
在第一操作件处于第一解锁位置,且靠背部朝向座位部转动折回的过程中,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运动配合使第一推力盘和第二推力盘共同沿宽度方向朝外移动,以通过第二卡槽的槽底推动卡合块脱离第二卡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合块的端部设有斜面,且与第二卡槽的槽底相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凸块设有两个,且相对于推力组件的中心线呈中心对称设置,推力组件的中心线与靠背部和扶手部的转动轴线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关节组件还包括:
第三关节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环状部和第二连接部,环状部同轴套设在推力组件外,且位于第一关节件沿宽度方向的外侧,第二连接部与扶手部连接;环状部的内壁设有沿在第二连接部内部延伸的引导槽;
其中,卡合块可滑动地设在引导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关节组件还包括:
第一关节件,与座位部的侧端连接,第一关节件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圆盘部、轴部和环状的第一凸缘部,轴部至少沿宽度方向朝向第一圆盘部的外侧延伸,第一凸缘部设在第一圆盘部沿宽度方向朝外的侧面上,且沿径向位于轴部之外;和
盖体,与第一关节件同轴设置,盖体包括第二圆盘部和环状的第二凸缘部,第二凸缘部与第一凸缘部抵接;
其中,第三关节件沿宽度方向设在第一圆盘部与第二圆盘部之间,且套设在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的周向外侧;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的内壁上设有内花键,推力组件套设在轴部上,且推力组件的外壁上设有与内花键配合的外花键,以通过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运动配合使推力组件沿宽度方向移动,从而使卡合块脱离第二卡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关节组件还包括第一复位元件,设在推力组件与盖体之间,被配置为在靠背部和扶手部相对于座位部展开后,使推力组件复位。
本公开的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婴儿车,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婴儿车座位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车架,被配置为支撑婴儿车座位组件,关节组件还包括:
第一关节件,与座位部的侧端连接,第一关节件沿靠背部和扶手部的转动轴线设有安装孔;
第三锁定解锁部件,包括轴和设在车架上的孔,轴同轴穿过第一关节件,且轴相对于第一关节件沿转动轴线可移动地设置;和
第二操作件,被配置为在第二锁定位置时,使轴的端部向外伸出至与孔配合,以将婴儿车座位组件与车架相对固定;并在运动至第二解锁位置时,使轴缩回至与孔脱离,以允许将婴儿车座位组件拆离车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操作件上设有第三斜面,第三锁定解锁部件还包括:
套筒件,同轴固定设在安装孔内,且穿过第二操作件,套筒件的侧壁上沿转动轴线设有导向槽;
销轴,沿径向穿过轴和导向槽,销轴的外侧壁与第三斜面接触;
其中,第二操作件被配置为在第二锁定位置时,使销轴与第三斜面的最低位置接触;并在从第二锁定位置向第二解锁位置运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三斜面驱动销轴沿导向槽移动,以带动轴缩回脱离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斜面从下至上沿转动轴线厚度逐渐增加,以在按压第二操作件时使销轴通过向上滑动实现向内缩回。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操作件上沿转动轴线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两侧均设置倾斜角度一致的第三斜面,销轴的两端分别搭接在两侧的第三斜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致动件沿宽度方向的内侧设有第二滑槽;
其中,第二操作件可移动地设在第二滑槽内,且第二操作件与致动件的移动方向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关节组件还包括:
第二关节件,设在第一关节件沿宽度方向的内侧,且与靠背部连接,第二关节件与第二操作件之间设有限位部,被配置为对处于第二锁定位置的第二操作件进行限位;和
第二复位元件,设在第二操作件与致动件之间,被配置为在第一操作件处于第一锁定位置时,使第二操作件复位;并在第二操作件处于第二锁定位置时,使第一操作件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关节组件还包括:
第二关节件,设在第一关节件沿宽度方向的内侧,且与靠背部连接;
固定件,设在套筒件的内侧端部,被配置为将套筒件固定在第二关节件上;和
第三复位元件,设在套筒件内,且位于固定件与轴的端部之间,被配置为使轴复位。
本公开实施例的婴儿车座位组件,第一操作件被配置为在运动至第一解锁位置时,通过传力件带动致动件运动,以通过致动件的运动使第一锁定解锁部件解锁,允许调节靠背部相对于座位部的倾角;并在靠背部朝向座位部转动折回的过程中,通过靠背部带动致动件转动,以通过致动件的转动使第二锁定解锁部件解锁,允许扶手部朝向座位部转动折回。此种座位组件能够方便地调节靠背部的倾角,并在第一操作件处于第一解锁位置时方便地将整个座位组件折回进行收合,可简化机构,易于操作,使座位组件的调节和收合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婴儿车座位组件的一些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公开婴儿车座位组件的一些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为本公开婴儿车座位组件的一些实施例中靠背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婴儿车座位组件的一些实施例中靠背部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婴儿车座位组件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操作件安装于靠背部上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第一操作件相对于靠背部抬起的剖视图;
