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85268U -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085268U CN212085268U CN202021288544.XU CN202021288544U CN212085268U CN 212085268 U CN212085268 U CN 212085268U CN 202021288544 U CN202021288544 U CN 202021288544U CN 212085268 U CN212085268 U CN 21208526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ard
- connector
- wall
- board connector
- top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与绝缘本体固定的若干个导电端子及金属架,绝缘本体包括底壁、由底壁沿板对板连接器横向两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侧壁及由底壁沿板对板连接器纵向两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端壁,底壁、两个侧壁及两个端壁共同界定形成开口向上的对接腔体,对接腔体供对接连接器插入,金属架设有顶面部、侧面部及弹性壁部,顶面部覆盖或嵌入端壁的至少部分上表面,侧面部对应覆盖或嵌入侧壁的至少部分外表面,弹性臂部由对应侧面部进一步延伸形成,弹性臂部至少部分凸伸至对接腔体内并形成接触部,金属架的弹性臂部具有更好的弹性效果,而不容易发生塑性变形,结构稳定性更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板对板连接器(Board to Board Connector,简称BTB)是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接插件,其作用是实现电子设备的主板与各模组(例如显示模组,触摸模组,摄像头模组等)之间的机械及电气上的互连。板对板连接器通常由插头与插座两个部分组成,所述插头与插座均由塑胶体和固持于塑胶体上的导电端子及组成,塑胶体主要起绝缘和定位导电端子的作用,导电端子主要作用是导通。通常情况下,现有的板对板连接器的插头与插座还会增加保护支架以提升自身强度;并且插座的保护支架具有用以过大电流的弹片,同时插座在其绝缘本体的侧壁上形成让位空间,以容纳保护支架的弹片。然而由于插座的绝缘本体高度有限,使得弹片的力臂较短,即弹片的降服量过大,插座在插拔后弹片的力量衰减明显,从而使板对板连接器的接触稳定性差。
所以,有必要提出一种新设计形态,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板对板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与绝缘本体固定的若干个导电端子及金属架,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底壁、由所述底壁沿板对板连接器横向两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侧壁及由底壁沿板对板连接器纵向两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端壁,所述底壁、两个侧壁及两个端壁共同界定形成开口向上的对接腔体,所述对接腔体供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金属架设有顶面部、侧面部及弹性壁部,所述顶面部覆盖或嵌入端壁的至少部分上表面,所述侧面部对应覆盖或嵌入侧壁的至少部分外表面,所述弹性臂部由对应侧面部进一步延伸形成,弹性臂部至少部分凸伸至对接腔体内并形成接触部,当对接连接器插入对接腔体时,所述接触部能够实现沿对接连接器插拔方向的位移,同时能够实现沿板对板连接器横向方向的位移。
进一步,所述弹性臂部包括连接段及弹性变形段,所述接触部形成于所述弹性变形段,所述连接段将所述弹性变形段与对应侧面部连接,所述连接段能够沿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弹性变形。
进一步,所述弹性变形段沿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延伸,所述绝缘本体对应所述弹性变形段的端部位置形成有让位孔,所述弹性变形段的端部凸伸至所述让位孔内。
进一步,各所述侧壁形成有内侧面,两个所述侧壁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所述对接腔体,各所述侧壁对应所述弹性变形段位置向内凹陷形成有让位槽,所述弹性变形段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让位槽内,所述让位槽与所述对接腔体沿板对板连接器的横向方向连通,且由所述内侧面所在平面划分开,所述让位槽与通孔沿着板对板连接器的上下方向连通设置。
进一步,所述顶面部包括有一体连接的顶面侧部,所述顶面侧部对应覆盖或嵌入所述侧壁靠近所述端壁位置的上表面,所述连接段由所述侧面部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缘折弯延伸形成,所述连接段位于所述顶面侧部的下方。
进一步,所述金属架还包括由所述顶面部向着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折弯延伸形成的端面部,所述端面部对应覆盖或嵌入所述端壁的外表面的至少部分,所述侧面部由所述端面部沿板对板连接器纵向方向折弯延伸形成,所述侧面部与所述顶面侧部至少部分未一体连接。
