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14312U - 一种注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注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214312U CN212214312U CN202020939515.9U CN202020939515U CN212214312U CN 212214312 U CN212214312 U CN 212214312U CN 202020939515 U CN202020939515 U CN 202020939515U CN 212214312 U CN212214312 U CN 2122143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edle
- outer sleeve
- injection device
- plunger rod
- inj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5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040 relaxa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213 imbibi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06010028980 Neopla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7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2679 ab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10000001519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775 capsu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65 in-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560 therapeutic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013 bile duc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204 blood vesse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11510 cance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271 coa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45 coag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808 connective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49 de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1848 dysente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889 endothelial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31 expec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232 gallbladd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513 im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79 in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373 ind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02 le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185 liv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38 necro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000004169 proteins and gene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90000623 proteins and gene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74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881 tumor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78 visc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注射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该注射装置包括注射器。松紧机构安装于外套筒上,柱塞杆穿过松紧机构,且伸入外套筒内,柱塞杆能够相对于外套筒活动,以向内抽取或者向外注射药液,松紧机构设置有内螺纹,柱塞杆的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松紧机构能够压紧于柱塞杆外,以使内螺纹与外螺纹啮合,松紧机构还能够松脱柱塞杆,以使内螺纹脱离外螺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射装置由于采用了安装于外套筒上的松紧机构以及能够与松紧机构螺纹配合的柱塞杆,所以能够在抽取药液时实现快速吸液,还能够在注射药液时精准控制注射量,方便实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注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临床上对病人进行药液注射时,药液的注射量都是通过医护人员手动推动柱塞杆的方式进行控制的。然而,由于柱塞杆的推拉速度不好控制,导致无法准确控制药液的注射量,经常会发生药液注射量过多或者不足的情况,影响病人身体健康。