图7为本公开婴儿车座位组件的一些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一操作件处于第一锁定位置时,第一锁定解锁部件的内侧视角图;
图9为第一操作件处于第一锁定位置时,第一锁定解锁部件的外侧视角图;
图10为图4中的K处放大图,对应于第一操作件处于第一锁定位置的示意图;
图11为第一操作件运动至第一解锁位置时,第一锁定解锁部件的内侧视角图;
图12为第一操作件运动至第一解锁位置时,第一锁定解锁部件的外侧视角图;
图13为第一操作件运动至第一解锁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4为靠背部处于三个倾角调节档位的示意图;
图15为第一操作件处于第一锁定位置时,第二锁定解锁部件内侧视角图;
图16为第一操作件处于第一锁定位置时,第二锁定解锁部件外侧视角图;
图17为第一操作件处于第一锁定位置时,第二锁定解锁部件处于锁定状态的立体图;
图18为第一操作件处于第一解锁位置时,第二锁定解锁部件处于解锁状态的内侧视角图;
图19为第一操作件处于第一解锁位置时,第二锁定解锁部件处于解锁状态的外侧视角图;
图20为第一操作件处于第一解锁位置时,第二锁定解锁部件处于解锁状态的立体图;
图21为靠背部朝向扶手部折回的示意图;
图22为靠背部和扶手部均朝向座位部折回的示意图;
图23为第二操作件处于第二锁定位置的示意图;
图24为第二操作件处于第二锁定位置时,第三锁定解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第二操作件处于第二锁定位置时,套筒件、轴和销轴的配合结构立体图;
图26为第二操作件处于第二锁定位置时,关节组件的剖视图;
图27为第二操作件处于第二锁定位置时,关节组件剖切后的内侧视角图;
图28为第二操作件处于第二锁定位置时,第二操作件与致动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第二操作件处于第二解锁位置的示意图;
图30为第二操作件处于第二解锁位置时,第三锁定解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第二操作件处于第二解锁位置时,套筒件、轴和销轴的配合结构立体图;
图32为第二操作件处于第二解锁位置时,关节组件的剖视图;
图33为第二操作件处于第二解锁位置时,关节组件剖切后的内侧视角图;
图34为第二操作件处于第二解锁位置时,第二操作件与致动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5为第二操作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6为致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7为第二关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8为第一关节件安装于座位部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9为第三关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0为第一推力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1为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2为本公开婴儿车作为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组合。
本公开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以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不同组成部件,并不表示先后或主次关系。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顶”、“底”、“前”、“后”、“左”和“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其中,“前”、“后”、“左”和“右”这些方位都是以婴儿乘坐于座位组件中的方向定义。其中,长度方向指婴儿车座位组件的前后方向,宽度方向指婴儿车座位组件的左右方向。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婴儿车,婴儿车包括车架以及婴儿车座位组件 (后续简称“座位组件”),车架被配置为对座位组件进行支撑,车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实现婴儿车的行走,座位组件可整体安装于车架上,供婴儿或儿童乘坐,例如,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
图1至图42为本公开婴儿车座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座位组件包括:座位部3、靠背部12、扶手部2、脚蹬部4、关节组件B、传力件11和第一操作件A。
靠背部13连接在座位部3后端的上方,且相对于座位部3的倾角可调。靠背部13上可转动地设置至少一个U形的骨架1,骨架1固定于顶篷上,用于实现顶篷的收合与展开。扶手部2设在座位部3和靠背部13之间,且相对于座位部3可转动地设置。脚蹬部4连接在座位部3前端的下方。
关节组件B将靠背部13、扶手部2和座位部3连接在一起,靠背部13和扶手部2可拆卸地设置。关节组件B包括第一锁定解锁部件、第二锁定解锁部件和致动件16,第一锁定解锁部件和第二锁定解锁部件均与致动件16连接,致动件16随靠背部13同步转动。较优地,关节组件B的中心线与靠背部13和扶手部2的转动轴线一致,以简化结构。
第一操作件A通过传力件11与致动件16连接,例如,传力件11 可以是钢丝绳、链条、纤维绳等能够传力的细长条结构。第一操作件 A具有两个位置,包括第一锁定位置和第一解锁位置。
第一操作件A被配置为在处于第一锁定位置时,将靠背部13、扶手部2和座位部3固定;并在运动至第一解锁位置时,通过传力件11 带动致动件16运动,以通过致动件16的运动使第一锁定解锁部件解锁,允许调节靠背部13相对于座位部3的倾角,可进行连续调节或者多档位调节,例如,通过致动件16的移动使第一锁定解锁部件解锁;并在第一操作件A处于第一锁定位置使第一锁定解锁部件处于解锁状态下,且靠背部13朝向座位部3转动折回的过程中,通过靠背部13 带动致动件16运动,以通过致动件16的转动使第二锁定解锁部件解锁,允许扶手部2朝向座位部3转动折回,此时由于第一锁定解锁部件也被解锁,扶手部2和靠背部13均可相对于座位部3折回,以实现座位部件的折叠。