进一步,所述顶面侧部在板对板连接器纵向方向的远离所述顶面部的一端向着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折弯形成锁扣部,所述侧壁上形成有容纳所述锁扣部的容纳槽,所述侧面部与对应侧的所述锁扣部之间的一个形成凸块,另一个形成与所述凸块卡合固定的卡槽。
进一步,各所述侧面部沿板对板连接器纵向方向于远离所述顶面部的一端向着所述对接腔体所在方向折弯延伸形成连接部,所述侧壁上形成有容纳所述连接部的容纳槽,所述连接部于对接连接器拔出方向的端缘沿着板对板连接器纵向方向折弯延伸形成有顶面侧壁,所述顶面侧壁覆盖或嵌入所述侧壁靠近所述端壁位置的上表面,所述连接段由所述侧面部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缘折弯延伸形成,所述连接段位于所述顶面侧壁的下方。
进一步,所述顶面侧壁及所述顶面部之间的一个形成凸部,另一个形成与所述凸部匹配的卡槽,所述凸部与所述卡槽锁合固定。
进一步,所述侧面部由所述顶面部于板对板连接器的横向方向的两端位置向着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延伸并且进一步向所述侧壁的延伸方向延伸形成;或者所述金属架还包括由顶面部于板对板连接器的纵向方向的两端缘位置向着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折弯延伸形成的端面部,所述端面部对应覆盖或嵌入所述端壁的至少部分外表面,所述侧面部由所述端面部于板对板连接器横向方向的两端位置向板对板连接器的纵向方向折弯延伸形成。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板对板连接器中,所述金属架的弹性臂部具有更好的弹性效果,而不容易发生塑性变形,结构稳定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立体图,具体的,其展示了板对板连接器纵向方向的一部分;
图2为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俯视图,具体的,其展示了板对板连接器纵向方向的一部分;
图3为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仰视图,具体的,其展示了板对板连接器纵向方向的一部分;
图4为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主要展示了金属架与绝缘本体分离时的立体示意图,进一步的,仅展示了板对板连接器纵向方向的一部分;
图5为图4中所示板对板连接器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2中自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金属架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金属架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1至8介绍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或嵌入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全文的描述准确性,所有涉及方向的请一律以图1为参照,其中X轴所在的方向即为板对板连接器的纵向方向,Y轴所在的方向即为板对板连接器的横向方向,Z轴所在的方向即为板对板连接器的上下方向(也可描述成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其中Z轴的正向为上。
请参考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板对板连接器,为了尽可能的将板对板连接器结构清楚展现,在板对板连接器的纵向方向做了部分省略。板对板连接器纵向方向的两端的结构是完全一样的。
请参考图1至图6所示,所述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与所述绝缘本体1固定的若干个导电端子2及金属架3。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底壁11、由所述底壁11沿板对板连接器横向两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侧壁12及由底壁11沿板对板连接器纵向两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端壁13。所述底壁11、两个侧壁12及两个端壁13共同界定形成开口向上的对接腔体10。所述对接腔体10供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入。本申请中,所述板对板连接器实际是一种板对板插座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对接腔体10的中间位置由底壁11向上延伸形成的岛壁14,所述对接腔体10实际成环形结构。
本申请中,若干个所述导电端子2分两排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侧壁12上,各所述导电端子2分别包括于绝缘本体固定的固定部(未标号)、由所述固定部一端进一步延伸并且至少部分凸伸至所述对接腔体10内的接触臂(未标号)及由所述固定部另一端进一步延伸并凸伸出绝缘本体外的焊接部(未标号),所述焊接部对应用于与对接电路板(未图示)固定及电性连接。
请主要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金属架3由金属板经冲压折弯形成,金属架3设有顶面部311、侧面部32及弹性壁部33,所述顶面部311覆盖或嵌入(所述嵌入指的是两者的外表面齐平,本设计说明书附图展示的实施例是覆盖的方式)所述端壁13的至少部分上表面。所述侧面部32对应覆盖或嵌入侧壁12的至少部分外表面。所述弹性臂部33由对应侧面部32进一步延伸形成,弹性臂部33至少部分凸伸至对接腔体10内并形成接触部330,当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入对接腔体10时,所述接触部330能够实现沿对接连接器插拔方向的位移,同时能够实现沿板对板连接器横向方向的位移。