有鉴于此,设计制造出一种能够准确控制注射量的注射装置特别是在医疗器械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射装置,能够在抽取药液时实现快速吸液,还能够在注射药液时精准控制注射量,方便实用。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注射装置,包括注射器,注射器包括外套筒、柱塞杆和松紧机构,松紧机构安装于外套筒上,柱塞杆穿过松紧机构,且伸入外套筒内,柱塞杆能够相对于外套筒活动,以向内抽取或者向外注射药液,松紧机构设置有内螺纹,柱塞杆的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松紧机构能够压紧于柱塞杆外,以使内螺纹与外螺纹啮合,松紧机构还能够松脱柱塞杆,以使内螺纹脱离外螺纹。
进一步地,松紧机构包括旋拧件和弹性件,旋拧件与弹性件固定连接,外套筒与弹性件螺纹配合,内螺纹设置于弹性件内,旋拧件能够带动弹性件相对于外套筒转动,以使外套筒压紧或者放松弹性件。
进一步地,弹性件包括第一螺纹部、连接部和松紧部,第一螺纹部通过连接部与松紧部固定连接,内螺纹设置于松紧部内,第一螺纹部与旋拧件固定连接,外套筒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螺纹部,第二螺纹部套设于第一螺纹部外,且与第一螺纹部螺纹配合。
进一步地,第一螺纹部和松紧部均呈环状,第一螺纹部的直径大于松紧部的直径,连接部呈扩口状,连接部的大端与第一螺纹部固定连接,连接部的小端与松紧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弹性件开设有变形槽,变形槽相对设置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外套筒能够压紧或者放松弹性件,以使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合拢或者分开。
进一步地,松紧机构包括支撑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支撑架固定连接于外套筒的一端,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且均设置于支撑架内,第一连接件能够靠近或者远离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设置有第三螺纹部,第二连接件设置有第四螺纹部,第三螺纹部与第四螺纹部组合形成内螺纹。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设置有第一卡扣,第二连接件设置有第二卡扣,第一卡扣与第二卡扣卡接。
进一步地,支撑架上活动设置有触发按键,触发按键的位置与第一卡扣的位置相对应,触发按键能够带动第一卡扣脱离第二卡扣。
进一步地,松紧机构还包括压簧,压簧夹持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开设有第一容置槽,第二连接件开设有第二容置槽,第一容置槽的位置与第二容置槽的位置相对应,压簧的一端伸入第一容置槽,另一端伸入第二容置槽。
进一步地,柱塞杆包括橡胶塞、杆本体和旋转部,杆本体的一端嵌入橡胶塞内,且与橡胶塞固定连接,杆本体的另一端与旋转部固定连接,外螺纹设置于杆本体的周面上。
进一步地,注射装置还包括注射针,注射针可拆卸地连接于外套筒远离松紧机构的一端。
进一步地,注射针包括鲁尔接头、针头和外针管,外针管通过鲁尔接头与外套筒可拆卸连接,针头固定连接于外针管远离鲁尔接头的一端。
进一步地,针头开设有开孔,开孔与外针管连通。
进一步地,注射针还包括内针芯和固定座,内针芯固定连接于固定座上,固定座滑动设置于外针管和鲁尔接头内,固定座能够带动内针芯伸出或者缩进开孔。
进一步地,固定座设置有第一弹扣,鲁尔接头设置有第二弹扣,外针管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第一弹扣伸出滑槽,且能够相对于滑槽滑动,第一弹扣与第二弹扣卡接。
进一步地,注射针还包括弹簧,弹簧设置于鲁尔接头内,且与固定座远离内针芯的一端抵持。
进一步地,注射针还包括密封圈,固定座沿其周向开设有让位槽,密封圈套设于让位槽内,且与鲁尔接头抵持。
进一步地,开孔的数量为多个,针头呈多棱体状,针头设置有多个棱面,每个开孔开设于一个棱面上。
进一步地,针头开设有凹槽,外针管远离鲁尔接头的一端开设有开口,凹槽与开口连通,且组合形成出液空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射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射装置,松紧机构安装于外套筒上,柱塞杆穿过松紧机构,且伸入外套筒内,柱塞杆能够相对于外套筒活动,以向内抽取或者向外注射药液,松紧机构设置有内螺纹,柱塞杆的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松紧机构能够压紧于柱塞杆外,以使内螺纹与外螺纹啮合,松紧机构还能够松脱柱塞杆,以使内螺纹脱离外螺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射装置由于采用了安装于外套筒上的松紧机构以及能够与松紧机构螺纹配合的柱塞杆,所以能够在抽取药液时实现快速吸液,还能够在注射药液时精准控制注射量,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注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注射装置中注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松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注射装置中注射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V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内针芯伸出针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中针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注射装置中注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松紧机构的爆炸视图;