本公开该实施例的座位组件能够方便地调节靠背部的倾角,并在第一操作件处于第一解锁位置时方便地将整个座位组件折回进行收合,可简化机构,易于操作,使座位组件的调节和收合更加便捷。
如图2所示,靠背部13包括U形管,U形管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关节组件B与座位部3沿座位组件宽度方向的两个侧端连接;U形管包括两个竖管和与两个竖管的顶端连接的横管。第一操作件A设在 U形管的横管的中间位置,传力件11穿设在U形管内,传力件11与第一操作件A连接,且分别与两侧的致动件16连接。
通过将传力件11穿设在靠背部13的U形管内,在牵动传力件11 时可充分利用U形管的引导作用,传力件11不会脱出,可提供锁定与解锁的可靠性,而且能够简化座位组件的结构。
为了对乘员的背部进行支撑,靠背部13还包括支撑件,支撑件沿宽度方向的两端与U形管的两个竖管连接。例如,支撑件可采用柔性材料制成,例如支撑布或支撑网等,可减轻座位组件的重量,易于携带;或者支撑件采用刚性材料制成,例如塑料支撑板等。
传力件11可采用两种连接方式:其一,采用两根传力件11,两个传力件11分别位于U形管内的两侧,每根传力件11的一端与第一操作件A连接,另一端与致动件16连接。其二,采用一根完整的传力件11,传力件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致动件16连接,且中间穿过第一操作件A。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操作件A设在横管顶部,第一操作件A 的第一端与横管可转动地连接,且转动轴线与横管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一操作件A的第二端为自由端,被配置为在朝向远离横管的方向运动时到达第一解锁位置。
此种结构通过向上扳动第一操作件A实现解锁,能够使得使用者更加方便地实施解锁操作,在处于推车的站立位置就可调节靠背部13 的倾角,操作角度适宜,易于在第一操作件A处于第一解锁位置的状态下,顺势用手向靠背部13施力,以实现靠背部13的倾角调节;并在靠背部13处于最陡档位时持续朝向座位部3推动,就能将座位组件整体折回,操作方便。
如图10所示,第一操作件A包括:扳动件6和保护件5,保护件 5扣合在扳动件6上,以遮盖扳动件6内部的结构。为了在靠背部13 的U形管的横管上固定第一操作件A,在U形管上固定弧状的安装板 10,扳动件6可呈带有弧度的矩形结构,扳动件6的第一端可转动地固定在安装板10上,第二端为自由端,扳动件6和扣合件5的第二端可整体向上抬起以实现解锁。
如图5所示,安装板10上沿横管的延伸方向间隔设有两个导向导向柱101。扳动件6的内侧面上沿横管的延伸方向间隔设有两个导向槽61,导向槽61可呈U形结构,导向槽61沿座位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导向槽61位于导向柱101的内侧,且导向槽61的侧壁上设有开孔,其中一根传力件11从扳动件6顶部的开口穿入导向槽61后,从导向槽61侧壁的开孔穿过,并经过导向柱101的引导后从靠背部13 的U形管内穿过,最终与同侧的致动件16连接。
如图6所示,在向上扳动第一操作件A的第二端时,会牵引传力件11向上移动,从而带动致动件16向上移动实现解锁。
如图38所示,关节组件B还包括:第一关节件40和第二关节件 17。第一关节件40与座位部3的侧端连接,座位部3沿着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分别设置一个第一关节件40,第一关节件40与座位部3可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靠背部13、第二关节件17和致动件16始终处于相同角度。如图37所示,第二关节件17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盖体部171和第一连接部172,第一盖体部171可呈圆形盖,扣合在第一关节件40沿座位组件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第一连接部172与靠背部 13连接,第一连接部172可呈管状结构,靠背部13的U形管可插入第一连接部172,并通过快速卡合结构或紧固件进行固定。
其中,如图8所示,第一盖体部171的内侧设有第一滑槽173,致动件16在第一滑槽173内可移动地设置。由于第二关节件17与靠背部13的U形管连接,传力件11在穿过U形管后可直接连接到致动件16上,结构简单,传力稳定,而且,通过第一滑槽173的引导作用可防止致动件16在解锁过程中发生卡滞。
下面将详细给出各锁定解锁部件的具体结构形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关节组件B还包括:第一关节件 40,与座位部3的侧端连接。第一锁定解锁部件包括:多个第一卡槽 401,例如,矩形、三角形或梯形卡槽,设在第一关节件40沿座位组件的宽度方向的内侧面上,且沿靠背部13的转动方向间隔设置;和凸台161,固定在致动件16上,被配置为在第一操作件A处于第一锁定位置时嵌入其中一个第一卡槽401内,以使靠背部13相对于座位部3 固定;并在第一操作件A处于第一解锁位置时脱离第一卡槽401,以对靠背部13进行倾角调节。
如图9所示,凸台161设在致动件16沿宽度方向的外侧面上,凸台161可固定在致动件16上,或者一体成型。可选地,凸台161也可设在致动件16的底部。
如图10所示,当第一操作件A处于第一锁定位置时,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操作件14卡合在第二关节件17上,致动件16在第二复位元件15的作用下位于最底端,此时凸台161卡入其中一个第一卡槽401,使靠背部13相对于座位部3固定。
如图13所示,当第一操作件A向上扳动至第一解锁位置时,如图11和图12所示,致动件16在传力件11牵引下向上移动,并脱离第一卡槽401,解除了对靠背部13的转动约束,靠背部13可进行倾角调节。如图14所示,当凸台161嵌入最右侧的第一卡槽401时,靠背部13位于最陡的倾角档位;当凸台161嵌入最左侧的第一卡槽401 时,靠背部13位于最缓的倾角档位;当凸台161嵌入中间的第一卡槽 401时,靠背部13位于中间倾角档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致动件16随第二关节件17和靠背部13一起转动,第二锁定解锁部件包括:第一凸块163、推力组件和卡合块30。