请主要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弹性臂部33包括连接段331及弹性变形段332,所述接触部330形成于所述弹性变形段332上。所述弹性变形段332沿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延伸,所述弹性变形段332与对应侧面部32沿板对板连接器的横向方向间隔且相对设置。所述连接段331将所述弹性变形段332的上端缘位置与对应侧面部32的上端缘位置连接。所述连接段331能够沿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弹性变形。本设计中,将连接段331及弹性变形段332设计成由侧面部32的上端缘位置经折弯延伸形成,使得由连接段331及弹性变形段332共同组成的弹性臂部33能够具有更长的臂长,使得接触部330能够沿着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移动(由连接段331沿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弹性变形实现),同时又使得接触部330能实现沿着板对板连接器的横向方向移动(由弹性变形段332沿板对板连接器的横向方向弹性变形实现)。如此,使得板对板连接器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接触部330具有更好的弹性位移维度,保证与对接连接器有效接触,防止塑性变形的发生。
请主要参考图3至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对应弹性变形段332的端部位置(自由端的端部,也就是下端靠近底壁13的一端位置)形成有让位孔101,所述弹性变形段332的端部对应凸伸至让位孔101内。各所述侧壁12形成有内侧面120,两个所述侧壁12的内侧面120之间形成对接腔体10,各所述侧壁12对应弹性变形段332位置向内凹陷形成有让位槽1201,所述弹性变形段332至少部分容纳于让位槽1201内,所述让位槽1201与对接腔体10沿板对板连接器的横向方向连通,且由内侧面120所在平面划分开。所述让位槽1201与通孔101沿着板对板连接器的上下方向连通设置。所述让位槽1201给弹性变形段332的弹性变形提供让位空间。所述让位孔101的设置能够使得弹性变形段332的端部被收纳,防止弹性变形段332发生被意外拉跨Pin的风险,同时让位槽1201又能够对弹性变形段332的端部起到一定程度的限位作用,此外,还能够使得弹性变形段332具有更长的设计长度(本领域通常所说的臂长)。
请主要参考图3至图6所示,所述顶面部311包括一体连接的顶面侧部312,所述顶面侧部312对应覆盖或嵌入侧壁12靠近端壁13位置的上表面。所述连接段331由侧面部32远离底壁11的一端缘折弯延伸形成,所述连接段331位于顶面侧部312的下方(本实施例中具体表现为,连接段331贴靠于顶面侧部312的下方表面)。所述金属架3还包括由顶面部311向着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折弯延伸形成的端面部313。所述端面部313对应覆盖或嵌入端壁13的外表面的至少部分。所述侧面部32由端面部313于板对板连接器的横向的两端位置沿板对板连接器纵向方向折弯延伸形成,所述侧面部32与顶面侧部312至少部分未一体连接。
请参考图4及图5所示,所述顶面侧部312在板对板连接器纵向方向远离顶面部311的一端向着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折弯形成锁扣部3121。所述侧壁12上形成有容纳锁扣部3121的容纳槽121。所述侧面部32与对应侧的锁扣部3121之间的其中一个上形成有凸块401,另一个上形成与凸块401卡合固定的卡槽402。本设计中,所述凸块401设置于侧面部32上,所述卡槽402设置于锁扣部3121上,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凸块401与所述卡槽402的位置可以互换。通过所述凸块401与卡槽402卡合以实现顶面侧部312与侧面部32之间的限位。
请参考图7及图8所示,为本申请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的金属架3的第二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及图8中,仅展示了金属架3的具体结构,并没有展示与金属架3配合的绝缘本体(未图示)的结构,可以理解的是,与第二实施例中的金属架3配合的绝缘本体可以同步参考第一实施例,两个实施例中的绝缘本体的结构是基本相同的。第二实施例相对于第一实施例中的金属架3具有如下区别结构:
具体请参考图7及图8所示,所述侧面部32沿侧壁(未图示,可以结合参考图1至图6中的侧壁12结构)纵向方向(也就是板对板连接器纵向方向)于远离顶面部311的一端向着对接腔体10所在方向折弯延伸形成连接部321。侧壁上形成有容纳连接部321的容纳槽(图7及图8中未图示,因此本处未标号,实际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容纳槽121结构相同)。所述连接部321于对接连接器拔出方向的端缘沿着板对板连接器纵向方向折弯延伸形成有顶面侧壁314,所述顶面侧壁314覆盖或嵌入侧壁靠近端壁(未图示,可以结合参考图1至图6中的端壁13结构)位置的上表面,所述连接段331由侧面部32远离底壁(未图示,可以结合参考图1至图6中的底壁11结构)的一侧折弯延伸形成,所述连接段331位于顶面侧壁314的下方。