图11为图9中松紧机构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注射装置中注射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注射装置中注射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注射装置;100-注射器;110-外套筒;111-进出口;112-端口;120-柱塞杆;121-外螺纹;122-橡胶塞;123-杆本体;124-旋转部;130-松紧机构;131-内螺纹;132-旋拧件;133-弹性件;1331-第一螺纹部;1332-连接部;1333-松紧部;1334-变形槽;1335-第一侧壁;1336-第二侧壁;141-支撑架;142-压簧;143-第一连接件;144-第二连接件;145-第三螺纹部;146-第四螺纹部;147-第一卡扣;148-第二卡扣;149-触发按键;151-第一容置槽;152-第二容置槽;200-注射针;210-鲁尔接头;211-第二弹扣;220-针头;221-开孔;222-棱面;223-凹槽;230-外针管;232-滑槽;233-开口;240-内针芯;250-固定座;251-通孔;252-第一弹扣;253-让位槽;260-弹簧;270-密封圈;280-出液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近年来,医学影像引导的肿瘤原位消融技术已经在微创治疗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热消融和化学消融则为肿瘤原位消融的两大主要方式。无水酒精注射(PEI)属于经皮化学消融介入治疗,其原理是:将无水酒精注入肿瘤内部后,可使肿瘤细胞及其血管的内皮细胞迅速脱水、蛋白凝固致使癌细胞变性坏死。对比微波消融、射频消融等热消融术,无水酒精消融尤其适用于位于肝包膜下、大血管旁、胆管、胆囊旁、邻近膈面或脏面的病灶,这些部位的病灶若采用热消融术,如果热消融区域掌握不好,极易损伤附属组织,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而注入的无水酒精则由于肿瘤包膜的限制主要在肿瘤内部弥散,对肿瘤附属组织影响较小。
但是无水酒精消融肿瘤在手术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肿瘤间质结缔组织较多或有间隔,无水酒精注入后不能均匀的分布于肿瘤组织内,导致对肿瘤的灭活效果欠佳,临床上解决此问题的常用做法是多次重复注射或移动退针注射,但这样又无形中增加了肿瘤沿针道种植的机会,同时手术操作复杂,对患者创伤大,时间长。此外,无水酒精消融时的酒精注入量也需要精确控制,注射过多容易损伤附属组织,注射过少则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注射装置10,用于对病人进行药液注射。其能够在抽取药液时实现快速吸液,还能够在注射药液时精准控制注射量,方便实用。
注射装置10包括注射器100和注射针200。注射器100与注射针200可拆卸连接,以便于进行注射针200的安装以及更换。注射器100用于储存药液,注射针200用于刺进病人皮肤,注射器100能够将其内储存的药液通过注射针200注射到病人体内,以实现药液注射功能。
请结合参照图2和图3,注射器100包括外套筒110、柱塞杆120和松紧机构130。松紧机构130安装于外套筒110上,柱塞杆120穿过松紧机构130,且伸入外套筒110内,柱塞杆120能够相对于外套筒110活动,以向内抽取或者向外注射药液。在柱塞杆120逐渐伸出外套筒110的过程中,外界气压大于外套筒110内的气压,药液在压差作用下被吸入外套筒110,以实现外套筒110向内抽取药液的功能;在柱塞杆120逐渐伸入外套筒110的过程中,外套筒110内的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药液在压差作用下被挤出外套筒110,以实现外套筒110向外注射药液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松紧机构130设置有内螺纹131,柱塞杆120的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121,内螺纹131与外螺纹121啮合。松紧机构130能够压紧于柱塞杆120外,以使内螺纹131与外螺纹121啮合,此时柱塞杆120只能够相对于松紧机构130转动,并在转动的过程中沿柱塞杆120的轴向发生位移,以相对于外套筒110滑动,在此情况下,通过旋拧柱塞杆120的方式带动柱塞杆120在外套筒110内滑动,以减缓柱塞杆120的滑动速度,从而实现柱塞杆120滑动速度的精准控制,进而实现药液注射量的精准控制。松紧机构130还能够松脱柱塞杆120,以使内螺纹131脱离外螺纹121,此时柱塞杆120与松紧机构130分离,柱塞杆120能够直接在外力推拉作用下相对于外套筒110滑动,在此情况下,通过拉动柱塞杆120的方式带动柱塞杆120在外套筒110内滑动,以提高柱塞杆120的滑动速度,从而实现药液的快速抽取。
本实施例中,在抽取药液的过程中,首先将松紧机构130松脱柱塞杆120,以使内螺纹131与外螺纹121脱离,随后直接向外套筒110外拉动柱塞杆120,以将药液快速吸入外套筒110内,从而实现快速吸液功能;在注射药液的过程中,首先将松紧机构130压紧柱塞杆120,以使内螺纹131与外螺纹121啮合,随后旋拧柱塞杆120,以使柱塞杆120在相对于松紧机构130转动的过程中向外套筒110内平移,从而将药液缓慢向外注射,实现注射量的精准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外套筒110相对设置有进出口111和端口112,进出口111与端口112连通,松紧机构130安装于端口112处,注射针200可拆卸地连接于外套筒110远离松紧机构130的一端,即注射针200可拆卸地连接于进出口111处,柱塞杆120能够穿过端口112,且相对于外套筒110活动,药液能够通过进出口111进入外套筒110,药液还能够通过进出口111输出外套筒110。