第一凸块163固定在致动件16沿宽度方向的外侧,第一凸块163 上设有第一斜面,第一凸块163可固定在致动件16上,或者与致动件 16一体设置,更优地,凸台161、第一凸块163和致动件16一体成型。
如图16所示,推力组件设在致动件16沿宽度方向的外侧,推力组件在朝向第一凸块163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凸块322,第二凸块322 上设有第二斜面3222,推力组件的周向上设有第二卡槽331;和卡合块30,与扶手部2连接,被配置为在第一操作件A处于第一锁定位置时嵌入第二卡槽331内,以使扶手部2相对于座位部3固定。
其中,当凸台161嵌入最右侧的第一卡槽401时,靠背部13位于最陡的倾角档位,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即将接触。第一斜面被构造为在靠背部13越过倾角最陡倾角档位持续转动的过程中与第二斜面 3222接触,并通过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3222的运动配合使卡合块30 脱离第二卡槽331,以使第二锁定解锁部件解锁。
该实施例能够将致动件16的上移运动转化为第一锁定解锁部件,并将靠背部13带动致动件16的转动运动转化为第二锁定解锁部件的解锁力,使得两个锁定解锁结构的解锁相对独立,能够使座位组件的调节和收合更加可靠。
仍参考图17,推力组件包括:第一推力盘32和第二推力盘33。
其中,如图40所示,第一推力盘32包括盘体321和第二凸块322,第二凸块322设在盘体321朝向第一凸块163的一侧,第二凸块322 上沿盘体321的周向设有平面3221和第二斜面3222,在第一操作件 A处于第一解锁位置,且靠背部13朝向座位部3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3222沿周向相对运动,并在到达平面3221时,使第二锁定解锁部件解锁,并稳定地处于解锁位置。
优选地,如图40所示,第二凸块322设有两个,且相对于推力组件的中心线呈中心对称设置,以使两个第二凸块322上的第二斜面 3222的倾斜方向相同。相应地,第一凸块163也设置两个。其中推力组件的中心线与靠背部13和扶手部2的转动轴线一致。通过设置两个第二凸块322,能够使第一凸块163向第一推力盘32的两侧施加轴向推力,以使施力更加稳定,从而使第二锁定解锁部件的解锁更加可靠。
如图17所示,第二推力盘33与第一推力盘32同轴设置,第二推力盘33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卡槽331,第二卡槽331的槽底为斜面,且槽底的径向尺寸沿宽度方向从外至内逐渐增大。第一推力盘32沿宽度方向的外端面上设有齿3221,第二推力盘33朝向第一推力盘32的端面上也设有齿,以使第一推力盘32和第二推力盘33嵌合在一起,在靠背部13处于任何状态下,第一推力盘32和第二推力盘33都刚性接触,无相对位移,可同步沿轴向移动,且在销轴18的卡位下不能旋转。另外,在靠背部13处于任何状态下,第一推力盘32和第二推力盘33 均在第一复位元件36的作用下贴近致动件16。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第一操作件A处于第一锁定位置时,卡合块30在第三复位元件29的作用下嵌入第二卡槽331内,以将扶手部2相对于座位部3固定。
如图17至20所示,在第一操作件A处于第一解锁位置时,使靠背部13朝向座位部3转动折回的过程中,靠背部13带动致动件16 转动,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3222的运动配合使第一推力盘32和第二推力盘33共同沿宽度方向朝外移动,以通过第二卡槽331的槽底推动卡合块30脱离第二卡槽331,参考图20。由于解除了对扶手部2的转动约束,如图21所示,扶手部2可朝向座位部3转动收回,此时靠背部13也处于接触约束的状态可朝向座位部3转动收回。如图22所示,座位部件处于完全折回状态。
进一步地,卡合块30的端部设有斜面,且与第二卡槽331的槽底相配合。此种结构能够使第二卡槽331的槽底为卡合块30提供更加稳定的驱动力以实现解锁。
如图18和图39所示,关节组件B还包括第三关节件31,第三关节件31包括相互连接的环状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2,环状部311同轴套设在推力组件外,且位于第一关节件40沿宽度方向的外侧,第二连接部312与扶手部2连接,扶手部2可采用U形结构,第二连接部 312可采用管状结构,U形结构的端部可插入第二连接部312,并通过紧固件或者快插结构连接。环状部311的内壁设有沿在第二连接部312 内部延伸的引导槽313。其中,卡合块30可滑动地设在引导槽313内。
如图18所示,引导槽313的底部与卡合块30之间设有第四复位元件,例如弹簧等,以在座位组件展开后使卡合块30嵌入引导槽313 内。
如图26所示,关节组件B还包括:第一关节件40,与座位部3 的侧端连接,第一关节件40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圆盘部406、轴部402 和环状的第一凸缘部403,轴部402至少沿宽度方向朝向第一圆盘部 406的外侧延伸,第一凸缘部403设在第一圆盘部406沿宽度方向朝外的侧面上,且沿径向位于轴部402之外;和盖体38,与第一关节件 40同轴设置,盖体38包括第二圆盘部381和环状的第二凸缘部382,第二凸缘部382与第一凸缘部403相对设置且抵接。
其中,第三关节件31沿宽度方向设在第一圆盘部406与第二圆盘部381之间,且套设在第一凸缘部403和第二凸缘部382的周向外侧;如图41,第一凸缘部403和第二凸缘部382的内壁上设有内花键,推力组件套设在轴部402上,且推力组件的外壁上设有与内花键配合的外花键,以通过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3222的运动配合使推力组件沿宽度方向移动,从而使卡合块30脱离第二卡槽331。
具体地,第一推力盘32和第二推力盘33同轴套设在轴部402上,且第二推力盘33的外周侧壁上设有外花键,第一推力盘32能够向第二推力盘33施力以在第一凸缘部403和第二凸缘部382围合形成的空间内移动。
如图20所示,关节组件B还包括第一复位元件36,例如弹簧,套设在轴部402外,且设在推力组件与盖体38之间,被配置为在靠背部13和扶手部2相对于座位部3展开后,使推力组件复位。为了提高复位的稳定性,关节组件B还包括第二复位元件34,第一复位元件 36套设在第二复位元件34之外,第一复位元件36抵靠在第二推力盘 33上,第二复位元件34抵靠在第一推力盘32上。