请参考图7及图8所示,所述顶面侧壁314及顶面部311之间的一个形成凸部501(本实施例中,所述顶面侧壁314上形成凸部501),另一个形成与凸部501匹配的卡槽502(本实施例中,所述顶面部311上形成卡槽502),所述凸部501与卡槽502锁合固定。本设置中所述凸部501与卡槽502的配合结构设计成类似燕尾槽配合结构,使得凸部501与卡槽502锁合固定后,所述顶面侧壁314与顶面部311之间相互限位固定。
请参考图7及图8所示,所述侧面部32由顶面部31于板对板连接器的横向方向的两端位置向着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延伸并且进一步向着板对板连接器的纵向方向延伸形成;或者所述金属架3还包括由顶面部311于板对板连接器的纵向方向的端缘位置向着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折弯延伸形成的端面部313,所述端面部313对应覆盖或嵌入绝缘本体的端壁的至少部分外表面,所述侧面部32由端面部313于板对板连接器横向方向的两端位置向板对板连接器的纵向方向折弯延伸形成。
本设计板对板连接的弹性壁部33具有更好的弹性效果,而不容易发生塑性变形,结构稳定性更好。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与绝缘本体固定的若干个导电端子及金属架,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底壁、由所述底壁沿板对板连接器横向两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侧壁及由底壁沿板对板连接器纵向两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端壁,所述底壁、两个侧壁及两个端壁共同界定形成开口向上的对接腔体,所述对接腔体供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金属架设有顶面部、侧面部及弹性壁部,所述顶面部覆盖或嵌入端壁的至少部分上表面,所述侧面部对应覆盖或嵌入侧壁的至少部分外表面,所述弹性壁部由对应侧面部进一步延伸形成,弹性壁部至少部分凸伸至对接腔体内并形成接触部,当对接连接器插入对接腔体时,所述接触部能够实现沿对接连接器插拔方向的位移,同时能够实现沿板对板连接器横向方向的位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壁部包括连接段及弹性变形段,所述接触部形成于所述弹性变形段,所述连接段将所述弹性变形段与对应侧面部连接,所述连接段能够沿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弹性变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变形段沿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延伸,所述绝缘本体对应所述弹性变形段的端部位置形成有让位孔,所述弹性变形段的端部凸伸至所述让位孔内。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侧壁形成有内侧面,两个所述侧壁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所述对接腔体,各所述侧壁对应所述弹性变形段位置向内凹陷形成有让位槽,所述弹性变形段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让位槽内,所述让位槽与所述对接腔体沿板对板连接器的横向方向连通,且由所述内侧面所在平面划分开,所述让位槽与通孔沿着板对板连接器的上下方向连通设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部包括有一体连接的顶面侧部,所述顶面侧部对应覆盖或嵌入所述侧壁靠近所述端壁位置的上表面,所述连接段由所述侧面部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缘折弯延伸形成,所述连接段位于所述顶面侧部的下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架还包括由所述顶面部向着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折弯延伸形成的端面部,所述端面部对应覆盖或嵌入所述端壁的外表面的至少部分,所述侧面部由所述端面部沿板对板连接器纵向方向折弯延伸形成,所述侧面部与所述顶面侧部至少部分未一体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侧部在板对板连接器纵向方向的远离所述顶面部的一端向着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折弯形成锁扣部,所述侧壁上形成有容纳所述锁扣部的容纳槽,所述侧面部与对应侧的所述锁扣部之间的一个形成凸块,另一个形成与所述凸块卡合固定的卡槽。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侧面部沿板对板连接器纵向方向于远离所述顶面部的一端向着所述对接腔体所在方向折弯延伸形成连接部,所述侧壁上形成有容纳所述连接部的容纳槽,所述连接部于对接连接器拔出方向的端缘沿着板对板连接器纵向方向折弯延伸形成有顶面侧壁,所述顶面侧壁覆盖或嵌入所述侧壁靠近所述端壁位置的上表面,所述连接段由所述侧面部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缘折弯延伸形成,所述连接段位于所述顶面侧壁的下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侧壁及所述顶面部之间的一个形成凸部,另一个形成与所述凸部匹配的卡槽,所述凸部与所述卡槽锁合固定。