松紧机构130包括旋拧件132和弹性件133。旋拧件132与弹性件133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旋拧件132与弹性件133一体成型,以提高连接强度。外套筒110与弹性件133螺纹配合,内螺纹131设置于弹性件133内,旋拧件132能够带动弹性件133相对于外套筒110转动,以使外套筒110压紧或者放松弹性件133,从而使得弹性件133压紧或者脱离柱塞杆120,进而使得内螺纹131与外螺纹121啮合或者脱离。
具体地,当外套筒110压紧弹性件133时,弹性件133在外套筒110的压力作用下克服其自身弹力发生形变且向内收缩,此时弹性件133压紧于柱塞杆120外,弹性件133内部的内螺纹131与柱塞杆120周面上的外螺纹121啮合;当外套筒110放松弹性件133时,弹性件133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回弹复位且向外扩张,此时弹性件133脱离柱塞杆120,弹性件133内部的内螺纹131与柱塞杆120周面上的外螺纹121脱离。
弹性件133包括第一螺纹部1331、连接部1332和松紧部1333。第一螺纹部1331通过连接部1332与松紧部1333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螺纹部1331、连接部1332和松紧部1333一体成型,以提高连接强度。第一螺纹部1331与旋拧件132固定连接,旋拧件132能够通过第一螺纹部1331带动整个弹性件133转动。内螺纹131设置于松紧部1333内,松紧部1333能够与柱塞杆120螺纹配合。外套筒11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螺纹部,第二螺纹部套设于第一螺纹部1331外,且与第一螺纹部1331螺纹配合,在第一螺纹部1331相对于第二螺纹部转动的过程中,弹性件133伸入或者缩出外套筒110的端口112,在此过程中,外套筒110挤压弹性件133或者放松弹性件133,以使弹性件133压紧或者脱离柱塞杆120。
本实施例中,第一螺纹部1331和松紧部1333均呈环状,第一螺纹部1331的直径大于松紧部1333的直径,连接部1332呈扩口状,连接部1332的大端与第一螺纹部1331固定连接,连接部1332的小端与松紧部1333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螺纹部1331的外径大于外套筒110的内径,外套筒110的内径大于松紧部1333的外径,连接部1332的位置与外套筒110的端面位置相对应。当弹性件133伸入外套筒110的端口112时,外套筒110的端面对连接部1332施加压力,以使连接部1332向内收缩,从而带动松紧部1333向内收缩,进而使得松紧部1333的内螺纹131与柱塞杆120的外螺纹121啮合。
进一步地,弹性件133开设有变形槽1334,变形槽1334相对设置有第一侧壁1335和第二侧壁1336,外套筒110能够压紧或者放松弹性件133,以使第一侧壁1335与第二侧壁1336合拢或者分开。具体地,变形槽1334为通槽,变形槽1334拉通设置于第一螺纹部1331、连接部1332和松紧部1333上。当弹性件133伸入外套筒110的端口112时,外套筒110的端面对弹性件133施加压力,以克服弹性件133的弹力,使得第一侧壁1335与第二侧壁1336合拢,从而使得弹性件133的内螺纹131与柱塞杆120的外螺纹121啮合;当弹性件133缩出外套筒110的端口112时,外套筒110的端面不再对弹性件133施加压力,弹性件133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使得第一侧壁1335与第二侧壁1336分开,从而使得弹性件133的内螺纹131与柱塞杆120的外螺纹121脱离。
本实施例中,变形槽133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变形槽1334相对设置于弹性件133的两侧,以增大弹性件133的变形程度,便于实现弹性件133的收缩以及扩张功能。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变形槽1334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也可以为四个,对变形槽1334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外套筒110由透明材料制成,外套筒110的表面设置有体积刻度,以便于观察药液的吸入量以及注射量,从而实现注射量的精准控制。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33由橡胶材料制成,以具备较好的弹性,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弹性件133可以由塑料材料制成,对弹性件133的材质不作具体限定。
柱塞杆120包括橡胶塞122、杆本体123和旋转部124。杆本体123的一端嵌入橡胶塞122内,且与橡胶塞122固定连接,杆本体123的另一端与旋转部124固定连接。外螺纹121设置于杆本体123的周面上,杆本体123能够与弹性件133螺纹配合。旋转部124能够直接通过杆本体123带动橡胶塞122在外套筒110内滑动,旋转部124还能够通过带动杆本体123旋转的方式带动橡胶塞122转动,从而使得橡胶塞122相对于外套筒110滑动。
请结合参照图4、图5、图6、图7和图8,注射针200包括鲁尔接头210、针头220、外针管230、内针芯240、固定座250、弹簧260和密封圈270。外针管230通过鲁尔接头210与外套筒110可拆卸连接,以便于进行安装和更换。针头220固定连接于外针管230远离鲁尔接头210的一端,针头220开设有开孔221,开孔221与外针管230连通,外套筒110通过鲁尔接头210和外针管230与针头220的开孔221连通。本实施例中,针头220与外针管230焊接,外针管230和内针芯240均呈管状结构,外针管230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外针管230的外表面设置有深度刻度,以便于观察外针管230的入体深度。