为了防止推力组件沿周向转动,如图38所示,轴部402沿周向间隔设置多个键槽404。如图40所示,第一推力盘32沿轴向设有通孔 3212,通孔3212的内壁上间隔设置多个与键槽404配合的凸起3213。另外,如图32所示,第一复位元件36与盖体38之间设有止推件35,止推件35穿设在轴部402上,且与轴部402之间也通过键槽配合防止周向转动。
其次,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婴儿车,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婴儿车座位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婴儿车还包括车架,被配置为支撑婴儿车座位组件。如图23至35所示,关节组件B还包括:第一关节件40、第三锁定解锁部件和第二操作件14。
其中,如图38所示,第一关节件40与座位部3的侧端连接,第一关节件40沿靠背部13和扶手部2的转动轴线设有安装孔405。
如图26所示,第三锁定解锁部件包括轴23和设在车架上的孔,轴23同轴穿过第一关节件40,且轴23相对于第一关节件40沿转动轴线可移动地设置,以实现第三锁定解锁部件的解锁。
第二操作件14被配置为在第二锁定位置时,使轴23的端部向外伸出至与孔配合,以将婴儿车座位组件与车架相对固定;并在运动至第二解锁位置时,使轴23缩回至与孔脱离,以允许将婴儿车座位组件整体拆离车架,在拆开后还可将座位组件折合。
如图26至图28所示,第二操作件14上设有第三斜面141,第三锁定解锁部件还包括:套筒件39,同轴固定设在安装孔405内,且内端依次穿过致动件16和第二操作件14,套筒件39的侧壁上沿转动轴线设有导向槽394;销轴18,沿径向穿过轴23和导向槽394,销轴18的外侧壁与第三斜面141接触。
其中,第二操作件14被配置为在第二锁定位置时,使销轴18与第三斜面141的最低位置接触;并在从第二锁定位置向第二解锁位置运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三斜面141驱动销轴18沿导向槽394移动,以带动轴23缩回脱离孔。
该实施例能够在第二操作件14运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三斜面141 驱动销轴18运动,从而带动轴23在套筒件39内移动,以使轴23在凸出座位组件进入车架上的孔时,实现与车架的锁定,并使轴23在缩回座位组件脱离车架上的孔时,实现与车架的分离。
如图28所示,第三斜面141从下至上沿转动轴线厚度逐渐增加,以在按压第二操作件14时使销轴18通过向上滑动实现向内缩回。此种结构易于向第二操作件14施力以实现解锁,而且座位部3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一个第二操作件14,通过同时向两个第二操作件14施加按压力,可实现座位组件的拆卸。
如图28所示,第二操作件14上沿转动轴线设有第一通孔142,例如采用沿第二操作件14移动方向延伸的长圆孔,第一通孔142的两侧均设置倾斜角度一致的第三斜面141,销轴18的两端分别搭接在两侧的第三斜面141上。此种结构能够使销轴18在导向槽394内的移动更加稳定,受力均衡,不易发生卡滞。
进一步地,如图27和图28所示,致动件16上沿着沿转动轴线开设第二通孔162,例如采用沿第二操作件14移动方向延伸的长圆孔,套筒件39的内端依次穿过第二通孔162和第一通孔142,长圆孔能够为第二操作件14移动提供导向。
如图26所示,关节组件B还包括:第二关节件17,设在第一关节件40沿宽度方向的内侧,且与靠背部13连接;固定件20,设在套筒件39的内侧端部,被配置为将套筒件39固定在第二关节件17上;和第三复位元件22,例如弹簧,设在套筒件39内,且位于固定件20 与轴23的端部之间,被配置为在第二操作件14处于第二锁定位置时使轴23复位。
具体地,如图25所示,套筒件39沿轴向从内到外依次设有螺纹段393、主体段391和止推段392,导向槽394设在主体段391上且沿螺纹段393贯通。套筒件39从盖体38的外侧穿入安装孔405,直至穿出第二关节件17,固定件20包括螺母,在第二关节件17之外与螺纹段393旋合,以实现套筒件39的固定。
如图28和图36,致动件16沿宽度方向的内侧设有第二滑槽164,第二操作件14可移动地设在第二滑槽164内,且第二操作件14与致动件16的移动方向一致。
如图27所示,关节组件B还包括:第二关节件17,设在第一关节件40沿宽度方向的内侧,且与靠背部13连接,第二关节件17与第二操作件14之间设有限位部144,例如,限位部144为设在第二操作件14上的台阶结构,被配置为对处于第二锁定位置的第二操作件14 进行限位;和第二复位元件15,例如弹簧,设在第二操作件14与致动件16之间,例如,设在第二操作件14的底部与致动件16之间,被配置为在第一操作件A处于第一锁定位置时,使第二操作件14复位;并在第二操作件14处于第二锁定位置时,使第一操作件A复位。
下面具体说明座位组件从车架上拆卸的原理。
如图7所示,第二操作件14位于第二关节件17和第三关节件31 之间。如图23所示,第二操作件14处于第二锁定位置时,在两个第二复位元件15的作用下向上移动直至限位部144抵靠在第二关节件 17上,此时第二操作件14的顶部向外凸出。如图24和图25所示,销轴18的两端分别搭接在两侧的第三斜面141上,且轴23在第三复位元件22的作用下伸出套筒件39,同时带动销轴18处于第三斜面141 的最低位置。如图28所示,第二通孔162和第一通孔142在高度方向上相互错开。此时,轴23的外端伸入车架上的孔内,使座位组件处于锁定状态。
当需要将座位组件从车架上拆下时,如图29所示,双手同时按压座板部3两侧的第二操作件14,如图30所示,在第二操作件14向下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复位元件15压缩,销轴18沿第三斜面141向上移动,同时沿宽度方向朝向内侧移动,带动轴23向内移动,如图31 和图32所示。此时,轴23向内侧缩回并脱离车架上的孔,以使第三锁定解锁部件解锁,车架组件可从车架上拆下。
以上对本公开所提供的一种婴儿车座位组件及婴儿车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公开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公开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公开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公开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婴儿车座位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位部(3);
靠背部(13),相对于所述座位部(3)的倾角可调;
扶手部(2),设在所述座位部(3)和所述靠背部(13)之间,且相对于所述座位部(3)可转动地设置;