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部由所述顶面部于板对板连接器的横向方向的两端位置向着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延伸并且进一步向所述侧壁的延伸方向延伸形成;或者所述金属架还包括由顶面部于板对板连接器的纵向方向的两端缘位置向着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折弯延伸形成的端面部,所述端面部对应覆盖或嵌入所述端壁的至少部分外表面,所述侧面部由所述端面部于板对板连接器横向方向的两端位置向板对板连接器的纵向方向折弯延伸形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88544.XU CN212085268U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88544.XU CN212085268U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085268U true CN212085268U (zh) | 2020-12-04 |
Family
ID=73558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288544.XU Active CN212085268U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08526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28316A (zh) * | 2020-06-30 | 2020-09-04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
-
2020
- 2020-06-30 CN CN202021288544.XU patent/CN21208526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28316A (zh) * | 2020-06-30 | 2020-09-04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
CN111628316B (zh) * | 2020-06-30 | 2024-11-19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84036B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插塞式连接器以及插座式连接器 | |
JP5250450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8485832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4851510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2013016410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110571555B (zh) |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
CN109586063B (zh) | 基板用连接器及其组合 | |
US20210359466A1 (en) | Receptacle connector | |
CN110896181A (zh) | 板对板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10576565U (zh) |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
CN111628316B (zh) |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 |
CN212085268U (zh) |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 |
US20110244734A1 (en) | Component-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210806084U (zh) | 板对板连接器及其组合 | |
US8197261B2 (en) | Telecommunication connector having a flexible circuit board wound across a support member and ends being bent into fixing plates coupled to two rows of terminals | |
CN209298392U (zh) | 柔性软板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2085267U (zh) |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 |
CN207098149U (zh) |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 | |
CN216015748U (zh) | 一种端子、端子组件及电连接器 | |
JP2016042489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210985007U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211556203U (zh) | 一种插座连接器及其组件 | |
CN111628317B (zh) |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 |
CN209544697U (zh) | 连接器 | |
CN207459293U (zh) |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