值得注意的是,内针芯240固定连接于固定座250上,固定座250滑动设置于外针管230和鲁尔接头210内,内针芯240设置于外针管230内,固定座250能够带动内针芯240相对于外针管230滑动,以使内针芯240伸出或者缩进开孔221。具体地,固定座250上开设有通孔251,内针芯240焊接于固定座250上,且与通孔251连通,外套筒110内的药液能够依次通过鲁尔接头210和固定座250的通孔251进入内针芯240,并通过内针芯240注射到病人体内。
需要说明的是,开孔221、内针芯240和通孔251的数量均为多个,针头220呈多棱体状,针头220设置有多个棱面222,每个开孔221开设于一个棱面222上,多个通孔251平行间隔地设置于固定座250上,每个通孔251与一个内针芯240连通,每个内针芯240的位置与一个开孔221的位置相对应,多个内针芯240能够在固定座250的带动下同时向外运动,以伸出针头220上的多个开孔221,从而实现多角度同时注射功能。本实施例中,开孔221、内针芯240和通孔251的数量均为三个,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开孔221、内针芯240和通孔251的数量可以均为四个,还可以均为五个,对开孔221、内针芯240和通孔251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中,内针芯240远离固定座250的一端自然弹性弯曲,当固定座250带动内针芯240缩进开孔221时,内针芯240在针头220和外针管230的限位作用下绷直,当固定座250带动内针芯240伸出开孔221时,内针芯240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向外弯曲,以深入病人体内,到达远离病人皮肤的病灶区域。具体地,多个内针芯240能够在伸出多个开孔221后向四周散开,以便于将药液均匀地注入病人体内,即便于将无水酒精均匀地注入病人体内,以使得无水酒精注入后均匀分布于肿瘤组织内,实现多角度同时注射,提高对肿瘤的灭活效果,减少重复注射或移动退针注射次数,降低肿瘤沿针道种植的机会,同时简化手术操作步骤,减轻病人痛苦,减少病人创伤及并发症,实用可靠。
本实施例中,固定座250设置有第一弹扣252,鲁尔接头210设置有第二弹扣211。外针管230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232,第一弹扣252伸出滑槽232,且能够相对于滑槽232滑动,以带动固定座250相对于外针管230滑动,从而带动内针芯240伸出或者缩进开孔221。第一弹扣252与第二弹扣211卡接,以固定固定座250与鲁尔接头210的相对位置,此时内针芯240位于外针管230内,第二弹扣211能够防止内针芯240向外伸出开孔221。
需要说明的是,弹簧260设置于鲁尔接头210内,且与固定座250远离内针芯240的一端抵持,弹簧260始终处于压缩状态,以向固定座250施加弹力,使得固定座250具有一个朝远离鲁尔接头210方向运动的趋势。当第一弹扣252与第二弹扣211卡接时,弹簧260的压缩量最大,此时第二弹扣211通过第一弹扣252向固定座250施加卡持力,该卡持力与弹簧260的弹力平衡,以防止固定座250相对于鲁尔接头210发生位移;当第一弹扣252与第二弹扣211脱离时,弹簧260的弹力带动固定座250朝远离鲁尔接头210方向运动,以使固定连接于固定座250上的内针芯240伸出开孔221。
本实施例中,固定座250沿其周向开设有让位槽253,密封圈270套设于让位槽253内,且与鲁尔接头210抵持,密封圈270能够密封固定座250和鲁尔接头210之间的间隙,以防止药液从固定座250和鲁尔接头210之间的间隙流入外针管230。具体地,密封圈270由硅胶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弹性。
在对病人进行药液注射时,首先取下注射针200,将普通针装上外套筒110;随后向外拧松旋拧件132,以使弹性件133朝远离外套筒110的方向运动,此时外套筒110不对弹性件133施加压力,弹性件133的内螺纹131与柱塞杆120的外螺纹121脱离;接着直接向外套筒110外拉动柱塞杆120,以将药液通过普通针快速吸入外套筒110内;再取下普通针,将注射针200装上外套筒110;接着在医学影像引导下,将注射针200插入待注射病灶;再解除第一弹扣252和第二弹扣211的卡接状态,固定座250在弹簧260弹力作用下相对于外针管230滑动,以使内针芯240伸出针头220的开孔221,此时多个内针芯240向四周弯曲散开,均匀地散射插入肿瘤周边部位;然后向内拧紧旋拧件132,以使弹性件133朝靠近外套筒110的方向运动,此时外套筒110对弹性件133施加压力,弹性件133的内螺纹131与柱塞杆120的外螺纹121啮合;接着旋转柱塞杆120,以使柱塞杆120在相对于弹性件133转动的过程中向外套筒110内平移,从而实现药液的精准注射;再通过第一弹扣252带动固定座250克服弹簧260的弹力相对于外针管230滑动,直至第一弹扣252与第二弹扣211卡接,此时内针芯240缩进外针管230内;最后将注射针200拔出病人体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注射装置10,松紧机构130安装于外套筒110上,柱塞杆120穿过松紧机构130,且伸入外套筒110内,柱塞杆120能够相对于外套筒110活动,以向内抽取或者向外注射药液,松紧机构130设置有内螺纹131,柱塞杆120的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121,松紧机构130能够压紧于柱塞杆120外,以使内螺纹131与外螺纹121啮合,松紧机构130还能够松脱柱塞杆120,以使内螺纹131脱离外螺纹1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射装置10由于采用了安装于外套筒110上的松紧机构130以及能够与松紧机构130螺纹配合的柱塞杆120,所以能够在抽取药液时实现快速吸液,还能够在注射药液时精准控制注射量,方便实用。
第二实施例
请结合参照图9、图10和图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注射装置10,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松紧机构130的结构不同。