关节组件(B),将所述靠背部(13)、所述扶手部(2)和所述座位部(3)连接在一起,所述关节组件(B)包括第一锁定解锁部件、第二锁定解锁部件和随所述靠背部(13)同步转动的致动件(16),所述第一锁定解锁部件和第二锁定解锁部件均与所述致动件(16)连接;
传力件(11);
第一操作件(A),通过所述传力件(11)与所述致动件(16)连接,被配置为在运动至第一解锁位置时,通过所述传力件(11)带动所述致动件(16)运动,以通过所述致动件(16)的运动使所述第一锁定解锁部件解锁,允许调节所述靠背部(13)相对于所述座位部(3)的倾角;并在所述靠背部(13)朝向所述座位部(3)转动折回的过程中,带动所述致动件(16)转动,以通过所述致动件(16)的转动使所述第二锁定解锁部件解锁,允许所述扶手部(2)朝向所述座位部(3)转动折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座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部(13)包括U形管,所述U形管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所述关节组件(B)与所述座位部(3)沿所述座位组件宽度方向的两个侧端连接;
所述第一操作件(A)设在所述U形管的横管的中间位置,所述传力件(11)穿设在所述U形管内,所述传力件(11)与所述第一操作件(A)连接,且分别与两侧的所述致动件(16)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车座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操作件(A)设在所述横管顶部,所述第一操作件(A)的第一端与所述横管可转动地连接,且转动轴线与所述横管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操作件(A)的第二端为自由端,被配置为在朝向远离所述横管的方向运动时到达所述第一解锁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座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节组件(B)还包括:
第一关节件(40),与所述座位部(3)的侧端连接;和
第二关节件(17),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盖体部(171)和第一连接部(172),所述第一盖体部(171)扣合在所述第一关节件(40)沿所述座位组件的宽度方向的内侧,所述第一连接部(172)与所述靠背部(13)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盖体部(171)的内侧设有第一滑槽(173),所述致动件(16)在所述第一滑槽(173)内可移动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座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节组件(B)还包括:第一关节件(40),与所述座位部(3)的侧端连接;
所述第一锁定解锁部件包括:
多个第一卡槽(401),设在所述第一关节件(40)沿所述座位组件的宽度方向的内侧面上,且沿所述靠背部(13)的转动方向间隔设置;和
凸台(161),固定在所述致动件(16)上,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操作件(A)处于第一锁定位置时嵌入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卡槽(401)内,以使所述靠背部(13)相对于所述座位部(3)固定;并在所述第一操作件(A)处于所述第一解锁位置时脱离所述第一卡槽(401),以对所述靠背部(13)进行倾角调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座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16)随所述靠背部(13)一起转动,所述第二锁定解锁部件包括:
第一凸块(163),固定在所述致动件(16)沿所述座位组件的宽度方向的外侧,所述第一凸块(163)上设有第一斜面;
推力组件,设在所述致动件(16)沿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所述推力组件在朝向所述第一凸块(163)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凸块(322),所述第二凸块(322)上设有第二斜面(3222),所述推力组件的周向上设有第二卡槽(331);和
卡合块(30),与所述扶手部(2)连接,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操作件(A)处于第一锁定位置时嵌入所述第二卡槽(331)内,以使所述扶手部(2)相对于所述座位部(3)固定;
其中,所述第一斜面被构造为在所述靠背部(13)越过倾角最陡倾角档位持续转动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二斜面(3222)接触,并通过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3222)的运动配合使所述卡合块(30)脱离所述第二卡槽(331),以使所述第二锁定解锁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车座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组件包括:
第一推力盘(32),包括盘体(321)和所述第二凸块(322),所述第二凸块(322)设在所述盘体(321)朝向所述第一凸块(163)的一侧;和
第二推力盘(33),与所述第一推力盘(32)同轴设置,所述第二推力盘(33)的侧壁上设有所述第二卡槽(331),所述第二卡槽(331)的槽底为斜面,且所述槽底的径向尺寸沿所述宽度方向从外至内逐渐增大;