本实施例中,松紧机构130不再包括旋拧件132和弹性件133,而是包括支撑架141、压簧142、第一连接件143和第二连接件144。支撑架141固定连接于外套筒110的一端,即支撑架141固定连接于端口112处。第一连接件143与第二连接件144可拆卸连接,且均设置于支撑架141内,支撑架141能够对第一连接件143和第二连接件144进行限位,以防止第一连接件143和第二连接件144脱离外套筒110。第一连接件143设置有第三螺纹部145,第二连接件144设置有第四螺纹部146,第三螺纹部145与第四螺纹部146组合形成内螺纹131。第一连接件143能够靠近或者远离第二连接件144,以使内螺纹131成型或者分离,从而使得内螺纹131与柱塞杆120的外螺纹121啮合或者脱离。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43设置有第一卡扣147,第二连接件144设置有第二卡扣148,第一卡扣147与第二卡扣148卡接,以实现第一连接件143和第二连接件144的可拆卸连接。当第一卡扣147与第二卡扣148处于卡接状态时,第一连接件143与第二连接件144合拢,以成型内螺纹131,从而实现内螺纹131与外螺纹121的啮合。
具体地,支撑架141上活动设置有触发按键149,触发按键149的位置与第一卡扣147的位置相对应,触发按键149能够带动第一卡扣147脱离第二卡扣148,以解除第一卡扣147和第二卡扣148的卡接状态,从而使得第一连接件143与第二连接件144分离。
值得注意的是,压簧142夹持于第一连接件143和第二连接件144之间,压簧142始终处于压缩状态,以向第一连接件143和第二连接件144施加弹力,使得第一连接件143和第二连接件144具有一个相互远离的运动趋势。当第一卡扣147与第二卡扣148卡接时,压簧142的压缩量最大,此时第一卡扣147与第二卡扣148的卡持力与压簧142的弹力平衡,以防止第一连接件143和第二连接件144发生相对位移,并且第三螺纹部145和第四螺纹部146组合形成的内螺纹131与柱塞杆120的外螺纹121啮合;当第一卡扣147与第二卡扣148脱离时,压簧142的弹力带动第一连接件143和第二连接相互远离,以使内螺纹131分成两半,此时第三螺纹部145和第四螺纹部146分离,且均脱离柱塞杆120的外螺纹121。
本实施例中,压簧14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压簧142呈矩形阵列地分布于第一连接件143和第二连接件144之间,以使第一连接件143和第二连接件144受力平衡,保证第一连接件143和第二连接件144的相互远离或者靠近的运动过程稳定可靠,防止第一连接件143和第二连接件144发生偏移或者翻转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43开设有第一容置槽151,第二连接件144开设有第二容置槽152,第一容置槽151的位置与第二容置槽152的位置相对应,压簧142的一端伸入第一容置槽151,另一端伸入第二容置槽152,第一容置槽151和第二容置槽152均用于对压簧142进行限位,以限定压簧142的伸缩方向,从而限定第一连接件143和第二连接件144相互远离或者靠近的运动方向。
在抽取药液的过程中,首先按压触发按键149,以解除第一卡扣147和第二卡扣148的卡接状态,此时第一连接件143和第二连接件144在压簧142的弹力作用下相互远离,第三螺纹部145和第四螺纹部146均脱离柱塞杆120的外螺纹121;随后直接向外套筒110外拉动柱塞杆120,以将药液快速吸入外套筒110内,从而实现快速吸液功能。在注射药液的过程中,首先同时按压第一连接件143和第二连接件144,以使第一连接件143和第二连接件144克服压簧142的弹力相互靠近,直至第一卡扣147与第二卡扣148卡接,此时第三螺纹部145和第四螺纹部146组合形成与外螺纹121啮合的内螺纹131,随后旋拧柱塞杆120,以使柱塞杆120在相对于支撑架141转动的过程中向外套筒110内平移,从而将药液缓慢向外注射,实现注射量的精准控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注射装置10的有益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注射装置10,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注射针200的结构不同。
本实施例中,注射针200不再包括内针芯240、固定座250、弹簧260和密封圈270,而只包括鲁尔接头210、针头220和外针管230。外针管230通过鲁尔接头210与外套筒110可拆卸连接,以便于进行安装和更换。针头220固定连接于外针管230远离鲁尔接头210的一端,针头220开设有开孔221,开孔221与外针管230连通,外套筒110内的药液能够依次通过鲁尔接头210、外针管230和针头220上的开孔221输出到病人体内。
需要说明的是,开孔221的数量为多个,针头220呈多棱体状,针头220设置有多个棱面222,每个开孔221开设于一个棱面222上。本实施例中,开孔221的数量为三个,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开孔221的数量可以为四个,还可以为五个,对开孔221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
具体地,在对病人进行药液注射时,直接通过针头220上的多个开孔221向四周喷射,同样能够实现多角度同时注射,从而实现一定程度的均匀注射,这种情况尤其适用于一些直径一厘米左右的小肿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注射装置10的有益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注射装置10,与第三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针头220和外针管230的结构不同。
本实施例中,针头220不再开设有开孔221,而是在针头220的侧面开设有凹槽223,外针管230的内侧壁开设有开口233,开口233设置于外针管230远离鲁尔接头210的一端,凹槽223与开口233连通,且组合形成出液空腔280,出液空腔280用于供药液输出。外套筒110内的药液能够依次通过鲁尔接头210、外针管230和出液空腔280输出到病人体内。
具体地,在对病人进行药液注射时,直接通过针头220与外针管230之间的出液空腔280向四周喷射,同样能够实现多角度同时注射,从而实现一定程度的均匀注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注射装置10的有益效果与第三实施例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注射器,所述注射器包括外套筒、柱塞杆和松紧机构,所述松紧机构安装于所述外套筒上,所述柱塞杆穿过所述松紧机构,且伸入所述外套筒内,所述柱塞杆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套筒活动,以向内抽取或者向外注射药液,所述松紧机构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柱塞杆的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松紧机构能够压紧于所述柱塞杆外,以使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啮合,所述松紧机构还能够松脱所述柱塞杆,以使所述内螺纹脱离所述外螺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松紧机构包括旋拧件和弹性件,所述旋拧件与所述弹性件固定连接,所述外套筒与所述弹性件螺纹配合,所述内螺纹设置于所述弹性件内,所述旋拧件能够带动所述弹性件相对于所述外套筒转动,以使所述外套筒压紧或者放松所述弹性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螺纹部、连接部和松紧部,所述第一螺纹部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松紧部固定连接,所述内螺纹设置于所述松紧部内,所述第一螺纹部与所述旋拧件固定连接,所述外套筒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螺纹部,所述第二螺纹部套设于所述第一螺纹部外,且与所述第一螺纹部螺纹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纹部和所述松紧部均呈环状,所述第一螺纹部的直径大于所述松紧部的直径,所述连接部呈扩口状,所述连接部的大端与所述第一螺纹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小端与所述松紧部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开设有变形槽,所述变形槽相对设置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外套筒能够压紧或者放松所述弹性件,以使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合拢或者分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松紧机构包括支撑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套筒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且均设置于所述支撑架内,所述第一连接件能够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有第三螺纹部,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有第四螺纹部,所述第三螺纹部与所述第四螺纹部组合形成所述内螺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有第二卡扣,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扣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上活动设置有触发按键,所述触发按键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卡扣的位置相对应,所述触发按键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卡扣脱离所述第二卡扣。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松紧机构还包括压簧,所述压簧夹持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开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连接件开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压簧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容置槽,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容置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塞杆包括橡胶塞、杆本体和旋转部,所述杆本体的一端嵌入所述橡胶塞内,且与所述橡胶塞固定连接,所述杆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部固定连接,所述外螺纹设置于所述杆本体的周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装置还包括注射针,所述注射针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外套筒远离所述松紧机构的一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针包括鲁尔接头、针头和外针管,所述外针管通过所述鲁尔接头与所述外套筒可拆卸连接,所述针头固定连接于所述外针管远离所述鲁尔接头的一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头开设有开孔,所述开孔与所述外针管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针还包括内针芯和固定座,所述内针芯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固定座滑动设置于所述外针管和所述鲁尔接头内,所述固定座能够带动所述内针芯伸出或者缩进所述开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设置有第一弹扣,所述鲁尔接头设置有第二弹扣,所述外针管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一弹扣伸出所述滑槽,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滑槽滑动,所述第一弹扣与所述第二弹扣卡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针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鲁尔接头内,且与所述固定座远离所述内针芯的一端抵持。