在所述第一操作件(A)处于所述第一解锁位置,且所述靠背部(13)朝向所述座位部(3)转动折回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3222)的运动配合使所述第一推力盘(32)和所述第二推力盘(33)共同沿所述宽度方向朝外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二卡槽(331)的槽底推动所述卡合块(30)脱离所述第二卡槽(33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婴儿车座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块(30)的端部设有斜面,且与所述第二卡槽(331)的槽底相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车座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块(322)设有两个,且相对于所述推力组件的中心线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推力组件的中心线与所述靠背部(13)和所述扶手部(2) 的转动轴线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车座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节组件(B)还包括:
第一关节件(40),与所述座位部(3)的侧端连接;
第三关节件(31),包括相互连接的环状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2),所述环状部(311)同轴套设在所述推力组件外,且位于所述第一关节件(40)沿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部(312)与所述扶手部(2)连接;所述环状部(311)的内壁设有沿在所述第二连接部(312)内部延伸的引导槽(313);
其中,所述卡合块(30)可滑动地设在所述引导槽(313)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婴儿车座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节组件(B)还包括:
第一关节件(40),与所述座位部(3)的侧端连接,所述第一关节件(40)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圆盘部(406)、轴部(402)和环状的第一凸缘部(403),所述轴部(402)至少沿所述宽度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圆盘部(406)的外侧延伸,所述第一凸缘部(403)设在所述第一圆盘部(406)沿所述宽度方向朝外的侧面上,且沿径向位于所述轴部(402)之外;和
盖体(38),与所述第一关节件(40)同轴设置,所述盖体(38)包括第二圆盘部(381)和环状的第二凸缘部(382),所述第二凸缘部(382)与所述第一凸缘部(403)抵接;
其中,所述第三关节件(31)沿所述宽度方向设在所述第一圆盘部(406)与第二圆盘部(381)之间,且套设在所述第一凸缘部(403)和第二凸缘部(382)的周向外侧;所述第一凸缘部(403)和所述第二凸缘部(382)的内壁上设有内花键,所述推力组件套设在所述轴部(402)上,且所述推力组件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内花键配合的外花键,以通过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3222)的运动配合使所述推力组件沿所述宽度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卡合块(30)脱离所述第二卡槽(33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婴儿车座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节组件(B)还包括第一复位元件(36),设在所述推力组件与所述盖体(38)之间,被配置为在所述靠背部(13)和所述扶手部(2)相对于所述座位部(3)展开后,使所述推力组件复位。
13.一种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的婴儿车座位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架,被配置为支撑所述婴儿车座位组件,所述关节组件(B)还包括:
第一关节件(40),与所述座位部(3)的侧端连接,所述第一关节件(40)沿所述靠背部(13)和所述扶手部(2)的转动轴线设有安装孔(405);
第三锁定解锁部件,包括轴(23)和设在所述车架上的孔,所述轴(23)同轴穿过所述第一关节件(40),且所述轴(23)相对于所述第一关节件(40)沿所述转动轴线可移动地设置;和
第二操作件(14),被配置为在第二锁定位置时,使所述轴(23)的端部向外伸出至与所述孔配合,以将所述婴儿车座位组件与所述车架相对固定;并在运动至第二解锁位置时,使所述轴(23)缩回至与所述孔脱离,以允许将所述婴儿车座位组件拆离所述车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操作件(14)上设有第三斜面(141),所述第三锁定解锁部件还包括:
套筒件(39),同轴固定设在所述安装孔(405)内,且穿过所述第二操作件(14),所述套筒件(39)的侧壁上沿所述转动轴线设有导向槽(394);
销轴(18),沿径向穿过所述轴(23)和所述导向槽(394),所述销轴(18)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三斜面(141)接触;
其中,所述第二操作件(14)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锁定位置时,使所述销轴(18)与所述第三斜面(141)的最低位置接触;并在从所述第二锁定位置向所述第二解锁位置运动的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三斜面(141)驱动所述销轴(18)沿所述导向槽(394)移动,以带动所述轴(23)缩回脱离所述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斜面(141)从下至上沿所述转动轴线厚度逐渐增加,以在按压所述第二操作件(14)时使所述销轴(18)通过向上滑动实现向内缩回。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操作件(14)上沿所述转动轴线设有第一通孔(142),所述第一通孔(142)的两侧均设置倾斜角度一致的所述第三斜面(141),所述销轴(18)的两端分别搭接在两侧的所述第三斜面(141)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16)沿所述座位组件的宽度方向的内侧设有第二滑槽(164);