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针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固定座沿其周向开设有让位槽,所述密封圈套设于所述让位槽内,且与所述鲁尔接头抵持。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针头呈多棱体状,所述针头设置有多个棱面,每个所述开孔开设于一个所述棱面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头开设有凹槽,所述外针管远离所述鲁尔接头的一端开设有开口,所述凹槽与所述开口连通,且组合形成出液空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939515.9U CN212214312U (zh) | 2020-05-28 | 2020-05-28 | 一种注射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939515.9U CN212214312U (zh) | 2020-05-28 | 2020-05-28 | 一种注射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214312U true CN212214312U (zh) | 2020-12-25 |
Family
ID=73929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939515.9U Active CN212214312U (zh) | 2020-05-28 | 2020-05-28 | 一种注射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21431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29826A (zh) * | 2020-05-28 | 2020-08-14 | 南京康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注射装置 |
-
2020
- 2020-05-28 CN CN202020939515.9U patent/CN21221431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29826A (zh) * | 2020-05-28 | 2020-08-14 | 南京康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注射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712543B2 (en) | Vascular access device | |
CN111529826A (zh) | 一种注射装置 | |
US8931159B2 (en) | System for loading a collapsible heart valve | |
MXPA97002013A (en) | Areso loaded reciprocable sieve support | |
EP3659528A1 (en) | Lead puncture needle | |
KR20180072670A (ko) | 성형 수술용 일체형 주사바늘 및 캐뉼라 | |
US20060161110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cutaneous wound sealing | |
JP6568200B2 (ja) | ニードルのニードル先端部の取り付け並びに取り外し装置 | |
WO2013107068A1 (zh) | 内窥镜下使用一次性远程注射针 | |
JP2014509222A (ja) | 血液飛散を低減した静脈カテーテル及び挿入装置 | |
US20110202014A1 (en) | Adapter device for application of small amounts of fat graft material by use of syringes | |
JP2011016003A (ja) | 逆流防止ストッパを有する洗浄注射器 | |
JP7522160B2 (ja) | プランジャの円筒形側壁とシリンジの内側壁との間のシールを強化する方法および流体注入システム | |
US20200029946A1 (en) | Suction closure devices and methods | |
CN212214312U (zh) | 一种注射装置 | |
US7699821B2 (en) | Multi-functional port | |
WO2011111652A1 (ja) | 骨セメント注入用穿刺針 | |
US20140203555A1 (en) | Proximal fitting for a catheter | |
CN209405474U (zh) | 一种新型腔镜用药物注射装置 | |
CN111617348A (zh) | 一种带有无针注射的乳房给药装置 | |
CN111632230A (zh) | 一种乳房给药装置 | |
CN214074549U (zh) | 一种兽用注射器 | |
CN215688312U (zh) | 一种肿瘤科用介入穿刺装置 | |
JP2002126083A (ja) | 移植用脂肪注入器 | |
CN113975483A (zh) | 一种用于关节腔的注射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