其中,所述第二操作件(14)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二滑槽(164)内,且所述第二操作件(14)与所述致动件(16)的移动方向一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节组件(B)还包括:
第二关节件(17),设在所述第一关节件(40)沿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且与所述靠背部(13)连接,所述第二关节件(17)与所述第二操作件(14)之间设有限位部(144),被配置为对处于所述第二锁定位置的所述第二操作件(14)进行限位;和
第二复位元件(15),设在所述第二操作件(14)与所述致动件(16)之间,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操作件(A)处于第一锁定位置时,使所述第二操作件(14)复位;并在所述第二操作件(14)处于第二锁定位置时,使所述第一操作件(A)复位。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节组件(B)还包括:
第二关节件(17),设在所述第一关节件(40)沿所述座位组件宽度方向的内侧,且与所述靠背部(13)连接;
固定件(20),设在所述套筒件(39)的内侧端部,被配置为将所述套筒件(39)固定在所述第二关节件(17)上;和
第三复位元件(22),设在所述套筒件(39)内,且位于所述固定件(20)与所述轴(23)的端部之间,被配置为使所述轴(23)复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56805.6U CN212220352U (zh) | 2020-02-12 | 2020-02-12 | 婴儿车座位组件及婴儿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56805.6U CN212220352U (zh) | 2020-02-12 | 2020-02-12 | 婴儿车座位组件及婴儿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220352U true CN212220352U (zh) | 2020-12-25 |
Family
ID=73913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156805.6U Active CN212220352U (zh) | 2020-02-12 | 2020-02-12 | 婴儿车座位组件及婴儿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22035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47076A (zh) * | 2020-02-12 | 2021-08-13 | 珠海阳光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婴儿车座位组件及婴儿车 |
-
2020
- 2020-02-12 CN CN202020156805.6U patent/CN21222035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47076A (zh) * | 2020-02-12 | 2021-08-13 | 珠海阳光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婴儿车座位组件及婴儿车 |
CN113247076B (zh) * | 2020-02-12 | 2025-01-24 | 珠海阳光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婴儿车座位组件及婴儿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173940B2 (en) | Child stroller apparatus and child seat suitable for use on the same | |
EP3694762B1 (en) | Baby stroller with a folding mechanism triggered by a child carrier | |
CN105313940B (zh) | 婴儿车装置 | |
US8376375B2 (en) | Pushchair seat | |
US7712765B2 (en) | Stroller having a single folding shaft | |
US7686322B2 (en) | Foldable stroller with memory recline | |
EP2179908B1 (en) | Infant carrier device suitable for multi-orientation use | |
EP2344369B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 |
US8322744B2 (en) | Stroller and seat assembly | |
US8764048B1 (en) | Foldable, removable, reversible stroller seat | |
EP3299251B1 (en) | Child stroller apparatus | |
CN115042851A (zh) | 枢转座机构及包含该枢转座机构的儿童推车 | |
TWI755074B (zh) | 扶手收合機構及具有該機構的嬰兒車 | |
US8585063B2 (en) | Child carrier apparatus and its operating method | |
CN113879384A (zh) | 车架 | |
JP7160348B2 (ja) | ベビーカーシャーシ及びベビーカー | |
CN212220352U (zh) | 婴儿车座位组件及婴儿车 | |
CN103895681A (zh) | 具有可移除的儿童支撑件的婴儿车以及相关方法 | |
CN114104074A (zh) | 婴儿车及其背靠角度调整机构 | |
CN113247076A (zh) | 婴儿车座位组件及婴儿车 | |
CN221457755U (zh) | 可收合载具、儿童承载装置的载具架体及儿童承载装置 | |
CN215752585U (zh) | 婴儿车、婴儿车的车架及其收合装置 | |
CN220410681U (zh) | 限位装置、顶篷安装结构及儿童载具 | |
CN221367165U (zh) | 一种婴童车的收合机构 | |
CN221068191U (zh) | 用于儿童推车的座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